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2019智慧手機銷售前景黯淡 2020寄望5G收復失土
智慧手機產業發展進入成熟期,成長動能逐漸疲軟,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預測,2019年全球智慧手機對終端使用者銷售量總計15億支,較去年同期下滑2.5%。另一家研究機構IDC報告也指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2019年將比2018年下降1.9%,由於在開發國家市場的高度飽和與開發中國家緩步成長之際,這已經是智慧手機產業連續第三年面臨這種情況。
2020年5G版iPhone被視為是智慧手機產業成長的重要指標產品
包括折疊式螢幕、5G等大型新興技術變革,被期待能為智慧手機的成長帶來救贖,Gartner預測2020年有更多5G智慧型手機上市,屆時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可望再度成長,通訊服務供應商(CSP)也將開始於不同地區推廣5G服務方案。另外,分析師預估第一款支援5G功能的蘋果iPhone機種將於2020年問世,更是智慧手機成長動能的一劑猛藥,料能帶動iPhone用戶升級。
Gartner表示,智慧型手機換機周期拉長,加上華為被禁止向美國供應商取得技術,使得今年上半年智慧型手機需求走弱。預期2019下半年市場需求會更加萎靡,畢竟不論高階、低階或中階智慧型手機,換機好處皆不夠顯著,因此換機速度持續減緩。不過,IDC看法則相反,認為2019年上半年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下跌5.5%,但是下半年在5G布局加速、高階手機低價化以及印度等市場的帶動下,將呈現1.4%的正成長。
市場領導廠商已開始為首批5G智慧手機布局,包括LG V50 ThinQ、OPPO Reno 5G、三星(Samsung)Galaxy S10 5G和小米Mi MIX 3 5G;而通訊服務供應商也正透過積極定價策略提供5G服務方案,但Gartner預計2019年5G智慧手機銷售仍占少數,整體市場要到2020下半年才會開始攀升,屆時5G的覆蓋率和相關硬體服務的可用性都將有所改善。Gartner預測,2019年5G智慧手機銷售量將超過1,500萬支,僅占2019年度整體智慧手機銷量1%不到;IDC則預估,2019年5G智慧手機市場占有率僅僅0.5%,到2023年,5G智慧手機的市占率才會提升到26.3%。
日本(下滑6.5%)、西歐(下滑5.3%)和北美(下滑4.4%)預計為2019年智慧型手機銷售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地區。Gartner指出,在成熟市場中,高階智慧型手機供過於求和商品化的現象特別嚴重,不僅平均售價(ASP)較高,也缺乏吸引人的新用途或體驗來鼓勵使用者升級。
而在一片不樂觀的氣氛中,華為可以說是最難能可貴的廠商之一,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在2019年第二季衰退3%,達到3.41億支,其中華為的智慧手機出貨量與市占率持續挺進,並沒有因為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焦點之一而受挫,從2018年第二季的5420萬支成長到2019年第二季的5870萬支,成長率8%,整體市占率從15%提升到17%,主要來自中國國內市場的熱情支持。
解決智慧製造資安隱憂 統一標準防守更全面
隨著5G等科技發展,資訊自動攻防技術戰略重要性提升,資訊戰先行將是未來戰爭新形態,因此,資訊安全攻防將是公私立機構在資訊安全管理的優先部署重點。而5G、AI大數據更是使智慧製造得以逐步實現,隨著資訊應用日益多元,資安問題也隨之潛入工業製造的各個角落,因此半導體資訊安全標準的重要性已經不可輕忽。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組長張啟煌表示,半導體產業協會正致力於設立台灣第一個半導體設備資訊安全標準。由於半導體設備生命週期很長,所以會存在許多過時的資訊系統,資安問題因而產生。另外,在高科技產業中,大數據與智慧製造的資訊應用越來越多元,然而在整合的過程中,也增加了資訊安全的風險。加上不同廠商產出的半導體設備,遵循的標準與資安考量都有所不足,因應此問題,制定統一的資安標準刻不容緩。
