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
工研院展現智慧機器人成果 助產業數位轉型迎智慧製造
「2020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TAIROS)」於8月19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工研院發表10項智慧機器人創新成果,展出全球首創可精準撿貨的AI人工智慧自動標註系統、協助工廠免停機仍可多樣生產的高品質研磨系統、具多工彈性服務的七軸驅控整合式關節機器手臂等,大秀工研院在「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之永續環境應用領域中,發展智慧製造,協助產業數位轉型之成果,掌握後疫時代的商機。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資料顯示,全球企業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影響下,將加速企業引進機器人,以利製造業生產復甦,推進機器人技術和智慧自動化系統發展,並預估2020年~2022年,將有400萬台工業機器人在全球工廠中運轉,協助產業因應市場挑戰與經濟發展。
「AI人工智慧自動標註系統應用」能自動蒐集與標註資料,訓練各式AI人工智慧辨識影像,以教導機器人取料。相較人工1小時僅標註25張的瓶頸,此技術1小時能標註一萬張;傳統隨機取料的換線時間為30天,此技術縮短為1天,提高機器手臂撿貨的效率,適用於倉儲物流、鞋業、水五金和手工具等領域。
「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整合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與力量感測器等技術,透過模擬機器人的研磨編程路徑,降低實際研磨的誤差(<1毫米),且能模擬研磨力量,準確度達80%,增進研磨品質。當產線更換新工件時,還能藉由辨識率100%的視覺進料辨識技術,使工廠免停線亦毋須人員操作設定,系統就能立即辨識新工件與模擬研磨路徑,達到少量多樣、快速換線的彈性生產,可應用於金屬加工製品、金屬刀具、小型水五金、手工具等產業。
「七軸驅控整合式關節機器手臂」具備高精度、輕量化、驅控模組化等優勢,整合馬達、感測器、電源轉換等元件,模組化的關節能依不同應用來變化軸數。其單臂總重15Kg、荷重比0.3、重現性0.02mm,因七軸的軸數更多,手臂動作更靈活、穩定,未來結合AI人工智慧、視覺辨識與夾具等,可以讓機器人自動辨識、精準夾取物體,賦予機器手臂更彈性多工的能力,能從事更多輕工業加工、家居服務與生醫照護的工作。
工研院攜手全家打造易取智慧商店 強化零售產業韌性
工研院於日前發表全臺首套自主研發之「易取智慧商店」,運用AI人工智慧發展電腦視覺辨識以及多重感測技術,發展具高精準率、即時回饋、利於布建的智慧零售技術,與邁向科技零售業的全家便利商店簽約合作,將於工研院光復院區建置智慧商店,並在今年年底進行試營運開幕。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此發表有兩個重大意義。第一,社會少子化、高齡化,未來要用科技解決零售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第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零售業,引發數位轉型、強化產業韌性需求。
工研院研發電腦視覺辨識與多重感測技術,能「高精準率」辨識商品取放與消費者身份,正確率達98 %以上;並能「即時回饋」消費者拿取的商品種類與數量於手機App上;以物聯網技術串聯攝影機與智慧貨架系統,強化運算效率的同時,更降低攝影機設置的數量與成本,十分「利於布建」,回應了零售業者快速布建與大量應用的需求,使店內商品管理自動化,如自動即時檯帳更新、補貨提醒等,降低結帳/清點所需的人力。
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執行長馮文生指出,研發這套技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超商,而是因應消費者的需求,針對特定場域展店,例如小型社區、偏遠地區等。此外,這套技術不僅能應用在便利商店,包括賣場、量販、零售百貨、物流、倉儲領域都能應用。
