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
5G晶片不求人 Apple收購Intel手機基頻技術
在蘋果(Apple)與高通(Qualcomm)世紀大和解不久之後,Apple與英特爾(Intel)簽署了一項協議,Apple決定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相關部門的技術與人員。大約2,200名英特爾員工將隨相關智慧財產權、設備一同加入Apple。預計交易將於2019年第四季完成。
Apple硬體技術高級副總裁Johny Srouji表示,該公司已經與英特爾合作多年,並且知道這個團隊與Apple一樣,致力於設計能夠為客戶提供最佳體驗的技術。因此,Apple非常高興有這麼多優秀的工程師加入,一同為不斷發展的行動通訊技術貢獻心力,相信他們將在Apple充滿創意的環境中可以茁壯成長。新的夥伴以及Apple對創新IP的重大收購,將有助於加快Apple在未來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為Apple增添進步的強大動能。
英特爾執行長Bob Swan表示,這項協議使英特爾能夠專注於開發5G網路新技術,同時能保留英特爾團隊創立的關鍵智慧財產和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技術,英特爾長期以來一直非常尊敬Apple,英特爾相信Apple可以為這個才華橫溢的團隊提供最合適的環境,幫助這些重要的技術知識持續進步。英特爾也十分期待全心投入5G技術發展,與全世界的客戶,包括網路營運商、電信設備製造商和雲端服務供應商的需求緊密接軌。
過去Apple並沒有基頻技術,只有單獨推出應用處理器,因此Apple在5G晶片設計的動態始終備受關注,一直有部分產業人士猜測Apple將會自行研發5G基頻晶片,而現在Apple確定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部門。
與英特爾簽署這項協議之後,加上Apple現有的產品,Apple將能夠掌握17,000項無線技術專利,涵蓋了行動通訊標準專利以及基頻架構與運作專利。但是英特爾將保留為非智慧型手機應用開發晶片的自由與權利,例如PC、物聯網(IoT)設備和自動駕駛汽車等。
蘋果斥資1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技術。
專訪英飛凌大中華區射頻及感測元件事業處總監麥正奇 英飛凌ToF強攻智慧型手機應用
英飛凌科技(Infineon)日前發表新款3D飛時測距單晶片,並以消費性行動裝置市場為發展重心,特別是以小型鏡頭提供高解析度影像的需求所設計,應用範圍包括:臉部或手勢辨識等用以解鎖裝置及確認支付的安全驗證。此外,3D ToF晶片也可實現擴增實境(AR)、影像變形與拍照(例如散景)等效果或用於掃描室內環境。
新款影像晶片第四代REAL3影像感測晶片IRS2771C面積為4.6×5mm,提供150k(448×336)像素輸出,解析度達HVGA的水準。英飛凌大中華區射頻及感測器部門行銷總監麥正奇表示,其像素陣列對940nm紅外線具高靈敏度,在戶外的使用透過該公司的專利背光抑制(Suppression of Background Illumination, SBI)技術,延長曝光時間,減少過飽和(Saturated)的現象,提升強光環境的感測解析度。
由於具備高整合度,每個影像感測器都是一個微型且單一晶片方案的ToF相機,麥正奇強調,該解決方案可實現全球最小,可整合至智慧手機的相機模組,面積僅約12mm×8mm因此可降低整體材料成本(BoM),同時仍維持效能與低功耗表現。樣品於2019年3月推出,並預計於2019年第四季開始量產,包括前代的解決方案,英飛凌2019年ToF感測晶片出貨能力超過1億片。
ToF可以廣泛地應用在像是臉部辨識等各種生物驗證方法上。此外,麥正奇說明,能以3D掃描物體,不受外部光源所影響,因此無論室內外的辨識率都更為出色,適合實作於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VR)等應用,以Android平台為例,2019年預計出貨1.5億套、2020年成長至2.5億套,2021年再成長至3.6億套,市場前景看好。
英飛凌大中華區射頻及感測元件事業處總監麥正奇表示,其影像感測晶片透過背光抑制技術,提升強光環境的感測解析度。
