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URLLC

URLLC

- Advertisment -

賽靈思新RFSoC DFE推促5G無線電大規模部署

賽靈思(Xilinx)日前宣布推出Zynq RFSoC DFE(Digital Front-End),這是一款為滿足不斷演進的5G NR無線應用標準而推出的自行調適無線電平台。Zynq RFSoC DFE結合硬化的數位前端(DFE)模組與靈活應變的可編程邏輯,為涵蓋低、中、高頻段的廣泛應用打造高效能、低功耗且高成本效益的5G NR無線電解決方案。Zynq RFSoC DFE在採用硬化模組的ASIC的成本效益、可編程與自行調適SoC的靈活性、可擴展性與上市時間等優勢之間,取得了最佳技術平衡。 5G無線電所需的解決方案不僅要滿足廣泛部署所需的頻寬、功耗和成本要求,還必須符合三大關鍵5G實際應用: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巨量物聯通訊(mMTC)及高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此外,該解決方案必須能隨不斷演進的 5G標準進行擴展,如OpenRAN(O-RAN)、全新的破壞式5G商業模式。Zynq RFSoC DFE整合了硬化的DFE應用專用模組,以實現5G NR效能並降低功耗,同時還提供了靈活性,能整合可編程自行調適邏輯,從而為日益發展的5G 3GPP和O-RAN無線電架構提供能迎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賽靈思執行副總裁暨有線與無線事業部總經理Liam Madden表示,賽靈思首次為無線電平台提供比自行調適邏輯更堅固的硬化應用專用IP,以滿足低功耗和低成本的5G需求。市場需求隨著5G的演進而日益成長,整合式的RF解決方案也必須持續因應未來的標準。Zynq RFSoC DFE在靈活應變能力與固定功能IP之間達成了平衡。
0