「易取智慧商店」的購物流程十分簡單。首先,只要透過手機App掃描商店入口的QR code就能開啟閘門。接著,系統能即時辨識消費者拿取的商品種類與數量,並同步更新手機購物車資訊。最後,透過手機App掃描商店出口的QR code就能開啟閘門,手機購物車即自動完成結帳,不僅讓消費者免排隊、拿了就走,還能立即收到消費明細。
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
文 | 萬岳憲
資策會MIC產業躍升事業群總監
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英文縮寫,習慣被寫為DX,萌芽於2011年的企業數位化(Digitization)倡議。因為當時出現許多新技術應用,破壞原有商業模式的案例,甚至發生實體企業被數位企業打敗,或實體企業轉型為數位企業後的突出表現而受到矚目。例如美國的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公司,被跨國電子商務企業亞馬遜(Amazon)公司侵蝕市場,不得不加速積極擁抱數位轉型科技;美國奇異(GE)公司將原有的工業設備附加軟體與網路科技,積極發展物聯網服務平台,從硬體銷售轉型為服務獲利。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產業的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報告,強調數位轉型對全球產業競爭力、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此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開始重視「數位轉型」。
同時,全球研究機構也紛紛提出對「數位轉型」一詞的解釋定義。如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認為,企業必須先將類比資訊轉換為數位型態,才可以跟雲端運算、機器人或人工智慧等新興數位科技,搭配組合應用,產生新的應用模式或商業價值;世界經濟論壇(WEF)則認為,透過新興數位科技的疊加運用,企業價值將會呈現指數型成長,不僅僅能改變目前的經營模式,甚至會協助企業產生全新的商業模式、應用、機遇或競爭態勢。
多元的定義與專業術語,導致國內許多中小企業主的無所適從,雖然知道公司應該要善用數位科技來突破目前的困境,但不知道應該要從那個方向或角度切入。今年五月,商周出版社彙整資策會MIC數位轉型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出版發行《數位轉型力》一書,就是期望能協助企業釐清專業術語名詞,瞭解數位科技應用的本質與內涵,提升與數位轉型相關的知識和素養。
從產業實務觀察企業運用數位科技,可區分為「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三個階段,企業可以從這三個階段切入檢視目前的經營狀態,沒有完善的數位化,當然就談不上數位優化;沒有提升數位化的水準,運用數位科技改善組織的營運效能、強化顧客體驗、掌握顧客喜好、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就是沒有建立完善的數位優化基礎。數位優化能力不足的企業,就很難跨入數位轉型的階段,因為必須藉由高水準的數位優化能力,運用數位科技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企業運用數位科技的三個階段
資策會MIC將「數位轉型」定義為「以數位科技大幅改變企業價值的創造與傳遞方式」。也就是說,企業藉由完善的數位優化能力,在致力於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成果會展現在顧客體驗、營運流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及累積數位資產等面向。而為了衡量數位轉型的成果,資策會MIC建構了數位轉型指標(DTI),從營運卓越(Operation Excellence, OE)、顧客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 CX)、商模再造(Business Model, BM)等構面來衡量,同時再以這三個構面為核心,分別開展10個評估方向和16個測量指標。
