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平價車款大賣 Tesla撼動產業力量更強大

平價車款大賣 Tesla撼動產業力量更強大

- Advertisement -

平價車款帶動銷量起飛轉虧為盈還需加把勁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何心宇

截至2019年底,Tesla電動車累計銷售量為89.6萬輛,但僅2019一年,便銷售了36.7萬輛,其中Model 3銷售30萬輛(占比達82%)、Model S/X合計銷售量為6.7萬輛(佔比18%)。

Model 3是實現Tesla電動車大眾化的關鍵。過往Tesla定位電動車為「高貴汽車」,在Model 3上市後,其保有Tesla高性能、品牌價值但卻有親民的價格,是Tesla市場規模得以快速成長的關鍵。

量產在即的Model Y,則是Tesla首款Compact SUV,北美市場的Model Y在加州Fremont生產,自2020年4月開始交車,中國的上海工廠也已啟動Model Y境內生產,並預計於2021年開始交車。Model Y與Model 3有75%共用零組件,且SUV市場廣大,Model Y未來成長可期。有鑑於此,2020年Tesla設定目標銷售量為50萬輛,年成長率為36.2%。

挾帶著全球投資者的期望,Tesla年營收雖每年呈現上升趨勢,但由於龐大研發/投資費用的積累,及產能提升緩慢的窘境,Tesla長期面臨淨虧損的財務問題,至2019年仍未實現營利。

商業模式有新意 Tesla毛利率傲視同業

雖Tesla尚未實現營利,但對比全球傳統整車廠,Tesla汽車業務除汽車銷售外,尚有其他增值服務利潤來源,如OTA(Over the Air)/自動駕駛系統(Full Self-Driving, FSD)軟體更新、充電收費、儲能式充電等服務收入,並在北美、歐洲等地開展共用服務,所有Tesla車主經登記後可將閒置汽車委由Tesla營運共用服務,Tesla藉此收取服務費用。

另加總其各車型毛利率,Tesla Model S/X毛利率基本維持在30%左右,Model 3約為20%,Model Y毛利率將高於Model 3,Semi與Roadster 2因定位高價位車種,毛利率可望更高,故Tesla汽車業務毛利率可望維持25%以上。對比全球主要整車廠豐田(Toyota)、福斯(VW)、福特(Ford),這些傳統車廠的毛利率基本維持在16%~19%,高階品牌車廠BMW毛利率亦僅20%左右,Tesla毛利率有其突出之處。

觀察業務結構,汽車業務為其營收重心,汽車業務指的是銷售與租賃收入。汽車銷售指的是Model S、Model X、Model 3車型銷售、超級充電站以及OTA/FSD軟體更新等收入;汽車租賃收入指的是Model S、Model X、Model 3車型直接租賃收入的攤銷。2015年至2019年汽車業務占總營收比例維持85~95%之間,但自2017年開始,占總營收比例逐年微幅下降,2019年為84.7%。

美國市場為主要營收地區,Tesla目前業務重心仍集中於美國,但其他市場(如亞洲中國大陸市場)營收占比正逐步上升,2015年至2019年美洲市場占比45~70%之間,其他地區市場占比在30~55%之間。

Tesla從2003年發展至今,從初生之犢到目前全球電動車領導廠商,產能全球化布局、EEA(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架構創新變革、OTA發展優勢,使其成為引領全球電動車之先驅者。這些創舉一直不斷進化,於2019~2020年有哪些新進展,將如何影響未來全球電動車乃至於傳統汽車產業暨供應鏈,為探討重點。

中國產能啟動 Tesla產能全球化布局

基於全球市場布局、產銷提升等考量,Tesla預計再興建四座超級工廠(中國上海、美國State of Nevada、美國Buffalo與德國柏林)。其中,中國上海於2019年1月份正式動工,2019年底進行試生產,中國製造的Model 3於2020年1月正式步入正軌。

上海超級工廠2月10日起就開始全面復工,作為中國大陸境內最早復工的企業之一。雖然部分零組件如馬達、電池組冷卻管等是由美國工廠進口,短期內庫存充分,但未來因停工狀況與未來出口物流等問題,後續影響待觀察。上海超級工廠一期的年產能為15萬輛Model 3,周產能在3,000輛左右,上海超級工廠一期目前實行兩班制,若實行三班制,其年產能可達20萬輛,上海超級工廠二期正加快建設進度。若歐美疫情短期內不能得到緩解,Tesla是否暫將生產重心轉移到上海超級工廠,值得關注。

Tesla海外布局中,上海工廠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定位為搶進中國高成長電動車市場。因2019年Tesla在中國市場共交付3.4萬輛Model 3,遠不及歐洲和美國市場銷量,主要是2019年上半年Model 3產能受限,且各市場交付時間不一致所導致。此外,中國市場的進口版Model 3價格,亦略高於當時市場預期。

Tesla 2019年在中國的市占率僅12%,但由於中國的電動車市場占比高達全球市場的50%,是全球最大市場,為提高在中國的市佔率,當地製造生產乃至於境內採購,成為其車型降價與產能提升的良策。

