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
硬體/軟體雙管齊下 智慧建築能源管理一把罩
在物聯網(IoT)的浪潮下,商辦與住宅大樓自動化蘊含可觀的商機。物聯網、大數據(Big Data)和雲端運算等科技驅動各智慧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加速建築的數位轉型,開啟各領域多元發展。數位化的建築科技革新了建築從規畫、設計、建造到行銷和營運的過程,以及使用者與建築的關係、與空間互動的方式。
另外,數位化時代發展至今,城市中許多建築物已是使用建築資訊模型(BIM)來規畫和建造及營運,傳統電網也加快升級至智慧電網,城市中不同的基礎建設的緊密通訊與互聯,會加速優化城市環境和其運作效率。至2020年,預計會有超過500億個聯網裝置互聯並產生大量數據,導致發展出更多新型態的服務。
總而言之,伴隨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智慧建築市場也逐漸成長。根據市調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研究統計,全球智慧建築市場將大幅成長,2018~2023年的複合年成長率為29.69%,市場產值從2018年的74億美元,成長至2023年的337億美元。為此,半導體業者與工業電腦廠商、系統整合商紛紛推出更加「聰明」的解決方案,例如西門子與其他軟體解決方案廠商在能源管理、發電、建築技術和行動化領域的合作,經由充分利用各自技術和行業專業技能為市場創造新的業務價值,使雙方均可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為各自的客戶帶來效益。
節能減碳風潮起 智慧建築需聰明/省電
隨著商業,住宅和政府部門等建設日益增加,對於發電的需求也快速上揚;也因此,在物聯網技術日漸成熟的帶動之下,建築不僅要變得更智慧,也須變得更加「節能」。
根據市調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指出,建築物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耗者之一,依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全球建築行業消耗的能源約占全球總發電量的42%;也因此,在推行智慧建築的同時,如何提升能源管理效率也成各大樓宇控制設備商、系統整合商,甚至是半導體業者的重點目標。
Market Research Future表示,智慧建築市場商機逐漸嶄頭露角,對於提高能源效率的需求也開始高漲。節能的智慧建築十分具吸引力,特別是對工廠、商業建築、政府單位和公共基礎設施等業主而言,這類建築不僅可節省成本且維護成本低。
目前全球各國政府可說越來越支持智慧建築技術,並同時加大智慧城市發展力道;政府相繼制定政策和法律,鼓勵業主或是公共機關打造智慧建築,一方面不僅提高營運效率,同時也能有效減少能源損耗。
以台灣智慧建築標章為例,智慧建築標章評估內容在民國92年訂定之「智慧建築標章評估手冊2003年版」,以資訊通訊、安全防災、健康舒適、設備節能、綜合布線、系統整合及設施管理七項指標作為評估內容。
隨後,「智慧建築標章解說與評估手冊2011年版」,將原始之七項評估指標擴充為八項,增設「貼心便利」指標及將原「設備節能」更名為「節能管理」指標,並參考綠建築之作法,將智慧建築標章分為五等級,分別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之後再於105年訂定「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主要將分級方式由指標數改為總分制、調整指標項目、簡化評估內容、鼓勵智慧創新、明確說明各評估項目應檢附之圖說文件與鼓勵項目之計分標準等(表1)。
軟硬兼施滿足節能/安全核心設計要求
台達電子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江文興(圖1)表示,智慧建築其實已談論多年,在這幾年之間也有許多試點案例,但並非全面普及。然而,隨著物聯網技術(聯網、感測技術等)逐漸成熟,為智慧樓宇帶來更多的轉變和發展機會,市場也因而逐漸成長。
圖1 台達電子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江文興表示,物聯網技術逐發展加快,為智慧樓宇帶來更多機會。