晶片/小基站/專網發展並進 台灣5G產業鏈不落人後
2019年初美國與南韓的電信服務商5G商轉的消息敲鑼打鼓,為了搶下第一的頭銜積極運作,不僅成功帶動消費者對於5G的關注,各國也加緊腳步跟上技術發展。但表定的5G商轉時程其實是在2020年,除了服務搶先開台的吸睛頭條之外,晶片的研發、小型基地台的建置以及落實應用場景也是現在重要的發展目標。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現在大家對5G都有一種追求的焦慮感,深怕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但原先表定的5G商轉時間本就是在2020年。觀察5G發展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台灣社會何時可以享受到5G服務,另一個則是台灣在5G產業鏈中將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從中抓住機會。而工研院主要是著重在關注後者的發展狀況。
闕志克進一步說明,談到5G第一個會想到的當然是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智慧型手機有聯發科在經營。在手機領域當然會須要參與標準的制定等等,而這次是台灣做得最好的一次。從2G、3G、4G到5G,這次可以說沒錯過任何發展時機。除了聯發科之外,還有工研院、資策會、華碩和鴻海等都非常積極且有規劃地參與5G領域發展。
過去在4G發展時,台灣的產業可能是在標準已經出來了才苦苦追趕,闕志克認為,但這次5G標準,台灣不只能夠跟上,甚至能有所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例如在5G SoC方面,聯發科的成果就非常好,在2019年的MWC他們所展出的晶片和國外的解決方案已能並駕齊驅。
手機之外,小型基地台也同樣重要。闕志克提到若台灣政府要積極計畫5G發展,主力應該會放在小型基地台的建置。小型基地台標準已經抵定,高通也有解決方案出來了,但是高通的方案價格相對較高,只有少數廠商如Nokia、Ericsson、華為等可以用得起。所以台灣政府和法人積極推動的,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企業自己研發製作5G小型基地台而不用受制於高通。
現在看來,2020年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在MWC能夠展出,另一個則是至少產品能夠通過大廠的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工研院2019年便是致力於幫助台灣的廠商在2020年達到這些目標,廠商皆有自己的硬體設計,而工研院則協助他們將軟體導入硬體,讓廠商更具競爭力。台灣的廠商如中磊、明泰、啓碁、台達、盟創等都已投入小基站的研發設計。
另外,闕志克也表示,值得一提的還有5G專網系統的發展。目前台電已在金門投入實驗網路,希望藉由專網將不一樣的設施連結起來,目標是能夠推廣回本島的應用。企業、工研院、電信營運商三方有不同的立場與角色,可以透過分工合作,將5G專網系統的建置與營運,調整出適合的商業模式,並在未來幾年向全球市場擴散,有機會為台灣開創5G時代的新商機。
安全認證做好做滿 無線快充方便又可靠
隨著技術發展逐漸成熟,無線充電所涉及的應用領域也更為多元,從最初的智慧型手機、無線耳機、智慧手表和行動電腦,已延伸到家電、家具、汽車和物聯網相關裝置。在2019年第一季,無線充電聯盟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公布的會員總數,就已經逼近650家會員,產品取得Qi認證的數量達到了3,700個型號大關。
無線充電逐漸成熟 結合快充更便利
根據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18~2025年之間,全球無線充電市場可望以60.22%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至2025年的1,453億美元。市場資料在在顯示,無線充電技術將逐步邁向普及。