5G考驗天線設計 模擬將成關鍵技術

上述三大5G應用場景中的eMBB 場景主要提升以「人」為中心的娛樂、社交等個人消費業務的使用體驗,「高速率、大頻寬、低時延」正是提高個人用戶消費體驗的關鍵。而手機終端作為使用者體驗5G的重要載體,在5G時代下面臨著新的通訊架構與設計挑戰。 5G終端天線研發面臨多重挑戰 5G已於2019年底正式進入商用,這將帶來大量資料通訊、萬物互聯、即時交互、工業物聯網等新型業務的快速發展。因此,5G儼然已經成為當前移動通訊產業的關注焦點。未來的5G系統將著眼于全頻段,即不僅局限於低頻段(6GHz及以下頻段),也將考慮毫米波頻段。而天線作為移動通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與設計對移動通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G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用戶體驗的革新:華為Mate30系列手機內部整合了21根天線,不僅支援5G,還要支援4G、3G、NFC、GPS、Wi-Fi、藍牙等無線技術。在這21跟天線中,5G使用了14根,這也揭示了5G新的通訊架構下,手機終端天線發展真正的技術需求。在終端設備中信號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用戶體驗,所以,5G終端天線的設計必將成為5G部署的重要環節之一。 3GPP把5G頻段分為FR1頻段和FR2頻段(圖1),其中FR1的頻段通常被稱為Sub-6G頻段,範圍為450MHz~6GHz,FR2頻段為24.25GHz~52.6GHz,通常被稱為毫米波頻段。毫米波頻段的優勢是具備大量的可用頻譜頻寬、波束窄、方向性好、頻段許可獲取成本低。借助于先進的毫米波自我調整波束賦型和波束跟蹤技術,可以確保在真實環境中毫米波終端與基地台實現穩健的行動寬頻通訊。 圖1 5G頻段分成Sub-6GHz與毫米波兩個群組 採用5G初級階段的NSA組網方式,5G網路與4G網路並存,而5G 設備要達到更高速、穩定、低時延等要求則依賴於以下幾個因素: .更多頻段 .多個頻段之間的載波聚合技術 .大規模MIMO等技術 當前手機終端天線淨空普遍壓縮至2mm左右,而終端天線設計中既要兼顧sub6G與毫米波頻段的多頻段需求,又要支援MIMO天線技術,多頻帶CA技術實現場景需求,這些技術的引入都對5G手機終端設計研發提出了高難度的挑戰。 在NSA組網模式下,4G頻段天線與5G頻段天線並存;3GPP中,4×4 MIMO天線作為強制入網要求。5G終端產品內的天線數目激增,面對這麼多天線,天線效率、天線共存、天線佈局等問題亟待研究解決,天線設計面臨著重大挑戰。 其次,在5G通訊中,低頻的頻譜資源終歸是有限的,毫米波應用的潛力巨大,毫米波具有極寬的絕對頻寬,提高通道容量和資料傳輸速率的毫米波技術成為了未來5G通訊關鍵技術之一。但毫米波信號介質和輻射損耗較大,如何減少毫米波在終端內的損耗,確保毫米波更好的傳輸特性是工程師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最後,5G手機中集成多種晶片模組,CPU、射頻模組、基帶晶片、螢幕都是功耗與發熱的大戶,而5G晶片的計算能力要比現有的4G晶片高至少5倍,功耗大約高出2.5倍。並且手機的散熱好壞不僅僅影響用戶體驗,同時影響手機內部器件工作狀態,這使得5G手機的散熱技術研究面臨重大挑戰。 六大關鍵技術應對5G天線設計挑戰 為了滿足5G下行峰速20 Gbps,需要提供最大100 MHz的傳輸頻寬,為了滿足大頻寬連續頻譜的稀缺,在5G通訊中採用載波聚合(CA)來解決。但是如果發送和接收路徑之間的隔離度或者交叉隔離不足,多個頻段的無線RF信號可能會相互干擾,則CA應用中會出現靈敏度降低(Desense)問題。 所以,5G手機終端的Desense問題會比之前更為複雜,需要對Sub6G頻段與毫米波頻段共存狀態下對Desense問題根因分析,提前應對信號干擾問題。以下將介紹六種應對5G手機天線設計挑戰的關鍵技術。 模型處理與前處理 目前市面上5G手機大多採用NSA組網架構,相容4G通訊與5G通訊。相對於毫米波頻段,sub 6G頻段集中在2.5GHz—6GHz,sub 6G頻段天線和4G頻段天線調試方法類似,在當前流行的金屬邊框、全面屏手機內容易實現,天線設計形式採用PIFA天線+寄生形式,傳統的FPC天線(圖2)或者LDS天線都可以勝任。 圖2 FPC天線和支架 而在終端天線設計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跨領域協作的問題,不同領域的模型側重點和建模演算法不一致,外界導入的模型通常有面破損、線段不連續等問題,天線工程師經常耗費大量精力來對導入的結構件進行模型修復以及天線pattern建模。由於對建模要求不同,天線工程師拿到的結構模型通常無法滿足需求,需要多次跨部門多次溝通才能滿足需求,影響終端天線的設計進度。所以天線工程師迫切需要一種能快速對導入模型快速修復、建模等操作,並且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學習的軟體。 應對這種情況,ANSYS提供了前處理模組SpaceClaim來進行模型修復、修改等功能,大大提高天線工程師的開發效率。 ANSYS SpaceClaim是非常強大的幾何建模和修復處理軟體,並且提供了非常易用的中文交互介面。