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中心
PCIe Gen4產品布局腳步加快 Link EQ測試至關重要
5G、AI、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應用興起,使得資料量急速增加,因而需要更快、更高效的傳輸介面滿足資料傳輸、儲存需求。為此,PCIe陸續公布Gen4與Gen5規範,促使伺服器晶片業者紛紛投入發展,加快資料中心升級腳步;而相關的量測需求也趁勢而起,其中,隨著PCIe Gen4傳輸速率大幅增加,為補償訊號衰減,Link EQ的測試可說不可或缺。
安立知(Anritsu)業務暨技術支援部副理王榆淙表示,目前PCIe市場有兩大應用,分別為消費性和商業應用(如資料中心、企業伺服器等)。在消費性產品方面,對一般人而言,只要沒有非常大量的資料處理需求,像是遊戲、看影片、影片處理等,多數的筆記型電腦、商務電腦的性能都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但是,在商業應用方面卻截然不同,對PCIe Gen4/Gen5的需求可說非常迫切。
安立知業務暨技術支援部副理王榆淙。
王榆淙表進一步說明,5G、AI、雲端運算等新應用不斷出現,而這些應用產生的資料量十分龐大,且還在不停的增加,因而需要更快速的I/O輸出,使得資料中心內部的乙太網路(Ethernet)頻寬不斷提升,從原有的40G,快速攀升到100G、400G甚至800G等。也因此,現今的PCIe Gen3已逐漸無法應付這麼快速、大量的資料傳輸需求,使得資料中心業者急需往PCIe Gen4,甚至Gen5邁進,才得以因應龐大的資料傳輸、處理需求。因為資料中心無法容許資料傳輸有所延遲或是下載速度太慢,如此一來會導致許多應用窒礙難行,所以,資料中心業者想方設法強化峰值能量,以更進一步提升處理速度及擴大容量。
因此,在PCIe Gen4規範出來後,伺服器晶片商隨即啟動產品布局,測試需求也接踵而來。由於PCIe Gen4不僅可用在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中,資料中心對其更是需求殷切,而隨著傳輸速率越高,訊號衰減越大,也因此,Link EQ成為PCIe Gen4的必要測項。
王榆淙解釋,傳輸速率越高意味著從訊號發射端(Tx)到接收端(Rx)傳輸過程所產生的衰減也跟著增加,而過大的衰減會造成訊號裂化,接收端便無法進行訊號判別接收。所以,PCIe Gen4的Tx和Rx端皆使用等化器(Equalization),以補償高速訊號傳輸的衰減,同時也須進行接收端的誤碼率(BER)測試驗證。
為此,安立知也備有模組化、可升級的訊號品質分析儀「MP1900A」滿足量測需求。MP1900A可支援諸如100G/200G/400G乙太網路、PCIe 1.0至5.0、USB3.2 Gen1/2和Thunderbolt等高速介面的設計與測試。運用新開發的Variable ISI選項,可為高速的介面、背板與線纜提供更簡便且更有效率的評估測試。
王榆淙說明,資料中心升級至PCIe Gen4已是勢在必行,而PCIe Gen5更是主要目標,所以資料中心業者、伺服器晶片商都加快布局腳步,預計PCIe Gen4產品在2020會有更高能見度。至於PCIe Gen5的相容性測試計畫也正在制定中,且也有多家廠商正開發PCIe Gen5產品或解決方案。預期未來PCIe Gen4/ Gen5將共存於市場上,高階應用如伺服器、AI等會更快往Gen5發展,而流量較小、資料處理需求較低的產品會採用Gen4。
Vicor展開策略轉型 擴產計畫陸續推動
以電源模組起家的美商懷格(Vicor),由於擁有相當獨特的拓撲設計跟製程技術,但也由於其模組單價較高,因此應用市場過去較局限在航太、國防與資料中心、超級電腦及電動車等市場。過去這些市場都是典型的少量多樣市場,但隨著人工智慧、雲端運算跟汽車電動化的趨勢持續發酵,資料中心跟電動車都已經不再是利基市場,故近期Vicor決定推動策略轉型,更聚焦在資料中心、電動車及大型固態照明系統等應用,同時決定展開為期數年的擴產計畫。
Vicor亞太區業務副總裁黃若煒表示,電源應用市場在最近幾年出現很明顯的變化,隨著資料中心、高效能運算的需求不斷成長,加上汽車電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僅Vicor的客戶組成出現變化,客戶對電源模組的要求也跟著轉變。
