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5G

5G

- Advertisment -

車聯網進入熱身賽 2021年4G C-V2X商用開跑

2021年將會是4G C-V2X商用元年。C-V2X標準與技術陸續到位,2018年即有豐田(TOYOTA)、福特(Ford)與通用汽車(GM)陸續宣布聯網汽車量產時程,甚至於2019年MWC展會上,吉利亦宣布將於2021年量產V2X車款,正式為車聯網發展擘畫新時代藍圖。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產業創新研究組組長鄭兆倫表示,2021年4G C-V2X將正式進入商用元年,此現象可從整體車聯網產業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分析。從供給端來看,包含晶片、模組與設備皆有相關商用方案,晶片商如高通(Qualcomm)、華為、聯發科與英特爾(Intel)已各發表4G C-V2X商用產品;其中,高通甚至於MWC展會中,宣布將提供4G C-V2X SoC方案,內建處理器、通訊等晶片,提供整合度更高的車聯網方案。 此外,車聯網的發展,可說是電信業者面對行動網路(或通話)市場逼近飽合階段的下一個出海口,如何增加車聯網用戶數量來獲得更大的營收,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則非常關鍵。過去汽車產業將車聯網應用聚焦於車用娛樂應用(如觀看影片、上網),諸多功能透過手機分享即能實現,其效果不彰。若以加強行車安全功能為出發點,則車聯網的重要性就更能突顯出來,而這須進行聯網、開通eSIM功能,得面對基礎建設、收費機制制定等問題,背後成本與商業模式建立還須一段時間的醞釀,但不可否認,車聯網的潛在商機備受電信業者與車廠關注。 從標準組織角度出發,鄭兆倫認為,C-V2X標準於3GPP R14~16版本已經非常成熟;其次、綜觀業界生態圈組織,5GAA可說是車聯網C-V2X發展的重要組織,而在5GAA中,已可看到許多通訊產業的廠商加入其中,包含電信商、設備商,整體生態圈已相當成熟了,故於2021年進入C-V2X商用元年勢在可期。 針對車聯網需求端的發展態勢,鄭兆倫分析,這部分發展應會較為緩慢,初期應聚焦於停車位指引、事故支援(E-call)、事故通知周邊車輛、周邊路況通報等應用逐一累加上去,讓消費者有足夠的時間習慣車聯網Nice to Have的功能,接受汽車價格與功能同步提升的好處,而後加強C-V2X的功能,如幫助駕駛者控制車距。 除了消費者使用習慣改變,提升車聯網需求發展外,另外一方面則面臨「總體經濟」影響,意味著即便技術成熟、消費者想買,但卻因為GDP成長率不夠,使得消費變得保守,如2018大陸汽車市場下滑,即可看出端倪。 以標準與產業發展狀況來看,5G C-V2X標準預計將於2019年年底或2020年初正式底定,過程中4G投資如何回收,勢必將延後5G C-V2X商用時間;其次,聯網技術受限於頻譜資源供應問題,預計主要發展車聯網國家於2020年左右,才逐步確立車聯網專用頻段;最後,C-V2X技術的投入,不光只限於汽車本身,就連周邊通訊設備、基地台與電信網路皆需同步更新,不失為一項鉅額投資。基於此,2021年可說是4G C-V2X商轉合理時間點,先以4G C-V2X試水溫,於2021年也應看到市售汽車搭載V2X功能出現。
0

