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
結合正確計畫/人員/技術 導入IP/PoE照明事半功倍
在物聯網(IoT)創新推動下,各種顛覆性的技術不斷出現,使商業地產的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擁有更多機會使自己的樓宇、綜合辦公樓、園區以及技術中心實現差異化。業主和管理人員可創造靈活又可擴展的環境,提高工作人員生產力。同時這些改進措施還會降低成本、增強安全性,並加快出售或出租速度。
實現以上目標的關鍵在於懂得放棄適合用來選購鋼材、混凝土、玻璃、木材以及線材裝配等產品的方法,因為使用這方法來選擇技術會變得極為困難、效率不高,而且成本高昂。無論是要新建項目、進行深度改造,還是從現有的設施遷移到物聯網架構,第一步都是要摒棄掉當前那些在新的建設中阻礙技術採用的有機過程,或者是「用合適的同類產品替代」這種更新方式。
IP/PoE照明有效減少成本
促成這種向更低成本、更多功能的物聯網架構的遷移的主要催化劑(顛覆性技術)就是互聯網協定/乙太網供電(IP/PoE)照明。當今有多家供應商的開放式架構解決方案可以允許安裝數百家製造商生產的各種不同形式設備。大多數的IP/PoE照明供應商都允許使用可在當前60瓦PoE標準下良好運行的任何一種LED燈具。也就是說,在市面上所有的LED燈具當中,大約有95%可以使用,包括更大功率的新型LED燈具以及更大尺寸的室內外LED燈具。
隨著產業邁向IP/PoE的方向發展,人們開始懂得安裝IP/PoE設備的成本可以減少10、20、30美元,或者甚至更多,而且,與不受控的高功率(HV)LED系統相比,每台燈具都可控制;換言之,隨著配電效率和LED燈具不斷改進,這種節省方案只會有增無減(圖1)。
圖1 只在當前施工流程的範圍內操作,是一種久經考驗的方式,但是會對專案在總體上的顛覆性構成限制。
最初的成本節省產生的影響是兩方面的。首先,無論是有線還是無線,所有的獨立控制系統都已經過時,因為這類系統無法產生細微的資料或者提供所需的性能,並且總是意味著成本加成。其次,在降低了項目總成本的同時,核心元件(核心交換機、企業安全、結構化布線、功率支援)可以收到回報。
這樣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照明物聯網基礎建築網路上設置的基礎建築系統越多,就可以節省更多的成本。與構建起一系列互不相干的基礎建築系統相比,這種方式的成本效益要高得多,而這種情況正在發展中。
落實技術採用計畫實現智慧照明
經驗證明,在總體上的顛覆性構成限制的一種方式就是只在當前施工流程的範圍內操作。建築師、工程師及物業管理團隊嚴重依賴於外部的顧問和供應商,而在商業目的驅使下,這些顧問和供應商會傾向於保持現狀。結果則是,他們繼續意外的「投標然後建設」,或者通過一系列互不相干的智慧系統來「用合適的同類產品替代」,儘管這類系統易於獲得,但是建設和運營的成本非常高昂。
事實上,業主不應該為傳統團隊帶來任何額外的負擔;反而應該是創造一種方法來幫助團隊以始終一致的相同途徑展開工作,同時獲得合併的物聯網架構。為了做到這一點,應當挑選出所有以技術為導向的領域,修改其中的內容,然後使其各歸原位。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正常的投標過程採購到所需的一切,然後通過正常的建設過程完成施工,同時盡可能的使用傳統的人工。重點在於識別出各種機會,並且修改具體的規格和圖紙。通過適應當前的建設/遷移過程,可以排除掉設計人員帶來的任何不確定性。
所以,業主需要的是各種關鍵性的內容,比如說最優的建築圖解、技術系列圖紙與圖紙的整合、建築和安全方針。不要去嘗試新建可投標文檔,而是試著去創建可以吸收到現有文檔中的內容,進而強化各種規範與圖紙。在充分理解了設計、投標和建設過程後,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來發力,使建築師、機械、電氣和給排水(MEP)工程師以及照明和專業顧問繼續做好他們的本職工作。
如果共事的是照明顧問,那麼向他們說明,業主只不過是在改動燈具的供電方式和控制方式,將對燈具的建議局限在效率和性能方面。照明顧問應當繼續履行本職工作,確定燈具類型、美觀效果以及亮度級等事項。他們應當開發出天花反向圖,但是,業主不再需要將這類圖紙交給電氣工程師以在天花板內部布置高壓電,而是應該與電氣工程師合作,建立起一個提供支援的物聯網平台。
採用並不針對特定燈具的解決方案,可以使照明顧問照常從事設計,但是轉而使用IP/PoE燈具,不要困擾在燈具的選擇上。如此一來,就可以解決技術採用上的主要障礙,不再會從設計中排除掉更好一些的解決方案。這種機會在任何基礎建築系統中都存在。
產業專家們已經瞭解到,與當前並不高效的技術採納方法相比,花些時間投入到設計上進而實現合併的物聯網平台,可以獲得3倍、4倍、5倍、甚至是10倍於最初投資的收益。
正確人員/技能/動機至關重要
