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MicroLED

microLED

- Advertisment -

LED顯示屏間距持續微縮 2020年市場持續成長

根據TrendForce LED研究(LEDinside)調查,受惠於LED顯示屏間距持續微縮,2020年顯示屏用LED出貨持續成長,市場產值雖較疫情前預估的22.61億美元,下修至19.46億美元,但仍比2019年成長3.7%。而2020下半年則因為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市場需求可望回升。 TrendForce指出,以整體LED顯示屏供應鏈狀況來看,經過2019年第四季傳統旺季後,多數LED顯示屏廠商在2020年第一季零組件庫存水位較低,因此於農曆年後積極備貨,即便疫情爆發,上游的LED與驅動IC廠商如宏齊、聚積、集創北方等在第一季營收仍繳出不錯的成績單。 而下游應用端,第一季與群聚活動相關的應用受疫情影響較大,如舞臺租賃、電影院、酒店會議室、商業零售等均出現訂單遞延或者削減的情況。加上四月起疫情擴散至歐美市場,使得四月多數LED顯示屏廠商的歐美訂單受到較大影響,而第二季整體市場需求仍取決於歐美疫情的控制程度。展望2020年,後續各國政府可能會推出各項經濟刺激政策,如增加公共建設支出等,包括戶外顯示在內的相關顯示屏市場需求有機會於下半年開始回升。 根據TrendForcey在2020全球LED 顯示屏市場展望─企業會議、銷售渠道與價格趨勢報告中題到,2019年全球LED顯示屏產值約63億美元,較2018年成長8.5%,市場持續擴張亦帶動廠商營收成長,尤其在高階商用(如企業會議室)以及高階民用(如家庭影院)等應用領域。此外,LED顯示屏間距微縮趨勢繼續發酵,吸引眾多顯示屏廠商持續佈局並推出更小間距的產品,目前可量產的最小間距已經來到P0.6。TrendForce預估,未來幾年P1.2~P1.6以及超小間距P1.1以下的產品將最具成長動能。 從2018到2019年全球LED顯示屏廠商營收排名來看,前六名維持不變,除美國廠商達科外,其餘皆為中國廠商。但在近年間距微縮的趨勢下,已吸引更多廠商投入發展Mini LED和Micro LED顯示,除了傳統的顯示屏廠商利亞德、洲明科技等,過去主導消費性電子顯示器的國際廠商如三星(Samsung)、Sony、LG也紛紛投入LED顯示屏領域,並陸續推出P1.0以下的超小間距產品,帶動2019年三星首次擠進前七名,前七家廠商市占約達54%。 ​    
0

Plessey/Facebook聯手開發AR眼鏡

日前英國Micro LED廠商Plessey宣布與Facebook合作,進一步發展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技術,合作內容包括Plessey的LED製造團隊將提供AR螢幕技術,協助Facebook開發新的AR/VR技術與應用場景。 圖 Plessey宣布與Facebook合作,進一步發展AR/VR技術。來源:Plessey Plessey與Facebook簽署商業協議,將共同發展AR/VR技術。過去幾年間,Facebook旗下Oculus VR已開發VR頭盔等穿戴式消費電子裝置,具備研發AR眼鏡的潛力,打造貼近人類日常生活之科技產品。Plessey則持續從傳統的半導體業務轉型,發展應用於AR產品的Micro LED,提供AR解決方案。 Micro LED優於LCD與OLCD的亮度與功效,加上輕薄/節能等優勢,適合AR眼鏡採用。由於過去Plessey使用Micro LED製造1080 p的顯示器,成為產業內的技術先驅之一,因此Plessey及Facebook兩公司結合各自的技術專長,可望開拓AR/VR下一波的消費應用藍海。
0

