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AiP

AiP

- Advertisment -

異質整合大行其道 Chiplet再造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但追求效能提升的腳步卻從來沒有稍停,半導體晶片整合技術進入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世代,各種晶片電路設計與封裝層級的整合技術希望能延續摩爾定律的規律,加上人工智慧(AI)、5G與高效能運算(HPC)等應用對於半導體效能提升的需求,也持續推動晶片技術的改善,近期在小晶片(Chiplet)設計架構的發展之下,也帶動新一波的晶片整合技術發展。 Chiplet並不是全新的IC設計概念,過去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 SoC)與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 SiP)都與小晶片概念有關,隨著半導體製程的發展,電路微縮的代價越來越高,如果要將一個SoC裡面的所有電路都用相同製程或相同材料進行整合,「卡關」的可能性也會提高,可能在良率或成本上付出重大代價。Chiplet的彈性架構,整合不同製程或不同材料的裸晶(Die)電路,再透過更有效率的封裝技術,不僅避開製程瓶頸,也可以在效能與成本上取得最佳解,帶動IC設計、製造、封測廠商的全面投入。 新興應用推動半導體異質整合發展 儘管異質整合技術已經問世多年,但是該技術的應用在過去兩年中急速成長,以滿足功能更加複雜和功耗不斷降低的需求,KLA資深行銷總監Stephen Hiebert表示,異質整合允許IC製造商在單個封裝中堆疊更多的裸晶,以提高電晶體的密度,將各種不同技術和功能的晶片組合在一起,可以實現強大的功能,這些變化影響了封裝的最終設計和封裝內部的晶片組裝,其中包括2.5D和3D晶片堆疊以及扇出型封裝等技術。 另外,幾種異質整合平台例如高密度扇出型封裝、矽中介層(Interposer)和直接接合解決方案,在消費性和入門級應用中都越來越受歡迎。科林研發(Lam Research)Managing Director Manish Ranjan(圖1)表示,隨著功能要求和外形因素的增加,高階封裝解決方案在支援下一代消費性裝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諸如AI和ML這類新興應用程式的性能要求,亦推動對提高記憶體頻寬和增加使用高頻寬記憶體的需求,預計在未來幾年內,晶片的發展將更強調低功耗、增加製造靈活性以及加速上市時間。 圖1 Lam Research Managing Director Manish Ranjan Chiplet的影響不僅在晶片設計方面,工研院資通所所長闕志克(圖2)坦言,小晶片的發展將影響半導體的產業生態,過去IC設計業者發展一個完整的產品,除了自身專長的IP之外,要透過IP授權導入其他功能性的電路,所以在晶片設計階段需要支付一次性工程費用(Non-recurring Engineering, NRE),投片量產後又需要依出貨量支付授權金(Royalty)等兩筆費用。Chiplet則是直接買製造好的裸晶,所以少了NRE或授權費(License Fee)這種早期開發成本,有助於小型IC設計公司的生存。 圖2 工研院資通所所長闕志克 Chiplet解構並重組半導體產業鏈 ISSCC一直以來都是積體電路新技術的指標,2020年有多篇論文都以Chiplet為討論主題,其話題性可見一斑。Chiplet有兩項關鍵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如何將各個小晶片連接起來,透過封裝技術將不同製程甚至不同材料的裸晶連接;另一個則是如何去劃分、定義這些小晶片的功能、介面、互聯協定等。Chiplet需要解決的挑戰包括:生態系統成熟度、技術和架構劃分、晶片介面、可測試性、3D CAD流程等。 Chiplet為什麼重要?透過將曾經整合的晶片分成獨立的功能區塊,讓廠商解構並重新思考如何從晶片架構的重組提升效能,以AMD的設計為例,I/O模組和DRAM通道使用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的14nm製程,而包含CPU核心邏輯電路和L3高速暫存,則採用台積電的7nm或更先進的製程。在7nm之前,Chiplet的價值不高,因為保持整個晶片的統一性比將其拆分更有價值,進入先進製程之後,邏輯電路可以持續微縮,除了提高電晶體集積度之外,也可以降低功耗,但I/O模組使用14nm則可能最具成本與效能優勢。 ISSCC 2020的Chiplet研究從單純的封裝技術、介面電路逐漸開始從製程到架構優化設計研究發展,代表Chiplet技術已經逐漸成熟。闕志克認為,Chiplet對半導體產業更廣泛的意義在於,半導體現有產業鏈將因此產生解構與重組,更多小型IC設計公司有能力投入產業,晶圓廠或可以屯貨、交易的中間商將創造新價值。對於IC設計公司而言,Chiplet提供更多在製程微縮之外,嘗試新材料和製程的組合,以提升晶片效能或電源效率。 台灣半導體產業投入Chiplet有勝算 台灣有許多中小型IC設計公司,闕志克說,先進半導體製程帶來的高成本,對於規模不大的IC設計廠商造成強大的成本負擔,因此TSMC的先進製程產能長期已來都以服務大型晶片公司為主;透過Chiplet IC設計公司可以更專注在自己專長的IP,將這部分電路設計到最好,並交易需要的功能裸晶,有實際出貨再支付相關費用,投片成本大幅降低,更有機會使用先進製程,有助於中小型或新創IC設計公司的發展。 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本來就很完整,垂直分工的模式也很適合Chiplet的發展,闕志克表示,目前的產業結構還需要做些調整,但相對各國的半導體產業現況,台灣發展Chiplet最有條件,也更容易成功。SoC與Chiplet的重點一樣都是整合,不一樣的是SoC是在電路層面進行整合,Chiplet則將整合工作移到封裝階段,所以封測廠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 隨著封裝內的晶片數量不斷增加,封裝的整體價值也隨之提高,Know...
0