江文興指出,不同的建築物意味著須搭配不同的物聯網技術和智慧化功能,例如醫院、商辦或高級住宅都各有其智慧化需求。然而,在這麼多因素之中,最主要的核心便是能源與安全,使建築物能提供高效能的營運,進而實現更佳的工作、生活環境與舒適度。因此,設備商和系統整合商也是以這兩大方向發展樓宇控制,台達也備有相關軟硬體解決方案。
首先在硬體控制器方面,該公司推出L‑DALI控制器。該產品為多功能裝置,結合燈光控制、遮陽簾控制與BACnet 和DALI(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系統的閘道器功能。搭配AST功能(警報、排程、趨勢紀錄)與E-mail通知,讓L‑DALI控制器成為DALI燈光系統的完美解決方案並且平順的整合到BACnet網路。
另外,L‑DALI控制器功能可以使用BACnet/IP或BACnet MS/TP(L‑DALI ME204)連接BACnet網路。也具備透過全域連線執行資料交換、AST(警報、排程、趨勢紀錄)、e-mail通知與完整的L‑WEB整合功能。此外,L‑DALI控制器具備2個Ethernet 連接埠,並內建Ethernet Switch功能。
江文興說明,晶片業者間的競爭,多是比拼誰的晶片運算速度快、能提供更好的效能,而樓宇控制產品也逐漸朝向此一趨勢發展;控制器不僅要更小、更精緻,且還要多功能。同時,還須具有開放式架構(例如開放的通訊協定),才可更彈性的進行核心設備改造,避免新舊設備無法相容。而有了開放式架構,意味著具有更大的擴充能力和修正彈性,如此一來可降低風險、節省更多成本,這也是樓宇控制產品、設備紛紛朝開放式架構發展的主要因素。
當然,除了高效能的硬體產品之外,軟體管理系統也是不可或缺。台達指出,未來勢將是資訊主宰一切生意,如何有效的使用、分析資訊,將是呈現競爭差異化的最大要素;因此,該公司也提供台達能源在線(Delta Energy Online)為全球化能源管理系統。
據悉,此一系統為設施管理者和業主提供單建物或多建物之能耗數據,以全球/地區/建物等不同層面呈現,並將複雜龐大的原始數據轉換為有價值的分析資訊,自動計算能源績效指標(Energy Performance Index, EnPI),協助企業辨別重大能耗、找出最佳節能潛力點,搭配量測與驗證(Measurement & Verification)等進階功能,進一步實踐企業在全球各地的節能策略。
此外,該系統具備靈活的系統架構,可兼容於第三方設備和系統,並支援各式感測器及電表,滿足使用者對於不同場域的架設需求,提升主要能耗設備的營運效率,並兼顧使用者的舒適度。藉由分散式安裝的資料收集服務、網頁伺服器和資料庫,使用者可採用網頁化使用介面,隨手連線,即可達到集中式能源管理,不受時間地點所限,實現有效管理與節能的目標。
數位化X能源管理勢在必行 西門子Desigo CC搶市
西門子樓宇科技事業部解決方案與維護事業協理洪泰隆(圖2)則指出,數位化浪潮大幅改變了建築科技領域,讓建築與不同的系統領域結合,並能智慧互連和進行溝通,建築可傳輸能源消耗和维修等訊息的數據。為此,該公司致力於發展數位化的建築科技,將這些數據蒐集和進行分析,轉化為有價值的資訊,協助建築管理者更精準的作出決策;而這些奠基於物聯網的建築科技和解決方案,就會成為建築的中樞系統,賦予建築智慧。
圖2 西門子樓宇科技事業部解決方案與維護事業協理洪泰隆指出,Navigator雲端能源管理平台以雲端為運作基礎,能有效提升建築能效。
像是該公司旗下的Desigo...
貿澤電子發布Arduino Uno Wi-Fi Rev 2新品
貿澤電子(Mouser Electronics)近日開始供應備受期待的Arduino Uno Wi-Fi Rev 2。Uno Wi-Fi Rev 2是Arduino第一款搭載AVR且原生啟用物聯網(IoT)功能的開發板,其整合了8位元微控制器、Wi-Fi模組、感測器和硬體型安全功能,採用常見的Uno Rev 3外型尺寸。此全新控制器板可滿足持續成長中的IoT市場對無線連線和低功耗的需求。
貿澤電子供應的Arduino Uno Wi-Fi Rev 2搭載全新的Microchip Technology ATmega4809 megaAVR微控制器。ATmega4809提供核心獨立周邊(CIP),亦具備含電壓參考的整合式高速類比轉數位轉換器(ADC),可快速轉換類比訊號。此微控制器亦提供比前代Uno控制器板更高的記憶體容量,具備48KB的快閃記憶體和6KB的RAM,加上三個UART,能與一個以上的射頻模組通訊。
Uno Wi-Fi Rev 2內含具有整合式TCP/IP通訊協定堆疊的u-blox NINA-W13模組,可提供802.11b/g/n Wi-Fi連線功能,用於存取Wi-Fi網路或作為存取點使用。此控制器板同時支援無線(OTA)編程,用於傳送Arduino Sketch或Wi-Fi韌體。開發板的無線安全功能由Microchip...