張啟煌指出,一個工廠裡面可能同時存有幾十個作業系統,非常多廠商還在使用終止支援(End of Support, EOS)的作業系統。儘管半導體設備價格少則幾千萬,貴則可以上至幾億,可是大家卻是注重於IT技術的研發,而時常忽略了資安問題,這其實是很嚴重的。太多先進的應用正促進智慧製造的發生,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資訊安全風險。
張啟煌呼籲,要談智慧製造、製造效能之前,應該先討論資安。廠商究竟該如何因應資安風險,首先必須遵守相關標準使用合時宜的作業系統,否則機台種類過多,有些不能補丁,有些就算可以補丁也十分麻煩,將會難以管理。另外,廠商也應該注意工廠內網的問題,因為只要有電腦就有中毒的風險,因此資訊安全的標準也應該涵蓋到內網的保護。最後,預防勝於治療,供應鍊安全是首要之務,要求生產機台的廠商在設備出廠時,就內建安全設定功能,將會比事後增加防護功能更有效率。
智慧製造也帶來了資安風險,盡快確立半導體資安標準十分重要。
數位實境溝通更直覺 穿戴裝置UI眼球追蹤最懂
一個明星終端商品的發展,軟硬體技術的到位與產業環境的配合非常重要,以UI為例,PC使用鍵盤與滑鼠、Smart Phone透過手勢觸控,未來希望解放雙手的穿戴式裝置,可能需要仰賴語音與眼球控制。眼睛是靈魂之窗,一般人際溝通會大量使用眼睛,大部分的動作之前也都是眼神先到位,透過視覺與聽覺傳達的影像和聲音才是最直觀、最常用的溝通方式。
穿戴裝置將導入眼球追蹤控制
兩個有默契的人一般只要閱讀「眼神」就能進行溝通,人們對於資訊產品的使用已經朝無時無刻與無所不在發展,穿戴式裝置希望可以讓使用者在做任何事的同時也可以同步使用,見臻科技(Ganzin)執行長簡韶逸認為,智慧手機市場已趨於飽和,廠商紛紛尋求新產品,加上5G的出現,也讓大家開始思考手機以外的應用,智慧眼鏡可能就是答案。預計2020年將會有更多智慧眼鏡問世,光機技術的成熟也是智慧眼鏡市場可能在2020年爆發的推力之一,過去光機沒有辦法做到現在這麼小,隨著技術成熟,微小化光機更有機會整合在眼鏡上面。
人類的視覺有焦點,在焦點以外的事物相對模糊,因此在穿戴式裝置的應用上,簡韶逸指出,利用注視點渲染技術(Foveated Rendering),追蹤人眼的焦點位置,只在焦點位置進行高解析度影像運算與顯示,節省其他90%以上的運算資源,同時使用者並不會有明顯的感受,也就表示,GPU效能不用很高就可以有超高解析度的表現,此技術對於未來智慧眼鏡的顯示,將造成重大的影響。
智慧手機讓我們使用資訊產品不用固定在桌椅上,但在行走或做事時還是無法使用,見臻希望可以解放這個限制,讓眼球追蹤功能普及在人們的生活之中。簡韶逸進一步說明,現有眼球追蹤(Eye Tracking)技術目前多數成本高、體積大、耗電且很難整合;以知名的解決方案為例,使用七顆LED照射眼部,利用光線反射原理追蹤眼球的移動,但是一出室外,環境光太強,該技術效能就會大打折扣,同時需要搭配大電量電池,使用時間僅1.5小時。
眼神控制新UI為終極目標
因此,眼球追蹤技術目前普及的困難在於耗電、成本、整合等面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簡韶逸進一步說明,見臻推出眼球追蹤技術解決方案Aurora,用兩顆CMOS感測器及一顆眼睛處理單元(EPU),使用外接電源的情況下續航力高達十個小時,機構簡單封裝小,相當容易整合。
另外,Aurora只用一顆LED補光,利用感測器拍攝眼球的動作變化,可以避免環境光源干擾,所以室內外都能使用,同時減少LED數量更可以大幅降低耗電量。
眼球追蹤技術的使用願景其實已經出現,在電影鋼鐵人中,主角就是透過眼神操控高科技的機器鎧甲,簡韶逸解釋,人類視覺用眼球追蹤大約是中央區正負15度的區間,再大就會轉頭,在這區間中精準度小於1度,目前的技術要做到像電影裡的準確度與複雜控制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就技術的發展來看,再過幾年技術改善相當有機會達成。