以正確的方式來採納更好的技術,這種能力要求具備正確的技能組合與動機,進而探索出其中的可行性。關鍵在於日常工作過程中,技能組合需要融入到設計、投標、建設、除錯與規畫之中。
在這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可能是物色具備正確技能與正確動機的正確的人員。這些人員其實就在那裡,每天都在不斷豐富著自身的經驗,而挖掘出他們是非常值得的。
業主需要排除掉流程、內容和文化上的各種障礙,這樣才能走向成功,也必須明白在當前的流程中哪裡的內容不當或者存在結構欠缺,進而獲得所需的內容;同時需要制定計畫,以便應對這些障礙(圖2)。
通常,如果堅持這個設計,業主就可以在投標/建設過程中減輕這些來自電氣承包商和工會的、大部分的主動和被動的阻力。比如說,在設計過程中與電氣工程師合作,從高壓部署中排除掉輕負載,便可以降低能量密度。如果以傳統的方式進行,那麼全部的電力開支可能會達到1千萬美元,其中有50萬美元要花費在企業通訊的低壓費用上。相反,可以將全部電費降低到9百萬美元,並將低壓費用提高至1百萬美元,這樣總共可以節省50萬美元。
有個時常發生的情況,就是用於投標的傳統規範和圖紙會把IP/PoE照明列為「備選項」,也就是說,設計中不一定要堅持具備這些設備。這樣會造成電氣承包商只參與傳統方案的投標,將這一備選項排除在外,或者繞過。發生這一情況的原因在於,傳統上的參與者並不願意或者並不能夠轉變。
最成功的案例都會承諾使用一種合併的架構,並且採用明確定義了材料、角色與責任的規範和圖紙;且還會充分利用綜合的專案管理與行政管理方法,進而提高專案的利潤。為了達到成功需要渴望更好的結果、投入到正確的人員和方法當中、充分瞭解投入的內容以及可以取得的成果、開發出特定於項目的計畫,並且在從設計到運營的過程中嚴格遵守這一計畫。
如此一來,怎麼會失敗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袖手旁觀,以至於持續建設一系列各不相關的智慧系統,之後再將這些系統整合起來,而這樣做往往極其複雜,帶來成本加成。
打破智慧建築成本高昂迷思
不要相信智慧樓宇成本過於高昂、互聯樓宇並不安全以及物聯網技術過於新穎之類的迷思。現實情況是,合併的物聯網平台其實更加簡單,其架構需要的材料和人工也更少。
一個單獨的整合架構具有極高的成本效益,為企業提供安全性,而一系列各不相關的智慧系統則會留下漏洞,這是因為沒有任何一方會為全部系統的企業安全性來投資。對於全部樓宇系統來說,比如說照明、自動化遮光簾、溫度、安全、音視訊設備以及洗手間等,從IP/PoE中都可以實現真正的投資回報。
物業管理團隊及其相應的業主需要擁有一定的願景,並在內心充滿激情,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商業地產實現未來的狀態,透過擁抱各種顛覆性的技術,最終將引領下一代建築物的發展。
(本文由Molex提供)
意法推首款低功耗IoT微控制器護資安
意法半導體(ST)日前推出以安全為亮點的STM32L5x2系列低功耗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MCU),為物聯網連接應用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Arm汽車和物聯網業務線資深總監Thomas Ensergueix表示,隨著物聯網和嵌入式裝置不斷提升其智慧和功能,安全性必須從頭開始構建。STM32L5系列讓開發者可以更輕鬆地開發採用Arm Cortex-M33處理器的PSA認證可信賴裝置,為研發消費性、工業級等各種裝置提供一個可靠安全的平台。
STM32L5系列MCU的工作時脈高達110MHz,其內建Arm TrustZone硬體安全技術的Arm Cortex-M33 32位元RISC處理器内核心。初次為桌上型電腦、行動裝置和通訊基礎建設等裝置開發設計,加入可信賴運算技術,能夠驗證聯網裝置的合法性,為資料保護功能和敏感程式碼(加密模組和密鑰儲存)打造一個受保護的執行環境,以阻止任何企圖破壞裝置或軟體的行為;不受信賴程式碼則在另一個獨立環境下執行。
在此基礎上,意法半導體增加可以針對每個I/O腳位、外部周邊、快閃記憶體或SRAM記憶體區塊,放入或是移出TrustZone隔離保護區的功能,將敏感的工作任務完全隔離,並最大限度地提升裝置的安全性。此外,意法半導體提供之TrustZone還支援安全啟動、內部SRAM和快閃記憶體專用讀寫保護,以及加密演算法加速技術,包括AES 128/256位元密鑰硬體加速和公鑰加速(Public Key Acceleration, PKA),以及保護外存程式碼或數據的AES-128即時解密(On-The-Fly Decryption, OTFDEC)。STM32L5另外支援主動竄改偵測和安全韌體安装。因為如此關注安全性,STM32L5已通過PSA 2級認證。
瑞薩攜手Panthronics開展無線充電與互聯物聯網解決方案