營運卓越(OE)和顧客體驗(CX)是兩大礎石,企業必須在這兩個構面,都擁有高水準的數位優化成果,並且累積數位資產,才有可能形成商模再造(BM)構面,產生創新的產品或服務,為企業創造新的利潤空間,為顧客傳遞新的價值。而驅動營運卓越(OE)、顧客體驗(CX)的核心力量,就是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的數位能力(Digital Skill, DS)。
企業數位轉型指標
數位能力(DS)包含「運用數位工具」和「累積數位資產」兩個指標。前項指標著重於觀察企業,是否能夠應用適當的資訊工具,促進或提升企業的經營活動成效,後項指標則是著重於觀察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數據蒐集、分析與應用的能力。而衡量企業的數位能力程度則區分為「初始化(L0)、數位化(L1)、整合化(L2)、自動化(L3)與智慧化(L4)」五個階段。
英國管理思想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提倡「第二曲線」的概念,提醒企業必須在即將到達頂峰之前,就開展第二條上揚的曲線,但是初始的第二曲線必定會有一段滑落期,這段期間的獲利遠低於第一曲線,因為是資源投入的初始階段,這是企業必須熬過去的投資期,然後第二曲線初始上揚的階段點,會與第一曲線的初始滑落點,產生黃金交叉,上揚的第二曲線,將帶動企業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開展第二曲線的最困難之處,在於該如何知道第一曲線就快要到達頂峰?尤其是成功的第一曲線,往往會蒙蔽我們的視野,導致忽視新科技帶來的新市場機會。所以韓第認為,企業應該在景氣佳,營運還沒有走下坡的時候,就開始規劃第二曲線。
這樣的概念與數位轉型相仿,企業應該在成長階段就開始規劃實施小規模的數位轉型實驗,從每一個小實驗,累積足夠的學習經驗,從應用新科技的過程中,對數位轉型產生正確的認知,選擇適合自己公司的數位工具,從最可行之處切入並逐步導入。
日本經濟產業省曾經針對製造業進行數位科技運用調查指出,企業想要成功的運用數位科技,必須建立具體的目標與共識,並且與內外部的夥伴密切合作,但最重要的因素,卻是經營者必須有強烈的主導推動意願,才有可能提升數位優化水準,朝向數位轉型的方向前進。
破解四大迷思 5G跨界發現新大陸
2020年2月,隨著台灣兩個階段的5G頻譜競標作業底定,也意味著台灣將正式進入5G元年。事實上,最近兩年以來,5G就一直是科技媒體、論壇、展會、新創圈最熱門的主題之一,不管與5G的關聯性有多高,業界似乎都希望藉由5G議題的高關注度來吸引注意。不過,與其盲目地蹭5G、跟流行,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善用5G,發揮真正的優勢。
5G只是比4G更快?
許多對5G一知半解的人,經常說5G就是比4G更快的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這句話其實只講對了一部分,總結來說,5G技術有三大特色:高頻寬、低時延、大連結。所謂的高頻寬,指的是5G傳輸速率比4G提升10~100倍,達到1Gbps以上;另外低延遲是指5G的時間延遲比4G減少10分之1以上,達到0.001秒;大連結則是指每平方公里可支援上百萬個裝置。
因此,如果拿5G跟4G相比,除了速度更快之外,很重要的差異有兩個:第一是時延更低、幾乎達到同步,這樣就能達到一些過去4G較難做到的事,例如遠端開刀,醫生不會因為影像延遲而影響用刀的精準度,自駕車也不會因為時延太長而影響車聯車(Vehicle to Vehicle, V2V)通訊,可大幅加快反應速度;第二是可同時支援的裝置更多,得以串連非常多的物聯網裝置,包括所有的家電、水表/電表、汽車、路燈、監視器、工業機台都能聯網,真正實現萬物聯網的目標。
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業者要發展5G的相關應用,就不應該只是關注速度更快這件事,而是可以思考如何發揮更低時延、更多連結的特點,從智慧醫療、工業4.0、智慧城市、車聯網、物聯網等方向去探索創新的商業模式,如此能夠擁有跳脫現有4G網路基礎建設之下競爭格局的機會(圖1)。
圖1 5G關鍵技術及應用場景
5G的焦點還是手機?
