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IIoT

IIoT

- Advertisment -

克服IIoT資料大漲挑戰 運算/雲端方案各顯神威

資料量暴漲 高效運算方案需求殷切 賽靈思工業、視覺、醫療及科學(ISM)市場經理翁羽翔(圖1)表示,工業物聯網以及醫療物聯網領域的資料呈爆炸性成長,每天產生2.5 Exabytes的資料量,而全球90%的資料在過去兩年中產生。在資料產生如此迅速的情況下,像是隱私、資訊安全性、數據處理的延遲和反應能力、資料管理的成本(傳輸、儲存、處理),以及可靠的網路連結等疑慮也逐漸浮現。 圖1 賽靈思工業、視覺、醫療及科學(ISM)市場經理翁羽翔表示,工業物聯網的資料呈爆炸性成長,發展工業物聯網的業者需要一套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在工業物聯網、智慧製造等應用場景當中,雲端越來越無法負荷需要大量且即時的傳輸與運算需求,加上並非所有的環境都有強大的網路連結,雲端運算的效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將會大打折扣。 因此,邊緣運算便應運而生,以補足雲端運算的缺口,降低資料傳輸、儲存與處理的成本。另外,當企業獲得的資料越來越多,隱私問題也隨之受到更多關注,而這與資料安全性密不可分。資料的安全與否可能隨著時間而變化,即使現在是安全的,但隨著運算能力的增長和駭客技術的精進,安全性也會隨之減弱。 也因此,發展工業物聯網的業者需要一套全方位的解決方案。為此,賽靈思旗下的Zynq SoC產品系列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堆疊,透過提供安全的連接、控制、線路、軟體與AI,輔以產業生態系中廣泛的專業技術來協助客戶開發所需的產品與應用;且該產品還提供一個共通的嵌入式平台,具備FPGA的可編程性且能同時支援IT與OT的需求,在設計時就將安全性納入考量。 另外,賽靈思也針對工業電腦提供加速解決方案「Alveo加速器卡」,其具備低延遲優勢,能優化所有作業負載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演算法,可輕鬆應用於雲端與在地(On-premise)部署,適用於機器人運動規劃、資料庫卸載、動態錄影與影片分析、基因體分析等應用。 同時,賽靈思也整合雲端框架,提供雲端與邊緣協作的AI平台。其中包含整合AWS Greengrass框架並透過鎖定更強大的嵌入式設備,將應用從雲端移到邊緣以提供低延遲、低功耗但高效能的邊緣AI。 翁羽翔指出,隱私、資料安全、資料管理和運算效率是ISM領域普遍考量的問題。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企業若能妥善運用資料將為他們帶來許多優勢,也能大幅提升營運效益。為此,該公司在工業領域的戰略核心,便是協助客戶有效地運用資料,實現更精準的診斷、決策結果。因此,該公司運用邊緣AI針對客戶的問題痛點提供運算資源,除了能夠降低功耗、提升效能與效率外,在沒有網路連線的情況下也依然能正常運作;並兼顧軟硬體升級,透過靈活應變的解決方案協助工廠延長其資產的壽命,進而提高投資報酬率。未來該公司也將持續致力於提供客戶高效能、高穩定度、低延遲、低功耗並兼具安全性的解決方案。 確保資訊保密 私有雲方案需求增 另一方面,因應工業物聯網衍生而來的資訊處理、保密需求,研華科技則是以旗下「WISE-STACK解決方案」應戰。研華科技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副總經理蔡奇男(圖2左)表示,近期發現產業客戶對於保護自身的產業專屬知識(Domain Knowledge)或是隱私需求大幅提升,因而提出能夠做到資料保密的完全私有雲環境的WISE-STACK解決方案,亦即將整套研華WISE-PaaS物聯網雲平台搬到私有雲環境中,讓客戶在享受公有雲服務的同時,也能擁有私有雲的保密,協助客戶輕易進行在地部屬。 圖2 研華科技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副總經理蔡奇男(左)表示,客戶愈來愈重視自身產業專屬知識(Domain Knowledge)、隱私的保護,因此對私有雲方案需求明顯增加。 WISE-STACK是研華科技旗下的私有雲解決方案,其為高整合度的系統,可提供完整的雲端體驗和開發工具,具備端到端的安全功能,確保客戶數據和AI模型的安全性與隱私;且該產品經過嚴格的設計和測試,可滿足需彈性擴張、高數據吞吐量的AIoT應用。該產品還可無縫整合所有WISE-PaaS服務,使工廠、製造業者等可更輕鬆的實現工業物聯網規劃。 然而,隨著數據量與日俱增,除了增加邊緣強化方案之外,落實「資料分流」也是確保數據隱私的一項重點。 銳鼎科技黃茹鈺總經理指出,為落實數據保護,未來業者須朝「資訊分流」發展,也因此,混合雲可說是必然趨勢。如同前面所說,通常業者須保密的資料多是自身的產業專屬知識,像是客戶資料、製程機密參數等,這些數據是拓展生意版圖的重要命脈,可存於私有雲之中;而至於訂單時程、機台運作狀況等資訊,則是可上傳至公有雲,不僅能讓合作夥伴或是客戶清楚了解目前的運作狀況,也有助於決策判斷。 蔡奇男則進一步說明,目前工業領域的業者、製造業者等近來對於私有雲的需求明顯增加,不過隨著數據傳輸需求日益增加,未來業者勢將朝公私有雲混合(也就是混合雲)的方面發展。如上所述,目前業者需要私有雲的原因在於確保隱私、保護自有的行業專屬知識,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中大型企業),其數據開始須和外部合作夥伴進行整合或連結,以發展更多服務時(如遠程診斷或設備維運),就必須將資料上傳至公有雲。換言之,未來趨勢將以混合雲為主,因此研華不僅擁有WISE-STACK解決方案,同時還具備WISE-PaaS架構可支援混合雲應用。 因應未來工業物聯網發展,蔡奇男表示,行業專家的系統整合商(Domain-focused Solution Integrators, DFSI)是協助產業躍向物聯網下一階段極為關鍵的要素之一,更是工業物聯網市場中價值貢獻度最高的一環;他們不僅能協助終端客戶建置、維運系統,更得熟悉如手工具、工具機、廢水處理等各專業領域需求。因此,該公司近幾年不僅加強與行業專家系統整合商的密切合作,更以少量投資方式,積極育成行業專家系統整合商。 總結來說,隨著工業物聯網加速發展,資料呈現爆炸性的成長,也因而衍生運算、隱私等難題。為此,半導體業者和工業電腦也加快布局腳步,透過全面、完整的軟硬體解決方案,以克服上述挑戰。
0