瑞薩電子(Renesas)與專注於高性能無線產品的無廠半導體公司(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Panthronics共同宣布雙方展開合作,為消費者、工業、以及物聯網(IoT)市場提供的解決方案。此次合作不僅在性能、尺寸縮減、降低BOM與功耗等方面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同時也為OEM廠商提供更快的上市時間。
瑞薩電子無線電源事業處工程副總裁Amit Bavisi表示,很高興和Panthronics合作,為急遽成長的物聯網市場提供搭配NFC連接的無線充電技術。相信藉由雙方的綜合技術優勢與差異化的IP,將能夠設計出尺寸小、性能高的無線電源完整解決方案,而這也是其客戶開發其下一代IoT終端產品時所渴望的。
瑞薩電子目前正將其無線充電IC產品與Panthronics的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NFC)讀取器與控制器進行配對,使其能夠更快地被更廣泛的客戶和應用所採用。其中,Panthronics的NFC解決方案憑藉其獲得專利的正弦波驅動器架構(Sine Wave Driver Architecture),可為無線充電應用提供高功率和良好的連接性,而瑞薩則為智慧型手機與其他應用中所使用的接收器、以及充電板與汽車車內應用中的發射器,提供了先進的無線電源解決方案。
除了上述合作之外,兩家公司也將針對Panthronics的NFC產品與瑞薩的微控制器、微處理器、類比、電源、感測器與連結等產品尋求進一步的合作及整合的機會。
實現建築智慧/革新化 物聯網/能源管理缺一不可
由於建築間的連結越來越緊密、越來越複雜,且發展越來越快速,因此對於智慧建築技術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些技術以數據為基礎,提供獨到見解,並最大限度地提升營運效率、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整體成本。本文探討智慧建築如何利用物聯網(IoT)為資訊收集與共享創造契機,以及對建築管理與營運的影響。
導入資料分析 建築管理邁向革新浪潮
經過多年的發展,建築變得越來越複雜且發展快速,擁有支持各種標準的多種不同系統與設備。然而,這種複雜性可能導致效率低下。當系統間無法「溝通」時,便會獨立運作,導致設施員工無法全面掌握建築性能。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出現的原因之一,便是為了整合眾多不同系統與功能。儘管提供整體的營運概觀,有助於組織基於能源使用,安排更好的策略來削減基礎設施成本,但許多的早期系統無法進行預測,僅會在發現問題後執行偵錯並發送警示。
過去十年間,建築管理技術的變化迅速且多樣。對於老舊建物與基礎設施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如圖1所示(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以預期壽命長達數十年的建築物來說,建物壽命成本中高達75%的費用,均用於營運和維護。試想當今成熟經濟體中,所有營運中的商用建築物,有一半以上是在1970年前建造完成。因此,找到最佳化資產並有效控制長期營運成本的技術與可擴展解決方案,可說是當務之急。
圖1 目前建築物壽命中有75%的費用是用於營運和維護。
由於每年的進展幅度相當的大,因此很難保持最新建築技術的同步更新。為了確保營運順利,建築物擁有者與營運商必須明確瞭解最新技術的優點與限制。若沒做到這點,則可能會失去降低營運與能源成本及提高居住者舒適度與員工生產力的機會。
根據Navigant Research的調查,BEMS市場正與智慧建築技術(例如控制系統與無線技術)的生態系統一起發展。雖然能源管理是BEMS的起初的重點,許多組織希望這些解決方案能夠將永續性、空間使用、營運效率和員工生產力做最佳化。
因此,現今智慧建築開始利用物聯網(IoT)和建築資訊模型(BIM),將各種系統與裝置連接到集中式技術基幹。透過即時效能資料、分析與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的整合,智慧建築能協助設施管理員在問題發生前主動辨認問題,以提高整體效率。
隨著建築物對能源與效率的要求不斷改變,這些新技術變得至關重要。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的資料,到了2040年,全球能源消耗量將增加56%。全球人口預計將從2010年的69億增加至2050年的96億,成長38%。在這種「永不關閉」的數字經濟中,電力需求預期將會激增。建築物目前消耗全球約53%的可用電力。到了2040年,該消耗量將增加至可用電力的80%。
