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重新檢視媒體識讀能力

重新檢視媒體識讀能力

- Advertisement -

 

文 | 萬岳憲
文 | 萬岳憲
資策會MIC產業躍升事業群總監

至今,我還是不認同新舊媒體的區分說法,因為從媒體的本質來看,媒體只是傳遞訊息的媒介,人際之間透過媒介傳遞的訊息內容,才是真正的溝通價值,媒介只是依附在人們的溝通需要,當某類型的媒介不再被需要,就會逐漸被市場機制淘汰。所以,我認為媒體沒有新舊之分,只有能不能跟隨科技應用發展,提升傳遞訊息品質與效率的媒體。

不過,人類大腦的天性就是喜歡分類,所以我還是要嘗試著將媒體歸類,2020年將媒體區分為「傳統媒體、自媒體、社群媒體」三類,這是以資訊的製作成本與傳播效率來區分,「傳統媒體」是高成本低效率、「自媒體」是高成本高效率、「社群媒體」是低成本高效率。

為什麼「傳統媒體」是高成本低效率?因為廣播、電視、報紙、雜誌類型的媒體,還是以組織團體的型態存在,訊息傳遞品質與組織的聲譽相互依附,組織處理訊息散佈的流程,仍然存在「守門人」機制,訊息揭露採用實名制,每位訊息製作者都必須為訊息內容負責,實體印刷出版與影視音錄製的過程,全部要預先付出高成本,甚至修改重製的成本更高,所以必須有嚴謹的製作過程,以避免發生致命的錯誤導致全面性的重製。但是,傳統媒體勢微,眾人皆知,請問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今天有翻看過實體報紙或雜誌嗎?

「自媒體」泛指個人運用網路科技傳遞資訊的方式,顧名思義,自己就是媒體,自己就能夠隨時透過網路平台,傳遞資訊給特定的對象,或是透過平台的特定規範,運用議題設定的方式,經營特定資訊以群聚特定的資訊需求族群,經營者就是所謂的「網紅」。

當群聚的資訊族群規模超過數十萬或百萬時,資訊傳遞的效率就高,影響力也不容小覷。但是,為什麼是高成本呢?因為網路資訊快速的流動,就是資訊快速的落伍,網紅想要維持不墜,就必須不斷的尋找吸睛的社會議題,使用自己最寶貴的人生與時間,不斷去迎合一群從未謀面的追蹤者,若能變現謀生,還算是經營得法,若不能變現謀生,十分耕耘,二分收穫,娛人二分,自損八分,怎麼不是高成本呢?

「社群媒體」的快速興起,始於人際關係的濫殤,快速的社群連結,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的人脈寬廣,免費的App、免費的連結、免費的群組,讓每個人更快速容易的參與虛擬社群,隨著群組數量或群組人數的持續擴張,訊息傳遞的效率及影響力就愈來愈高。為什麼人們會樂於在社群裡分享,真正的原因在於「不會失去擁有」,想想看,如果人們每傳遞一張相片,這張相片就會被刪除消失,當然就不會輕易的傳遞訊息,效率自然就低了。

透過這樣的分類觀察得知,低成本高效率的媒體偏向個人經營,高成本低效率的媒體傾向組織經營,兩者的訊息可信度,又應該如何判別高下?

不妨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上世紀的假訊息擴散故事。

1938年10月30日,美國CBS電台正在播放「太空劇場」廣播劇,由於廣播效果過於逼真,當電台傳出美國正受到火星人攻擊,政府呼籲民眾儘快保護自己,讓許多聽眾深信不疑,認為美國正受到火星人的攻擊而進入戰爭狀態,對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而恐慌,受到驚嚇的群眾,驚叫、躲藏、禱告或逃到郊區。事後學者研究評估,大約有600萬的民眾受到廣播劇內容的誤導,完全相信廣播劇傳遞的訊息,這是20世紀大眾傳播媒體引起社會恐慌的重要事件紀錄。會發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廣播」媒體是美國人收聽國家重要訊息的主要媒體,尤其在經濟大恐慌的時代,美國羅斯福總統藉著廣播節目「爐邊談話」讓國人對國家重拾信心。

其次的原因,是製作團隊的推波助瀾。當時「太空劇場」廣播劇的製作團隊,想盡辦法要增加廣播劇的臨場效果,希望能創造出高收聽率,因為與同時段競爭對手的收聽率相比較,「太空劇場」只有3.6%,競爭對手的收聽率卻高達34.7%。

沒想到當天同時段競爭的廣播節目,邀請的來賓不太有名氣,多數聽眾紛紛中途轉台改聽「太空劇場」,結果沒有聽到開場時的「廣播劇」說明,只聽到逼真的廣播劇內容,當聽到政府呼籲民眾不要使用23號公路,改走其他公路的訊息時,真實的地名、真實的天文學教授接受訪談、真實的指揮作戰的將軍提供目前雙方對峙的最新情形說明,紅十字會的某先生說明搶救傷患的情形,甚至還有內政部長描述災情,並呼籲民眾該如何自保及撤退的訪談。

這些完全符合美國民眾日常生活習慣的細節,被戲劇化的強化訊息傳遞的可信度,有絕大多數的人是從最逼真的進攻時段開始聽,受到驚嚇誤信訊息的聽眾,紛紛打電話向親友求證,或叫他們趕快收聽廣播,口傳的擴散效應預估影響近200萬人。

但是也有許多沒有受到假廣播訊息影響的人,傳播學者研究歸納出有四個類型的人,沒有受到假訊息的影響而產生恐慌逃避的行為。

1.仔細查對廣播的真偽者,他們成功的從劇情中分辨真假。

2.進一步向其他聽到訊息的人求證,成功的從其他消息分辦真假。

3.絕望失敗的求證者,他們曾經試圖求證,始終相信假訊息是真的。

4.被驚嚇到沒有去求證真偽,這些人被嚇得關掉收音機,在家裡感到憤怒與震驚,甚至很絕望的認為,無論做什麼事都沒有用了。

進一步分析發現,受到驚嚇而產生行動的恐慌百分比,教育程度愈高的愈低,多數接受過大學教育(28%)的人,選擇先求證再相信,高中(36%)與小學(46%)程度的人,則普遍無意求證或查證錯誤而受到驚嚇。研究顯示,凡是受到驚嚇的聽眾都是「耳根極軟」(Highly Suggestible)的人,他們非常相信自己所聽到的訊息,而且不會再去求證正確與否;但是有些人則不會妄自下結論,他們會細心的查證,然後發現這些都不是真的,這些人被認為是具有「評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的人。

看完這個上世紀的媒體傳遞假訊息引起民眾恐慌的故事,再對照本世紀的媒體濫殤,或許假訊息的出現是網路媒體的必然,複雜的人際訊息傳遞意圖,很難讓我們能充份的要求所有可以透過媒體傳遞訊息的人們,要善盡媒體社會責任或接受媒體自律的道德勸說。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個人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媒體識讀」能力,從不疑處有疑,小心解讀查證每一則從「傳統媒體、自媒體、社群媒體」收到的訊息,檢視訊息來源的可信度。

曾經在一場研討會中,有人問我應該如何檢視假訊息?我的回答很簡單:「你問問新電子雜誌的社長或總編輯,雜誌裡的內容有假訊息嗎?」。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