LoRa獲全球100家以上營運商部署 市場版圖快速擴張
LoRa Alliance近日宣布,LoRaWAN於2018年呈現爆發性成長,其市場版圖也迅速擴張,截至去年12月底,全球已有超過百家的網路營運商部署了LoRaWAN,而LoRaWAN的廣泛應用也使得物聯網(IoT)解決方案的部署變得更加容易。
LoRa Alliance執行長兼主席Donna Moore表示,LoRaWAN的覆蓋範圍廣,且具備為使用者提供私人網路、雲端韌體升級(Firmware Updates Over-The Air),以及開放式標準規範等特點,有效確保了網路及設備間的互聯互通。這些特點對於目前希望推出物聯網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公司而言十分具吸引力,並且確信LoRaWAN在未來物聯網應用中能夠發揮作用。
LoRa Alliance指出,目前全球正在積極廣泛地部署LoRaWAN,特別是亞太和歐洲地區成長十分顯著,於2018年分別成長了30%和50%。已有超過百家公共和私人網路營運商現部署和實施了LoRaWAN,進而拓展此一技術的應用領域;而連接LoRaWAN的終端設備數量從2019年年初開始便持續攀升,也意味著LoRaWAN應用的顯著成長。
LoRa Alliance說明,網路營運商對LoRaWAN的投資明顯增加,這證明了LoRaWAN可滿足物聯網市場的應用需求。像是法國網路業者Orange Business Services在2018年推出一項基於LoRaWAN的智慧城市服務,其中包括能源管理、廢棄物管理、環境監測,以及照明與停車管理等應用。
CEVA藍牙5低功耗軟體和鏈路層IP整合
CEVA近日宣布超低功耗網際網路無線連接新創廠商Atmosic Technologies (Atmosic)在其突破性的M2和M3系列IoT系統單晶片(SoC)之中整合CEVA的RivieraWaves藍牙5低功耗(RW-BLE5) IP。M2和M3 IoT SoC以低功耗無線應用的廣泛終端市場為目標,針對穿戴式設備、人員和資產追蹤器、信標、遙控器、鍵盤和滑鼠等應用。
安裝和維護大量IoT設備帶來了更換電池的挑戰,Atmosic憑藉其首批產品解決了這個現實世界挑戰。為了實現願景,Atmosic開發了許多創新的RF CMOS技術,包括最低功率無線電、按需喚醒和受控能量採集。Atmosic M2系列藍牙5 SoC具有最低功率無線電和按需喚醒功能,從根本上延長了電池壽命。功耗降低的幅度是如此之大,而到達了一個技術轉捩點,讓能量採集成為一種可行的電源。Atmosic M3系列藍牙5 SoC在M2系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增添受控能量採集功能,這可提供永久的電池壽命,或甚至省去對電池電源的需求。
Atmosic執行長David Su表示,我們的M2和M3系列平台展示了低能耗藍牙連接設備可以實現的目標。我們的低功耗架構整合了CEVA的RW-BLE5軟體和鏈路層IP,這是對節能和能量採集RF CMOS創新方案的完美補充,有助於實現我們無電池IoT未來的願景。
CEVA SIG認證藍牙Mesh IP贏得第十項設計案
CEVA近期宣布其獲得藍牙技術聯盟(SIG)認證的RivieraWaves藍牙低功耗Mesh IP現已擁有十家獲得授權許可的客戶,瞄準採用Mesh Profile Specification的各種使用案例和應用,樹立起重要的里程碑。
ABI Research高級分析師Andrew Zignani表示,Mesh使藍牙能夠成功地建立在其普遍用於智慧手機、PC和平板電腦的本質,成為智慧家庭和建築自動化市場的關鍵技術。事實證明,智慧照明和智慧環境控制是理想的閘道應用(Gateway Application),而系統營運商則重視低功耗藍牙Mesh的可擴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CEVA的RW-BLE-Mesh是一種全面性的互補網狀軟體堆疊,隨CEVA的RivieraWaves藍牙低功耗IP供貨。它根據Mesh Profile Specification提供所有必要的層,包括廣播和GATT承載層(Bearer)、網路層,傳輸層,存取層和基礎模型層。它可支援多種角色,例如中繼節點、低功耗節點、朋友節點(Friend Node)和GATT代理伺服器。
