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MiniLED

miniLED

- Advertisment -

搜索低成本/高效益解方 MicroLED技術瓶頸打通關

台灣在LED與LCD產業同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技術與應用的成熟讓兩者在近年的市場發展同時遭逢困境,MicroLED顯示器由形成個別畫素的微型LED陣列組成,使用氮化鎵(GaN)LED技術,具高亮度、高動態範圍、廣色域、快速更新率、廣視角和低功耗等特點,也可發展折疊式面板,被看好是下世代顯示器明日之星,連Apple都積極投入技術開發,因而引發各界矚目。 MicroLED被看好成為兩個成熟且高度競爭產業的救贖,台灣的LCD與LED產業同時擁有研發能量與完整產業鏈。過去幾年,晶粒微小化、小間距排列與巨量轉移等技術挑戰持續有進展,2020年MicroLED從特殊商用產品踏出商品化的關鍵腳步,未來幾年持續為大量消費性應用發展暖身,接下來的三~五年將是台灣產業是否能搶占灘頭堡的關鍵。 巨量轉移流派眾多各自登山 傳統的LED技術與應用已進入成熟期,將晶粒微小化成MiniLED或MicroLED開創產品全新的應用,清大材料科學工程系教授陳學仕(圖1)表示,一般而言MicroLED的定義在於晶粒尺寸小於50μm或不使用基板,製程上則與傳統LED幾乎一致,難度在於晶粒微小化之後發光效率如何維持,巨量轉移的便利性與修復技術,模組化的良率與成本如何降低等。 MicroLED轉移近年來一直是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業界投入許多資源,陳學仕指出,目前巨量轉移技術還是有多個流派,如壓印式轉移、磁力轉移、靜電力轉移、滾印轉移等多種技術,屬於百家爭鳴的狀況,每個技術原則上都可行,卻也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其中關鍵的技術良率與成本還是未臻理想,等於個個有機會,但人人沒把握。 另外,檢測技術的發展也差不多,陳學仕舉例,中國廈門大學與台灣交大的研究團隊合力研發了一種攝影機型顯微成像系統進行MicroLED測試使用,該系統結合了電腦、電流、數位攝影機、電流供應棒與顯微鏡搭配支援軟體,能夠捕捉並分析顯微鏡影像,測量MicroLED晶片的亮度。美國新創公司Tesoro提出製程檢測方案,結合了非接觸型EL測試與波束定位(BAR)的轉移方法,能夠只將好的MicroLED晶片高速轉移到目標基板上。 日本設備廠Toray則推出MicroLED檢修解決方案,以光線自動檢測工具進行零接觸檢測,檢測完以後使用其雷射修剪工具,根據檢測結果剔除MicroLED晶片不良品。整體而言,陳學仕認為,MicroLED的檢測技術發展不會出現跳躍式的技術改善,而是線性的進步,所以預計還需要幾年時間發展。 量子點協助跨越巨量轉移瓶頸 在LED晶粒長晶完成後通常要將晶粒從晶圓基板取下,再將LED轉移到電路板或TFT基板上,既然在轉移的過程中出現技術瓶頸,目前也有廠商提出不轉移的做法,直接將晶圓片上長出的晶粒做成LED面板,並使用螢光粉轉換出其他顏色,或者減少轉移次數,即是只移轉同樣顏色的晶粒,比如移轉藍色的晶粒再透過轉換螢光粉轉換出紅色與綠色,如此可以減少兩次移轉成本並達成良率提升的綜效。 也有一些作法是透過量子點(Quantum Dots, QDs)以類似彩色濾光片的方式,進行LED晶粒的顏色轉換。陳學仕說明,量子點是一種奈米晶體,並可以用尺寸來控制能隙,其顏色是決定於能隙,所以只要控制尺寸的均勻性就可以控制色純度,其中控制尺寸是材料合成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典型的量子點結構如圖2所示。 量子點可以協助各種顯示技術提升色彩展現能力,近年LCD TV加上量子點就變成QLED電視,OLED電視也透過量子點變成QD-OLED電視,都可以有效提升色彩展現能力,尤其在大尺寸面板上,色彩的豐富度直接影響顯示的細膩程度。而MiniLED或MicroLED顯示器,則是透過量子點協助色轉換,不需要使用RGB三色的晶粒進行多次巨量轉移,可以有效降低成本。陳學仕認為,未來各種技術顯示技術,量子點的利用是產品成敗的關鍵之一。 巨量修復又快又好才可勝出 巨量修復(Mass Repairment)是MicroLED另一個關鍵的技術,MicroLED貼裝後,回焊(Reflow)以前階段的不良重工,視覺系統檢驗出回焊以前的不良晶粒,精密Pick & Place可以移除個別有問題的晶粒,移除不良晶粒後,在PAD上點膠小量錫膏,可調整晶粒單位的Pick & Place將良品晶粒貼裝在正確位置。 由於MicroLED晶粒體積小,如何在挑出缺陷晶粒之後有效維修並替換,也成了一項艱巨任務。MicroLED顯示器廠商目前使用的修復方案包括紫外線照射維修技術、雷射光融斷維修技術、選擇性拾取維修技術、選擇性雷射光維修技術及備援電路設計方案等。另外,巨量修復可以說是巨量轉移的升級版,不只是能夠大面積地撿取LED晶粒,更要做到大面積指定位置撿取LED晶粒,並替換大量好的晶粒技術。
0