因此,組織需採一種透過分析,並由資料驅動的方式來進行建築營運與管理;以協助運營效率最大化、減少能源浪費並降低整體成本。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們也越來越需要更舒適、更現代化的智慧建築及工作環境。根據Continental Automated Buildings Association(CABA)的一項研究顯示,具有能增加舒適與生產力設備(例如完善通風及照明環境,以及直接影響健康、缺勤、員工離職率、工作績效與滿意度的綠建築認證措施)的建築物,能提供節能以外的優勢。
這種技術與分析成份較高的方法,能使各種規模的建築受益。研究指出到了2025年,中小型商業建築市場有望成長60%以上,達到380億美元。透過更有效的監控,中型建築物可以節省20%的能源費用。此外,使用物聯網平台的大型商業建築可以改善建築營運,並且每年減少29%的能源使用。
智慧建築與物聯網密不可分
物聯網到底是什麼?與建築能源管理有何關係?物聯網是指任何裝置都能隨時連接至網際網路和/或其他裝置的概念。物聯網使用一種網際網路協定(IP)來連接所有裝置,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數位助理,以及各類型的感應器與系統(例如HVAC、照明和安全性)。
換句話說,物聯網是快速擴展的數位生態系統。光是2015年,全世界約有100億台連接裝置;到了2020年,這數量將成長超過三倍,達到340億。由於現今生活廣泛使用寬頻網路,導致技術成本降低、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無所不在,以及越來越多具有內建感應器和Wi-Fi功能的裝置問世;物聯網的連結裝置成長率可想而知。
從電力/機械等面向著手 物聯網讓建築更智慧
物聯網透過連接電力、機械、機電系統和平台,來創建動態智慧可交互運作網路雲端。透過相互通訊,這些系統可以自我監視,並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例如針對不常使用的區域,調弱其空調或暖氣),提供設施管理員所需的資料分析,並透過智慧的效能最佳化,打造更智慧的建築物(圖2)。
圖2 IoT技術可以打造更智慧的建築物。
能實現此競爭優勢的技術即將推出。網際網路和IT元件(例如無線感應器)的大降價,使智慧型建築技術的價格較為親民;這也成了業主與投資者的誘因,促使他們投資更多的智慧技術,並提高建築效能。
舉例來說,Navigant Research研究指出,先進智慧型能源感應器(該市場於2016年至2025年間的收入將增加近兩倍,從120萬美元增加至320萬美元),在BEMS中扮演關鍵角色。
這些裝置都具有「感應」技術,可捕獲數位資料,並將其發送至BEMS進行分析,並支援可執行的分析結果。舉例來說,能夠測量並連續回傳溫度、二氧化碳水平、濕度和氣壓相關資料的感應器,便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控制器、閘道器和感應器也能提高能源效率,並協助削減成本。
這些設備、系統和平台能同時連接至一個開放的中央網際網路通訊協定骨幹網路,提供全面的建築效能評估。該骨幹網路不僅整合了所有裝置的資料,還能運用強大的圖形功能、產出數據豐富的報告與視覺化的趨勢圖表,呈現在友善的使用者界面顯示器中(如桌機、平板電腦和行動裝置)。
此中心骨幹網路能協助設施管理者透過資料分析與可用資訊來製定相關策略,確保建築物能以更加智慧的方式,高效率運作。數據分析也包括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協助建築物進行自我診斷與最佳化。因此,透過提高員工參與度和滿意度,將能建立更舒適的環境,進而提高生產力。
有了適合的物聯網平台,建築物就能輕鬆整合技術,進而改善能源管理。若一個開放、安全、可擴展的平台,能夠提供深入且具執行面的資訊整合,將能顯著提高建築物的營運效率。
此外,針對歷史離線系統數據進行對比與分析,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資訊。簡而言之,物聯網為資訊收集與分享製造了大量機會,並將對建築物的管理與運營方式有驚人影響。透過協作式智慧建築物聯網(IoT)平台,裝置能與軟體和服務整合,進而付諸行動。
未來建築實際範例
「The Edge」是一棟位於阿姆斯特丹南阿克西斯商業區,高度達40,000英尺的辦公大樓。此建築示範了智慧建築如何利用物聯網(IoT)協助改善公司工作空間的各個面向:從建築物管理與能源,到照明與安全(圖3)。
圖3 The Edge辦公大樓
該建築按照「新工作世界」原則設計,挑戰傳統的公司組織結構。「The Edge」擁有玻璃外牆、寬敞的開放式設計,提供可靈活運用的工作空間。其壯觀的15樓中庭充滿自然光線,且周圍陽台環繞。
做為世界上永續性最高的建築之一,「The Edge」的BREEAM-NL評級高達98.36%,具有廣泛的整合設施管理與能源解決方案,包括:配電系統、IT基礎設施、控制設備和電源監控軟體。感應器、閥門、致動器,以及其他與BEMS兼容的裝置,均安裝在天花板和技術室內,進而建立更加智慧的建築,實現物聯網技術。