CEVA連接事業部副總裁暨總經理Aviv Malinovitch表示,事實證明Mesh是很受歡迎的功能,特別是那些強制要求下一代智慧家庭物聯網設備必須支援Mesh的系統公司。該公司的客戶非常重視與我們市場領先的藍牙低功耗IP之間的無縫整合。
結合IoT概念 自動化測試挑戰迎刃解
從半導體、電子系統到工業4.0核心所在的智慧型機台等,物聯網(IoT)裝置與工業物聯網(IIoT)系統的複雜度與日俱增。在這段產品鏈內,測試是不為人知的關鍵作業,而更複雜的IoT裝置則使測試更加繁複。不過,IoT概念也可大幅改善自動化測試作業,利用系統管理、資料管理、呈現與分析等IoT功能,再加上應用強化項目,為測試工程師提供更有用的工具,以克服IoT的挑戰。
管理測試系統為IoT/IIoT基礎
對IoT與IIoT而言,受管理的連線裝置是根本所在;但是許多測試系統即使比以往更為分散,卻未連線或受到妥善管理。一般而言,測試工程師若想追蹤在特定硬體上執行的軟體,或甚至只是想了解系統的大致情況,都相當不容易,更不用說要追蹤效能、使用率與狀態了。
幸運的是,大多數現代測試系統皆以電腦或PXI為基礎,並可直接連線至企業,如此即可享有管理軟硬體元件、追蹤使用與執行預知維護等額外功能,進而讓測試投資發揮最高價值。
收集/處理/管理資料為三大IoT商業價值
IoT的商業價值,源自連線系統所產生的大量資料。處理測試資料十分困難,因為有許多不同的資料格式與來源,例如包含時間與頻率的原始類比與數位波形或參數量測結果等;進行這類收集作業時,取樣速率與資料量通常會遠高於從消費性裝置或工業裝置收集的資料。讓情況更棘手的是測試資料一般為獨立儲存,且標準化程度極低。因此對公司來說,這類資料是「看不見」的資料,造成易於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其他階段錯失重要的深入分析。
在實作運用IoT的全方位資料管理解決方案前,Jaguar Land Rover(JLR)僅能分析10%的汽車測試資料。JLR傳動系統經理 Simon Foster曾經指出,根據估計,我們現在可分析高達95%的資料,且因為毋須重複執行測試,所以測試成本與年度測試數量皆得以減少。由此可得知,對自動化測試資料應用IoT功能時,首先是從使用現成軟體轉接器收集並處理標準資料格式開始。
這些轉接器必須使用開放式記錄架構建置,以收集並處理獨特的新資料,包含設計與生產作業中的非測試資料等。測試系統必須可與標準IoT以及IIoT平台分享資料,以在企業層級充分發揮資料的價值。
善用工具呈現/分析資料
將一般商業分析軟體用於測試資料上可能並不容易,因為這類資料通常較為複雜且為多維度。 此外,典型的商業製表功能未包含測試與量測作業的常用呈現方式,例如類比與數位訊號的綜合圖形、眼圖、史密斯圖與星座圖等。內含適當詮釋資料的測試導向資料架構,讓工具能呈現測試資料並提供分析結果,還可將測試資料與設計與生產資料進行比對。
簡而言之,妥善整理的測試資料,讓工程師可將基本統計資料的分析結果應用至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上,如此即可進行整合與運用常見工具的工作流程,例如Python、R與The MathWorks, Inc.、MATLAB軟體等工具,同時利用資料產生更多深入分析結果。
模組化架構有效開發/部署/管理測試軟體
目前的主流做法,正從原本僅限於桌上型應用的情況,轉為利用網路與行動應用程式加以補強。就測試而言,這種轉型可能難以實現。這需要在受測裝置(DUT)進行運算以處理大量資料,並即時做出合格/不合格判斷,而現場操作人員則需要與測試器以及DUT互動。
同時,公司希望能從遠端存取測試設備,藉此檢視結果與使用率等運作狀態。為了因應前述需求,部分公司建置了一次性的架構以集中管理軟體,並將軟體下載至測試設備(視DUT而定)。但也因為如此,這些公司必須維護其客制化架構,所以必須使用額外資源;而這些資源原本可用於商業價值更高的活動上。較高階的測試管理會是理想選擇,也就是從本地測試設備轉移至雲端部署。