iBeam技術大躍進 Micro LED顯示器有望2022量產

三星投資的新創Micro LED顯示器技術商iBeam Materials(iBeam)日前宣布,已成功展示一項可直接在纖薄、柔性且可彎曲的金屬基板上製造高效氮化鎵(GaN)場效電晶體(FET)的技術。將這項技術與該公司先前發表的MicroLED搭配使用,製造商可以在省去巨量轉移製程,直接將MicroLED與場效電晶體以並排的方式整合在一起。該公司預估,這項直接在金屬基板上製造GaNFET的技術,可望在2022年進入大規模量產。 iBeam透過GaN元件為產品帶來新面貌。 MicroLED顯示器技術可突破傳統顯示器的外觀尺寸限制,為手機、可穿戴式裝置、照明及儀器等產品外觀帶來轉變的可能。新技術製造的大面積MicroLED顯示器具有韌性但外形纖薄,且其可彎曲、凹折及適應各種形狀的特性,能與傳統的顯示器產生明顯的市場區隔。此外,相較傳統LCD和OLED顯示器,該Micro LED顯示器具較高亮度及效率。 Micro LED顯示器能否普及的關鍵取決於量產技術的成熟度,及應用設計是否有足夠的實用性,本次iBeam技術的突破,克服了量產技術方面的瓶頸。而該公司早期技術發展亦著重於柔性基板,如其專利製程可使製造商直接在薄、柔性大面積金屬基板上生產產品。透過直接於金屬基板上生產Micro LED顯示器面板,可以捲對捲(Roll-to-Roll)製程大量生產,而該公司精進製程的同時,亦能使生產資金與營運成本較傳統顯示器來得低。
0

MiniLED帶動多種新興顯示應用高度成長

產業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Yole)近期研究指出,MiniLED在尺寸、應用、架構和製造基礎設施方面具備更好的發展條件,MicroLED要求重大的技術突破,組裝和模具結構的破壞,以及製造基礎設施的重大檢修。MiniLED晶片只需要對具有非常相似架構的標準LED晶片進行漸進式升級,並且只需少量的升級就可以在同一座工廠中製造。 在過去的幾年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各種顯示技術,包括OLED、量子點、雙單元LCD、MiniLED和MicroLED。其中,MiniLED的一個主要優點是它們利用了經過驗證的技術,因此資本支出較低、開發進度也更快。MiniLED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顯示應用部分:LCD背光和直視顯示。每個部分主要涉及不同的技術要求和生態系統。 對於LCD背光源,與標準LCD面板相比,MiniLED是縮小與OLED差距的一種方法,可提供更高的亮度並控制局部黑色水平。Yole認為,儘管不如OLED的像素級調光完美,但MiniLED LCD確實縮小了差距,正如各種顯示製造商提供的許多原型所顯示的那樣。MiniLED的優勢主要在三個應用中:電視,顯示器和汽車顯示器。 電視是最有前途的市場銷售機會,並有可能推動MiniLED的出貨量。自2019年10月以來,TCL已經成為第一家在其8系列產品系列中實現MiniLED電視商業化的公司。該技術可以幫助LCD縮小差距,並從高階大尺寸OLED上奪回部分市場。 對於高階顯示器而言,OLED在可用性和壽命方面仍未克服挑戰,MiniLED LCD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出色的對比度和高亮度。平板電腦、智慧手機以及某些汽車應用可能是MiniLED製造商的商機。對於直視式LED顯示器,與COB架構配合使用的MiniLED可以使NPP LED顯示器在多種應用中具有更高的滲透率,增加可服務的市場。模具尺寸可以朝著較小的尺寸連續發展,可能減小到30-50μm,以降低成本。 另外,MiniLED也正在進入照明應用。在該領域,從中長期來看,諸如智慧大燈之類的先進汽車前照明系統也可能代表MiniLED的真正優勢。在供應鏈的上游,MiniLED應該使晶片和BLU/模組/面板製造商受益。由於MiniLED應用主要是在COB製程中構建的,因此存在LED封裝商可能被擠出供應鏈的風險。  
0