5G考驗天線設計 模擬將成關鍵技術

上述三大5G應用場景中的eMBB 場景主要提升以「人」為中心的娛樂、社交等個人消費業務的使用體驗,「高速率、大頻寬、低時延」正是提高個人用戶消費體驗的關鍵。而手機終端作為使用者體驗5G的重要載體,在5G時代下面臨著新的通訊架構與設計挑戰。 5G終端天線研發面臨多重挑戰 5G已於2019年底正式進入商用,這將帶來大量資料通訊、萬物互聯、即時交互、工業物聯網等新型業務的快速發展。因此,5G儼然已經成為當前移動通訊產業的關注焦點。未來的5G系統將著眼于全頻段,即不僅局限於低頻段(6GHz及以下頻段),也將考慮毫米波頻段。而天線作為移動通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與設計對移動通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G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用戶體驗的革新:華為Mate30系列手機內部整合了21根天線,不僅支援5G,還要支援4G、3G、NFC、GPS、Wi-Fi、藍牙等無線技術。在這21跟天線中,5G使用了14根,這也揭示了5G新的通訊架構下,手機終端天線發展真正的技術需求。在終端設備中信號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用戶體驗,所以,5G終端天線的設計必將成為5G部署的重要環節之一。 3GPP把5G頻段分為FR1頻段和FR2頻段(圖1),其中FR1的頻段通常被稱為Sub-6G頻段,範圍為450MHz~6GHz,FR2頻段為24.25GHz~52.6GHz,通常被稱為毫米波頻段。毫米波頻段的優勢是具備大量的可用頻譜頻寬、波束窄、方向性好、頻段許可獲取成本低。借助于先進的毫米波自我調整波束賦型和波束跟蹤技術,可以確保在真實環境中毫米波終端與基地台實現穩健的行動寬頻通訊。 圖1 5G頻段分成Sub-6GHz與毫米波兩個群組 採用5G初級階段的NSA組網方式,5G網路與4G網路並存,而5G 設備要達到更高速、穩定、低時延等要求則依賴於以下幾個因素: .更多頻段 .多個頻段之間的載波聚合技術 .大規模MIMO等技術 當前手機終端天線淨空普遍壓縮至2mm左右,而終端天線設計中既要兼顧sub6G與毫米波頻段的多頻段需求,又要支援MIMO天線技術,多頻帶CA技術實現場景需求,這些技術的引入都對5G手機終端設計研發提出了高難度的挑戰。 在NSA組網模式下,4G頻段天線與5G頻段天線並存;3GPP中,4×4 MIMO天線作為強制入網要求。5G終端產品內的天線數目激增,面對這麼多天線,天線效率、天線共存、天線佈局等問題亟待研究解決,天線設計面臨著重大挑戰。 其次,在5G通訊中,低頻的頻譜資源終歸是有限的,毫米波應用的潛力巨大,毫米波具有極寬的絕對頻寬,提高通道容量和資料傳輸速率的毫米波技術成為了未來5G通訊關鍵技術之一。但毫米波信號介質和輻射損耗較大,如何減少毫米波在終端內的損耗,確保毫米波更好的傳輸特性是工程師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最後,5G手機中集成多種晶片模組,CPU、射頻模組、基帶晶片、螢幕都是功耗與發熱的大戶,而5G晶片的計算能力要比現有的4G晶片高至少5倍,功耗大約高出2.5倍。並且手機的散熱好壞不僅僅影響用戶體驗,同時影響手機內部器件工作狀態,這使得5G手機的散熱技術研究面臨重大挑戰。 六大關鍵技術應對5G天線設計挑戰 為了滿足5G下行峰速20 Gbps,需要提供最大100 MHz的傳輸頻寬,為了滿足大頻寬連續頻譜的稀缺,在5G通訊中採用載波聚合(CA)來解決。但是如果發送和接收路徑之間的隔離度或者交叉隔離不足,多個頻段的無線RF信號可能會相互干擾,則CA應用中會出現靈敏度降低(Desense)問題。 所以,5G手機終端的Desense問題會比之前更為複雜,需要對Sub6G頻段與毫米波頻段共存狀態下對Desense問題根因分析,提前應對信號干擾問題。以下將介紹六種應對5G手機天線設計挑戰的關鍵技術。 模型處理與前處理 目前市面上5G手機大多採用NSA組網架構,相容4G通訊與5G通訊。相對於毫米波頻段,sub 6G頻段集中在2.5GHz—6GHz,sub 6G頻段天線和4G頻段天線調試方法類似,在當前流行的金屬邊框、全面屏手機內容易實現,天線設計形式採用PIFA天線+寄生形式,傳統的FPC天線(圖2)或者LDS天線都可以勝任。 圖2 FPC天線和支架 而在終端天線設計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跨領域協作的問題,不同領域的模型側重點和建模演算法不一致,外界導入的模型通常有面破損、線段不連續等問題,天線工程師經常耗費大量精力來對導入的結構件進行模型修復以及天線pattern建模。由於對建模要求不同,天線工程師拿到的結構模型通常無法滿足需求,需要多次跨部門多次溝通才能滿足需求,影響終端天線的設計進度。所以天線工程師迫切需要一種能快速對導入模型快速修復、建模等操作,並且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學習的軟體。 應對這種情況,ANSYS提供了前處理模組SpaceClaim來進行模型修復、修改等功能,大大提高天線工程師的開發效率。 ANSYS SpaceClaim是非常強大的幾何建模和修復處理軟體,並且提供了非常易用的中文交互介面。