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工業電腦

工業電腦

- Advertisment -

四大垂直應用先舉紅旗 中國半導體市場逐漸關門

除了斥資扶植之外,近日台灣工業電腦業界盛傳,中國政府已發布紅頭文件,針對國防、網路、金融、運輸這四大類垂直應用,設備供應商應盡可能使用中國本土IC設計供應商所提供的元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由於事涉敏感,多家工業電腦業者都不願公開證實,但私下確認已收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通知,並已經開始針對產品線做出調整。 工業電腦業者表示,未來出貨給中國的工業電腦,如果最終應用落在上述四大領域,將會推出採用「中國芯」的設備。不過,業者也補充說明,對台商而言,中國政府的指令只會影響到三個領域的業務拓展,因為台商基本上無法接觸到國防工業市場。 中國半導體本土化逐步落實 在半導體業內,關於中國政府將對部分採購標案內容進行限制,要求設備供應商必須使用中國自產晶片的傳言,已經醞釀了好幾個月。據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中國本土的上海兆芯及天津海光已經具備x86處理器的開發與供貨能力,加上電源、類比等領域,也有許多中國當地的IC設計公司可以提供解決方案,因此中國政府正在考慮對部分設備採購標案進行限制,要求設備供應商必須使用中國本土廠商提供的晶片。 日前,工業電腦大廠研華在法說會上表示,該公司針對今後5年,已提出了新的成長計畫,強調將透過深度在地化及人才培育等方式,為研華今後奠定成長的基礎。 研華表示,將針對北美、歐洲、中國大陸與新興市場等四大區域,分別設計制定從2019年到2024年的5年成長計畫。規劃中,將擴大各區域在地投資與人才經營。期待藉由IoT SRP(Solution Ready Package)的軟硬整合服務,驅動新一波的成長。此外,研華也透露,目前物聯網軟體平台部分,已有超過150家付費VIP客戶;而2020年將會是SRP由平台建置階段,邁入應用整合階段的關鍵時刻。 在中國市場方面,根據規畫,研華北京二期大樓增建計畫目前已進入建築規劃階段,透過投資展現研華深耕大中華市場的決心,擴大相關軟體研發人才的投資,並加速工業物聯網第二波在能源、製造等不同產業應用領域的實現。 研華中國區總經理羅煥城指出,大中華市場過去十年是研華穩定的成長引擎,期待在未來5年也仍會是重點成長區域。因此,該公司將在中國市場率先推出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內容,期望藉此實踐5年營收倍增的目標。此外,羅煥城也將「中國芯」議題拉上檯面,並表示為了符合中國政府跟當地市場、客戶的要求,該公司將會推出採用中國本土晶片的設備產品,這也與研華落實全球在地化的精神一致。 事實上,除了研華之外,針對中國市場,多家台系工業電腦業者也有意推出使用中國當地晶片的設備產品,但大多數業者都希望對此保持低調,不願具名評論。有工業電腦業者指出,中國政府目前確實已經發出正式公文,也就是俗稱的紅頭文件,內容要求只要是應用在國防、網路、金融與運輸這四大具敏感性的垂直應用,設備供應商就應該盡可能使用中國本土供應的晶片,只有在中國本土晶片商還無法提供解決方案,或產品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外商提供的晶片。 來自工業電腦產業的消息,證實了幾個月前在半導體圈子裡傳得沸沸揚揚的消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對國際半導體業者而言,工業電腦屬於利基型市場,目前中國的政策要求,又僅針對工業電腦中比較具有敏感性的應用做出規範,因此外商半導體業者在中國的營運不會立刻受到巨大影響,但倘若中國政府持續推動半導體進口替代政策,其半導體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恐怕會越來越低。 半導體供應商各自面臨不同挑戰 在這波中國工業電腦/工業設備半導體本土化的浪潮下,來自不同地區的半導體供應商,由於產品跟經營策略的差異,受到的影響跟挑戰也大不相同。 整體來說,相較於歐美日,台灣跟韓國的邏輯/類比晶片供應商在工業市場的著墨較少,而是以消費性市場為主,因此受到的影響較為輕微。