網路架構工具可以供檢視測試設備狀態、進行測試排程,以及驗證推送至雲端或伺服器的測試資料。較高階的測試管理功能,可以與使用NI LabVIEW、Microsoft.NET語言、NI TestStand與Python等常用工具建置的現有測試系統相輔相成。
模組化測試軟體架構(測試管理、測試程式碼、量測IP、儀器驅動程式、硬體抽象層),讓公司可評估將不同軟體功能從本地轉移至伺服器或雲端架構之間的利弊得失。隨著更多測試軟體堆疊轉為雲端部署,在資料儲存、可調整的運算,以及易於從各地存取軟體與資料等方面,公司將會發現雲端運算所具有的優勢。
導入IoT技術成趨勢
將IoT用於測試已不再是未來的想望,能否辦到這一點,端視其現有自動化測試基礎架構與最迫切的業務需求而定。一般需考量的領域包含改善測試系統管理、提升測試設備使用率、從測試資料獲得更佳的深入分析結果,以及從遠端存取共用測試系統。高度模組式的軟體定義方式,讓公司能專注在價值最高的領域中,毋須做出取捨。
「很快地,我們的客戶將需要從全球各地管理與維護測試資產,這會成為標準做法。我們必須重新建置測試架構以整合IoT技術,特別是應藉此改善設定管理與資料分析,並支援業務數位化以因應工業4.0。」Thales數位產業總監Franck Choplain如是說。
(本文作者為NI商務與科技研究員)
結合IoT概念 自動化測試挑戰迎刃解
從半導體、電子系統到工業4.0核心所在的智慧型機台等,物聯網(IoT)裝置與工業物聯網(IIoT)系統的複雜度與日俱增。在這段產品鏈內,測試是不為人知的關鍵作業,而更複雜的IoT裝置則使測試更加繁複。不過,IoT概念也可大幅改善自動化測試作業,利用系統管理、資料管理、呈現與分析等IoT功能,再加上應用強化項目,為測試工程師提供更有用的工具,以克服IoT的挑戰。
管理測試系統為IoT/IIoT基礎
對IoT與IIoT而言,受管理的連線裝置是根本所在;但是許多測試系統即使比以往更為分散,卻未連線或受到妥善管理。一般而言,測試工程師若想追蹤在特定硬體上執行的軟體,或甚至只是想了解系統的大致情況,都相當不容易,更不用說要追蹤效能、使用率與狀態了。
幸運的是,大多數現代測試系統皆以電腦或PXI為基礎,並可直接連線至企業,如此即可享有管理軟硬體元件、追蹤使用與執行預知維護等額外功能,進而讓測試投資發揮最高價值。
收集/處理/管理資料為三大IoT商業價值
IoT的商業價值,源自連線系統所產生的大量資料。處理測試資料十分困難,因為有許多不同的資料格式與來源,例如包含時間與頻率的原始類比與數位波形或參數量測結果等;進行這類收集作業時,取樣速率與資料量通常會遠高於從消費性裝置或工業裝置收集的資料。讓情況更棘手的是測試資料一般為獨立儲存,且標準化程度極低。因此對公司來說,這類資料是「看不見」的資料,造成易於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其他階段錯失重要的深入分析。
在實作運用IoT的全方位資料管理解決方案前,Jaguar Land Rover(JLR)僅能分析10%的汽車測試資料。JLR傳動系統經理 Simon Foster曾經指出,根據估計,我們現在可分析高達95%的資料,且因為毋須重複執行測試,所以測試成本與年度測試數量皆得以減少。由此可得知,對自動化測試資料應用IoT功能時,首先是從使用現成軟體轉接器收集並處理標準資料格式開始。
這些轉接器必須使用開放式記錄架構建置,以收集並處理獨特的新資料,包含設計與生產作業中的非測試資料等。測試系統必須可與標準IoT以及IIoT平台分享資料,以在企業層級充分發揮資料的價值。
善用工具呈現/分析資料
將一般商業分析軟體用於測試資料上可能並不容易,因為這類資料通常較為複雜且為多維度。 此外,典型的商業製表功能未包含測試與量測作業的常用呈現方式,例如類比與數位訊號的綜合圖形、眼圖、史密斯圖與星座圖等。內含適當詮釋資料的測試導向資料架構,讓工具能呈現測試資料並提供分析結果,還可將測試資料與設計與生產資料進行比對。
簡而言之,妥善整理的測試資料,讓工程師可將基本統計資料的分析結果應用至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上,如此即可進行整合與運用常見工具的工作流程,例如Python、R與The MathWorks, Inc.、MATLAB軟體等工具,同時利用資料產生更多深入分析結果。