簡韶逸指出,眼球追蹤技術應該是像PC的滑鼠那樣的輔助角色,整合在裝置裡,占整個裝置成本的10~20%才是合理範圍,見臻的解決方案能加速技術的普及;該公司於2019年初發表第一代解決方案,後續提供工程樣品給客戶,並進行客製化的設計,預計2019第四季正式量產。Aurora的晶片雖然是見臻自行開發的產品,但團隊並不以IC設計公司自居,而是定位為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供應商,因為是從學校出來的團隊,每個工程師都會做演算法和硬體,所以不會有演算法跟晶片電路無法搭配的問題。
在全世界各地很難再有像台灣一樣,從台北到新竹這麼短的距離就可以找到軟體、硬體設計,晶圓、終端代工,甚至品牌與各種類型的科技解決方案廠商,台灣非常適合發展創意與新創產業,Ganzin這個名字源自台語的「眼神」,也取英文gaze的凝視之意,簡韶逸期許見臻不只做到眼球追蹤,更做到「眼神控制」,讓科技更符合人性。
見臻科技執行長簡韶逸認為,預計2020年將會有更多智慧眼鏡問世,光機技術成熟,微小化光機更有機會整合在眼鏡上面。
使用體驗大增 高通:2020年消費者很難拒絕5G手機
5G風潮席捲全球,其傳輸速度比4G快上許多,可望提升各種行動設備的使用體驗。對此,高通(Qualcomm)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日前參加「Brainstorm Tech」研討會時表示,5G讓消費者享有更快速的傳輸體驗,到了2020年,Brainstorm Tech會議再度召開時,預計多數參與的人士將會擁有5G手機,「明年不買5G手機是件困難的事情,」5G將更無處不在。
Mollenkopf指出,5G的快速發展,一部分跟消費者希望有更快的傳輸速度有關,另一部分則是電信營運業者的大力推動,5G有兩大優勢特別受到電信業者的青睞。
首先是5G更有效率。Mollenkopf說明,5G使電信業者能夠因應持續上升的無線影音傳輸需求,滿足消費者對行動影音服務的龐大胃口;不僅如此,5G網路傳輸影片成本大約是現今技術的30分之1,且5G標準可以與新的無線電頻寬相容,提供更多創新服務,有時還能與有線寬頻競爭。
其次,5G將能串聯所有事物,讓各行各業實現數位化,像是以安全的方式遠端操控裝置,這是行動技術首次符合產業需求,不僅適用於消費者,各產業如醫療保健、教育、智慧城市等領域都能導入5G技術。
Mollenkopf指出,消費者和產業對於數據的需求正在急劇上升,若電信業者沒有良好的5G部署策略,將會在這波5G浪潮中處於落後的位置,且永遠無法追趕上領先者。而高通在這波5G浪潮中,扮演的不單單是單純的晶片製造/供應商,而是研發基礎技術的企業,不僅和各行業分享各種標準,也會提供支援的晶片,藉此發展能讓產業大規模應用的無線技術。
簡而言之,Mollenkopf認為,5G使電信業者能滿足大量數據傳輸需求,有了5G之後,消費者可以擁有更好的行動裝置體驗,不論是軟體更新、行動串流媒體、隨時更新個人社群等。到了2020年,5G將更加無處不在,不購買5G手機對消費者而言將是件困難的事情。
消費者對於影像傳輸的需求持續攀升。
蜂巢科技成長可期 5G驅動工業4.0變革
所謂工業4.0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收集設備上感測器的資訊,而後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做格式化、圖型化的轉換,再對這些經過整理的資訊進行預測,例如產品何時要維修、產品生命週期等等。最後一個則是視覺化(Visualization),包括攝影機、光學電視等具有高數據資料量的應用,而與5G通訊結合的工業應用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
美商優北羅(u-blox)商業開發主任林世澤表示,在工業與車用方面,隨著電信資費的降價、5G基地台越來越普及,將有更多的設備商會直接透過蜂巢(Cellular)科技,將資料上傳到基地台。根據Machina Research的預測,到了2025年蜂巢式網路的物聯網設備連結數目將會達到220萬。
林世澤指出,5G通訊有三大應用,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可以結合AR/VR,或是遠距醫療,而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主要用於車輛、工業應用,大規模機器型通訊(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MTC)常用於CAT M1/NB-IoT,其好處是非常省電且可以支援的連結數相當高。