它基於直接建模思想,提供一種全新的CAD幾何模型的交交互操作模式,在集成工作環境中使設計人員能夠以最直觀的方式進行工作,可以輕鬆地對模型進行操作,無須考慮錯綜複雜的幾何關聯關係,並且提供了高級的實體建模、特徵編輯、裝配、分組功能。介面方面可以直接讀取主流CAD軟體模型,並支援Parasolid,ACIS、STEP、IGES等中間格式模型檔。 對於模型處理和修復,SpaceClaim能夠快速的完成對細小特徵的自動檢查、刪除、模型中面的自動抽取等,並具有一鍵式的檢查和修復功能。另外,提供的布耳運算、倒角、印痕、抽殼、抽中面以及參數化建模等功能,可以快速的説明工程師完成複雜模型向有限元模型的轉化工作。 毫米波天線設計 5G行動通訊技術中,低頻的頻譜資源終歸是有限的,毫米波應用的潛力巨大,未來運營商可以利用5G低、中、高頻段三層組網,1GHz以下頻段做覆蓋層,Sub 6G做容量層,毫米波做熱點覆蓋的高容量層,建成一張全國性的廣覆蓋、大容量的5G網路。毫米波相比於Sub 6GHz的時延更短,是Sub 6G頻段的四分之一。由於具有極寬的絕對頻寬,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通道容量和資料傳輸速率的毫米波技術成為了未來5G移動通訊關鍵技術之一。 相比於4G無線網路的寬範圍覆蓋,5G無線網路的特點是天線波束實現波束指向性,波束成型可以限制波束在很小的範圍內,因此可以降低干擾從而有效降低發射功率。多天線技術帶來了更多的空間自由度,因此使通道的反應更加精准,從而降低了各種隨機突發情況通道性能的降低。 要實現波束指向性與波束跟蹤能力,需要使用相位控制陣列技術。通過相位控制陣列可用于生成輻射方向圖及用以控制輸入信號,進而解決毫米波覆蓋問題。所以,相控陣技術,包含相位控制陣列波束成型(圖3)與相位控制陣列波束切換(圖4),對於在終端設備中採用毫米波天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3 相位控制陣列波束成形 圖4 以相位控制陣列技術實現波束切換 而為了將毫米波相控陣天線裝進手機終端產品中,毫米波天線實現形式也有了突破。目前毫米波天線陣列的實現的方式可分為AoC(Antenna on Chip)、AiP(Antenna in Package)兩種(圖5)。其中AoC天線將輻射單元直接整合到射頻晶片的後端,該方案的優點在於,在一個面積僅幾平方毫米的單一模組上,沒有任何射頻互連和射頻與基頻功能的相互整合。考慮到成本和性能,AoC技術更適用於較毫米波頻段更高頻率的太赫茲頻段(300GHz~3000GHz)。 圖5 AoC天線與AiP天線 而AiP是基於封裝材料與工藝,將天線與晶片集成在封裝內,實現系統級無線功能的技術。AiP技術利用矽基半導體工藝整合度提高,兼顧了天線性能、成本及體積,是近年來天線技術的重大成就及5G毫米波頻段終端天線的技術升級方向。 目前毫米波天線在手機終端產品中的應用,面臨著天線性能與製程技術的挑戰。相位控制陣列天線需要進行波束掃描,天線各通道處於不同相位的狀態,高頻率毫米波經歷較高的介質、材料損耗和衰減,一系列天線元件協同工作後,通過幅相加權技術來實現波束掃描功能,通過將信號聚合形成波束,以擴展其覆蓋範圍。而相位控制陣列天線中所整合的元件,增加了終端內部的占用空間,如何保證相控陣天線性能是毫米波天線的關鍵技術。 此外,毫米波波長短,天線單元結構複雜、疊層結構、垂直對位元精度影響,就會導致較大的相位差,這就給天線毫米波元件、饋線的設計和加工帶來巨大的困難。因此,毫米波天線的關鍵技術還包括保證天線單元及相關器件的加工精度。 HFSS是功能強大的任意三維結構電磁場全波模擬設計工具,是公認的業界標準軟體,它採用有限元法對任意三維結構進行電磁場模擬,模擬精度高,可用於精確的電磁場模擬和建模,國內有廣泛的應用,它擁有功能強大的三維建模工具,能夠方便地建立任意的三維結構,支援所有射頻和微波材料,實現元件的快速精確模擬(圖6)。 圖6 HFSS中採用的模擬方法 HFSS採用了自動匹配網格剖分及加密、切線向向量有限元、ALPS(Adaptive Lanczos Pade Sweep)等先進技術,使工程師們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有限元素法(FEM)對任意形狀的三維結構進行電磁場模擬,而不必精通電磁場數值演算法。HFSS自動計算多個自我調整的解決方案,直到滿足用戶指定的收斂要求值。其基於麥克斯韋方程的場求解方案能精確模擬所有高頻性能。 HFSS中可實現天線布局設計中的參數掃描,參數優化,敏感度分析,統計分析等精細化設計的設計空間探索功能,結合高效能運算技術,能對毫米波天線進行天線性能快速優化、關鍵尺寸敏感度分析。通過敏感度分析可以分析天線性能的關鍵尺寸影響,在製造中對關鍵尺寸進行精度把控,是提高產品良率,保證產品性能的有效手段。 場路協同模擬 終端5G毫米波天線採用了AiP技術進行天線設計,整個天線內部需要將天線、射頻前端模組以及相位控制陣列結構整合封裝,封裝中天線與射頻模組的結合需要精確模擬分析阻抗匹配。 在5G毫米波的研究過程中,後端電路與天線匹配以及堆疊影響,是毫米波天線開發的關鍵技術。針對AiP天線設計,我們可以使用ANSYS HFSS + Circuit Design來進行有源天線模擬。在Circuit Design中對射頻電路進行原理圖搭建與模擬。其中,軟體中內置有全面的RF器件並且支援對HFSS中求解的3D模型的動態連結,從而能建立準確、完善的RF電路。在Circuit...
0