開拓顯示應用新藍海 MicroLED大膽突圍

MiniLED已經成功商品化,代表顯示器的技術進展到新的階段。LED晶片的尺寸縮小,朝著Micrometer的等級前進,而MicroLED仍需要突破巨量轉移等技術瓶頸,盡可能縮短生產時間、提升良率,進一步降低成本並確保產品的品質與使用壽命,同時找到具有發展優勢的應用藍海,就能邁向商品化的目標。由於MicroLED晶片尺寸小,製程設備與技術都需要升級,才能滿足高精度及高均勻度的標準,但是整個生產流程優化的速度不一,導致目前的良率仍不夠高,且檢測耗時又容易產生誤差,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應用方面,公共環境及個人應用的顯示器數量不斷增加,因此應用場景從觀看距離及室/內外兩個層面,可以細分出多元的市場,因此MicroLED可以藉由拓展新的市場應用,邁向規模經濟,進而同時透過日漸成熟的技術及規模化商機降低成本,強化普及應用的動能。 技術瓶頸仍待克服 現階段MicroLED仍處於克服技術瓶頸的階段,距離商品化有一段漫漫長路。Trendforce研究經理楊富寶(圖1)指出,MicroLED面臨技術與成本的挑戰,因為晶片尺寸縮小,從製程、巨量轉移等方面,精度的要求更為嚴苛,廠商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與時間,更新設備及技術。然而MicroLED整體製程的提升,仰賴每個生產環節升級設備與技術,但是實際上各個生產環節的優化速度不一,例如背板技術符合要求,但是可能晶片良率還不符合標準,因此需要每個生產流程都升級到可以順利生產MicroLED顯示器的程度,才能解決技術瓶頸。 細究MicroLED晶片的生產過程,良率與檢測是兩個重要但不容易克服的挑戰。過去傳統LED晶片的良率很高,但是MicroLED的晶片需要達到較高的均勻度,老舊設備難以達成目標,導致低良率且高成本的現況。此外,LED晶片需要通過光致發光測試(Photoluminescence, PL)及電致發光測試(Electroluminescence, EL)來減少外觀及訊號瑕疵,但是現有的檢測技術測試MicroLED的時候容易產生誤差,而且檢測要花很久的時間,時間成本高,因此品質維護不易。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吳志毅(圖2)解釋,技術成熟度與成本高度相關,業界雖然認同MicroLED顯示器的表現明顯優於OLED及LCD,但是成本太高,需要發展更成熟的技術,MicroLED產品的價格才有機會降低,進而邁向普及。 多元應用現商機 優顯科技執行長陳顯德(圖3)說明,生產一個晶圓的成本是固定的,所以縮小晶圓上的LED晶片尺寸,就可以在晶圓上放更多晶片,理論上每個晶片的成本就會降低。但是當LED晶片的尺寸小於100μm,就需要開發新的技術,導致成本增加。因此原有的LED技術可以達到的最小尺寸就是MiniLED,但是MiniLED尺寸小,應用在顯示器產品上時,需要搭配額外的周邊技術,包含製程、驅動等,所以即便占總成本六到七成的晶片成本下降,周邊技術的成本仍需要花費幾年時間,待技術成熟後才有機會降低總成本。 另一方面顯示器的應用仍有多元的發展空間,因此規模經濟是技術能力之外,另一個降低MicroLED成本的角度。顯示器的觀賞距離遠近、戶外大型看板、商場內、會議室、客廳等等,都存在不同的顯示器應用空間,技術應用可能從現有的傳統LED,升級到MiniLED,接下來則會有部分的應用過渡到MicroLED,部分則持續沿用MiniLED技術。例如智慧型手機或手表,使用者的觀看距離近,且產品本身的體積很小,所以一定要採用MicroLED。而大樓外牆的看板不一定需要使用小尺寸的LED晶片,但是注重亮度,才能確保在遠距離且戶外的觀看情境下,清楚顯示內容。 隨著資訊時代來臨,需要傳遞與接受的資訊爆炸性成長,顯示器的數量變多,過去的顯示器應用場景大多粗略分為商用及家用,現在則可以區分得更為細緻,而能找到MicroLED獨具優勢的一片藍海。例如台北地下街的廣告燈箱,可以歸類在室內且近距離觀看的應用場景,如果固定的海報燈箱改成使用MicroLED顯示器,除了畫面變得更精緻、對比更鮮明,還能依照不同時段經過的客群調整廣告內容,就能提高廣告牆面的廣告效益。 車用顯示也是MicroLED的應用機會之一,吳志毅提及,MicroLED顯示器對比度及亮度高,除了適用於大型看板,車用螢幕也能採用,協助駕駛在日光充足的時候,也能清楚看到螢幕內容。同時汽車的成本空間較大,因此有機會成為率先導入MicroLED的應用。工研院也投入研發MicroLED的AR/VR眼鏡等小尺寸、高解析度的應用,用藍光LED轉換出紅、藍、綠三色,試圖找到具有開創性的應用方向。 拓展市場差異化商機 楊富寶分析,從品牌廠的策略與動態,可以推測市場對MicroLED應用的期待。例如三星(Samsung)從電視著手,推出高價的MicroLED電視。接下來可以觀察在大型廠商推出高階產品後,產品的價格下降的時間點,就代表技術有所突破,因而能降低生產成本。不同的區域市場關注的應用也不同,歐美市場較為熱衷AR/VR相關應用,蘋果(Apple)、Google、Facebook等廠商就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中國市場則關注電視及手表等產品,積極發展採用新興顯示技術的電視與穿戴裝置。 回顧2021年MiniLED及MicroLED的趨勢,大致可以總結MiniLED進入到新的階段,成功商品化,而MicroLED則較為停滯,需要拓展新的應用藍海,才能增加廠商研發的意願,以及未來走向量產的動能。現階段MicroLED仍有許多技術瓶頸,加上產量少,導致成本高昂,只能用在少數的高階產品中,距離商用化仍有一段漫漫長路。2020~2021年,MicroLED相較MiniLED受惠於疫情帶動的電子設備需求,有意願投入開發MicroLED的廠商受到疫情衝擊,可以投入研發的資源減少,放緩研發MicroLED的腳步,決策也變得較為保守。 吳志毅認為,MiniLED可說是發展MicroLED練功的過程,雖然目前MicroLED因為成本因素,應用集中在高價的大型室內看板,與MiniLED的消費電子應用市場不同,但是技術發展高度相關。一旦顯示器廠商有能力大規模量產MiniLED產品,小尺寸LED晶片的技術成熟,就代表MicroLED的技術也有所突破,因此也可以從MiniLED的發展趨勢觀察MicroLED的技術進展。雖然MiniLED及MicroLED的技術進展關聯緊密,但是應用方面,MiniLED的應用不一定會全面過渡到MicroLED。陳顯德表示,一方面是MiniLED相較MicroLED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加上不同的顯示器應用場景,依照觀賞距離、室/內外的差異,可以細分成多元的市場,應用的需求也不同。因此MicroLED需要積極拓展新的應用場域,才有機會在這一波的顯示器技術革新中脫穎而出,成功商品化。
0