u-blox主要著重在URLLC與mMTC的應用,其中針對CAT M1和NB-IoT兩種通訊協定,林世澤分析道,CAT M1可用於地下室,並可用在移動中物體或行駛中車輛。NB-IoT則可以在地底下(比地下室更深)使用,但是須要用於靜止設備上連接固定基地台,另外,NB-IoT的電池可以使用10年之久,非常適合用於電表等應用。
林世澤進一步說明,對u-blox來說5G應用包括了三大應用場景,物聯網、定位與V2X。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現今應該都還是透過Wi-Fi、ZigBee等通訊協定將感測器資料傳送到設備供應商,供應商再藉由有線上傳雲端或是利用NR、NB-IoT等傳到基地台,但是u-blox在這裡看到了Wi-Fi、5G蜂巢通訊的機會,利用蜂巢式網路就可以直接將資料傳送到基地台;另外,定位方面就是GPS和蜂巢技術的結合,從衛星收到GPS訊號,再藉由5G傳回基地台;最後一個則是V2X,車與車之間或是車與交通設施之間的資訊交換可以直接藉由蜂巢技術傳回基地台。
u-blox商業開發主任林世澤表示,蜂巢式網路的物聯網設備連接數目正大幅成長。
鋪路AI/5G應用 三星宣布量產12Gb LPDDR5行動DRAM
因應未來智慧手機、行動裝置AI、5G應用,三星(Samsung)宣布開始量產12Gb LPDDR5行動DRAM,此一DRAM將針對未來智慧手機中的5G和AI功能進行優化;另外,三星也計畫在本月稍晚開始大規模量產12GB LPDDR5的封裝(Package),每個封裝中都包含8個12Gb晶片,以滿足高階智慧手機製造商對更高性能和容量的需求。
三星DRAM產品與技術執行副總裁Jung-bae Lee表示,透過大量生產基於三星第二代10nm製程製造的12Gb LPDDR5,三星將能為全球客戶及時推出5G旗艦智慧手機。未來三星將持續致力於推出下一代行動儲存技術,以提供更高的性能和容量,推動行動高端儲存市場的成長。
據悉,採用第2代10nm製程的12Gb LPDDR5 DRAM,其傳輸速度為5,500Mbps,比現有的LPDDR4X傳輸速度(4,266Mbps)快上1.3倍;並結合新電路設計、強化時脈、搭配低功耗特性等,新款DRAM的功耗大幅降低,和前一代相比下降了30%,在極快的傳輸速率下也能確保長期性能穩定。
三星指出,基於上述優勢,開始量產的12Gb LPDDR5 DRAM可以使下一代旗艦智慧手機充分利用5G和AI功能,如超高清影片錄製和機器學習,同時大大延長電池壽命。
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更靈活的生產管理目標,三星目前正考慮將12Gb LPDDR5生產線移至韓國平澤市(Pyeongtaek),不過這還需取決於全球客戶的需求;同時,繼推出12Gb LPDDR5行動DRAM後,三星也計畫於2020年開發16Gb LPDDR5行動DRAM,以鞏固其在全球儲存市場的優勢。
三星宣布量產12Gb LPDDR5因應AI、5G應用。
CATR抓得住毫米波訊號 5G OTA測試/校準真穩當
5G毫米波OTA測試勢在必行
手持行動裝置產品製造商需要確保其產品符合5G毫米波的頻率要求和OTA標準中所規範的RF性能要求,5G毫米波OTA測試驗證的項目共三項如下描述為:峰值有效無方向性輻射功率(Peak Effective(or Equivalent)Isotropic Radiated Power, Peak EIRP)、總輻射功率(Total Radiated Power, TRP)、峰值有效無方向性敏感度(Peak Effective Isotropic Sensitivity, Peak EIS)。
對於5G高頻毫米波的RF測試方法,OTA測量的方式將是驗證手持行動裝置產品在高頻毫米波的唯一測試方法,主要原因是因為頻率太高時RF的元件太小(幾乎與RF接頭的大小相同),傳導測試(Conducted Test)在量測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量測不確定性。
目前被國際標準組織允許使用的毫米波OTA測試方法有直接遠場(Direct Far Field, DFF)、間接遠場(Indirect Far Field, IFF)、近場轉換到遠場(Near Field to...