聯發科技採用R&S系統行設備發射器/接收器測試

聯發科技(MediaTek)採用羅德史瓦茲(Rohde & Schwarz, R&S)的高效能OTA系統整合解決方案進行設備發射器和接收器測試,以迎向5G商轉部署之挑戰。 聯發科技和R&S正在合作對聯發科技的5G射頻前端模組和天線陣列進行OTA測試。聯發科技將採用R&S TS8980R&D-M1測試系統(包括最新的R&S ats1800C CATR小型天線測試暗室),針對聯發科技5G網路解決方案(包括Helio M70 5G多模晶片) 之天線性能進行全面特性化、驗證及測試。 R&S測試系統是業界第一個可解決5G實際部署所面臨主要挑戰的解決方案。例如,毫米波經歷高路徑損耗,加上遮蔽效應會進一步降低訊號強度。其解決方案具波束成形天線陣列設計,需要能夠測量多個波束的測試環境,以確保每個波束所需的品質和特性。R&S推出的ATS1800C CATR天線測試暗室提供完整的5G毫米波OTA系統整合解決方案,確保5G發射器和接收器的可重複性、準確性和穩健性。 R&S TS8980R&D-M1測試系統包括R&S ATS1800C CATR以及R&S SMW200A向量訊號產生器、R&S FSW50訊號暨頻譜分析儀以及R&S ZVA40向量網路分析儀。R&S ATS1800C CATR是一款行動暗室解決方案,可讓工程師在非傳導的OTA環境中測試及分析元件特性。在5G 毫米波頻率下,R&S ATS1800C可以對30公分的設備諸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進行黑盒3D遠場量測,其佔地面積僅1.4平方公尺。 R&S ATS1800C包括一個高度精確的定位系統,可在具有波束成形訊號的5G環境中處理發射機和接收機性能測試,頻率覆蓋範圍為20~87 GHz。搭配相關的量測設備以及R&S ATS1800C...
0

百花齊放 MWC成5G手機火力展示秀

5G手機躍居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主軸。資策會產業情報所(MIC)指出,觀察2019 MWC展會,預估今年全球將有20個國家推出商用5G網路,5G終端領域市場競局也將展開。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是5G智慧型手機,將由三星(Samsung)、華為(Huawei)等大廠領軍,於2019年年中陸續出貨,預估將達372萬台,占整體智慧手機出貨量0.3%;而到了2021年,5G手機出貨量估計將大幅提升至1.2億台。 2019 MWC可說是5G手機軍備競賽之地,像是小米推出了Mi Mix 3 5G,搭載最新高通(Qualcomm)Snapdragon 855處理器。另外Mi Mix 3 5G內置Snapdragon X50數據晶片模組,可連接達1,000Mbps等級下載速度的sub-6GHz頻段訊號。 同時,華為也發布了5G摺疊式手機Mate X,Mate X是首款搭載華為自行研建的巴龍5000晶片的機種。支持Sub-6GHz頻段訊號,在5G實測速率高達3.2Gbps。 對此,MIC產業分析師韓文堯指出,5G手機紛紛出爐,Sub-6GHz頻段為大勢所趨;由於mmWave尚難實現行動化,目前初代可商用5G智慧型手機主要以支援Sub-6GHz頻段為主。 此次MWC展場上,5G原型機加上可商用手機一共有12種,在可商用機種中,僅Motorola Z3 Moto 5G Mod以模組支援mmWave,其餘皆支援Sub-6GHz頻段。但部分Sub-6GHz機種未來會有支援mmWave的SKU。另外,中興通訊(ZTE)則同時推出了Sub-6GHz商用機種和mmWave原型機。 另外,隨著5G手機相繼面世,意味著5G初代基頻晶片方案也逐漸準備就緒。例如高通推出Snapdragon X55基頻晶片,開始支援2/3/4/5G,其5G下載速率達到7Gbps,4G則達到2.5Gbps。而聯發科也推出M70,下載速度高達4.2Gbps。簡而言之,目前手機晶片大廠皆緊鑼密鼓地開發整合應用處理器的5G SoC,其進度將會左右5G手機產品之市場發展。
0

