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RFID

RFID

- Advertisment -

麻省理工發表新款ID晶片 連動加密程式更安全

為了防範供應鏈中出現盜版商品,製造商、百貨公司及海關等單位使用無線驗證方法,如RFID等技術,試圖解決商品盜版等問題。然而傳統的解決方案有其限制,包含因標籤體積大,無法使用在小型商品,抑或標籤本身耗電量太高等問題。對此,MIT日前釋出一款尺寸僅1.6平方毫米大小的ID晶片,除降低成本、還增加了新的應用場景,並提升訊號可傳遞的距離。 MIT開發新型ID晶片。(圖片來源:MIT News)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8年的評估,他們預測2020年的仿冒品價值將達到2兆美元,但是現在普遍採用的RFID驗證受限於大小,無法應用在汽車零件、矽晶片等產品上,同時RFID耗電量大、 也沒有加密程式可保障資料安全。 針對ID晶片的優化,MIT的研究團隊起先捨棄RFID的外包裝以降低成本,為產品的小尺寸設計定調。接著團隊將通訊頻率設定在100 GHz到10 THz之間,透過建立天線陣列來增長可傳訊的距離。而MIT的晶片針對傳輸過程也進行一連串優化。該晶片上與RFID一樣有天線陣列,透過背向散射(backscatter)的過程,接收讀取器並傳輸資訊給標籤,並將標籤處理過的資料回傳到接收器。傳輸之外,MIT的晶片會將訊號分拆(split)、混合(mix),最後送出加密後的資料。 新研發的ID晶片在天線下方有讓光線通過的洞,當光照到下方的光電二極體後,光電二極體會產生1V左右的電壓,驅動晶片的處理器來運作加密程式ECC(elliptic-curve-cryptography)。ECC整合私鑰與公鑰,私鑰只有使用者知道、公鑰則有多人持有。在研究人員的系統中,ID標籤須要公私鑰皆有的狀況下才能被讀取,確保沒有私鑰的駭客無法讀取資訊,藉由雙重的識別加強資安保障。
0

天奕推室內定位解決方案建構智慧工廠

根據TrendForce旗下拓撲產業研究院預估,2022年全球智慧製造的市場規模將會逼近3,700億美元,而室內定位即為智慧製造發展中不可或缺之技術,台灣室內定位商天奕科技致力於提高各種場域使用的效率,尤以工廠為主要服務對象,甫推出的區域型室內定位解決方案採用半導體級的軟體核心,搭配定位設備與多款定位標籤,以建構智慧化工廠為目標,進行人員設備控管、物料查找、安全告警、災害疏散等功能,可協助提升廠房管理效率與產值。 天奕科技總經理陳宗逸表示,天奕科技目前已推出高階精準型與平價區域型兩款室內定位解決方案,企業可根據需求與預算做選擇,而天奕科技的室內定位解決方案也已獲得大型半導體廠採用,進行人員控管、災害疏散等應用,協助推動智慧製造發展。 區域型室內定位解決方案為一完整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可進行即時定位、目標查找、危險告警,軌跡記錄等功能,定位設備更配有Wi-Fi及4G傳輸功能,並提供多款定位標籤,部分定位標籤還可整合SOS求救按鈕、RFID。
0