2020年GaAs射頻元件產業規模達64.92億美元
根據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報告指出,由於現行射頻前端元件製造商依手機通訊元件的功能需求,逐漸以GaAs晶圓作為元件的製造材料,加上隨著5G布建逐步展開,射頻元件使用量較4G時代倍增,預料將帶動GaAs射頻元件市場於2020年起進入新一波成長期。
拓墣產業研究院指出,由於射頻前端元件特性,包含耐高電壓、耐高溫與高頻使用等,在4G與5G時代有高度需求,傳統如HBT和CMOS的Si元件已無法滿足,廠商便逐漸將目光轉移至GaAs化合物半導體。而GaAs化合物半導體憑藉本身電子遷移率較Si元件快速,且具有抗干擾、低雜訊與耐高電壓等特性,因此特別適合應用於無線通訊中的高頻傳輸領域。
由於4G時代的行動通訊頻率使用範圍已進展至1.8~2.7GHz,對傳統3G的Si射頻前端元件已不敷使用,加上5G通訊市場正步入高速成長期,其使用頻段也將更廣泛(包含3~5GHz、20~30GHz),因此無論是4G或5G通訊應用,現行射頻元件都將逐漸被GaAs取代。
若以目前市場發展來看,受到2018年下半年手機銷量下滑、中美貿易戰影響,衝擊GaAs通訊元件IDM廠營收表現,預估2019年IDM廠總營收將下滑至58.35億美元,年減8.9%。然而,隨著5G通訊持續發展,射頻前端元件使用數量將明顯提升,如功率放大器(PA)使用量,由3G時代的2顆、4G的5~7顆,提升至5G時代的16顆,將帶動2020年整體營收成長,預估GaAs射頻前端元件總營收將達64.92億美元,年增11.3%。
整體而言,隨著各國持續投入布建5G基地台等基礎設施,預估在2021、2022年將達到高峰,將可望帶動IDM大廠Skyworks(思佳訊)、Qorvo(科沃)新一波營收成長動能,而台廠射頻代工製造業穩懋、宏捷科及環宇等,也將隨著IDM廠擴產而取得訂單,逐漸擺脫營收衰退的陰霾。
5G加快無人裝置應用 安全把關快步跟上
5G高速傳輸、大頻寬、低延遲的特性可說是無人裝置(自駕車、無人機等)實現與普及的重要推手。然而,無人裝置的崛起雖說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使用體驗,卻也伴隨著新的安全隱憂。為此,UL積極聯合產官學及其他利害關係者,透過共識制訂更透明化的「UL 4600無人裝置安全標準」,期望讓製造商更謹慎與完善的考量產品安全問題,並向外界證明其產品或創新技術安全無虞,預計於2019年年底會完成初步版本。
UL首席工程師江志翔表示,5G可視為科技創新的「載具」或「加速器」,不過,5G將帶來智慧科技,但也讓人們的生活暴露在新安全隱憂中,像是之前特斯拉自駕車事故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換言之,創新科技的發展普及,安全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因此,在自駕車等無人裝置發展迅速的情況下,UL也開始制定4600規範標準。
UL首席工程師江志翔強調失速的創新可以在安全的實驗室環境發生,而不在真實生活裡上演。
江志翔指出,UL 4600無人裝置安全標準是UL與MITRE、ECR合作,為無人裝置建立安全標準框架,以產品安全自述的創新方法,期望讓製造商更謹慎與完善的考量產品安全問題。過往安全標準都是有了事故之後,經過分析、檢討才開始制訂,但此種方式一來法規、標準的制訂速度會偏慢,二來也可能無法真正的處理到問題,因為當事故發生時,廠商不見得願意分享所有的檢討、分析資料,也就是「家醜不願外揚」的想法,也因此所制訂出來的標準也不見得都能契合實際問題。
