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開放銀行/場景金融/普惠金融 數位金融三大穿雲箭超前部署

開放銀行/場景金融/普惠金融 數位金融三大穿雲箭超前部署

- Advertisement -

每當讀者接到銀行或保險公司的電話行銷專員來電,會有什麼反應?是耐心聽他說完冗長的話術,委婉跟他說正在忙,還是直接掛他電話?

很多人一直很難理解,都已經進入數位金融的時代了,為何還有如此傳統、沒有效率、又不精準的電話行銷作法?

金融業者理應掌握了消費者的個人資料及財務狀況,甚至還有線下到線上非常詳細的交易記錄,怎麼還有如此不科學、缺乏資料分析能力的行銷手法?因為銷售模式太過落後,因此,若電話行銷專員被狠心拒絕,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隨著金融科技成為顯學,人工智慧(AI)、大數據的應用大舉進入金融產業,近幾年金融業的數位轉型腳步發展明顯加速許多,在數位金融的浪潮之下,又以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場景金融、普惠金融等議題最受關注,堪稱金融業超前部署最熱門的三大關鍵字。

開放銀行實現金融數據共享

開放銀行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過去用戶的金融消費資料都是掌握在金融業者或監管機構手上,但基於「數據共享可以產生價值」的核心精神,由政府出面強制規定金融業者在用戶同意的前提下,將相關數據的使用權還給消費者;在資訊開放透明的情況下,可降低第三方服務業者(TSP)的進入門檻,並刺激金融業者發展更多創新服務。

開放銀行最早由英國政府於2015年開始推動,後來許多國家也都相繼跟進,台灣也在2019年中加入戰局,分三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的「公開資料查詢」已經完成,將開放利率、匯率、產品資訊、分行資訊、ATM位置等公開的金融資訊為主,讓用戶可以輕鬆比較各家銀行的定存利率、房貸利率與外幣匯率等資訊。

第二階段則以「消費者資料查詢」為主,開放消費者本人同意的授權資料,讓消費者在同一介面看到各銀行的存款、貸款、信用卡、保單、基金、繳費等資訊,也能在B銀行直接使用A銀行的個人金融資料。

下一步進入第三階段後,則將開放且能直接執行所有「交易資料」,消費者可直接透過第三方服務業者的App連結不同帳戶,進行扣款授權、消費支付甚至貸款清償等作業,真正邁向開放銀行的願景。

在這樣的開放架構下,不管是電信業者、零售業者、科技業者與各種產業,都能針對用戶打造個人化、客製化、精準化的消費體驗,打破金融數據長年被壟斷的情況;最重要的是,金融業者將從過去「畫地盤」的保守心態,改變為「共享地盤」的開放思維,轉而與不同產業積極合作,才有創造新客戶、新業務、新市場的機會,例如保險業者可以與醫療機構進行數據共享,打造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保單內容與合理的保險費用;信用卡業者可以與百貨零售業者、電信業者合作,在實體場域投放更精準的行動廣告給潛在消費者(圖1)。

圖1 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KPMG)

場景金融讓銀行無處不在

過去民眾要處理金融業務,必須跑去銀行或ATM,後來有了網路銀行及手機App,部分業務可以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遠端進行,在不久的將來,銀行將真正打破實體場域的界線,在不同的應用場景都能享受串連好的金融服務,銀行將是無處不在。

業界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內嵌式銀行」(Embedded Banking),亦即銀行將變得「無形」,包括存匯、貸款、保險、信託、信用卡及財富管理等金融服務,透過科技工具嵌入到客戶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環境中。

舉例來說,永豐銀行就與多家廟宇合作推廣場景金融。信徒可以到具有Q版神像的ATM領錢,印出來的明細表就有籤詩,然後可以憑著上頭的QR Code去換取「平安水」;另外也可下載App,信徒不用大老遠奔波就能遠端點光明燈、添香油錢、抽籤詩,將金融科技與信仰文化完美結合。

國泰金控則與多家旅遊平台合作,打造更有智慧的旅遊金融場景。當顧客在旅遊平台上訂購行程後,系統就會詢問是否需要購買旅遊平安險、換匯等相關需求,或者機場接送、機場貴賓室等服務,顧客可選擇用信用卡點數兌換或優惠價購買,不用重複填寫個人資料;另外,由於掌握消費者的行程、交易行為與消費偏好,後續也能提供個人化的旅遊商品進行精準行銷。

若再以購屋為例,當房仲順利成交了一筆物件,過去銀產業者頂多只能爭取房貸及產險業務,但在場景金融的架構中,包括室內設計、房屋裝潢、購買家具、搬家等服務都可統整在其中。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不管是在辦公大樓、校園、社區中,或者到遊樂園、逛夜市、看展覽,都會有業者建立類似的場景金融。銀行不再只是聚焦於數位金融能夠幫公司省多少錢、或賺多少錢,而是打造「以客為本」的創新用戶體驗,讓金融服務真正融入生活、體現溫度(圖2)。

圖2 美國民眾對行動銀行功能的需求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

普惠金融降客戶認證門檻

金融服務雖然本質上是開放給所有用戶使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基於風險及獲利等考量,幾乎所有金融體系都是遵守80/20法則,將多數資源用來服務金字塔頂端的VIP客戶。儘管聯合國早在2005年就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希望普羅大眾都有平等獲取金融商品與服務的機會,但因為客戶認證(KYC)的成本太高,實際運作上很難實現這個願景。

直到近幾年金融科技的發展,才讓金融服務開始打破地理、收入、社會階層等界線,其中尤以開發中國家的推展成績最為明顯(圖3)。例如,在基礎建設較為匱乏的一些國家,民眾不容易到銀行或ATM使用提款、匯款、貸款等服務,甚至許多人連銀行帳戶都沒有,就有不少傳統銀行與新創業者聯手,透過手機App或實體商家提供簡易的金融服務。

圖3 2014~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交易件數及金額 (資料來源:KPMG)

而印尼人民銀行為了將金融服務推廣至離島及偏鄉地區,就推出一系列的App,民眾不用跑到分行,可以在兩分鐘內掃描證件完成開戶作業,比起原本的兩週大幅縮短作業時程,然後即可透過App進行存款、提款、貸款等業務。

同時,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soCash,則是用簡單的設備搭配App,即可讓店家化身為銀行分行,取代現在投資報酬率偏低的ATM,民眾在這些店家的櫃台即可辦理提款、貸款、換匯等業務;目前其與星展銀行、渣打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合作,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推展,光是新加坡就有1,500家合作店家,並有超過20萬用戶。

至於台灣也有部分金融科技公司以AI技術投入普惠金融領域。如諦諾智金(Adenovo)就與嘟嘟房合作,針對汽車族與機車族推出超快速「車貸」服務,由諦諾智金針對用戶的消費記錄、收入紀錄及信用記錄,結合嘟嘟房的車主行為數據,建立精準的車貸風險評估及多維度信用分析模型,讓車貸可以做到「秒貸」審核,也讓消費者、車商、保險公司與銀行都能攜手互助,以信任的種子長出普惠金融的大樹。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