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IEEE

IEEE

- Advertisment -

實現全球互聯互通 海爾積極布局智慧家庭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曾巧靈 2019年全年財報海爾智家營收創下新高,達到2,00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9.1%。其中,國外地區營收達到933.2億元,較去年成長21.7%,占總體收入比重達46.78%。同期,海爾智家雲App月活躍用戶數成長350%,物聯網生態收入48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成長68%。2019年公司國內成套產品收入占比達27.5%,較2018年上升5.4%。 2020年海爾35週年年會上宣布,智慧家庭將成為海爾第六大發展策略,2020 CES海爾智慧家庭系統已嵌入40%海爾家電產品中,全球IoT用戶約達2,000萬戶,其中1,330萬為亞洲用戶、416萬美國用戶、140萬歐洲用戶、100萬澳洲用戶。2020年第一季,中國大陸因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家電消費市場產生衝擊,海爾智家營業收入431.4億元人民幣,亦較2019年同期下降11.1%,但隨市場整體銷售下滑,海爾在中國大陸市場及海外市場之市占不減反增 克服智慧家庭致命傷 海爾智家認為,目前智慧家庭市場有三大痛點,第一為智慧家電產品零碎,無整套解決方案;第二為不同產品間無法互通互聯;第三為市面上智慧家庭解決方案仍以控制為主,應用範圍有限。根據前述痛點,海爾規畫其智慧家庭產品發展的三大核心理念。 多數智慧家電產品單一分化,無法成套,消費者在市場上只能東拼西湊各種智慧單品,而相較於其他家電大廠,海爾智家已經從單純的白色家電銷售,逐漸轉型為用戶提供全屋智慧解決方案,2019年6月海爾於上海啟動「海爾智家」001號,也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智慧家庭體驗中心。 截至目前,在中國大陸市場,海爾智家已建立超過3,500家智慧家庭體驗中心銷售智慧成套家電;在歐洲、東南亞、美洲等地區,海爾智家也先後建立智慧家庭體驗中心。海爾以中高收入者為主要目標客群,提供新屋整修、全屋智慧家庭系統配置等全套解決方案。 智慧家庭已成為海爾重要發展策略市場 不同品牌產品間未必能互聯互通,無法形成統一的體驗,同時也未必與居家空間布線、設計裝修風格一致,與理想中的智慧家庭相去甚遠,因此,海爾積極透過U+智慧生活雲平台,以及參與國際標準組織制定相關互連標準,強化裝置間、品牌間的互通性。 現有智慧家庭解決方案仍以控制為主要訴求,而非主動判斷用戶使用習慣,透過智慧化為用戶創造服務價值,為此近年來,海爾分別透過獨立研發與策略聯盟的形式,大規模投資人工智慧應用於智慧家庭,期望智慧家庭體驗從「被動控制」升級成「主動回應需求」,智慧化也成為重要發展策略。 海爾發展至今,除旗下多樣化智慧家電外,已於2014年正式發表U+智慧生活戰略1.0,並建立具備開放、相容與互動的IoT智慧家庭平台「U+智慧生活雲平台(後簡稱U+平台)」,從電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產品,逐漸建立起全場景智慧家庭情境。 U+平台是中國大陸物聯網產業中,首個智慧家庭領域開放生態平台,目前也吸引中國大陸與國際諸多優秀合作夥伴,包括硬體製造商、生態服務商、技術合作夥伴、開發者社群等,並透過海爾旗下七大品牌聯合銷售,包括美國GE Appliance、紐西蘭Fisher & Paykel、卡薩帝、統帥、日本AQUA等品牌,將U+智慧生活雲平台擴散於全球。 至於U+平台的架構包括UHomeOS、U+互聯互通協定、U+用戶大數據、U+人工智慧、U+用戶互動、U+生態平台六大核心技術,整個平台涉及包括開放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標準,讓第三方品牌各產品接入,以及平台的開放,為合作者提供開發新應用、新服務的統一標準及資源。 2017年3月,海爾發表U+智慧生活3.0戰略,新增智家雲腦,更加強化U+平台智慧化、主動學習用戶偏好與生活習慣,並能主動為用戶調整生活場景中的各式終端參數設定,同時主動推薦用戶感興趣的資訊與服務,也成為後續海爾人工智慧的前身。2019年海爾公布數據顯示,U+平台註冊用戶已達4,100多萬,其中活躍用戶530萬,接入U+平台終端設備數量已超過1,600萬,其中活躍設備650萬。 前瞻科技結合軟硬體立足市場 U+平台與智家雲腦主要依存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兩大技術,其核心功能包含下列三項。 目前U+平台支援Wi-Fi、BLE、ZigBee、NB-IoT等,讓不同通訊技術的產品能夠快速的接入家庭網路,並連接到U+平台,配置綁定場景更便捷。海爾更於2017年6月聯合晶片商瑞昱推出U+物聯雲解決方案/U+雲芯晶片,打造硬體、軟體與服務一體化產業解決方案。 智慧家庭可結合AI及物聯網等技術,建構軟硬體及服務的解決方案 雲芯晶片的特性在於提供更低功耗的智慧家庭產品,對於全套整屋方案,雲芯晶片可以從底層提升連接的安全性,用戶採用內建雲芯晶片之產品,最快可以在10秒鐘內,快速配對聯網,同時做到全屋無縫互聯互通,並具備網路故障自診斷/自修復、自動恢復聯網。  
0