疫情加快商品化腳步 MiniLED應用開枝散葉

新興顯示器市場中, MiniLED / MicroLED已受到業界多年的關注。隨著蘋果(Apple)宣布在iPad Pro中導入MiniLED,市場上對MiniLED及MicroLED 的討論熱度掀起新的高潮, 也確立了MiniLED商品化的方向跟機會。同時受到疫情影響,遠距活動頻繁帶動消費電子的市場需求,品牌商趁勢積極推出MiniLED產品,期望透過新興規格取得競爭優勢。 MiniLED商用化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品牌廠跟模組廠都樂觀其成,TrendForce研究副理陳恕勛(圖1)指出,因為傳統LED已經應用多年,產品銷售缺乏新的亮點,因此MiniLED成為近期品牌廠的競爭重點, 希望規格更新能促使消費者購買產品。現階段MiniLED背光及直顯兩方面的應用, 發展不同的方向。背光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模組廠使用現有的設備及技術即可生產MiniLED的相關產品,促使顯示器規格得以無痛升級,也能炒熱市場關注度。 觀察2021年MiniLED的商用化進程, 已有大型品牌廠率先採用新技術,增加供應鏈廠商投入開發MiniLED的意願。然而MiniLED背光的應用領域尚未完全定型, 須要考量在現有的電視、筆電等市場中,在成本跟供應鏈整合方面的優勢所在,須要善用分區顯示等優勢,試圖找到比OLED、QLED更有優勢的切入角度。 疫情加速規格更新 2020年起,全球受到疫情影響,上班、上課等活動都轉移到線上進行,長期在家促使消費者更有意願升級居家環境中的電子設備,而品牌廠嗅到疫情帶來的消費動能,紛紛加速採用MiniLED等技術,期望增加使用者的換機意願。聚積科技技術市場部經理蔡宗達(圖2)認為,頻繁的遠距活動使得消費者有意願升級居家環境的電子設備,尤其設計專業人士可能就會傾向購買採用新規格的MiniLED產品。MiniLED背光提升顯示技術價值的新規格,技術門檻與設備更新的成本也較MicroLED低,所以採用MiniLED背光技術的顯示器售價, 不會與市場上現有產品差距過多。以台幣4 萬元的筆電為例,採用MiniLED背光及整合其他新功能的產品,價格大約提升兩到三成,還在消費電子的價格範圍內。 然而目前市場上MiniLED背光的應用範圍多在高階產品,只有設計師、醫療顯示或電競等具有專業需求的使用者才會購買, MiniLED技術需要下放到商務型產品中才有機會走向普及。推動普及的關鍵在於成本與消費者體驗,當生產成本下降,終端產品的售價才能符合多數商務型產品的範圍。另一方面,消費電子市場需要透過實體通路的產品展示,讓消費者體驗採用MiniLED背光技術後的使用差異,進而增加升級電子設備規格的意願。 台廠不可輕忽對手 供應鏈方面,陳恕勛提及,台廠在MiniLED技術的起步早且供應鏈完整,包含上游晶片跟下游模組。由於技術成熟、產能充足,台廠接到訂單後,可以一條龍完成產品,所以受到品牌廠青睞。但台廠同時面對到中國供應鏈的競爭壓力,蔡宗達補充,就技術而言, 台灣供應鏈已經具備發展MiniLED應用的能力,但是部分廠商初期較為保守,對於新應用持觀望態度。直到蘋果採用MiniLED,加上台廠的訂單大多來自美系品牌,因而增加廠商投入MiniLED的意願。另一方面,中國供應鏈也已經投入MiniLED的開發,雖然技術的成熟度尚不如台廠,但如果能突破技術瓶頸,中國的生產規模可能會對台灣供應鏈帶來威脅,對此台廠仍須保有憂患意識,盡可能維持技術優勢。 普及須降低成本/收斂規格 整體而言,成本瘦身與規格收斂是決定MiniLED普及步調的兩大重點。MiniLED背光的市場機會跟優勢,在於跟傳統LED 及OLED相比,對比度與亮度方面都有亮眼表現,只要能找到明確的定位,就有機會發展出新的市場。例如MiniLED應用在iPad之前,用在平板的方向還不明確,現階段則受到蘋果帶動,業界投入MiniLED開發的意願提升,也逐步拓展新應用的可能性。 2021年是MiniLED元年,過去MiniLED應用尚未量產, 而除了蘋果, 三星(Samsung)也在電視產品中採用MiniLED。當品牌廠整合供應鏈並落實量產的方向, 完成前期的統整工作, 就能帶起市場對MiniLED的信心。在大廠率先量產應用MiniLED之後,接下來MiniLED的商品化進展,則可以觀察後續大型品牌廠在未來產品線採用的意願,以及市場上其他品牌廠接棒的情況。大約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明確知道同一類型應用的普及程度,以及除了龍頭品牌採用MiniLED,後續還有沒有品牌廠商持續投入,例如電視在三星之後, 小米、LG、華為等品牌開始生產MiniLED電視,且歐美品牌廠可能會接下第三棒。除了電視,筆電廠商也積極在高階產品中採用MiniLED技術。不過哪些MiniLED的規格及產品將會成為主流,或者中小型廠商會在哪些產品應用MiniLED技術,都還有待觀察。在MiniLED應用終於成功走向量產後,品牌廠需要找到可掌握的供應鏈,並確立規格與產品差異化的方向,才能在新興顯示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有優勢。
0

