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工業4.0

工業4.0

- Advertisment -

通訊技術/設備維護/資安保障缺一不可 全方位實現工業聯網應用

在工業4.0概念的概念出現後,設備聯網便成為工廠的基本需求,因此通訊及網路在工業現場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同時可以預期未來工業網路設備對低延遲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聯網能力,還需搭配資料擷取與控制,達到機台設備之間的協作及溝通效果,實現工業物聯網與智慧製造的藍圖。 而智慧製造與工業4.0是未來製造業發展的終極目標,許多業者已經從機台設備、工廠基礎設施、生產管理系統等層面開始部署,加上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數位化、自動化和智慧化的應用也變得更加迫切,因此本研討會邀請產業內的廠商,分別從工業網路、工業物聯網、設備預測維護及資訊安全四個面向探討如何落實工業4.0。 PROFINET建立跨廠生態系 網路在工業4.0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甚至可說是其核心,因此通訊技術的演進便帶動工業自動化的發展。同時近日熱門的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議題,背後代表的便是數位化與數據化,需要即時、穩定的工業網路才能落地。西門子產品經理朱軒逸(圖1)提及,過去舊型的網路技術以RS-485/RS-232為主,現在乙太網路則成為新趨勢,在2018年出廠的元件中占58%,推估今年的占比將會達到六成以上。 圖1 西門子產品經理朱軒逸認為,現在乙太網路則成為新趨勢,在2018年出廠的元件中占58%,推估今年的占比將會達到六成以上 十年前乙太網路發展出工業級版本,常見的分別是主導美洲市場的EtherNet/IP,歐洲及大陸市場廣泛採用的PROFINET、EtherCAT、Modbus等,皆是奠基於乙太網路的技術。全球市場70%的工業乙太網路由PI、EtherCAT、ODVA三個協會主導,不同協會分別代表不同的廠商,進行不一樣的開發計畫。 以西門子為例,作為PI協會的一員,其九成以上的產品採用PROFINET。PROFINET可以做到一網到底,概念上,所有的設備到控制器、雲端皆能使用同一種通訊、相同的網路線與安裝方式即可。朱軒逸分析,目前PROFINET有幾個優勢,一是減少安裝成本,且方便診斷。PROFINET系統架構的設定簡潔,一條網路就可以架設,還能透過無線傳輸。此外,經過西門子的實驗室測試,證明PROFINET具有足夠的穩定性,相比RS-485,PROFINET具10倍以上的抗電磁相容(EMC)能力。同時易於診斷也增加PROFINET應用的方便性,若是運作時出現問題,工作人員只要打開架構中的其中一台電腦,就可以知道線對線、點對點之間的流速。如果中間有問題發生,例如線被扯斷,便能即時知道在哪個位置及發生什麼問題,立刻找出斷線的地方及有問題的機器,或者診斷出網路受到來自何處的干擾,都能迅速找到問題並解決,解決舊型網路常見的痛點。 2018年起,西門子開始研發PROFINET with TSN方案,期望建立PROFINET生態系,致力於整合新舊系統,並且同樣看好OPC UA的技術。朱軒逸表示,以後使用的乙太網路技術,不管是西門子或是任何一家廠商,都會使用PROFINET with TSN with OPC UA,代表系統中有OPC UA以後,就可以做到跨廠牌、跨通訊無縫接軌,達到直接溝通的目標。 為原有設備加入聯網功能 將聯網產品導入工廠的過程中,因應即時、低功耗等不同的使用情境,需要挑選相應的工業物聯網產品或方案。針對不同的需求,泓格科技推出從入門到進階的物聯網方案。其中IoTstar即為進階的雲端管理平台,用於設備管理。 泓格科技處長何坤鑫(圖2)說明,IoTstar以方便使用為主,搭配WISE/PMC控制器,採用邊緣運算,客戶購買後只需要透過網頁式的介面進行設定,不需要寫程式,並將資料存進標準資料庫,方便管理。泓格採用標準通訊協定如RS-485或Ethernet整合不同廠商間的感測器、流量計等設備,客戶則可以透過網頁設定控制器將資料存入雲端,或者選擇使用自家的公有雲。為了維持穩定性與降低維護成本,IoTstar可執行遠端維護,使用介面一樣是網頁,由網頁遠端連線裝置,即可更新裝置內的邏輯運算。 圖2 泓格科技處長何坤鑫表示,依照預算、使用情境及現有設備的不同考量,可選擇相應的物聯網方案,便能達到較大的應用效益 IoTstar曾應用在印度政府的水利管理系統中水閘門的控制。何坤鑫說道,當時客戶已經有現成的機櫃,且原先的PLC沒有物聯網功能,無法透過4G基地台回傳資訊至手機中。對此,泓格提供物聯網Gateway裝在超過250個機櫃中,便達到維持原運作,同時加上通訊功能的目的。 另一方面,泓格設計入門的4G通訊方案,藉由虛擬網路的方式建立通訊功能。如農業溫室無法設置網路線與機台,便使用手機基地台及4G路由器布建虛擬串口(Virtual COM),除了可遠端與RS-485通訊,其他不同廠商的設備皆可以透過標準通訊協定直接加入。軟體則放在電腦端,搭配RS-485虛擬化的COM Port,由於只需要做到遠端連線,因此軟體不需要更動即可執行遠端控制。何坤鑫認為,依照預算、使用情境及現有設備的不同考量,可選擇相應的物聯網方案,便能達到較大的應用效益。 震動感測實現設備異常預警 工業4.0與前幾代工業發展的重點,最大的差異在於透過網路來實現各方應用,範圍包含設備、製程,以及如何安全的聯網,因此系統需要整合生產人員與其他資訊,協助管理者藉由遠端控制了解生產狀況。安馳技術應用工程經理高富華(圖3)以ADI機器手臂為例說明,ADI傳統的應用市場包含了最普遍的放大器、資料轉換器、RS-232/485的通訊協定,或者CAN Bus等傳統應用。新興市場的應用則包含LiDAR、ToF,可以透過鏡頭進行物體的景深、形狀等特徵的判讀,應用上可以做機器手臂的電子圍籬,或者從感測器得知馬達現在的速度位置,其他還有EtherNET等無線通訊的產品應用。 圖3 安馳技術應用工程經理高富華說明,除了感測器,機器的預測維護需要AI演算法的協助 在機器的預測維護方面,ADI採用以MEMS為核心的感測器,有別於壓電式感測,而是透過壓變、形變產生震動數據,優點在於能夠用半導體的製程方式執行感測功能,所以在整合上更有彈性,可以把資料轉換器,甚至DSP引擎整合在裡面,做成All in One的模組。針對MEMS感測器的訊號傳輸,若要直接數位輸出,加上一個資料轉換器,即可透過SPI的通訊介面讀取及傳輸資料。 高富華進一步說明,除了感測器,機器的預測維護需要AI演算法的協助。經由感測器蒐集資料後,須要把時域上的資料轉到頻域上,並在頻域上根據不同的分量分析。以工業產品常見的馬達風扇、鼓風機、壓縮機為例,這些產品的故障原因多半以培林為主,因為培林負責移動、轉動或是線性軸承等等,整個設備重量壓在培林上,導致培林的故障率相對高。因此設備狀態監測會針對培林的內圈及外圈破損等狀況,進行基本頻率的演算分析。 工業資安不可輕忽 工業設備聯網以後,資訊安全議題隨之出現。相對IT領域對資訊安全的重視,OT方面在資安的概念起步較晚,防範攻擊的方式也與IT不同。Moxa亞太區產品行銷經理郭彥徵(圖4)以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安全標準,IEC-62443為主軸,說明工業資安的重要性與系統設計概念(圖5)。首先,資安有三個面向:機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機密性代表資料不會遭到竊取,完整性則確保資料不會被竄改,可用性則表示資料能夠即時傳輸。對IT人員而言,機密性與完整性是資安防護的兩大重點,避免金融資料、帳號等敏感資訊外流或遭到竄改。而在OT領域,可用性則是最重要的項目,需要防止因為系統遭到攻擊而影響產線運作。 圖4 Moxa亞太區產品行銷經理郭彥徵強調,建立工業資安防護的第一步,是使用經過市場檢驗的方式 圖5 IEC-62443概觀    資料來源:Moxa 建立工業資安防護的第一步,是使用經過市場檢驗的方式,郭彥徵強調。如果使用自創的方式保護系統,在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的情況下,有經驗的駭客便能輕易破解。在IEC-62443的規範中,從高維度到低維度,包含設備系統的選用到系統設計,都已經有完善規範,只要基於規範的內容執行,全世界的用戶都會共同測試這個系統有沒有被攻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IT的領域中有ISO 27000相關的資安認證,但是其涵蓋的面向只有人員組織的規範,例如當公司受資安攻擊,需要哪些小組處理資安事件。而IEC-62443規範的制定,便是為了工業應用制定,其內容涵蓋更多系統的設計建議。 在系統設計方面,IEC-62443建議IT跟OT之間不要只放防火牆或單向閘道,雖然可以阻擋IT遇到的攻擊病毒影響OT運作,但是若是病毒直接在OT系統中擴散便難以預防。所以IEC-62443推薦使用工業DMZ架構,當病毒跟駭客攻擊系統時,會經過層層關卡,降低受資安攻擊的風險。 智慧製造落地的過程中,通訊方面在工業級乙太網路及廠商的物聯網方案下,逐漸依循標準通訊協定,走向未來跨廠牌、跨通訊溝通的目標,彈性的物聯網方案更提供使用者彈性選擇,滿足即時或低功耗等需求。設備預測維護方面,則透過震動感測分析機台狀況,避免設備臨時損壞而影響產線運作。同時資安是工業聯網時代不可忽視的議題,若是依照IEC-62443的規範進行系統設計,便能有效防範控制系統遭受攻擊。
0

