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關鍵圖表

關鍵圖表

- Advertisement -

兩大購併案撐起2020年半導體購併 成案與否仍未可知

IC Insights發表統計數據指出,在NVIDIA宣布以400億美元收購Arm,以及亞德諾(Analog Devices, ADI)以210億美元購併美信(Maxim)這兩大購併案的支撐下,2020年前九個月全球半導體產業內的購併案金額規模已達631億美元,成為半導體產業史上購併金額次高的一年,僅次於2015年的1,077億美元。光是這兩大購併案,就占了全球半導體購併金額的97%。 不過,受到COVID-19疫情與美中貿易衝突的影響,今年半導體產業內的購併活動,只能用「凍結」來形容。扣除NVIDIA與亞德諾所發動的購併,2020年前九個月全球半導體購併案的總金額僅有22.1億美元,可說是完全沒有購併活動的跡象。 事實上,2020年半導體業內的購併案金額,是否能超越2016年,也還有相當大的變數。2016年時,高通(Qualcomm)曾有意以390億美元購併恩智浦(NXP),但此交易未能通過中國政府審核,最終宣告破局。同樣的,NVIDIA宣布以400億美元購併Arm,也已經引發了許多爭議,因為Arm在矽智財(IP)領域擁有壟斷地位。倘若NVIDIA最終能成功收購Arm,此一購併將刷新半導體產業購併金額的紀錄。  
0

化合物半導體爆發可期 1~6吋小晶圓市場強強滾

雖然目前絕大多數半導體元件都已經改用8吋與12吋晶圓量產,但由於化合物半導體在許多特定應用領域上,擁有許多矽半導體所不具備的優勢,故隨著化合物半導體應用越來越普及,用來量產相關元件的1~6吋小晶圓,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據Yole Developpement預估,從2019年到2025年,全球1~6吋小晶圓的市場規模將從48億美元成長到54億美元,複合年增率(CAGR)約1.8%。雖然這個數字看起來並不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排除矽晶圓,只觀察碳化矽(SiC)、砷化鎵(GaAs)、藍寶石(Sapphire)與磷化銦(InP)等化合物晶圓,將會看到市場呈現出非常強勁的成長格局。 目前6吋以下小晶圓市場仍以矽晶圓為主力,但隨著越來越多矽晶片的量產改用8吋以上晶圓,6吋以下矽晶圓的市場將越來越小,只剩下已經十分成熟,即便改用8吋以上晶圓生產也不會帶來明顯效益的矽晶片產品,還會繼續以6吋晶圓生產。而碳化矽、砷化鎵、磷化銦等化合物半導體,將分別在電源與光電元件市場上攻城掠地,進而帶動6吋以下小晶圓的需求。 至於藍寶石晶圓方面,Yole Developpement認為這類晶圓可望因MicroLED應用規模逐漸放大而維持成長局面,但LED業界普遍認為,這個看法恐需要進一步釐清。MiniLED(外觀尺寸在100x100微米以上)製程跟現有LED製程相近,會用到藍寶石晶圓,故隨著MiniLED背光、直顯應用放量,藍寶石晶圓的需求確實有機會成長。但MicroLED(100x100微米以下)晶粒將不會有藍寶石層,故MicroLED能否支撐藍寶石晶圓成長,恐怕得先釐清MicroLED與MiniLED之間的界線。  
0

5G需求超有力 2020年純晶圓代工業者營收大增近2成

IC Insights發表最新修正的預估數據,在5G所帶來的行動裝置、電信設備需求刺激下,2020年全球純晶圓代工業者的營收,可望比2019年大幅成長19%。如果純晶圓代工業者真能繳出如此亮麗的成績,2020年將是純晶圓代工業者有史以來營運成長幅度最高的一年。根據IC Insights的定義,純晶圓代工廠是指專注晶圓代工服務,本身不設計晶片的公司。這類公司包含台積電、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聯電與中芯國際。 相較之下,同樣提供晶圓代工服務的整合元件製造商(IDM),2020年相關業務的表現恐將比2019年衰退。IC Insights預期,2020年IDM業者的晶圓代工服務營收,將僅達128億美元,比2019年的130億美元衰退2億美元。事實上,除了2017年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晶圓代工業績改歸列為IDM業者,導致IDM晶圓代工業績明顯成長外,IDM廠在晶圓代工領域的營收表現並不亮眼,未來的成長速度也相對平緩。  
0