它基於直接建模思想,提供一種全新的CAD幾何模型的交交互操作模式,在集成工作環境中使設計人員能夠以最直觀的方式進行工作,可以輕鬆地對模型進行操作,無須考慮錯綜複雜的幾何關聯關係,並且提供了高級的實體建模、特徵編輯、裝配、分組功能。介面方面可以直接讀取主流CAD軟體模型,並支援Parasolid,ACIS、STEP、IGES等中間格式模型檔。 對於模型處理和修復,SpaceClaim能夠快速的完成對細小特徵的自動檢查、刪除、模型中面的自動抽取等,並具有一鍵式的檢查和修復功能。另外,提供的布耳運算、倒角、印痕、抽殼、抽中面以及參數化建模等功能,可以快速的説明工程師完成複雜模型向有限元模型的轉化工作。 毫米波天線設計 5G行動通訊技術中,低頻的頻譜資源終歸是有限的,毫米波應用的潛力巨大,未來運營商可以利用5G低、中、高頻段三層組網,1GHz以下頻段做覆蓋層,Sub 6G做容量層,毫米波做熱點覆蓋的高容量層,建成一張全國性的廣覆蓋、大容量的5G網路。毫米波相比於Sub 6GHz的時延更短,是Sub 6G頻段的四分之一。由於具有極寬的絕對頻寬,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通道容量和資料傳輸速率的毫米波技術成為了未來5G移動通訊關鍵技術之一。 相比於4G無線網路的寬範圍覆蓋,5G無線網路的特點是天線波束實現波束指向性,波束成型可以限制波束在很小的範圍內,因此可以降低干擾從而有效降低發射功率。多天線技術帶來了更多的空間自由度,因此使通道的反應更加精准,從而降低了各種隨機突發情況通道性能的降低。 要實現波束指向性與波束跟蹤能力,需要使用相位控制陣列技術。通過相位控制陣列可用于生成輻射方向圖及用以控制輸入信號,進而解決毫米波覆蓋問題。所以,相控陣技術,包含相位控制陣列波束成型(圖3)與相位控制陣列波束切換(圖4),對於在終端設備中採用毫米波天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3 相位控制陣列波束成形 圖4 以相位控制陣列技術實現波束切換 而為了將毫米波相控陣天線裝進手機終端產品中,毫米波天線實現形式也有了突破。目前毫米波天線陣列的實現的方式可分為AoC(Antenna on Chip)、AiP(Antenna in Package)兩種(圖5)。其中AoC天線將輻射單元直接整合到射頻晶片的後端,該方案的優點在於,在一個面積僅幾平方毫米的單一模組上,沒有任何射頻互連和射頻與基頻功能的相互整合。考慮到成本和性能,AoC技術更適用於較毫米波頻段更高頻率的太赫茲頻段(300GHz~3000GHz)。 圖5 AoC天線與AiP天線 而AiP是基於封裝材料與工藝,將天線與晶片集成在封裝內,實現系統級無線功能的技術。AiP技術利用矽基半導體工藝整合度提高,兼顧了天線性能、成本及體積,是近年來天線技術的重大成就及5G毫米波頻段終端天線的技術升級方向。 目前毫米波天線在手機終端產品中的應用,面臨著天線性能與製程技術的挑戰。相位控制陣列天線需要進行波束掃描,天線各通道處於不同相位的狀態,高頻率毫米波經歷較高的介質、材料損耗和衰減,一系列天線元件協同工作後,通過幅相加權技術來實現波束掃描功能,通過將信號聚合形成波束,以擴展其覆蓋範圍。而相位控制陣列天線中所整合的元件,增加了終端內部的占用空間,如何保證相控陣天線性能是毫米波天線的關鍵技術。 此外,毫米波波長短,天線單元結構複雜、疊層結構、垂直對位元精度影響,就會導致較大的相位差,這就給天線毫米波元件、饋線的設計和加工帶來巨大的困難。因此,毫米波天線的關鍵技術還包括保證天線單元及相關器件的加工精度。 HFSS是功能強大的任意三維結構電磁場全波模擬設計工具,是公認的業界標準軟體,它採用有限元法對任意三維結構進行電磁場模擬,模擬精度高,可用於精確的電磁場模擬和建模,國內有廣泛的應用,它擁有功能強大的三維建模工具,能夠方便地建立任意的三維結構,支援所有射頻和微波材料,實現元件的快速精確模擬(圖6)。 圖6 HFSS中採用的模擬方法 HFSS採用了自動匹配網格剖分及加密、切線向向量有限元、ALPS(Adaptive Lanczos Pade Sweep)等先進技術,使工程師們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有限元素法(FEM)對任意形狀的三維結構進行電磁場模擬,而不必精通電磁場數值演算法。HFSS自動計算多個自我調整的解決方案,直到滿足用戶指定的收斂要求值。其基於麥克斯韋方程的場求解方案能精確模擬所有高頻性能。 HFSS中可實現天線布局設計中的參數掃描,參數優化,敏感度分析,統計分析等精細化設計的設計空間探索功能,結合高效能運算技術,能對毫米波天線進行天線性能快速優化、關鍵尺寸敏感度分析。通過敏感度分析可以分析天線性能的關鍵尺寸影響,在製造中對關鍵尺寸進行精度把控,是提高產品良率,保證產品性能的有效手段。 場路協同模擬 終端5G毫米波天線採用了AiP技術進行天線設計,整個天線內部需要將天線、射頻前端模組以及相位控制陣列結構整合封裝,封裝中天線與射頻模組的結合需要精確模擬分析阻抗匹配。 在5G毫米波的研究過程中,後端電路與天線匹配以及堆疊影響,是毫米波天線開發的關鍵技術。針對AiP天線設計,我們可以使用ANSYS HFSS + Circuit Design來進行有源天線模擬。在Circuit Design中對射頻電路進行原理圖搭建與模擬。其中,軟體中內置有全面的RF器件並且支援對HFSS中求解的3D模型的動態連結,從而能建立準確、完善的RF電路。在Circuit...
0