專訪安馳科技專案技術應用工程經理黃信傑 疫情/中美貿易催化工業4.0發展升溫

安馳科技專案技術應用工程經理黃信傑表示,台灣製造業目前正處於智慧密集(工業4.0)階段,可看到許多上市櫃公司與法人單位(如工研院),挹注大筆研發經費與人力資源發展工業4.0,同時政府亦推出生產力4.0發展計畫,整合台灣既有軟硬體與媒合創新產業。 圖 安馳科技專案技術應用工程經理黃信傑表示,憑藉台灣優良的半導體產業聚落與在工業製造的配合度、學習力與彈性,台灣已正式邁入工業4.0時代 而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安馳科技也不曾缺席。黃信傑談到,該公司在今年的北、中、南自動化展會上,特別展示出安馳科技結合ADI元件、電池監控系統與人臉辨識系統等方案,以滿足未來工業4.0及電動車發展的需求。 除了在解決方案的布局策略外,事實上早於一年前,安馳科技就與Macnica結盟,攜手布局工業4.0的領域。安馳科技資深協理陳發勇指出,此次與Macnica的合作,為該公司帶來兩個層面的優點,包含產品線的增加與資源共享的好處。 陳發勇分析,相較於過去尚未與Macnica結盟之前,在地化的代理商要拿下國際大廠的代理權可說是難上加難,有了Macnica的合作,安馳科技才得以順利爭取到如安森美的代理權;其次,在資源共享上,安馳科技與Macnica集團本身都有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與參考設計,而兩家公司最大的代理產線來自於ADI的方案,故雙方每年會固定針對ADI產品參考設計進行討論,同時各自研發共享資源,共拓亞太市場的版圖。 黃信傑表示,台灣有著優秀的半導體產業聚落,過去著重在硬體的開發。接下來工業4.0時代,關鍵將是大數據的蒐集與分析,能有效整合軟硬體並搭配大數據蒐集與分析,就能在這領域脫穎而出。台灣企業在工業製造的配合度、學習力與彈性都優於其他國家,預期將會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0

