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Massive MIMO

Massive MIMO

- Advertisment -

專訪安立知業務暨技術支援部經理江宗縉 完整解決方案降低5G測試痛點

相較前幾代行動通訊,台灣廠商往往等到標準底定,晶片成熟之後,才相繼投入市場。而在5G時代,台灣廠商與各大品牌商以及晶片製造商提早合作,成為5G市場的第一波先行者。安立知業務暨技術支援部經理江宗縉指出,5G的技術規格帶給產品測試驗證更多的挑戰,測試更加複雜、測試時間拉長,在開發與驗證的測試成本,比起以往4G至少高出2~3倍。 安立知業務暨技術支援部經理江宗縉指出,5G的技術規格,帶給產品測試驗證更多的挑戰,測試更加複雜、測試時間拉長。 中低頻FR1與高頻FR2在測試上也帶來不同挑戰,江宗縉表示,FR1的測試可以透過同軸電纜連接方式量測,其測試方式與4G LTE相似,FR2因無法透過同軸電纜連接測試,只能搭配暗室系統透過OTA方式量測,量測過程中有許多不可預期因素,導致量測結果不如預期;加上測試需進行旋轉計算取得最佳發射角度,使測試時間拉長。無論是天線的架設、待測物的治具,在FR2的測試下都需要特別注意。安立知在高頻毫米波的測試,提供解決方案為MT8000A,搭配MA8171A/MA8172A不同暗室系統,加上安立知的測試工具,縮短研發時的驗證時間,提供穩定的測試結果。 江宗縉進一步說明,安立知在5G從晶片研發到產品驗證以及認證系統,再加上生產設備的服務。此外,該公司也開發了自動化測試工具,搭配RF switch做到自動測試方案,讓研發人員節省架設環境與測試時間,能夠長時間進行迴歸測試,確保測試結果一致性。ME7873NR/ME7834NR符合GCF/PTCRB法規的一致性認證系統,亦可支援不同電信業者規範,搭配MA8161A/MA8171A/MA8172A支援3GPP全部5G頻段,實現FR1及FR2的認證測試需求。
0

商業化應用全面開展 致茂力推5G應用量測方案

5G商轉如火如荼,5G服務與相關通訊設備已陸續出現在市場上,大舉推出的時間點預計將落在2020年,屆時不僅網路建設將大規模開展,支援5G的各種終端應用產品也將進軍市場。使得5G相關產品製造商將面臨截然不同的挑戰,如何大幅提升產品測試的效率,以趕上緊湊的產品上市時程計畫,將是5G供應鏈廠商必須克服的問題。 為此,致茂電子舉辦「2019 5G通訊量測應用研討會」,該公司總經理曾一士表示,2019年已經有14~15個國家推動5G商轉,2020年將持續增加。而除了5G,AI與IoT也是未來幾年重大的科技趨勢,這些技術發展與應用不啻是產業重心與商機。但相對之下,高傳輸速率、低延遲、高可靠度、功能安全性等的要求帶動元件、成品的測試挑戰與需求,為達成產品與技術效能全面提升的走向,測試的必要性也更被重視。 5G技術架構全面提升 5G網路全面改善4G系統的效能,工研院資通所新創長周勝鄰提到,5G主要透過無線電標準與網路規劃/建置來克服效能提升的技術挑戰。5G要求系統容量達4G的100~1000倍成長,其中透過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以提升頻譜效率;開發高頻毫米波(mmWave),來取得更多可用頻段;超高密度網路(Ultra-Dense Networks, UDN)可以提升網路容量。 另外,5G的高可靠度/低延遲將帶動許多新興應用如:車聯網、智慧製造、智慧醫療、AR/VR等,許多過去未能落實的概念,在5G時代得以發展,小型基地台就會從強化網路覆蓋率的角色,轉變為擴增網路容量的任務,成為5G時代的組網主幹。 光通訊骨幹因應5G升級頻寬  而5G傳輸速率大幅提升,也帶動光通訊網路的發展,由於5G需要部署大量基地台,傳統的基地台功能也被拆分為RU(Radio Unit)、DU(Distribution Unit)、CU(Central Unit)三個主要單元,因應這些網路單元的布建與架構方式,致茂電子資深經理張敏宏(圖1)表示,光纖網路除了頻寬升級需求外,各式與無線接取單元搭配的光纖網路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RU與DU間的前傳網路(Fronthaul)、DU與CU間的中傳網路(Midhaul)、CU與核心網路間的後傳網路(Backhaul)都需要仰賴光通訊技術。 圖1  致茂電子資深經理張敏宏表示,光纖網路除了頻寬升級外,與無線接取單元搭配的光纖網路在5G時代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應頻寬的成長需求,光通訊技術也推動改朝換代,尤其是高頻寬解決方案未來幾年將持續被導入,張敏宏表示,波長分波多工(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應用將更為普遍,而已經發展相當成熟的不歸零(Non-Return-to-Zero, NRZ)編碼,將逐漸為可提供更高頻寬的四階脈衝振幅調變(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4, PAM4)技術取代,核心骨幹網路頻寬將升級到400G,光通訊收發器(Transceiver)數量也將大幅成長。而在光收發器生產過程中,通常會在CoC(Chip on Carrier)階段進行燒機與光電特性量測,以確保光收發器品質與信賴性。 毫米波元件測試眉角多 5G導入高頻毫米波為一大技術亮點,但高頻電波特性帶來許多技術挑戰,致茂電子副總經理蔡譯慶(圖2)說明,4G射頻模組是由SiP(Silicon in Package)方式整合不同製程技術來製作功率放大器(PA)、低雜訊放大器(LNA)、濾波器(Filter)、開關(Switch)和被動元件等;5G毫米波射頻模組為維持號完整性,將走向高度整合,5G毫米波採用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術,降低PA功率發射的限制與要求,5G天線模組也因為毫米波波長變短,模組得以微縮。 圖2  致茂電子副總經理蔡譯慶說明,5G導入高頻毫米波為一大技術亮點,但高頻電波特性帶來許多技術挑戰。 在RF元件的測試上,蔡譯慶指出,目前致茂就微型接觸力(Miniature Contact Force)、射頻屏蔽(RF Shielding)、整合性測試(All...
0