NFC結合自我診斷 嵌入式產品品質一目瞭然

圖1 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系統檢查。 嵌入式產品開發需長時間查看性能表現 對於嵌入式系統,產品可靠性監測和認證流程可能需要長時間查看產品的性能表現。人工監測系統的可行性不高,效率低下;大資料分析難度也不小,而且還需要特定的分析方法。對於間歇性錯誤或條件性錯誤,只有在正確記錄事件和錯誤後才能排錯。開發人員可以隨時查看錯誤資料,將這些資訊輸出到外部進行分析,需要占用少量的記憶體空間,或者需要轉儲內部資訊。 自我診斷有助於確保產品品質 系統自我診斷和錯誤代碼或消息有助於保證產品開發和製造品質,優化測試時間和生產測試,甚至售後支援。如果出現錯誤,系統將會指示是哪些元件無法正常通訊而導致錯誤發生。技術人員可以輕鬆測試或排錯,維修產品。 另外,一些重要產品可能需要特定的運輸方式和物流方式,這些產品系統可以在內部記憶體記錄、追蹤有關環境和搬運方式的電子資料,例如碰撞、濕度和溫度。客戶可以在目的地分析這些資料,核實是否符合推薦的運輸和搬運方式。另一方面,使用者可以使用智慧手機檢索現場裝機的內部資訊,這些資訊對設備維護服務商非常有用,可以幫助公司通知員工為報修準備妥當,不僅節省了現場維護次數,還節省了報修時間。 結合NFC 除錯方式更智慧 儘管LED指示燈、LED螢幕和LCD螢幕提供錯誤資訊的能力有限,但新的智慧連接可以向使用者提供更多資訊,為採集資訊、除錯、質量檢驗和測試時間優化和售後支援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嵌入式系統多數都有用於儲存某些系統參數的內部非揮發性記憶體。當這個EEPROM記憶體改用雙介面EEPROM時,還可使用無線通訊技術讀取錯誤資訊和系統健康狀態資料。 主動式RFID標籤是一個非常經濟的錯誤代碼記錄介質,可以通過NFC介面檢索電子標籤內部資料。NFC又稱近距離通訊,是一種基於射頻識別(RFID)的13.56 MHz載波無線通訊技術,當一個NFC設備靠近另一個NFC設備時,即可互連通訊。今天大多數手機都有NFC介面,可與主動式標籤通訊,為使用者在不同設備之間交換資訊。 以消費電子產品為例,主動式標籤對於自我診斷(Self-diagnosis)非常有用。在系統電力開始時,自我診斷將檢查系統的所有元件,並將健康狀態寫入主動式標籤中,便於產品出廠品質檢驗時讀取資料,如果所有參數都正常,則產品可以出廠。 整個系統測試概念還可以節省產品在生產線上的停留時間,讀取系統健康狀況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設計一個使用者介面非常簡單的應用軟體,可以在智慧手機或讀取器上查看錯誤資訊內容。如果出現系統錯誤,系統將會指示是哪些元件無法正常通訊導致錯誤,方便技術人員測試偵錯或修理產品。此方法還可用於售後服務。使用者只需將智慧手機靠近白色家電的控制台,即可透過NFC讀取產品內部資訊,還可通過Wi-Fi或GPRS等WAN網路將資訊發送到中央伺服器,同時自動提交投訴(圖2)。 圖2 系統健康檢查智慧連接技術。 NFC智慧連接偵錯系統設計介紹 具備微控制器的嵌入式系統可以測試內部邏輯電路和所連的週邊設備。透過NFC在智慧手機上更新自我診斷報告,可以在手機上發出一些測試命令,進一步分析系統內部問題。NFC是一種非常經濟的無雜訊通訊方案,緊密的尺寸使其可以輕易整合到小系統中。如今大多數人都有智慧手機,使用者可用安卓手機應用測試系統,在螢幕上查看初步的測試資訊,包括錯誤類型。為了更好地理解,以下內容以計步器系統為例介紹這個過程,圖3是計步器系統的架構圖。 圖3 穿戴式計步器系統框圖。 該可穿戴式計步器採用STM32L系列微控制器,動態NFC/RFID標籤晶片M24SR64-Y接受13.56MHz RFID讀取器或NFC手機通過I2C介面發送的讀寫指令,有助於在計步器和手機之間建立低成本的RF通訊連接,內置EEPROM記憶體用於保存系統狀態和其他相關資訊(圖4)。 圖4 穿戴式計步器和PCB電路板。 為了在不打開系統的情況下使用系統除錯功能,我們開發了一款可以在沒有實體接觸的情況下與系統通訊的安卓手機應用,動態NFC/RFID標籤IC甚至不需要電源即可與RFID讀取器通訊;而檢查系統健康狀態,建立通訊連接,需要將手機靠近計步器(圖5)。 圖5 基於NFC的排錯系統。 在動態NFC/RFID標籤IC上有一個中斷引腳,當檢測到NFC訊號時,中斷引腳向主控制器發送中斷訊號,喚醒系統。透過使用中斷功能,系統可以運行已配置好的任務,檢查系統健康狀況,並在NFC標籤中寫入健康狀態數據,然後用手機讀取NFC標籤內的系統狀態資訊,並在螢幕上顯示系統狀態。例如螢幕上彈出「系統正常」資訊,表示系統完全正常,否則彈出「系統故障」,並說明故障區域(圖6)。 圖6 手機螢幕顯示系統狀態。 總而言之,系統智慧連接功能可以為用戶帶來很多好處,涵蓋從產品製造到售後的整個生命週期,有助於降低產品的總體成本。在目前的智慧連接技術中,NFC技術經濟實惠,對功率和空間需求都非常低,不論是小尺寸產品,還是體積大的家電,選擇無線通訊連接,NFC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本文作者任職於意法半導體)
0