但由於韓國的半導體出口是以DRAM跟NAND Flash為主,在中國也大力培植自家記憶體產業的情況下,受到的影響不可等閒視之。這或也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積極強化晶圓代工布局,要與台積電一爭長短的主因之一。 至於歐美日晶片業者,在工業市場的布局則遠比台廠來得深,因此在這波中國工業用半導體市場逐步本土化的過程中,將是首當其衝。當然,這些國際外商也不是省油的燈,只要手上還握有中國本土業者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核心技術,暫時就還不用擔心會被中國本土晶片商取代。這個情況在射頻前端、FPGA、GPU等領域最為明顯,例如目前中國半導體業者在低雜訊放大器(LNA)、高速數位類比轉換器(ADC)等射頻前端會用到的元件方面,技術還不是很成熟;至於FPGA,中國半導體產業才剛開始有廠商投入。 至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這波中國半導體市場逐漸展開進口替代的過程中,究竟會受到何種影響,則得看個別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而定。對半導體製造族群來說,由於中國封測產業的技術能力跟台廠的差距比較小,因此相較於前段製造,後段封測業者的壓力是比較大的。至於前段製造,目前台積電跟穩懋,在良率、供貨能力上,跟中國同業相比,還是有一段比較明顯的領先優勢。因此,在中國半導體市場走向進口替代的過程中,前段製造還比較不須擔心,甚至還有可能接到新的客戶訂單。 至於在IC設計端,前面已經提到,因為中國的政策是從台灣業者布局較少工業領域開始推動,故即便營運會受到些許衝擊,影響還是不大。事實上,台灣IC設計業者之中,還有不少公司根本就沒有工規產品線。 另一方面,有部分台灣IC設計業者早已透過與中國合資設立子公司,完成在地化布局。因此,在中國政府推動半導體進口替代的大計畫中,這些台商已經被中國視為「自己人」。例如上海兆芯本身就是威盛跟中國政府的合資企業,其x86處理器的效能雖然還不能與英特爾(Intel)、超微(AMD)的最先進產品相提並論,但對工業應用來說,其實也已經夠用了。 中國客戶自造晶片威脅更大 雖然目前中國政府僅就與國安有高度關聯性的電子設備做出半導體供應本土化的要求,但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來說,中國半導體市場逐漸封閉,仍是一個不可等閒視之議題。除了華為早已有強大的晶片設計能力之外,OPPO、小米、格力等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業者,也都開始在晶片設計領域投入重資,想開發出自己的晶片解決方案。 雖然業界對於中國的終端應用廠商投入晶片研發一事,一直有不少懷疑的論調,畢竟晶片設計本身也是一門專業,為了喝牛奶而養一頭牛,不見得是最具經濟效益的選擇,但在中國政府有意推動半導體進口替代的情況下,終端應用廠商投入研發自己的晶片,仍會受到政府鼓勵。加上EDA工具跟IP生態系統的成熟,現在要開發出一款晶片,技術難度已經比過去要低。只要這些中國終端產品業者堅持下去,假以時日,還是有機會開發出自己的晶片。 換言之,對台灣的IC設計公司來說,最大的隱憂或許不在中國政府頒布的法令規定,而是當地客戶對半導體領域的雄心壯志。事實上,相較於政府直接指點江山,匡列重點半導體品項並投入資金發展,官方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作法,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更有威脅性的。 用計畫經濟的思維來發展半導體,其實是風險很高的作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但計畫經濟通常是五年為一期,要負責產業規畫的官員猜測五年後半導體市場會是何種風貌,有哪些現在還沒成熟的技術、產品會竄起,是非常困難的事。計畫經濟適合運用在某些已經存在多年的產品、市場,例如CPU、記憶體,就還有計畫經濟發揮的空間。但官民力量結合則不然,民間企業本身對市場、技術的脈動,會有更靈敏的嗅覺,成功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一些。
0