5G頻譜標金突破天際 企業專網發展更添變數

雖然目前的總標金已是天價,但這個數字仍非最終結果。按照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規畫,2月21日將進入第二階段的位置競標,待第二階段競標完成後,5G頻譜競標才會正式結束。換言之,台灣5G頻譜的總標金還有可能繼續向上攀升。但不論第二階段競標結果如何,高昂的總標金已墊高了企業利用5G技術建立企業專網,發展智慧製造應用的投資門檻。特別是有意走專頻專網路線的業者,會受到最直接的衝擊。 NCC力求公平 專頻專網成本不低 根據NCC目前對外公告的申請規則,有意申請4.8GHz~4.9GHz企業專用頻段的業者,其取得成本將以商用頻段的競標金額做為計算基準,並以10MHz為最小單位提出申請。不過,由於企業專網的訊號涵蓋範圍只限於廠區內,跟商用頻段的授權範圍涵蓋全台不同,因此NCC提出的申請費用計算方式是以商用頻段的標金,乘上廠區面積占全台土地面積的百分比來計算。 舉例來說,如果有某家製造業者在全台灣各地的廠區總面積達100公頃,若要採用專頻專網的方式來建構自己專用的5G網路,光是申請10MHz頻段的執照費用,就需要支付新台幣14.2萬元作為申請費用。 但除了申請頻段的費用外,取得執照的業者還必須每年付給政府一定金額的頻段使用費。因此對製造業者而言,要「養」一個屬於自己的專用頻段,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據了解,目前中華電信每年支付給政府的4G頻段使用費,約在新台幣12億元左右。 NCC目前的政策態度很明確,希望製造業者以跟電信業者一致的頻段成本來取得自己的專屬頻段,以免製造業者占了電信業者的便宜。但這個政策方向將使得製造業者的5G專網總體持有成本(TCO)遠高於電信業者,因為電信業者在設備採購時享有規模效益,其設備採購單價會遠比製造業者零星採購來得便宜。 多位半導體業界人士都指出,其所服務的公司已經跟易利信(Ericsson)、諾基亞(Nokia)等5G設備大廠接觸過,探詢專頻專網相關設備的報價。雖不方便透露具體數字,但這些設備大廠提出的報價單,著實讓他們倒抽一口氣。若連口袋相對深的半導體業者都感到猶豫,一般規模較小的製造業者或傳統產業,只怕更負擔不起。 虛擬化/彈性組網有助降成本 由於製造業者採取專頻專網來布建企業目前目前5G網路的整體成本十分高昂,因此許多製造業者均退而求其次,與電信業者合作,採用商頻專網的方式來組建自己的企業5G網路,例如賓士汽車(Mercedes Benz)與瑪莎拉蒂(Maserati),博世集團(Bosch)的5G實驗性生產線建置專案,也有電信業者參與其中(圖1)。 圖1 目前已經導入5G的實驗性生產線,都是由製造業者跟電信業者合力建設而成。圖為博世位於英國的實驗性5G智慧製造產線。 商頻專網跟專頻專網最大的差別在於製造業者不必負擔因專用頻譜所衍生的成本,基地台跟網路布建也可以交給電信業者,藉由電信業者大量採購的優勢來降低硬體成本。網路建置完成後,如果製造業者沒有網路維運的能力,也可以直接委由電信業者代為維運。 不過,由於企業網路內勢必會傳輸大量敏感的機密資料,因此企業即便不使用專頻,也必然會傾向於使用專屬網路。所幸5G標準在制定時已考慮到智慧製造等企業物聯網的需求,因此在組網機制上設計了許多彈性作法,資料傳輸不一定非得經過電信業者的核心網路。例如企業可以在自家廠區內布建獨立的多接取邊緣運算(MEC)單元,確保機密資料不在公共網路上傳輸。如果廠商能接受資料在公共網路上傳輸,也可以利用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等虛擬化技術,利用電信業者的硬體打造企業自己的虛擬專網。 若說專頻專網有何優勢是商頻專網所不具備的,就屬頻段的排他性。由於商用頻段除了服務企業客戶外,同時也要服務為數眾多的使用者,若廠房所在地附近正好有大型場館,當這些場館在舉行活動,吸引大量群眾聚集的時候,商頻專網可能也會無法正常運作。因此,若企業廠房所在地附近有球場、體育館這類大型場館,在思考5G專網布建方式時,需要特別注意這點。表1為專頻專網與商頻專網的優劣勢比較。 URLLC/mMTC規格未定 性能表現待評估 事實上,雖然許多通訊業者在談到5G時,都會以5G擁有更高頻寬、更低網路延遲並支援更多用戶端設備接入,但這三個特性其實5G標準底下三個不同的應用場景,分別是增強行動寬頻(eMBB)、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與大量機器類通訊(mMTC)。目前僅eMBB已經在3GPP R16中有完整的定義,URLLC跟mMTC則要等到R17之後,因此對有意在5G通訊基礎上發展智慧製造應用的業者而言,URLLC跟mMTC到底能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還有很高的不確定性。 有業者表示,在工業應用場域,每項技術都要實測才能見真章,畢竟工業應用的環境變化多端,適合某個場合使用的技術,到了另一個場合不見得管用。當下已商品化的5G,都是以eMBB作為應用場景,針對URLLC跟mMTC場景開發的5G解決方案,目前在市場上還不存在,也無法實測。因此,5G在智慧製造的應用,都還在很早期的概念發想或概念驗證(Prove of Concept, PoC)階段,距離大規模布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目前生產現場所使用的機台設備都還不具備5G聯網能力,若企業要導入5G專網,隨之而來的機台改造也是一項大工程,而且許多機台設備都是嵌入式系統,不太可能像PC這類開放架構設備,只要插個5G USB Dongle、安裝驅動程式就完工了。機台改造的問題,也會構成企業導入5G專網的一大門檻。 總結來說,5G與智慧製造的結合,是通訊產業非常期待的新商機,但從製造業的角度來看,5G能否在智慧製造應用中扮演通訊骨幹的角色,還是一個不小的問號。畢竟不是每一種工業應用都需要使用無線通訊;就算要使用無線通訊技術,也要經過長時間的實地測試,經過千錘百鍊,確定其可靠度之後,業者才敢放心採用。目前5G提出了很多美麗的願景,許多具有一定規模的製造業者也已經開始研究該如何在生產流程中使用5G技術,但5G在製造業的普遍應用,絕非一蹴可幾。
0