Molex下一代車載乙太網平台實現自駕車生態系統

Molex推出其用於互聯車輛及自動駕駛汽車的下一代乙太網車載通訊技術,憑藉網路滿足聯網車輛和自動駕駛車輛對自我調整性應用的需求。 Molex首席系統架構師 Michael Potts 表示,汽車業正在經歷一場重大的轉型,目前正面對著挑戰,需要滿足車載通訊提出的要求,例如自我調整性應用等等。在軟體定義的未來車輛當中,Molex的乙太網車載網路通訊解決方案是為具有自我調整性的認知功能及應用提供大力支援的建構模組。 在包括 IEEE 802 TSN、安全及 IEEE 802.3 工作組在內的乙太網標準聯盟當中,Molex一直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及領導者,也是 IEEE 802.1DG TSN 標準概要的原始開發者及主要推動者,這一標準概要將應用於「汽車車載乙太網通訊設定檔」的標準草案。 Potts補充道,對於軟體定義的車載通訊網路來說,它的未來發展要求採用一種系統級的方式,容許將目前在車輛功能上的需求與新型的自我調整性應用融合在一起,從而在提高資料流量的同時,會要求使用更小一些、更加精確的確定性訊號,並且該公司還期待著端到端的延遲會達到接近零的水準。 Molex開發出的下一代車載乙太網路平台可實現完整的車輛生態系統,它跨越了軟硬體和互聯布線系統,實現無縫的多區域整合,以及未來升級所需的可擴展性。
0