處理器改朝換代頻繁 周邊橋接需求可期

對工業電腦(IPC)等使用x86架構的嵌入式運算設備而言,處理器平台升級或現有平台停產,往往帶來相當大的麻煩。CPU跟晶片組使用的製程日益先進,其對外連接的介面常常也隨之更新。這些新介面雖然有更好的效能,但卻未必能和環繞在處理器周圍的各種周邊裝置互通。這使得在新處理器跟既有周邊設備之間的橋接器,成為一個看來不顯眼,卻又十分重要的小元件。 Microchip計算產品事業部資深行銷經理Jeannette Wilson表示,使用x86架構的各種嵌入式設備,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功能比較複雜的自動販賣機、多功能事務機、POS、自動提款機等設備,裡面往往都有一台x86工業電腦或單板電腦。這些嵌入式設備的產品生命週期通常可達五到十年,甚至更久。但x86平台推陳出新的速度卻是以年計算,因此工業電腦製造商常常會遇到新平台跟舊周邊無法相容的情況,因為新的x86平台,有時候會因為製程進步的緣故,必須改用新的匯流排。 舉例來說,從2016年開始,英特爾的處理器平台就已經捨棄原本已沿用十多年的LPC匯流排,改用eSPI匯流排。因此,工業電腦業者很快就會開始遇到新平台與舊周邊不相容的問題。但這些嵌入式設備所使用的周邊,通常有很長的產品生命週期,有些造價更是十分昂貴,不太可能因為處理器平台更新而同步升級。 因此,Microchip認為,LPC跟eSPI介面的橋接轉換,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因而推出了專用的ECE1200 eSPI對LPC橋接器。ECE1200可以讓工業電腦業者放心地採用新的x86平台,不必擔心無法與既有的LPC周邊互通,並且還可以支援新x86平台才具備的現代待機模式,可以非常快速地喚醒設備,同時又達到更好的節電效果。 ECE1200其實是一款很單純的元件,僅負責eSPI與LPC的橋接,因此在設計上,Microchip也希望能盡可能簡化工程師設計導入的作業負擔。如果客戶有意採用該橋接器,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軟體開發作業,Microchip將會提供BIOS修改工具,讓工程師只需要調整BIOS,就能完成所需的設定修改工作。
0

研華力求獲利成長 WISE-PaaS成產品加值關鍵

台灣工業電腦大廠研華2018年繳出亮麗的營運成績,受惠於工業物聯創造的新需求與全球市場擴張,該公司連續二年(2017-2018年)營收成長率達到兩位數(以美元計算)。但由於中美貿易戰等國際因素影響,2019年上半的營運不確定性增加。為此,研華一方面將進行更廣泛的市場布局,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會持續投資WISE-PaaS平台,藉由軟體來替硬體產品創造更多附加價值,也提升公司產品的獲利空間。 研華技術長楊瑞祥博士指出,在物聯網普及的過程中,軟體平台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2019~2020年,研華WISE-PaaS平台將進入全球市場品牌普及與開展階段,並期待在2021年達成全球1000家以上之WISE-PaaS 軟體平台加盟客戶及伙伴之目標;在某些特定領域,如智能工廠、能源與環保、智能醫院與智慧城市,研華將策略投資IoT集成商夥伴,扮演軟硬整合平台供應商,以加速進入物聯網第三波的成長。 在未來,研華將持續投資與推廣WISE-PaaS IoT軟體平台,使其成為硬體價值之延伸,利用「分享」與「普及」向全世界各領域的IoT系統集成商推廣,同時研華將整合內外部資源,持續強化加值WISE-PaaS平台,期待將工業物聯網真正落實應用於各個產業。藉由軟體平台提升硬體價值,研華期待整體利潤率能回復至2016年之前的水準並能長期維持。 研華Embedded-IoT(EIoT)總經理張家豪表示,作為研華板卡與模塊之核心單位,重點將放在研發資源整合與高附加價值design-in services之延伸服務,優化整體產品組合。另外,2019年2月之後Advantech Technologies Japan(ATJ)加入經營,故ATJ與研華之資源整合與日本區域發展也將是2019年之重點。 研華Industrial-IoT(IIoT)總經理蔡淑妍則認為,IIoT之營運重點在擴大產品應用市場與深耕區域市場。短期來看,可能會受到中國區需求減弱的影響;但工廠與基礎建設的技術升級腳步無法回頭,長期成長仍樂觀。2019年可視為調整與加強產品力的一年。 美國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即恢復成長動能,2018全年營收成長13%,達到4.45億美元。研華美國總經理牛文中表示,因研華為提供design-in services之廠商,故所有的投資與耕耘均需要2~3年的時間發酵。以研華目前的規模,在美國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未來的發展,將在北美新增多個銷售據點,含加拿大多倫多、芝加哥、德州、東岸,以及墨西哥。
0

