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Sensor

sensor

- Advertisment -

生理感測搭配演算法 穿戴設備結合人工智慧再升級

根據IDC統計,2020年第一季全球穿戴式設備出貨量成長29.7%,市場對於醫療科技及個人健康管理的重視帶動穿戴式裝置設計,手表、手環以及智慧眼鏡皆陸續加入心律、血氧、睡眠等監測功能,在生理保健與記錄方面越來越全面。穿戴裝置在心律測量功能後,陸續推出血氧、血壓等生理感測項目,透過光學或電流感測晶片,量測使用者的生理數據,同時提供異常狀況示警功能,有助於追蹤管理各項疾病。 作為具保健用途的穿戴產品,量測數據的精準度便是最大關鍵,在功能眾多的前提下,顧及節約耗電的需求也是一大挑戰。各家廠商為達成提升量測精準度並兼顧低功耗,無不在其晶片設計下足功夫,並且結合人工智慧(AI)演算法,透過軟硬結合的形式優化數據品質。部分ICT業者甚至進一步取得醫療認證,布局醫材市場。本文將透過探討穿戴設備量測生理數據感測元件設計,以及量測項目之發展,透析穿戴量測技術及市場之未來趨勢。 力求產品差異化 精準量測下足功夫 穿戴式產品競爭激烈,品牌商與晶片供應商看準新興的生理感測功能,希望透過提升量測項目與精準度,達到產品差異化的目的。ams大中華區總經理李定翰(圖1)提及,ams採用光學及電學感測,加上軟體演算法,蒐集不同人種的生理數據資料,提供軟硬整合的解決方案,並依照應用端需求,如登山、居家照護、健身等情境,以精準度為首要的考量來設計晶片,提供相應的感測功能。心律感測方面,ams原本使用單一的PPG感測,目前則整合進ECG心電圖,取得心律與血壓數據後,再配合演算法提供使用者心臟症狀的預警。 圖1 ams大中華區總經理李定翰提及,ams採用光學及電學感測,加上軟體演算法,提供軟硬整合的解決方案 生理感測晶片的技術核心不離光學感測,羅姆半導體(ROHM)台灣技術中心協理林志昇(圖2)說明,感測器設計過程中,不容易兼顧耗電及取樣速度。生理量測技術在取得生命徵象數值越複雜的狀況下,需要提高取樣頻率及測量次數,以增加數據的精準度,但因此面臨功耗增加、應用裝置驅動時間減少等挑戰。另外基於感測元件的待機耗電量及使用環境的雜訊考量,在穿戴設備的感測器設計上,需考量電子元件的低耗電需求,以及對抗外在雜訊干涉及濾除。而羅姆的光學式脈搏感測元件的基本原理,是藉由綠光LED量測血液中的血紅素之移動,結合演算法支援壓力測量和血管年齡測量等生命徵象數值的計算,設計高精度且低功耗的感測器。測量脈搏時的耗電量僅為0.44mA,有助於延長應用裝置的驅動時間。 圖2 羅姆半導體台灣技術中心林志昇協理說明,感測器設計過程中,不容易兼顧耗電及取樣速度 新創公司臺醫光電則由醫材角度出發,研發反射型生理訊號感測器。臺醫光電科技行銷部經理陳婷如(圖3)表示,該感測器同樣利用光學原理,於手腕位置連續測量心跳及血氧飽和度,感測血管的收縮變化,並蒐集PPG訊號,經由微透鏡及DOE鏡片調控LED發射光進入受測組織的能量分布,增強出光效率及收光強度,減少由皮膚表面直接反射的雜光,也使得耗電量大幅降低,且不易受到運動的干擾。目前臺醫光電的智慧腕表已經商用化且通過歐盟CE、美國FDA等醫療認證,期望建立自家生態系或與其他廠商策略聯盟,在台灣的智慧醫療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 圖3 臺醫光電科技行銷部經理陳婷如表示,感測器增強出光效率及收光強度,減少由皮膚表面直接反射的雜光 ICT業者/醫材廠商各有策略 針對ICT業者與醫材廠商在穿戴式裝置感測的布局,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徐文華(圖4)認為,ICT產業的生理感測產品多以消費電子為主,與醫療產業的重疊度較低,不易取得合作,因此若有意發展醫療級的穿戴式產品,可能採取合作或購併形式,其中又以美國市場私人醫院盛行,比較有機會促成科技與醫材廠商的合作。另一方面,就醫材廠商而言,醫材是剛性需求,廠商多半專注研發醫用穿戴設備,並積極通過各國醫療法規。其中糖尿病偵測為熱門的研究議題,因為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而傳統的糖尿病檢測需要侵入式採集血液,便有廠商開發偵測糖尿病患者體內數據的貼片,除了能夠執行連續且非侵入式的疾病監測,還可以在患者有藥物注射需求時,直接透過貼片中的針頭為病患注射。 圖4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徐文華認為,ICT產業的生理感測產品多以消費電子為主,與醫療產業不易取得合作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張軒豪(圖5)觀察,現在用於健康管理的穿戴裝置,常見整合PPG及ECG,並加入身體狀況的示警功能,未來可能發展體液及眼淚的量測。雖然體液及淚液的生理感測尚在研究階段,但是體液及眼淚皆帶有大量生理資訊,若結合智慧隱形眼鏡、智慧耳環等應用,且能進一步濾除環境雜訊,便能長期、連續量測使用者的生理數據,有機會在未來取代侵入式的抽血檢查。 圖5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張軒豪觀察,現在用於健康管理的穿戴裝置,常見整合PPG及ECG 穿戴裝置走向專業分工智慧眼鏡具發展潛力  綜觀穿戴式裝置的定位,徐文華表示,穿戴設備的功能發展接近小型的手機,已有廠商將行動支付、通訊及語音助理整合進穿戴設備中,下一步可能會連接家電,成為智慧家居聯網的裝置之一。而感測項目方面,未來三到五年,心臟的感測仍會發展最快,體溫感測的應用也越趨多元,除了智慧手表,還可能透過貼片或耳掛式裝置測量生理數據。 李定翰補充,很多穿戴式裝置開發初期為了與其他產品競爭,在產品中不斷增加感測器的數量,走向多功能跟高度整合的設計,未來則可能發展成高度分工的產品,依照健身、登山、高齡照護、心臟病監測等,細分不同的功能取向。 智慧眼鏡也是一個穿戴應用趨勢,李定翰指出,人類判斷情況的依據70%來自視覺,結合VR/AR的視覺眼鏡前景可期。但是產品設計上須把視覺數據轉換成有用的資訊,達到精準與有效是很大的挑戰。另外,很多大廠推出智慧眼鏡後的銷售跟測試結果,在功能方面尚未符合市場預期。就使用者需求而言,應該藉由語音辨識下達指令,結合大數據與感測器,甚至有能力執行肉眼看不到的熱感測工作,用以防止流行並傳染,才能充分發揮智慧眼鏡的優勢。 現在所有廠商都在搶攻人身產品的市場,因為戴在手上的手環跟智慧眼鏡配置的位置非常獨特,手機無法取代穿戴裝置的市場定位。而穿戴感測如何跟手機相輔相成,或是把手環跟眼鏡當作擷取生理數據的一個節點,這個節點承受的項目越齊全,或是能承受的資料輸出量及感測器的能力越好的話,對於後端的處理與使用者平台的黏著度都有良好的影響。當使用者對品牌及系統的黏著度提升,便有機會塑造影響力類似蘋果(Apple)的全球品牌。
0