食品產業鏈數位化進行式 「食聯網」以智慧科技展新意

以下是關於食物的幾個重要事實: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食物僅來自於十二種植物和五種動物。我們已經種植了足以餵飽100億人口的糧食,但仍有九分之一的人口營養不良。同時,這可能也是歷史上首次,有更多的人是因為飲食失衡而死亡,而不是因為飢餓。現在,請思索一下這些內容。 全球食品產業是一個非常龐大而且複雜,規模高達數兆美元的產業。從農場、牧場和果園、漁場、溫室和屠宰場到超市和便利商店,各類業者種植、採收、加工食材、運輸、包裝,並將它們配送至橫跨全球五大洲的綿密通路之中。 現今,數位科技已經在食物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就是說,如果數據是產業數位化的主要驅動力,那麼用來收集、傳輸、儲存和處理數據的技術則是關鍵的促成因素。所謂數位化,其實就是擷取數據、在邊緣或雲端進行分析、以及利用數據來最佳化開發工作。數據品質的提升,以及用來收集、傳輸和分析數據的技術通常會帶來更佳的流程,或是全新的應用。 雖然我們可能須要花幾年時間才能獲得食品產業完全數位化的成果,但其成果將是豐碩的,包括:以較低的環境成本提高農業生產力、以更高的食品安全建立更透明的供應鏈,並減少欺詐。更智慧的包裝可改善物流、延長保存期限、減少浪費,而新的配送系統可以提升便利性。到2050年時,全球人口將逼近100億大關,我們建構的「食聯網」(Internet of Food)對於支撐如此龐大的人口將至關重要。 挑戰傳統與未來 1798年,英國人口學家Thomas Malthus便大膽預言,人類的持續繁衍最終將超過地球的負荷。從20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中葉,更新、更強韌的植物品種、人工肥料和農用化學品,以及近年來的基因改造生物,雖然不斷在增加全球糧食的產量,但是,人口成長一直以來都是全球食品科技突破的一大挑戰。 但這次可能會有所不同嗎?到本世紀中葉,全球糧食需求預計將增加約60%。隨著中產階級的人口越來越多,他們對飲食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樣化、更營養的食品,特別是對肉、蛋和乳製品等能量和營養密集的畜牧產品的需求會更高。 隨著氣候變遷,人口成長也對糧食系統帶來了難以預測的後果。例如,土壤的營養成分日益枯竭,影響了全球的農產收成。由於缺水地區的地下含水層日漸乾涸,也使地下水資源受到威脅。而全球糧食系統本身,由於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驚人的20~30%以及消耗70%的淡水用量,使得問題更加嚴峻。 這種情況是前所未見的,但因應現在所面臨的挑戰,我們所擁有的科技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已有十多種新興技術被視為具備重塑食品產業的潛力,其中至少有六項─包括精準農業、即時供應鏈監測以及食品感測等,都與數位科技息息相關。 在大量的低價感測器、雲端上幾乎免費的分析和儲存容量、以及新興無線通訊和定位技術的帶動下,數位化可望把農業生產力推升至全新的境界。 以最新一代的高精準度定位技術u-blox F9為例,透過利用多頻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並與GNSS校正數據結合,可大幅降低技術的擁有成本。此技術不僅將應用擴大至更寬廣的市場,還能為開發新的自主化解決方案奠定基礎,例如自動駕駛農用車或無人運送機等。 數據與分析提升效率/產量 從一開始,農業就是依靠經驗,隨著季節更迭,世代交替,經過艱苦的試錯過程才發展至今。但是隨著農業發展為科學,並成為一門生意,透過最佳化的機械採收並因應人們的消費需求,農業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產量越來越高,品質也越來越趨穩定。 農業的施作方式不斷地進化推展。以農曆時程為基礎,傳統的農民曆已被更合理的科學方法所取代。在可能的範圍內,播種、耕種、施肥和噴灑農藥等所需的體力勞動也都可由機械設備代勞。現今,分散式感測器、高光譜相機和衛星定位的結合,可使所需的農業勞動投入降至最低。它們還有助於保護環境,節約用水,並使消費者更少接觸到具毒性的農藥。 感測器、數據和自動化也改變了畜牧業。今天,有些連網乳牛已配備了計步器和牛隻行為追蹤項圈來監控放牧時間,還有其他的感測器可安裝在它們的乳房、尾巴,甚至胃裡。數位科技和精準畜牧不僅可以提高牧場的效率,還可以更輕鬆地達到高品質標準。 透過配備可捕捉窄頻帶光線(Light Narrow Frequency Bands)的高光譜相機,農民可利用無人機在田野上飛行來遠端監控農作物。由瑞士的Gamaya等新創業者提出的解決方案能讓農民繪製各類地圖(圖1),包括農作物類型、壓力因素,用水量和生化品數量等。