商轉帶動產品海量上市 5G測試認證喜迎商機大潮

5G全面提升行動通訊的各項體驗,不僅技術升級,應用涵蓋層面更為廣泛,5G網路架構的特性就是彈性,以便未來可負擔更多「任務」,但彈性可調配的架構同時也讓整個網路的複雜度大增,大幅提升裝置、設備設計與測試 的門檻。另外,5G導入許多新技術,如波束成形(Beamforming)、波束追蹤(Beam Tracking)等,要發揮這些技術的真正效能,測試驗證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5G系統為求提升傳輸速率,所以不斷擴大可使用的無線頻段,但主要的中低頻6GHz以下頻段使用已經非常擁擠,因此首次將觸角伸向航太、軍事使用的毫米波(mmWAVE)頻段,高頻頻譜導入商業化應用,相關技術對於科技產業來說已經不算完全陌生,但是商用與航太、軍事領域的應用特性差異頗大,也讓晶片、終端、設備等廠商面臨頭痛的技術瓶頸,須要逐步克服。 5G技術規格提升有感 5G商轉在2019年4月正式啟動,強調更快、更即時、更無縫的行動寬頻聯網體驗,過去4G LTE技術讓行動通訊進入即時影音時代LTE使用5GHz以下頻段,每個頻段20MHz,扣掉保護頻段(Guard Band),真正使用頻段15MHz,不使用MIMO或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等技術,每頻段傳輸速率約150Mbps,考量現實環境干擾與連線品質,一般70~80Mbps傳輸速率是正常的。 有鑑於此,5G在規格制定時,就從幾個不同的面向提升傳輸速率,羅德史瓦茲應用工程部經理林志龍(圖1)提到,目前5G第一階段使用的頻段以中低頻6GHz以下的3.5GHz為主流,每個頻段規劃100MHz,頻譜使用效率從LTE時代的90%提升到97%~99%,所以每一頻段傳輸速率可以輕鬆達到500~700MHz,目前使用第一代的5G晶片,每一路可以達到250Mbps的速率,使用四路MIMO傳輸速度就達到1Gbps了,5G傳輸速率相較4G確實可以大幅提升。 圖1 羅德史瓦茲應用工程部經理林志龍提到,5G的高門檻讓廠商的測試成本大幅提升,測試設備成本至少千萬。 而頻段利用就像土地開發,人們會從水草鮮美的地方開始開墾,6GHz以下的中低頻段,從20餘年前的2G時代開始,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進入5G時代的現在,就像是台北市的精華地段,房屋擁擠、馬路雖然四通八達但是車輛川流不息,已經很難再找到大規模的「素地」可以利用,朝向更郊區發展,雖然頻段區位不如6GHz以下,但是有大批未開發的頻段可供使用,高頻毫米波就成為5G開墾的最新處女地。 毫米波應用技術門檻高 毫米波頻段頻寬大,6GHz以下頻段規畫5MHz到100MHz的頻段劃分,毫米波則是從100MHz起跳,每一個頻段最大400MHz,可以想見傳輸速率提升將從一檔直接跳到三檔,但是毫米波訊號穩定性不佳的特色,在導入商用後以終端產品強調省電、低成本等原則下給元件設計製造商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是德科技行銷處資深行銷專案經理郭丁豪(圖2)指出,目前毫米波的元件價格偏高,加上毫米波訊號衰減快,需要依靠高密度的小型基地台,強化訊號接收率,尤其是指向性高的波束成形遇到障礙物就無用武之地。 圖2 是德科技行銷處資深行銷專案經理郭丁豪指出,測試認證廠商已經布局5G商機多時,只待商機爆發。 過去毫米波使用在軍事航太領域時,為了克服高頻訊號衰減率高的問題,透過加大功率、使用陣列雷達讓多個天線可以將訊號疊加形成波束,強化訊號強度,宜特科技訊號測試事業處協理余天華認為,波束越集中移動性就越差,速度越快這項缺陷更明顯;毫米波技術近年導入商用,演算法與晶片設計都還不成熟,毫米波技術長處難以展現。 