在5G主題的成功案例或應用場景中,最常見到的大概就是球場的5G VR/AR互動體驗、明星5G直播陪伴等消費性應用,儘管這樣的畫面對民眾而言比較有感,也更容易掌握5G的技術特性,但不免讓消費者或業者有種誤解—5G還是聚焦在手機的應用。
如果回顧行動通訊技術,從2G、3G、4G一路到5G的演化歷程,人們可能有注意到,過去2G到4G幾乎都是以手機應用為主,讓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從語音、文字影像到視訊,並且實現隨時隨地高速上網的目標;但進入5G世代後,將從人與人的連結邁向萬物聯網的願景,包括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訊將日益緊密,焦點絕對不會只有傳統的手機及平板電腦。
以此觀察,5G在各種垂直產業的應用,將更具潛力、且有更高附加價值的切入點。舉例來說,5G在車聯網的應用就相當受到矚目,一旦具備高頻寬及低延遲的5G聯網能力,就可實現車聯車、車聯基礎設施(V2I)、車聯行人(V2P)等V2X(Vehicle to Everything)應用,不僅可快速下載圖資及掌握即時路況,車用多媒體娛樂系統也將大幅升級,並可從車聯網延伸到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領域。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就認為,5G的發展歷程將有三個階段—2019~2020年將以影音串流、VR/AR內容及雲端遊戲等娛樂應用為主;2020~2022年開始出現緊急醫療、無人機運輸、工業安全、智慧製造等專屬網路產業應用;2022年之後則將邁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機器人等巨量聯網應用(圖2)。
圖2 5G裝置成長圖
電信業者仍是老大?
從4G時代開始,業界就一直在討論電信業者的角色轉變,已經不能再當「笨水管」(Dumb Pipe),而是要積極轉型,發展多元型態的內容、產品及服務,尤其是5G商業化之後,更要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在消費市場以外拓展更多的應用版圖及商業模式。
儘管電信業者仍掌握核心的基礎建設及行動通訊服務,但可以預期的是,為了讓各種垂直產業的場景落地實現,電信業者勢必得擺脫過去的老大心態,尋求與不同產業進行跨界合作與業務融合,包括媒體、娛樂、公用事業、金融、醫療、交通、教育、農業等產業在內;但以公司規模及產業生態來說,電信業者如何放下身段,尊重或倚重不同業別的領域知識、通路、分潤模式,確實還需要不少磨合。
儘管5G的產業應用可能不會像一般消費市場發展那麼迅速,但電信業者已注意到相關商機,也開始吸納更多元專長的人才(圖3)。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就曾表示,迎向5G新世代,遠傳將超越傳統電信商角色,轉型為數位服務提供者,組織人才不僅要擁有基礎資訊工程知識,還要具備多方面的斜槓技能,才能跟上這一波的數位轉型,例如之前派遣許多員工前往越南,協助織布廠進行智慧驗布,透過5G服務為傳統產業進行升級。
圖3 不同行動通訊技術之預估用戶分布圖
5G是神科技?
在部分業者勾勒的5G願景中,一般民眾的生活及各行各業都會帶來很大的變革,把5G描繪成一種神科技,似乎期待5G能帶來劃時代的突破;但其實光是5G技術並無法完整實現這些美好想像,必須搭配人工智慧(AI)、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一起發力,才可能真正改變科技世界甚至人類的生活樣貌。
高通(Qualcomm)副總裁暨台灣與東南亞區總裁劉思泰就表示,5G與AI密不可分,未來終端產品將變得更加聰明與多元,且在邊緣運算的網路架構下,可以提供過去做不到的智慧應用服務,無論效能、隱私、安全都會提升,網路傳輸也會更有效率。根據高通預估,2018年具有AI功能的終端裝置只有10%,但到了2025年將會達到100%。
舉例來說,在智慧醫療應用方面,5G固然可以實現遠距醫療、居家照護等服務,例如藉由5G高速傳輸4K現場影像及零時差生理數據,並在遠端進行手術教學,但還必須搭配AI影像辨識、邊緣運算、室內精準定位等技術,才能完整實現智慧急診室、智慧開刀房的場景。