應用範圍擴展/效能指標躍進 5G測試/驗證十八般武藝齊備

2020年伊始,台灣的5G頻譜競標結果初步揭曉,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也將投入更多5G商轉活動,5G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相關裝置預計將大舉出籠,包括網路基礎建設、聯網設備、行動終端與聯網節點等,根據產業分析機構研究指出,2025年5G裝置年出貨量將突破10億台。5G網路速率更快、使用頻段更高、連結規模更大、網路延遲更低、聯網可靠性更高,技術規格全面提升,使得產品設計難度大幅提高,如何達成效能目標,除了從晶片、架構、系統設計等層面提升之外,更需要透過良好的產品測試、驗證協助達成5G的技術目標。 5G技術規格與前代技術4G LTE相較,產品測試驗證帶來諸多挑戰,如量測準確度,由於5G使用頻段更高,天線校準與準確度、治具設備容錯範圍與訊號反射等,產生量測不確定性;且測試計畫複雜,須將量測作業整合至裝置測試計畫中,進行電波暗室整合、波束特性等驗證;再者測試時間延長,因為5G使用頻段更寬廣,每個使用到的頻段都需進行驗證,導致測試計畫複雜度大為提升,校準與量測的時間更長。 5G測試驗證複雜度大幅提高 由於5G技術革新幅度更甚於4G,加上5G應用領域廣泛,可以說是未來10年全球網路的基礎架構,重要的是5G網路規模將是4G的數十倍,多樣化的應用帶動網路架構持續成長,從技術架構來觀察,5G為因應三大應用情境,採用高度彈性的底層技術,透過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與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和網路功能虛擬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來達成差異頗大的各式網路應用需求,透過這些技術自由組合各種應用需要的功能,造成數以萬計的網路型態,測試驗證複雜度可見一斑。 另外,5G網路在技術指標的要求上,並未因網路複雜度而有所放鬆,三大技術指標傳輸速率最高達20Gbps,每平方公里聯結數量達100萬,網路延遲1毫秒(ms),就現有技術水準而言都不是簡單任務,包括網路架構、晶片、系統等設計都需升級,甚至材料也需大幅革新。5G技術與產品驗證涵蓋的範圍也非常廣泛,本文僅從晶片設計測試、半導體測試設備、訊號測試儀器等面向進行探討,期能一窺5G測試驗證的概況。 5G效能需求搭配先進構裝技術 IC設計高度集積化的發展從未停止,從過去電路線寬微縮發展到系統級封裝與近年的異質整合,5G對於效能的要求使得晶片需要採用先進製程,宜特科技可靠度工程室副總經理曾劭鈞(圖1)表示,5G晶片主要分成需要輕薄短小且省電的行動終端晶片與強調效能的基地台/雲端設備高速運算晶片。行動裝置在效能提升之下仍以追求輕薄短小的封裝型式為主,手機應用處理器(AP)以晶圓級晶片尺寸封裝(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e, WLCSP)延伸出的扇出型(Fan-out)及Fan out POP(Package on Package)封裝型式為主。 圖1 宜特科技可靠度工程室副總經理曾劭鈞表示,2.5D IC是讓不同製程的裸晶,採取平行緊密排列,放置在矽基板的中介層上。 另外,5G將高頻毫米波頻段導入商用,使得5G訊號從1GHz以下,延伸到超過30GHz,曾劭鈞認為,5G帶動更多天線的需求在天線數量激增但可用面積維持不變的情況,射頻前端的AiP(Antenna in Package)封裝型式則成為目前廠商的最佳解決方案,而AiP主要採SiP(System in Package)或PoP的結構來縮小天線體積。 而在雲端/基地台裝置的部分,曾劭鈞提到,5G的基地台要處裡更龐大的資料量,目前廠商採用先進的2.5D/3D封裝來提升訊號傳遞速度/品質,以Silicon die如CoWoS的矽中介層(Silicon...
0