另外,5G頻譜的利用率要提升到97%以上,4G LTE為了避免干擾,每個頻段的兩側都保留5%的保護頻段,余天華表示,近年濾波器元件的技術已經有進步,所以無線訊號的發射頻率準確度也有提升,但是針對5G要求只保留1~2%的頻段,大部分頻段都要使用的狀況下,相鄰頻段的干擾還是很難避免,尤其是6GHz以下頻譜擁擠,鄰頻干擾更難避免。 測試認證商機爆發 5G技術難度高,不僅展現在產品設計上,對於產品測試驗證也是,林志龍說,5G的高門檻讓廠商的測試成本大幅提升,一般電子產品在設計、產品驗證與產線量產階段都有不同的測試需求,在4G時代,每個階段的測試設備一套大概是幾百萬,但5G的測試設備成本至少千萬,除了硬體的升級之外,因為5G標準還在更新,新的測試規範發布後,軟體就要更新,4G以前軟體更新都是免費的,5G軟體更新甚至需要付費。 5G目前技術尚未穩定,完整詳細的測試有助確保產品效能,6GHz以下的FR1規範相對完善,毫米波的FR2規範則還在發展中;余天華談到,整體而言,毫米波的空中傳輸(Over the Air, OTA)規範在2020年以後才會較完整,3GPP會針對標準與協定方面提出初步的測試規範,其後美國的無線產業協會(The Wireless Association, CTIA)會再發展詳細的測試方法與規範,若是產品要符合歐美電信營運商或品牌廠商的規範,又需要通過PTCRB/GCF等規範。 目前5G測試認證的高成本,也帶動另一波測試實驗室的商機,許多產品開發商無法負擔高額的測試設備,便委託測試實驗室協助,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快速進入歐美主流市場。林志龍解釋,5G測試從功能面大致分成三個部分,射頻(RF)、協議與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等,射頻就是要驗證元件或產品的基本無線效能表現,協議則是3GPP規範的內容,RRM是表示無線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尤其在大範圍的網路架構中,核心網路與基地台或不同基地台換手運作時的管理機制。 測試認證解決方案多元紛呈 5G除了測試設備成本高之外,測試的難度也較4G更甚,林志龍舉例,5G的FR1測試,以100MHz為頻段基礎,但也同時相容過去4G的小頻段,所以5MHz、10MHz、20MHz等都支援,目前5G網路架構大部分都是非獨立組網(Non-Standalone, NSA),混和4G與5G網路,組合頻段需要全部經過測試,不僅複雜花費的時間也長,可以想見在2019下半年到2020年,有更多5G營運商開台之後,更多5G終端產品上市,測試認證需求商機爆發指日可待。 因此,測試認證廠商已經布局5G商機多時,郭丁豪進一步說明,是德科技提供實體層到應用層測試解決方案,從元件、晶片、裝置、基地台設計與生產到電信營運商布建,都進行布局。RF元件測試方面,新的網路分析儀,最高支援至53GHz,可串連多通道,可使用在陣列天線測試與RF前端模組;晶片方面,毫米波向量訊號產生器可支援高頻毫米波且雙通道至44GHz,同時具備2GHz訊號頻寬。滿足OTA需高功率測試與波束成形所需相位同調之要求。 在裝置或基地台部分,郭丁豪提到,可透過5G多頻段向量收發器,同時滿足支援6GHz以下多通道,並能擴充至毫米波。羅德史瓦茲更發表5G NSA測試架構,該測試儀可無縫整合到現行的LTE測試環境中。其他元件、終端、系統(圖3)甚至網路效能測試方案也已布局完善,相信未來一兩年5G測試認證將跟商轉開台新聞一樣熱鬧。 圖3 5G元件到系統所需的量測方案 資料來源:羅德史瓦茲  
0