高效處理器/MCU助力 IIoT/IoT產品開發輕而易舉

5G、AI和物聯網(IoT)技術不斷進化,讓萬物智聯應用加速擴大蔓延,工業領域更掀起智動化和智慧製造等新風潮,這些發展在在牽動嵌入式系統與工業設備的設計變革,並帶來新的開發與部署挑戰。舉例來說,工業應用產品往往必須依照個別產業的需求進行深度客製化,因此工業物聯網雖然整體規模龐大,蘊含誘人商機,但對相關設備製造者來說,要進入這個市場,將面臨形形色色的挑戰。為此,恩智浦(NXP)半導體推出完整的解決方案,涵蓋面遍及核心處理器、微控制器到各種介面與安全元件,滿足工業與物聯網設備開發者的各種需求。 恩智浦台灣區業務經理卓正民(圖1)表示,該公司目前的市場目標主要可以規劃成四大領域,分別是汽車、工業與物聯網、行動裝置、通訊基礎建設(如家庭閘道器、智慧城市/零售、語音助理等)。現在中美貿易戰持續進行中,而這對台灣來說是個不錯的機會,因為台灣目前較處於中立地位,在貿易大戰上未停歇的情況下,有不少工業與物聯網相關商機開始轉向台灣,因此,本研討會聚焦在工業和物聯網,期能透過恩智浦的技術、產品協助台灣業者布局。 圖1 恩智浦台灣區業務經理卓正民表示,汽車、工業與物聯網、行動裝置、通訊基礎建設是該公司四大市場規劃。 i.MX產品線滿足多元應用開發需求 因應智慧製造、IIoT設計,恩智浦備有i.MX系列產品。恩智浦應用工程部經理簡志達(圖2)介紹,i.MX系列相當多元,有商規、工規以及車規,因此可以滿足許多應用,像是機器視覺、工控人機介面(HMI)、行動裝置、高階消費性產品等。 圖2 恩智浦應用工程部經理簡志達指出,i.MX系列相當多元,可滿足機器視覺、工控HMI、行動裝置、高階消費性產品等不同應用市場。 據悉,i.MX系列可分為i.MX RT系列、i.MX 6系列、i.MX 7系列、i.MX 8系列以及i.MX28系列。各個系列的產品有著各自的規格、特性,可滿足不同應用市場。 i.MX RT系列為交叉處理器,具有即時功能和MCU可用性,適用於下一代消費和工業物聯網應用;i.MX 6系列為通用解決方案,提供汽車、消費和工業應用的均衡特性、性能和可擴展性;i.MX 7系列為低功耗解決方案,適用於安全、可穿戴和可攜式物聯網應用;i.MX 8系列為強大的解決方案,具有先進的神經網路處理、圖形、機器視覺、視頻、音訊、語音和安全關鍵應用;至於i.MX28系列則是具備電源管理和連接功能,適用於汽車、消費和工業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i.MX 8系列處理器為2018年發布,旨在於實現更多物聯網創新設計(滿足語音、影音和音訊需求),讓使用者享受更為便利、感官更為豐富的使用體驗。 該系列處理器可整合A/V與機器學習,滿足設計人員對於統一平台的要求,便於其打造語音指令控制的互聯產品;且兼具處理技術和邊緣運算能力,能夠有效管理並縮短智慧互聯裝置回應命令和詢問的時間。此外,該系列處理器也非常適合管理照明、恒溫器、門鎖、居家安全、智慧灑水器等各類系統與設備,能夠讓使用者享受直覺簡單、迅速回應的智慧家庭體驗。 簡志達表示,i.MX系列處理器有三大價值,首先是值得信任的供貨。產品的使用壽命長達10~15年、產品(硬體、軟體、硬體加速器)具備保密性和安全性、獲得標準認證(AEC-Q100、JEDEC等);以及透過零缺陷管理(Zero-defect Methodology)、ULA、Low SER FIT等方式讓產品更具可靠性。 第二價值為具備極大的平台擴展性,像是Pin腳兼容性和軟體可移植性、高整合性以及可製造性;第三個價值為可支援/啟用各種軟體,如Linux、Android、 Windows-embedded、RTOS等,並適用各種應用領域,包括語音、影像、機器學習、感測器、電源管理、連接等。 i.MX RT實現人機互動 恩智浦資深應用工程師陳則理(圖3)則從工業與人機介面領域切入,說明i.MX RT系列處理器如何開創人機互動新體驗。陳則理表示,現今不論是消費或是工業領域,人機互動的應用越來越多,像是臉部辨識、語音助理等,意味著人機介面的設計需求明顯增加。 圖3 恩智浦資深應用工程師陳則理說明,人機互動應用越來越多,為此,該公司備有i.MX RT系列處理器,可創造新的互動體驗。 因應此一需求,恩智浦備有i.MX RT系列解決方案,該系列產品具備低功耗應用處理器和高性能微控制器的優勢,可實現更佳性能、即時操作、更高整合、簡單易用等目標,適用於音訊(如麥克風)、消費性產品(智慧家電/攝影機等)、家庭與樓宇自動化(溫度/安防/照明等)、工業運算設計(PLC/工廠自動化/條碼測試器等)、電機控制和功率轉換(3D印表機/無人駕駛等)。 另一方面,因應日漸增加的語音助理和人臉辨識應用,恩智浦也進一步添加i.MX系列處理器產品線,於近期發布i.MX RT106F產品與基於i.MX跨界處理器打造的「Alexa for MCU Solution」語音解決方案。 i.MX RT106F基於恩智浦的OASIS臉部處理引擎功能,在價格和效能方面皆有突破,運用神經網路演算法進行臉部檢測、辨識與防範詐欺,且處理時毋須連接雲端。以MCU為基礎的臉部辨識解決方案可實現臉部和表情辨識時所需要的精準度與低延遲,它將一切功能結合於超小外形以適用於各類現有應用。與應用處理器方案相較,基於RT106F的解決方案可節省一半或更多的總系統成本。恩智浦目前正與OEM廠商積極合作,以求儘快推出該解決方案的評估和開發套件,該解決方案將於2020年第一季全面上市。 而為了能夠使更多人體驗語音應用,Amazon目前正積極推動「Alexa Built-in...
0