現在就是未來 5G技術/服務/應用大躍進

行動寬頻堂堂邁入第五代,3GPP 5G新無線電(New Radio, NR)核心技術架構Release 15,甫於2018年6月通過,2018年底便有電信營運商宣布開台,2019年4月美、韓相繼商轉,中國在6月初提前釋出四張5G執照,就連原本計畫2020年才拍賣5G頻譜的台灣,也傳出將提前於2019年底釋照,2020年商轉上路。相較於4G LTE推廣初期的2010~2012年,5G的商轉進度十分迅速。 儘管近期許多消息傳出,5G網路體驗差強人意,沒有預期的順暢與便利感,但5G是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科技發展引擎,所謂科技力即國力,5G落後意味未來國力的落後,這或許就是各國競相推動5G提前開台的原因,5G將帶動龐大的科技經濟產值,關注的各方都不想在發展的過程中落後。但高規格的平台需要相得益彰的應用以帶動市場的發展,5G的殺手級應用是甚麼?更是投入市場的廠商亟欲挖掘的重點。 5G為未來15年經濟火車頭 5G將是下一階段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GSMA的預估,5G在未來15年將帶動全球經濟增加2.2兆美元,受益最大的領域為公用事業。資策會MIC認為,2019年底之前,全球將有21個國家/區域,近40家電信營運商推出5G商用服務,釋照、開台動作越來越積極,也將帶動從上游晶片、設備、終端裝置到軟體、服務等不同層面的龐大商機,以5G智慧型手機為例,2019年5G手機出貨量預估達460萬支,2020年採用5G SoC的手機即將上市,最重要的iPhone 5G也可望問世,2020年5G手機出貨大幅成長至7,400萬支,2021年更將成長至1.86億支。 另外,5G大幅提升行動通訊的各項技術表現,高頻寬、低延遲、大量連結的目標,也讓網路建設需求較過去幾代更高,Nokia台港澳業務銷售總監鄭志中舉例,3G時代布建基地台,單一營運商只需要300~600個基地台就可以達成全台覆蓋率,4G時代提升到上千個,5G除了中低頻段之外,還納入了高頻毫米波,其電波特性傳輸距離短易衰減,被物體阻擋、遮蔽訊號傳輸也會中斷,因此5G時代基地台數量恐怕需要上萬座。 數百公尺內短距離的高速傳輸要倚靠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根據資策會MIC的研究顯示,5G小型基地台從2019年開始逐步發展,隨著全球5G商轉加溫,未來幾年小型基地台數量也將持續成長,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840萬台,具備5G功能的小型基地台數量約518萬台(圖1)。5G小型基地台初期主要新建或升級為非獨立式(Non Standalone, NSA)基地台,前兩年與獨立式(Standalone, SA)基地台一同發展,至2023年左右5G獨立式基地台成為主流。預估2024~2025年之間營運商5G網路將慢慢升級為獨立式網路架構,非獨立式基地台將逐步退場。 圖1 2018~2025年全球新建/升級之小型基地台市場趨勢 資料來源:SCF、資策會MIC(1/2019) R16規範協助5G標準完善 R15是第一版的5G技術規範,目前已經商轉的服務,各項客觀技術條件都在早期階段,包括5G晶片為初代、5G手機選擇尚少、營運商網路布建剛起步,技術尚未成熟,效能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而在規格制定上,3GPP還在研討下一個R16版本的規範內容,資策會智慧系統研究所研究工程師李永台(圖2)說明,在5G技術的發展規劃中,R15屬於5G Phase1第一階段,R16則是5G Phase2,R16版本會強化R15不足的部分,讓5G技術更臻完善。 圖2 資策會智慧系統研究所研究工程師李永台 5G分離式元件,可將功耗及封裝尺寸降低高達50%。 2019年3月R16版本正式進入工作階段,達成初步共識後,會持續進行修正與強化,預計2020年6月完成版本規格的最終定案。李永台指出,R16會討論終端省電功能,將5G訊號運行於非授權頻段的NR-Unlicense,車聯網V2X,低延遲工業物聯網(IIoT)、與私網相關的FAPI介面、定位功能(Positioning)與移動性的強化等。 