顯示技術新世代倒數計時 迎接Micro LED商業化時代

19世紀末Karl Ferdinand Braun用陰極射線讓真空管上的螢光粉發光,直到1940年代,CRT映像管電視才開始流行;1888年,奧地利化學家Friedrich Reinitzer發現了液晶,1960年代第一台液晶顯示器(LCD)誕生,2006年液晶電視才開始普及,成為現在顯示器的主要技術來源。每個技術的開發到其應用,其實都受到當時的環境、相關配套技術的發展成熟度、人們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1962年有了第一個發光二極體(紅光),1980年代實用型OLED開始開發。而下一世代的主流顯示技術會是什麼,成為最近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Micro LED會取代現有的顯示技術嗎? 應用場景決定顯示技術發展 從1980年代起,IT資訊產業,無論是軟體或硬體皆快速發展,個人電腦普及率大幅提升,LCD也讓筆記型電腦走進實用化(最早的筆電其實是PDP)這時CRT與LCD還沒有替代關係。直到顯示器從CRT過渡到LCD時,桌上型電腦用的顯示器是最先開始更換的。隨著網路的進步、人們工作形態的轉變,筆記型電腦、手機使用率與普及率大幅上升,LCD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技術應用。隨著LCD的製程技術越來越成熟,電視也就開始大量地從CRT移轉到LCD了。但在2000年代,電視市場上還有PDP電漿電視的競爭。 2000年代初期,因LCD工廠的玻璃世代線不大(5世代線,Gen 5),能做的電視尺寸也不大,影像品質不如電漿電視。但隨著全球LCD面板廠的大量投資,玻璃世代線越蓋越大(到2020年量產生產線的主流世代線為Gen 8,另外還有5條Gen 10+),上下游供應鏈亦趨成熟完整,最終電漿電視不敵LCD,在2014年全面退出市場。當時LCD與PDP對技術的競爭與進步都是持續在進行的。但若從應用面來看,LCD在個人電腦的顯示器、筆記型電腦、手機都已有很高的滲透率,且出貨量還不斷成長。對於面板廠來說,產品彼此之間的技術與製程基本上差異不大,所以LCD在各產品領域的應用及布局,對比PDP來說是要完整許多。就可攜式移動產品來說,功耗是很關鍵的指標,而以PDP的驅動顯示原理來看,應該很難應用在手機、筆電等產品。 OLED目前在手機與電視都有產品量產,這幾年也開始應用在AR/VR的產品上。但不論是手機、電視或是未來的AR/VR,都是屬於高階的產品。而除了手機外,其他的市場占有率都不高。價格高是主要的因素。但高價格的背後是在於OLED能提供給消費者超過LCD的價值有多少?如果差距不大,那價格還是普及的一個關鍵要素,因此若OLED想成為顯示主流技術,整個OLED產業鏈是否能提供足夠成本競爭力是最大關鍵。 目前全球有將近30座OLED工廠,其中只有2座Gen 8有實際在生產運作,其餘的都是Gen 6以下的世代線,生產以手機面板為主。OLED的生產線投資較高,大尺寸的OLED生產線投資更高。從機台設備、材料、相關零組件都比LCD廠高,所以OLED的產品成本自然也就不低。價格降不下來,市場上較難成為主流產品,目前使用OLED面板的智慧型手機約只占全部手機市場的35%。未來OLED的生產線要擴展也主要在Gen 6以下的投資來提高OLED手機的滲透率。 而大世代線的工廠只有韓國LGD的2座Gen 8生產大尺寸電視。OLED TV從2014年量產發展到現今的市占率不到2%,再加上LGD近期對於Gen 8+OLED產線的擴產投資暫緩及延後,可以看出對於大尺寸OLED的策略還在觀察,這樣一來設備、材料的成本難以降低,OLED的生產線的投資也就還是一直居高不下。這讓OLED產品在市場上局限於智慧手機的應用,無法擴大OLED的應用領域,將難以形成主流技術。 手機、筆記型電腦、Pad等可攜式的產品需求在於輕、薄、省電,因此OLED自發光的特性,相較於LCD只需一片玻璃,是不錯的選擇;而在大尺寸顯示器,像是在電視的應用上,除了輕薄外,暗態更暗,可視對比更高,動態影像的畫質表現都比LCD要好。但OLED在大尺寸顯示器及電視的占有率卻沒有手機市場來得高。