-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Chiplet蔚為風潮 設計/模擬工具競提配套

Chiplet蔚為風潮 設計/模擬工具競提配套

- Advertisement -

在摩爾定律越來越難繼續向前推進的情況下,將一顆SoC切割成多顆Chiplet,再藉由先進封裝技術完成整合,以便在晶片面積、生產良率與效能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已經成為許多高階晶片所採用的做法。諸如英特爾(Intel)、賽靈思(Xilinx)與聯發科,都已經在自家產品線上導入了Chiplet的設計理念,使得Chiplet成為半導體業內一個備受矚目的議題。

英特爾架構日展示技術火力 Chiplet概念運用日廣

日前英特爾在暌違18個月後,再次舉行架構日(Architecture Day)活動,除了一口氣更新其處理器、獨立繪圖晶片與FPGA等產品的發展路線圖外,同時也在先進封裝跟Chiplet上面有許多著墨。

英特爾資深首席工程師Ramune Nagisetty表示,該公司所發明的EMIB跟Foveros技術,已經應用在許多晶片產品上,在此基礎上,英特爾將以繼續縮小封裝的Bump Pitch、提高Bump密度為目標,讓先進封裝得以支援更多I/O。目前EMIB與Foveros的Bump Pitch分別可達55~36微米及50~25微米,未來的目標是要將Bump Pitch縮小到10微米以下。混合接合技術將是實現此一目標的關鍵技術,目前英特爾已經完成該技術的試產。

而為了實現更複雜的封裝,滿足未來Chiplet的需要,英特爾的封裝團隊正在發展Co-EMIB與Omni-Directional Interconnect(ODI)等新的封裝技術。Co-EMIB(圖1)是一種混合了2D封裝與3D封裝的技術,利用EMIB將多個已經完成堆疊封裝的晶片模組串接起來,再安置於同一個基板上,這會使英特爾得以實現更大型、更複雜的多晶片模組整合,而且也讓晶片設計人員可以更自由地將晶片切割成Chiplet,提高設計的靈活性,亦有助於加快產品上市跟提高良率。

圖1 Co-EMIB封裝

ODI(圖2)也是一種有助於提高設計自由度的封裝技術,也可以視為TSV概念的變形運用。TSV是以晶片上的垂直穿孔作為互聯的通道,因此隨著TSV的數量增加,晶片設計人員必須預留更多晶片面積給這些穿孔,其實是相當大的浪費。而且在進行3D堆疊時,面積比較大的晶片一定要在下層,否則整個堆疊的結構容易不穩定。ODI則是反其道而行,藉由在晶片外面的金屬柱來實現晶片與基板的互聯,這不僅可以節省TSV占用的空間,同時也可以實現上大下小的堆疊結構,讓封裝設計者有更多的彈性。

圖2 ODI封裝

此外,因為金屬柱直接與基板互聯,因此基板可以透過金屬柱直接對上層晶片供電,或在基板與晶片間,搭建起頻寬更高的互聯線路,這些優勢都可以讓封裝設計者有更多揮灑創意的空間。

不管是Co-EMIB或ODI,其實都是在為日後Chiplet的整合需求預做準備。隨著先進製程的線寬越來越細,很多晶片已經不適合再使用最先進的製程製造,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例如記憶體、類比、射頻晶片所使用的電晶體,跟邏輯晶片的電晶體,在結構跟尺寸上就有很大的差異,與其硬要把不同種類的電晶體實作在同一顆晶片上,不如各自用最適合的製程技術分開生產,形成所謂的Chiplet,再藉由先進封裝技術把Chiplet整合在同一個封裝內。

要實現Chiplet,需要有兩根支柱,其一是實現實體互連的各種先進封裝技術,另一個則是Chiplet互聯的介面標準。在介面標準方面,英特爾正在大力推廣先進介面匯流排(AIB)標準(圖3),希望讓Die與Die之間的介面得以標準化。Nagisetty表示,介面的標準化是非常關鍵的,在幾十年前,英特爾與其他合作夥伴,共同把PC主機板上的各種介面標準化,例如連接記憶體的DDR、連接GPU或其他周邊的PCI/PCIe,才創造出今天的PC生態系統。同樣的,Chiplet要普及,介面標準化的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圖3 AIB 1.0與AIB 2.0標準比較

在Chiplet介面標準化方面,英特爾已加入CHIPS聯盟(CHIPS Aliance),並將AIB標準與聯盟成員分享。此一標準目前已進展到2.0版,並且是完全開放、免權利金的標準,相關說明文件與AIB產生器等工具,都可以在Github上下載。