江志翔補充,因此,UL便決定聯合產官學及其他利害關係者,透過共識制訂更透明化的無人裝置安全標準。換言之,UL 4600標準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標準框架,透過產官學及其他利害關係者所分享出來的資訊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案例(Safety Case),讓製造商有基本的規範可以遵循,接著,再依據各無人裝置業者自身情況、需求訂定更進一步的垂直(Vertical)標準。簡單來說,可將UL 4600標準譬喻成憲法,而之後會再隨著環境、產業變動而延伸許多子法供製造商參考。
江志翔認為,安全測試是持續進行的,不論是在實驗室環境或是現實生活中。如同車輛的安全性撞擊測試,測試車輛中使用的是假人、而非活生生的人;實驗室的環境是安全的測試場域,倘若所有創新都能夠在安全無害的測試環境中被適當地測試、把所有可能的危險因子透過科學的方法檢出、反覆確認危險因子被確實排除,也許遺憾得以降低。
推廣5G商用 毫米波技術舉足輕重
無線裝置數量與其消耗的資料量,每年都以等比級數增加(年複合成長率為 53%)。無線裝置創造並消耗資料的同時,連接這些裝置的無線通訊基礎設施也必須隨之演進,才能滿足成長的需求。3GPP所定義的三種高階5G使用案例,其目標是隨時隨地提供可用的行動寬頻資料;然而,僅僅提升4G架構網路的頻譜效率,並不足以提供所需資料速率的步進函式。有鑑於此,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像毫米波這類更高的頻率,希望得到可行的解決方案。早期在通道探測作業得到正面的結果,使得世界各地的無線標準化組織皆重新調整研究重點,以了解新一代5G無線系統如何整合並運用這些新的頻率與較高的頻寬。
各個使用案例都是針對未來的無線標準所設計,藉此讓這些標準針對新應用補足既有無線標準的不足之處,而各案例都需要一組不同的全新關鍵績效指標(KPI)。IMT 2020使用案例所定義的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預期能達到10Gb/s的尖峰資料速率,比4G快了100倍。Shannon Hartley定理指出,容量為頻寬(即頻譜)與通道雜訊的函式,因此資料速率確實與可用的頻譜有關。由於6GHz以下的頻譜已經分配完畢,所以6GHz以上(尤其是毫米波範圍內)的頻譜,可說是因應eMBB使用案例的理想替代方案。
世界各地的電信業者為了服務客戶,已在頻譜上花費了數十億美元。拍賣訂價凸顯出頻譜這類寶貴資源的市場價值,以及供不應求的特性。開發新的頻譜讓電信業者不僅能服務更多使用者,還能提供更高效能的行動寬頻資料傳輸體驗。相較於6GHz以下的頻譜,毫米波的頻譜不僅非常充裕,而且只要稍微經過授權就能使用,因此世界各地的業者都能運用毫米波。此外,現代矽製造技術已大幅降低毫米波設備的成本,所以在價格方面,這些設備已可用於消費型電子產品。而採用毫米波所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此頻譜仍未經過完整研究,有尚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電信業者已開始研究毫米波技術,以便評估最適合行動應用的頻率範圍。國際電信聯盟(ITU)與3GPP,已共同規劃確立5G標準的兩階段研究。第一階段研究著重於40GHz以下的頻率,以便迎合部分較急迫的商業需求。第二階段的目的是達成IMT 2020所列的KPI,並且會著重研究高達100GHz的頻率,同樣屬於毫米波的頻率範圍之內。
為統一全球的毫米波頻率標準,ITU在世界無線電通訊大會(WRC)結束後,公布了24GHz~86GHz之間的全球可用頻率建議清單(表1)。ITU提出建議不久後,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便於2015年10月21日發布了擬議規範公告(NPRM)(圖1),針對28GHz、37GHz、39GHz與64~71GHz頻帶,提出靈活的新服務規則。