定時/同步傳輸一次到位 5G-TSN開創IIoT新時代

IEEE 802.1工作組主席Glenn Parsons表示,只有標準化的無線技術才能實現關鍵物聯網(Critical IoT)應用。5G做為工業通訊的單一無線技術,適用於所有聯網標準,包含802.15.4、WirlessHART、ISA100.11與Wi-Fi的聚合,其本身可提供工業應用場景降低布線/開發成本與靈活性。 另一方面,TSN技術本身可提供安全可靠地傳輸數據、保證數據傳輸的低延遲、聚合不同的網路節省運營成本、簡單的系統配置和操作和開放的生態系統,兼具高流量融合(High Traffic Mix)、確定性(Deterministic)、低延遲、安全、可靠與高吞吐量等效能,在傳統昂貴、分散、不可互操作和分段的通訊基礎架構中,可說是帶來一束曙光,點燃工業物聯網端到雲的互連互通願景。 u-blox蜂巢式產品中心5G技術主管暨英國UK5G諮詢委員會委員陸曉指出,3GPP工作小組在TSN和5G網路結合上提出了幾個方案。TSN主要是通過802.11AS/gPTP協定來實現同步,例如針對單一時域,5G系統和TSN的協同則需要通過解讀gPTP協定來實現協同工作。UPF(User Plane Function)引入並做為5G系統和TSN的橋樑。在5G系統另一端,在UE端和End Station終端分別引入新的介體來解讀並傳輸時域和同步訊號。 Parsons談到,5G-TSN的整合是工業物聯網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3GPP R16提供了整合5G-TSN的工具,像是5G需要支援TSN的控制器協作(802.1Qcc)、時間同步(Time Synchronization)(802.1AS)、TSN限制延遲(Bounded Latency)(如802.1Qbv)與TSN可靠性(802.1CB)要求等面向。 隨著R16最終版本底定在即,R17具體標準制定方向會在2019年年底在3GPP全會上確認,屆時也會落實TSN在R17的制定方向。從現有的產業討論方向來看,主要方向以優化TSN為首要,例如減少訊號跳動(Jitter)、延遲、增強同步性,以及擴展TSN應用場景等重點。 工業4.0無線端對端通訊要求相對於傳統無線通訊要求要高得多,對於不同的應用場景、網路的服務品質機制(Quality of Service, QoS)、可靠性與安全性要求皆大不相同。舉例來說,控制級通訊對於即時性(Real-time)要求達毫秒等級低延遲、可靠性則必須達99.9999%的水準,不僅如此,抗干擾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等級也相對較高。雖然新設備的引入會增加投資成本,但從長遠來看,5G技術的引入將簡化工廠布局和靈活度,為工業製造業帶來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從而加速工業領域的數位化進程。
0

進軍工業物聯網市場 Dialog收購Creative Chips

看好工業物聯網(IIoT)商機,戴樂格半導體(Dialog)近日宣布收購IIoT晶片供應商Creative Chips GmbH,透過此一收購,戴樂格獲得多家具備近20年信賴關係的頂級工業客戶,不僅能立即搶進IIoT供應鏈,成為IIoT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時也將擴大戴樂格現有無線低功耗連接、可配置混合訊號和電源管理IC的全球業務範疇,建立重要的戰略基礎。 戴樂格半導體CEO Jalal Bagherli表示,收購Creative Chips而言對Dialog至關重要,不但協助該公司在工業物聯網市場迅速站穩腳步,同時也與Dialog目前混合訊號業務高度互補。Creative Chips的加入及其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團隊,將透過工業領域布局以及汽車產業方案的強化,進一步擴大該公司的產品收入、客戶群和終端市場範圍。 據悉,Creative Chips是一家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其IC業務持續成長,該公司 2019年的預計營收約2,000萬美元,且預計未來幾年將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增長。 Creative Chips為工業和建築自動化系統製造商提供廣泛的工業乙太網和其他混合訊號產品組合;而其所擁有技術經過最佳化,可快速將大量IIoT感測器與工業網路相連接;同時該公司以悠久的客製化IC業務為基礎,開發了一系列高度互補的標準IO-Link IC產品,在工業4.0革命中提供更廣泛的連接性。 此次收購對戴樂格而言具有高度戰略意義,使其立即成為IIoT市場的可靠供應商,並及早掌握IIoT市場的巨大成長潛力。此外,Creative Chips也為戴樂格提供了豐富的核心IC產品組合以及廣泛的相關類比、數位和RF技術庫,其所具備的豐富專業技能與戴樂格既有的全球工程、行銷以及業務團隊將結合,將能在全球有效加速IC業務增長。 簡而言之,兩家公司都具備完善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商業模式,且聚焦於混合訊號產品和技術;而憑藉戴樂格原有的全球規模、營運、產品開發及IC技術資源優勢,兩家公司合併後將強勢且迅速掌握IIoT市場商機。 Creative Chips為IIoT方案供應商。  
0