發展數十年的無線充電技術,直到近年才真正應用於產品上。目前最完整的規格標準為WPC所提出的Qi 1.2.4版本:Basic Power Profile(BPP<=5W),Extended Power Profile(EPP: 5W-15W),其採用的最大功率為15W,相較幾年前常見的5W已提高很多,因傳輸的功率提高,充電時間減少,大家便開始稱它是無線快充。
然而,真正要判斷是否為無線快充,其考量點須延伸到無線充電版的輸入端,其必須搭配18W以上的快充電源供應器,讓手機在無線充電板上可以成功接收到15W的電量(圖1)。
圖1 無線快充裝置技術條件須具備Quick Charge Wireless Power、QC2.0/3.0/4/4+快充技術並符合Qi規格。
最新發布的高通無線快充,是應用於無線充電板輸入端的技術,並結合既有的Quick Charge 2.0/3.0和Qi,建構完整且安全的無線快充系統。讓使用者利用片刻時間,就能幫手機快速充電,以面對下一個預期或突然發生的外出行程。
無線快充三步驟
分析無線快充原理,先從兩部分來看。第一個部分,快充電源供應器和無線充電板之間的訊號傳遞接收正常,判讀正確,快充電源供應器根據需求步階或固定檔位調整Vbus輸出。第二個部分,無線充電板和手機之間,EPP比BPP多了協商階段(微調功率傳輸參數、異物偵測初始判定)、校正階段,和再次協商階段,能協商也代表無線充電板與之前相比,多了向手機回覆訊息的能力,下面就以技術的觀點出發,帶大家了解無線快充。
無線充電板須偵測電源供應器型式
首先,無線充電板必須先偵測電源供應器的型式,無線充電板於USB Data Bus發出50%工作週期(Duty Cycle)的脈波給電源供應器,會有下列三種情況:
.電源供應器回應上述脈波,並以步階0.2V調升或調降Vbus,表示連接到Quick Charge 3.0電源供應器。
.電源供應器沒回應上述脈波,但回應USB Data Bus指定電壓準位,調升Vbus為9、12或20V,表示連接到Quick...
Keyssa技術連接LG新V50ThinQ 5G智慧型手機雙螢幕
Keyssa宣布LG已採用其非接觸式連接器技術,以無縫連接LG V50ThinQ 5G智慧型手機的雙螢幕配件,該款智慧型手機於2019年2月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 2019)中發表並已出貨。雙螢幕設計類似一個外殼,為 LG的V50ThinQ 5G使用者提供了第二個OLED螢幕以進行雙面瀏覽。管理兩個螢幕的LG軟體可支援數項多任務處理功能,為智慧型手機用戶提供全新的應用範例。
LG電子行動通訊公司產品規劃副總裁David Yoon 表示,儘管LG喜歡智慧型手機的可攜性和整體尺寸,但面臨著單一螢幕的限制。隨著5G即將推出,需要兩個螢幕的應用程式數量將爆增;這不僅僅是螢幕尺寸更大的問題,而是一個多任務的問題,當同時開啟兩個獨立的應用程式時,每個應用程式都可擁有獨立的全螢幕而不必共享螢幕。V50ThinQ 5G提供了此種下一代功能,且不顯著增加手機的整體厚度。
可拆卸的雙螢幕為6.2英寸FHD + OLED FullVision面板,具備2160×1080解析度、390 PPI。雙屏幕可實現各種應用,包括用於遊戲的觸控螢幕控制面板、與朋友聊天時直播、定時進行多任務處理同時播放電影、三重圖片預覽(第二個螢幕顯示三個不同的潛在相機鏡頭,在拍照前可擇一使用)、以及地圖和文字,只須將位置旋轉到您的訊息應用程式,即可讓朋友們知道會面處。雙螢幕的潛在用途包含非常廣泛。
雙螢幕透過Keyssa的KSS104M非接觸式連接器連接到主顯示器。Keyssa的KSS104M可安全的置入產品內,透過裝置間無縫地彼此接觸,可以高達6Gbps的極快傳輸速率傳送和接收數據。KSS104M可直接連接普遍運用的標準協議,包括USB SuperSpeed、DisplayPort、乙太網路,以及其他高速串列協議和低速協議。 Keyssa的非接觸式連接具有非常小的3mm×3mm佔位面積,使智慧型手機可連接第二個螢幕,在對接時達到高速數據傳輸率,為智慧型手機創造高頻寬的附件埠。
Keyssa執行長Eric Almgren表示,Keyssa的Kiss Connectivity讓產品設計者擺脫機械連接器的侷限。具備雙螢幕之LG V50 ThinQ 5G為Keyssa技術獨特創新產品設計的完美典範。Keyssa深信機械連接器和老式的彈簧連接頂針技術無法滿足新產品設計不斷變化的連接要求,透過消除傳統機械連接器技術的限制和不足,Keyssa將成為產品設計者的益友。
Intel退出5G智慧手機基頻晶片業務 專注發展基礎設施