巨量轉移/修復齊頭並進 Micro LED利基市場先行

目前Micro LED顯示器,最大的挑戰仍在降低成本。從生產設備的改良、檢測方式的革新以及巨量轉移的開發等,都是廠商正積極努力的方向。由於短期內降低成本的困難度仍高,因此利基型的大尺寸小間距顯示器產品與穿戴式裝置,成為最有機會率先導入市場的應用類別。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組長林建中(圖1)表示,市場應用端接受度的高低會影響一個技術的發展,以Micro LED顯示器而言,大尺寸小間距顯示器很可能會是最早進入市場的應用。比方說現有的LCD沒有辦法做出100吋的顯示器,因此Micro LED就可以找到一個利基點進入市場。 圖1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組長林建中表示,Micro LED在穿戴式裝置具備良好潛力。 錼創科技(PlayNitride)營運長陳銘章表示,新一代顯示技術Micro LED具備高可靠度、高亮度、對比度和輕薄等優勢,初期市場以高階產品為導向,在顯示技術中將從LCD與OLED較不擅長的領域起步,例如戶外高亮度需求的顯示,或需要高可靠度的車載應用和超大尺寸螢幕等。 小間距顯示器/穿戴式裝置率先登場 在2019年可以看到的Micro LED應用應該會是室內小間距顯示器,另一個則是穿戴式裝置,如智慧手表等。林建中進一步說明,Micro LED在功耗、亮度、對比度、反應和壽命等方面都非常有潛力,比目前看到的LCD或OLED更好。但是整體而言,接下來幾年應該都還是會看到LCD、OLED和Micro LED並存於市場的趨勢。因為LCD長期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與成熟度,在很多應用上不是新技術容易取代的,加上OLED在過去10年也投入了大量資本,這幾年才看到OLED的市場與應用出現,現在正是要收成的時節。因此儘管Micro LED潛力強大,但若是要談論Micro LED取代LCD或OLED則還有點太早。 林建中指出,三星(Samsung)和LG在2019年都開始用Micro LED做展示用顯示器(75吋或更大),但價格還是偏高。另外,Micro LED在穿戴式裝置的應用是非常有潛力的,由於Micro LED在戶外也能有極好的亮度表現,功耗也非常低,可以持續長時間使用而不用充電。但是商品發表或上市時程還是要看各家大廠的打算,因為穿戴裝置的價格敏感度較高,Micro LED成本偏高,也因此LCD在市場上還是有成本的絕對優勢。 聚積科技(Macroblock)董事長楊立昌(圖2)表示,Micro LED相較於其他顯示技術而言,在顯示器中最重要之亮度、功耗、對比度、壽命、反應速度這幾方面最為突出,也因此蘋果(Apple)、索尼(Sony)、Samsung、FB等國際大廠皆相繼投入此技術之研發;唯獨成本上高於其他顯示技術,也因此須鎖定LCD、OLED較無法切入的利基型產品為主。 圖2 聚積科技董事長楊立昌表示,Micro LED將以大尺寸小間距顯示器為市場最有機會先出現的應用。 楊立昌指出,如果考慮目前現有的技術能力,Micro LED初期將會有兩大應用方向,一是室內小間距顯示器,例如Samsung於2019年CES展出的75吋「The Wall」,在解析度、亮度、對比度上都具有優良的性能。二則是可穿戴市場,也有消息指稱蘋果將在未來的Apple Watch和iPhone上使用Micro LED技術;從短期來看Micro LED市場集中在小型顯示器,從中長期來看,Micro LED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橫跨穿戴式設備、室內小間距顯示器、電競螢幕、車載顯示、AR/VR等多個領域。 各廠巨量轉移技術鴨子划水 Micro LED的成本要下降,巨量轉移就要做得好,同時磊晶的品質也非常重要,磊晶要做到光電特性均勻、發光波長均勻,這些都是做LED基本的要求。林建中說明,Micro...
0

Mini LED背光應用已量產 隆達再促Micro LED上市腳步

面板市場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市場趨於飽和,LED產業面臨挑戰。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螢幕只會更加便宜、解析度更高、更大的情勢下,如何創造產品的新價值,成為各廠積極開發的方向。因應此趨勢,隆達電子(Lextar)發表了一系列Mini LED背光與RGB顯示器產品,更展示了Micro LED技術成果。 隆達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峯正表示,Mini LED背光產品具有可與OLED媲美的優秀亮度、對比度表現。此次發表將覆晶(Flip Chip) Mini LED晶粒與驅動IC整合之smart背光燈板I-Mini Blue,可達到高對比與薄型化設計,並已導入電競筆電面板應用。 蘇峯正指出,此次發表的一系列產品中,目前I-Mini背光應用已經陸續量產。由於背光使用的LED顆數較少,所以Mini LED背光的應用是最快進入量產階段的。另外,Mini LED RGB顯示器,相對Micro LED是比較成熟的技術,隆達從LED元件的供應切入市場,現在已經和客戶進行合作討論中。而Micro LED產品還在研發階段,由於Micro LED製作難度高,巨量轉移等技術都是目前技術挑戰,客戶對量產的規劃從明年到2、3年都有,可見還需要一段時間。 蘇峯正進一步說明,此次發表Mini LED背光應用產品全系列包括電視、電競螢幕、筆電、車用面板及VR等。隆達自2018年量產Mini LED背光產品後,2019年再推出整合式I-Mini Blue背光燈板,將Mini LED藍光晶粒與驅動IC整合於燈板上,可達到高對比、薄型化、同時降低模組組裝成本。此次展示超過千區區域控制的背光燈板,可精確控制背光明暗,並提升動態對比到1,000,000 : 1,適合電視、高階電競顯示器或筆電等應用。此外,亦展示主動式發光之AM(Active Matrix) Mini LED背光燈板,使用COG(Chip on...
0