感測/無線連接/AI高度結合 智慧物聯網萬事俱備

隨著無線感測與感測器技術演進,物聯網的應用逐漸落地,其中設備維護、無線網路連接、深度感測及人工智慧(AI)運算需求,皆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技術。工業4.0透過自動化狀態監測(CbM)的即時預警,能確保產線上的設備正常運作,以及大型公共建設與交通系統安全。Wi-SUN千點組網則確保遠距傳輸的穩定性跟速度,而3D深度感測實現各項環境辨識與虛擬實境應用。最終加上人工智慧的運算助力,感測器的精準度便能顯著提升。 MEMS感測器高穩定/低成本助攻CbM 工業4.0時代,工廠走向智慧化、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機械手臂應用越來越多,但設備存在長時間使用後失效的風險,因此需要感測器即時預警生產線上的突發狀況,避免造成巨大損失。茂宣專業技術經理王浚睿(圖1)說明,以晶圓廠為例,設備失效最嚴重的狀況,可能是產線停工所導致千萬元的損失。此外,CbM也能應用在公共建設與交通工具,如橋梁、飛機、火車系統中,能夠避免意外發生。 圖1  茂宣專業技術經理王浚睿表示,MEMS感測器採用CMOS製程,具有產品的一致性佳,對於低頻訊號的反應回饋良好 CbM的振動量測在感測器的選擇上,常見壓電式(Piezo)或微機電系統(MEMS)兩種類型。Piezo是市場上目前比較常見的震動感測器,使用陶瓷材料設計的壓電元件,只能手工量產,所以產出有限且成本較高,在低頻訊號方面的反應較為遲鈍,並容易受到環境溫度影響而出現飄移。相較Piezo,MEMS感測器採用CMOS製程,具有產品的一致性佳,對於低頻訊號的反應回饋良好,且雜訊強度(Noise Density)低、不容易因為溫度變化飄移等優勢,可以做為震動感測的選項之一。例如亞德諾半導體(ADI)的ADXL系列MEMS感測器除了噪聲比較低,還具備無線模組,使得感測器的布建更方便。 建置MEMS感測器時,需考慮位置、連接方式、馬達以外的機件、尺寸四大面向。王浚睿解釋,位置方面,尋找震動源之前,須確定量測的位置正確。如果測量的位置跟震動源距離太遠,或是傳導的時候震動幅度已經遞減,量到的訊號就不夠精確。同時,感測器連接的方式很多,找到正確的感測器型號來連接待測物是一大重點。各型號的感測器頻率響應曲線不同,須依照感測器標注的最大測量頻率選擇適合的類型。接著,確定在機械結構中欲測量的部分,才能確認震動所造成的異音為高頻或低頻訊號。最後,感測器的尺寸應取決於整體的配重。感測器不能比待測物重,以免影響待測物本身的震動狀況。 藉由CbM的應用,正確建置的MEMS感測器能隨時感知生產線上的震動狀況,並在出現異常現象時即時預警,避免設備問題而影響產線運作。此外,CbM為交通系統與大型公共建設維持安全性,促進工廠安全及城市安全的維護工作朝向自動化發展。 Wi-SUN具遠距傳輸/高穿透特性 智慧城市的應用與物聯網息息相關,未來物聯網將有非常多結點布建到城市中,海量的連線需求需要高覆蓋、穩定的通訊系統支援。濎通科技行銷經理呂沐勳(圖2)觀察物聯網通訊的痛點,遠端更新是必要的功能之一,因為軟體不斷更新,如果裝置不具備遠端更新的功能,就需要靠人力個別更新,不符合成本效益。電池方面,使用電池發電的裝置,需要考慮電池壽命,如果電池更換得太過頻繁便會拉高成本。同時,有些通訊協定由廠商自行開發,因此發展新應用時,必須諮詢原先制定協議定的公司,才能擴大發展相關應用,顯得限制重重。 圖2 濎通科技行銷經理呂沐勳認為,Wi-Sun技術適合應用在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領域                   面對大範圍的無線網路傳輸需求,呂沐勳認為,Mesh組網的Wi-SUN技術可以解決前述的物聯網通訊痛點,適合應用在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領域,如東京電力公司已全面使用Wi-SUN智慧電表,取代NB-IoT電表。Mesh組網具自適應的網路系統,可以自動組網,當環境中增加新的節點,Mesh組網會自動連線。另外,因為Mesh組網具備自動修復功能,如果網路中增加新的建築物,切斷原本的組網路徑,Mesh組網便會透過別的節點重新連接,維持連線順暢。 看好Wi-SUN的特性,濎通科技提出Wi-SUN通訊方案,採用RF及PLC的雙模融合技術,設計出整合線傳輸PLC跟無線傳輸的單晶片,運用演算法自動切換,在無線連線中斷時執行有線傳輸,有線傳輸中斷時則改用無線連接,達到同時滿足快速且穩定的長距離傳輸效果。 呂沐勳進一步說明,良好的物聯網通訊解決方案應具備三項特色,其一是無頻段授權/通訊費。以電信商營運的NB-IoT為例,在電信商的管理之下,每個節點都需要支付電信費用,導致傳輸成本較高。二則是具有長距離/高穿透/廣覆蓋,以及自動組網/自動修復功能,以濎通的VC7300為例,其優勢便在於可從地下2樓傳輸到地上6樓,滿足智慧電表的抄表需求。最後則是支援IPv6協定,才能讓每個節點都有身分認證,確保連線安全。 3D感測走入消費市場 感測技術與無線通訊的結合促使物聯網應用落地,而感測領域其中的一大趨勢即為3D感測。艾邁斯半導體台灣區總經理李定翰(圖3)提及,3D感測的應用越來越熱門,其發展主要聚焦在行動裝置、智慧家庭、工業自動化與自動駕駛四個面向。行動裝置上的應用演進最快,從過去以鏡頭為重心的設計,轉為加入距離測量、人臉辨識、虛擬實境遊戲、實境導航等功能。在安全驗證方面,智慧型手機及智慧建築的身分驗證不只透過指紋,更搭配臉部辨識提高安全性。同時隨著疫情出現戴口罩而難以辨識人臉的情境下,中國已研發出可以辨識戴口罩的臉部辨識系統。 圖3 艾邁斯半導體台灣區總經理李定翰指出,目前ToF的應用逐漸從iToF走向dToF 當3D感測應用在智慧家庭,以掃地機器人為例,過去的掃地機器人大多藉由放置虛擬牆或使用紅外線偵測決定移動路線。新一代放入ToF感測器的機器人,在清潔空間之前,會先行掃描環境,甚至搭配3D感測布建地圖,計算出最快速及省電的打掃路徑。如果將3D感測模組放入冰箱中,便能測量裡面的材積容量大小調整溫度,或者提出某些區塊的食物已經放超過一個禮拜的警示,達到省電與協助管理食材的效果。 李定翰表示,目前ToF的應用逐漸從iToF走向dToF。iToF的鏡頭有很多限制,在陽光下感測器很容易飽和,同時進行多工傳輸的路徑容易讓運算有問題。而dToF的量測則更為精確,可測量的距離也更遠。隨著電子元件及PVC的精確度、製程進步,dToF很快就會取代iToF,例如臉部辨識的變型,可以結合最新的dToF輔助演算。如線上購物廠商,為鞋子、衣服的尺寸數據建立資料庫,消費者只需要輸入身高、三圍,即可在網站上進行3D試穿模擬。 AI力助終端感測 除了3D感測,在AIoT市場,感測器的應用也開枝散葉,智慧醫療、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無處不見AI、IoT與感測器結合的應用。Arm應用工程總監徐達勇(圖4)舉例說明,醫療照護藉由生理感測預警疾病症狀;工業4.0藥品包裝產線,採用人工智慧視覺辨識,確認每個包裝內的藥品數量相同,或者透過震動感測確認工廠設備有無異常;農業中的蝦子養殖,運用AI影像辨識,確保蝦子的飼料不會因為過量而影響水質,也能隨時觀察蝦子的健康。 圖4 Arm應用工程總監徐達勇提及,Arm預估2020~2024年,每年AIoT裝置會有至少20%的成長 AI運算的位置分為雲端、本地及裝置三種,徐達勇指出,調查客戶希望AI運算的位置,53%的客戶青睞在裝置端運算,比較困難的特定需求再進行雲端運算。雲端運算雖然提供強大的算力,但是延遲問題、高頻寬需求、安全性跟隱私疑慮,促使多數客戶傾向選擇在裝置上運算。 雖然客戶偏好AI的終端運算,然而終端運算會面臨幾項挑戰。一是終端裝置的應用很重視使用者體驗,需要提高算力才能達到提高使用者體驗的目的。此外,終端裝置的設計重視成本控制,同時裝置電力來源多半是電池,因此低功耗也是設計重點。最後,不論選擇何種運算方式,隱私安全都是客戶重視的關鍵。對此,Arm近期設計的IP Cortex-M55便以加速AI運算為目標,特別加強DSP跟機器學習的運算能力。 如果採用通用處理器執行機器學習運算,相對的效能比較差,生產晶片的成本就會提高,所以此設計聚焦在DSP/機器學習的運算能力提升,並且提高處理器或能源的效率,達到降低功耗的目的。資安方面沿用Arm第8代MCU開始的TrustZone功能,處理器可以分成兩種執行模式,安全性比較敏感的內容就使用安全模式執行。 觀察AIoT的趨勢,徐達勇表示,Arm預估2020~2024年,每年AIoT裝置會有至少20%的成長,並且到年底之前,至少20%的終端裝置會具備機器學習功能。因此Arm專注AIoT的市場發展,IP瞄準AI終端裝置的效能需求設計,可望滿足未來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
0