英特爾(Intel)宣布打算退出5G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業務,並完成了對 PC、物聯網和其他以數據為中心設備使用的4G和5G基頻晶片的評估工作之後,英特爾將繼續專注投資發展5G網路基礎設施業務。
英特爾表示將繼續履行對現有4G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產品線的客戶承諾,但不準備在智慧型手機領域推出5G基頻晶片,包括最初計劃在2020年推出的產品。
英特爾執行長Bob Swan指出,英特爾對5G的發展以及網路的雲化感到非常興奮,但在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業務中,顯然沒有明確的盈利機會和符合期望的回報。5G業務仍是整個英特爾的發展重點,團隊已經開發了有價值的無線產品和智慧財產權組合。而英特爾正在評估各種選擇,來實現所創造的價值,包括各種資料中心平台和5G設備所內含的機會。
MWC揭示智慧手機新亮點 5G/摺疊/多鏡頭大放異彩
5G手機躍居2019 MWC主軸。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詹文男(圖1)指出,觀察2019 MWC展會,預估2019年全球將有20個國家推出商用5G網路,5G終端市場競局也將展開。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5G智慧型手機,將由三星(Samsung)、華為(Huawei)等大廠領軍,於2019年年中陸續出貨,預估達372萬支,占整體智慧手機出貨量0.3%;加上Apple也將推出5G產品的助力之下,預估2021年5G手機出貨將達約1.2億支,2023年達到4.5億支。
圖1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詹文男表示,預估2019年全球將有20個國家推出商用5G網路。
商用在即 5G手機各顯神通
2019 MWC可說是5G手機軍備競賽之地,MIC產業分析師韓文堯表示,5G手機紛紛出爐,sub-6GHz頻段為大勢所趨;由於毫米波(mmWave)尚難實現行動化,目前可商用5G智慧型手機主要以支援sub-6GHz頻段為主(表1)。
此次MWC展場上,5G原型機加上可商用手機一共有12種,在可商用機種中,僅Motorola Z3 Moto 5G Mod以模組支援mmWave,其餘皆支援sub-6GHz頻段。但部分sub-6GHz機種未來會有支援mmWave的SKU。另外,中興通訊(ZTE)則同時推出了sub-6GHz商用機種和mmWave原型機。
5G手機相繼面世 晶片方案蓄勢待發
小米推出的MI MIX 3 5G,搭載最新高通(Qualcomm)Snapdragon 855處理器。MI MIX 3 5G內置Snapdragon X50數據晶片模組,可連接達1,000Mbps等級下載速度的sub-6GHz頻段訊號。同時,華為也發布了5G摺疊式手機Mate X,內建自行研發的巴隆(Balong)5000晶片。
另外,隨著5G手機相繼面世,意味著5G初代基頻晶片方案也逐漸準備就緒。預計2020年採用5G系統單晶片的手機將上市,帶動產業加速推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經理蘇明勇(圖2)說明,目前全球共有201家電信業者投入5G服務試驗,分別為增強型行動寬頻(毫米波固網接取網路、超高畫質4K/8K影音、VR遊戲)、巨量多機器型態通訊(NB-loT智慧停車)、高可靠/低延遲(行動車聯網自駕車、邊緣運算智慧工廠)等。其中以增強型行動寬頻技術標準制訂較為完整,晶片、設備業者優先布局此市場;增強型行動寬頻服務發展較快,促使5G智慧型手機將於2019年第二季於市場推出。
圖2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經理蘇明勇表示,目前全球共有201家電信業者投入5G服務試驗。
5G晶片解決方案相較以往以更加完整成熟,將帶動終端市場發展。蘇明勇點出現在晶片將以5G手機、CPE為初期市場。例如高通推出Snapdragon X55基頻晶片,開始支援2/3/4/5G,其5G下載速率達到7Gbps,4G則達到2.5Gbps。