該建築物專為專業服務公司Deloitte建造,納入約28,000個物聯網感應器,可監控LED燈、溫度、濕度、紅外線和動態,以及許多其他建築物的內部偵測,例如可以偵測當日哪個工作區域使用率最高的感應器,或是藉由夜間巡邏的自動安全機器人提供安全資訊。
這些感應器和相關系統也能在員工上班時間有所貢獻。透過專屬Deloitte應用程式,員工可以找到自己的辦公桌(沒有預先分配辦公室或隔間的情況下)、找到汽車和自行車停放處以及使用公司健身房,甚至是調整工作區的暖氣設定,或尋找同事目前位置等等。
此外,「The Edge」是一座零耗能的能源建築。透過沿建築物屋頂和南牆排列的太陽能電池板,該建築物能夠產生其所需電力的102%電能。其他環保特徵包括含水層儲能系統、動態感應通風系統與雨水收集系統。
所有感應器和系統均連接至單一網際網路通訊協定骨幹網路,且該骨幹網路可以即時存取關鍵建築物資訊。該建築利用了EcoStruxure Building(前身為SmartStruxure),一個開放的協作式智慧建築物聯網平台。
該平台將BEMS與各種建築系統、裝置和服務做連線,使設施管理者不管是在現場,或是透過遠端遙控,都能夠主動監視、測量並控制所有來自建築物和IT系統的數據。透過設備、感應器和系統的連結,EcoStruxure Building能在建築管理、電源供應和處理功能上,提供全面的建築物系統互連性。該解決方案同時利用Microsoft Azure雲端平台,改善分析、軟體和全球服務的發送功能。
參考最佳整合方式 打造智慧建築有撇步
智慧建築技術是個能夠透過物聯網受益的獨特領域。但組織(無論是大型跨國企業或是中小型企業)該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整合物聯網,與時俱進並實現大規模的轉型行動,可參考以下建議。
1.可先測試物聯網的實用性:在全面改造建築系統前,組織可從小地方開始著手。例如可以採行一個試驗性專案,重點放在照明功能或其他的建築營運面向。別忘了,此系統與其他系統需具有端到端的結構。
2.從一開始就制定完整計劃。先思考組織所要實現的具體可衡量目標為何?從初始階段就詳細計劃將是成功關鍵。制定周詳且完整的計劃,將能定義硬體、軟體、安全性和基礎結構的關鍵要求以及其他相關因素。
3.計劃應納入所有關鍵利害關係人。該計劃應安排讓所有設施的利害關係人參與(包括但不限於營運、財務、IT和安全等)。利害關係人應花時間建立與組織價值觀和使命一致的營運目標、生產目標與永續目標;並在擴大範圍之前評估投資報酬率(ROI)。接下來便可以提出全面性計劃,並與主要承包商和供應商合作,制定更有效的策略。
在專案初期的周詳計劃,能避免冗餘情況發生(例如多種軟體系統與並聯網路),有效減少最後一刻變更所帶來的昂貴成本。例如利害關係人可以確認他們的「必要項目」,並針對如何有效利用物聯網和其他智慧建築技術達成共識。在逐步提高建築物智慧化與效率的過程中,組織應考慮下列三個關鍵規劃面向:
1.技術整合與可交互運作性:旨在以整體非孤立的方式,加入組成骨幹網路的系統。所有相關裝置與系統也必須具有擴展性、適應性,並能與BEMS整合。為了因應新技術的與新增的附加功能需求,組織應做好未來擴展系統的準備。
2.智慧建築數據分析:儘管進階BEMS可以整合、篩選並轉換大量數據,提供可用資料,但仍應培訓設施管理者與其他員工透過分析相關數據方式,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3.網路安全和數據隱私:隨著連通性與數據取得能力增強,數據洩漏與外流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有鑑於此,組織應採用具備網路安全性的智慧建築平台。此外,在其他網路安全策略中建立數據收集、儲存與使用管裡,將有助於保護公司數據。
總結來說,雖然物聯網仍是一個全新概念(先前只有少部分組織將物聯網用於建築物管理),但越來越多的建築物透過科技的運用,進而提高效率、生產力與整體滿意度。
(本文由施耐德提供)
電信業大膽投入IoT市場 遠傳跨足能源/醫療領域
綜觀物聯網(IoT)市場,70%的應用與需求聚焦在LPWA網路,台電與政府逐步推動智慧電表、瓦斯表、智慧路燈等設置,搭上智慧城市發展與傳統電信服務萎縮的趨勢,部分電信公司將通訊服務結合IoT技術,提供智慧生活相關服務。其中遠傳電信除了與市政府合作智慧城市的規劃,集團內部同時踏入新能源與智慧醫療兩大市場,將服務領域拓展至軟體與硬體設備皆研發的完整樣態。
模擬圖-台灣中油智慧綠能加油站。
設電動車充電站 結合智慧管理系統
看準電動車數量增加,連帶充電需求提升,2019年1月遠傳與中油合作,聯合同集團的太陽能公司,在嘉義的中油據點設立第一個綠能充電示範站,棚頂放置太陽能板並導入能源的智慧管理系統,協助業者隨時掌握電量狀況。接著遠傳在同年10月推出自製的電動車充電槍,搭配軟體的電能監控技術,未來可能與台電溝通送電狀況,並將充電設備推向商辦或賣場等場地設置。遠傳轉型辦公室資深經理張文津表示,終端設備自製能確保品質且方便管理。