2020高科技產業榮枯 唯「5G」是問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展望2020年高科技產業整體發展,並預測總體環境趨勢與產業佈局轉變,同時聚焦新興技術與創新應用發展。觀測整體,全球經濟緩步回升然而幅度有限,市場朝向破碎化發展,彈性的供應體系逐漸成形,短鏈與分散化供應鏈時代提前來臨。針對新興技術與創新應用,iABCDEF重點技術疊代加速彼此發展。其中,5G在網路通訊與資訊電子領域發揮強大的影響力,扮演科技產業帶動火車頭的角色。 5G在網路通訊與資訊電子領域發揮強大的影響力,扮演科技產業帶動火車頭的角色。 針對新興技術,資策會MIC表示,2020年重點技術的高度疊代發展與互相推升發展速度是觀測重點,所謂iABCDEF包含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區塊鏈(Block Chain)、雲端(Cloud)、資訊安全(Cyber Security)、邊緣運算(Edge)與5G等,也推動跨國、分散式的智慧製造體系進展。 資策會MIC副所長洪春暉認為,雲端運算架構的轉變值得關注,從過去集中運算模式,加入邊緣運算、霧運算的多層次分工,形成分散式運算架構,打破目前網路頻寬對資料傳輸的限制與資料中心運算力瓶頸,加速IoT與AI相關應用實現。隨著多數國家2020年5G商轉,其高速、大頻寬與多連結特性將使5G應用從手機延伸至各個垂直領域,蒐集傳遞更大量數據,再加速IoT、AI、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速度。 而在網路通訊領域,資策會MIC提出10大發展預測並就個別趨勢深入分析,主要包含5G SA布建,5G新收費模式、智慧型手機迎接換機潮、6GHz頻段關注高、固網與移動融合助攻5G、PON新市場機會、交換器升級、Wifi新規、營運商服務轉型、RCS、網通產業併購潮。主要項目不僅以無線通訊為主,其中由5G或5G帶動的高達8項,2020年5G商業化邁入高峰,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總監李建勳指出,針對5G的預測越來越樂觀,產業發展圍繞5G為核心。 2020年5G組網將從NSA逐漸升級至5G SA 為實現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下一代創新應用,獨立式(Standalone, SA)5G NR架構將扮演重要角色。從2020年開始,中國大陸三大營運商、南韓主要電信業者SK Telecom、KT與美國Verizon、AT&T、T-Mobile將展開5G SA網路布建。5G手機將開啟4G手機換機潮,驅動智慧型手機市場重回成長,李建勳說,2020年5G手機出貨將達2.6億支,部分較樂觀的機構更喊出上看3億支、2021年達5.4億支,隨著5G零組件規格升級,將帶動半導體、射頻元件、散熱、電路板、被動元件、天線、記憶體產業成長。 另外,目前5G建設面臨諸多難點,而重拾固網與移動融合的網路架構,能協助營運商運用固網資源來打造多元網路傳輸方案、支援網路切片應用,且能減少建設資本支出,共享所有網路資源。資策會MIC指出,隨著IP流量暴增、5G陸續商轉,大頻寬應用需求驅動寬頻網路升級,為光通訊骨幹網路PON提供新市場機會。更助攻網路設備市場規模成長,其中微型資料中心與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建置將直接促進交換器出貨,主流規格100G滲透率持續提升,而400G交換器產品也已開始向資料中心業者出貨,目前更前瞻的800G以上技術也在研擬中。 xG-PON擴散普及,次世代標準制定中 在資訊電子產業部分,資策會MIC產業顧問楊中傑表示,2020年總體環境須關注中國大陸十四五布局與半導體大基金二期加速投資,逐漸對臺灣半導體次產業形成威脅,另外以及貿易戰帶來臺廠關鍵地位提升的契機。針對產業鏈上中下游動態,有五大趨勢值得關注,包含:5G應用帶動半導體市場與技術需求、串流服務與邊際運算推動微型化雲服務資料中心、彈性化邊緣運算架構、工業數據即服務,與AI技術導入醫療輔助系統。 資策會MIC觀測產業鏈上中下游動態,提出五個關鍵趨勢。第一,產業鏈上游部分,5G應用帶動半導體市場與技術需求,包含:化合物半導體則需求增加、5G天線模組帶動AiP封裝技術(Antenna in Package)發展。因應5G高頻與基地台高功率需求,傳統矽因材料已無法滿足,可預期化合物半導體(Compound Semiconductors)或稱III-V族半導體市場將成長。除此,異質整合提供多晶片整合方案,其中AiP封裝技術成為5G射頻模組主流,整合RF IC與陣列天線等多個電子元件。
0