確保LTE訊號穩定 基地台天線測試要仔細

雖然LTE/LTE-A的系統效能模擬在文獻上已經非常多,如系統層級模擬器(System Level Simulator)、連階層級模擬器(Link Level Simulator)等模擬工具之探討,但對於天線效能的相關場域測試資訊之討論並非很多,因為這必需要營運商(Operator)之基地台及核心網路設備,與天線商天線支援才能夠得到此量測資訊。有鑑於工研院已經有架設此LTE實驗網路,因此可透過譁裕公司所提供的基地台天線來進行場域效能量測;且除了一般的天線傾角之量測外,1L4H與1H天線之量測效能比較,與1L4H/1H天線於不同MIMO天線組態所造成的效能差異亦會在此處做分析。 場域測試設備與環境 此部分將說明工研院LTE實驗網基地台設備與相關基地台參數,且呈現終端所使用之NEMO Handy測試工具,最後場域測試環境亦將詳細說明。 LTE實驗網基地台設備與譁裕天線設置要點 工研院LTE實驗網基地台設備如圖1所示,其基地台設備主要是利用Nokia LTE基地台設備並且搭配Kathrein公司的基地台天線;相關工研院LTE實驗網基地台參數如表1所示,此處我們所使用的為LTE Band 40的基地台設備來做場域測試,其可用LTE頻寬與EARFCN分別為20MHz與39450,且基地台傳送功率為39dBm。  圖1 工研院LTE實驗網設備和基地台與天線設備(a)、(b)Nokia基地台設備 譁裕基地台天線部分主要有兩種天線,分別為圖2中的1L4H天線與圖3中的1H天線,其中1L4H天線包含了低頻與高頻兩種頻段,而1H天線只包含高頻頻段。天線埠部分,1L4H有2個低頻天線埠與8個高頻天線埠,而單一個1H天線只包含2個高頻天線埠;由於兩種天線都具有複數個天線埠可供基地台設備連接,因此可測試不同接法對於整體MIMO測試效能之影響。   圖2 譁裕1L4H天線設備 正面架設圖(a)、(b)反面架設圖 圖3 譁裕1H天線設備,分別為短天線間距架設(a)、(b)長天線間距架設。 最後在天線傾角部分,不同的天線覆蓋需求可透過調整天線傾角來達成;1L4H天線除了可利用圖4(a)的支架來調整機械傾角外,亦可調整電子傾角,如圖4(b)所示,但電子傾角最大只到10度;1H天線不具有電子傾角裝置,因此只能透過支架來調整機械傾角。 圖4 譁裕1L4H基地台天線傾角設定,分為機械傾角設定(a)、(b)電子傾角設定。 使用NEMO Handy終端設備進行效能量測 NEMO Handy是由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y)所開發之終端量測設備,其主要為手持式道路測試工具,可用來進行LTE系統之下行效能量測,並觀察相關LTE效能指標,如Throughput、RSRP、CQI等,因此可以幫助系統營運商來做網路規畫(Network Planning)、布建(Deployment)、驗證(Verification)、最佳化(Optimization)、維護等功能。 除此之外,搭配NEMO Handy上所紀錄之GPS座標資訊,於軟體地圖上可描繪出不同LTE效能指標之分布情形,幫助系統營運商了解天線覆蓋範圍內不同地形或位置之訊號品質狀況。 場域測試環境 場域測試環境部分主要是把譁裕基地台天線架設於工研院51館頂樓,並且調整不同天線方向與傾角來達到不同天線覆蓋之效果。圖5中呈現了工研院院內與院外之地圖,在工研院院內主要是於院區道路與停車場來測試天線效能,院外部分則是於中興路、公道五路、竹北興隆大橋等路段來做效能量測。 圖5 不同天線傾角之Throughput效能圖(a)3o、(b)8o、(c) 13o。 圖6為工研院51館頂樓之環境,主要是把譁裕1L4H或1H天線架設於頂樓角落,並且透過線材與工研院實驗網設備做連接。