Chiplet後勢看好 封裝設計面對巨大挑戰

安矽思(Ansys)資深技術經理魏培森(圖4)指出,封裝技術的進步,是Chiplet能從概念轉化成實際產品的關鍵。封裝產業從很多年前就已經發展出多晶片模組封裝(MCM)與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 SiP)技術,但受限於基板材料特性及PCB製程的線寬/間距(L/S)限制,能在單一封裝中整合的晶片數量較為受限。

圖4 安矽思資深技術經理魏培森

矽基板跟高分子聚合物薄膜這類新材料的應用,以及隨之引入的半導體級線路製程,打破了傳統PCB基板對封裝設計所造成的限制,讓工程師得以在單一封裝內整合更多晶片。也因為後段封裝有了更進步的技術跟材料,讓前段晶片設計者開始思考將SoC設計化整為零,打散成多顆小晶片的可行性,進而形成今日備受業界關注的Chiplet概念。

但對後段封裝設計者來說,Chiplet概念的流行,將會使很多本來應該要由前段承擔的設計整合作業,變成後段封裝設計要承擔。而後段封裝設計者本來就有自己要面對的挑戰,例如採用矽中介層(Interposer)雖可讓連線密度大幅提高,但Interposer是很脆的材料,在晶片運作過程中,如何避免熱漲冷縮所產生的應力損壞Interposer,是封裝設計工程師所需要面對的棘手難題。像InFO這類以高分子材料做為重分布層(RDL)也有不小的挑戰,因為這種材料是軟的,很容易遇到邊緣翹曲這類問題。

簡言之,機械結構與可靠度的問題,是封裝設計工程師所面對的獨特挑戰,對於這方面的設計模擬作業,Ansys提供的解決方案包含Redhawk、Mechanical、Sherlock等結構模擬工具。也因為Ansys在這方面有相對完整的產品線,在封裝設計領域,Ansys的客戶群遍及全球各大OSAT廠與IC設計公司的封裝團隊。

但由於先進製程面對的技術挑戰越來越難以跨越,IC設計走向Chiplet將是必然的結果,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從事IC封裝設計的團隊,會遇到越來越多跟電性問題有關的挑戰,例如PI、SI。其實,目前從事先進封裝設計的團隊,就已經得設法處理PI、SI的問題,而隨著先進封裝要承擔更多功能整合的責任,日後封裝團隊要解決的電性問題肯定只增不減。這又帶出另一個問題,如何讓機電(機構+電性)的設計流程能更緊密地銜接起來?

魏培森觀察,許多封裝設計團隊跟OSAT業者,正在積極發展專屬自己的客製化設計流程,一方面加快封裝設計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想藉此跟同業做更大的差異化。這點從Ansys為客戶舉辦的教育訓練課程出席率幾乎都是100%,就能看出端倪。因為封裝設計團隊如果要發展自己的客製化流程,工程師本身一定要是相關模擬工具的Power User,才能利用這些工具建立起自己的客製化流程。

因應Chiplet時代 設計環節不宜各自為政

針對Chiplet的前後段設計整合,益華電腦(Cadence)產品技術處長孫自君(圖5)開門見山地說,每個環節各自為政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從最前段的IC設計到中間的封裝設計,乃至PCB層級的系統整,以後一定會朝共同設計(Co-design)的方向發展。但這對電子產業來說,會是一個相當艱鉅的挑戰,因為歷經數十年發展,不同設計環節所使用的工具已經高度特化,同時也形成難以打破的高牆,要讓前後段流程平順地串接,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圖5 益華電腦產品技術處長孫自君

以IC設計為例,EDA工具產出的標準檔案格式是GDSII,這是專門為IC設計的需求而設計的檔案格式,以提供幾何(Geometry)資訊為主,沒有太多跟電性有關的資訊,但IC設計簽核(Sign-off)正好相反,EMC/EMI/PI/SI模擬的目的,就是為了確定晶片設計的電性可滿足設計目標,且量產後實際運作不會出問題。因此,光是在IC設計層面,IC設計跟設計簽核團隊就很難協同工作,因為IC設計在收斂(Constrain)的時候,會希望規則越寬鬆越好,但設計簽核卻是用比較嚴格的角度來看待設計收斂,兩個團隊要合作,其實並不容易。

比較理想的作法是,設計簽核所使用模擬工具,其所產生的結果應該要回傳給設計工具,並動態地調整收斂規則,以便取得最好的設計成果,並提高設計作業的效率。這也就是工具業者常說的設計閉環(Close Loop)。但光是要做到這點,就有不少挑戰存在。

如果把IC設計跟封裝,甚至PCB放在一起,問題就更複雜了,因為IC設計是用GDSII,但PCB設計所使用的檔案格式卻是Gerber,光是檔案格式的轉換作業就是浩大工程。而且跟主要由直線、橫線這類單純幾何元素所構成的GDSII相比,Gerber裡面會有非常多GDSII不會用到的複雜幾何圖形,例如鋸齒線路、菊鏈等設計技巧。