商業化應用全面開展 致茂力推5G應用量測方案

5G商轉如火如荼,5G服務與相關通訊設備已陸續出現在市場上,大舉推出的時間點預計將落在2020年,屆時不僅網路建設將大規模開展,支援5G的各種終端應用產品也將進軍市場。使得5G相關產品製造商將面臨截然不同的挑戰,如何大幅提升產品測試的效率,以趕上緊湊的產品上市時程計畫,將是5G供應鏈廠商必須克服的問題。 為此,致茂電子舉辦「2019 5G通訊量測應用研討會」,該公司總經理曾一士表示,2019年已經有14~15個國家推動5G商轉,2020年將持續增加。而除了5G,AI與IoT也是未來幾年重大的科技趨勢,這些技術發展與應用不啻是產業重心與商機。但相對之下,高傳輸速率、低延遲、高可靠度、功能安全性等的要求帶動元件、成品的測試挑戰與需求,為達成產品與技術效能全面提升的走向,測試的必要性也更被重視。 5G技術架構全面提升 5G網路全面改善4G系統的效能,工研院資通所新創長周勝鄰提到,5G主要透過無線電標準與網路規劃/建置來克服效能提升的技術挑戰。5G要求系統容量達4G的100~1000倍成長,其中透過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以提升頻譜效率;開發高頻毫米波(mmWave),來取得更多可用頻段;超高密度網路(Ultra-Dense Networks, UDN)可以提升網路容量。 另外,5G的高可靠度/低延遲將帶動許多新興應用如:車聯網、智慧製造、智慧醫療、AR/VR等,許多過去未能落實的概念,在5G時代得以發展,小型基地台就會從強化網路覆蓋率的角色,轉變為擴增網路容量的任務,成為5G時代的組網主幹。 光通訊骨幹因應5G升級頻寬  而5G傳輸速率大幅提升,也帶動光通訊網路的發展,由於5G需要部署大量基地台,傳統的基地台功能也被拆分為RU(Radio Unit)、DU(Distribution Unit)、CU(Central Unit)三個主要單元,因應這些網路單元的布建與架構方式,致茂電子資深經理張敏宏(圖1)表示,光纖網路除了頻寬升級需求外,各式與無線接取單元搭配的光纖網路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RU與DU間的前傳網路(Fronthaul)、DU與CU間的中傳網路(Midhaul)、CU與核心網路間的後傳網路(Backhaul)都需要仰賴光通訊技術。 圖1  致茂電子資深經理張敏宏表示,光纖網路除了頻寬升級外,與無線接取單元搭配的光纖網路在5G時代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應頻寬的成長需求,光通訊技術也推動改朝換代,尤其是高頻寬解決方案未來幾年將持續被導入,張敏宏表示,波長分波多工(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應用將更為普遍,而已經發展相當成熟的不歸零(Non-Return-to-Zero, NRZ)編碼,將逐漸為可提供更高頻寬的四階脈衝振幅調變(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4, PAM4)技術取代,核心骨幹網路頻寬將升級到400G,光通訊收發器(Transceiver)數量也將大幅成長。而在光收發器生產過程中,通常會在CoC(Chip on Carrier)階段進行燒機與光電特性量測,以確保光收發器品質與信賴性。 毫米波元件測試眉角多 5G導入高頻毫米波為一大技術亮點,但高頻電波特性帶來許多技術挑戰,致茂電子副總經理蔡譯慶(圖2)說明,4G射頻模組是由SiP(Silicon in Package)方式整合不同製程技術來製作功率放大器(PA)、低雜訊放大器(LNA)、濾波器(Filter)、開關(Switch)和被動元件等;5G毫米波射頻模組為維持號完整性,將走向高度整合,5G毫米波採用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術,降低PA功率發射的限制與要求,5G天線模組也因為毫米波波長變短,模組得以微縮。 圖2  致茂電子副總經理蔡譯慶說明,5G導入高頻毫米波為一大技術亮點,但高頻電波特性帶來許多技術挑戰。 在RF元件的測試上,蔡譯慶指出,目前致茂就微型接觸力(Miniature Contact Force)、射頻屏蔽(RF Shielding)、整合性測試(All...
0