SDR靈活性更高 sub-GHz滿足LPWAN需求

為了提供設計人員和用戶所需的功能和優勢,需要能夠連接IoT和IIoT節點,以便將收集到的資料傳輸處理,或接收使用者或另一個節點的指令。 有線連接始終是一項選擇,有時是非常短距離連接或者需要最高可靠性連接應用的首選。它還用於環境不適合基於射頻(RF)的通訊情況。然而,對於所有IoT/IIoT應用,有線並不總是實用的或具性價比的。 無線適用於IoT/IIoT應用;它可支援幾乎無限的節點數,可攜且易於重新配置,部署快速且更易於擴展。透過選擇專為應用定制的通訊協議,無線也可以以最小的功耗運行。 早期的無線系統基於1GHz以下的RF載波頻率,現今將其稱為sub-GHz。通常,這些sub-GHz應用使用專有協定,並且對於每個給定的應用程式或安裝是唯一的。在過去的5~7年中,基於標準的2.4GHz通訊使用Wi-Fi和藍牙的普及率大幅提升。智慧手機作為連接到雲的閘道,其激增推動了這些基於標準的通訊方案的巨大成長。2.4GHz頻段的另一個好處是它是全球非授權的工業、科學、醫學(ISM)頻段。 sub-GHz協議靈活性高 另一方面,sub-GHz協議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因為它們受標準控制較少。光譜通常不那麼擁擠,但這些頻帶在全球範圍內變化,使互通性變得不那麼容易。然而,sub-GHz用於IoT/IIoT的最大優勢是能夠以非常高的效能提供遠端通訊。低功耗遠距離通訊的能力對於IoT/IIoT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遠端感測器和資產追蹤器或任何其他可遠離基礎設施運行的技術。對於這些應用,基於sub-GHz技術的廣域網路(WAN)正迅速成為首選方案。蜂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除了功率要求與IoT/IIoT不相容外,它是個很好的方案。然而,基於標準或專有的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正開始流行。隨著非蜂窩LPWAN技術獲得動力,蜂窩市場已經推出了自己的LPWAN版本NB-IoT。NB-IoT是現有協議的低功耗版本,可以利用當今廣泛的蜂窩網路,並且通常屬於5G。NB-IoT更適合LPWAN的IoT應用,但仍然比其他一些方案成本更高,功耗更大,其折衷方案是網路覆蓋。 為IoT/IIoT設計通訊方案,對於那些必須選擇最佳協議並迅速將方案上市的設計人員是具有挑戰性的。使挑戰複雜的是方案必須是低成本、非常高效、安全,並能夠遠程更新。 使用傳統基於硬體的設計方法,一旦選擇了方案通常是相當固定的,需要大量的重新設計才能從一個協定轉向另一個協定。鑒於圍繞IoT/IIoT的快速技術進步,軟體配置無線介面的能力將帶來許多好處,包括靈活性和未來適用性。 從最簡單的層面而言,軟體定義的無線電是一種設備,其中天線分別連接到類比數位轉換器(ADC)或數位類比轉換器(DAC)用於接收/發送路徑。系統的其餘部分是數位的,基於FPGA、DSP和ASIC等元件,可實現充分的靈活性和重新配置。 SDR成主流有利有弊 隨著SDR進入主流,有許多可用的硬體平台以及許多開放式軟體工具,如流行的GNU Radio。這意味著設計過程稍微容易一些,因為設計人員能夠配置標準硬體並生成協定無關的通訊系統,可現場升級,而使其具有前瞻性。但是,標準的SDR對IoT/IIoT實施有一些挑戰。首先,天線的介面通常更複雜;其次,包含諸如DSP和FPGA之類的設備會增加功耗和物料清單(BoM)成本。 透過將SDR的功能限制在LPWAN,可以實現IoT/IIoT相容的方案。在LPWAN環境中,協議更簡單,並且處理的頻段更少。因此,許多通用協定可以在硬體中輕易管理,而不是使用需要昂貴的FPGA或DSP的純SDR。更便宜、更節能的方案標準微控制器也可用於運行系統。而且,資料速率較低並且設備不是不斷地發送/接收,從而進一步降低功耗。因此,現在可採用低成本CMOS技術高效實現基於SDR的LPWAN方案。針對上述問題,有廠商推出系統單晶片(SoC),基於經過驗證的窄頻RF收發器和高性能Arm Cortex-M0+微控制器(MCU)內核,以實現真正的單晶片無線應用。為因應市場需求,廠商致力於開發完全可軟體程式設計的收發器,並提供最廣泛的調製方案,涵蓋幾乎所有的sub-GHz協議,無論是專有的還是基於標準的。這種靈活性支援在通用硬體平台上構建不同的協定,和能設計複雜的多協定閘道。 IoT和IIoT依靠通訊有效工作。事實上,如果沒有通訊,它們就不存在。有許多基於標準的協議,但不完全適用於IoT/IIT,因為它們不能滿足遠端、低功率和低成本的綜合要求。但依賴於sub-GHz無線電技術的LPWAN等技術能夠滿足IoT/IIoT的需求,特別是與SDR相結合。當基於SDR的LPWAN優化以降低功耗時,可以在低成本、低功耗的CMOS系統上實施。 (本文作者為安森美半導體產品行銷經理)
0

IIoT工業物聯網大行其道 安馳智慧製造方案齊備

ToF飛時測距 ADI ToF技術採用脈衝型雷射,可以大幅降低功耗,搭配CCD感測器,畫素達640×480 VGA等級影像解析度及精準度,安馳科技資深技術應用工程經理吳明宗表示,在製造現場,ADI的ToF是感測6公尺以內的範圍,可以應用在自動導引車(AGV)或帶有手臂的智慧移動機器人(IMR),ADI ToF解析度是CMOS ToF的四倍,其深度資料可有效地增加影像辨識度,室內採用850奈米(nm)波長雷射,室外應用為避免陽光吸收,採用940奈米波長雷射。 在應用部分,ToF電子圍籬能建置安全防護Virtual Wall,以ADI的ADDI9033搭配ToF感測元件,提升產線作業人員與機器手臂協同作業的安全性,吳明宗提到,IMR或AGV則可以使用機器視覺,協助其空間辨識或避障;汽車應用以駕駛監控與手勢辨識兩類為主,在夜晚低光源的環境下還是可以進行影像辨識,甚至可以清楚辨識駕駛的表情。 應用於商業空間的3D人流統計時,則可利用影像技術分辨身高,有效分辨進出人流,並計算總量。傳統自動門採用紅外線反射原理,讓動物也可以自由進出一般商場,造成管理上的困擾,使用ADI ToF 3D立體影像感測時,可以辨識區分空間中人與物體的相對位置距離遠近,有效摒除非人類進入商場。 BMS電池管理 另外在電池管理(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部分,吳明宗指出,ADI BMS產品最大的優勢便在於鋰電池的管理精度,無論面對什麼環境,都能把精度誤差控制在非常小的範圍內,且可以保持十年不變。也能在同樣電池容量下提高電動汽車的整體續航里程。因為ADI BMS產品內建了Buried Zener Reference技術,能夠為測量系統提供高精確度。 LTC6813是一款多節電池堆棧監視器,該元件可測量多達18個串聯電池單元,總測量誤差小於2.2mV。電池測量範圍為0V~5V,使LTC6813適用於大多數電池化學成分,所有18個單元都可以在290μs內測量,多個LTC6813元件可以串聯連接,同時監測電池、高電壓電池串。也可以直接由電池組或隔離電源供電。該監視器包括每個單元的被動平衡,每個單元具有單獨的PWM工作週期控制。其他功能包括板載5V穩壓器,9個通用I/O線和睡眠模式,其中電流消耗降至6μA。LTC6813適用於電動/混合動力汽車,電池備份系統和高功率電池系統。 無線工業聯網模組IIoT RF Module ADI無線工業聯網模組IIoT RF Module可延伸更多感測器,吳明宗解釋,該模組兩端協定是由IEEE 802.15.4作為溝通,模組可選擇2.4GHz,其優勢在於具有高傳輸速率。ADI IIoT Module為低功耗,待機時間約可達到數年之久,且可依客戶需求搭配多種的感測器,可達到99.999%可靠度,抗干擾能力強。工廠可監測溫度、濕度或有毒氣體等。 雖然增加這些裝置,可能提高了硬體建置成本,但後續所產生的效益可能會遠遠超過傳統的方式。例如在工廠廣泛布點後,能夠減少監控人員巡點或手動檢測、紀錄的耗時,因此在人員配置上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益,並且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同時,上傳雲端,直接與後台做聯結提供大數據分析,不需再額外花費人力,蒐集、紀錄、上傳等。 深度學習智慧監控 AI機器學習無處不在,賽靈思專注於深度壓縮技術,安馳科技技術應用工程部經理吳文忠說,利用Zynq-7000 SoC和Zynq UltraScale...
0