泓格推高性價比小型M2M 4G終端方案

隨著工業4.0的崛起,遠端設備資料蒐集與控制應用,除了有線的方式外,無線應用也越來越普及,測量和控制資料的無線傳輸標準已有長足的發展,現今使用者需要考量的不再是無線技術可不可靠,而是在眾多無線技術中,如何挑選貼近使用者需求的技術。 RTU-140產品是泓格公司最新發表的高性價比小型M2M 4G終端解決方案。此系列產品為智慧型的4G遠程終端設備模組,內建高效能的32bit運算器,能適用於惡劣的工業環境。擁有1組4G模組、1組GPS模組、1個USB、1個RS-485及1個Micro SD插槽。RTU-140 4G RTU模組採動態IP方式與監控端(M2M RTU Center軟體)連結,解決WCDMA/LTE網路中令人頭痛的IP管理問題,RTU-140產品允許透過1個RS-485介面串連3個Modbus RTU設備,並且透過泓格自訂的RTU協定,定時主動將I/O及GPS資料,透過WCDMA/LTE,傳送到遠端M2M RTU Center平台。泓格亦提供相關的軟體來支援,以方便客戶快速建立監控端的程序,這些軟體包括M2M RTU Center、M2M RTU Win32 API library及OPC server for RTU devices。 除上述功能外,RTU-140產品提供I/O的簡單邏輯控制方式,使得RTU-140能於現場端即時進行一些簡單的控制。同時也具備I/O data logger的功能,能將I/O及GPS資料存儲於micro SD card內。於電源輸入的部份,提供外部及鋰電池連接介面,可於外部電源中斷後,RTU-140系列還能夠運作一段時間來緊急處理。 有關RTU-140產品的應用軟體解決方案,可配合M2M...
0