天線方向部分主要有兩種,如圖7(a)所示,三種方向於天線端所看到的測試環境分別呈現於圖7(b)與圖7(c)。圖7(b)的方向主要是往竹東的方向來發射訊號,而圖7(c)的方向主要是往竹北興隆大橋的方向來發射訊號。 圖6 譁裕天線與測試設備相對位置圖 圖7 天線端視角之測試環境圖(a)基地台位置、(b)East、(c) West 場域測試結果分析 此章節將討論不同天線傾角、不同天線型態(1L4H/1H)、不同天線組態對於整體系統效能之影響。 不同天線傾角比較 此節第一部分將會討論1L4H天線於圖7(b)的方向,其中基地台使用2個天線埠且天線組態為交叉極化(Cross Polarization)情況下,不同天線傾角對於整體效能之影響,如此將可確定量測路線中較適合的天線傾角。 從圖5與圖8之Throughput與RSRP量測結果可看出,不同天線傾角具有不同的訊號分布範圍,當天線傾角越大,越靠近天線端的訊號強度越大,但天線訊號覆蓋範圍則較近;反之,天線傾角越小,天線訊號服務範圍較遠。 圖8 不同天線傾角之RSRP效能圖(a)3o、(b)8o、(c) 13o。 此節第二部分將討論1L4H天線於圖7(c)的方向,其中基地台使用2個天線埠且天線組態為交叉極化情況下,不同天線傾角對於整體效能之影響。從圖9與圖10之Throughput與RSRP量測結果可看出,當天線傾角為3o時,遠方興隆大橋上的訊號較其他天線傾角來的佳;反之,天線傾角為13o時,效能最差。 圖9 不同天線傾角之Throughput效能圖(a)3o、(b)8o、(c) 13o。 圖10 不同天線傾角之RSRP效能圖(a)3o、(b)8o、(c) 13o。 從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結果來看,天線傾角的設定取決於欲量測的路徑,若待測距離較遠,則必需要選擇天線傾角較小的狀況來提高天線訊號服務範圍;反之,若待測距離較近,則可選擇天線傾角較大的狀況來做量測。 不同天線型態比較(1L4H/1H) 此節將會討論1L4H與1H天線於圖7(b)的方向,天線傾角為8o,其中基地台使用2個天線埠且兩種天線組態皆為交叉極化。由於1L4H天線比起1H天線使用更多的天線單元(Antenna Element),因此天線增益為1L4H較高,因此從圖11的Throughput效能圖與圖12的RSRP效能圖中可看到,使用1L4H天線所得到的Throughput或RSRP效能會比使用1H天線來的佳,而此差異主要是由兩種天線之天線增益所造成的結果。 圖11 1L4H與1H天線之Throughput效能比較圖(a)1L4H、(b)1H。 圖12 1L4H與1H天線之RSRP效能比較圖(a)1L4H、(b)1H。 不同天線組態比較 此節第一部分將會討論1L4H天線使用2個天線埠且於不同天線組態下使用的效能,主要是比較交叉極化(+45,-45)與單一極化(+45,+45)的效能比較。從圖13的Throughput效能圖中可看到,使用交叉極化的Throughput效能會比使用單一極化的效能來的佳,而此部分的效能增益並非是從功率差異所得到的,因為此處兩者1L4H天線的傳送功率與天線增益皆相同,會有效能的差異主要來自於兩者通道矩陣(Channel Matrix)全秩(Full Rank)機率不同所導致。 圖13 1L4H天線於不同天線組態之Throughput效能圖(a)交叉極化(+45,-45)、(b)單一極化(+45,+45)。 對於終端的設備而言,若使用交叉極化且2個天線埠來傳送訊號,其全秩機率會比使用單一極化來得高,此現象可從圖14看到。比較圖14(b)與圖14(d)後,可看到圖14(b)中的交叉極化天線組態,其CW1(Codeword...
0

