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HUD

HUD

- Advertisment -

高效/節能為王道 功率元件材料/架構/設計翻新

在資料中心、車用電子、工業等眾多應用驅動之下,全球能源使用量大增,如何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兼顧可靠性與安全性,已是電源設計人員共通的開發課題。大數據和人工智慧(AI)興起,使得資料中心的雲端儲存/運算需求增加,導致耗電量大增;預估至2020年,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將突破730億度。另一方面,隨著工廠智慧化程度攀升,自動化設備的大量導入,使得整體工業用電量維持逐年上升的趨勢。 顯而易見,如何實現高效率的電源轉換已成當務之急,因此,新材料和新技術趁勢崛起,像是48V供電架構、電源模組、可程式/數位電源,及SiC/GaN寬能隙功率半導體等新技術,以達到高功率密度、縮小尺寸、提升能效、減少升溫,甚至可降低系統閒置時所需耗費的電力,壓低能源需求。本活動邀集代表性電源技術方案供應業者,深入探討提升電源系統能源轉換效率的設計關鍵。 SiC將發展高電壓/電流應用 半導體技術持續在各領域攻城掠地,羅姆半導體(ROHM)台灣技術中心資深工程師蘇建榮(圖1)表示,業界對電源技術的要求為節能、小型化與寬能隙(Wide BangGap)。由於傳統的矽(Si)已經達到物理極限,需要新的半導體材料以提供更優越的性能表現,碳化矽(SiC)與氮化鎵(GaN)為最常被提到的兩種新興功率半導體材料,其中碳化矽的矽與碳是1:1比例結合的IV-IV族化合物半導體,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長晶,熱、化學、機械等特性表現穩定。 圖1 羅姆半導體ROHM台灣技術中心資深工程師蘇建榮表示,碳化矽SiC被視為未來高電壓功率元件的明日之星。 因此SiC具有高擊穿電場強度、寬能隙與高熱傳導率三大特性,蘇建榮強調,SiC崩潰電場(Breakdown Field)是矽的10倍,能隙是矽的3倍,熱傳導率也是矽的3倍。所以有低導通電阻、高耐壓600~1200V;且可以快速切換,具備低開關損耗、可在超過150℃的環境工作,及可以流過大電流的優點,被視為未來高電壓功率元件的明日之星。 因此SiC MOSFET近年發展迅速,在其內部閘極電阻部分,該元件內部閘極電阻(Rg)與柵電極材料的表面電阻及晶片尺寸有關;如果是相同設計則與與晶片尺寸成反比,晶片越小閘極電阻越高;同等特性下,SiC MOSFET的晶片尺寸比矽元件小,因此閘極電容小,但內部閘極電阻增大,因此若要實現高速開關,外接閘極電阻要盡量小。蘇建榮認為,SiC在大電流與高電壓的應用前景備受看好,如馬達的牽引逆變器(Traction Inverter)、電動車充電系統、SiC不斷電系統、太陽光電逆變器(PV Inverter)等。 48V系統降低電源傳輸損耗 資料中心與AI邊緣運算近年高速成長,帶動高壓直流化趨勢,美商懷格(Vicor)資深技術支援工程師張仁程(圖2)指出,電源系統技術需求包括:更寬與更高的操作電壓、高輸出功率、高效率、高能量密度/小尺寸、低雜訊、高功率重量比(Power to Weight)、散熱(Thermal Dissipation)與遙測(Telemetry)設計等。為提高電源轉換效率,48V傳輸架構取代12V架構的呼聲越來越高。 圖2 美商懷格Vicor資深技術支援工程師張仁程指出,為提高電源轉換效率,48V傳輸架構取代12V架構的呼聲越來越高。 相較12V的架構,48V電壓提高4倍,傳輸耗損降為1/16。張仁程說,在相同瓦特數下,48V電流僅有1/4,阻抗損失為原本的1/16,以750W的供電實例而言,12V系統電流達63A,傳輸使用2AWG電源線,每公尺重量約273公克,3公尺線路損耗約13.6W;而48V系統電流降到16A,使用12AWG電源線,每公尺線路重量僅27公克,3公尺線路損耗8.6W,重量剩下1/10,損耗降低37%。 電源效率除傳輸效率之外,高低壓轉換也會產生耗損,目前一般的電壓轉換效率大概為97%~98%,努力的目標是提升轉換效率到99%,甚至零耗損轉換,包括雙向升降壓。