Vicor亞太區業務副總裁黃若煒表示,電力電子的應用市場正在朝對Vicor有利的局面改變,公司的經營策略會更加聚焦。
以往,電源設計者對成本最為敏感,其次才是轉換效率跟電源系統的整體尺寸,但隨著應用需求的變化,現在的客戶對成本越來越不看重,尺寸跟轉換效率的重要性則明顯提高。也因為功率密度跟轉換效率越來越重要,很多以往採用離散元件來設計電源的客戶,現在都開始轉向模組方案。特別是在為各種處理器供電的應用中,為了把損耗降到最低,電源模組最好直接放在處理器旁邊,甚至封裝在同一片基板上,這樣傳輸路徑最短,損耗最小,而且外部被動元件也可以跟著縮小。
然而,這對電源模組來說,是很大的技術考驗。首先,外觀尺寸要非常小;其次,電源模組本身的電磁干擾(EMI)要非常低,否則會對處理器產生干擾。而這也是Vicor之所以能在專為AI運算設計的高階GPU加速卡上擁有獨占地位的原因。舉例來說,NVIDIA專為資料中心設計的GPU加速卡,板上的主要電源就是Vicor獨家供應。
也因為高效率跟低EMI,目前Vicor還有許多跟其他客戶合作開發中的次世代電源設計,例如直接把電源模組放在處理器基板的背面,甚至跟處理器用異質封裝整合在同一個封裝體內。
然而,也因為這類應用的市場規模很大,加上Vicor是獨家供應商,因此不可諱言的是,客戶對Vicor的保證供貨能力要求,對現在的Vicor來說,是有點吃力的。因此,公司決定在資源投入上更聚焦在幾個特定領域,並且展開擴產。現有廠房的第二期擴建計畫已經在進行中,並已經額外買下其他周邊土地,以因應第三期擴建計畫。此外,Vicor也在評估新的廠房地點,以便分散生產,降低風險。
提高連接器空間強化密度 資料中心電源管理效率大增
對於現代的連接器設計來說,一方面對電源的要求一直在穩步提升,也因此,令解決空間和發熱問題亦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今,全球每分鐘的網路傳輸量將近9,000萬筆,也就是每秒鐘150萬次。全部的電子郵件、應用下載、視訊傳輸、社交媒體互動,以及零售購買等,都是透過一個全球性的資料中心網路而實現的。在交換機、路由器及冷卻設備所構成的網路的支援下,這些資料中心可以容納多達10,000台的伺服器,而這一切設備都要依靠越來越多的電力才能良好運行。
根據研究單位預估,美國資料中心的耗電量每五年就會倍增,這樣,對於支付電費的資料中心業主、必須根據需要提供電力的電氣公用事業部門,以及關心著大規模發電所產生的廣泛影響的政府官員們來說,電力的消耗速度正越來越多,相當值得關注。
向資料中心輸送電力的網路,同時也在向家庭和商業供電;然而,儘管美國家庭一般是使用220伏的電力,資料中心卻必須採用數千伏的電壓才能滿足處理器執行在電力上的巨大需求,這些處理器在計算能力上處於核心地位,推動著網際網路的運作。
轉換與分配決定電源架構效率
資料中心採用一種稱為「電源單位效率」的方法來評估電源架構的效率,此方法也稱為PUE。
PUE是將輸送到資料中心的總功率除以輸送到關鍵負載(伺服器)的功率,而理想的PUE值為1。舉例來說,1.7的PUE意味著,每向負載輸送1瓦的功率,在配電和冷卻上就要損失掉0.7瓦。根據報導,2018年對資料中心測得的PUE水準在1.6左右。
最重要的轉換過程之一就發生在機架上。為了達到所需的計算能力,會需要數千台的伺服器。除了伺服器以外,還要利用交換機來管理伺服器之間,以及從伺服器到外界的通訊。
在大量的電力所輸送到的機架上,容納著30~35台的1U伺服器,這些伺服器越來越多地利用3,000千瓦的供電機組(PSU)來供電。
PSU通常位於機架的底部,可以將電力轉換成電壓水準各不相同的電源軌。以208伏直流電壓進入到PSU的電力將轉換為3.3、5和12伏的電源軌,從而滿足伺服器和交換機內部各種不同元件的需求,例如含處理器的主機板、適配器卡和顯示卡、PCIe和記憶體等等。
此外,機架中還會容納提供冷卻氣流所需的大量風扇。輸送到伺服器的很大一部分電力都會轉換成熱量。在電力從交流轉換成直流,以及從直流轉換成直流的過程中,在轉換過程中自然而然會發生這種熱損失。
封裝/熱為功率管理兩大挑戰
對這種與日俱增的功率進行管理,在涉及到封裝空間和熱管理的時候,就會產生巨大的挑戰。儘管對電源的需求一直在穩步提升,為電源以及背部的重要連接器分配的空間卻並沒有發生過變化。
回到伺服器部署的早期時候,伺服器系統基礎設施(SSI)要求使用400~600瓦的電源,而電源I/O則會使用4~6台葉片式電源,其中每個葉片的額定電流為30安,從而將所需的功率輸送到伺服器。時至今日,對於連接器企業的要求則是電源I/O在相同空間內承載的電流能夠達到以前的三倍。