現階段5G需要全面的技術改善,ADI通訊基礎設施業務部中國區策略市場經理解勇指出,目前5G網路建設尚處於初期階段,還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以提高訊號覆蓋和使用者體驗,這個過程需要二到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2019年,5G以NSA組網為主,覆蓋熱點區域和室內場所,強化eMBB高速上網體驗;到2020年時,隨著SA網路的成熟和部署,5G將支援mMTC物聯網聯結和URLLC低延遲、高可靠度服務,加速社會的數位化轉型。 新應用為市場健康發展關鍵 針對5G的三大目標願景,要達成低延遲與高可靠度傳輸,必須透過迷你時槽(Mini-slot)與超低錯誤率編碼策略,不過缺點是會降低頻譜使用效率,也就是必須犧牲傳輸速率。高傳輸速率部分,6GHz以下使用100MHz頻寬,最高速率可達1.5Gbps;而在高頻毫米波的加持之下,終端2T/4R,使用400MHz頻寬,峰值速率預期可達下載(DL)7.1Gbps,上傳(UL)1Gbps。大規模聯結方面,以4G NB-IoT來看,需要支援信令簡化,若基地台布建不夠密集,則需要更大的頻寬,因此每平方公里100萬節點連結目標難以達成,因此後續標準也將討論NB-IoT的發展可能。 過去幾代行動通訊都是以消費性應用為主,現階段商轉的服務也從這個角度被檢視,但就算是500~700Mbps的傳輸速率,在現有的應用上,也少有迫切需要長時使用這麼高的頻寬,許多調查已經指出,行動通訊的發展趨勢,包括:網路資料量、傳輸速率都將持續提升,但是每用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RPU)下滑趨勢將不再逆轉,數據服務可能無法再刺激營收成長,這也是電信營運商對5G投資異常謹慎的原因。 所以5G的藍海在哪裡?因為不管技術發展與產業推動多麼積極,最後都需要市場需求來支撐,目前看來消費者期待電信營運商提供數百Mbps的傳輸速率與無限的傳輸流量,但付出更少的資費。因此,5G新應用就成為廠商關注的重點,中華電信認為,VR/AR/360度環景、車聯網、雲端辦公、雲端遊戲、智慧工廠、智慧城市、無線醫療、無人機、物聯網、社交網路的影音直播等十大應用,為5G時代深具潛力的商機。 布局技術/產品迎商機 而哪些應用可以在這兩年迅速發展、竄起?為廠商賺進5G第一桶金,哪些應用含金量最高?可以創造最大規模商機,哪些應用又需要比較長時間醞釀發展?想必是所有廠商持續關注的重點。而除了密切關注5G新應用的發展動態之外,廠商現階段的重點更在優化自身的技術與解決方案,英飛凌大中華區射頻及感測元件部門行銷總監麥正奇說,5G發展一個廣泛又綿密部署的網路(圖3),在這些多樣化的聯結方式與應用中,廠商應藉由現有的技術基礎找到可以發揮的市場,並布局未來的商機。 圖3 5G eMBB多樣聯結與網路架構 可編程元件廠商賽靈思(Xilinx)以其彈性化特性,協助局端設備開發,該公司通訊業務部門主管總監Gilles Garcia(圖4)表示,以室外基地台為例,由於空間有限,對於天線的尺寸、承重都有很高的要求,傳統的天線難以滿足高度整合小型化的特點,Xilinx希望協助減少終端產品使用晶片的數量、降低功耗並提高系統設計的效率。藉由取代分離式元件,可將功耗及封裝尺寸降低高達50%。 圖4 賽靈思通訊業務部門主管總監Gilles Garcia 2017年2月,Xilinx宣布推出第一款採用RF級類比技術的RFSoC元件,將ADC/DAC和SD-FEC與SoC整合,第一代產品主要應用4GHz及以下頻段,並於2019年2月推出第二代/第三代RFSoC產品,藉以滿足5GHz/6GHz的應用需求。Garcia表示,第二代RFSoC元件,於2019年6月投入量產;第三代RFSoC元件則能在RF資料轉換器子系統中支援6GHz以下頻段直接射頻取樣、提供延伸毫米波介面,並減少20%的功耗,預計於2019下半年問市。省去分離式元件能減少50%的功耗與元件空間,適合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Massive MIMO)基地台系統應用。 目前毫米波的效能表現是許多廠商頭痛的問題之一,麥正奇直言,毫米波可以為高速傳輸帶來突破性的發展,但其訊號易衰減的問題也讓RF廠商吃盡苦頭,波束成形在傳送與接收端的對位非常重要,軟體設計難度頗高,還須時間發展;另外,毫米波高頻特性讓元件可以微小化,因此手機CPU廠商希望可以將RF、濾波器、功率放大器(PA)、天線等射頻前端整合成單一元件AiP(Antenna in...
0