張仁程解釋,零電壓切換(Zero-Voltage Switching, ZVS)是一種將電流引導到開關中以在開關打開之前均衡任一側電壓的技術,ZVS利用箝位開關和電路諧振,通過柔性切換有效地操作高端和同步MOSFET,避免了其在常規PWM操作和定時期間產生的損耗。另一種正弦振幅轉換器拓撲(Sine Amplitude Converter, SAC)是一個處於BCM模組核心位置的動態、高效能引擎。 工業/車用電源轉換器設計強化效率 在升降壓與電源傳輸時,都需要應用高效率電源轉換器,這也是另一個電源設計的要點,ADI代理商茂宣的應用工程副理洪家成(圖3)提到,在電源轉換器設計時,需要考量的重點如:輸出鏈波(Ripple)/雜訊、輕載效率、關機電源正常、大小/高度限制與環境溫度等。設計重點則為:瞬態響應(Transient Response)、線性調整率(Line Regulation)、輸入/輸出保護、電流限制/短路保護、安規保護、EMC/EMI等。 圖3 茂宣應用工程副理洪家成提到,Silent Switcher具有高效率、小體積與低EMI,即使在高切換頻率下亦能高效運作。 在工業環境,基於安全、接地迴路與能階位移(Level Shifting)等理由,採用隔離電源(Isolated Power)設計相對普遍,洪家成解釋,ADI經過簡化的Isolated Flyback電路,效率超過90%。在車用部分,降壓-升壓拓撲(Buck-Boost Topology),車輛行駛時電子系統會進行升/降壓,伴隨許多電流突波與雜訊,如何協助電壓轉換非常重要;另外車輛運行時會產生高溫,電子系統的散熱與抗熱也很重要,並且需要避免電磁干擾。 ADI發展Silent Switcher 2同步單片降壓開關穩壓器,為汽車與交通運輸應用所設計。洪家成說明,Silent...
0

軟硬體技術全面進擊 智慧化駕馭車電新未來

全球汽車電子業將迎接新的典範轉移。2019年初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再度成為各大車廠角力戰場,除了各種配備先進的自駕車車款爭奇鬥艷外,創新的商用服務、車載娛樂及模組化設計,也成為展示新焦點。與此同時,車用電子供應鏈及相關零組件與半導體業者也火力全開,競相推出最新一代解決方案,為自駕車發展增添極大動能。 今年,具半自主駕駛能力的Level 3等級自駕車,將是全球車廠與車電相關業者的研發重心,而ADAS功能的升級,以及車載毫米波雷達與V2X車聯網等技術的突破,將是促成此一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關鍵。與此同時,自駕車資安風險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如何通盤考量並落實亦是業者不容輕忽的課題。緣此,本活動聚焦車用電子關鍵技術與零組件,深入剖析其最新發展動向與應用設計對策,協助產業界加速布局車電市場,成功搭上未來自駕車商機。 車輛智慧化自動駕駛為終極目標 針對車輛智慧化的發展趨勢,車輛中心(ARTC)經理許文賢(圖1)說,產業將透過五大發展策略包括:自駕化(Autonomous)導入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類神經網路等技術;連網化(Connected)汽車與其他汽車或交通基礎設施的網路連接;協同化(Cooperated)發展協同式智慧交通系統C-ADAS/C-ITS等;電動化(Electrified)達成移動零排碳,有效管理CO2;共享化(Shared)透過隨選需求服務(On Demand Service)搭乘自駕車。 圖1 車輛中心經理許文賢說,自駕車更可以降低人為疏失事故及老齡駕車、疲勞駕駛的安全疑慮,提升行的安全。 從駕駛的行為來看,自駕車更可以降低人為疏失事故及老齡駕車、疲勞駕駛的安全疑慮,提升行的安全。同時補強都會離峰時段或偏鄉司機人力短缺問題,發展社區自動駕駛車隊,促進共乘共享經濟。而自駕車導入的新興科技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與電能,提升環境與生活品質。因此,自駕車技術已經成為各國科技發展的重點項目。