提升設備連網效率/產能/安全有撇步 大數據促智慧工廠再升級

設備資料有效上雲端 升級智慧工廠平步青雲 MOXA市場開發副理林昌翰(圖1)指出工廠自動化目前的挑戰,由於工廠內有太多不同廠牌、種類的設備,該如何整合各種設備,如何收集資料、監控設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則是不同資料的擷取。例如設備商將設備賣到全球,要如何管理監測也是一大挑戰。 圖1 MOXA市場開發副理林昌翰表示,AI大數據時代,升級智慧工廠首要任務就是讓設備資訊上雲。 林昌翰進一步說明,AI大數據時代,所有設備都要收集資訊,因此需要大量感測器。目前常見廠商用可程式控制器(Programming Logical Controller, PLC)收集資料,但這會出現幾個問題,用PLC來擷取資料可能會造成過大的負擔,因為資料量太大。在上傳資料到雲端時如果要執行邊緣運算甚至上傳到公有雲,都要耗費很多精力,因此MOXA認為要把資料擷取到雲端,讓設備做該做的事。 比方說,串列轉換器要連網時可以使用串列設備連網伺服器,另外若是複數感測器要連網,則可使用支援雲端技術的IIoT控制器。林昌翰表示,未來MOXA的設備都會支援雲端,可以快速布建模組化設計,易於進行故障排除。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直接進行邊緣運算,不用把所有資料都上傳雲端,先進行前端處置,讓設備連網更有效率。 林昌翰解釋,至於工廠自動化的第二個挑戰,業者將設備賣到國外要如何監控,則可以利用雲端技術,在設備銷售時就搭配可遠端連接的閘道器(Remote Connect Gateway)。業者可提供一個USB給廠商,設備發生問題時再進行連接,此時業者就能從遠端處理經過加密的資料。這樣的做法就可以彈性地使用並能大量部署。 5G驅動工業4.0 蜂巢科技成長可期 所謂工業4.0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收集設備上感測器的資訊,而後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做格式化、圖型化的轉換,再對這些經過整理的資訊進行預測。最後一個則是視覺化(Visualization),包括攝影機、光學電視等具有高數據資料量的應用,而與5G通訊結合的工業應用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 美商優北羅(u-blox)商業開發主任林世澤(圖2)表示,在工業與車用方面,隨著電信資費的降價、5G基地台越來越普及,將有更多的設備商會直接透過蜂巢(Cellular)科技,將資料上傳到基地台。根據Machina Research的預測,到了2025年蜂巢式網路的物聯網設備連接數目將會達到220萬。 圖2 u-blox商業開發主任林世澤表示,蜂巢式網路的物聯網設備連接數目正大幅成長。 林世澤指出,對u-blox來說5G應用包括了三大應用場景,物聯網、定位與V2X。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現今應該都還是透過Wi-Fi、ZigBee等通訊協定將感測器資料傳送到設備供應商,供應商再藉由有線上傳雲端或是利用NR、NB-IoT等傳到基地台,但是u-blox在這裡看到了Wi-Fi、5G蜂巢通訊的機會,利用蜂巢式網路就可以直接將資料傳送到基地台;定位方面利用GPS和蜂巢技術的結合,從衛星收到GPS訊號,再藉由5G傳回基地台;最後一個則是V2X,車與車之間或是車與交通設施之間的資訊交換可以直接藉由蜂巢技術傳回基地台。 故障預診斷提升產能/設備稼動率 進行了資料的收集、整合,並上傳到資料中心之後,若能針對設備故障預先診斷,也能大幅提升產能並降低相關成本。 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資料分析技術部副經理賴建良(圖3)表示,善用AI和大數據可以創造智慧製造新價值。在產線端可以導入故障預診斷(PHM)技術,提升產線效率同時降低維修成本。 圖3 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資料分析技術部副經理賴建良表示,在產線端導入PHM技術,可以提升產能減少成本。 賴建良說明,工業製造的產線設備維護包含了預測和進廠管理兩個部分。預測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過度保養,有時設備零件還沒壞,保養時間到還是馬上更換,造成資源以及開銷的浪費。另一個問題則是非預期性停機,即使已經定期更換零件,設備依然有可能意外停機,停機以後就須要進行清機和調機等作業,進而會影響產能和設備稼動率。 賴建良進一步說明,利用生產過程中機台相關的資料與維修紀錄,可以進行故障預診斷。收集關鍵零件的健康指標,了解零件與正常狀態的差距,進行健康狀態評估,即可快速找出故障源進行排除,關鍵零件健康狀態一目了然;另外,藉由相關資料的收集分析,可以進行故障預測,避免零件無預警故障造成非預期性停機,在故障點前提早預測到,事先進行零件的更換與維修,減少無預期故障帶來的原料損失。 工業電源設計更安全 隔離式控制器不可少 以上談到了物聯網時代智慧工廠的應用趨勢,但同樣不可忽視的,就是工廠環境最重視的安全問題,在工業電源系統中,隔離(Isolate)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 茂宣企業(亞德諾ADI)應用工程經理陳俞阡(圖4)表示,進行隔離不外乎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安全,為了防止人員碰觸而形成迴路引發安全危險;二則是有時會有電壓主位轉移(Shift)的發生,因此有些人會使用一些隔離的電源來做電壓/電平轉換器(Level Shift, LS);另外,電流的路徑永遠都是從哪裡出發就回到哪裡,所以透過隔離的做法可以確保電流方向,設計可以因此更乾淨簡潔;最後一個理由則是透過隔離來避免電流的浪湧(Surge)與雷擊的狀況發生。 圖4 茂宣企業應用工程經理陳俞阡表示,工業電源設計要安全,做好隔離很重要。 在工業系統的隔離有許多不同的電源設計,在工業用PLC系統等有電源設計需求的應用中,常見的拓撲以馳返式(Flyback)架構為主,因為Flyback的架構簡單而且成熟,但傳統的Flyback架構會遇到幾個問題,就是線路太複雜、零件太多、備料太麻煩。 為解決上述問題,ADI把所有元件全部整合到單一晶片,做一次側電流0電流的檢測,一次側電流到達到0的時候,才針對晶片內部MOSFET的切換,來達到最終混壓的效果。其好處是在PLC的系統裡面一次側和二次側的電流設定可以變得非常簡單,而不會出現太過複雜的線路,例用低廉的成本達到一樣的效果,讓工業電源設計既安全又經濟。
0