新冠疫情加速製造業數位轉型腳步 AI視覺/手臂整合更強大

就在新冠疫情起起伏伏,製造業者對智慧製造的需求更加迫切的背景下,2020年台灣科技相關產業的第一個大型實體展覽—台北國際自動化展揭開了序幕。雖然參觀人士必須戴著口罩才能入場,但場內觀展的人潮仍不在少數,且許多參展廠商都端出了人工智慧(AI)相關的展示內容,更讓今年的自動化展飄著濃濃的AI味。 安全皮膚技術助陣 工業機器人走向協作化 新冠疫情使得許多工廠面臨現場勞動力不足的考驗,進而使工廠人機協作的升級轉型需求大增。但工業機器手臂為追求生產效率的極大化,作業時往往必須與人類作業員保持安全距離,使得人機協作的理想很難落實。如何讓工業機器手臂與人類作業員安全地協同工作,成為機器手臂產業的重大議題。 為實現工業協作手臂的理想,專注研發機器手臂安全皮膚的原見精機,與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攜手合作,共同發表了搭載安全皮膚的工業機器手臂(圖1),藉由高達95%且無死角的包覆度,讓工業機器手臂的安全度大為提升,並朝工業協作的目標跨出一大步。 圖1 原見精機與川崎重工合作,讓原本專為工業應用設計的KHI RS007L機器手臂,在加裝專為其設計的安全皮膚後,升級為工業協作手臂 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表示,該公司自2017年創立以來,靠著全球唯一的表面式力感測器解決方案,獲國內外諸多機器人龍頭廠商青睞,攜手提升智慧製造人機協作的安全性。很榮幸本次與川崎重工進一步深化夥伴關係,推出搭載於其機械手臂、市面上包覆最完善的機器人觸覺技術解決方案,現正於日本進行最後檢測實驗,預計不久後即可問世量產。該公司將持續以MIT的堅強技術實力,與更多夥伴攜手打世界盃,以安全的工業協作自動化為核心,擘畫下世代工廠未來。 川崎重工新事業開發部部長野田真指出,產業環境日新月異,川崎重工於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五十多年間,不斷開發並尋找能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原見精機獨有的觸覺感測解決方案,有效促進大型工業機器人與人類的協作,為新時代自動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活水。搭載於KHI RS007L的T-Skin安全皮膚新產品,提供機器手臂在協作同時又保有完整的工業精準特性,升級為堅實、精準、耐用的下世代機器人。 原見精機的T-Skin安全皮膚,具有高感度特性,只要一公斤力碰觸就可命令機器人停止。該產品是全球第一個通過歐盟CE驗證最高規格的觸覺感測安全產品,且符合人機協作技術規範ISO/TS 15066的人體安全撞擊測試,產品安全與功能安全均獲認可,達到完整機械系統的安全要求。 原見精機總經理盧元立則進一步說明,KAWASAKI的輕量型機器手臂KHI RS007L是目前同一負重等級中,全球運作速度最快的機械手臂。該手臂原本是專為工業應用設計的產品,但由於人機協作是機器手臂很重要的發展趨勢,如何讓工業機器手臂在快速、精準的既有優勢上,提高其安全性,是許多機器手臂業者都在追求的目標。 在既有的工業手臂上加裝安全皮膚,可讓工業手臂快速升級為工業協作手臂,且成本也遠低於購置新的協作型手臂(Cobot)。但安全皮膚必須針對手臂進行深度客製化,才能避免安全皮膚拖累或干擾機器手臂的運作。原見與川崎重工合作,為KHI RS007L開發專用安全皮膚T-Skin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該手臂能一方面保有其輕巧快速的優勢,另一方面又更加安全。 除了與川崎重工直接合作外,原見也已經針對其他機器手臂品牌的多款產品開發出外掛式的安全皮膚,可讓製造業者用最實惠的投資額,將既有的工業手臂升級為工業協作手臂。 驅控整合式機器關節讓手臂設計更彈性 在本次自動化展中,除了安全皮膚外,與機器手臂有關的重要技術,還有工研院所發表的第三代驅控整合式機器關節。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技術組長黃甦表示,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機器手臂的臂長與構型,都是由機器手臂原廠定義,使用者跟系統整合商(SI)無法依照自家產線的需求或場域狀況進行調整,也使得某些很特別的應用場域找不到適合的機器手臂。因此,工研院發想出新的設計理念,把整隻手臂拆分成一個個關節單元,讓使用者或SI可以依照應用場域的狀況,在一定的容許範圍內,針對每一節手臂的臂長、手臂的整體構型進行客製化,打造出量身訂做的機器手臂。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與前兩代關節模組相比,第三代關節模組單位重量的扭力輸出較第一代關節模組增加約30%,臂長則比第二代更長,又取消了L型關節設計,只保留N型與I型關節,因此整支手臂的外觀更纖長,但又比第二代關節模組多出一個自由度,可實現七軸手臂設計(圖2)。整體來說,利用第三代關節模組組成的機器手臂,比以往的手臂更不占空間,卻又因為多出一個自由度,能負擔更多元化的作業任務。 圖2 工研院機械所展示利用其第三代機器關節模組實現的高度客製化機器手臂 黃甦透露,目前新竹清華大學已經採購了兩支由第三代關節組成的機器手臂,將以此進行雙臂機器人的開發,另也有醫療產業的SI業者利用第三代關節更不占空間的特性,設計出手術用的輔助機器人,可以在開刀房內執行夾持內視鏡這類原本由護士執行的助理工作,讓護士可以去做其他工作。 此外,還有多家台灣的馬達、齒輪等手臂零組件業者,也已經向工研院取得技轉,利用這項技術發展出內建自家馬達、齒輪等關鍵零組件的關節模組。跟提供零組件相比,提供關節模組不僅更貼近SI客戶的需求,單價跟利潤空間也比只銷售零組件更好。 機器視覺/AI緊密結合 手臂應用場景更多元 除了手臂本身的進步外,本次自動化展上,結合人工智慧的機器視覺也比往年更有看頭。所羅門以「AI 3D視覺賦予機器人感知能力」為主題參展,與合作夥伴共同展出多達16項智慧製造與智慧物流的相關應用,包含台灣首次發表的智慧物流分撿與包裝解決方案、智慧焊道辨識方案、智慧打磨系統。 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指出,轉型智慧工廠,只有機器手臂是不夠的,因為無法成功辨識物件的機器手臂,在實際的產業應用上會受到很多限制,而這也是所羅門發展AI 3D視覺的主要原因。有AI 3D視覺的機器人,才能讓機器人的應用更多樣化,真正符合產業彈性製造的需求。 事實上,所羅門近年來在AI、機器視覺與機器手臂的整合應用上,投入了相當多資源,每年自動化展上的現場展示,也隨著機器視覺的辨識能力越來越高,而變得更多樣化、更複雜,更貼近實際應用需求。 圖3 所羅門展示的AI智慧焊道辨識方案 據所羅門評估,現在AI、機器視覺與機器手臂的整合應用,已經脫離技術驗證階段,開始走向大量部署。但有許多客戶反應,受到網路頻寬、延遲等因素的影響,現階段要在產線上部署這種高度智慧化的系統,必然要在產線旁配置搭載了高階繪圖卡的工業電腦,由此衍生的成本也是不小的導入障礙。因此,所羅門正著手將其AI機器視覺系統雲端化,以便在網路性能進一步提升,例如5G、TSN網路普及後,能立刻提供用戶雲端部署的選項,降低硬體建置的費用。 AI結合領域知識 自動化長智慧 在本屆自動化展中,幾乎所有跟影像有關的應用,不管是以機器視覺引導機器手臂運作,或是用機器視覺對大小工業產品進行檢測,都能看到AI技術的身影。對工業自動化產業而言,這是頗不尋常的現象。 由於工業自動化對系統的穩定度、可靠度要求遠高於一般資通訊產業或消費性電子產業,因此自動化相關業者對於新技術導入,向來採取比較審慎、保守的態度,除非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否則不會輕易將其導入到自家的產品或解決方案中。 但AI在自動化應用中普及的速度,打破了自動化產業穩紮穩打的習慣,從今年自動化展的展示內容,可以發現相關業者並不是把AI當作展現研發實力的題目,而是真的已經在生產線上累積了一定的部署實績。 俗話說,禍福相倚。新冠疫情對製造業的正常運作造成十分巨大的干擾,但同時也促使製造業者加快數位轉型的腳步,並使得新技術的導入速度明顯加快。對自動化業者,乃至更上游的電子設備、半導體元件供應商來說,或許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0