有了這些資訊,農民可以進一步最佳化農業投入的利用率,同時,也能透過幾近手術精準度的無人機來進行噴灑肥料或農藥。 圖1 由瑞士公司Gamaya等新創業者提出的高光譜影像數據,可讓農民繪製各類地圖,包括農作物類型、壓力因素、用水量以及生化品數量等。 改造食物供應鏈 供應鏈的發展歷史與貿易一樣地古老。最早的貿易商品特點是它們不易腐壞。例如,鹽和乾燥香料,它們能夠穿越撒哈拉沙漠或絲路不會變質。今天,我們對於商店所提供的商品有著更高的期望。易腐壞的商品通常必須在幾天內設法通過食品通路到達最終消費者(圖2)。如果未能如此,全世界所生產的糧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都可能面臨風險,也就是說,會有高達13億噸的食物可能被丟棄。在食物供應的過程中,它們被運輸、加工、測試品質、儲存,包裝並運送至全球各地,最後到達消費者附近的超市或餐廳。 圖2 當一顆草莓被摘下、一條魚從水裡被撈出來,或者母雞下了一顆蛋的那一刻,一場對抗時間的比賽就開始了。 數位技術可使供應鏈達到前所未有的資訊透明度。無線資產追踪裝置、智慧包裝和射頻辨識(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標籤都可用來確保商品能準時、完整無缺地透過食物鏈來運送,而且低溫供應鏈不會中斷。蜂巢式數據傳輸和硬體的成本,長期以來一直是廣泛部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瓶頸。最新一代授權的低功耗廣域網路,包括LTE-M和NB-IoT,如u-blox SARA-N3 NB-IoT模組,透過提供增強的地理覆蓋範圍、低成本硬體和數據資費方案,以及在某些使用案例中超過10年的電池使用壽命,正迅速地掃除這些限制,包括農作物監測、牲畜監測和車隊追踪等,將會是首波獲益於此技術的應用。 此外,透過利用區塊鏈(一種分散式分類帳Distributed Ledger),遵循性報告(Compliance Reporting)可以大規模地自動產生,以確保供應鏈中每個步驟的資料準確度。 食物供應鏈智慧化流程革新 雖然食品供應鏈對消費者來說是不透明的,但超市和其他賣場的變化卻很難不被注意到。Amazon Go超市是第一個完全取消人工結賬的超市,沃爾瑪首創的貨架掃描機器人也是自動化的新概念。在不久的將來,物聯網、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的結合將提供全面改造和強化購物體驗,並使用互動式表格為消費者提供有關食品出處、營養價值和廢物處理說明的訊息。 透過讓網路中的各個節點傳遞資訊,網狀網路(Mesh Network)技術提供了一種可有效擴展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新方法,使其能擴展覆蓋範圍,並實現包括連網超市在內的廣泛應用。藍牙網狀網路這類的標準化平台可確保裝置保持互通性,即使它們來自不同的供應商。此外,透過能夠利用行動通訊網路傳輸訊息的節點─形成所謂的毛細管網路網狀網路還能進一步擴展,以實現雲端應用。 然而,若決定在舒適的家中購買生鮮雜貨,那麼,消費者可能會錯過這些發展。據Tetra Pak的研究,有14%的消費者會在網上購買生鮮雜貨,而且有59%的消費者打算這樣做。到2021年,預估電子商務將占所有食品購買量的10%。 不過,購買的產品仍然可以識別,但包裝方式會有所革新。屆時,智慧包裝將告知消費者食物何時過期,以減少被丟棄的過期食物數量。此外,了解顧客在用餐後的體驗也一樣重要,具備特定數位程式碼的個性化智慧包裝將能與顧客互動、提供學習和娛樂特性。而且,生產廠商也可藉此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消費者。 食聯網將帶動破壞式創新 食物最初是一種生存的手段。當衣食無虞時,它成為身分地位的表徵、情感安慰的來源、全球暖化的貢獻者,甚至有時是有害的成癮物質。社會趨勢都指向了更加豐富的食物多樣性。根據Accenture的報告,對健康的期望已成為消費者的最高目標,他們願意為更健康的食品花更多的錢,同樣地,他們希望食用具備透明資訊和永續來源食材的食品。 那麼十年後,我們會在餐盤上看到什麼呢?或多或少,會與今天吃的東西相同嗎?或者,我們可能會從基於微生物的高營養和可持續食物中獲取主要營養素?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答。未來,人們是否會像過去渴望節慶家庭聚餐一樣地渴望明天的Food X.0?或者,是否會堅持烹飪傳統,只是使用更有效率的種植、加工和運送食材?有一點似乎是肯定的:食物鏈中每個一步驟的量化、數位化和整合都只會加速進行。與此同時,營養基因學和個人化營養、實驗室培養的「肉類」和食用昆蟲等新趨勢也都即將出現。從農園到餐盤─以及在食品工廠、實驗室和商店中─「食聯網」已經推翻了許多習以為常的做法。我們可以深具信心地說,未來,將會出現更多的革命式創新! (本文作者為u-blox台灣區總經理)
0