是德攜手合作夥伴加速開發Open RAN 5G網路

是德科技(Keysight)宣布與O-RAN聯盟成員AT&T、Anokiwave、Ball Corporation 及Xilinx攜手合作,使用開放式無線存取網路(O-RAN)架構,加速推動5G網路發展,以提高服務供應商的部署靈活性。 此開放式標準網路架構具有可互通的介面,並且使用市售的現成商用元件,使得行動通訊業者能夠滿足各種網路需求,以因應新的垂直市場商機,包括智慧城市、工業自動化以及車聯網等垂直產業應用。O-RAN 聯盟成立於2018年初,由全球多家頂尖行動網路業者和設備製造商共同組成,其成立宗旨為制定一套產業標準,以加速推動基於開放式 RAN 架構的5G 網路發展。 本次的多方協作建立了一個重要的產業里程碑,所有參與的廠商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2019 MWC)6館的Xilinx 6M30攤位中,進行業界首次的O-RAN 5G毫米波無線設備(O-RU)白箱展示。這場現場展示結合了基本建構模組,用於擬定下一代 RAN 的發展藍圖並進行測試。 是德科技網路存取部門副總裁 Giampaolo Tardioli 表示很高興能發揮一己之力協助制定重要產業標準,以建構強大的互通框架,讓網路業者得以掌握5G市場新商機。是德科技提供跨射頻與協定量測領域的快速原型設計框架,可以加速推動 5G 解決方案的快速開發與整合。 Ball旗下Ball Aerospace戰略解決方案副總裁暨總經理 Rob Freedman 表示,Ball Aerospace團隊的白箱概念證明開放式遠端無線設備也可以使用現成的商用元件來建構。Ball Aerospace是本次O-RU展示的整合平台,充分發揮系統解決方案的優良傳統,將相位陣列天線技術與商用元件相結合,使得通訊業者能夠快速開發創新服務。
0

是德攜手亞旭加速開發支援毫米波5G新設計

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宣布亞旭電腦(Askey Computer)選用其5G網路模擬解決方案,加速發展支援毫米波頻率的新5G設計。 最近是德科技與亞旭共同合作,成功地以亞旭的5G NR用戶端設備(CPE)展示領先業界的資料傳輸速率,以協助行動網路業者快速部署固定無線存取(FWA)服務。透過可在毫米波頻譜中高效運作的用戶端設備,業者可為家庭用戶提供各種無線寬頻服務。 該聯合展示使用亞旭基於高通Snapdragon X50數據機的新型CPE,另亦使用是德科技的射頻設計驗證與認證測試(DVT)系統,以提供獲致高資料速率所需的四個子載波(CC)與2×2多路輸入多路輸出(MIMO)技術。 亞旭執行長林成貴表示,是德科技的5G解決方案能夠加速5G設計的開發,以掌握全球新商機。 是德科技 5G 網路模擬解決方案,使得行動裝置和數據機製造商能夠驗證新設計,因應從早期設計到驗收和製造的完整裝置開發流程。該解決方案利用 Keysight UXM 5G 無線測試平台支援行動裝置的射頻(RF)、無線電資源管理(RRM)和協定驗證與認證。 是德科技無線測試事業群資深總監Cao Peng表示,藉由與亞旭密切合作,共同展示固定無線存取應用資料速率,是德科技可協助全球行動網路業者加速部署無線寬頻架構。
0