基準性的規範可能會需要6~8台葉片式電源,其中每個葉片能夠承載70~80安的電流,並且溫升(即T-rise)不超過30度。在確定這類電源連接器的額定值時,對電流進行測量可以作為一種很直觀的方式。
然而,溫升的測量則極其的複雜,像是連接器內部熱電偶的位置等問題,會對溫度的測量產生影響。PSU中線路層含銅的印刷電路板、線路層的厚度以及體積上的設計,都會與溫升有關。在熱評估過程中,往往會觀測到熱量從印刷電路板傳遞到連接器,由於連接器的供應商並不希望使連接器起到散熱片的作用,這就引起了一場關於適當的熱平衡的討論。
加強連接器密度降低資料中心成本
連接器的設計人員現在不得不去考慮各種具有創造性的熱量和電流管理解決方案。儘管在連接器的額定值計算中不能將氣流考慮在內,目前在外殼中經常會設計通風功能,以便耗散掉熱量並防止過熱。
由基礎物理學得知,為承載更多電流,需要的只不過是更多銅材料。在銅合金領域取得的進步可以提高導電性,但這些進步並不會跟得上對更高電流密度的需求。同樣,觸點設計上的改進可以改善PSU介面和連接點之間經常發生的功率損耗的情況,這種連接點可能是互連系統的插入部分,有時候也會是印刷電路板的卡邊緣,但是並不能依靠這些改進成果來顯著的提高電流密度。
廣大的客戶目前正要求連接器的設計人員來減小電源觸點之間的中線間距;然而,縮小間距會在印刷電路板的體積上以及連接器本身的內部造成相互發熱的問題。
連接器在過去40年來主要圍繞著提高密度而發展。但是,業界現在正走向另一個階段,那就是必須考慮增加空間以提高功率,或者是對用於評估連接器效能和額定值的慣例進行檢驗。據認為,資料中心的電效率每提高1%,就會節省數以百萬美元計的成本。由於節省成本的潛力是如此之大,在資料中心的業主、電氣公用事業的提供商以及政府官員之間的活躍討論當然還會繼續進行一段時間。
(本文作者為Molex電源產品總監)
TE新款STRADA Whisper R背板連接器登場
TE Connectivity(TE)推出STRADA Whisper R背板連接器,此款連接器將使未來的資料中心系統升級更加便捷。TE最新的優化封裝技術有助於降低串擾雜訊,同時支援從56G PAM-4到112G PAM-4的遷移路徑。
新款STRADA Whisper R連接器採用常規配合介面,能向下相容TE現有的STRADA Whisper連接器,並保有同樣優良的電氣性能。此外,全新設計和全自動組裝製程,使STRADA Whisper R連接器比前款STRADA Whisper更具成本效益。STRADA Whisper R連接器提供4對配置和92歐姆阻抗,適用於普遍背板應用情境;其92歐姆阻抗設計,能支援85歐姆和100歐姆阻抗的系統應用。
TE Connectivity的產品經理Sawin Saibua表示,隨著資料中心、伺服器、儲存裝置和無線基礎設施中資料傳輸速度不斷地提高,針對連接器的解決方案需求也隨之提升。市場正準備迎接112G時代,因此我們推出STRADA Whisper R連接器。新款STRADA Whisper R搭載全新封裝技術、成本效益高,能協助企業實現從56G PAM-4移轉到112G PAM-4的背板解決方案。
賽靈思與Solarflare併購案正式完成
收購Solarflare為賽靈思帶進引領業界的技術,還獲得在網路硬體、軟體、韌體與驅動程式等領域擁有優異能力的工程人才,加速了賽靈思「資料中心優先」的策略與向平台公司轉型之路。
未來,兩間公司合併後所開發的SmartNIC將能在介面卡上直接運行網路、儲存與運算加速,省去在伺服器上運行這類工作負載。同時,賽靈思也會將Solarflare網路技術整合至Alveo加速卡系列上,協助關鍵資料中心的工作負載。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前往以下連結:https://forums.xilinx.com/t5/Xilinx-Xclusive-Blog/In-the-NIC-of-Time-Solarflare-SmartNIC-Now-Part-of-Xilinx/ba-p/1002417
是德電子量測論壇聚焦科技發展/合作創新
是德科技(Keysight)近日於台北萬豪酒店舉辦Keysight World Taipei電子量測論壇,吸引來自全球各電子產業領域近千人與會,堪稱台灣科技界的一大盛事。