Micro LED巨量轉移鴨子划水 聚積良率目標99.99%

Micro LED相較於其他顯示技術而言,在顯示器中最重要之亮度、功耗、對比度、壽命、反應速度這幾方面最為突出,也因此蘋果(Apple)、索尼(Sony)、三星(Samsung)、FB等國際大廠皆相繼投入此技術之研發;唯獨成本上高於其他顯示技術,也因此須鎖定LCD、OLED較無法切入的利基型產品為主。 聚積科技(Macroblock)董事長楊立昌表示,如果考慮目前現有技術能力,Micro LED有兩大應用方向,一是室內小間距顯示器,例如Samsung於2019年CES展出的75吋「The Wall」,在解析度、亮度、對比度上都具有優良的性能。二是可穿戴市場,也有消息指稱蘋果將在未來的Apple Watch和iPhone上使用Micro LED技術;從短期來看Micro LED市場集中在小型顯示器,從中長期來看,Micro LED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橫跨穿戴式設備、室內小間距顯示器、電競螢幕、車載顯示、AR/VR等多個領域。 楊立昌指出,目前Micro LED良率以及產量主要可分為晶粒與巨量轉移兩大部分,前者的克服方式為一片晶圓(Wafer)的晶粒波長均勻性一致性比例須提升,如此可提升晶圓利用率並降低成本,最好是能做到100%的良率;後者為為巨量轉移的轉移次數或是單次轉移數量要增加,又或是縮小晶粒尺寸提升可修補空間,另外巨量轉移的良率與PCB板的平整度也有直接的關聯;但由於兩大問題並未這麼容易可解決,因此檢測與修補設備開發需求就因應而生,檢測設備須縮小可檢測晶粒之尺寸與速度;修補設備則須提升可修補之精度;因此綜合上述所說,若要提升良率、產量必須要從晶粒、巨量轉移、檢測、修補四大方向突破與克服。 楊立昌進一步說明,從基板的角度來看,平坦的程度由高到低是矽基板、玻璃基板、PCB板,穿戴式裝置顯示器可以做在矽基板上,因此會相對只能做在PCB板上的大型顯示器好做。但目前看起來,手表這類穿戴式裝置的市場還是由三星或蘋果等大廠一手包辦。另外,現在已經可以看到的Micro LED應用還有中控室大廳的小間距顯示器,新聞主播背後的顯示器,和車展中心的展示螢幕等等。 Micro LED降低成本的方式可藉由縮小晶粒提升一片wafer的利用率,以及提升每次巨量轉移的數量、次數與良率。同業研究目標集中在巨量轉移上,有各種方式,包括了雷射轉移、電磁吸取、滾軸轉移、流體裝配等不同技術,目前無法得知個別技術的成熟度,但僅能就外觀觀察接合良率與晶粒是否破損,至於電性上是否成功接合仍有待進一步考證。目前在巨量轉移技術的工具和設備都要客製化,廠商須自己開規格,各廠呈現鴨子划水的局勢各自努力。目前聚積與開發夥伴致力於用真空吸取的方式來實現,在可量產性已取得成果,計畫在2019年底前完成巨量移轉線的設置試產。目前聚積巨量轉移技術的良率可以達到99.9%,3個9的水準,2019下半年有望達到4個9的目標。 楊立昌補充,Micro LED產業橫跨面板、LED與半導體,此三大產業台灣皆擁有非常完整且技術含量非常強大的產業鏈,也因此台灣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工研院於2009年就投入Micro LED技術,聚積藉由與工研院合作並基於工研院先前研發的經驗來縮短開發時程,聚積也參與工研院於2016年成立全球第一個Micro LED聯盟以加速發展Micro LED面板技術與產品,以及Micro LED驅動IC的開發,就現階段而言在台灣可以算是取得相當的發展基礎;市場機會部分,從目前Apple、Samsung、FB等國際大廠皆投入Micro LED研發可發現他們非常看好此技術。從中長期來看,Micro LED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橫跨穿戴式設備、室內小間距顯示屏、電競螢幕、車載顯示、AR/VR等多個領域,因此也將帶出具有龐大商機的產業需求,市場前景無可限量。 大尺寸室內小間距顯示器是Micro LED切入市場的利基點之一。  
0

