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食品產業鏈數位化進行式 「食聯網」以智慧科技展新意

食品產業鏈數位化進行式 「食聯網」以智慧科技展新意

- Advertisement -

以下是關於食物的幾個重要事實: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食物僅來自於十二種植物和五種動物。我們已經種植了足以餵飽100億人口的糧食,但仍有九分之一的人口營養不良。同時,這可能也是歷史上首次,有更多的人是因為飲食失衡而死亡,而不是因為飢餓。現在,請思索一下這些內容。

全球食品產業是一個非常龐大而且複雜,規模高達數兆美元的產業。從農場、牧場和果園、漁場、溫室和屠宰場到超市和便利商店,各類業者種植、採收、加工食材、運輸、包裝,並將它們配送至橫跨全球五大洲的綿密通路之中。

現今,數位科技已經在食物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就是說,如果數據是產業數位化的主要驅動力,那麼用來收集、傳輸、儲存和處理數據的技術則是關鍵的促成因素。所謂數位化,其實就是擷取數據、在邊緣或雲端進行分析、以及利用數據來最佳化開發工作。數據品質的提升,以及用來收集、傳輸和分析數據的技術通常會帶來更佳的流程,或是全新的應用。

雖然我們可能須要花幾年時間才能獲得食品產業完全數位化的成果,但其成果將是豐碩的,包括:以較低的環境成本提高農業生產力、以更高的食品安全建立更透明的供應鏈,並減少欺詐。更智慧的包裝可改善物流、延長保存期限、減少浪費,而新的配送系統可以提升便利性。到2050年時,全球人口將逼近100億大關,我們建構的「食聯網」(Internet of Food)對於支撐如此龐大的人口將至關重要。

挑戰傳統與未來

1798年,英國人口學家Thomas Malthus便大膽預言,人類的持續繁衍最終將超過地球的負荷。從20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中葉,更新、更強韌的植物品種、人工肥料和農用化學品,以及近年來的基因改造生物,雖然不斷在增加全球糧食的產量,但是,人口成長一直以來都是全球食品科技突破的一大挑戰。

但這次可能會有所不同嗎?到本世紀中葉,全球糧食需求預計將增加約60%。隨著中產階級的人口越來越多,他們對飲食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樣化、更營養的食品,特別是對肉、蛋和乳製品等能量和營養密集的畜牧產品的需求會更高。

隨著氣候變遷,人口成長也對糧食系統帶來了難以預測的後果。例如,土壤的營養成分日益枯竭,影響了全球的農產收成。由於缺水地區的地下含水層日漸乾涸,也使地下水資源受到威脅。而全球糧食系統本身,由於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驚人的20~30%以及消耗70%的淡水用量,使得問題更加嚴峻。

這種情況是前所未見的,但因應現在所面臨的挑戰,我們所擁有的科技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已有十多種新興技術被視為具備重塑食品產業的潛力,其中至少有六項─包括精準農業、即時供應鏈監測以及食品感測等,都與數位科技息息相關。

在大量的低價感測器、雲端上幾乎免費的分析和儲存容量、以及新興無線通訊和定位技術的帶動下,數位化可望把農業生產力推升至全新的境界。

以最新一代的高精準度定位技術u-blox F9為例,透過利用多頻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並與GNSS校正數據結合,可大幅降低技術的擁有成本。此技術不僅將應用擴大至更寬廣的市場,還能為開發新的自主化解決方案奠定基礎,例如自動駕駛農用車或無人運送機等。

數據與分析提升效率/產量

從一開始,農業就是依靠經驗,隨著季節更迭,世代交替,經過艱苦的試錯過程才發展至今。但是隨著農業發展為科學,並成為一門生意,透過最佳化的機械採收並因應人們的消費需求,農業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產量越來越高,品質也越來越趨穩定。

農業的施作方式不斷地進化推展。以農曆時程為基礎,傳統的農民曆已被更合理的科學方法所取代。在可能的範圍內,播種、耕種、施肥和噴灑農藥等所需的體力勞動也都可由機械設備代勞。現今,分散式感測器、高光譜相機和衛星定位的結合,可使所需的農業勞動投入降至最低。它們還有助於保護環境,節約用水,並使消費者更少接觸到具毒性的農藥。

感測器、數據和自動化也改變了畜牧業。今天,有些連網乳牛已配備了計步器和牛隻行為追蹤項圈來監控放牧時間,還有其他的感測器可安裝在它們的乳房、尾巴,甚至胃裡。數位科技和精準畜牧不僅可以提高牧場的效率,還可以更輕鬆地達到高品質標準。

透過配備可捕捉窄頻帶光線(Light Narrow Frequency Bands)的高光譜相機,農民可利用無人機在田野上飛行來遠端監控農作物。由瑞士的Gamaya等新創業者提出的解決方案能讓農民繪製各類地圖(圖1),包括農作物類型、壓力因素,用水量和生化品數量等。有了這些資訊,農民可以進一步最佳化農業投入的利用率,同時,也能透過幾近手術精準度的無人機來進行噴灑肥料或農藥。