遠傳自製電動車充電槍。
推偏鄉視訊看診 販售IoT血糖/血壓機
另一方面,遠傳已取得醫療器材的販售資格,在智慧醫療產業同樣以軟硬體結合的形式提供服務。針對台灣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遠傳與亞東醫院、花蓮慈濟及高醫附設醫院三個醫學中心合作,為協助偏鄉衛生所進行遠距看診。在醫療資源較少的偏鄉地區,多由家醫科醫生在該區衛生所巡迴看診,但缺少專科醫生的角色,因此視訊醫療即是在衛生所醫生看診期間,由合作醫院的專科(如眼科、骨科等等)醫師支援現場的家醫科醫生,為民眾診斷病情。
此外,未來視訊看診也適用於高齡族群,醫生可藉由視訊,輔以血糖及血壓機測量數據,判斷患者身體無異常後回傳電子處方箋,患者即可免去花費大量時間出門排隊看診的情況。在測量數據的層面,遠傳已經推出與手機APP連動的IoT血糖及血壓機,機器本身內建SIM卡,患者只需要定時測量,每一則測量數據都會即時上雲端,方便數據紀錄。
聯電公布2019Q4財務報告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公布2019年第四季營運報告,合併營業收入為新台幣418.5億元,較上季的新台幣377.4億元成長10.9%,與去年同期的新台幣355.2億元相比成長17.8%。本季毛利率為16.7%,歸屬母公司淨利為新台幣38.4億元,每股普通股獲利為新台幣0.33元。
總經理王石表示,在第四季度,該公司將剛合併的日本USJC(Fab 12M)營收納入晶圓專工的合併營收。儘管面臨匯率的不利因素,我們的晶圓專工營收仍達到新台幣418.3億元,較上季成長10.9%,營業淨利率為4.9%。整體的產能利用率也增加至92%、晶片出貨量為204萬片約當八吋晶圓,主要是由通訊和電腦市場領域所帶動。全年度每股盈餘為新台幣0.82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1%。由於該公司持續嚴謹管控資本支出,使全年度創造了新台幣371億元的自由現金流,相較去年成長了19%。在技術開發方面,聯電繼尺寸小的USB2.0測試載具通過矽驗證後,宣布更先進的22奈米技術也已就緒,這項技術承襲28奈米設計架構,且與原本的28奈米HKMG製程相較,縮減了10%的晶粒面積、並且擁有更佳的功率效能比,以及強化射頻性能等優勢。
王總經理進一步表示,展望2020年第一季,根據客戶的預測,來自於無線通訊和電腦周邊市場領域對晶片的需求穩定,整體業務前景維持穩健。隨著客戶未來新產品設計定案即將進入量產,該公司預期聯電可望從5G和IoT的發展趨勢中,特別是無線設備以及電源管理應用上所增加的半導體需求中獲益。我們致力維持資本支出的紀律,在2020年的資本支出預算為10億美元,以因應中長期客戶和市場的需求。聯電也將持續執行切入新的市場並擴展既有市場,藉著聯電在製程技術及晶圓專工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更加強化在邏輯與特殊製程解決方案的產業地位。
意法揭2020十大科技新趨勢
2020年CES展已在上個月圓滿落幕,消費電子展不僅展現大量的創新概念和原型設計,亦是一個可以探索創新動力,以及引領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意法半導體(ST)表示,2020是一個新十年的開始,對於未來十年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來說,2020年將是影響深遠的一年,因此分享未來十大新趨勢。
首先為現實世界中的預測性維護應用,過去十年見證預測性維護興起。因為機器學習的出現,預測性維護能夠預測故障並建議更好的維護計畫。不過,2020年對於預測性維護應該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年,因為開發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將變得越來越容易。例如,工程師可以買到開發板,幾分鐘後就可以開始編寫配套應用,而無需擔心雲端安全問題、伺服器農場或運算傳輸量。關於預測性維護,製造業者不再只是考慮,而是在積極地實現。
至於邊緣機器學習,過去十年,機器學習需要大型的伺服器、複雜的模型,還有罕見的專業團隊,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如今,機器學習可以放入動作感測器中,而且該公司將會在邊緣裝置中看到更多的智慧功能。邊緣運算永遠不會取代雲端運算,但可以快速完善雲端運算的功能。透過在感測器內創建決策系統,工程師可以優化資源,節省大量能源和時間。