又如VR/AR的產業應用,也有賴5G與AI的整合,在深山峻嶺或其他危險地區,可透過5G無人機基地台傳輸訊號,透過AR來引導現場工作者進行危機處理;在機場、車站、球場等大型場域,如要提供VR/AR廣告或其他服務,光有大頻寬的5G網路還不夠,還需要AI電腦視覺、空間感知、室內定位導航等技術的配合,才可能創造全新的虛實整合場景體驗。
友達砸37億收購凌華 強化AIoT布局
友達光電日前於董事會決議通過公開收購凌華科技5%到30%的股權,作為該公司價值轉型計畫的一環。透過此收購案,雙方希望藉此建立工商智慧物聯生態系(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IoT Ecosystem)策略聯盟,於拓展智慧應用版圖的同時互補產業優勢,加速數位轉型。
友達日前宣布收購凌華,促進數位轉型。
友達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表示,面對5G時代屆臨,產業AI化速度將逐步加速,將可預見許多產業垂直場域陸續導入邊緣運算人工智慧方案(Edge AI Solutions)。該公司非常榮幸藉機會倚重凌華於工業電腦領域的經驗,其產品運算系統能力,加上友達作為人機介面的優質面板,相信本次收購將給予全球用戶即時完整的智慧物聯軟硬整合應用服務。
作為工業及商業應用的面板商,友達擁有覆蓋全球的工業及商業用戶群。近幾年為滿足用戶一站式購足需求,始積極推動價值延伸策略,期望逐步轉型為以面板為核心元件的智慧物聯方案商(AIoT Solution Provider)。至於凌華作為全球工業電腦商,在工業及商業應用的垂直場域,均具有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相關產品技術與解決方案的競爭力;立基於其既有工業電腦基礎,凌華面對用戶對人工智慧應用的需求,提出可擴充的軟硬體平台整合方案。雙方本次的策略締結可望促成優勢互補,希望共同掌握多元領域用戶從自動化至智慧化的數位轉型需求。
藉由本次合作,雙方預計將可建構工商智慧物聯網生態系。
凌華董事長暨執行長劉鈞表示,該公司樂見雙方共組智慧物聯生態系。未來於智慧物聯的場域應用,凌華將提出對用戶更具策略意義的價值主張;該公司長期與友達合作,雙方於轉型策略的看法不謀而合。透過未來雙方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不僅可具體實踐凌華於多元智慧場域的解決方案,並攜手深耕用戶關係。
施耐德攜手宏于電機加速能源管理數位轉型
施耐德電機(Schneider)與宏于電機合作,由宏于電機成功研發符合歐盟國際規範的智慧配電盤,並結合EcoStruxure Power平台,提供客戶即時監控、遠端調校等功能,更藉由配合施耐德電機 EcoStruxure Power與保護電驛等能源解決方案,確保供電穩定以及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加速台灣產業客戶能源管理數位轉型的腳步,與國際同步,提升企業客戶國際競爭力。
施耐德電機樓宇事業處配電盤業務經理顏長慶表示,施耐德電機旗下產品均符合最嚴謹的國際規範標準,相對提供廠商嚴謹保障。當台商進行全球布局或跟隨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前進東南亞市場,設廠時往往須因應各地的不同法規做調整;若能在設廠初期即採用符合IEC國際標準的設備,將可避免需要因應在地法規而多次申請檢驗,並且立即投入使用,減少在檢驗及管理上所耗費的人力成本。此外,該公司EcoStruxure物聯網平台透過邊緣控制以及遠端監測等功能,能協助客戶提升廠房用電安全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企業設廠效率及國際競爭力。