在這次的MWC共有6個5G手機品牌採用高通,和高通合作的營運商則超過了20家。高通於MWC開展前已發表了第二代7奈米製程的X55聯網數據晶片,將於今年推出商用,支援毫米波和sub-6GHz兩種頻段,即5G和4G共享重疊頻段。同時高通預計推出5G整合晶片,將處理器和5G數據機晶片整合到系統單晶片(SoC)。
而聯發科推出了M70,下載速度高達4.2Gbps;英特爾(Intel)的5G平台模組MXM 8160 5G數據機晶片,則預計於2019年第四季提供給客戶進行產品認證,2020年第一季開始供貨。
簡而言之,目前手機晶片大廠皆緊鑼密鼓地開發整合應用處理器的5G SoC,其進度將會左右5G手機產品之市場發展。
5G非唯一亮點 摺疊螢幕異軍突起
螢幕可摺手機帶動供應鏈發展新商機。為創造便攜性同時整合手機與平板功能,手機螢幕逐漸走向摺疊設計。技術創新的螢幕可摺機除可望刺激消費者換機意願,也為相關供應鏈業者帶來新的市場機會。也因此,在2019MWC上,也看到各廠集中火力開發摺疊螢幕。如三星在2019年MWC展前宣布推出首款商用螢幕可摺手機,創造全新市場,同時兼具手機輕薄及平板大螢幕之優點。品牌廠商LG、華為也已跟進,Google亦配合Android陣營開發UI,螢幕可摺疊手機生態圈逐漸壯大。
以三星的Galaxy Fold為例,該款手機已在2019年的2月20日發表於美國舊金山。在MWC展會上展覽之實機並未開放碰觸,但能觀察到其外螢幕上下邊框黑畫面占據較大區塊,不過若與主流旗艦機的窄邊框相比,仍屈於劣勢。摺疊機目前依然缺乏相應UI內容,需要更多開發者投入,以提升使用者的操作體驗,因此三星此次將焦點放在Galaxy S旗艦機上,Galaxy Fold宣示技術領先之意味較為濃厚。
同時,柔宇也展示了FlexPai摺疊機,該摺疊操作需要較大的施力,雖是商用機,但產品設計仍偏向工程機;而華為推出的商用摺疊機Mate...
TrendForce:2019年Q1台積電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達48.1%
根據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最新報告統計,由於包含智慧型手機在內的大部分終端市場需求疲乏,導致先進製程發展驅動力道下滑,晶圓代工業者於2019年第一季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預估第一季全球晶圓代工總產值將較2018年同期衰退約16%,達146.2億美元。市占率排名前三名分別為台積電、三星與格羅方德,而儘管台積電市占率達48.1%,但第一季營收年成長率衰退近18%。
拓墣產業研究院指出,2019年第一季晶圓代工業者排名與去年同期相比變化不大,僅力晶因12吋代工需求下滑而面臨被高塔半導體反超的風險,而觀察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第一季的表現,包括台積電(TSMC)、三星(Samsung LSI)、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聯電(UMC)、中芯(SMIC)、力晶(Powerchip)等業者,因12吋晶圓代工市場需求疲軟,導致第一季營收表現較去年同期下滑幅度均達兩位數。
反觀以8吋晶圓代工為主要業務的高塔半導體(TowerJazz)、世界先進(Vanguard)、華虹半導體(Hua Hong)、東部高科(Dongbu HiTek)等業者,儘管因為8吋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的現象已漸舒緩,年成長率表現不如去年同期亮眼,但相較於以12吋為主力的晶圓代工廠第一季兩位數的衰退幅度,可以說在半導體市場相對不景氣的第一季中穩住陣腳。
市占率第一的台積電雖在第一季雖然受到光阻液事件導致晶圓報廢、重要智慧型手機客戶銷售不如預期以及加密貨幣熱潮消退等影響,但依舊穩居晶圓代工產業的龍頭寶座。展望台積電2019年市況,除原本應於第一季出貨的訂單延後至第二季外,與海思(Hisilicon)、高通(Qualcomm)、蘋果(Apple)、超微(AMD)等客戶間的合作也將陸續貢獻營收,因此營收有望從第一季的谷底逐季攀升。