是德攜手日月光加速實現AiP技術

是德科技(Keysight)攜手日月光半導體(ASE)合作提高了系統級天線封裝(Antenna in Package, AiP)開發及測試驗證之效率,並加快了新技術創新之步伐。5G行動通訊和自動駕駛技術即將到來,為迎合消費性產品輕薄及節能之趨勢,導入異構集成和更複雜重新設計的射頻(RF)前端模組將至為關鍵,系統級天線封裝(AiP)的趨勢亦已成為全球先進封裝和測試行業的重點之一。但是,將所有複雜的高頻元件與基頻電路整合到一個完整的系統級模塊中並不容易,對這個複雜的系統進行測試驗證也是一大挑戰,例如需要時間來更換適配器,調整測量設置,移除治具因素等。此外,將測量數據與其全球主要客戶之關聯一致性也很重要。 日月光半導體導入了Keysight基於PNA高性能網路分析儀解決方案,包括S93007B自動夾具移除和S93460B真實模式激發等功能,成功開發首屈一指的AiP系統級天線封裝技術且提高了測試驗證效率,協助客戶加速商品上市並脫穎而出。Keysight是德科技全球高頻量測研發副總Joe Rickert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ASE集團合作AiP技術之開發與驗證,幫助工程團隊得以在5G和自動駕駛等先進科技上繼續前進,洞察細節,高度集成及部署。 Keysight PNA和PNA-X網絡分析儀的頻率從900Hz開始,並可使用頻率擴展器彈性延伸至1.5 THz。出色的信號完整性和高重複性可輕鬆協助將先進的設計轉變為高競爭力的產品。S93460B整合式真實模式激勵應用(iTMSA)提供失配校正的真實差分和真實共模激勵,並在元器件實際工作條件下實現精確的平衡測量,此外,S93007B還增加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應用指南,協助您快速完成夾具特性分析並移除它對量測的影響。 日月光集團研發中心副總洪志斌表示,很高興與Keysight是德科技展開長期合作,PNA高性能網路分析儀的解決方案擁有出色的硬件性能及直觀的應用軟件,有效地協助AiP開發團隊精確表徵主動及被動元器件,並簡化從過去幾小時到現在幾分鐘的設置時間。此外,其高度的穩定性,可重複性和可再現性,亦顯著降低20%的工作負荷,並提高將測量數據與全球終端客戶關聯一致性的可信度。
0

聯發科5G SoC後發先至 首批終端產品2020年Q1問世

聯發科技於Computex 2019期間,正式宣布推出5G系統單晶片,採用7奈米製程並向下相容2G/3G/4G的多模數據機晶片,整合該公司的5G數據機Helio M70,應用處理器更導入安謀(Arm)最新的Cortex-A77 CPU、Mali-G77 GPU和聯發科最先進的獨立AI處理單元APU,預計2019年Q3年晶片送樣,2020年Q1 5G手機正式問世。 聯發科該款尚未命名的多模5G移動平臺適用於5G獨立與非獨立(SA/NSA)組網架構Sub-6GHz頻段,支援從2G到4G各代連接技術,聯發科總經理陳冠州表示,該解決方案整合了5G數據機Helio M70,採用節能型封裝,該設計優於外掛5G數據機晶片的解決方案,也是全球第一款5G SoC,能夠以更低功耗達成更高的傳輸速率,為終端手機廠商打造全面的超高速5G解決方案。 陳冠州強調,聯發科5G行動平台將於2019年第三季向主要客戶送樣,首批搭載該移動平台的5G終端產品最快將在2020年第一季問市,可以推測明年的世界通訊大會(MWC)應該就是系列產品大秀的舞台。聯發科技5G晶片的完整技術規格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發布,其用於Sub-6GHz頻段的整合式5G晶片功能和技術包括:5G數據機Helio M70,擁有4.7Gbps的下載速度和2.5Gbps的上傳速度,發表會現場實測數據可超過4.2Gbps,智慧節能功能和全面的電源管理,支援多模連接以及動態功耗分配,為使用者提供無縫連接體驗。 同時也整合全新AI架構,搭載獨立AI處理單元APU,支援包括消除成像模糊的影像處理技術,即使拍攝物體快速移動,使用者仍能拍攝出精彩照片。整合Arm甫發表的Cortex-A77 CPU與Mali-G77 GPU,也是業界第一款宣布導入此設計的高階處理器,超車最大競爭對手Qualcomm的意圖明顯。另外,採用7奈米製程5G晶片,支援5G新無線電New Radio(NR)二分量載波(CC),與NSA與SA 5G組網架構;多媒體與影像性能部分,支援60fps的4K影片編碼/解碼,以及超高解析度相機(80MP)。 聯發科技5G行動平台整合的Helio M70數據機支援LTE和5G雙連接(EN-DC),具有動態功耗分配功能,採用動態頻寬切換技術,能為特定應用分配所需的5G頻寬,提升數據機能源效率50%,延長終端設備的續航時間。同時在RF技術中與射頻供應商思佳訊(Skyworks)、Qorvo和村田製作所(Murata)延續4G LTE解決方案的合作關係,手機客戶可自行決定欲採用的Sub-6GHz射頻/天線模組。然而聯發科也表示,未來支援5G毫米波頻段時,該公司也會導入自有的AiP(Antenna in Package)解決方案,讓5G毫米波基頻/數據機晶片與射頻天線能有更完整的整合與效能表現。
0