成本、價格高固然是一個因素,但從市場消費行為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對於一個產品是屬於個人專屬的要比起多人共同使用的,更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換來更高階的產品。所以在大尺寸的應用上,OLED的滲透率就不高。Micro LED與OLED一樣,屬於自發光型態的顯示器,擁有極黑的暗態畫面、可視對比高、動態影像畫質優異等優點,在顯示器的應用上是相當不錯的技術,應用領域上從穿戴式的手表、AR/VR、手機到大尺寸的電視,以及戶外看板等,理論上應用領域比OLED更廣。但Micro LED的發展要比OLED來得晚,整體產業鏈還不夠成熟完整,與OLED產品一樣初期面臨著成本過高的問題使得市場難以打開。雖然現在Micro LED的樣品展示從小尺寸的車用螢幕、可攜式產品的應用到大尺寸的電視都有,但目前還沒真正看到商業化成為消費等級的產品出現,消費者對Micro LED的產品還不熟悉,尚未感受到Micro LED帶來的優勢與好處。第一個應用Micro LED的商業化產品就相當關鍵了。Micro LED的晶粒尺寸小,對於畫素極小、極高Pixel Per Inch(PPI)的AR/VR顯示器應用來說相當適合。然而AR/VR屬於高階且是特殊領域的應用場景,而LCD的技術成熟、產業鏈完整、價格極具優勢,Micro LED要從目前的大眾產品出發,推廣普及也會面臨挑戰。 Micro...
0

看好Mini/Micro LED前景 Rohinni橫向整合前進商用

Micro LED和Mini LED目前正面臨不同的挑戰,於尺寸、市場準備和消費者接受程度方面,兩者正處於截然不同的階段。正如在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CES 2020)上所看到的,Mini LED產品正在慢慢商業化。Micro LED技術大致上尚處開發階段,因為元件更小且更難以精確、快速地貼裝。總體來說,Mini LED和Micro LED若欲邁向商業化,需要供應鏈上下游均採用,並且得到理解和廣泛接受,進一步支援新技術的基礎持續發展。 美國Micro LED技術商Rohinni執行長Matthew Gerber對此表示,針對未來兩年Micro LED市場發展,Micro LED技術將開始顛覆供應鏈,就像Mini LED技術已經做的那樣。他認為Micro LED的採用需要供應鏈上下的努力,從製造商再到提供產品給消費者。人們已經看到供應商採用他們的技術,為Micro LED技術的顛覆做好準備。用於支援新技術的系統和流程與支援Mini LED的不同。該公司將繼續開發可以按照商業產品所需的精度和速度來貼裝顯微晶片的技術解決方案。 由於Micro LED元件更小且更難以精確、快速地貼裝,因此橫向整合供應鏈,方能實現商業化 與此同時,Gerber也認為,Micro LED將在數個應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他認為顯示器技術終會採用Micro LED技術,因為更小的元件將允許直接發射顯示器實現更小的尺寸和更廣泛的應用。該公司團隊認為,Micro LED的應用範圍涵蓋從VR眼鏡、小型顯示器到大尺寸直接發射螢幕,因為其尺寸只是Mini LED的一小部分。而許多產品應用還未被發現,因為人們才剛剛開始能自由地使用如此小的元件來設計產品。 此外,因為Mini LED擁有更小的空間、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影像品質,因此業界預測到2023年,Mini LED的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而巨大的市場潛力已吸引許多公司開發技術。而Rohinni便致力於讓Mini LED的貼裝過程變得更簡單,該公司端到端流程從非常簡單的概念開始,並且與競爭對手的解決方案相比,Gerber對此表示,該公司的產品已證明能提供更高良率、更準確的貼裝和更快的速度。超過99.999%的貼裝良量已經在該公司內部生產線,以3...
0