模組化架構有效開發/部署/管理測試軟體
目前的主流做法,正從原本僅限於桌上型應用的情況,轉為利用網路與行動應用程式加以補強。就測試而言,這種轉型可能難以實現。這需要在受測裝置(DUT)進行運算以處理大量資料,並即時做出合格/不合格判斷,而現場操作人員則需要與測試器以及DUT互動。
同時,公司希望能從遠端存取測試設備,藉此檢視結果與使用率等運作狀態。為了因應前述需求,部分公司建置了一次性的架構以集中管理軟體,並將軟體下載至測試設備(視DUT而定)。但也因為如此,這些公司必須維護其客制化架構,所以必須使用額外資源;而這些資源原本可用於商業價值更高的活動上。較高階的測試管理會是理想選擇,也就是從本地測試設備轉移至雲端部署。
網路架構工具可以供檢視測試設備狀態、進行測試排程,以及驗證推送至雲端或伺服器的測試資料。較高階的測試管理功能,可以與使用NI LabVIEW、Microsoft.NET語言、NI TestStand與Python等常用工具建置的現有測試系統相輔相成。
模組化測試軟體架構(測試管理、測試程式碼、量測IP、儀器驅動程式、硬體抽象層),讓公司可評估將不同軟體功能從本地轉移至伺服器或雲端架構之間的利弊得失。隨著更多測試軟體堆疊轉為雲端部署,在資料儲存、可調整的運算,以及易於從各地存取軟體與資料等方面,公司將會發現雲端運算所具有的優勢。
導入IoT技術成趨勢
將IoT用於測試已不再是未來的想望,能否辦到這一點,端視其現有自動化測試基礎架構與最迫切的業務需求而定。一般需考量的領域包含改善測試系統管理、提升測試設備使用率、從測試資料獲得更佳的深入分析結果,以及從遠端存取共用測試系統。高度模組式的軟體定義方式,讓公司能專注在價值最高的領域中,毋須做出取捨。
「很快地,我們的客戶將需要從全球各地管理與維護測試資產,這會成為標準做法。我們必須重新建置測試架構以整合IoT技術,特別是應藉此改善設定管理與資料分析,並支援業務數位化以因應工業4.0。」Thales數位產業總監Franck Choplain如是說。
(本文作者為NI商務與科技研究員)
物聯網將帶動網路資料無「限」量產
物聯網(IoT)不斷的蒐集數據、產生數據也帶來帶來數據處理的新挑戰。IoT裝置最直接的影響反映在數據流量、運算資源負載等數據傳輸(Datacom)問題,產業研究機構資策會MIC表示,雲端資料中心(DC)在2021年的數據流量大約近20,000EB(20ZB),2016~2021年的年複合平均成長率(CAGR)達到22%。
對比雲端DC、傳統DC工作量比重,雲端DC的比重在2021年將達到95%,意味著未來多數的傳輸設備,皆會更加倚靠雲端或以公有運算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現有架構將不足以因應IoT的數據成長。
關於資料類型,資策會MIC認為,在2020年全球數據的生成類型當中,排名首位的數據生成是來自監視、影像動畫或圖像系統,其次則是一般數據處理(如網通通訊的排程),第三則為娛樂與社群媒體顯示IoT的需求,涉及到第一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變化,尤其是倚靠圖像、影像作為媒介的傳輸習慣。
低成本IoT設備量產起跑 儀器商產品布局各有策略
通常示波器、頻譜分析儀、網路分析儀等萬用型的量測儀器會被歸類為基礎儀器。在物聯網(IoT)產品上,相關的功能需求有增無減,但是隨著設備發展日趨複雜,以往的基礎儀器效能已漸漸無法滿足製造商的需求。
另外,在量產階段儘管量測項目較少,對於效能的要求也沒有研發階段來得高。但是在物聯網逐漸普及的同時,相關設備的低價化趨勢也無法避免;設備成本預算的降低,也將影響設備廠商在量測儀器投資上的預算規畫。為因應以上趨勢,儀器廠商也各有戰略,紛紛推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IoT提升電源量測挑戰 低功耗/大電源為趨勢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基礎儀器所涵蓋的電源量測功能已漸漸不能因應時下廠商的需求。其中,物聯網設備講求低功耗的特性,時常要求電源需使用長達10年以上;另外也由於車聯網的趨勢帶動,使得大電源的量測需求也在提升當中。