「解密科技寶藏」展現科專成果 帶動產業應用創新

經濟部技術處「解密科技寶藏-未來考古」互動體驗展,即日起至8月30日在臺北花博園區流行館登場,今年以「未來考古」為主題,體驗「過去的科技,是現在的文化;現在的科技,是未來的文明」的巧妙,展出包含台語辨識、易取智慧貨架和熱電致冷晶片模組等共89項技術,展現未來科技的樣貌。 「解密科技寶藏」匯集工研院、金屬中心、資策會、紡織所、生技中心等16個經濟部轄下研發型法人,以及3家企業,展出六大戰略產業創新政策成果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羅達生表示,法人科專已累積超過3萬筆專利暨可移轉技術資料,為求科專成果迅速擴散,經濟部決定利用"解密科技寶藏"擔任媒合的角色。開辦以來,活動已鏈結超過100家公協會、6,000家企業參與,加速科專成果產業落地;而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表示,台灣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人力和財力方面皆有所不足,因此特別需要政府和法人的支援,讓台灣人才有更多機會嘗試中期以上的研究開發,且臺灣正站在工業4.0的浪頭上,希望藉由研發技術的技轉和擷取數位轉型升級的關鍵,掌握後疫情時代的復甦先機。 其中,台語點歌機以工研院自行研發的台語辨識技術為核心,結合台語語音喚醒、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與語音合成,讓使用者能以台語輕鬆點歌。此技術預計和超商多媒體事務機(KIOSK)結合,將台語辨識系統導入語音查找功能,未來對著機台用台語說出關鍵字,將可以找到需要的服務。 動口講台語點歌機就會唱歌給你聽 工研院在邁入後疫情時代之際,研發出智慧化、自動化、低接觸的智慧零售技術「易取智慧貨架(Ubiquitous Small And Smart Market, UbiSMart)」,其結合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與多重感測技術,結合電腦視覺辨識、感應器資訊整合技術,達到98%高準確度辨識與追蹤,實現「拿了就走」的無人化購物情境,且各技術可單獨運作亦可組合應用,讓智慧貨架、智慧商店、物料室、倉儲管理等應用場域皆可實現智慧化與無人化。 易取智慧貨架提供消費者不需排隊結帳就可以購物的體驗 而運用在智慧鞦韆上的熱電致冷晶片模組是根據Peltier效應,對材料通入一電流,使材料內部帶電載子濃度分布改變,進而在兩端產生吸熱/放熱的反應,達到致冷與升溫的作用。此模組擁有體積小、無須動件及媒介、精確溫控(±0.1°C)和反應快速之優點,其所能降至最低-75度,可應用於有冷卻與溫度控制需求之工業系統或小型輕便設備上,例如:冷藏箱、電競設備、行動電源等,解決散熱問題。 科技鞦韆座椅暗藏材化所開發的致冷熱晶片,坐上去就能感受到溫度瞬間驟降的效果  
0

超前部署數位轉型 西門子虛擬博覽會即將起跑

做為工業4.0的先驅之一,德國工業大廠西門子(Siemens)近幾年一直大力倡導製造業數位轉型。隨著COVID-19疫情在2020年上半突然席捲全球,對企業在真實世界的正常運作造成巨大干擾,原本就已經在力推數位轉型的西門子,一方面迅速調整自己的步伐,同時也更積極地推動各種可協助製造業實現數位轉型的解決方案。即將在8月14日正式上線的數位企業虛擬博覽會(Digital Enterprise Virtual Expo),就是該公司一方面讓自身運作更加數位化,另一方面為台灣製造業介紹更多數位轉型方案的例子。 台灣西門子數位工業將在8月14日起,在線上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數位企業虛擬博覽會,透過虛擬網站呈現該公司最新的技術與應用。該博覽會涵蓋四大主題焦點,分別是AI、工業5G、3D列印與邊緣運算,同時還有導入數位雙胞胎技術協助口罩廠商生產的成功案例影片分享。另外,本次數位企業虛擬博覽會除了發表最新產品和技術外,也精心規劃了數位企業虛擬論壇以及專家講座(Expert Talks) ,集結西門子的產業專家分享一系列最新技術、解決方案和創新應用。 台灣西門子數位工業總經理Tino Hildebrand表示,在後疫情時代,該公司與客戶、經銷商的溝通方式轉變為採用線上的方式進行,西門子首屆數位企業虛擬博覽會匯集各種新穎的科技介紹,讓大家一探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5G以及工業雲在自動化領域的應用,並進一步了解如何透過西門子解決方案,協助企業邁向數位化以及智慧製造。 實體論壇走向線上 備受矚目的西門子數位企業虛擬論壇,將介紹最新尖端技術AI、工業5G、3D列印與邊緣運算整合工業領域的應用,以及最新數位化產品,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創新科技,幫助企業成功打造數位轉型。另外,本次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便是由西門子數位工業精心籌備的Expert Talks專題系列講座,集結西門子產業專家分享一系列最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和創新應用。完整呈現西門子解決方案在自動化產業的實際應用,並探討最新趨勢議題,提供相關業者與西門子專家互動的機會。 展示最新趨勢技術應用 本次虛擬博覽會的亮點之一是展示在趨勢議題下西門子的創新技術應用,包含AI、工業5G、工業雲MindSphere以及3D列印技術等應用。其中將呈現AI工業自動化領域之應用,介紹如何搭配西門子SIMATIC S7-1500 TM NPU 實現高效處理類神經網路。另外,工業5G的應用也趨近成熟,如何透過工業5G滿足工業無線通訊需求,也成為本次虛擬博覽會探討的話題和焦點之一。而雲端以及邊緣運算依然是今年炙手可熱的議題之一,西門子將介紹工業雲和邊緣運算的應用,協助客戶快速順暢實現虛實世界連結,並幫助企業發掘數據潛力。而備受矚目的趨勢焦點之一, 3D列印技術也將會在西門子數位企業虛擬博覽展出,近年來3D列印已逐漸改變整個業界的生態,且以年產值23%的速度高速增長,從產品設計到產品製造,再到商業模式,以及新的產業誕生。西門子持續透過數位雙胞胎技術和自動化產品,協助各大積層製造設備製造商邁向生產自動化和數位化。 口罩機廠商導入數位雙胞胎實例分享 全球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許多國家對於口罩的需求激增,西門子協助口罩機廠商導入西門子數位化解決方案,運用全方位控制驅動系統模擬軟體,並透過PLCSIM Advanced以及SIMATIC Machine Simulator建置S7-1500T CPU與V90伺服驅動系統的數位雙胞胎,將原機台效能提升50%。機台部分與西門子工業雲MindSphere結合,分析並優化現場資訊,讓製造商充分了解機台資訊,提升數據透明度,並導入西門子數位雙胞胎技術,助力口罩商生產無耳掛口罩,實現口罩製造4.0 。
0