隆達電子發表Mini LED產品 進電視/汽車面板應用

隆達電子發表全系列I-Mini LED背光產品,分別採用COB(Chip on Board)、DOB(Driver on Board)、微透鏡陣列等三大技術,產品應用包含電視、桌上監視器、筆記型電腦、車用面板與航海顯示器等,目前已陸續量產並交貨,持續在Mini LED背光市場維持技術地位。 隆達電子發表全系列I-Mini LED背光產品 隆達電子產品事業群副總經理李存忠表示,隆達自2018年率先量產Mini LED背光產品至今,在Mini LED背光市場持續居領先地位。此次隆達將三大技術應用於新一代Mini背光產品,更將應用範圍延伸至電視與車用面板,宣示了量產力與品質可靠度,並積極與品牌廠及面板廠合作,邁入大量量產階段。可預見Mini LED市場將於2021~2022年快速成長,並延伸至更多應用。 隆達電子自2018年即率先量產Mini LED背光,此次發表四款新一代I-Mini 產品,發揮從晶粒、封裝、驅動設計到光學模組的一條龍服務。新一代I-Mini背光產品,全系列採用COB 技術,直接將隆達自製之Mini LED覆晶晶粒植於燈板上,可達到零混光區域(Optical Distance, OD)的超薄設計。而DOB技術,直接將驅動IC與微控制器(MCU)整合於燈板上,進行多分區區域控制,新一代多通道的驅動IC架構將背光控制區域數提升5倍,可達到1000分區以上,同時IC顆數可減少50%,並配合微控制器的邏輯迴路控制,達到1,000,000:1的高對比度。此外,搭配微透鏡陣列技術,光學設計可達到超廣角的出光(>160°)及較高的取光率,將面板亮度提升至1600 nits,為傳統面板亮度之三倍。 新一代I-Mini背光產品中,Mini LED電視最受市場期待,隆達將率先推出65吋I-Mini Blue電視背光產品,使用約兩萬顆Mini LED晶粒,從磊晶亮度、晶粒品質、封裝製程、基板選用……等各段整合,設計出超過1,000區及達到高動態對比1600的Mini LED電視,大幅拉升明暗對比與亮度。此外,新產品應用在車用面板,如12.3吋車用背光產品,最高亮度1600 nits讓戶外強光下仍可清晰讀取資訊,且大於360區的區域控制可大幅提高明暗對比,更選擇光學耐受性高之特殊膠材,壽命可達五萬小時,不論在亮度與可靠度都突顯I-Mini背光產品的優勢,此優勢及規格同步延伸應用於航海顯示器。預期未來兩年,陸、海、空的專用顯示器,都會是Mini LED適合發揮的產品範疇。 此外,在17.3吋筆電與34吋桌上型監視器之I-Mini背光也進行改款,光學設計將Mini LED晶粒數減少了20%以上,仍可達到精細的區域控制,同時兼顧輕薄外型,將為電競玩家與專業的設計創作者帶來良好的立體視覺使用體驗。
0