5G規格陸續拍板 克服NR設計挑戰有訣竅

5G世代正席捲而來,大幅改善了4G的功能。隨著5G NR(New Radio)標準初始版本(納入3GPP Release 15規範中)於2017年12月首次發布,其實體層規格也逐漸成形。第15版規格主要著重於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和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以實現超快的資料速率,並提供超低延遲的無線通訊。 這些新規格為裝置和元件設計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除須根據新標準進行設計外,還須驗證各種測試案例的協定,並且驗證射頻效能,以便提供預期的服務品質。 以上所述的這些因素,使得量測變得更具挑戰性。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和波束控制技術的興起,帶來了波束管理的挑戰;而毫米波(mmWave)頻率的應用,則對訊號品質構成挑戰。此外,過去使用纜線進行的測試,現在則須透過空中介面(OTA)來完成,這一切都使得驗證變得更加困難。 雲端運算、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擴增與虛擬實境、物聯網,以及全球數十億個連接裝置等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無線通訊系統的發展。5G NR適合那些應用?5G技術旨在提供更快速、可靠和幾近於即時的連接,最終將讓所有人緊密相連。人們可即時體驗線上活動和遊戲;手機和視訊通話可以拉近每個人的距離;而具人工智慧的智慧型裝置則可為每個人打造客製化和個人化的環境。 5G NR實體層部署是關鍵 5G NR預計將與4G一同運作,甚至利用4G用於非獨立模式(NSA)中的資料和控制平面的核心網路。專家預測5G、4G和Wi-Fi將共存於相同的載波,並利用免許可頻段來增加6GHz以下頻段的容量。5G NR第15版規格(R15)為實現未來5G通訊的靈活性打下了基礎。實體層是採用5G NR的第一步,它非常重要,因為它定義了組成無線訊號的結構,以及訊號透過空中介面進行通訊的方式。 在實體層中部署裝置設計的挑戰包括: .靈活的時間和頻率間隔可實現低延遲,但它伴隨著複雜的通道編碼、訊號品質挑戰和無數的測試案例。 .頻寬成分(Bandwidth Part)是有效利用頻譜的關鍵,但它也帶來了新的共存問題。 .Massive MIMO和毫米波波束控制技術可實現更高的傳輸速率和更大的容量,卻也帶來了波束管理的新挑戰。 .毫米波頻率可提供更大的通道頻寬,但是在訊號品質和OTA測試需求方面帶來新的挑戰。 5G NR技術優勢多 NR R15規範了一個新的無線電,以實現更高資料傳輸速率和低延遲的使用案例。實現更高資料傳輸速率的關鍵是,增加高達52.6GHz的毫米波頻譜。在這些較高的頻率上,有更多的連續頻譜可用於經由通道傳送更多的資料。R15規範了高達400MHz的最大載波頻寬和多達16個可聚合成800MHz頻寬的子載波。另外,時槽結構的靈活性和可擴充性,將有助於支援5G多元的新使用案例。圖1顯示出不同的規格,對於提供靈活且可擴充的實體層有何幫助,並且顯示5G NR的明顯優勢。 圖1 5G NR R15的技術及其優勢。 5G NR定義循環前置碼正交分頻多工(CP-OFDM)可作為下行鏈路(DL)和上行鏈路(UL)的調變格式(或波形)。CP-OFDM已廣泛用於DL傳輸,但仍極少用於行動裝置的UL傳輸。在UL和DL中使用相同的波形,有助於在未來的版本中實現更簡單的裝置到裝置通訊。