專訪安矽思產品管理總監Larry Williams 模擬工具加速5G應用開發

安矽思(Ansys)產品管理總監Larry Williams表示,行動通訊技術以往的應用情境相對單純,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語音、文字通訊,就是行動寬頻上網。但5G將是一種和蒸汽機、引擎類似的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除了要繼續支援現有的行動應用外,還要承載V2X通訊、物聯網等新的應用服務。 為了滿足更多樣化的應用情境,5G標準導入了許多新的射頻通訊技術,例如MU-MIMO、更複雜的天線陣列甚至毫米波(mmWave)等。這些新技術不是讓系統設計變得更為複雜,就是要採用全新的設計架構。例如毫米波通訊,由於線路損失太大,因此天線必定要整合到射頻前端的封裝裡,亦即AiP封裝。 因此,要確保5G通訊設備跟相關元件成功開發,周延的模擬必不可少。唯有透過模擬工具,才能在產品設計階段早期發現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而提出因應對策。目前Ansys在5G設計模擬方面,已經推出眾多解決方案,從晶片設計、封裝到基地台等級的訊號涵蓋模擬工具,Ansys都能提供。目的是要讓使用者盡可能減少在原型開發跟實地測試上所需投入的資源,並盡可能涵蓋各式各樣的應用情境。 事實上,從整個無線通訊產業的發展軌跡來看,模擬所扮演的角色只會越來越重要。沒有完善的模擬,工程師無法建立精確的模型,後面的應用開發就只能靠嘗試錯誤的方法來摸索,這是非常耗時又昂貴的過程。 RF CMOS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相關元件的行為模型建立起來之前,RF CMOS的應用發展極為緩慢,但隨著模擬工具日趨完善,工程師對RF CMOS的行為特性掌握度更高,才促成今天RF CMOS元件廣泛應用的局面。 安矽思(Ansys)產品管理總監Larry Williams認為,在5G應用發展的過程中,模擬工具會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  
0

天線/訊號處理越靠越近 設計模擬面臨新挑戰

對無線通訊設備而言,天線是一個必要卻必須小心處理的元件。傳統上,為了避免訊號收發受到干擾,天線周圍多半會有淨空區,讓天線跟其他電子元件或金屬保持安全距離。而隨著技術進步,天線周圍的淨空區越來越小,甚至發展出無淨空區的天線方案,使得天線得以跟其他元件比鄰而居。然而,天線跟訊號處理單元越靠越近,在工程上仍是一大挑戰。 安矽思(Ansys)產品管理總監Larry Williams表示,相信所有從事無線通訊應用開發的工程師都能感受到天線跟訊號處理單元越靠越近的產品設計趨勢。展望即將到來的5G通訊時代,由於導入毫米波通訊技術,巨大的線路損失使得天線必須跟射頻前端(RF Frontend)整合在同一個封裝中,這為晶片設計跟封裝業者帶來極大的設計挑戰。 Williams進一步解釋,因為採用Antena in Package(AiP)技術,工程師在開發毫米波通訊解決方案時,將更依賴精確的模擬工具,而不是等到產品設計完成,原型(Prototype)裝置生產出來後再來針對實物進行量測。因為這種整合了射頻前端跟天線的複雜模組,除了只能用OTA手法來測試之外,還有很多行為參數根本無法用實測的方式取得,只能靠模擬工具估算。 事實上,回顧無線通訊的發展歷史,模擬跟模型在工程師研發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的。在西元2000年前後,無線通訊業界開始探討用CMOS設計RF電路的可行性,但當時由於缺乏準確的模擬工具跟模型,設計工程師很難掌握RF CMOS元件的行為模式,因此設計開發的速度難以取得突破。直到可靠的RF CMOS模型出現後,RF CMOS元件的開發才得以加速。如今,用CMOS製作RF電路,對業界已經幾乎不成問題。 Williams認為,AiP將會循著RF CMOS發展的歷史軌跡前進。因為目前讓業界感到棘手的AiP設計難題,答案也是模擬工具跟模型。有鑑於此,Ansys早早就已經投入開發相關工具跟解決方案,並已經有產品可以提供給客戶。 目前對Ansys來說,下一個挑戰是天線、射頻前端跟訊號處理單元的終極整合。有些走得比較快的毫米波通訊技術開發商,已經在著手挑戰這個難題。Williams也坦言,目前Ansys還沒有對應的工具可以滿足這類客戶的需求。但這是無線通訊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因此Ansys將會跟這些前瞻型的客戶密切合作,以推出相關對策。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