而談到數據科學,缺乏數據和缺少數據科學家是阻止機器學習應用的主要障礙之一。建立神經網路需要乾淨、準確和巨量資料,這意味著始機器學習普及的前提是需要大量可自由使用的資料。然而,意法半導體的合作廠商,如Cartesiam,正進而從另一個角度解決此問題,使用一種能夠在同一嵌入式系統上執行訓練和推理運算的系統來代替資料科學家。
隨著Sub-G網路的普及以及5G到來,嵌入式裝置連線互聯網變得越來越容易。人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基礎建設,以及更好用、更便宜的聯網方案。現在開發這些解決方案變得更加實際,而且不需花費太多成本。即使是新創公司也計畫使用LoRa、Sigfox或其他的Sub-G網路。因此2020年意法半導體推出STM32WL以因應此一趨勢。
至於資料安全要求將更加嚴格,過去曾有評論家表示IoT為「威脅之網」(Internet of Threats)。但在走完一段長遠路程後,企業更加明白保護嵌入式系統、資料資訊及更新機制的重要性。隨著消費者提出更嚴格的網路攻擊防護需求,意法半導體預計企業將會更加地保護產品的資料安全。幾年前,資料外洩只是一種幾乎無間接負面影響的教育學習,當今,此為一場公關噩夢,可能危害公司利益,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而STM32Trust正是ST提供合作夥伴保護嵌入式系統的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區塊鏈是過去十年出現之具有重大意義的熱門技術之一。不過,企業現在開始意識到,這些系統的用途遠不止於貨幣。透過IOTA和X-CUBE-IOTA1等專案,ST看到整個科技界都在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來促進機器間的通訊,尤其是IoT節點間的通訊。目前該專案本身進展順利,2020年資訊傳播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嵌入式系統是有幾個按鈕的黑盒子,如今,變成征服新產業和新應用的人機互動式系統。這也導致產品的成功對易用性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開發人員往往需要在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上花費很多時間。意法半導體TouchGFX等解決方案的出現讓使用者介面設計相較從前要簡單很多,同時最新的優化設計讓低功耗微控制器(MCU)也能支援60 FPS的動畫,以及多種顏色和細節。
電動汽車的售價越來越便宜,某方面歸功於ST研發的SiC元件。然而,崛起於2019年的更高效、更實用的充電器市場,2020年應會全面爆發。假設電動汽車充電器無處不在,城市街道到處都是充電樁,且家裡安裝也不用花太多的錢,電動汽車續航問題將會成為歷史。正如Enel X於2020年CES中所展示的應用,ST最新IGBT產品有助於創造出更高效的充電系統。
此外,意法半導體與重點大學合作,在未來工程師教育方式上發揮作用。如為了讓學生更快速地掌握控制系統知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教授Kaiser示範一個價格適中,而且每個學生都能買得起的旋轉倒立擺實驗平台。ST亦展示如何用透過無人機套件幫助學生瞭解嵌入式系統。隨著教育工作者為未來十年的熱點應用培養人才, 2020年將繼續上演大規模的教育學術創新。
回顧過去十年,嵌入式系統真正觸及人們的生活。從監測心率的智慧手錶,到追蹤運動量的健身手環,再到看護銀髮族的跌倒偵測器,嵌入式技術為人們帶來實質益處。2020年應該會讓此一趨勢崛起,未來十年可能提升生活品質。嵌入式電子產品正在從小工具變為對人們生活有深遠影響的智慧產品,而且在機器學習的協助下,人們可以獲得有關如何改善健康、減輕壓力、安全駕駛,以及如何用心交流的資訊和建議。2020年將提煉我們從過去十年學到的知識經驗,並開始應用,使其更有意義。
騰訊雲攜手意法推中國LoRaWAN開放IoT平台
在2019騰訊雲物聯網生態系統高峰會中,騰訊雲IoT與意法半導體(ST)宣布雙方將在騰訊雲之最新物聯網作業系統TencentOS Tiny中嵌入STM32LoRaWAN軟體擴充套件,讓連網裝置無縫連接騰訊雲物聯網一站式開發平台IoT Explorer,加速大規模物聯網應用的開發上市速度。
意法半導體亞太區微控制器和數位IC產品負責人暨副總裁、亞太區IoT/AI能力中心及數位行銷負責人Arnaud Julienne表示,作為32位元MCU的廠商,仰賴ST的生態系統和物聯網相關基礎建設等優勢,STM32成為騰訊物聯網作業系統的首選合作平台。騰訊以物聯網平台,結合意法半導體的LoRaWAN解決方案,以及STM32生態系統支援,雙方將致力於為物聯網開發商和客戶提供一流的開發體驗。