是德科技行銷處資深行銷專案經理郭丁豪(圖1)表示,在以往,基礎儀器普遍是指電源供應器、示波器、訊號源頻譜分析儀這樣的量測儀器;然而隨著物聯網設備的發展,基礎儀器的量測效能已無法滿足新設備的要求。
圖1 是德科技行銷處資深行銷專案經理郭丁豪表示,隨著物聯網設備的發展,以往基礎儀器的量測效能已無法滿足新設備的要求。
在以往,電源相關的量測儀器多是屬於基礎儀器的範疇之內,然而由於物聯網設備對於低功耗的要求更高,因此電源相關的量測儀器的應用範圍與功能都必須要再提升,才能符合物聯網設備的需求。
為了延長電池續航力,製造商必須分析物聯網裝置在運作、閒置、待機和休眠模式下的電流消耗情況。裝置製造商還需重新建立各種運作條件,例如遠端軟體更新、極限覆蓋條件下的重複傳輸,以及裝置無法連接到伺服器等條件,以充分掌握每一種情境中,分別需要消耗多大電流。
郭丁豪分享,以整體物聯網設備需求來看,除了低功耗的量測需求之外,2018年開始也出現了許多大電流的量測需求,其主要是來自車輛聯網設備。面對此超低功耗與大電流兩個物聯網設備未來的進展方向,是德科技亦推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為了克服功耗問題,是德科技依據系統或元件測試低電流分析需求,提供直流電源分析儀(N6705C)以及元件電流波型分析儀(CX3300系列)。另外,物聯網裝置電池壽命最佳化解決方案(X8712A)則能幫忙有效分析耗電狀況。另一方面,CX3300同時滿足低電流量測要求,且具高取樣率,涵蓋100pA到100A的寬廣量測範圍,並提供高達200MHz的頻寬。
NB-IoT功耗優勢不敗 三表模組需求不減
在眾多物聯網連線技術中,由於NB-IoT具備超低功耗的獨特優勢,因此未來將會和5G技術並行,並且在電表、水表、瓦斯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羅德史瓦茲(R&S)無線通訊量測事業部程世豪(圖2)表示,以中國市場為例,該市場特別專注於NB-IoT設備的布建,並以三表應用為主,另外,在北美、澳洲也都能看到NB-IoT在礦場與畜牧業的應用。
圖2 羅德史瓦茲無線通訊量測事業部程世豪表示,在北美、澳洲都能看到NB-IoT在礦場與畜牧業的應用。
安立知業務暨技術支援部經理林光韋(圖3)亦提及,NB-IoT設備傳輸數據小,雖無法為電信營運商帶來太大的營收,但由於NCC的扶植,因此電信營運商期待能夠透過NB-IoT的推廣提升客戶數量。另外,由於傳輸資料量小的特性,NB-IoT的所需功耗非常的低,終端設備大約只需10年更換電池即可。
圖3 安立知業務暨技術支援部經理林光韋指出,由於物聯網設備對於成本的要求非常高,此趨勢也將對測試儀器市場有所影響。
羅德史瓦茲(R&S)應用工程部副理林方立(圖4)則說明,目前NB-IoT已進入模組量產階段,在該生產階段,廠商對於量測儀器的需求多為終端產品的驗證,羅德史瓦茲的CMW500寬頻無線通訊測試儀便能滿足該階段需求。另一方面,許多中小型的模組廠商不像是晶片商一樣擁有大產量與大資金,因此在模組量產階段,許多廠商也需要更為經濟型的綜合分析方案支持。
圖4 羅德史瓦茲應用工程部副理林方立說明,在NB-IoT量產階段,廠商對於量測儀器的需求多為終端產品的驗證。
IoT設備低價化 儀器商擴大產品系列應戰
無論是在物聯網設備的研發階段或是量產階段,廠商對於基礎儀器要求皆與以往有所差異;眾儀器廠商也積極推出相對應的產品系列應戰。
林光韋表示,以NB-IoT為例,由於該連線技術可以透過原本已架設好的LTE頻寬傳輸,再加上NB-IoT執照有NCC的扶植,因此電信營運商也更有推廣的動力。但也由於物聯網設備對於成本的要求非常高,必須要夠低價,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普及化,這也將對測試儀器市場有所影響。
正因為物聯網設備對成本十分要求,設備廠商在量測儀器的投資預算也會壓低。在未來,基礎儀器將會逐漸更加的小型化、輕量化。由於物聯網設備對成本考量及量測需求已不是過去傳統的基礎儀器能夠滿足,因此,未來無論是NB-IoT或是其他物聯網的量測需求都將更為複雜。