目前台灣在高壓配電盤箱體設計及製造規範上多數仍遵循CNS-3990標準,然而,國際上多已採行與台灣CNS 15156-200同等級的IEC 62271-200為準則,自高壓配電盤規範新標準CNS 15156-200從民國100年公告以來,經濟部標檢局已與諸多單位、廠商會同討論舊標準(CNS 3990及CNS 3991)廢止之可行性,一般認為新標準對於防止電灼傷及提升用電安全比舊標準有顯著提升,也認為廢除舊標準引用新標準是必須發展方向。CNS 15156-200在操作人員安全和電力運轉連續性的規範上做了強化,讓遵循此標準的產品及系統可靠度大幅提升,能夠更加確保人員在用電、維護與檢修上的安全性,防範工安事件發生。
不僅如此,CNS 15156-200配電盤標準也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宏于電機配電盤事業處副總經理詹佳榮表示,宏于電機設計開發的智慧配電盤與施耐德電機合作,全面採行CNS 15156-200配電盤標準,此一標準符合國際作業規範要求,除了優化廠房設備用電安全,更可提升海外設廠效率,有助於強化企業全球接單的能力。
施耐德電機提供EcoStruxure Power能源管理物聯網解決方案,與宏于電機開發的智慧配電盤結合,提供客戶遠端監控、優化效率、節省成本、提供數據情報分析以及即時風險回報,並搭配符合IEC國際標準之關鍵元件斷路器為客戶量身打造全面的解決方案。此解決方案亦已廣泛運用於醫療、機場、公共與基礎設施等領域,為客戶帶來穩定安全的用電環境。
施耐德電機顏長慶經理表示,希望公共工程能作為領頭羊,推動台灣整體環境的能源標準及設備更新,讓台灣擁有與國際同步的能源管理品質。施耐德電機期許做為產業與政府的最強後盾,提供最高規格的產品以及全方位解決方案以保障企業資產、穩定資產用電安全,改善生產現況、協助廠商加速數位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
施耐德攜手國立勤益科大跨國產學合作推數位轉型
近年全球戮力發展工業4.0,其中台灣中小製造業是經濟發展的潛在動能,為進一步協助提升產業競爭力,政府推行的5+2產業創新計劃中納入智慧機械全力提供企業發展工業4.0所需人才。能源管理及自動化領域的數位轉型法商施耐德電機(Schneider)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共同合作,運用EcoStruxure物聯網架構和平台,針對工業4.0與物聯網提供智慧解決方案,升級既有傳統機台成為智慧化設備,未來更將針對產業需求培育種子教官,為企業數位轉型打下良好基礎,提升產業與人才競爭力。
施耐德電機工業自動化事業部總經理孫志強表示,施耐德電機明白現今台灣機械業主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與國立勤益科大共同合作,藉由提供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Augmented Operator Advisor(AOA)工業擴增實境顧問服務以及我們自主研發、應用於機器學習的智慧刀具損耗預知系統,成立施耐德電機機械雲技術合作暨訓練中心,學生透過操作實際應用於業界的新興科技加強即戰力,消弭產學落差、打造產業轉型基礎。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陳文淵指出,台灣傳統機械業的痛點在於技術傳承往往是以師傅帶學徒的方式,但老師傅退休後新人難以留住,導致技術難以傳承,因此容易出現人才斷層,降低產業競爭力。施耐德電機藉由與國立勤益科大的產學合作,從潛在人才的教育著手以及新興科技改善人才斷層,為企業轉型打下良好基石。
施耐德電機提供EcoStruxure物聯網平台的三大解決方案,首先透過Augmented Operator Advisor(AOA)工業擴增實境顧問服務系統將傳統技術傳承模式升級為數位化SOP流程,可大幅縮短操作人員一半以上的教育訓練時間,並透過AR虛擬擴增實境技術來解決過去複雜冗長的控制器程序流程,以指引步驟的模式快速讓新生力軍快速上手實現快速維護,並結合Machine Learning Tool Condition Advisor智慧刀具損耗預知系統,提升耗材使用率;最終透過EcoStruxure物聯網平台的第三層—Machine Advisor機械雲,將現場關鍵加工的參數、機台稼動率、即時刀具壽命等數值上傳至雲端,操作人員不僅可在雲端看到異地的設備運載情況,還能透過其分析功能同步獲得機台運作及預測維護建議,有效提升機台運作效率。而施耐德電機在未來還會將上述解決方案進一步運用於超音波加工領域,廣泛用於難以加工的物件。