群創展示研發火力 柔性MiniLED/免開孔手機面板有看頭

群創近日舉辦年度新品發表會,推出全球第一片在塑膠薄膜上製成的MiniLED顯示器、內建指紋感測器,支援多指紋同步辨識的手機面板,以及毋須為前鏡頭預留孔位或對面板進行異形切割的隱形相機面板等新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重要的技術突破,大多是活用現有產線與製程技術所得到的成果,相較於南韓、中國面板同業大力推動OLED,群創顯然以相對較低的資源投入,取得毫不遜色的成果。 台灣顯示器產業聯合總會(TDUA)於7月宣布「顯示器元件產品技術獎」 (Gold Panel Awards 2020),其中群創奪得三項大獎肯定,包括兩項「卓越技術獎」及一項「傑出產品獎」。   其中,內嵌式全屏指紋辨識顯示面板獲得卓越技術獎殊榮。該面板以群創的獨家技術,將感光元件直接內嵌至LCD基板,此項技術可達到多點全屏指紋辨識功能,而解鎖設定可從單指、多指甚至到多人同步全屏指紋解鎖,比目前市面上僅支援單點指紋辨識的內嵌式指紋辨識面板更為優異。此外,群創對電路設計與製程上也進行最佳化,大幅降低模組成本,可為使用者帶來更輕薄、更便利、更安全、更精準辨識的智慧手機。 另一個獲得卓越技術獎肯定的面板,則是6.4吋隱形相機面板。在蘋果(Apple) iPhone X帶起手機全屏設計風潮後,如何在占屏比最大化的前提下,將手機前鏡頭跟面板整合,成為讓許多手機業者挖空心思的設計課題。但因為鏡頭前不能有其他阻擋光線進入的物件或模組,因此手機業者普遍採用各種異形切割面板,例如俗稱的「瀏海」、「美人尖」、「美人痣」面板,以便讓前鏡頭能接收到外界的光線。 群創的隱形相機面板則是將透明面板技術跟標準LCD面板技術結合,在鏡頭區採用透明面板技術,讓光線得以穿透面板,進入隱藏在面板下方的鏡頭模組。但在不使用前置鏡頭時,該透明面板區域仍可正常顯示畫面,使用者幾乎看不出透明面板與標準LCD面板之間的差別。 藉由在面板上整合透明顯示面板區域,群創開發出隱形相機面板,讓手機製造商可以直接把前鏡頭模組安裝在面板下方,不必擔心鏡頭被面板遮擋,且透明面板在不使用鏡頭功能時,仍可作為顯示面板使用。 獲得傑出產品獎肯定的面板產品,則是整合了多重觸覺回饋感應器的面板模組。該面板整合2D多頻段振動觸覺回饋與3D立體微結構觸覺技術,讓使用者可感受多重回饋,如壓、振、移動等等豐富使用者的介面體驗,也讓終端產品製造商可以徹底捨棄機械式按鍵、旋鈕等傳統的人機介面元素。 至於整場新品發表會的主秀,則是群創首次對外公開的AM MiniLED顯示器。該顯示器是由低溫多晶矽(LTPS)製程在柔軟的塑膠薄膜基板上形成TFT驅動電路,再搭配MiniLED形成RGB畫素,最終構成整片顯示器。因此該顯示器不僅可撓可捲,而且極度輕薄,若安裝在冷氣出風口,甚至還會隨風飄動,故具有容易安裝、容易攜帶等現有LED燈板、可撓式OLED顯示器望塵莫及的優勢。 群創展示的各種構型的AM MiniLED顯示器。由於該顯示器是直接在塑膠膜上製作而成,因此極為輕薄,會場的冷氣吹來,甚至會隨風飄動。 群創指出,在大尺寸顯示器領域,至今僅有樂金LG曾經以OLED技術展示過可捲式(Rollable)的概念,但尚未能成功商品化,推測其可靠性及成本可能面臨巨大挑戰。而群創堅信AM miniLED作為PID公眾顯示器的先天優勢終將勝出。在量產時程方面,群創預估,該AM MiniLED顯示器在明年第一季就可以小量生產。但因為可捲式AM MiniLED是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產品,因此除了量產問題之外,如何與客戶一起找到對的應用場域,展現該產品的潛力,也十分關鍵。 整體來說,群創這次發表的多款新面板產品,雖然功能、規格上有許多獨到,甚至領先同業之處,但用來實做這些產品的技術,例如透明TFT-LCD、LTPS製程,在面板產業都是相對成熟、穩定的技術。因此可以預期的是,在與市場上擁有類似規格特性的OLED面板競爭時,群創的方案將會有更漂亮的性價比。 
0

LED顯示屏間距持續微縮 2020年市場持續成長

根據TrendForce LED研究(LEDinside)調查,受惠於LED顯示屏間距持續微縮,2020年顯示屏用LED出貨持續成長,市場產值雖較疫情前預估的22.61億美元,下修至19.46億美元,但仍比2019年成長3.7%。而2020下半年則因為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市場需求可望回升。 TrendForce指出,以整體LED顯示屏供應鏈狀況來看,經過2019年第四季傳統旺季後,多數LED顯示屏廠商在2020年第一季零組件庫存水位較低,因此於農曆年後積極備貨,即便疫情爆發,上游的LED與驅動IC廠商如宏齊、聚積、集創北方等在第一季營收仍繳出不錯的成績單。 而下游應用端,第一季與群聚活動相關的應用受疫情影響較大,如舞臺租賃、電影院、酒店會議室、商業零售等均出現訂單遞延或者削減的情況。加上四月起疫情擴散至歐美市場,使得四月多數LED顯示屏廠商的歐美訂單受到較大影響,而第二季整體市場需求仍取決於歐美疫情的控制程度。展望2020年,後續各國政府可能會推出各項經濟刺激政策,如增加公共建設支出等,包括戶外顯示在內的相關顯示屏市場需求有機會於下半年開始回升。 根據TrendForcey在2020全球LED 顯示屏市場展望─企業會議、銷售渠道與價格趨勢報告中題到,2019年全球LED顯示屏產值約63億美元,較2018年成長8.5%,市場持續擴張亦帶動廠商營收成長,尤其在高階商用(如企業會議室)以及高階民用(如家庭影院)等應用領域。此外,LED顯示屏間距微縮趨勢繼續發酵,吸引眾多顯示屏廠商持續佈局並推出更小間距的產品,目前可量產的最小間距已經來到P0.6。TrendForce預估,未來幾年P1.2~P1.6以及超小間距P1.1以下的產品將最具成長動能。 從2018到2019年全球LED顯示屏廠商營收排名來看,前六名維持不變,除美國廠商達科外,其餘皆為中國廠商。但在近年間距微縮的趨勢下,已吸引更多廠商投入發展Mini LED和Micro LED顯示,除了傳統的顯示屏廠商利亞德、洲明科技等,過去主導消費性電子顯示器的國際廠商如三星(Samsung)、Sony、LG也紛紛投入LED顯示屏領域,並陸續推出P1.0以下的超小間距產品,帶動2019年三星首次擠進前七名,前七家廠商市占約達54%。 ​    
0