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IHS報告指出,2030年全球預計有400萬輛Level4以上的自駕車,2035年更將成長到1200萬台,約占全球汽車市場規模9%。而另一研究單位則指出,到2030年,Level4和Level5等級系統將僅占全球市場銷售新車的4%,不過到2040年則會快速成長到超過25%。而在這樣的趨勢下,許文賢建議,為確保自駕車安全無虞,國內應該發展完整的自駕車法規與驗證能量;服務上,則應該利用台灣特有人車混流交通情境,發展創新的自駕運行模式;技術上,可以投入感知、定位、人機介面/車用網路、決策與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 77/79GHz高頻毫米波雷達將成車用主流 車輛的發展從目標來觀察,德州儀器(TI)半導體行銷與應用嵌入式系統總監詹勳琪(圖2)提到,不外乎更安全、更綠能/環保、更多樂趣三大面向。所有的科技、電子系統、智慧化都是為此,以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而言,2019年預計將創造291億美元產值,2021年更將成長至373億美元;另外,這些主動安全系統或是自駕系統的發展,將直接帶動感測器的發展,2019年車用感測器需求約為41.4億顆,2021年還將一路成長到46.4億顆,未來五年,需求成長比重高達37.07%。 圖2 德州儀器半導體行銷與應用嵌入式系統總監詹勳琪說,該公司毫米波雷達直接切入發展77/79GHz的高頻雷達,並採用CMOS製程。 而車用雷達在不同的位置也有不同的功能要點,詹勳琪說明,安裝在側向與四角的稱為角雷達(Corner Radar),前方測距的稱為影像雷達(Imaging Radar),安裝於車後的為停車雷達(Radar for Parking),還有安裝在車內負責感測乘客與生理跡象的雷達。以TI目前的毫米波雷達(mmWave Radar)為例,該公司直接切入發展77/79GHz的高頻雷達,並採用高整合度的CMOS製程。 針對不同的應用與整合度,TI發展了三個系列的產品,詹勳琪表示,AWR1243系列搭載四個接收器(4Rx)與三個發送器(3Tx),主要應用在影像雷達,可以依照感測距離整合兩個或四個;AWR1642系列則是整合度更高的產品,搭載四個接收器(4Rx)與兩個發送器(2Tx),並整合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可應用在車內身體感測、乘客感測等,以上兩個系列都已經量產;2019年第二季,將針對高整合系列推出AWR1843產品,搭載四個接收器(4Rx)與三個發送器(3Tx),可應用在車後停車雷達。 高頻雷達測試驗證提升產品可靠度 車規應用不同於消費性產品,可靠性、環境耐受度、生命週期的要求都更加嚴格,因此在設計與測試部分需要更完善的考量。是德科技資深專案經理廖康佑(圖3)解釋,目前車用感測主流的技術包括毫米波雷達、攝影機與光達(LiDAR),在高頻毫米波雷達部分,因為頻率高所以訊號容易衰減,並產生相位雜訊(Phase Noise)、重複性(Repeatability)、頻率響應誤差降低、更多雜訊影響差向量振幅值(EVM)、測試環境設定複雜、生成並顯示準確的寬頻帶毫米波訊號等挑戰。 圖3 是德科技資深專案經理廖康佑解釋,目前車用感測主流的技術包括毫米波雷達、攝影機與光達(LiDAR)。 而頻率調變連續波雷達(FMCW)由於產品便於小型化,也是高頻毫米波雷達常用的調變技術之一,廖康佑提到,此種雷達的挑戰是頻率調變線性度的品質、相位雜訊與調幅雜訊、傳送到接收間的訊號洩漏、感測器和目標之間多次不良反射的混亂情況、來自其他雷達感測器頻段用戶的干擾、散熱/耗電的挑戰等。是德從一個雷達模組系統的架構設計階段、開發階段到成品的驗證階段都有軟硬體的模擬驗證解決方案可以協助廠商。 而新興的高頻77/79GHz毫米波雷達,對於原本就投入24GHz產品開發的廠商而言,雖然頻率提升三倍,原先使用的設備可能不敷使用,廖康佑也強調,可以透過延伸擴充的模組協助在架構設計階段進行模擬(Simulation),除了模擬的軟體之外,並提供訊號產生器協助廠商進行模擬。進到開發階段就以訊號分析為主,透過高頻的頻譜分析儀可以了解訊號的好壞。