施耐德發表Modicon M262可程式邏輯控制器

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發布適用於工業物聯網(IIoT)的全新可程式邏輯控制器Modicon M262,以直覺、可擴展且可靠的方式整合工業4.0環境,包括機器對設備、機器對人、機器對機器、機器對工廠,乃至於機器直連雲端等。Modicon M262配備兩組隨插即用的獨立乙太網路端口,並內嵌網路安全功能及加密協定,提供直連雲端的能力及數位服務,是智慧機器時代強而有力的新解決方案,適合半導體以及高度加密、高效率的機械製造商使用,施耐德電機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正式將Modicon M262導入台灣市場。 Modicon M262控制器的優點有,多達5個獨立乙太網路,以及受保護的直連雲端能力,可輕易整合到有OPC UA、PackML、SQL等開放協定的廠房,或者有MQTT、JSON、HTTPs請求(API)的雲端。Modicon M262控制器提供的4軸到16軸同步控制,可將週期縮短至1毫秒,獨立於通訊任務的處理速度使其能夠在3奈秒內便完成1個指令,可滿足對性能更為嚴苛的應用需求。Modicon M262控制器可簡化機器架構及現場匯流排線路,搭配Machine Assistant,不需使用軟體也能探索、調試及診斷設備。Medicon M262控制器能滿足邏輯應用需求,也可以當做運動控制器,帶有編碼器及接觸探針之孔。安全性可以模組化或是內嵌的方式安裝。在「優化」及「效能」I/O系統的選擇上,EcoStruxure Machine Expert更可讓Modicon M262控制器在EtherNet/IP和/或SERCOSIII中提供多用途架構。透過內建的安全解決方案,Modicon M262控制器符合最新的SIL3網路安全規範,並提供加密通信、分離網路、Achilles認證及其他網路安全功能。 Modicon M262控制器適用於工業物聯網,不需要閘道器即可人性化地與雲端相連,讓機械代工廠(OEMs)能夠在講求效能的應用設計與機器調試提高盈利能力並節省時間。施耐德電機物聯網與數位轉型執行副總裁Cyril Perducat表示,僅靠聯網設備並不足以完成真正的數位轉型,還必須建立人與機器間的緊密生態系,並實現端到端流程的最佳化。 Modicon M262控制器是施耐德電機物聯網平台架構EcoStruxureTM Machine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能夠讓智慧機械發揮強大功能,幫助機械製造商與機械代工廠成功創新,大幅提高生產力並透過嶄新的商機獲得額外收益,在現今的數位化浪潮中奪得先機。 此外,Modicon M262控制器可輕鬆連接到為機械製造商準備的數位解決方案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從而獲得對機器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機械代工廠可透過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進行資產管理與預測性維護服務,進而增加終端使用者服務收入的可能性。
0

Moxa加入OIN成為正式會員

Moxa宣布加入開放發明網路(Open Invention Network, OIN),這是史上最大的專利互不侵犯社群。Moxa是邊緣到雲端工業互連解決方案和工業物聯網(IIoT)環境運算領域的領導廠商,致力於研發開放原始碼軟體(OSS),以推動先進工業網路通訊應用的發展。 OIN執行長Keith Bergelt表示,正如物聯網可望為消費者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工業物聯網也將顛覆工業生產的風貌。現在絕大部份的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平台皆內嵌Linux,這些裝置產生的海量資料,由Hadoop等OSS解決方案處理,並在搭載Linux的x86伺服器上運作。由此可見,物聯網及其主要創新,皆高度仰賴開放原始碼。我們很感謝Moxa加入OIN,在支援Linux及相關開放原始碼技術的專利互不侵犯方面,發揮了示範作用。 Moxa技術長Peter Kohlschmidt表示,工業物聯網正重塑工業的發展潛能,以提升生產力、強化營運效率,並擴充消費者的選擇。我們認為Linux和其他開放原始碼計劃,是工業物聯網很重要的發展動力。工業物聯網可以連接並管理廣泛分散在各行各業的感測器和設備,同時還能有效計算工業大數據,未來遠景可期。Moxa開發了創新型工業級Linux發行版本,以協助客戶完成這些操作。我們加入OIN,就是要證明我們建立可互通的工業級開放原始碼平台的決心,以實現安全、可靠且永續的運作,並公開宣示專利互不侵犯。 OIN社群針對核心Linux及相關開放原始碼技術,實踐專利互不侵犯原則,並基於不收取權利金的原則,交互授權Linux系統專利。OIN所擁有的專利同樣免收權利金,直接授權給所有同意不向Linux系統行使其專利權的組織使用。
0