TencentOS Tiny是一款低功耗、低資源占用的開源IoT嵌入式作業系統(OS)。為了簡化LoRaWAN連接騰訊雲物聯網開發平台的流程,同時加速物聯網開發速度,騰訊TencentOS Tiny產品系列新增TencentOS Tiny LoRaWAN元件。作為首個接受TencentOS Tiny LoRaWAN移植的微控制器(MCU)廠商,意法半導體將為騰訊提供STM32LoRaWAN軟體擴充套件,其中包括STM32 MCU和最新無線韌體更新(FUOTA)規範。
此次騰訊雲與ST的合作旨在讓開發者能方便在STM32產品上創建LoRaWAN及FUOTA節點,並在安全、高效、輕鬆的狀況下使用騰訊雲IoT Explorer物聯網開發平台驗證的全部所需軟體元件,讓開發者和客戶在開發產品的時候能享有更大的便利性和更高效率。
Qorvo購併Decawave 大舉進軍UWB市場
RF射頻技術製造商Qorvo日前宣布將以約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UWB技術供應商Decawave,此舉將提高IR-UWB技術市場滲透率,並廣泛於全球採用,促進行動通訊、汽車及物聯網應用發展。
Qorvo購併Decawave拓展UWB市場版圖。
Qorvo行動產品總裁Eric Creviston表示,結合該公司於RF射頻的技術,Decawave可進而擴展並加速全球採用IR-UWB技術,同時拓展行動、汽車及物聯網等相關領域應用,加速UWB應用程序運作。
Decawave由現任執行長Ciaran Connell以及CTO Michael McLaughlin於2007年在英國都柏林成立,致力於開發半導體解決方案、軟體、模組及參考設計,以提供實時、準確的區域微定位服務;該公司總部位於愛爾蘭,在美國加州及中國設有地區總部,並於韓國、法國和日本設有辦事處。
Decawave採IEEE標準的新IR-UWB技術可以實現精準定位功能,隨著時代及科技演進,該技術日漸被外界視為必不可缺的關鍵元件技術,普遍應用於電子感知裝置,如GPS、Wi-Fi及藍牙等定位功能;且同時應用於智慧手機、汽車行業等40多項垂直產業,提供室內精準定位服務、安全通訊、情境感知使用者介面以及進階分析功能。
日後Qorvo將攜手Decawave持續為IEEE、國際汽車連線聯盟(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 CCC)、FiRa及UWB聯盟作出貢獻,定義新一代PHY及協定、確保跨應用程序操作、推動IR-UWB技術採用,以及加速IC及模組研發,推出更多解決方案至市場,並鞏固合夥關係,提供使用者整合的解決方案。
新唐成為APN技術合作夥伴 拓展物聯網解決方案
新唐科技現正式成為AWSPartner Network(APN)技術合作夥伴,該公司深耕物聯網技術,為滿足物聯網設備多段需求,提供針對物聯網節點設備和閘道器的物聯網平台參考設計,結合微控器、微處理器、Amazon FreeRTOS,和安全性強化的全功能處理和通信協定堆棧、通訊、感測器功能、範例代碼,輕鬆連至雲端服務。新唐科技身為APN技術合作夥伴的一員,提供於AWS雲端託管或與AWS雲端整合的硬體、連接服務或軟體解決方案。
新唐科技提供的物聯網開發平台如物聯網節點設備,適合用於物聯網產品開發的NuMaker-IoT-M263A與適合建構物聯網安全裝置的NuMaker-PFM-M2351。NuMaker-IoT-M263A整合常見無線通訊模組與感測功能,包括Wi-Fi、藍牙以及LoRa通訊模組,另支援插入外部QUECTEL EC21/BG96模組以實現3G/4G/NB-IoT聯網功能,亦內建環境感測器和9軸感測器,可用於感測氣壓、溫度、濕度、加速度、角速度(陀螺儀)和磁力,適合用於物聯網相關產品開發。NuMaker-PFM-M2351,以NuMicro M2351微控制器為核心,內建Armv8-M架構和TrustZone技術,可將傳統韌體安全提升至更安全的硬體安全防護,運作頻率可高達64MHz,內建512KB雙區塊(Dual Bank)架構快閃記憶體(Flash),可支援Over-The-Air(OTA)韌體升級,並內建96KB SRAM,讓開發者構建更安全的物聯網裝置。
該公司亦推出適合用於工業物聯網閘道器的NuMaker-NUC980-IIoT以及輕量型物聯網閘道器的NuMaker-IoT-M487。NuMaker-NUC980-IIoT,主控微處理器執行速度達300MHz,最高支援128MB DDR 記憶體與乙太網口,提供嵌入式Linux OS,可支援相關物聯網協定,適合工業自動化控制、電表集中器等應用。NuMaker-IoT-M487,內建乙太網口與Wi-Fi模組,配合NuMicro M487系列微控制器內建的加解密加速器,提高加密網路連線效率,除輕型物聯網閘道器外,亦適合作為智慧家庭產品、序列轉乙太網轉換器等產品開發使用。NuMaker-IoT-M487 開發平台已通過Amazon FreeRTOS認證,可協助客戶可快速安全連線到AWSIoT Core等AWS雲端服務或連線到AWS IoT Greengrass的邊緣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