量產與產線階段,就透過模擬實際環境與應用狀況,檢視設計成果的距離、方向、角度等有沒有達成預設的目標。 設計模擬助訊號表現最佳化 77/79GHz的高頻雷達是未來的主流,現階段吸引許多廠商投入開發,安矽思(ANSYS)應用工程經理吳俊昆(圖4)從設計的角度表示,雷達天線的設計可以協助集中並強化雷達的能量,讓訊號傳送與接收狀況更好,一般而言天線設計的原則是要強化中間能量最大的部分,並設法降低旁波瓣(Sidelobe),若設計不良形成相反的天線輻射場型,旁波瓣就變成是干擾,也嚴重影響訊號的傳送與接收品質,透過設計軟體可以微調參數最佳化訊號的表現。 圖4 安矽思(ANSYS)應用工程經理吳俊昆表示,透過設計軟體可以反覆模擬並微調參數最佳化訊號的表現。 另外,車用雷達的電磁波因為可以穿透物體,因此為了美觀一般的車用雷達都會使用雷達罩保護,並安裝在汽車Logo或保險桿後,但是只要遮罩的材料有金屬成分,就很容易破壞雷達的訊號,透過設計軟體可以發現這樣的問題,有助於廠商提早因應。在軟體裡也有場景設定的功能,套入實際環境的設定可以分析雷達在實際場景的效能表現。 與現在人們熟知的Waymo、Uber等公司持續將自駕車於現地進行實際測試相較,軟體場景設定不僅成本較低也較有效率,目前在路上測試運行的自駕車雖然可以不斷蒐集實際交通與突發狀況的資訊,但世界各地的道路狀況與交通場景畢竟有很大的差異,吳俊昆認為,利用設計軟體模擬部分交通與路況,可以在早期設計階段就改正一些錯誤,並因應部分複雜的路況,協助提高產品的完成度。 安全風險隨車輛智慧化提高 隨著車輛的電子化與聯網化,自駕車潛在資訊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趨勢科技協理許育誠(圖5)指出,資訊安全的問題常發生在不被注意的地方,這些地方的漏洞因為被忽略形成攻擊的破口,因此資訊安全的問題非常難以預測,所以需要預先準備,資訊安全廠商通常從攻擊機會、攻擊獲利的機會與攻擊被複製的機會來判斷並預作準備。 圖5 趨勢科技協理許育誠指出,隨著車輛的電子化與聯網化,自駕車潛在資訊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峻。 一般的網路攻擊者可以分成兩個類型,許育誠表示,白帽(White Hat)駭客通常是為了發現系統漏洞,然後提出警示,以便將漏洞補起,可能是研究單位或學校老師;另外一種是黑帽(Black Hat)駭客,這種就是一般人認知的駭客,其網路攻擊行為的目地是為了在網路漏洞中取得利益。攻擊可以從所有可能對外聯繫的管道中發生,包括免鑰匙(Keyless)系統、車用藍牙/WiFi,還有未來的車聯網都可能是網路攻擊的弱點。 車輛本來就非常講究安全,不僅是行駛的安全,車輛保全使其降低失竊的風險普遍為消費者重視。而在汽車智慧化的過程中,這部分的安全更加重要,因為若駭客透過網路漏洞奪走車輛主控權,後果更是不堪設想,許多戲劇、電影都已經描述過類似情節,許育誠表示,若大規模爆發有可能很難解決,同時對車商的信譽造成非常大的打擊,以北美市場為例,一次車輛召回的成本至少200萬美元,所以車廠對這類問題必不能等閒視之。 專業設計系統降低進入市場門檻 除了熱門的車用雷達之外,抬頭顯示器(HUD)、車用影像監控系統與新式車燈,也是許多廠商投入的市場,同時適合國內廠商發展,ANSYS協理張力和(圖6)說,以往的HUD系統在設計、分析、驗證的流程有極為複雜的步驟;該公司提出一個新的設計流程,透過視覺化規格定義、顯示器設計、反射片概念設計、成像品質分析、公差影響分析、人眼視覺模擬、虛擬實境體驗等步驟,簡化並提高HUD的設計流程與品質。 圖6 ANSYS協理張力和說,專業設計系統協助降低HUD、影像監控、智慧型頭燈設計市場進入門檻。 ANSYS另外提出一套車用影像監控系統OST(Optical Sensor Test),張力和表示,影像是汽車應用最為廣泛直覺並發展成熟的環景感測技術之一,OST系統的設計可以應用在後視、停車輔助系統、智慧型頭燈控制、超速指標辨認、車道偏移警示、行人偵測、夜視等。 車輛頭燈對於在惡劣天候下的駕駛安全相當重要,因此智慧型頭燈的設計也有高度的市場需求,張力和進一步說明,ANSYS智慧頭燈設計系統,具有許多有用的工具如光學真實物理特性的表現,讓設計者設定不同的環境或時間,模擬實際的環境光線變化,並透過不同的角度觀察照明的實際效果,針對近期熱門的主動頭燈轉向系統(AFS)與矩陣式頭燈(Matrix Beam)設計與模擬,可以完整支援。 