新漢加速推動智慧製造 華亞新廠正式啟用

工業電腦業者新漢近年致力於發展工業4.0解決方案,並將多年研發成果導入其最新落成啟用的華亞新廠。該廠區內有一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工業4.0智慧工廠暨雲端戰情中心,除了展示自家發展開放標準工業4.0解決方案的成果外,也期盼未來能整廠輸出到其他國家。這個新智慧製造平台也同時會與國內產官學界一同開發分享,並開放國內外組團參觀,讓將來在人工智慧與智慧製造有更多的結合。   新漢董事長林茂昌表示,華亞新廠的啟用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全世界都在談工業4.0,但真正落實的業者不多。該公司的智慧工廠把真正的工業4.0主要元素都實現了,做出了一個真正眼見為憑的整廠解決方案,在企業中的各階主管都能從這樣的多功能整合型資訊平台得到製造、維護、經營、管理等企業賴以發展的各種資訊,並且下達正確的決策,這讓智慧製造有了更實際的體現。   新漢的華亞新廠內有兩大亮點,除了以以8個55吋大電視牆顯示屏,整合展示各種實體層與資訊層的資訊流,使管理者能即時掌握企業所有重要資訊的雲端戰情中心外。該示範廠區的生產線也落實了許多智慧製造的概念。例如印刷電路板經過錫膏印刷機後,會經過機器視覺判斷板上的錫膏塗布狀況,並將結果即時回饋給印刷機,讓印刷機不斷進行參數調整,確保印刷品質維持在最佳狀態。 此外,該廠區的SMT與DIP產線均配有數位看板,現場工作人員可藉由看板上所顯示的資訊,輕鬆掌握機台的運作狀況。而在後段產品組裝、包裝部分,則藉由導入RFID與自動化包裝設備,讓產線工作人員的負擔大為減輕,並且為每台硬體設備建構完整的生產履歷。 華亞新廠是以該公司自行研發,基於開放架構的PC及EtherCAT標準的iAT2000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為骨幹。隨著時間演進,未來將再逐步導入機器人與人工智慧(AI)技術,力求成為工業4.0的智慧製造典範工廠。 林茂昌指出,物聯網可為台灣資通訊產業帶來可觀的發展機會,但台灣業者在投入物聯網應用開發時,應該避開消費性物聯網,專注在工業物聯網領域。因為任何物聯網應用講求的都是整體解決方案,開發商必須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客製化。但客製化是昂貴的,一般消費市場往往負擔不起客製化的費用,這也是智慧家庭進展之所以相對緩慢的原因。但工業物聯網因為是B2B的生意,因此成本雖然也很重要,但客戶不會只看成本,也會評估其附加價值。 另一方面,物聯網應用最有價值的元素是資料。許多網路大廠發展消費性物聯網的目的,是取得使用者的資料,而工業物聯網所想擷取的,則是機台設備的資料。由於台灣的內需市場只有2,300萬人口,因此台灣業者若想發展消費性物聯網,很難跟坐擁數億,甚至數十億市場人口基數的國際網路大廠比拚。但工業物聯網則不受人口規模的先天限制,對台灣廠商來說是比較有利的,也有機會從中拓展出新的商業模式。 因此,林茂昌認為,台灣應該在工業物聯網領域跟相關AI技術上投入更多資源,因為台灣在工業設備跟製造業領域已經有相當不錯的基礎,發展起來成功的機會更高。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