落實行進安全 自駕通訊/定位技術缺一不可

目前科技業者與車廠都已投入自駕車系統的發展,特別是專注於通訊、光學雷達(LiDAR)感測、定位與操控技術的研發,在自身的產業特色下,兩方發展出現速度和方向不大相同的現象。 科技產業在產品研發、量產、上市等要求向來快速,以速度獲取市場商機,而車廠業者則多是百年工業,其產品使用年限長,對安全性的注重度高,從設計到製造,都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驗證,這也是車商在自駕車進展較慢的原因。 至於發展方向,以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SAE)制定的自駕車6個等級為例,車廠是由第0層逐步往上推,科技廠商則是先從第5層的完全無人自駕等級,回推思考技術有哪些欠缺,這兩種不同發展方向在時間的推演下,將在一定的技術環節交會。 觀察目前各大廠的自駕車發展,大多以自小客車為主,在此類應用中,不但車體中的感測器、運算單元、定位單元與操控單元須具備精準而快速的訊號擷取與反應能力,還須經長時間實地測試,以掌握所面對的複雜環境。本文將以自駕車系統中所須採用的通訊與定位技術為探討主題。 感測器穩定性為自駕技術關鍵 台灣目前由法人(如工研院)制定自動駕駛感知次系統,其中V2X通訊技術與應用於自駕車軟體架構中、行車安全性及聯網接收號誌狀態資訊的提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自駕車系統軟體的運作流程概述如下: 首先,感測分析硬體(Camera、3D LiDAR、Radar與V2X路側通訊設備)收集車輛周圍資訊後(如道路是否有障礙物、道路路形等)先進行前置處理與資料對齊,接著透過深度學習影像辨識軟體針對偵測到的物件與資料進行訓練(Training Data);之後融合多重感測資料(Data Fusion),再進行即時事件推理(Event Sensing)—即區分Event Sensing Type:行人穿越道路(Pedestrian Crossing Road)與橫向來車 (Intersection Movement Assist);最後再儲存資料(Data Logging)。 自駕車系統架構中最關鍵的元件為前端感測器,其為發展自動駕駛技術領域中最重要的回授單元。近年來隨著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普遍應用於高階車輛,且安全、舒適、方便與節能方面亦有改善,使安裝多個感測器逐漸成為趨勢,同時成為發展自動駕駛等級SAE Level 5的基礎。透過這些先進感測器與機器學習軟體演算法處理,可讓車輛電控單元完整模擬,甚至超越人類在駕駛車輛時所使用的各種感官能力(Perception),實現同步即時的全方位環境感測能力,並針對感測結果判斷控制決策,因此感測器的穩定性研究成為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要素之一,其中運算速度、抗環境干擾能力與辨識精準度為目前發展的三個重要指標。圖1以NVIDIA為例,運算平台採用GPU架構可加速運算,每年以1.5倍的速度成長,預計於2025年將可達到1000倍的運算速度,可融合運算多種感測器。 圖1 自駕車運算平台以GPU架構為主流。  圖2以Google新創的自駕車公司Waymo為例,車上配掛光達與攝影機等感測設備,融合多重感測器抵抗環境干擾。 圖2 自駕車將融合多種感測器克服環境干擾。 圖3則是顯示目前自駕車採用3D光達技術,目的為提高物件辨識精準度。  圖3 自駕車採用3D光達技術,以提高辨識精準度。 兩大自駕車通訊技術 自駕車通訊技術,即採用車聯網V2X通訊,使自駕車具有對外連網能力,該技術可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短距無線通訊Dedicated Short Range...
0

Qorvo購併Decawave 大舉進軍UWB市場

RF射頻技術製造商Qorvo日前宣布將以約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UWB技術供應商Decawave,此舉將提高IR-UWB技術市場滲透率,並廣泛於全球採用,促進行動通訊、汽車及物聯網應用發展。 Qorvo購併Decawave拓展UWB市場版圖。 Qorvo行動產品總裁Eric Creviston表示,結合該公司於RF射頻的技術,Decawave可進而擴展並加速全球採用IR-UWB技術,同時拓展行動、汽車及物聯網等相關領域應用,加速UWB應用程序運作。 Decawave由現任執行長Ciaran Connell以及CTO Michael McLaughlin於2007年在英國都柏林成立,致力於開發半導體解決方案、軟體、模組及參考設計,以提供實時、準確的區域微定位服務;該公司總部位於愛爾蘭,在美國加州及中國設有地區總部,並於韓國、法國和日本設有辦事處。 Decawave採IEEE標準的新IR-UWB技術可以實現精準定位功能,隨著時代及科技演進,該技術日漸被外界視為必不可缺的關鍵元件技術,普遍應用於電子感知裝置,如GPS、Wi-Fi及藍牙等定位功能;且同時應用於智慧手機、汽車行業等40多項垂直產業,提供室內精準定位服務、安全通訊、情境感知使用者介面以及進階分析功能。 日後Qorvo將攜手Decawave持續為IEEE、國際汽車連線聯盟(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 CCC)、FiRa及UWB聯盟作出貢獻,定義新一代PHY及協定、確保跨應用程序操作、推動IR-UWB技術採用,以及加速IC及模組研發,推出更多解決方案至市場,並鞏固合夥關係,提供使用者整合的解決方案。
0