Molex/Contrinex共同強化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

Molex近日宣布與堪泰公司(Contrinex)達成協作關係,後者是一家位於瑞士的感應感測器和光電感測器的製造商,產品適合工廠自動化以及安全和RFID系統使用。由於感測器可以提供分析進階資料並將其傳送到基於雲的應用的必要步驟,此次協作可以進一步強化Molex在工業物聯網(IIoT)解決方案方面的產品,並將該公司定位為工業自動化領域一家端對端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Molex將在工程上的專業經驗和解決方案進行了完全的整合,針對需要整合式通訊的機器和網路平台,可以幫助客戶充分利用工業4.0的優勢。藉著結合起策略性收購、協作與研發,Molex繼續拓展工業自動化的產品供應,滿足客戶對於智慧製造和數位化轉型的要求。 Molex 現可為產品工程師們提供一系列形形色色的感應感測器和光電感測器,其中大多數的感測器都配有功能強大的ASIC,達到一流的工作距離與較長的感測器使用壽命。對於惡劣的環境來說,產品組合中包含了IP67、68和69K等級的產品,符合Ecolab的要求。感應感測器系列還含有特別牢固的設備,採用了一體的不銹鋼外殼,其中一些具備傳統上的耐鹽水性,而另一些則可良好耐受焊接溫度場的影響。廣泛的光電感測器系列則含有採用了專利的紫外技術的透明物體感測器以及顏色感測器和對比感測器。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