Tesla掌握電動車核心三電─馬達、電池、電控,至於高技術門檻與附加價值的零組件,如座椅、車燈、底盤核心傳動系統、齒輪箱、轉向器、動力方向盤(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底盤的制動系統,則與相關供應商有緊密的合作關係,至於內外飾系統、非傳動/轉向/制動類系統、熱管理系統的採購相對開放,中國大陸業者正積極切入合作。

EEA架構將影響未來汽車軟/硬體供需生態

隨著汽車產業朝自動駕駛與智慧化轉型趨勢下,新功能與服務需求趨使汽車亟需連結外部資訊並即時更新,軟體與硬體解耦成為重點。另外,現有的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A)採用分散式架構,導致車廠增加新功能時,需要同時增加額外的電子控制單元(ECU),對汽車的成本、重量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故「集中式」的EEA架構正在迅速崛起,為汽車產業帶來根本上的變革(圖1)。

圖1 集中式與分散式EEA的架構差異

EEA從分散式走向集中,功能運作不在完全依賴單一ECU「累加加法」的結果,而是打破功能劃分的方式,將相關聯功能整合在領域內,形成網域控制單位(Domain Oriented Centralization, DOCs),網域控制單位有功能決策權,但不能彼此共用資源,若需要與中央處理器連結,決策走向「融合化」即區控制器(Fusion of DOCs),但並非所有都由中央處理器決策,而是區進行智慧化感測、中央則進行認知智慧化。

「集中式架構」發揮到極致,最大的特點在於:網域與網域之間可以做到安全隔離,但仍可根據需求進行互通,且軟體與硬體分離,硬體可以支撐多個軟體功能。此舉打破傳統整車廠與EEA架構硬體設定之局限性,可以將數十個甚至上百個ECU減少到三到五個DOCs,即汽車僅劃分為車身系統、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底盤與安全系統、動力系統,以及駕駛輔助系統等五個領域,當然以下還涵蓋各種子域。五個領域向下子領域,再延伸出對應的DCUs和ECU,構成EEA網路。

Tesla透過Model 3建立EEA朝向集中式架構發展的創舉,此架構型態彷彿英特爾(Intel)透過x86架構將電腦主機板簡化成CPU與南北橋晶片,再加上微軟(Microsoft)為x86架構提供軟體,共同形塑了PC產業由Wintel聯盟主導的風貌。

Tesla也有此意圖,在解決汽車EEA複雜架構問題後,軟體即可成為核心。主要是因為分散式架構下,各ECU與系統功能之間關係是零散的,且其軟硬體緊密耦合,但當集中式架構將所有硬體資源與應用打通,硬體不在是某些功能所獨有,而是被抽象成為服務,成為共用的資源,形成硬體抽象層(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HAL)的概念。

舉例來說,以前一顆前視攝影鏡頭只可為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System)服務,但現在任何功能只要有控制策略,都可以調用這個攝影鏡頭。因此當HAL發生時,軟體能力成為核心。

Tesla集中式EEA架構只是開始,仍須受到時間與消費者的考驗。當集中式EEA架構成為主流,將對於傳統汽車軟/硬體供需產生影響。

OTA打下基礎 Tesla力推SaaS商業模式

OTA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韌體的FOTA(Firmware-over-the-air),另一種則是針對應用軟體的SOTA(Software-over-the-air)。相較FOTA,SOTA著重軟體,傳送資訊不若FOTA來得完整,故FOTA對技術能量的要求比SOTA更高。Tesla透過FOTA修補與更新汽車功能更為全面,目前凌駕其他廠商,藉此2019年、2020年推出服務收費三舉措,其中網路服務與部分OTA服務付費,尋求「SaaS商業模式」收益。

Tesla積極尋求SaaS商業模式,除傳統整車廠營利模式外,增加會員付費、產品升級的收益,藉由其汽車保有量增加,用戶量亦可不斷的擴大,以較少的成本獲取龐大維修服務、網路服務與OTA升級需求市場,開拓汽車產業新興營利來源。對於原本維修服務市場未來可望將產生營運模式的衝擊。

另外,Tesla OTA升級價值正在縮小新舊車款的差異,一方面讓車主更仰賴OTA服務,另一方面也讓Tesla二手車保值率提升。Tesla透過OTA升級縮小新舊車款的功能差異,其能力更是淩駕於其他傳統整車廠之上,較高的二手車保值率也有助於提升Tesla的品牌價值。

傳統汽車產業營利模式是以汽車的製造及銷售為核心,維修服務、網路服務與OTA升級則非營利重心。Tesla積極尋求SaaS商業模式,除創造出傳統整車廠沒有的會員付費、產品升級等營利模式,增加收益外,藉由其汽車保有量增加,用戶量亦可不斷的擴大,以較少的成本獲取龐大維修服務、網路服務與OTA升級需求市場,開拓汽車產業新興營利來源。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