展望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總產值將逼近700億美元大關。然而,2019年第一季影響市場需求的雜音不斷,除了受到傳統淡季影響外,消費性產品需求疲軟、庫存水位偏高、車市需求下滑、Intel CPU缺貨以及中國經濟成長降速等等因素外,美中貿易衝突更為全球市場埋下極大的不確定性,若全球政經情勢在上半年無法明顯好轉,我們對於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看法將轉趨保守,甚至不排會見到總產值出現罕見的負成長。
智慧手機拉抬3D感測器 技術/價格成普及挑戰
由於對智慧型手機需求的上升以及對電子設備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3D感測器的需求跟著水漲船高。市調機構SBWire調查顯示,3D感測器能應用在許多不同的產業,例如消費電子產品、醫療保健、工業機器人、汽車、安全設備與影像監視;預計到了2026年,3D感測市場將從2016年的12.922億美元達到25.56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7.2%。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需求不斷上升,3D感測器的市場需求也逐漸擴大,其中以消費電子產品占了絕大多數,例如行動通訊設備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利用3D人臉辨識解鎖手機,以取代指紋或PIN的功能。
另外,3D人臉辨識功能使身份驗證更方便也更安全,因此可能很快就會成為行動支付App和行動身分識別服務(Mobile ID)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至於醫療保健、汽車、航空與國防是採用3D影像的先驅,預計這些領域將是驅動3D感測器市場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工業領域正迅速而廣泛地採用3D影像技術。智慧圖像感測器和其他工業發展持續開發3D影像在工業應用的能力。隨著對手勢探索應用(Gesture Exploration Application)的需求不斷成長,3D感測器提升了電子和汽車等巨大精密系統的性能和效率。從數位導航到手勢識別再到建設自動化,3D感測器能為所有不同需求的相機量身訂製專屬功能。
然而,由於較高的安裝成本,3D感測器也面臨了挑戰。3D影像系統肯定能比2D系統提供更多資訊,但構造也更加複雜。3D影像的主要難題是校準和某些校準規格的測量,這通常需要比平面校準更多的資訊才能達成。此外,3D影像系統的高成本是另一個障礙,這些系統難以滿足對價格敏感的市場。因此,技術困難和高成本是這些系統普及化的主要障礙。
然而,受到不斷擴大的市場和潛在需求的吸引,企業也正藉由策略性併購、收購和與其他產業合作來拓展3D感測器事業版圖。Apple在iPhone X上發布了3D感測設備,並支付了約3.9億美元給其VCSEL供應商Finisar。3D感測器市場中著名的公司包括了英飛凌(Infineon)、豪威科技(Omnivision)、Occipital、PMD、微芯(Microchip)、康耐視(Cognex)、英特爾(Intel)、宜福門電子(Ifm)、LMI和德州儀器(TI)。許多公司正致力於透過策略性收購以及與產業合作擴展旗下業務。
MicroLED顯示器2023年挑戰2.5億裝置搭載
MicroLED顯示器被視為顯示器明日之星,近年有許多廠商投入開發,就在技術瓶頸逐漸克服之際,產業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表示,2019年MicroLED將走上量產之路,預計小量出貨搭載在610萬個裝置上,2021年以後成長逐漸加速,裝置搭載量將突破5000萬,2022年正式破億,2023年將挑戰2.5億裝置搭載量。
在應用部分,Yole認為,從2019年開始,MicroLED將從中小型顯示器開始發展,智慧手表與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裝置是最早期的應用,接著將有平板電腦與高階電視導入,至於產業高度關注的智慧型手機,預計將從2021年開始導入MicroLED,並在2022與2023年加速,也是促成MicroLED出貨量起飛的關鍵,最終智慧型手機應該是MicroLED應用主流,也帶動其於2024年正式突破3億裝置搭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