延遲擴展正交分頻多工(DFT-s-OFDM)也被指定為UL的候選波形。它使用單一傳輸,在功率受限的情境中非常好用。 不同於4G,NR允許使用可擴充的OFDM參數集(μ),其中子載波間隔不再固定為15kHz。使用NR時,子載波間隔由2μ×15kHz子載波間隔控制。15、30和60kHz子載波間隔用於較低頻段,60、120和240kHz子載波間距則用於較高頻段。可擴充的參數集支援可擴充的時槽持續時間,以便最佳化不同服務等級的傳輸速率、延遲或可靠性。在較高頻率下,較大的子載波間隔也有助於提高波形的穩健性,因為在毫米波設計中,整合的相位雜訊可能是個問題。 圖2顯示不同子載波間隔,及相關傳輸時間間隔(TTI)如何縮放時槽的大小。OFDM系統使用循環前置碼(CP)來減輕通道延遲擴展和符號間干擾的效應。CP藉由同一符號的開始處重複符號的結尾,來提供緩衝以保護OFDM訊號免於遭受符號間干擾。雖然這樣會降低可獲致的資料速率,但可在整個CP長度中完全消除符號間干擾。在5G NR中,隨著子載波間隔持續改變,循環前置碼長度也相對應地擴大,因此可根據通道條件適整CP長度。 圖2 子載波間隔和持續時間的關係。 低延遲迷你時槽實現URLLC 超可靠的低延遲通訊(URLLC)是三種主要5G使用案例之一,它是一部分透過迷你時槽實現的。LTE傳輸遵循標準的時槽邊界,但它們並未針對最小延遲進行最佳化。圖3的標準時槽具有以深色標示的14個OFDM符號。隨著子載波間隔增加,時槽持續時間則相對減少,如淺色方塊所示。迷你時槽的持續時間比標準時槽短,並可位於時槽內的任何位置。迷你時槽可以是2、4或7個OFDM符號長度。迷你時槽可提供低延遲的有效酬載和立即啟動時間,毋須等待時槽邊界的開始。 圖3 子訊框內的時槽和迷你時槽及相關的時槽持續時間。 靈活的時槽結構平衡UL/DL需求 NR子訊框結構還允許在相同子訊框內,動態指派OFDM符號鏈路方向和控制。透過這種動態TDD機制,網路可動態地平衡UL和DL流量需求,並在同一個子訊框中包含控制和確認訊息。時槽格式指標(SFI)用於表示時槽中的給定OFDM符號是用於上行鏈路、下行鏈路,或是可彈性使用(圖4)。 圖4 可以混合使用時槽結構以便動態改善流量。 5G NR高頻寬應用多 在LTE中,載波頻寬較窄,最高為20MHz。聚合多個載波可創造更寬的通道頻寬,最高可達100MHz。在5G NR中,FR1(高達24GHz)的最大載波頻寬為100MHz,FR2(高達52.6GHz)的最高載波頻寬為400MHz。頻寬成分是5G NR新增的功能,其中載波可以根據不同用途進行細分。每個頻寬成分都可以有自己的參數集,並且可獨立發送訊號。一個載波可以有混合的參數集,以支援混合的服務,例如節能或免許可頻段中參數集和服務的多工。但是,在給定時間內,只有UL中的一個頻寬成分和DL中的一個頻寬成分處於活動狀態。頻寬成分將支援傳統的4G裝置與使用同一載波的新5G裝置。有了4G、5G和潛在的Wi-Fi多工服務,須盡可能減少頻內和頻外發射。圖5顯示頻寬成分如何支援給定載波中不同服務的一些範例。 圖5 頻寬成分可支援同一載波上不同服務的多工。 Massive MIMO/波束控制提高傳輸速率 就像任何前一代升級案例一樣,傳輸速率是促成5G通訊成功的關鍵。這需透過多種方式實現,包括使用更寬的整體通道頻寬,以允許更多的資料透過空中介面發送;空間多工,其中多個獨立的資料串流在給定的時間和頻率上,透過多個天線發送;並藉由使用增強的通道反饋來提高傳輸速率,因為訊號經過最佳化,並使用進階通道編碼進行傳輸,以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Massive...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