5G夢想起飛 eMBB帶動設備製造商機

3GPP組織在2018年發布了首個5G NR標準,5G實現近在咫尺。5G可分為三大應用場景:其中,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將針對大流量行動寬頻;另一方面,大規模機器型通訊(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MTC)則將針對物聯網應用;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涵蓋了車聯網、智慧醫療等對於低延遲具有高要求的特殊應用。在2019年,電信、通訊產業將出現過去未見的新局面。 諾基亞(Nokia)台灣暨香港澳門、大中國區客戶營運部技術總監陳銘邦(圖1)表示,5G技術演進除了跟標準發布的時程有關之外,應用實現的需求也是關鍵所在。因此,由於NB-IoT、Cat-M等物聯網連線技術已相對成熟,應用設備也已開始布建,所以在發展5G技術的時候,mMTC應用可能將是最晚實現。在2019年,eMBB應用將會率先實現,緊接是URLLC應用。展望2019年,行動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認為,5G將在該年度從一個夢想抱負成為現實的時刻。日、韓、美、中、英等國將在2019~2020年開始(表1),陸續啟動5G商用服務;該趨勢將帶動5Gㄑ基地台及智慧型手機等需求。 圖1 Nokia台灣暨香港澳門、大中國區客戶營運部技術總監陳銘邦表示,5G技術演進除了跟標準發布的時程有關之外,應用實現的需求也是關鍵所在。 eMBB應用先行 高通/Xilinx準備應戰 回顧2018年,可以看到全球各地進行許多5G試營運。各家營運商皆開始著手測試設備與解決方案,以便更深入瞭解5G功能在實際環境的運作狀況(包括效能、占用空間/功耗以及加值服務)。 賽靈思(Xilinx)通訊業務部門主管總監Gilles Garcia(圖2)認為,整體來說,可以觀察到各界5G部署的準備在2018年持續加溫。其中,南韓在2018年下半年率先開始進行真正大規模的5G部署,緊追在後的包括日本、中國以及紐澳,則將從2019年中開始部署。南韓將在2019年開始推動5G網路商轉,日本與中國則會開始布建5G網路。其中大多數部署都圍繞在固定式無線接取(FWA),以提高頻寬與增加覆蓋率。Garcia認為,在2019年可期待看到5G從小型基地台(Smallcell)展開布建,在像體育場館這類場所提供更好的使用者經驗。第一款5G手機也應在2019年開始送樣,讓各界開始運行實際的5G服務。 面對2019年即將到來的5G趨勢,Garcia認為其中將遭遇到最重大挑戰會集中在5G手機的部署,讓營運商提供真正的端對端5G應用/服務。需要澄清的一點就是,4G不會消失,營運商仍須持續擴充其4G網路以及部署新的5G設備,藉以提供各種新服務。因此Garcia預測,一些初期的5G網路部署將採用4G網路進行控制,而5G網路則是用來提高資料傳輸頻寬。 另一方面,高通也已於2018年10月在香港舉辦高通4G/5G高峰會,會中發表了最新且最小的5G NR毫米波(mmWave)天線模組系列產品。該款產品與在2018年7月發表的首款毫米波天線模組相比,最新的毫米波天線模組體積縮小25%,更能夠協助行動裝置製造商於2019年推出支援5G新無線電(NR)的智慧型手機及行動裝置,滿足行動裝置嚴格的尺寸需求。 圖2 賽靈思(Xilinx)通訊業務部門主管總監Gilles Garcia認為,各界5G部署在2018年持續加溫,其中,南韓在2018年下半年率先開始進行真正大規模的5G部署。 R16規範將涵蓋URLLC需求 在R15規範中無論是針對獨立組網(Standalone, SA)或是非獨立組網(Non-Standalone, NSA)架構都有規範到,並且皆是以eMBB技術為主。R15規範的目標為,無論是透過SA或是NSA架構,5G上路的第一步皆先滿足eMBB應用情境。目前已進入研究階段的R16標準涵蓋範圍則較寬,除了eMBB之外,也有包含URLLC的特別領域應用。然而,R16要等到2019年才會有比較穩定的版本推出,待R16版本推出之後,大約要等到2020年之後,才能看到終端廠商和設備商推出符合此架構的產品。 Garcia也表示,賽靈思除了深入參與3GPP標準的制定,也投入R16標準化過程,R16標準預計在2019年底至2020年完成。儘管預期R16標準不會在2020年初之前制定完成,但在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方面賽靈思也已經準備和客戶聯手進行早期R16建置工作,因此在2019年也勢必會看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結果。 陳銘邦指出,目前Nokia的方案都已經符合了R15標準,然而,由於3GPP每三個月將進行一次會議,每次會議皆可能針對現有版本更新,因此,Nokia不但必須隨著新版本開發,還需要針對新舊版本進行測試,確保設備互通互聯。 高通也已針對R15標準推出了多項解決方案,同時協助客戶與業界夥伴們進行相關的技術發展。目前R16也進入了研究階段,高通亦表示將與3GPP以及業界夥伴保持密切合作,也持續進行討論。 另一方面,Garcia也指出,由於5G標準覆蓋了範圍極廣的需求與應用,從高頻寬、低延遲、大規模物聯網一直到連網汽車等,因此有非常多的機會提供各類應用價值。為此,賽靈思全力投入於目前的16奈米製程系列方案,以及即將推出的Versal平台,來因應5G極其廣泛的需求。目前採用賽靈思產品進行的R15部署,不需更換硬體就能升級支援R16標準的各項功能。 NSA架構種類多 營運商各有考量 目前全球各國積極建置的5G基礎建設,皆是以NSA架構為主,然而NSA架構也有多種選擇(圖3),單看營運商的考慮而定,NSA過渡到SA的時程亦是依照各營運商的考量為主。 圖3 5G網路的不同架構 NSA架構是基於4G LTE...
0