革新工業自動化(上) 時效性網路統一基礎架構

在過去,對於特定的工業控制應用,製造商通常不得不採用專用的通訊協定和系統,而不是採用標準的乙太網路技術。雖然早期的乙太網路只能進行盡力傳送式通訊,但近年來標準乙太網路已經發展了漫長的歷程。隨著時效性網路(TSN)的出現,標準乙太網路現在能夠提供確定性服務,並整合了由過去眾多專用通訊協定隔離的「自動化」。 為了對於未來的智慧製造界定真正統一的網路基礎架構,Moxa等國際標準組織和硬體供應商正在共同開發以時效性網路為基礎的解決方案。隨著TSN成為實施真正的IIoT網路的堅實基礎,全球製造商終於可以發揮工業4.0本有的全部效益。本文會將時效性網路對工業自動化的革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介紹TSN與工業自動化的發展現況,另一部分將探討國際標準組織和裝置供應商如何促使TSN成為工業網路的未來基礎。 推動數位化轉型 技術/通訊協定無縫接軌 現今的世界正在見證數位化轉型的新曙光,製造商須要重新考慮現有的商業模式和工業自動化基礎架構。為了在「工業4.0」時代保持關聯性和競爭力,製造商須要做的不僅僅是採用數位技術,並像過去一樣在自動化孤島中部署預先定義的流程。未來的工業有賴於瞭解推動新一波數位化浪潮的因素、目前工業自動化模式對實現數位化轉型的侷限性,以及如何克服這些限制以實現工業4.0的全部優勢。 目前製造技術自動化和資料交換趨勢的基礎,也稱為「工業4.0」或「工業物聯網」(IIoT),基本上是數位化。透過將類比訊號、聲音、影像、文字和其他資訊轉換為電腦可讀取格式,數位化幾十年來一直在改變產業的本質。傳統產業不僅能夠提高效率和生產力,而且以往難以想像的機會也開拓並改變了我們在全球展開業務的方式。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趨勢將持續以相當強勁的速度推動成長,預計不僅對工業部門,而且對全球經濟都有重大利益。 然而,工業中的數位化轉型不僅僅涉及將類比資訊轉換為1和0系列的過程。為了讓製造商瞭解所有這些資訊,必須從廠區的無數感測器和設備傳輸資料,並為人或其他機器進行處理,以便即時做出明智的決策。因此,智慧製造的數位化轉型必然包括各種網路技術和通訊協定,這些技術和通訊協定能夠實現無縫通訊,而且從感測器到具有人工智慧的精密機器人提高各種數位化設備的可視性。 實際上,數位化能夠實現將來自連線裝置的資料整合,以及收集和採取效能提升回應的能力,這促使許多製造商採用IIoT技術。公司有明確的動機採用智慧製造,以促進營運效率和業務實務做法。無論是尋求減少機器停機時間、提升效能以開拓業務創新的新機會,還是採用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提供產品即服務,製造商都在進行數位化轉型。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製造商一直在尋找提高生產力的方法。在生產機械化之後,製造商已經將裝置連線做為提高效率和利潤的手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製造商開始採用數位裝置,這導致了我們現今所知的工業自動化的出現。可視化工業自動化目前架構的有用方法是經常引用的普渡模型(圖1)。 圖1 現今的普渡模型為現今的工業網路帶來許多基礎架構挑戰。 在目前的普渡模型中,工業自動化形成了金字塔,其中隔離的專用通訊協定佔據不同的層。但是,這種模式也為現今的工業網路帶來許多基礎架構挑戰。雖然獨立的專用通訊協定可能相當擅長自動進行對於本身開發的原始任務,但實質上說的是不同的「語言」,因此導致難以進行即時通訊。此模型中的傳統工業網路也針對延遲和控制進行了調整,無法共享線路,而且通常限制在100Mb/s(或更低)的傳輸速度,最後不利於可擴展性。 此外,為多個應用程式使用專用硬體和軟體會妨礙互通性,並增加維護和營運成本。因此,跨層的系統整合和可見性變得難以實現,這對整個價值鏈產生負面影響。 顯然,製造策略也需要發展,公司才能保持全球競爭力。如今,客戶需求變得愈來愈多樣化,公司正在尋找滿足這些新的和未來需求的方法,同時提高營運效率。企業必須盡可能靈活、高效率和快速回應,才能保持全球競爭力。製造商可以根據銷售預測單獨擴大生產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相反地,製造商可能需要運用大數據分析的相關見解來即時滿足客戶需求,並且以更低的成本優化生產。這只是製造商如何部署最新技術以實現「工業4.0」並向前發展的一個例子。 由於產業正在持續數位化、自動化和創新,因此,在複雜的全球營運中,設備、裝置和人員比以往更加緊密。最後,工業網路需要趕上市場和產業發展,以確保企業能夠透過更可靠和可擴展的網路將效率、彈性和可用性轉化為更好的效能、更高的員工和客戶滿意度,以及更多的成長。 通用語意/統一基礎架構成要務 傳統的普渡模型以「自動化金字塔」為代表,概略呈現不同層次的網路通訊,這些層次仍然很零碎,可能不可靠且難以維護,尤其是從長遠來看。業界的呼籲已經轉向能夠即時回應市場和商業條件的「自制金字塔」。在這個新設想的架構中,自動化和網路資料流孤島能夠透過通用語義和統一的基礎架構相互通訊。 如圖2所示,這個新的「自制金字塔」將未來的工業自動化設想為一個無縫連接的系統。 圖2 未來的普渡模型將未來的工業自動化設想為一個無縫連接的系統。 小規模、靜態和隔離的控制環路演變成大規模、動態和開放的控制環路通訊,這稱為網路實體系統(CPS),可將軟體和實體元件緊密結合。 閉環資料以前可以在共同基礎上公開通訊,藉以實現可以透過智慧的方式互相進行新的雙邊資料通訊流量傳輸。 從設備到材料再到人員的所有業務資產都在統一的基礎架構中智慧連接,透過端點對端點的「自主」通訊、協作、反應、適應和優化來滿足各種客戶需求,所有這些都能夠「適時」完成。 製造商透過為多種不同的應用程式(包括自動化、維護、分析等等)使用統一的網路基礎架構,可以實現下列效益: 1.由於不同的終端裝置能夠即時相互通訊,因此配置系統、裝置和應用程式來實現即時回應循環變得相當容易。統一的脈絡導向網路結構也允許進行機器學習,因此從長遠來看,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並做出相對應的回應,進一步提高按訂單生產的彈性和效率。 