電電/機械兩大公會結盟 三階段力推機械雲平台

為因應供應鏈重組和少量多樣生產需求所帶來的挑戰,推動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勢在必行。為協助製造業數位轉型,工研院與資策會、精機中心、金屬中心等法人已共同開發出「智慧機械雲平台」,建立標準化地端軟硬體、應用服務開發工具以及營運平台。但為加快各產業導入,使智慧機械雲平台上的應用更為成熟,台灣兩大產業公會--機械公會和電電公會宣布進行策略結盟,未來機械公會的製造端廠商,將結合電電公會的終端廠商及系統整合業者(SI),共同打造機械雲生態系。在全台擁有近6,000家會員廠商的機械公會和電電公會也將協助產業導入智慧機械雲平台,聯手推進台灣產業數位轉型,強化製造業韌性與國際競爭力。 台灣兩大產業公會--電電公會與機械公會正式結盟,共推智慧機械雲平台 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指出,機械公會將台灣工業4.0分成三個期程,短期由公會及經濟部工業局合推智慧機上盒,讓所有的機械具有聯網、資料蒐集、可視化及智慧化的功能,達到萬機聯網上雲端。中期由公會及經濟部技術處共同推動感測器及機械雲平台開發,機械雲就像是手機的App商城,手機若沒有App加持,只能用來打電話,若能加上各種不同功能的機械業專用App,依據廠商的需求下載,將創造無限可能的應用發展空間。最後長期的目標,則是運用AI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資料的分析與應用,協助廠商迎向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指出,兩會在智慧機械雲平台上共同合作,以協助機械公會會員廠商導入平台應用,加速機械雲平台之產業化為主要方向。機械公會可提供有關機械雲平台技術與資訊,協助電電公會的會員廠商進入機械雲服務的生態體系,並共同爭取政府支持,發展「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雙引擎,並藉此促進電子資通訊與機械業者合作交流,加速機械產業智慧化的腳步。 同時,電電公會會員可為機械設備上的智慧機上盒(SMB)加值,強化智慧功能應用模組。而機械設備業者則可透過機械雲,將設備所需智慧化功能與服務軟體藉由機械雲來提供服務,讓眾多中小企業設備業者也能快速智慧化。由於機械雲服務對象包括機械設備製造業者與使用者,故電電公會的SI會員,可參與提供雲平台生產製程之虛擬量測、品質監控、稼動率等應用軟體,供設備製造業者或使用者下載,讓國內機械業真正從硬體提供到加值服務,藉以拓展商機。 以往製造業面臨軟體人才較少、設備聯網和雲平台的品牌眾多且各品牌通訊和機上盒不相容、生產管理軟體昂貴、中小企業無資本投入升級、軟體安裝手續複雜而易影響廠商生產效率,以及當前沒有設備商/系統整合商/軟體開發商共同經營的雲端服務平台等作業情形,而進一步降低廠商升級智慧製造的意願。為了解決上述情形,經濟部攜手法人打造「智慧機械雲平台」,結合智慧機上盒來連結各機械設備,藉由機聯網與AI人工智慧技術,有效運用工廠的生產管理數據,協助業者邁向智慧生產與降低物料損耗,提高機械設備的附加價值。 智慧機械雲平台就像手機的App Store,廠商進入平台後,能直接在機械雲平台瀏覽軟體介紹,自行下載安裝、維護更新,今年底前將有98個由工研院、資策會、精機中心及金屬中心開發的各式軟體陸續上架。同時,平台更參考百貨公司專櫃概念發展店中店,平台內依產業和應用類別、軟體功能、開發者分類查詢,讓機械、工具機、金屬加工、電子、射出機、紡織等業者,更方便到平台各專區下載軟體,此平台預計兩年內將正式上線營運,以助廠商迎向智慧製造與智慧機械。
0