論壇大會展出是德科技旗下各個關鍵技術領域,包括5G、資料中心與電信網路及汽車能源等解決方案。是德科技於5G生態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利用是德科技符合最新3GPP標準的通用軟體和硬體平台,可快速準確地驗證5G晶片組、裝置、基地台和網路,並模擬使用者行為情境。此次展出完整的5G裝置流程測試方案,包含由晶片與元件設計、裝置開發、產品認證到生產測試,以及5G基地台驗證開發方案,內含5G用戶端設備模擬器。其中5 路測測試方案提供部署5G網路的技術,可確保覆蓋率與網路品質。
大會的另一亮點為汽車和能源解決方案,會中展出支援自動駕駛汽車、先進電力系統、雷達、V2X和車載乙太網路的設計,這些技術將大大提高汽車的安全性和防護力。Keysight E8740A汽車雷達信號分析和產生解決方案可針對晶片進行設計和驗證。是德科技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的堅實後盾。針對毫米波雷達、車載乙太網路、汽車無線互連和 V2X 等關鍵技術,是德科技已掌握全面性的測試解決方案。
是德科技戮力於技術的推陳出新,大會中同時宣布兩款新產品的問市。新款網路分析儀E5080B、P50xxA系列與M980xA系列,以業界最佳動態範圍、軌跡雜訊與溫度穩定度提升可靠性與可重複性,它們並配備各種軟體應用,讓工程師能夠得到一致且完整的裝置特性分析。這些新式分析儀在單一儀器中結合內建脈衝產生器和調變器、頻譜分析與時域分析,可對新型裝置進行完整特性分析而不需額外測試硬體,以省下大量時間。
是德科技同時宣布推出其PNA-X網路分析儀之選用S93070xB模組調變失真應用軟體,可提供更寬廣的系統動態範圍,並成為市面上擁有最低殘餘誤差向量振幅(EVM)的產品。傳統測試配置(特別是整合5G功率放大器和波束成形器的電路設計、驗證與生產)非常複雜,並帶來各種可能的誤差來源。全新S93070xB調變失真應用軟體可與Keysight PNA-X向量網路分析儀完全整合,讓設計人員能夠在調變寬頻信號激發下,準確、可重複並快速地進行元件特性分析。此應用軟體運用最新校驗方式取得最佳準確度,為現有向量網路分析儀量測提供單一連線與單一接觸,並為目前市面上殘餘EVM最低的產品。
跨足乙太網晶片產業 英特爾收購新創公司Barefoot Networks
布局乙太網晶片產業,英特爾(Intel)日前宣布收購乙太網路晶片與軟體新創公司Barefoot Networks。透過此一收購,英特爾可望強化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終端到雲端的市場競爭優勢,並同時跨足乙太網晶片產業。
英特爾執行副總裁兼數據中心集團總經理Navin Shenoy表示,世界上的有一半的數據是在過去兩年中產生,然而,這些數據卻只有2%被研究整理、分析;因此,現今的重點在於,如何透過更高的效率和傳輸速度,滿足客戶需求,使其可以更妥善的利用數據,發揮數據潛力。而要達到此一目標,其中一個重點在於資料中心的互聯。
Shenoy進一步說明,為實現上述目標,英特爾便決定收購Barefoot Networks,已建立更先進的資料中心互聯解決方案。Barefoot Networks以提供資料中心乙太網路交換器(Switch)和軟體為主,透過可編成性和靈活性滿足大規模資料中心的需求。而收購Barefoot Networks之後,將能提升該公司於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終端到雲端市場的競爭優勢,繼續為該公司的資料中心客戶提供新的工作負載、體驗和功能。
Shenoy指出,Barefoot Networks在雲端網路架構、P4可程式設計高速資料路徑(P4-programmable High-speed Data Paths)、交換器晶片、驅動程序軟體和運算網路(Computational Networking)方面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收購之後英特爾可獲得Barefoot Networks的人才,不僅能為持續為Barefoot Networks的現有客戶提供服務,同時還能向全球更多客戶介紹其創新的可編成網路模式。
搶占資料中心市場 Credo備齊100~800G SerDes方案