Micro/Mini LED注入新血 台灣顯示器產業轉危為安

Micro LED具備LCD與OLED兩大顯示技術優點,還可補其不足,被視為繼OLED之後的新世代顯示器技術,其關鍵技術的突破與量產解決方案也一直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台灣是Mini/Micro LED產業重要聚集地,Mini LED背光技術經過近3年的開發後,將正式在顯示器領域與OLED直接競爭。 台灣顯示器產業聯合總會(TDUA)副秘書長王信陽表示,隨著蘋果(Apple)積極導入新世代Micro LED顯示器,台廠也打破韓廠長期壟斷蘋果產品顯示器供應的局面,未來可望再爭取iPhone等蘋果產品顯示器訂單,帶動許多台廠供應鏈爭相投入開發,台灣顯示器產業年度盛事「2019智慧顯示展」(Touch Taiwan)將於8月28~30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隆重登場,展覽期間「Micro/Mini LED產品與解決方案」專區規模也倍增,專區內將展出Micro與Mini LED Display的應用產品、解決方案、關鍵零組件、製程材料、生產設備、巨量移轉設備、AOI檢測設備及驅動IC晶片等項目,打造一站式採購平台。 TDUA副理事長梁茂生指出,Micro LED與Mini LED新技術的發展,加上政府的推動,對於近幾年台灣顯示器產業供過於求的景氣,有望轉危為安,促進新興商機。目前Mini LED已經進入商品化的階段,可以看到一些電競螢幕的背光應用等等。至於Micro LED成本仍高,3~5年後可望看到商機爆發。 2019年晶電(EPISTAR)首度攜手元豐新科技以EPISTAR 2.0的形式參展,展出實現LED微小化應用所需的獨特技術;隆達電子(Lextar)也將展示全系列mini LED背光應用、以及mini RGB LED小間距顯示器應用,更將推出Micro LED顯示器技術,為本次Touch Taiwan增加更多話題。2019年首度參展的日本Toray Engineering也針對Micro LED 提出完整解決方案的產品,在本次Touch Taiwan中將介紹適合Micro LED生產之相關設備作為大量生產之最佳解決方案;其他首度於「Micro/Mini...
0

Micro LED克服轉移挑戰 巨量修復是下一關

新一代顯示技術Micro LED具備高可靠度、高亮度、對比度和輕薄等優勢,初期市場以高階產品為導向,在顯示技術中從LCD與OLED較不擅長的領域起步,如戶外高亮度需求的顯示,或需要高可靠度的車載應用和超大尺寸螢幕等等。而Micro LED製程當然也與傳統LED不同,除了巨量轉移之外,更不能輕忽的是巨量修復的技術。 錼創科技(PlayNitride)營運長陳銘章表示,巨量轉移經常被視為一大挑戰,是因為現在市面上並沒有現成的設備可以購買,廠商要進行巨量轉移,必須從設備的開發與改造開始。但是目前錼創已經克服了巨量轉移的挑戰,現在正致力於精進巨量預估和巨量檢測的技術,由於Micro LED已經不再適用傳統LED的製作方式,不可能繼續用單顆檢測的方式,現在必須要能做到一次檢測非常多顆,或一次預估很巨量LED的特性。 錼創科技行銷總監劉應蒼說明,巨量轉移技術的成功只是拿到了Micro LED的門票,會做巨量轉移代表能夠成功地做出產品,但是若要大量生產,必須掌握巨量修復的技術。針對此技術,錼創已經申請了一個巨量修復技術的解決方案專利SmarTech。進行巨量轉移,良率達到99.9%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儘管會繼續改善,但是不足的部分就要靠修復來完成。巨量修復的方式和巨量轉移一樣有很多種類,但是基本的概念就是單次複數顆的修復。並非單顆單顆地進行修復,而是在特定面積中若有20顆需要修復,就在對應位置轉移20顆晶粒取代。可以說巨量修復是巨量轉移的升級版,不只是能夠大面積地取LED晶粒,更要做到大面積指定位置取LED晶粒。 另外,劉應蒼指出,Micro LED成本難以下降的主要原因還是生產量不夠,良率是工程經驗的結晶,隨著時間發展,生產量提高,良率也會跟著提升,成本就會慢慢降下來。另一個問題則是總材料成本難以下降,因為總材料成本和需求量是相關的,所以會從高階市場開始,當量開始增加,成本就會開始降低,就可以開始導入價格需要較低的市場。 陳銘章進一步說明,Micro LED第一年成本仍會很高,但第一年的產品推出考量不會是成本導向,而是品牌導向。各大品牌還是會考量在成本極高的情況下推出旗艦機種,搶占市場先機。但是長遠來看,現在65吋電視的價格大概是5000美金左右,估計兩三年後Micro LED技術的電視有希望可以降到這個價格區間。 Micro LED初期市場將會從高階產品起步,主攻戶外、穿戴式、超大尺寸、車載等應用。  
0