組織化分析資安風險 聯網工廠拒當駭客天堂

讀者是否準備向駭客支付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美元的贖金來解鎖自己的檔案?根據Malwarebytes Labs在2019年1月23日發表的《State of Malware》資安報告顯示,惡意程式的開發者從2018年下半年已經開始將鎖定的攻擊對象從消費者轉向公司行號,因為從企業收到贖金的機會遠高過個人受害者。企業在過去一年偵測到惡意程式的比率大幅增加,達到79%—而其主要原因是後門、挖礦程式、間諜程式,以及資訊竊盜等程式增加所致。 工控設備迎數位時代喜憂參半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數位時代持續開創新的可能性。企業領袖不斷發掘新的創新機會,但這樣的創新也伴隨許多挑戰。企業領袖面臨其中一項最艱鉅的挑戰,就是網路的安全風險,而這方面需要針對組織架構推動有別於傳統的變革。推動這樣的變革需要對注入新文化以及採行新的商業流程,藉以因應系統以及生命週期方面的複雜難題。 各界正快速採用各種新型邊緣智慧裝置,這些會產生與轉換資料的裝置也促成系統複雜度疾速攀升。這種資料極具價值,因為主管者是根據這些資料做出決策,所以資料越明確與精準其價值就越高。然而要實現這樣的價值,涉及過程極為複雜。需要適合的基礎設施,加上能即時取得與解讀資料,進而讓人員能在時限內做出決策。這樣的需求帶動聯網世界的發展,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實現成果就是聯網工廠—各種裝置透過分散式網路相互連結,並藉由即時取得與解讀資料來創造價值。 工業4.0的大趨勢為創新打開了許多機會,而工廠控制系統也變得更敏捷、更精準、且更有效率(圖1)。因應網路攻擊的風險,確保資料的有效性,以及根據資料做出決策,這些關鍵元素都攸關聯網工廠能否獲得有價值的成果。由於發動網路攻擊的動機和資產價值成正比,因此因應風險的任務絕非易事。考量到網路維安的複雜性,以及必須從系統層面應付網路安全風險,為此企業主管紛紛尋求參考解方。 圖1 現今的工控系統面臨資安風險,因此建構安全聯網為首要之務 各國機關制定的新安全標準都列出這方面的指引,其中包括國際自動化學會(ISA)以及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在內的主管機關。雖然各地區採行不同版本的標準,但這些標準的規範的方向大致相同。不過它們只能解決一部分的複雜問題,其提供的指引規範了如何評估風險,以及應採行哪些方法來因應風險。不過若想要成功實現安全的聯網工廠,還需要對整個組織進行徹底的整頓。 要建構安全聯網工廠,組織必須有能力解讀技術標準以及建立安全基礎設施。解讀相關安全標準,適切地因應網路安全風險,進而規範出相關的安全要求。發展關鍵的安全基礎設施,藉以在產品生命週期全程管理資產,才足以因應持續變遷的威脅環境。在邁入嶄新的聯網時代之際,組織必須由上至下推動商業流程。而這樣的策略將讓產品開發團隊能做出安全方面的取捨,以及擬定產品安全要求,藉以因應系統以及生命週期方面的複雜難題。 保護聯網工廠潛藏挑戰 要在複雜營運技術(OT)環境中維護安全,已經衍生出許多特殊的挑戰,而這些難題往往無法用標準的資訊科技(IT)解決方案加以解決。環境中現存的OT裝置,其資產價值、優先順序,以及限制都和IT環境截然不同。在IT環境中,各界關切的重點都是確保信心;然而對於工廠而言,優先順序最高的通常是資料的可用度。此外,這些安全解決方案未來建置的系統中,將會充斥各種高度受限制的產品,其生命週期大多會超過20年。因此對於工廠資產而言,包括優先順序和相關限制,這些因素需要特殊的技能和流程加以因應,以及研擬出適宜的產品安全要求。然而這些技能與流程往往超出傳統IT組織的能力範疇(圖2)。 圖2 威脅模型分析流程 要推行諸如保護OT環境這樣的系統性措施,首先須辨識出高價值資產、評估這些資產面臨的風險、以及在營運的範疇內針對安全適切取捨。由於面對高度受限的環境以及特殊的營運設計,因此並不是所有安全風險都能在裝置層面成功克服。定義出的系統層級策略能指引專家做出適合的安全取捨。要執行威脅模型分析有許多途徑,但組織必須針對所有新的發展情勢調適出適合的流程。 威脅模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人員針對安全取捨進行討論,最終歸納出安全要求和規範。為此,可以根據營運的概念作為基礎,界定出關鍵資產,以及將系統拆分成較小的單元。之後,團隊可以開始運用成熟的方法來找出安全威脅與防禦弱點,以此作為初期的威脅模型。根據這樣的模型,即可建立安全降險措施(Mitigation),以及討論各種取捨作為。由於營運概念應考量整體系統設計,因此所有人都應參與這些取捨的討論。最終,在元件層面尚未排除的安全威脅都必須在較高的層面加以紓解,或視其為可容許的風險。採用標準流程進行威脅模型建構以及風險分析,有助於歸納出適宜的安全要求。 組織著手建構聯網工廠 為因應OT面臨的網路安全威脅,組織必須擬妥策略,進而採取措施建構聯網工廠。想要成功排除網路安全威脅的複雜性,通常都需要進行組織革新。在產品團隊中納編安全專家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但光這麼做,組織還不足以掌握下一波工業革命的潮流。組織必須從最高層面著手,在整個企業環境推動與促成文化變革。這意謂著必須由一個中央組織負責網路安全事務,專責執行新流程與程序來因應網路風險、研擬網路安全要求、監視與回應網路安全事件、以及執行產品評估和驗證。 建立產品安全確保計畫,是因應未來網路安全風險的關鍵要務(圖3)。這樣的計畫可確保開發團隊真正瞭解網路安全風險、必須保護的關鍵資產,以及提升營運績效所需的安全功能。此外還須備妥支援這類計畫的人員與程序,確保產品生命週期全程都能應付網路安全,以及建立有復原能力的基礎設施,進而快速回應新浮現的網路安全威脅與事件。 圖3 產品安全風險管理框架 組織未來在因應新浮現的網路安全要求之際,必須展現感知能力,以及札根於組織文化,並透過標準流程與程序展現出適當作為。在過渡到聯網工廠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組織因應網路安全風險的工作。所有企業都必須回應這項挑戰,能夠推動文化革新的企業,將能掌握當前最重要的大趨勢。 有業者如亞德諾半導體(ADI)籌組了一個中央安全小組,負責在整個組織建立安全文化,藉此因應持續變遷的安全環境。透過公布施行安全程序,並整合到新產品開發流程,這樣的工作是整個組織建立安全文化的關鍵步驟。如此即可確保所有新產品皆針對安全需求進行評估,而且安全方針也納入研發計畫。安全方針旨在確保各項安全要求足以保護關鍵資產,並納入整合的系統設計中。此外,由於安全向來都是適當取捨,因此像ADI的安全作為都經過各大客戶的驗證,而這些客戶廠商經營的業務就是負責維護聯網工廠的安全,而和這些客戶聯手驗證安全作為,可進而確保相關的安全取捨能夠在營運環境中實行。 在運用制度化方法建立安全文化方面,業者的網路安全事件回應團隊會負責評估新浮現的安全威脅、回應客戶遭遇的網路安全事件、評估產品衝擊,以及執行產品安全更新。要管理數量龐大的產品,長遠下來將涉及極可觀的工作量。因此需要適當規畫以促成永續經營,以及管理業者旗下所有產品線的安全解決方案。系統整合廠商往往會尋求其供應商協助解決各種安全挑戰以及降低生命週期成本,新產品挑選標準有助於促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協助控管聯網工廠的總成本,如ADI便致力提供長期解決方案,針對各種新系統設計帶來較佳的整體價值。  回頭看首段假設案例,倘若眼前的抉擇是組織停擺或接受風險,那麼任何時間都應優先選擇讓組織停擺,而支付贖金則將成為次要的選項。 (本文作者為ADI工業解決方案系統經理)  
0

西門子/帆宣/亞達三方聯手 打造AIR維運監控系統

西門子與帆宣系統科技以及亞達科技於日前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開發整合AI/AR(AIR)技術的廠務維運監控系統,提供更完善詮釋工業 4.0 的解決方案。未來將結合西門子 SIMATIC 系統以及帆宣系統科技 PHM 系統,並導入亞達科技研發之 AIR 系統,攜手開發智慧化「AIR維運監控系統平台」,提升廠務運作穩定性,打造工廠智動化以及擴增實境、人工智慧發展新世代。 過去有鑑於廠務與設備終端在維修運作時,長期面臨設備無預警故障停機與長時間維修復機衝擊,造成系統營運重大損失,維持場域運作穩定性成為一大課題。西門子身為自動化領域的領導者,致力協助企業落實智慧製造,提升廠務運作最佳效能。西門子推出 SIMATIC 系統提供廠務與設備維運高度監控環境,讓所有運轉機制與流程資訊皆可透過數位化方式呈現,協助現場人員有效蒐集資訊,以掌握即時動態,並結合帆宣系統科技設備健康管理系統系統 Prognostic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導入 AI 人工智慧技術,建構設備故障預診斷機制,提供使用場域先行預警與物料準備,協助客戶生產製造端的巨量資料分析的能力;此外,搭配亞達科技研發之 AIR 系統,透過 AI coach system結合AR擴增實境介面與 AI 人工智慧,虛實結合的技術取代厚重複雜的操作手冊,達成釋放雙手的目的,逐步導引巡檢維修人員,提供空間辨識與定位,即時擷取現場環境資訊,即時AI異常辨識回饋,透過人機協作正確完成裝配、檢驗與即時記錄,有效杜絕人為失誤,一次性完成作業,提供業界場域點對點的最佳維運方式。 台灣西門子數位工業總經理Tino...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