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工研院

工研院

- Advertisment -

航向無人載具新藍海 自動駕駛船舶產業聯盟成立

無人載具是近幾年相當熱門的議題,除了自駕車與無人機,近來產業也相當關注自駕船的發展,而國際海事組織(IMO)也在2018年的會期中,研擬無人駕駛船舶管理法規的架構與重點項目,可見自駕船已開始受到國際關注。因應此趨勢,我國船舶中心也集結國內產、官、學界的力量,共同組成「自動駕駛船舶產業聯盟」,盼能藉此深化本土自主關鍵技術平台,拓展自駕船的新市場與商機。 據了解,我國船舶產業的製造與組裝能力強,船廠已具備無人船舶硬體接單建造的能量。然而,國內較缺乏智慧船舶自主航行相關技術,過去船舶核心控制系統多由外國船東提供,因此,發展智慧船舶自主航行的核心技術,遂成為產業努力的首要目標。 對此,船舶中心董事長兼執行長邱逢琛表示,自動駕駛船舶是一項跨領域的新興產業,且須高度整合船舶、資通訊、機電、感測與控制等來自不同產業的技術,因此需要跨業結成聯盟集結各領域的能量,才能帶動技術與應用發展。而除了技術上的合作外,聯盟也會針對相關法規的制定、產業推動的方向以及整體進程規畫等重要議題進行更多的交流,創造傳統船舶產業升級的契機,使我國船舶產業轉型成具備高經濟價值的高科技產業。 在技術發展上,船舶中心自2018年4月起,與工研院、中科院與資策會共同執行專案企畫,發展自駕船所需的核心控制系統、遠距無線通訊系統、影像辨識技術與致會碰壁系統等關鍵技術,打造出全台灣第一艘整合感知、決策與控制系統的自動駕駛船舶,目前也已在淡水河進行實船的測試驗證。 而在法規的部分,我國立法院於2018年11月三讀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該條例援引監理沙盒精神,打造創新實驗場域,以促進無人載具在陸、海、空三種不同場域的技術與應用發展。 邱逢琛指出,隨著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演進,未來產業也將進一步升級到無人船舶甚至是智慧船舶系統,為整個海洋產業帶來重大的變革,並提升營運效益。舉例來說,無人船舶可省去人員座艙空間以增加載貨空間,並減少船舶控制的人事成本,預估可降低約三成的航運成本。 根據市調機構MarketsandMarkets報告,2017年全球無人載具船舶市場的產值約為141億新台幣,預期2022年將達到284億新台幣,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4.83%。
0

自駕車炒熱V2X市場 工研院DSRC/C-V2X雙箭齊發

車聯網(V2X)技術最初是應用在道路交通安全,而隨著自駕車的發展車聯網技術更成為產業矚目的焦點,其中DSRC與C-V2X更是目前兩大熱門技術。1999年美國運輸部提出DSRC技術,並推動相關道路安全應用,使得車聯網相關技術越來越蓬勃;由3GPP在2016年發布的C-V2X車聯網技術標準,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5G時代到來,可望提供低延遲、高可靠度的技術支援,使C-V2X市場熱度不斷增溫。而為掌握車聯網市場脈動,工研院同時投入DSRC與C-V2X技術研發,並持續推出應用裝置。 工研院資通所的梁庭榕技術組長指出,美國在早前的研究中發現,約有40%的車禍是無法靠雷達等感測技術加以預防的,因雷達與攝影機這類的感測器,在視線被障礙物遮蔽的情況下,就無法偵測到其他車輛。因而提出車聯網技術規格,希望能藉由車間的通訊標準,傳輸並確認其他車輛的位置,以提升道路安全。 目前,車用網路目前DSRC和C-V2X兩大陣營勢均力敵,DSRC主要分布於美國、日本以及歐洲(ITS-G5),C-V2X則以中國與歐洲為主。雖然不同技術間的整合,將是未來車聯網發展的一大重點。不過,梁庭榕表示,現階段仍以個別技術在安全性與可靠性的提升為主。至少要等到C-V2X規格完善、技術逐漸成熟後,產業才會開始投入DSRC與C-V2X技術的整合,包括統一溝通機制並克服不同技術間訊號干擾的問題。 而看好兩大勢力的發展性,工研院在DSRC與C-V2X都有相對應的研究發展。在DSRC部份,工研院的技術開發已屬成熟,除了硬體模組設計與完整的協定開發,通過美國市場COC PlugFest驗證並拿到OmniAir證明,其也致力於各種應用上的開發。IWCU-D即為工研院研發的DSRC系列裝置,包括路側設備(Roadside Unite, RSU)與車載裝置(Onboard Unit, OBU)等,而隨著標準技術與應用需求的推陳出新,工研院也持續更新規格,預計在2018年底推出OBU 8.0。 此外,工研院也將V2X產品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推出道路安全應用系統(iRoadSafe),利用V2V加上RSU的輔助得知道路狀況,再透過CMS加強對路口上所有的用戶進行安全警示。目前已在台灣的四個城市布建道路安全應用系統,包括8個路口與2個高速公路。 在C-V2X的技術發展方面,除了舊有的ITS應用,工研院也持續投入自駕車及5G的相關應用,預計推出IWCU-C NIB 1.0A裝置,技術內容為Uu-based的廣播技術,並在2018年底推出MEC以及5G NR相關的平台。
0