圖1 擬議為行動用途的FCC頻帶
28/39/72GHz脫穎而出
目前適用於5G的毫米波頻率選項也逐漸浮上檯面:28GHz、39GHz與72GHz。這三種頻帶能脫穎而出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不像60GHz必須承受約20dB/km的氧氣吸收損失,這三種頻率的氧氣吸收率遠低於此數值(圖2),因此較適合長距離通訊。這些頻率也能在多路徑環境中順利運作,並且能用於非可視判讀(NLoS)通訊。透過高定向天線搭配波束賦形與波束追蹤功能,毫米波便能提供穩定且高度安全的連結。
圖2 毫米波頻率範圍的大氣吸收率(以dB/km為單位)
28GHz頻段進展快
如上所述,電信業者都急切想要取得未分配的大量毫米波頻譜;而毫米波頻譜會使用哪些頻率,這些業者將是深具影響力的關鍵要角。在2015年2月,三星(Samsung)執行了自己的通道量測,並發現28GHz的頻率可用於手機通訊。這些量測結果,驗證了都市環境中預期會發生的路徑損耗(非可視判讀(NLoS)連結中的路徑損耗指數為3.53),三星宣稱,此數據指出毫米波通訊連結可支援200公尺以上距離。該研究還包含相位陣列天線的運用。三星也開始相關設計,以便讓手機能夠容納精密的陣列天線。在日本,NTT Docomo與Nokia、三星、Ericsson、Huawei、Fujitsu合作,針對28GHz(以及其他頻率)順利完成現場測試。
73GHz頻段可用連續頻寬廣
在28GHz相關研究展開的同時,E頻帶也引起了行動通訊領域的注意。73GHz就是另一種備受矚目的毫米波頻率。Nokia運用了紐約大學的73GHz通道量測結果,開始研究此頻率。在2014年的NI Week年會上,Nokia透過NI原型製作硬體,展示了他們第一個73GHz空中傳輸(OTA)技術。這套系統隨著研究進行不斷演進,並持續透過公開示範來展示新的技術成就。在2015年的行動世界會議(MWC)上,這套原型驗證系統已能藉由透鏡天線與光束追蹤技術,執行每秒超過2Gbps的資料傳輸。此系統的MIMO版本,則在布魯克林5G高峰會議上展出,可執行高達10Gbps的資料傳輸;而在不到一年後的行動世界會議上,這套原型展示了雙向空中傳輸連結,傳輸速率超過14Gbps。
在2016年的行動世界會議上,Nokia不是唯一進行73GHz技術示範的廠商;Huewei與Deutsche Telekom也一同展示了可於73GHz運作的原型。這項示範採用多使用者(MU)MIMO,展示了高頻譜效率,以及針對個別使用者超過20Gbps傳輸率的潛力。
其中一項可用以區分73GHz與28GHz、39GHz的特性,是可用連續頻寬。73GHz中有2GHz的連續頻寬可用於行動通訊,是擬議頻率頻譜中範圍最廣的。相較之下,28GHz僅提供850MHz的頻寬;而在美國,39GHz附近就有兩個頻帶提供1.6GHz與1.4GHz頻寬。此外,如Shannon定理所述,更高的頻寬便代表更高的資料傳輸量;因此與其他上述頻率相比,73GHz具備了強大優勢,是毫米波中一種重要的頻率。
38GHz用途廣 納入5G標準成挑戰
雖然目前38GHz的公開研究資料最少,但仍有機會成為5G標準的一部分。ITU已將38GHz列於全球可用頻率清單,而且根據紐約大學的研究,已有通道資料可證明其為可用的毫米波頻率。相較於28GHz或73GHz,38GHz有更多現有用途,因此要將其納入5G標準,將是一項挑戰。FCC已針對可能的行動應用擬議頻譜,以便加速美國未來針對此頻帶的研究。
建立毫米波原型 促進mmWave技術推廣