專訪諾基亞大中華區總裁馬博策 諾基亞Future X for industries滿足工業4.0/數位轉型需求

諾基亞大中華區總裁馬博策(Markus Borchert)表示,為提升生產力與效率,越來越多的業者加大資訊與通訊科技(ICT)的投資力道,進行數位轉型;與此同時,隨著5G世代即將到來,而5G所改變的不僅是消費性終端產品,工業未來也將是5G應用的關鍵領域之一。 不過,將業務支援功能從實體轉向數位化和自動化,雖然已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生產效益提升。但目前大約只有30%的企業(主要是以IT為中心的行業)了解數位轉型帶來的機會。重要的是,占美國GDP三分之二以上的傳統資產密集型產業,皆尚未從工業4.0數位轉型中全面獲益。 為改善此一情況,諾基亞推出Future X for industries策略與架構,採用獨特的技術層設計,來滿足工業網路的關鍵要求。此一架構的技術層分別為:業務應用層,支援個別產業特定應用,如預測性維護、勞動力效率等;數位價值平台層,支援產業自動化、認知分析和數位化運作等;多雲層,提供運算能力的鄰近性和彈性,可確保使用最合適的雲端模式;以及高效能網路層,提供專用、深度覆蓋、可靠的(有線和無線)連接功能,進而彈性、無縫地連結所有事物。 同時,上述網路技術層與包含業務流程及以技術為基礎的「縱深防禦」網路安全方法相結合,並以網路為關鍵防護和中間層,來保護端到端的數據資料和基礎設施。與更豐富的人機介面(HMI)結合後,這些技術層將能夠更直覺、深入及精準地控制自動化系統,並顯著提升數位化營運效率。 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總裁Marcus Weldon指出,在動態的市場中,企業需要最大化的生產力。現在,無論是數位經濟或是實體經濟,任何行業都可以加速其數位化轉型計畫,實現前所未有的生產率提升;而Future X for industries架構,便是實現工業4.0的重要基礎。 諾基亞大中華區總裁馬博策表示,越來越多的業者加大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投資力道,進行數位轉型,以提升生產力與效率。  
0

專訪NVIDIA全球電信產業發展負責人Soma Velayutham NVIDIA助力電信商迎戰5G運算

NVIDIA全球電信產業發展負責人Soma Velayutham表示,5G和4G最大的不同在於,提升了100倍的頻寬、200倍的密度與40倍的延遲速度,而這些效能亟需仰賴軟體定義網路(SDN)技術,同時結合AI、深度學習、大規模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assive MIMO)與可編程(Programmable)等技術能力,藉此滿足5G所需要的頻寬、網路速度與大連結效能。 Velayutham指出,簡單來說,5G與過去的通訊技術截然不同,預估到了5G時代,在雲端AR/VR、車聯網、工業物聯網及智慧城市的帶動下,每天用戶所產生的資料將高達300GB,而資料量暴增也為全球電信業者帶來全新挑戰,對於運算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對此,Velayutham說明,現今網路速率以30倍的速度飛快成長,通用型運算處理的CPU已漸漸無法滿足需求,此時便需要仰賴GPU加速器。為此,NVIDIA提供了軟硬體整合平台,其中結合GPU Cloud、高效能運算(HPC)、AI、視覺化(Visualization)等能力。 總而言之,5G時代即將來臨,資料量也因而快速增加,電信商對於高速運算的需求也隨之大增,並對AI產生濃厚興趣;而GPU可協助電信商強化其資料中心的運算效能,進而讓電信業提供更多5G創新服務。 像是韓國SK Telecom期望能透過智慧影像分析(IVA)的方式保護公民與財產,而要實現此一目標,須即時分析百萬台攝影機所收集的數據,如此便須仰賴深度學習和強大的運算能力。也因此,SK Telecom採用NVIDIA GPU支援AI遠端影像監控應用服務(VSaaS),提升5倍的訓練速度,並透過TensorRT拓展推理引擎能力。 Velayutham說明,因應5G發展,NVIDIA已與電信商、內容供應商、行動設備業者,以及各類型消費性電子商合作,扮演串聯上中下游5G相關產業與應用的關鍵角色,預計將能更加深入的協助電信商克服5G挑戰,加速其5G相關建設的部署。 NVIDIA全球電信產業發展負責人Soma Velayutham表示,5G傳輸資料量大增,電信商對於高速運算的需求明顯增加,並開始發展AI技術。   NVIDIA全球電信產業發展負責人Soma Velayutham表示,5G資料量大增,電信商對於高速運算的需求明顯增加。  
0