2.改進的資料存取有助於即時進行生產監控,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建立更高品質、更注重細節的KPI。 3.更強大的網路基礎架構可以支援廠區設備的更多應用,例如計數、分類、品質控制和視訊監控。由於所有即時資料都輸入系統,因此機器不再孤立地工作,而能夠與其他機器協同作業來提高生產力。結合機器人技術和機器感測技術的發展,例如動作引導、擴增實境、機器視覺和觸覺,工廠資產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達到優化的效能。 4.標準化技術和可擴展的結構(例如採用乙太網路標準的技術)可達到更大的彈性。透過基礎架構技術和通訊協定的標準化,能夠以與其他模組化單元或擴展類似的方式管理對網路配置構成重大挑戰的拓樸差異。建立、維護和移除分層更具成本效益,而且耗時更少。 實際上,能夠將現今普渡模型中的自動化孤島障礙打破的統一基礎架構將建立連接的實體工業物件系統,而且物件能夠交換並且分析資料,藉以產生有價值的資訊。透過這樣的做法,工業物聯網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做出正確的決策,藉以將以前預先定義的流程轉變為真正的動態流程。 TSN為工業網路奠定統一基礎 最後,工業自動化和控制系統的未來是關於資訊和網際網路技術的整合(圖3),這些技術持續滿足高可用性和即時通訊的需求,並且也支援成本和效益達到最佳平衡的新產品和創新解決方案開發。更準確來說,未來的統一網路基礎架構也需要確定性的通訊功能,這些功能可以確保效能和QoS,或甚至優於目前將自動化孤島隔離開的專用通訊協定。值得慶幸的是,標準組織和獨立供應商已經體認到工業4.0的潛在效益,並且共同努力為工業網路奠定新的統一基礎:時效性網路。 圖3 使用統一的網路基礎架構邁向IIoT和工業4.0的道路。 為了滿足統一確定性基礎架構的需求,TSN具備一系列標準,可透過標準乙太網路實現確定性訊息傳遞。根據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定義,TSN涉及一種網路流量管理形式,可確保端點對端點傳輸延遲的確切時間範圍。因此,所有TSN裝置必須將本身的時鐘彼此同步,並使用共同時間參考來支援工業控制應用的即時通訊。雖然TSN標準最初是由IEEE開發而成,但重要的是要體認到TSN已超出主要的IEEE標準,而且這是許多國際組織和公司共同辛勤努力的成果。 早期的標準乙太網路無法保證資料傳輸,而且受到高延遲的影響。因此,需要高網路可靠性和可用性的產業開發本身的專用網路解決方案(例如,改進的乙太網路、Fieldbus),用於工業控制系統和自動化。為了滿足製造業工業應用的高可用性和低延遲要求,傳統盡力傳送式乙太網路技術必須不斷發展,才能變得更有確定性。 TSN基本上是標準乙太網路技術發展的下一個階段,目的是滿足IIoT未來的需求。除了為乙太網路上的確定性服務提供一套標準之外,TSN也將許多不同的產業組織和市場領導廠商聚集在一起,共同實現工業4.0的全部潛力和數位化效用。 傳統的乙太網路技術通常包括採用盡力傳送式封包傳送的集線器和交換器。在大多數情況下,資料封包會依序成功傳遞,但不保證必定如此。雖然盡力傳送式網路可以充分運用於網頁瀏覽應用,但是工業控制應用需要更高的可用性、零封包遺失和更低的延遲。畢竟,如果不能保證資料封包傳送,關鍵控制資料可能無法適時傳送到正確的位置。 在20世紀80年代,製造商開始從機械或類比技術轉向數位技術時,雖然盡力傳送式乙太網路提供比傳統Fieldbus更高的頻寬,但是,對於需要高精度、可用性和有保證即時傳輸的工業控制系統而言,並不是適合的基礎架構選項。除了當時乙太網路技術的高成本之外,乙太網路重新傳輸演算法和衝突偵測尚無法滿足工業控制系統的效能要求。因此,製造商必須開發專用系統和通訊協定,才能透過確定性網路實現數位化。 不同於盡力傳送式網路,確定性網路支援下列服務: .時間同步 .資源保留 .極低的封包遺失 .保證端點對端點延遲和頻寬 從乙太網路和工業自動化的早期開始,網路技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現代乙太網路技術甚至可以提供確定性服務,滿足以前需要專用系統和通訊協定的許多工業應用需求。由於融合網路的發展趨勢以及頻寬需求的相對應成長,真正確定性乙太網路可能比專用網路更具成本效益並符合未來需求。 為了實現能夠傳輸即時控制以及在工業設施中傳輸音訊/視訊的真正融合網路,IEEE 802.1工作小組的TSN任務群組正在為乙太網路上的確定性資料傳輸界定一套標準。做為一系列標準,TSN更像是一個工具箱,而不是多功能解決方案;要瞭解有哪些「工具」可用,以及每個工具有什麼作用,才能確定哪些工具適合什麼應用。 如表1所述的關鍵通訊協定所示,時效性網路標準主要著重於下列主要方面: 1.時間同步 2.延遲 3.可靠性 4.資源管理 正如名稱「時效性網路」所示,TSN需要所有網路設備採用IEEE 802.1AS(未來的IEEE 802.1AS-Rev),這會界定定時和同步的標準。畢竟,所有終端裝置和乙太網路交換器之間的共享時間概念是確定性網路的其中一個關鍵特徵。此外,IEEE 802.1Qbv界定裝置須如何根據固定排程傳輸時間關鍵訊框,而且也要為共用相同線路的其他大量流量保留盡力傳送式通訊。除了網路基礎架構本身,TSN也需要一種新方法來處理資料流和需要更複雜計算的相對應需求。因此,IEEE 802.1Qcc界定啟用網路管理新方法的管理介面、機制和原則。 為了便於說明,TSN可以比擬為鐵路系統,列車類似於乙太網路資料訊框(圖4)。在這個例子中,乙太網路交換器和終端裝置就像火車站。想像一下,如果每個火車站顯示不同的當地時間,而不遵循整個系統的嚴格時間表,會發生什麼情況。如果列車從A站出發,而且火車站沒有共同時間參考,乘客如何知道列車何時抵達B站?這個問題正是鐵路開始規定標準鐵路旅客和列車時間的原因,也說明了為什麼工業網路需要時間同步。 圖4 時效性網路幫助工業網路時間同步。 (本文作者為Moxa產品經理)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