Micro LED利基市場先行 小間距顯示器首先登場

目前Micro LED顯示器,最大的挑戰仍在降低成本。從生產設備的改良、檢測方式的革新以及巨量轉移的開發等,都是廠商正積極努力的方向。由於短期內降低成本的困難度仍高,因此利基型的大尺寸小間距顯示器產品,成為最有機會率先導入市場的應用類別。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組長林建中表示,市場應用端接受度的高低會影響一個技術的發展,以Micro LED顯示器而言,小間距顯示器很可能會是最早進入市場的應用。比方說現有的LCD沒有辦法做出100吋的顯示器,因此Micro LED就可以找到一個利基點進入市場。 林建中進一步說明,在2019年可以看到的Micro LED應用應該會是室內小間距顯示器,另一個則是穿戴式裝置,如智慧手表等。Micro LED在功耗、亮度、對比度、反應和壽命等方面都非常有潛力,比目前看到的LCD或OLED更好。但是整體而言,接下來幾年應該都還是會看到LCD、OLED和Micro LED並存於市場的趨勢。因為LCD長期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與成熟度,在很多應用上不是新技術容易取代的,加上OLED在過去10年也投入了大量資本,這幾年才看到OLED的市場與應用出現,現在正是要收程的時節。因此儘管Micro LED潛力強大,談論取代LCD或OLED還有點太早。 林建中指出,三星(Samsung)和LG在2019年都開始用Micro LED做展示用顯示器(75吋或更大),但價格還是偏高。另外,Micro LED在穿戴式裝置的應用是非常有潛力的,由於Micro LED在戶外也能有極好的亮度表現,功耗也非常低,可以持續夠久而不用充電。但是商品發表或上市時程還是要看各家大廠的打算,因為穿戴裝置的價格敏感度較高,Micro LED成本偏高,也因此LCD在市場上還是有成本的絕對優勢。 林建中說明,Micro LED的成本要下降,巨量轉移就要做得好,同時磊晶的品質也非常重要,磊晶要做到光電特性均勻、發光波長均勻,這些都是做LED基本的要求。但Micro LED要求又會比一般LED更高,因此對晶圓廠來說,就要更努力去達到這個目標,但是成本的降低和產量也非常有關,當生產量提升,也可以逐步提升良率。因此若能找到應用讓產量提升,相信不久的未來就可以突破這些技術上的問題。 另外,林建中也提到台灣的供應鏈目前還在建構的階段,台灣有穩健的基礎和實力可以做Micro LED,包括LED的晶圓廠、晶粒製作技術都有很好的基礎,如隆達(Lextar)、晶電(Epistar)等公司都做得非常好。同時台灣在微組裝技術也有很強的基礎。但除此之外,也希望系統廠和品牌可以進入供應鏈,與大家一起努力。因為要利用Micro LED這個獨特的技術發展應用,只有從應用端出來才能將需求帶出來,通常是系統廠和品牌廠能夠帶出應用端和訂出規格,他們有與消費者接觸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最能知道技術要應用在什麼場景,系統廠和品牌的加入,對於串起整個產業鏈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組長林建中表示,小間距顯示器很可能會是Micro LED最早進入市場的應用。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