2030前瞻科技開始布局 6G重要性亞洲第一

面對未來全球創新趨勢,工研院與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合作,針對亞洲進行2030 前瞻科技調查,透過向日本、新加坡、韓國、台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與印度等十個亞洲國家前瞻技術研發之專家及研發機構進行問卷調查後,提出未來十年亞洲最看重的前十大技術發展項目,並進一步與全球重點技術進行交叉比對。其中,6G行動通訊技術的重要性排名亞洲第一。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蘇明勇指出,行動通訊技術大約每十年演進一次,故預估2030年將進入6G時代,將結合5G行動通訊和衛星網路以達到全球覆蓋,讓行動終端傳輸速度達到11Gbps,並以滿足5G未能達到的各種生活應用與商業需求邁進。 蘇明勇進一步強調,儘管第一階段5G將會結合4G設備以NSA(Non-Standalone)架構實現,然而未來將會轉向SA(Standalone)架構,才算是真正完成5G理想。在未來,由於6G願景是必須整合衛星通訊與海底通訊,其中的技術挑戰相當大,因此5G邁向6G的設備演進,也不會是跳躍性的改革;5G與6G也會共存一段時間,再慢慢往獨立的6G架構演進。 IEK指出,調查亞洲國家對於6G的投入,可發現6G對於先進國家、開發中國家亦均有非常大的影響性;在投入6G技術的理由中,經濟發展、社會是最主要的因素;在滲透度上,6G對於先進國家、開發中國家都一樣重要;在投資優先度上,先進國家明顯較開發中國家積極;在投資額上,開發中國家較先進國家多;整備度上則以先進國家較為領先。 在2019年,在全球部分區域將會看到5G行動網路商轉,然而台灣要等到2020年才會發布5G頻譜。面對即將來到通訊產業發展,蘇明勇認為,台灣廠商的弱勢是缺乏大基站的設備技術,然而在手機等終端設備設備零組件的供應上,台灣廠商依然具備相當能量。因此,台灣廠商應該積極與諾基亞(Nokia)、愛立信(Ericsson)等大型設備廠商配合,並開始投入設備的驗證測試,唯有在2019年開始布局,才能在2020年切入國際市場。  
0

透明顯示器應用多 AMOLED透明度拔得頭籌

隨著多元應用場域的出現,透明顯示器的需求亦隨之提高。有鑑於此趨勢,工研院近日展示了最新的AMOLED透明顯示器研發成果。並進一步結合觸控與人工智慧(AI)功能,未來將能夠在博物館、商場、水族館、車站等等展示應用中大顯身手。   由工研院研發的AMOLED透明顯示器的穿透率已達71%,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經理陳恒殷表示,目前不僅是OLED技術能做到透明顯示,LED顯示器與LCD也能做到。然而,目前LCD透明顯示的穿透度大約只有10%,因此必須搭配強勁的背光才能正常顯示;LED顯示器則同樣能做到70%以上的穿透度,然而若要提高透明LED顯示器的穿透度,則必須拉開每個像素點的間距,進而犧牲顯示解析度。因此,對於戶外廣告看板應用而言,LED透明顯示器將有其施展身手的空間。但是在室內觀看距離較近、需要較為精緻畫質的室內顯示器應用,目前則是AMOLED技術最為適合。   工研院近日便展出了「動態虛實互動水族窗」,結合目前全球最高穿透率達70%的高透明AMOLED觸控顯示、「動態物件辨識」與「指向互動技術」,參觀者只要點向魚缸內有興趣的魚種,系統即可透過參觀者注視的方向和手勢做出判斷,在透明的水族箱上提供對應的互動資訊。   藉由透明顯示櫥窗展示實體,並於櫥窗上依照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互動式資訊的方式,創造使用者直覺化的資訊體驗,未來可廣泛的應用於商場與展場,同步的展示商品並精準的提供相關資訊;博物館內可同步介紹展示品的相關內容;交通運輸方面可同時提供駕駛與乘客交通狀況相關資訊等。   陳恒殷進一步說明,在未來將會使AMOLED透明顯示器往軟性邁進,並將進一步結合觸控功能,以符合更多應用場域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觸控功能通常必須外掛於顯示器之外,該觸控導入方式將會有害於穿透度。因此,陳恒殷也提到,往下一階段技術開發的路上,必須要把71%穿透度維持住是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未來的挑戰所在。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吳志毅表示,顯示器在未來將融入更多生活場景,扮演人機互動上重要的角色成為我們日常中無所不在的生活介面,並以摺疊、透明、捲曲、任意拉伸等方式,結合AI、視覺、語音辨識等功能,創造多元的終端應用。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