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資策會MIC產業躍升事業群總監
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忙著在做分類這件事,而我們也太習慣把每件事情分類,所以我們也很習慣看到不同的分類,甚至更習慣於去接受別人為你設定的分類。當你接收到的分類方式和你想的是一樣的,就會很樂意或愉快的接受,如果是不一樣的,你就會產生格格不入的不舒服感,甚至影響你對很多事情的決斷與觀感,套句網路流行語,會影響到「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在統計學上就有一個很有趣的分類,這個分類影響後世的研究學者跟隨至今將近100年,你猜到了嗎?就是P值(p-value)。許多研究生最擔心看到P值不顯著的統計結果,此時,如果假設檢定又必須得到P值顯著才能推翻假設的時候,不顯著的統計結果,很可能會推翻所有的研究過程,導致研究失敗。經由統計檢驗的數據,一般會顯示P值小於0.05或0.01,這個數據表示,A與B之間的關係或影響,可能產生的機率有多高,p<0.05即表示有95%的機率會落在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同理p<0.01就會有99%的機率;機率數字愈大,需要的信賴區間就愈大,樣本數就需要更多,調查成本就會增加。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公布的調查數據結果,總是加註「在95%的信心水準下…..」的原因。
有趣的是,p<0.05是誰訂定的?其實是英國統計學家費雪爵士(Sir Ronald Fisher)在1925年,大筆一揮就決定0.05,沒有理由,只因為他覺得0.05是一個好記又好用的分界點,所以他沒有選0.04或0.03,因為,當時是他自己要找一個數據來為自己的研究所用,所以就很瀟灑的選一個他喜歡的數字,但是他有加註說明,研究者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性質來決定P值的分界。可能是0.05這個數字選得太好了,之後跟進的研究者都沿用這個門檻,把費雪爵士留下的警語視為無物,0.05竟然成為一個區分好不好、行不行的神奇界線。這樣的價值觀影響我們近百年,讓我們習慣去接受分界線來判定好壞,例如59分與60分的距離只有一分,但是卻善惡分明的定義「當掉」與「All Pass」的距離。
讓我們再來觀察一個分界點,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受到影響。《紐約客》雜誌撰述委員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異數》一書中提到,來自人為的分類習慣而產生的細微影響,會像蝴蝶效應一樣的逐漸擴大影響範圍,不但會讓大眾像溫水裡的青蛙,毫無感覺,最後甚至還會讓大眾誤以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
他發現許多選拔或測驗的參加資格是以年齡來分類,往往年齡大的測驗成績會優於年齡比較小的,這個現象在年紀愈小的群體中愈明顯,因為小孩的身心成熟差異度較大,小學一年級與二年級相較,對於許多事物的認知,當然是二年級的成熟度普遍較高,但是在一年級的學童中,也會有年齡的差距。
例如以台灣小學入學的分類劃界來看,在108年9月1日出生的小孩,入學那年的同班同學就是107年9月2日至108年9月1出生的族群,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中,年齡較輕的小孩,相較於同班年紀較大的小孩,學習過程會比較吃力,而這樣些微的差異,日積月累就會影響學習成效,產生低落的學習心態,反而會愈來愈跟不上同班同學的學習進度。此時,老師如果沒有注意到學童們的身心成熟度差異,就可能誤判學童的學習態度或能力較差,會給予差別待遇的處置。英國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將這種現象稱為「馬太效應」,援引聖經的《馬太福音》篇章:「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愈成熟者,表現愈好,老師就愈讚賞,給予愈多的特別指導;愈不成熟者,表現相對較差,得到的指導就愈少。不過,老師不是故意要給予偏差的指導,而是也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效應鼓動下,自然而然,會對表現佳的學生傳遞更多的知識。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貝達德(Kelly Bedard)與杜伊(Elizabeth Dhuey)也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四年制的大學裡,相對年齡較小的族群,平均學業成績比同學低11.6%,身心成熟度較低者的入學劣勢明顯存在,甚至再追溯至高中時期發現,因為這樣的分類方式,持續累積的低學習成效,甚至會影響至升大學之路。杜伊的研究結論指出,人們隨意設下的分類分界,竟然有如此長遠的影響,可是大家似乎都覺得無所謂。
無所謂的原因,來自於我們太習慣接受周遭既定事物的固著影響。德國心理學家敦克爾(Karl Duncker)有一個經典的蠟燭問題實驗。他安排A、B兩組人受試,A組的每個人都拿到「一根蠟燭、一盒圖釘、一本火柴(扁平式非盒裝)」,要求受試者只能運用這三樣物品,將蠟燭固定在牆壁上。
多數人嘗試使用圖釘來固定蠟燭,或使用火柴來烤融燭尾,想要藉由融化的蠟,把蠟燭固定在牆上。這些做法都是著重在思考「蠟燭、圖釘、火柴」三個物品的關聯性,只有少數人聯想到,可以使用圖釘把「圖釘盒」固定在牆壁上,讓圖釘盒變成一個燭台。
有趣的是,B組受試者跟A組拿到相同的物品,差異處在於「圖釘」和「圖釘盒」是分開的。也就是說,A組拿到的圖釘盒裡面有圖釘,B組拿到的是一個圖釘空盒和一些圖釘。實驗結果,B組使用「圖釘盒」當做燭台來固定蠟燭的人,是A組的二倍。
研究發現,人們習慣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很容易受到過往經驗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對事物的功能或結構,產生認知的「固著」(Fixedness)現象。唯有當熟悉事物的某部份消失或變異,在不同的認知脈絡暗示下,人們才有可能脫離「固著」的影響,重新觀察或看待舊有的事物。
你應該已經發現,日常生活周遭的分類,正在巨大的影響我們的行為舉止,朝九晚五、週休二日、早中晚三餐、工作職掌、時間管理。許多的分類劃界,我們已經視為理所當然,甚至不會想要探究分類劃界的緣由。但是,專家研究指出,創新往往是來自於擁有突破分類式思考傾向的人,重新看待周遭事物的分類劃界,多元接受你不知道的新事物,就能夠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脫離被「固著」影響的視野和思維,或許你就會找到一個不合理的分類,然後重新創造一個足以影響大眾的分類。
美國知名投資家坦伯頓(John Templeton)發現,擁有傑出成就與表現中等的兩種人,在工作上所付出的熱忱與努力,幾乎是完全相同,僅有的差異處也非常細微。但是,當細微差異正好位於關鍵的位置時,往往結果的品質與成效,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他將這個現象稱為「多一盎司定律」(Doctrine of the Extra Ounce)。
有一個簡單的數學題。每天要求自己發揮101%,365天之後,可以累積成長38倍;每天只要求自己做到99%,一年下來您就只剩下3%,兩者累積差距超過千倍,不能小看這每天多一點點的「一盎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