成熟技術助自駕車落地 對於一般人用車的自駕化發展來說,因為牽涉到複雜的現實環境,加上人要搭載於其上,安全問題便不斷被擴大,所以全球許多廠商都還在發展與測試的階段,但是對於特定應用的自駕車,可能是載貨或在園區/廠區固定路線上執行單純任務的載具而言,目前產業的技術已經足以應付。發展特殊應用無人載具的普思英察(PerceptIn)商務拓展經理馬羽佳(圖7)表示,一般自駕車分為三大系統,感測(Sensing)、知能(Perception)、決策(Decision)等。 圖7 普思英察(Perceptin)商務拓展經理馬羽佳表示,利用機器視覺技術搭配AI深度學習,可以讓自駕技術快速落地。 以這三大系統來看,都有許多技術與解決方案可以提供,馬羽佳就車輛的定位視覺系統為例指出,全球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與慣性導航系統(INS)是一種傳統的解決方案,缺點是誤差範圍多在幾公尺,而且可能因為環境干擾因素產生延遲與斷訊;另一個光達結合高解析地圖(HD Map)的方案,精準度與效果極佳,但因為軟硬體成本高昂,也須搭配運算能力強大的處理平台,目前導入商用的情況尚屬少數;而以工業應用的機器視覺技術,透過雙目視覺(Stereo Visual)系統、單目視覺(Monocular Visual)、視覺慣性測距(Visual Inertial Odometry)技術,則是另一個解決方案。 在一個交通載具可以低速運行,且道路環境相對單純的環境裡,利用低成本的機器視覺技術,搭配AI深度學習,馬羽佳說,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自駕技術快速落地,也可以將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否則在光達與HD...
0

專訪東瑞電子行銷業務事業部副理陳則名 東瑞/Ricoh攜手深耕車電市場

東瑞電子協助供應商推廣產品,是深耕車用市場的專業代理商,而理光微電子憑藉自身的工藝技術和電路技術,實現了高耐壓、低消耗、高精度,可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東瑞電子行銷業務事業部副理陳則名表示,汽車電子系統越來越多,車用電源通常來自電池加發電機,發電機供電不穩定,平常電壓雖然只有12~14伏(V)左右,啟動瞬間可能產生高電壓,透過電壓檢測IC可以保護元件與系統的穩定,避免車用IC裝置被高電壓擊穿。 未來車用電子電力傳輸將從12V往48V發展,理光微電子台北代表人辦事處總經理小川貴裕說明,該公司的電壓檢測IC不僅能即時偵測,針對輕油電的48V系統發展趨勢,相關產品也可以支援到60V的電壓範圍。隨著汽車導入越來越多電子系統,這類電壓檢測元件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 另外,抬頭顯示器(Head Up Display, HUD)應用越見普遍,利用光學反射原理將重要的行車資訊投射在擋風玻璃,早期反射式的HUD駕駛閱讀須將視線移開,容易造成分心;新式的HUD將訊息投射到與駕駛視線一致的位置,不用像舊式的解決方案須要變換視覺焦距,降低駕駛分心的情況,而且從單色到全彩顯示,訊息更加一目了然。 理光的RGB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 LD)驅動晶片解決方案,針對大畫面和高畫質的HUD產品開發需求提出,小川貴裕指出,此舉可以減輕駕駛員負擔,降低危險駕駛情況。晶片透過各保護特性,實現高安全性,達到Full-HD(1080P)高解析度,大驅動電流實現六公尺外呈現虛像,並自動檢測LD溫度特性並補償保持高對比度和高精度調光,2019年第三季前完成量產,並由客戶設計、導入,預計2021年後正式上市。 東瑞電子行銷業務事業部副理陳則名(右);理光微電子台北代表人辦事處總經理小川貴裕(左二)。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