3GPP R16規範應用更廣 設備亮相等2020後

在3GPP發布的R15規範中,主要規範範圍以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應用為主。目前已進入研究階段的R16標準涵蓋範圍則較寬,除了eMBB之外,也有包含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的特別領域應用。然而,R16要等到2019年才會有比較穩定的版本,待R16版本推出之後,要看到終端廠商與設備商推出符合R16規範的產品,最快必須要等到2020年之後。 賽靈思(Xilinx)通訊業務部門主管總監Gilles Garcia表示,該公司除了深入參與3GPP標準的制定,也投入R16標準化過程,R16標準預計在2019年底至2020年完成。儘管預期R16標準不會在2020年初之前制定完成,但在FPGA方面賽靈思也已經準備和客戶聯手進行早期R16建置工作,因此在2019年也勢必會看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結果。 Garcia也指出,由於5G標準覆蓋了範圍極廣的需求與應用,從高頻寬、低延遲、大規模物聯網、一直到連網汽車等,因此有非常多的機會提供各類應用價值。為此,賽靈思全力投入於目前的16奈米製程系列方案,以及即將推出的Versal平台,來因應5G極其廣泛的需求。目前採用賽靈思產品進行的R15部署,不需更換硬體就能升級支援R16標準的各項功能。 另一方面,Nokia台灣暨香港澳門、大中國區客戶營運部技術總監陳銘邦也分享,目前Nokia的方案都已經符合了R15標準,然而,由於3GPP每三個月將進行一次會議,每次會議皆可能針對現有版本更新,因此,Nokia不但必須隨著新版本開發,還需要針對R15新舊版本設備進行測試,確保設備互通互聯。
0

5G商用帶動設備需求 「以硬帶軟」成台廠致勝關鍵

日、韓、美、中、英等國將在2019~2020年開始,陸續啟動5G商用服務;該趨勢將帶動5G基地台及智慧型手機等需求。台灣ICT廠商若要在此趨勢中搶得商機必須秉持著硬體優勢,並積極整合各垂直領域的專業知識;目前在各大開源組織計畫中,也已看見台灣網通廠商加入。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業分析師陳梅鈴指出,5G通訊技術的發展不單單是會帶動ICT產業,相較於以往,5G將與各行各業垂直領域應用將有更為密切的合作。因此,對於台灣廠商而言,除了深化資通訊專業能量之外,也必須持續強化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 在5G時代,軟硬體的整合與優化將是台灣ICT產業成長的契機。台灣廠商的硬體設備的開發製造實力堅強,應深化人工智慧(AI)、邊緣運算、開源軟體等技術開發,加速開發5G時代下所需要的創新應用產品。 自2018年3GPP完成5G NR NSA、SA標準制訂完成後,各國政府也陸續發放5G頻譜,加速了5G網路建置的時程。工研院預估,自2019~2020年起,南韓、美國、日本、中國大陸、英國等將搶先推出5G商用服務,進而帶動5G基地台、5G智慧型手機的需求出現。另外,5G大頻寬(eMBB)、大連結(mMTC)、低延遲高可靠(URLLC)特性,也將加速更多應用服務的發展。因此工研院預估,在5G行動網路應用發展下,除基地台、手機陸續升級至5G外,也將帶動更多包括AR/VR裝置、服務型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載具的需求成長。 在此趨勢之下,設備的開源化也是一重要趨勢,未來電信商的設備將來自各個不同供應商。例如,由Facebook 發起的開放運算計畫(Open Computer Project, OCP)正積極的討論不同軟體架構的可能性,而在軟體定案後,更需要應體的配合運作。目前也已能在許多開源計畫中看見台灣廠商的參與,並且除了網通廠商之外,也能看見各零組件大廠紛紛開始布局。  
0

5G應用明年將爆發 PA需求帶動網通台廠商機

隨著各國陸續展開5G頻段釋出與5G標準制定告一階段,2019年5G逐步朝商用化邁進。初期以光纖、光纜布建及基地台天線和射頻元件為主,預估網路優化維護將對網路通訊設備有新一波需求。而台灣廠商秉持著在網通領域長期投入所打下的技術基礎,有望在相關設備的製造上搶下一波商機。 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謝雨珊指出,2019年的通訊產業將以5G為發展主軸,該發展趨勢將涉及非常廣泛的應用範疇,其中也包含智慧醫療、智慧工廠、智慧交通等等垂直應用領域。然而對於台灣廠商來說由於內需市場相對較小,因此在下游的創新應用這一塊商機,顯然競爭力較為薄弱,這也是NCC將頻譜規畫時間訂在2022年之後的原因。 對於台灣廠商來說,5G發展初期的機會點依然會是在晶圓代工產業,也由於5G對於功率放大器(PA)的需求將大幅提升、倍數成長,因此在此領域也將會有適合台灣廠商的商機出現。也由於大型基地台的架設成本過高,架設選址更是充滿挑戰,因此5G對於小型基地台的需求也將隨之提升。因此,謝雨珊認為,台灣網通廠商具備長久以來的優勢,因此也將慢慢往小型基地台的方向布局。 另一方面,由於URLLC應用範疇較為前瞻,如自駕車就必須同時掌握所有路上的人車裝置、基礎建設等等連線才有可能實現,因此目前所有運營商與設備商皆認為以現階段的通訊發展看來,URLLC要實現依然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謝雨珊認為,若以5G的三大應用領域(eMBB、mMTC與URLLC)來看,eMBB將是率先推出的應用,mMTC次之,最後才能看到URLLC問世。 在2019年,5G最受注目的進展依然會是智慧型手機的推出。然而,5G手機在短時間內還無法看到太大的出貨量,然而終端大廠皆已紛紛布局,將推出5G智慧型手機作為2019年的重要目標。因此,謝雨珊預測,在2019年的MWC展會上,便能看到許多廠商推出5G解決方案與5G手機展示。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