加快毫米波商用腳步 三星5G基地台RFIC/DAFE晶片亮相

搶搭5G熱潮,並加速5G毫米波商用時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近日宣布已經成功開發新毫米波(mmWave)射頻積體電路(RFIC)和數位類比轉換(DAFE)ASIC晶片。新的RFIC和DAFE ASIC晶片是5G晶片組的核心元件,能夠支援28GHz和39GHz頻譜,可使5G基地台的尺寸、重量和功耗降低約25%,讓操作和部署更有效率。 三星執行副總裁Paul Kyungwhoon Cheun表示,三星在5G研發方面的突破促使美國和韓國得以在2018年實現5G商業化,其中5G基地台的出貨量已經超過36,000個;三星將繼續提供超低延遲、超高速和大規模連接的5G產品,加速5G商業化,改善產業面貌和日常生活。 為了滿足高速需求,5G基地台使用近千個天線元件和數個RFIC以利用毫米波頻譜。RFIC可以減少基地台的尺寸和功耗,而三星新推出的RFIC採用先進的28nm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使頻寬可以拓展到1.4GHz。RFIC的尺寸也縮小了36%,並且透過降低雜訊和改善RF功率放大器的線性輸出提高整體效能。 目前三星已研發出28GHz和39GHz的RFIC解決方案,並預計今年將加碼推出24GHz和47GHz的RFIC,進一步將事業版圖擴展到更高頻段的市場。三星還開發低功耗、小體積DAFE ASIC晶片,DAFE對數位無線通訊來說非常重要,因它能提供類比-數位的訊號轉換;而開發ASIC晶片可以幫助縮小5G基地台的尺寸和功耗。如果不研發ASIC,DAFE就會因為體積太大而且功率不足而無法滿足產品需求。 三星電子網路業務執行副總裁兼研發主管Jaeho Jeon指出,三星正憑藉研發創新解決方案(包括低功耗RFIC和DAFE ASIC),強化自身在5G市場的競爭優勢,並開創數位轉型新時代。新開發的晶片組將會在推動5G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0

是德5GNR非獨力模式測試案例通過GCF核可

是德科技(Keysight)宣布其5G New Radio(NR)非獨立模式(NSA)測試案例,已通過全球認證論壇(GCF)的核可,以協助行動生態系統加速進行協定和射頻(RF)裝置認證。 是德科技的5G相符性工具套件同時支援協定和RF/RRM認證,並於2019年1月16日舉行的相符性和互通性協議小組(Conforma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Agreement Group)會議中獲得GCF的核可。該套件為是德科技5G網路模擬解決方案情境的組成元件之一,已獲得GCF和PTCRB裝置認證的核可,可支援業界最廣泛的GCF射頻和5G NR非獨立模式協定測試案例及各種不同的頻段。對於晶片組、裝置製造商及測試實驗室,協定和射頻相符性測試是加速驗證新的5G設計效能之關鍵要素。 是德科技無線測試事業群副總裁暨總經理Kailash Narayanan表示,是德科技不間斷地與產業重要領袖保持密切合作,並對符合3GPP標準之5G NR裝置驗證做出重大貢獻。藉由提供GCF和PTCRB測試驗證,我們再次大幅提升是德科技的產業領導地位。是德科技5G解決方案全面支援射頻和協定相符性測試,是行動生態系統必備的工具,以確保其設計符合3GPP定義和GCF及PTCRB驗證機制所採用之最新5G NR標準。 上個月,是德科技宣布旗下的5G相符性工具套件領先業界通過3GPP RAN5以及PTCRB核可之5G NR裝置認證。是德科技5G網路模擬解決方案可充分發揮是德科技UXM 5G無線測試平台之特性,以因應從早期設計到驗收和製造的裝置開發工作流程需求。此簡易解決方案支援裝置認證過程,同時可加以擴充,以加速行動裝置之射頻、無線資源管理(RRM)和協定驗證與認證。利用此工具套件,使用者可在FR1頻段(低於6GHz)和FR2頻段(毫米波頻率)上,驗證新的設計。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