針對更加繁複的量測需求,安立知推出了VectorStar寬頻向量網路分析儀,該產品的頻率涵蓋範圍為70kHz~110/125/145GHz,能夠滿足更高階的量測需求,這些需求也依然是現在許多研發單位需要的功能。然而,另一方面,對於已經邁入量產階段的物聯網相關模組、天線或是被動元件廠商來講,量產的階段測項較少,對於成本更為考究,因此安立知也提供了ShockLine高性能向量網路分析儀產品系列,以滿足該需求。
Wi-Fi/藍牙加持 實現高CP值智慧實驗室
到量測儀器產業。為因應物聯網設備量測需求,不僅使得基礎儀器的需求提升,就連基礎儀器本身向外的資料傳輸與儲存也成為熱門議題。因此,已有儀器廠商推出導入無線介面的基礎儀器組合,瞄準平價市場,實現高CP值的智慧實驗室。
旺群儀器創辦人葉品顯(圖5)表示,任何量測儀器只要導入連線功能,便會提高數倍價格。舉例而言,一台最平價的分貝計只要台幣600元以下便能入手,但是一旦導入有線介面,價格便可能突破萬元台幣,價差非常大。
圖5 旺群儀器創辦人葉品顯表示,在平價的基礎儀器上導入有線介面除了將大幅增加成本之外,也會帶來配線複雜與掉線的缺點。
葉品顯進一步說明,目前市面上儀器之間的連線多以USB、RS232、GPIB與LAN為主,在平價的基礎儀器上導入有線介面除了將大幅增加成本之外,也會帶來配線複雜與掉線的缺點。
有鑑於此,旺群正式於2017年11月代理中國儀器商利利普旗下OWON品牌儀器,並推出包含示波器、訊號產生器、電表與電源四套件組合,其中示波器與電表導入了Wi-Fi與藍牙無線技術,並且瞄準教育市場與工程師各體用戶,期待能將物聯網的概念導入至基礎儀器之中,為這兩個客群帶來高CP值的智慧實驗室。
此外,在2018年旺群已與台南科大合作,在校園中建置14套智慧實驗室配備。葉品顯認為,基礎儀器的介面無線化將會持續發酵,在未來預期將會有更多廠商投入該市場;旺群則期待能秉持著先行者的優勢,在該市場搶下優勢。
智慧音箱開疆拓土 遠傳力闢物聯網市場版圖
在亞馬遜(Amazon)推出Echo之後,帶動全球智慧音箱及人工智慧(AI)語音助理的熱潮,不僅Google、Apple或音響品牌業者相繼投入智慧音箱產品外,隨著物聯網(IoT)商機蓬勃發展,電信業者也開始切入智慧音箱市場,推出相關產品與服務。例如遠傳電信便於近期發布兩款全新攜帶式智慧音箱「小愛講」和「小狐狸」,此一布局不僅是看好智慧音箱具備智慧家庭服務中樞的潛力,也希望能藉此拓展物聯網市場版圖,搶占市場先機。
根據研調機構Deloitte指出,智慧音箱市場於2019年市場價值將達到70億美元,較2018年的43億美元,年成長率達63%,成為歷史上成長最快的網際網路裝置類別;而預估2019年智慧音箱銷售量將可以達到1.64億台。
對此,遠傳個人用戶事業群數位服務處副總經理陳萍坽表示,遠傳未來將以「大人物」為企業發展主軸,深耕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三大關鍵領域,而智慧音箱可說是遠傳布局這三大領域的先鋒,因智慧音箱不僅能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人機互動體驗,同時未來還有望成為各式聯網產品的控制中樞。
陳萍坽進一步說明,對於電信業者而言,智慧音箱可說是不能缺席的市場。遠傳推出「小愛講」和「小狐狸」,不只是瞄準智慧音箱商機,而是希望能藉此深耕物聯網市場。未來物聯網裝置勢將遍地開花,像是智慧家庭中的洗衣機、電視機等家電用品都將有聯網功能;而智慧音箱的語音控制功能有望成為各種聯網裝置控制中樞,提供各種創新應用服務。因此,該公司便積極布局,期能透過智慧音箱搶占物聯網先機,再進而深耕智慧聯網市場。
據悉,遠傳所推出的兩款「小愛講」和「小狐狸」智慧音箱,目前已可實現部分智慧家庭應用,控制家電產品如EQL智能小管家、智慧燈泡、智慧插座等;同時也具備資訊快查(如天氣、股票、匯率換算等)、生活幫手(設鬧鐘、查時間、家庭留言等),以及娛樂音訊播放(音樂、新聞、有聲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