MiniLED帶動多種新興顯示應用高度成長

產業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Yole)近期研究指出,MiniLED在尺寸、應用、架構和製造基礎設施方面具備更好的發展條件,MicroLED要求重大的技術突破,組裝和模具結構的破壞,以及製造基礎設施的重大檢修。MiniLED晶片只需要對具有非常相似架構的標準LED晶片進行漸進式升級,並且只需少量的升級就可以在同一座工廠中製造。 在過去的幾年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各種顯示技術,包括OLED、量子點、雙單元LCD、MiniLED和MicroLED。其中,MiniLED的一個主要優點是它們利用了經過驗證的技術,因此資本支出較低、開發進度也更快。MiniLED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顯示應用部分:LCD背光和直視顯示。每個部分主要涉及不同的技術要求和生態系統。 對於LCD背光源,與標準LCD面板相比,MiniLED是縮小與OLED差距的一種方法,可提供更高的亮度並控制局部黑色水平。Yole認為,儘管不如OLED的像素級調光完美,但MiniLED LCD確實縮小了差距,正如各種顯示製造商提供的許多原型所顯示的那樣。MiniLED的優勢主要在三個應用中:電視,顯示器和汽車顯示器。 電視是最有前途的市場銷售機會,並有可能推動MiniLED的出貨量。自2019年10月以來,TCL已經成為第一家在其8系列產品系列中實現MiniLED電視商業化的公司。該技術可以幫助LCD縮小差距,並從高階大尺寸OLED上奪回部分市場。 對於高階顯示器而言,OLED在可用性和壽命方面仍未克服挑戰,MiniLED LCD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出色的對比度和高亮度。平板電腦、智慧手機以及某些汽車應用可能是MiniLED製造商的商機。對於直視式LED顯示器,與COB架構配合使用的MiniLED可以使NPP LED顯示器在多種應用中具有更高的滲透率,增加可服務的市場。模具尺寸可以朝著較小的尺寸連續發展,可能減小到30-50μm,以降低成本。 另外,MiniLED也正在進入照明應用。在該領域,從中長期來看,諸如智慧大燈之類的先進汽車前照明系統也可能代表MiniLED的真正優勢。在供應鏈的上游,MiniLED應該使晶片和BLU/模組/面板製造商受益。由於MiniLED應用主要是在COB製程中構建的,因此存在LED封裝商可能被擠出供應鏈的風險。  
0

調研:Mini LED模組成本降 2020蓄勢待發

隨著LED打件速率提升及Mini LED晶片價格下滑,同時間Open Cell面板的價格也來到新低,採用Mini LED背光的顯示器成本明顯下降。根據市場調研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光電研究(WitsView)的新型顯示技術成本分析報告指出,65吋4K電視若採用Mini LED背光,整個顯示器模組生產成本預估較2018年下降約5~10%,對於Mini LED推廣將有助益。 TrendForce研究副理李志豪表示,Mini LED自2017下半年化身市場焦點以來,從技術浮現至進入商業化約兩年發展歷程,效率相較過去顯示技術演進過程高。由於Mini LED依然立基於LCD架構,將可推升直下式區域調光背光規格至極致,為現有技術的重要升級。同時隨TCL於2019年第四季在北美推出65吋及75吋搭載Mini LED背光電視,增加消費者於高階電視市場的選擇。 TrendForce指出,65吋4K電視若採Mini LED背光,顯示器全模組生產成本預估較2018年下降約5-10%,利於推廣Mini LED。65吋UHD 4K電視於不同技術成本表現—高階側入式背光顯示器模組生產成本約350美元;採被動式驅動的Mini LED背光(LED使用顆數約16,000顆)顯示器模組則落於650~690美元間。至於海信2019年發表的疊屏電視(Dual Cell),推算顯示器模組成本約630美元,即便生產成本仍略高,但已開始具備市場競爭力。 依據報告顯示,由於LED驅動IC用量隨背光分區數提升而同步增加,除需要用較大的驅動板外亦提高生產成本。像2019年量產的Mini LED背光電視產品多採被動式驅動(PM),但若採主動式驅動(AM)Mini LED背光顯示器,分區數越多越能顯現其優勢,除使成本更具競爭力,規格亦能媲美OLED水準。像是群創、友達、京東方以及華星光電等面板廠積極開發的主動式驅動產品,有望成為推升Mini LED背光在高階電視市占的關鍵。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