異質整合持續發酵 先進封裝進入黃金年代

2019年整個IC封裝市場總價值為680億美元。而Yole在其新發佈的2020年版《先進封裝產業態勢》報告中稱,2019年的先進封裝產業總價值為290億美元,從2019年至2025年期間預期將以6.6%的複合年增率(CAGR)增長,在2025年達到420億美元。摩爾定律的放緩、異質整合和各種大趨勢(包括 5G、AI、HPC、物聯網等)推動著先進封裝市場強勢發展,因此先進封裝在整個半導體市場中所占的份額正在持續增加。根據Yole的報告,到2025年時,先進封裝占整體封裝市場的比重將接近50%。 與此同時,傳統封裝市場和整個封裝市場從2019年至2025年期間將分別以1.9%和4%的CAGR增長,在2025年分別達到430億美元和850億美元。不過,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先進封裝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下降7%,而傳統封裝市場將縮水15%。 3D堆疊平台營收的成長速度,將會是各種先進封裝之最,其2019年至2025年間的 CAGR可達21%。緊隨其後的是嵌入晶片和扇出型技術,同一時期內的CAGR分別為18%和15.9%。因此產量高的產品將進一步滲透市場:扇出型技術進入移動設備、網路和汽車領域;3D堆疊技術進入AI/ML、HPC、資料中心、影線感測器、MEMS/感測器領域;以及嵌入式晶片進入行動設備、汽車和基地台領域。 就細分市場而言,移動設備和消費構成了2019年先進封裝市場總值的85%。Yole預測其在2019年至2025年間將以5.5%的CAGR增長,截至2025年將占到產生先進封裝收益的80%。 從營收來看,電信和基礎設施是高級封裝市場中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增速約為13%),其市場份額將從2019年的10%增至2025年的14%。汽車與運輸細分市場在2019年至2025年期間將以10.6%的CAGR增長,到2025年達到約19億美元,但其在先進封裝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仍將持平,達到約4%。  
0

疫情帶動NB需求 出貨量可望創下近8年新高

TrendForce旗下顯示器研究處調查顯示,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使遠距辦公與教學需求提升,第二季全球筆記型電腦需求出現爆炸性成長,其中又以Chromebook成長幅度最大,預估其全年出貨量將上修至2,430萬台,年成長達42.4%,並將持續為第三季挹注出貨動能,預估本季筆電出貨量可望達5,500萬台,季成長4%。 TrendForce表示,第三季除教育用筆電外,消費型與電競筆電需求量也持續上升,且上游零組件供應吃緊情形也較預期收斂,在疫情衍生的宅經濟效應將持續延燒至下半年的情形下,使各家品牌廠對第三季出貨表現持正向態度。 教育與消費型筆電需求旺 HP仍穩居出貨冠軍 觀察各家品牌第三季出貨表現,HP受惠於教育、消費、電競三種類型筆電需求提升,預估出貨可達1,460萬台,季成長0.8%,持續位居第一。產品策略向來以中高階筆電為主的戴爾(Dell),因應疫情增加教育用與中低階筆電出貨以滿足市場需求,雖預估第三季出貨量可達820萬台,然由於第二季基期偏高,相較之下季減14%。 Lenovo憑藉低價策略積極搶占歐洲、北美市場;同時也接獲中國教育用筆電訂單,拉動整體需求成長,預估第三季出貨量達1,100萬台,季成長雖高達28.5%,但仍取決於配合的代工廠產能是否能夠滿足大量訂單需求。華碩與宏碁原在消費型筆電已佔有重要地位,雖然市場需求持續增加,仍需觀察上游面板與其他零組件供給狀況,以及代工廠是否能滿足其需求,預估華碩、宏碁第三季出貨量約500萬台與430萬台,季成長分別達24%和21%。 展望第四季,品牌廠對終端需求的態度仍保持樂觀,雖然需求熱度可能不如前兩季,但預估需求量與往年同期相比仍然有大幅度的成長,預計第四季年成長可達到15.8%。憑藉疫情帶起的宅經濟動能持續挹注,第二季至第四季的需求皆優於原先預期。預估2020年筆記型電腦出貨可攀升至1億8,763萬台,年成長達14.4%,是自2012年以來筆電市場在底部徘迴後的新高點。  
0

中/韓半導體業者帶頭衝 設備出貨持續走強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於9日發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報告(WWSEMS - Worldwide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該報告指出,2020年第二季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出貨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6%,來到168億美元,比起第一季也有8%的增幅。 按區域別來看,2020年第二季出貨金額前三高的市場分別是中國、韓國與台灣,且中國與韓國的出貨金額均比第一季大幅成長超過三成,至於台灣方面,第二季的設備出貨金額比第一季衰退13%,但仍有超過35億美元的水準。  
0

半導體大廠下半年營運展望好壞不一

根據IC Insight彙整的資料顯示,2020年下半全球各大半導體廠的營運展望,將呈現非常分歧的現象,也使得未來半導體產業的景氣預估變得更為困難。整體來說,在2020年上半,絕大多數半導體廠的營收,都受到COVID-19疫情與美中貿易衝突的影響。而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下半年的營運狀況將陸續恢復正常。 以台積電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以及7/5奈米應用處理器最重要的製造商,台積電2020年下半的營運展望相對樂觀,預期全年營收最高點將出現在第三季,達113.5億美元,並在第四季小幅下滑至110億美元。與2019年相比,台積電2020年的全年營收可望成長24%,表現遠優於其他半導體同業。 意法半導體(ST)對2020下半年的營運展望也相對樂觀,預期下半年的業績表現將比上半年成長19%,全年營收則會比2019年小幅減少1%。 但並非每家廠商都對下半年營運抱持樂觀態度。由於疫情明顯拉抬了企業、消費者對個人電腦、伺服器的需求,加上相關OEM廠為準備安全庫存,提前拉貨的跡象十分明顯,使得英特爾(Intel)在2020年上半的表現異常亮眼,前兩季的單季營收都保持在195億美元左右。但到了下半年,由於客戶的庫存水位相對較高,採購的動能應該會有所減緩,使得英特爾對下半年的展望相對保守。  
0