由於毫米波通道的基本屬性與目前的手機模型不同,而且未知事項較多,因此研究人員必須開發新的技術、演算法與通訊協定,才能充分發揮mmWave在5G領域的潛力。建立毫米波原型(mmWave Prototype)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早期階段。由於僅靠模擬是無法展示毫米波技術或概念的可行性,所以必須建立毫米波原型。毫米波原型能夠在多種情境下,透過Real-Time的空中傳輸方式執行通訊作業,可以藉此解開毫米波通道的秘密,並且促進毫米波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要建立完整毫米波通訊原型時會面臨多個難題。假設有一個可處理多重GHz訊號的基頻子系統。目前多數的LTE實作皆使用10MHz通道(最高20MHz),且運算量隨著頻寬線性增加。換句話說,運算能力須提升100倍以上才能滿足5G資料速率的需求。此外,毫米波原型製作須用到FPGA,才能執行毫米波系統的實體層運算。
要針對毫米波應用建立原型製作的客製硬體是相當困難的任務。由於毫米波頻率具備大量的連續頻寬,因此非常適用於通訊作業。要找到具備1~2GHz頻寬(此為5G應用所需)的現成硬體傳輸器或接收器,成本相當高昂;在某些頻率下,甚至無法找到符合這項條件的儀器。就算真的找到了這種硬體,其設定並處理原始資料的能力也有限,甚至可能毫無處理能力。因此,設計客製的FPGA處理機板,便成為深具吸引力的選擇。設計FPGA機板硬體的時間或許不需要很久,但如果還要開發與其通訊的軟體介面,就算是最有經驗的工程師,也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這還只是毫米波原型驗證系統的一部分而已。
除了FPGA機板之外,mmWave原型驗證系統需要運用最先進的DAC與ADC才能擷取1~2GHz之間的頻寬。目前市面上,有部分RFIC具備可於基頻與毫米波頻率之間轉換的晶片,但這些產品選擇有限,且大多僅能用於60GHz頻帶。IF與RF階段可做為RFIC的替代方案,工程師一旦有了基頻與IF解決方案,供應商便能針對毫米波無線電站,提供更多基頻RFIC以外的選擇,但是選擇依然不多。開發毫米波無線電站,需要RF與微波設計的專業技術,這與開發FPGA機板所需的技術完全不同,因此團隊必須具備多種專業,才能開發出所有必要的硬體。FPGA是毫米波基頻原型驗證系統的核心元件,而要設計出能處理多重GHz通道的多重FPGA系統,將使系統更加複雜。舉例說明,為了滿足服務供應商與通訊研究人員在系統複雜度與軟體的需求,量測儀系統廠商NI提供一組可設定的毫米波原型製作硬體,以及附有原始碼的毫米波實體層,其囊括毫米波系統基頻的基本特性,並為橫跨多個FPGA的資料遷移與處理作業提供抽象化功能,簡化工作的複雜度。這些工具都是為了將新的毫米波原型整合到系統與產品內所設計,並對5G技術開發有重大影響。
為了滿足資料傳輸量的需求,使用24GHz以上的大量連續頻寬將成必要;而研究人員也已透過原型製作,展示毫米波技術可達到14Gbps以上的傳輸速率。現在尚待解決的最大問題是,行動通訊要使用哪個毫米波頻帶。ITU或許能提供助力,為5G的行動應用設置一個頻率。而開發成本的降低,以及只在手機上使用一組(而非多個)矽晶片的技術,是當前手機普及全球的關鍵原因,手機製造商與消費者也受惠於此。然而,要重新分配現有頻率,所費不貲。找到一個全球都同意使用的頻帶,是值得奮鬥的目標,但最終也可能無法達成。由於時程緊迫,各地的服務供應商選擇忽視ITU的建議,並選擇那些雖然不是全球通用,但現在就能使用的頻譜。這些服務供應商也發揮自身能力的優勢,透過現場測試製作雙向通訊連結的原型(5G開發的關鍵部分),進而讓研究人員展示這項新技術,並用更快的速度將新技術標準化。
儘管仍有許多未知的部分,未來一定會布署毫米波技術,且會以很快的速度執行。新一代的無線通訊即將登場,而全世界都在關注並觀察未來毫米波技術的應用方式。
(本文作者任職於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