隨著資料量不斷成長,資料中心對資料傳輸量與速度的要求也跟著越來越高。對此,默升科技(Credo)已經備有創新技術的高效能、低功耗100G、200G、400G與800G埠連接解決方案的串列高速(SerDes)連接技術。
Credo總裁暨執行長Bill Brennan表示,5G與AI時代來臨,自駕車技術更是蓄勢待發,這些都需要非常快的運算速度及龐大的傳輸量。因此Credo針對高性能運算需求的應用提供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了單通道(Lane)25G、50G及100G連接的100G、200G、400G以及為了迎接更高運算需求的800G埠(Port)網路平台,提供更大頻寬的可能性。
Bill Brennan更進一步說明,2019年將是400G需求大幅上升的一年,估計在三年之後銷售額將會達到3,500萬美元。另外,2022年也將會看到800G的需求開始上升。隨著單通道傳輸量需求愈大,競爭者也將跟著減少,因此Credo做足準備,抓緊即將來臨的機會。同時,Credo的重定時器(Re-timer)與變速器(Gearbox)產品增加了安全性功能,並能夠以低功耗28奈米CMOS提供這些解決方案,使產品兼具安全性、高效能、低功耗並有良好的性價比。
Credo也提到,目前的資料中心如臉書(Facebook)、Google、FANG等都是單通道25G,使用0和1(NRZ)的編碼。但是資料量日益提升,Facebook和Google皆已開始布局單通道50G的機台,使用的編碼將變為00、01、10、11,意指對於連接技術的敏感度和容錯率要求也會更加嚴苛。
因應此趨勢,Credo宣布推出完整的PHY系列產品,其系列產品可支援從10G到400G埠連接的IEEE802.1AE MACsec(Media Access Controller Security)與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標準協議。新系列產品可滿足下一代高速、關鍵任務(Mission-critical)網路基礎設施中各種乙太網數據連接配置的安全性要求,包括來自於企業、雲端運算數據中心、商業和政府的網路部署服務商的要求。Credo全新的MACsec整合了最新的256位元AES技術,提高了數據安全性,以確保伺服器,交換機和路由器之間的關鍵高速數據傳輸安全。
同時,Bill Brennan更展示了旗下最新一款能連接100G對25G(4×25G)的連接方案,讓100G的設備可以直接與25G的設備連接,無需另外的轉接設備,讓連接更加彈性。
併購Mellanox NVIDIA再掀資料產業變革
2018年底,美國晶片製造商Xilinx曾與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合作,向Mellanox提出5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同時,Microsoft則是聘請了高盛集團進行收購談判,提出55億美元。此外,Intel為併購Mellanox,更是提高價格到55至60億美元。Intel欲收購的原因是,2012年Intel收購了QLogic的無限頻寬技術部門(InfiniBand, IB)和CRAY物聯網部門,成立了Intel的高速互聯部門。Mellanox的InfiniBand技術對於Intel高速互聯部門正在發展的Omni-Path架構(OPA)將能產生顯著效益。
NVIDIA資料中心業務從2016年營收8.3億美元占比12.0%,持續成長至2017年的19.3億美元占比19.9%,直到2018年的29.3億美元占比25.0%。然而,NVIDIA資料中心業務營收表現放緩,特別是2018 Q4資料中心業務營收6.79億美元,低於預期的8.39億美元。
NVIDIA資料中心業務低於預期的原因之一,是旗下最新的高階GPU銷售業績不及預期,加上近期資料中心的預算支出減緩,導致庫存過剩。其中,導致銷售業績不如預期的原因是,雖然NVIDIA在GPU架構中加入了人工智慧應用的張量核心(Tensor Core),針對深度學習操作的數學運算進行了優化,但是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在部分人工智慧方面確實要比GPU要更有優勢,因此越來越多廠商決定自行設計人工智慧ASIC處理器。