近年新興科技如5G、AI等技術蓬勃發展,進而帶動各國製造業轉型與升級加速,智慧化科技的創新應用效益更值得關注。孫志強指出,CNC銑床加工是個較為獨特的產業,透過與國立勤益科大的合作,成立跨領域團隊量身定做產業解決方案,除有助於生態圈形成,更透過產業供給與需求橋接產生經濟效益。
施耐德電機目前已完成EcoStruxure物聯網平台相關解決方案的建置,在未來將協助國立勤益科大把解決方案應用於教學,並培育種子教官,讓學生具備應用最新技術的能力外,更將偕同這些人才共同推動相關技術創新,讓台灣人才與技術透過產業與世界鏈接,推動台灣經濟再創高峰。
滿足各類垂直產業需求 研華力推App共創商業模式
在面對工業物聯網極為碎片化的應用困境,研華以發展行業應用的工業App破解現有挑戰,並透過WISE-PaaS工業物聯網雲平台中的「解耦」(de-coupling)再「重構」(refactoring),以模組化及微服務讓行業系統整合夥伴(Domain-focused Solution Integrator, DFSI)更容易擷取並運用功能模組。而為了強化其共創生態圈的戰力,研華也強化其WISE-PaaS Marketplace,推出2.0版本。
研華工業物聯網事業群總經理蔡淑妍表示,為能加速應對工業物聯網困境並促成應用導入,研華工業物聯網事業群於2020年策略方針包含鎖定垂直市場、提升產品技術動能、接軌創新趨勢,完善營運與導入WISE-PaaS Marketplace 2.0,以及加強夥伴深度鏈結、共創思維交流等三大策略方向。
研華技術長楊瑞祥則表示,由於各垂直產業的需求有極大差異,光靠一家公司之力,不太可能開發出滿足各種場景的應用。因此,研華過去幾年一直在倡導「共創」(co-creation)思維,希望與更多夥伴一同合作,開發完整的各垂直產業服務方案。
但在過去幾年的推廣經驗中,研華也發現,目前企業內資料孤島(Data Silo)的情況非常嚴重,從IT到OT,往往都是一個應用一個系統,要實現跨系統間的串接非常困難,因此研華一方面倡導共創,另一方面也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專為特定應用所開發的系統,拆解成一個個功能模組,然後再依照應用場景的需求,重新組合成使用者需要的系統。
這個概念就是所謂的解耦再重構。就像每個人手上的智慧型手機硬體規格大同小異,但上面安裝的App各不相同,使得每個人的手機都是按照自身需求而客製化的系統。在研華的願景中,未來的工業場景也會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底層有一些共通的元素,應用層則充滿各式各樣的工業App,來滿足不同垂直產業的需求。
要實現這個願景,除了要有大量的開發者外,還要有一個媒合使用者跟開發者的交易市集,這也是研華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建構的項目。而這次推出的WISE-PaaS Marketplace 2.0,跟先前版本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落實了解耦再重構的理念。除了基本共通App,例如邊緣功能模組(Edge.SRP)、中台(Common App)、產業通用App之外,針對不同垂直產業所設計的行業專用App,甚至人工智慧(AI)模組等,會有更清楚的分類,例如智慧製造、智慧零售、智慧醫療等,並加入更多使用者示範案例,讓其他使用者能更快上手,而且在App管理、訂閱、帳務方面也有所強化。
以「解耦與重構」概念為出發點的研華Marketplace 2.0。
楊瑞祥總結說,Marketplace 2.0的改版,是研華共創策略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因此,針對Marketplace 2.0,研華的首要任務是推廣跟普及,不是透過建構應用市集來獲利。唯有市集裡面有大量的開發者跟使用者,有活躍的交易,這個市集才有可能創造出商業價值。當市集發展到這一步時,研華才會開始思考從應用市集獲利。