3D感測搭上5G 2021年VCSEL總產值挑戰18億美元

根據TrendForce旗下光電研究處表示,2020年初原預估將有10款以上高階機種可能搭載3D感測方案,有望帶動3D 感測用VCSEL(3D感測模組中的發射器元件)總產值至14.04億美元。然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全球手機出貨表現,加上近年印度消費市場拉升中低階手機的需求量,進而減緩手機品牌廠推動高階機種導入3D感測方案的速度。推估2020年行動裝置 (手機與平板電腦) 搭載3D 感測用VCSEL總產值將下修至12.07億美元,年成長12%。 TrendForce分析師吳盈潔表示,目前3D感測為手機品牌廠旗艦機在規格競賽中的重要指標,主要應用於後鏡頭,功能包含測距、圖片虛化效果、3D物體識別、空間建模與擴增實境,未來將進一步搭配5G傳輸功能,成為高階機種的標準配備,預計2021年3D 感測用VCSEL總產值將上看18.42億美元,年成長達53%。 目前3D感測主要供應商為ams、Finisar、OSRAM、II-VI、Lumentum、SONY、全新、光寶、宏捷科、穩懋等。目前應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的3D感測方案,包含結構光、飛時測距(ToF)、主動雙目視覺等功能,其中飛時測距(ToF)使用範圍廣泛,且具有反應速度快、識別範圍大等優勢。 目前蘋果(Apple)與三星(Samsung)已分別在iPhone、iPad Pro等產品,以及S20+、S20 Ultra 5G等機型採用飛時測距功能,直接式飛時測距更具備省電的優勢,未來若結合5G傳輸,以擴增實境搭配手勢控制,將進一步強化互動式體驗效果。另外,3D感測方案也可透過擴增實境進行室內陳設,或作為房屋改建、空間增建的設計基礎;甚至進一步與遊戲整合,預期將有機會透過異業合作帶來另一波商機。  
0

光達單價迅速滑落 出貨成長速度還需加把勁

市場研究機構Yole Developpement近期發布新版光達(LiDAR)市場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光達價格在過去三年大幅下滑,但出貨量成長速度卻不如預期來得快速。展望未來,光達的售價還會繼續降低,如果光達市場要維持現有規模,出貨量的增加速度還需再加把勁。 Yole Developpement分析師Pierrick Boulay表示,光達的單價在過去三年大幅下滑,並非大規模生產帶動成本下滑所致,個別供應商的市場策略才是驅動光達價格下滑的主要原因。在這個複雜的情況下,Yole預期,2020年全球車用與工業用光達的市場規模將達17億美元,到2025年時,此一市場的規模將擴大為38億美元。 車載應用將是光達市場最主要的成長動力來源,預期到2025年時,3.2%的載人車輛將搭載光達。但車用光達市場如果要如預期成長,有兩個變數需要考慮,一是COVID-19疫情對車廠所造成的財務壓力,二是Tesla至今仍認為光達並非自駕車必備的技術元素,並持續推動無光達的自駕車系統開發計畫。如果Tesla的自駕車計畫持續取得進展,光達對自駕車而言,可能將變得不是那麼關鍵。 另一方面,大量中國光達業者湧入市場,其犀利的產品定價策略,也成為光達市場規模成長的負面因素。中國業者所推出的光達,售價通常低於1,000美元,約為其他公司產品定價的五分之一。由於低價策略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中國廠商在光達市場上的市占率正在快速成長。 不過,光達價格快速滑落,也促成光達技術在工業應用領域的普及速度加快。Yole預期,到2025年時,工業用光達的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3.9億美元成長到5.67億美元。  
0

COVID-19衝擊MCU需求 市場回溫待明年

產業研究機構IC Insights近期更新其微控制器(MCU)市場預估,認為COVID-19疫情對MCU需求帶來相當明顯的衝擊,將使2020年全球MCU出貨金額比2019年下滑8%,這也是全球MCU市場規模自2018年創下歷史紀錄後,連續第二年陷入負成長。 在IC Insights所追蹤的各類晶片產品中,MCU是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產品。MCU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商用設備、家電產品與消費性產品,單一應用市場的波動,對MCU需求的影響向來較不明顯。但由於COVID-19疫情對全球總體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打擊,汽車與工業市場首當其衝,因此這次MCU也難以倖免。在MCU的各類應用市場中,汽車約占四成上下,工業則占三成左右。 不過,IC Insights預期,由於疫情的影響正在逐漸淡化,MCU需求將在2021年重新回溫。以銷售金額計算,2021年MCU銷售金額可望出現5%正成長,2022年與2023年則可望再各自成長8%與11%。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