例如Google的張量處理器(Tensor Processing Unit, TPU)、Fujitsu的深度學習處理器(Deep Learning Unit, DLU)、Intel的神經網絡處理器(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NNP)、阿里巴巴的阿里神經處理器(Ali-Neuronal Processing Unit, Ali-NPU)等等,而這也正是NVIDIA資料中心業務未來的一個危機。
Mellanox總部位於以色列和美國,成立於1999年,現有員工約3,000人,主要業務為生產資料中心的通訊晶片及硬體設備,包括網路晶片、網路介面卡、網路交換器以及網路電纜等。
Mellanox的主要業務有積體電路、主機板、交換器系統、電纜與其他。其中。對應於網路介面卡的主機板業務在收入比重和年成長率都是最重要的業務,從2016年營收3.3億美元占比39.3%,持續成長到2018年營收4.9億美元占比45.5%。
此外,Mellanox是InfiniBand的先驅之一,更是InfiniBand貿易聯盟(InfiniBand Trade Association, IBTA)9大主要董事會其中一員,IBTA成員包括了CRAY、Emulex、HP、IBM、Intel、Mellanox、Microsoft、Oracle、Qlogic。起初IBTA聯盟中只有Mellanox和Emulex專門生產製造InfiniBand產品,然而2012年Intel併購Qlogic InfiniBand部門,2015年Emulex也已經被Avago收購。如今,InfiniBand技術大廠只剩Mellanox與Intel。
InfiniBand是高性能聯網的產業標準架構之一,與高速乙太網路(Ethernet)、光纖通道和其他專有技術競爭,例如克雷公司(Clay)的SeaStar技術等。關鍵的是,無論是InfiniBand或乙太網路等領域,相較競爭大廠Intel、Broadcom、Marvell,Mellanox皆有相當完整的專利與技術布局,而成為本次眾多廠商積極併購的原因。
NVLink結合Mellanox技術推升資料處理效能
面對資料中心市場,NVIDIA本身已具有關鍵的GPU高速通訊互聯技術NVLink,可支援用於CPU與GPU之間的連接等,甚至推出NVSwitch交換器晶片組來加速大量GPU之間的通訊連接。重點是,NVLink技術相較主流的快捷外設互聯標準(Peripheral Component...
Xilinx宣布收購無廠半導體與網路軟體公司Solarflare
自行調適與智慧運算的全球領導廠商賽靈思(Xilinx)宣布對位於加州爾灣的私有公司Solarflare Communications收購案達成最終協議。Solarflare為提供高效能、低延遲網路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客戶橫跨金融科技到雲端運算領域。此收購案使賽靈思得以將其領先業界的FPGA、MPSoC與ACAP解決方案結合Solarflare的超低延遲網路介面卡(NIC)技術及Onload應用加速軟體,匯集成全新的融合SmartNIC解決方案,加速賽靈思「資料中心優先」的策略與向平台公司轉型之路。
賽靈思在2017年成為Solarflare的策略投資者,並於過去兩年持續合作發展先進網路技術。兩家公司於近期展出首款聯合解決方案,採用單晶片FPGA的100G SmartNIC,能以每秒不到75瓦的功耗完成1億個封包的接收並傳送處理任務。
Solarflare執行長Russell Stern表示,在賽靈思成為策略投資者後,Solarflare團隊就與賽靈思在下一代的網路技術與業務發展上開始了緊密合作。Solarflare對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的共同願景,透過收購而整合各自擁有的技術,將使得此次收購對於Solarflare的客戶、員工、投資者及廣大的資料中心產業來說,都是理想的下一步。
賽靈思執行副總裁暨資料中心總經理Salil Raje表示,Solarflare在高速乙太網路、應用加速及NVMe-over-fabrics等許多重要領域都是先驅者,而這些領域對於打造新一代的企業及雲端SmartNIC技術來說都是必要的關鍵元素。收購Solarflare不僅為賽靈思帶進引領業界的技術,也讓賽靈思獲得在網路硬體、軟體、韌體與驅動程式等領域擁有優異能力的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