這類元件也受波及 10年來首度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許多半導體元件需求都已陸續修正,就連已經連續10年皆呈現上揚走勢的光學-感測-離散(Optoelectronics-Sensors/Actuators-Discretes, O-S-D)元件,也不敵病毒肆虐。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最新報告預估,O-S-D元件市場營收將自2019年861億美元高峰,下滑至2020年809億美元,年減6%;然而2021年則可望谷底回升,營收上看881億美元。  
0

安全因素驅動 車用影像感測器需求將倍增

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針對智慧汽車服務的最新研究,全球對於汽車嵌入式影像感測器的需求估計將在2023年倍增。這些影像感測器出貨量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將達19%,到2023年將超過2.3億顆。 Counterpoint智慧汽車資深分析師Aman Madhok表示,目前,大多數配備倒車鏡頭的汽車都將其用於輔助日常的停車視野。然而,隨著產業進入互聯汽車時代,一切將產生改變。多個影像感測器可以提高安全性和自主性。在所有感測器中,影像感測器是未來提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功能的關鍵。 隨著用於汽車日常停車輔助的倒車鏡頭幾乎成為新車款的標準配置,未來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汽車配備前置和側置鏡頭,以加強ADAS功能。例如環景攝影機,目前雖然是高階選項,但將在5~6年內被廣泛地採用。形成這個趨勢的關鍵因素是,政府鼓勵廠商提升先進安全功能,另外還有客戶對於先進安全功能逐漸上升的關注和偏好。 此外,隨著ADAS成本的下降,廠商致力於將自動緊急煞車等功能作為主流車款的標準配置。還有停車輔助等便利的功能也有望快速地成長。 Counterpoint智慧汽車研究總監Vinay Piparsania進一步補充,在2018年,受到嚴格的安全法規影響,美國和歐洲占全球汽車嵌入式影像感測器三分之二以上的出貨量。例如,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強制要求所有在2018年5月之後生產的汽車皆須安裝後視鏡頭。 然而,隨著ADAS前置鏡頭的採用率提高,到2023年,在美國銷售的每輛新車將配備超過3個鏡頭。Piparsania進一步補充,中國的安全法規與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Euro-NCAP)的標準同步,因此要求相較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要來的嚴格,未來幾年將成為影像感測器主要市場,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將繼續驅動中國汽車市場對於影像感測器的需求。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