為了推倒前後段各個設計環節之間的高牆,Cadence近年來一直在拓展其工具組合,試圖為電子設計各個環節的工程師提供功能更強大的設計工具。這些由Cadence提供的工具,跟其他同業相比,最大的特性在於可以很輕鬆地彼此銜接,甚至讓不同環節的設計資料可以互相串連,以便讓前後段工程師都能看到彼此對設計的調整,以及這些調整會對設計造成的影響,讓整個設計流程有更高的可視性。

Chiplet將牽動半導體勢力重新分配

對前段晶片設計人員來說,把SoC設計拆散成多顆小晶片,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優勢,例如不同的功能電路可以各自用最有成本效益的製程節點來生產、每顆小晶片的設計驗證變得比較單純等。另一方面,因為不同電路功能是個別製造出來的,因此晶片設計者可以把Chiplet看成樂高積木,按照市場對晶片功能的需求,快速兜出產品。因此,曾有業界人士指出,Chiplet不只是半導體製造技術上的變革,同時也會對矽智財(IP)的商業運作模式帶來變化,因為Chiplet會讓IP更容易重複利用。

對於這個觀點,魏培森認為,Chiplet的概念如果大幅普及,將會使許多新創公司找到出頭的機會。眾所周知,大型SoC的設計十分複雜,不僅設計週期長,先進製程的光罩成本也高得嚇人,大多數新創公司是負擔不起的。如果IC設計公司普遍採用Chiplet架構來設計產品,很多專注研發某些特定IP或電路功能的小型設計團隊,將會在與既有IC大廠合作的過程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孫自君也看好,Chiplet風潮將會為許多利基型的小型晶片設計公司搭起發揮的舞台,理由是利用Chiplet來實現晶片設計的產品開發速度,遠比SoC設計來得快。SoC有高度整合的優勢,但這也意味著每次設計改版,或是導入新的製程技術,所有的設計考量都要重新檢查一遍,這是非常耗時的工作。相較之下,Chiplet是用已經分割好的小晶片組成所需的晶片功能,先天上比較不會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疑慮,故採用Chiplet整合而成的晶片,在產品開發速度上會比重新開發一顆SoC要快得多。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在Chiplet與SoC的競爭中,Chiplet一定會占盡優勢,因為整合作業也會產生成本,設計也需要時間。如果整合的整體成本過高,Chiplet不見得能在競爭中占得上風。所以,採用Chiplet進行晶片設計,雖然可以在前段省下不少成本,但後段封裝所使用的技術還是要慎選。一般來說,如果基板上的走線線寬大於2微米,PCB會是比較有成本競爭力的選項;若走線線寬小於2微米,就該考慮基於矽晶圓的封裝技術。

另一方面,Chiplet概念的興起,除了影響IC設計產業之外,對OSAT跟晶圓代工廠,也會造成明顯的影響。對OSAT廠來說,Chiplet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因為Chiplet所使用的各種先進封裝技術,有不少會涉及晶圓級製程,因此晶圓代工業者在切入Chiplet市場時,會有許多先天上的優勢,例如晶圓代工廠只需要使用早已折舊攤提完成的舊設備,就可以滿足各種先進封裝的需求,但OSAT廠卻須向前段半導體製程進行新的投資。就成本面來看,OSAT業者跟晶圓代工廠的競爭,並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但換個角度來看,封裝市場競爭者眾,很多已經十分成熟的封裝技術,早已沒有差異化的操作空間,只剩赤裸裸的殺價競爭。先進封裝的需求若因Chiplet而火上加油,對於有能力對晶圓及製程做更多投資的一線OSAT大廠來說,未嘗不是個擺脫紅海,創造營收成長的契機。

就晶圓代工產業來說,Chiplet的出現,也為在先進製程競爭中脫隊的代工廠創造出一個可以力拼敗部復活的機會。Chiplet打破了SoC時代,所有功能電路都得用先進製程實現的僵固性,晶片設計者可以為不同的電路功能選擇性價比最高的製程,再透過先進封裝技術來實現功能整合。因此,退出先進製程競賽的晶圓代工廠,可以轉而朝電源管理、I/O甚至射頻(RF) Chiplet發展。一般來說,電源管理只要用0.13微米甚至90奈米,就已經綽綽有餘;I/O跟某些需要支援混合訊號的嵌入式控制器,使用12/22奈米製程也已經非常足夠。

不過,對聯電、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等退出先進製程競賽的晶圓代工廠來說,要靠Chiplet翻身,等在前面的仍是一場硬仗,畢竟台積電在先進封裝上的布局深度與廣度,同樣是晶圓代工業者中的龍頭,且泛台積電體系(台積電、世界先進)的成熟製程,除了報價稍高之外,在良率、穩定度方面,也居於業界領先地位。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