圖1 由瑞士公司Gamaya等新創業者提出的高光譜影像數據,可讓農民繪製各類地圖,包括農作物類型、壓力因素、用水量以及生化品數量等。

改造食物供應鏈

供應鏈的發展歷史與貿易一樣地古老。最早的貿易商品特點是它們不易腐壞。例如,鹽和乾燥香料,它們能夠穿越撒哈拉沙漠或絲路不會變質。今天,我們對於商店所提供的商品有著更高的期望。易腐壞的商品通常必須在幾天內設法通過食品通路到達最終消費者(圖2)。如果未能如此,全世界所生產的糧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都可能面臨風險,也就是說,會有高達13億噸的食物可能被丟棄。在食物供應的過程中,它們被運輸、加工、測試品質、儲存,包裝並運送至全球各地,最後到達消費者附近的超市或餐廳。

圖2 當一顆草莓被摘下、一條魚從水裡被撈出來,或者母雞下了一顆蛋的那一刻,一場對抗時間的比賽就開始了。

數位技術可使供應鏈達到前所未有的資訊透明度。無線資產追踪裝置、智慧包裝和射頻辨識(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標籤都可用來確保商品能準時、完整無缺地透過食物鏈來運送,而且低溫供應鏈不會中斷。蜂巢式數據傳輸和硬體的成本,長期以來一直是廣泛部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瓶頸。最新一代授權的低功耗廣域網路,包括LTE-M和NB-IoT,如u-blox SARA-N3 NB-IoT模組,透過提供增強的地理覆蓋範圍、低成本硬體和數據資費方案,以及在某些使用案例中超過10年的電池使用壽命,正迅速地掃除這些限制,包括農作物監測、牲畜監測和車隊追踪等,將會是首波獲益於此技術的應用。

此外,透過利用區塊鏈(一種分散式分類帳Distributed Ledger),遵循性報告(Compliance Reporting)可以大規模地自動產生,以確保供應鏈中每個步驟的資料準確度。

食物供應鏈智慧化流程革新

雖然食品供應鏈對消費者來說是不透明的,但超市和其他賣場的變化卻很難不被注意到。Amazon Go超市是第一個完全取消人工結賬的超市,沃爾瑪首創的貨架掃描機器人也是自動化的新概念。在不久的將來,物聯網、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的結合將提供全面改造和強化購物體驗,並使用互動式表格為消費者提供有關食品出處、營養價值和廢物處理說明的訊息。

透過讓網路中的各個節點傳遞資訊,網狀網路(Mesh Network)技術提供了一種可有效擴展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新方法,使其能擴展覆蓋範圍,並實現包括連網超市在內的廣泛應用。藍牙網狀網路這類的標準化平台可確保裝置保持互通性,即使它們來自不同的供應商。此外,透過能夠利用行動通訊網路傳輸訊息的節點─形成所謂的毛細管網路網狀網路還能進一步擴展,以實現雲端應用。

然而,若決定在舒適的家中購買生鮮雜貨,那麼,消費者可能會錯過這些發展。據Tetra Pak的研究,有14%的消費者會在網上購買生鮮雜貨,而且有59%的消費者打算這樣做。到2021年,預估電子商務將占所有食品購買量的10%。

不過,購買的產品仍然可以識別,但包裝方式會有所革新。屆時,智慧包裝將告知消費者食物何時過期,以減少被丟棄的過期食物數量。此外,了解顧客在用餐後的體驗也一樣重要,具備特定數位程式碼的個性化智慧包裝將能與顧客互動、提供學習和娛樂特性。而且,生產廠商也可藉此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消費者。

食聯網將帶動破壞式創新

食物最初是一種生存的手段。當衣食無虞時,它成為身分地位的表徵、情感安慰的來源、全球暖化的貢獻者,甚至有時是有害的成癮物質。社會趨勢都指向了更加豐富的食物多樣性。根據Accenture的報告,對健康的期望已成為消費者的最高目標,他們願意為更健康的食品花更多的錢,同樣地,他們希望食用具備透明資訊和永續來源食材的食品。

那麼十年後,我們會在餐盤上看到什麼呢?或多或少,會與今天吃的東西相同嗎?或者,我們可能會從基於微生物的高營養和可持續食物中獲取主要營養素?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答。未來,人們是否會像過去渴望節慶家庭聚餐一樣地渴望明天的Food X.0?或者,是否會堅持烹飪傳統,只是使用更有效率的種植、加工和運送食材?有一點似乎是肯定的:食物鏈中每個一步驟的量化、數位化和整合都只會加速進行。與此同時,營養基因學和個人化營養、實驗室培養的「肉類」和食用昆蟲等新趨勢也都即將出現。從農園到餐盤─以及在食品工廠、實驗室和商店中─「食聯網」已經推翻了許多習以為常的做法。我們可以深具信心地說,未來,將會出現更多的革命式創新!

(本文作者為u-blox台灣區總經理)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