敬邀參加11月20日「數位工廠與智能化機台創新論壇」
從OT層的感測器與驅動,到IT層的機聯網與工業雲,透過最新工業網路技術,全面整合。台灣工業網路協會將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攜手舉辦創新論壇,邀請各家工業及網路領域的領到廠商與專家,為您帶來數位工廠及工業物聯網的最新趨勢與概念,協助您邁向數位聯網新世代。
數位化是工業4.0的重心,是企業轉型不可或缺的一大關鍵。台灣工業網路協會將透過此場創新論壇,攜手各家工業及網路領域的領導廠商與專家,分享探討最新趨勢,多元主題包含從工業網路的重要性到未來的展望, 智能化機台怎麼實現與怎麼整合OT層的感測器與驅動,到IT層的機聯網與工業雲。讓您透過新世代軟硬體,增強現場機台功能、產線以及優化製程,更可同步了解工業網路10年內的未來走向與網路安全的重要性。
現場將設置專業的實際應用展示,讓聽眾直接體驗與了解。誠摯邀請各位一同前來共享盛會!本次活動日期為2019/11/20(三) 09:00~16:00,地點在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具機大樓一樓視訊會議室(台中市太平區坪林里中山路二段57號)。
數位轉型需求帶來的資安新挑戰
傳統 IT 資安措施力有未逮
資訊安全的框架,若講到連網裝置,不外乎五個構面:裝置確認 (Identify)、裝置保護(Protect)、事件偵測 (Detect)、事件回應 (Respond)、修復彌補 (Recover)。透過這樣的框架,企業在這一層一層的交錯防護網裡面,即使無法百毒不侵,也能將資安事件的衝擊降到最低。然而,面對越來越多非傳統的連網裝置,這樣的框架在實際執行上,越來越不像字面上看來這麼容易。當裝置無法部署安全軟體,甚至無法被確認,後置的偵測、事件回應與修補,顯然都斷了鏈。
NIST網路安全核心框架,資料來源:NIST
巨大的損失竟來自不起眼的裝置
2019年六月,一份來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的內部調查報告,為業界敲響了一聲警鐘。NASA下屬的火箭推進實驗室 (JPL),確認遭到駭客攻擊,與火星計劃相關的資料 中,有一筆500MB內含23個重要文檔,已確認落入駭客手中。調查報告明確顯示這是一個標準的 APT 攻擊案例,跟其他案例相似之處在於本案目標明確,滲透潛伏期也夠長。另一方面,引起資安人員注意的,則是這個攻擊的發動起點是一個名為樹莓派 (Raspberry Pi) 的開發裝置。
「我們無法禁止研發工程師使用樹莓派並接入公司網路,因為這是現今科技產品開發的常態。然而我無法知道這個裝置何時上線,現今也沒有相對應的標準套件可以安裝在樹莓派上面來確保資訊安全,這才是我們的恐懼。」類似的訪談對話重複出現,也讓趨勢科技的資安團隊開始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 有沒有可能取最大公約數,在現今的企業環境中,用標準化的方式來保護樹莓派這個被廣泛使用的裝置?如此一來,樹莓派的存在,不再成為企業資安框架的破口,讓研發人員以及網管人員,都可以欣然接受樹莓派作為開發工具的便利,同時不失其安全。
各種介面一應俱全的樹莓派 資料來源:RaspberryPi.org
趨勢科技成為市場先行者
順從市場的需求,趨勢科技將其物聯網安全套件中的主要功能,如入侵防禦 (IPS)和白名單管理等等,整合為標準化的樹莓派安全套件,同時也開發了一套簡易的應用程式,幫助網管人員找出企業網路中的樹莓派裝置。深入市場兩年,趨勢科技不僅保護了許多企業中的非傳統裝置,更發現許多大型企業開始大量部署樹莓派裝置,為企業內部提供特規的網路服務。為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企業的研發團隊無不枕戈待旦、追求新技術與新應用,而負責資安的您,面對多平台、多設備的複雜環境所帶來的資安挑戰,自然責無旁貸!
IoT設備資安事件資訊看板示意圖,資料來源: 趨勢科技
作為資安人,您是否理解物聯網裝置在企業內部的安全狀態呢?不如先從這個問題問起:駭進 NASA 的樹莓派,您的企業中有多少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