將自駕車安全「量化」 IEEE著手制訂IEEE 2846規範

為加強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近期通過一項提案,以推動自動駕駛車輛決策系統相關標準制定;預計制定的新標準為「IEEE 2846」,此標準將為自動駕駛車輛決策系統建一套數學模型,以明確指出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定義。IEEE也委派英特爾(Intel)資深首席工程師Jack Weast標準制定工作組的負責人,該工作組預計在2020年第一季召開首輪會議。 英特爾資深首席工程師Jack Weast。 IEEE計算機協會標準項目副總裁Riccardo Mariani表示,此一標準化項目將為自動駕駛車輛決策模型提供重要的依據;系統中的冗餘(Redundancy)和多樣性(Diversity)在制定可擴展的框架,實現自動駕駛安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汽車、半導體產業和監管機關都積極尋找一個統一的標準以規範、保證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不過,即使大多數的人都支持建立自動駕駛車輛相關安全標準,並依此標準發放自動駕駛車輛的駕照,但由於缺乏業界共識,因此多項標準和監管方案仍在醞釀中。 另外,技術的不斷變化與高速發展為IEEE相關標準制定者帶來了壓力,同時也促使其加快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相關規定的制定工作。為此,IEEE將會推動自動駕駛行業標準制定工作。而「IEEE 2846」則將為自動駕駛汽車建立一套數學模型,將安全駕駛概念具體化為一個可驗證的模型,並包含一套可針對自動駕駛車輛進行驗證的測試方法和工具,且技術保持中立(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或相容各種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該標準還保留彈性以因應各地方政府不同的法規政策。 該提案由IEEE兩個委員會發展(分別為IEEE計算機協會和車輛技術協會),英特爾資深首席工程師Jack Weast將主持此一工作組。英特爾將以Responsibility Sensitive Safety(RSS)模式為標準制定出發點,希望透過RSS定義出一套邏輯上可驗證的規則以及應對危險情景的規定,確立自動駕駛汽車具備什麼條件才算真正安全。英特爾指出,RSS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將人們對安全駕駛的固有認識轉化為透明、可驗證的數學公式,並將重新定義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標準。
0

定時/同步傳輸一次到位 5G-TSN開創IIoT新時代

IEEE 802.1工作組主席Glenn Parsons表示,只有標準化的無線技術才能實現關鍵物聯網(Critical IoT)應用。5G做為工業通訊的單一無線技術,適用於所有聯網標準,包含802.15.4、WirlessHART、ISA100.11與Wi-Fi的聚合,其本身可提供工業應用場景降低布線/開發成本與靈活性。 另一方面,TSN技術本身可提供安全可靠地傳輸數據、保證數據傳輸的低延遲、聚合不同的網路節省運營成本、簡單的系統配置和操作和開放的生態系統,兼具高流量融合(High Traffic Mix)、確定性(Deterministic)、低延遲、安全、可靠與高吞吐量等效能,在傳統昂貴、分散、不可互操作和分段的通訊基礎架構中,可說是帶來一束曙光,點燃工業物聯網端到雲的互連互通願景。 u-blox蜂巢式產品中心5G技術主管暨英國UK5G諮詢委員會委員陸曉指出,3GPP工作小組在TSN和5G網路結合上提出了幾個方案。TSN主要是通過802.11AS/gPTP協定來實現同步,例如針對單一時域,5G系統和TSN的協同則需要通過解讀gPTP協定來實現協同工作。UPF(User Plane Function)引入並做為5G系統和TSN的橋樑。在5G系統另一端,在UE端和End Station終端分別引入新的介體來解讀並傳輸時域和同步訊號。 Parsons談到,5G-TSN的整合是工業物聯網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3GPP R16提供了整合5G-TSN的工具,像是5G需要支援TSN的控制器協作(802.1Qcc)、時間同步(Time Synchronization)(802.1AS)、TSN限制延遲(Bounded Latency)(如802.1Qbv)與TSN可靠性(802.1CB)要求等面向。 隨著R16最終版本底定在即,R17具體標準制定方向會在2019年年底在3GPP全會上確認,屆時也會落實TSN在R17的制定方向。從現有的產業討論方向來看,主要方向以優化TSN為首要,例如減少訊號跳動(Jitter)、延遲、增強同步性,以及擴展TSN應用場景等重點。 工業4.0無線端對端通訊要求相對於傳統無線通訊要求要高得多,對於不同的應用場景、網路的服務品質機制(Quality of Service, QoS)、可靠性與安全性要求皆大不相同。舉例來說,控制級通訊對於即時性(Real-time)要求達毫秒等級低延遲、可靠性則必須達99.9999%的水準,不僅如此,抗干擾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等級也相對較高。雖然新設備的引入會增加投資成本,但從長遠來看,5G技術的引入將簡化工廠布局和靈活度,為工業製造業帶來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從而加速工業領域的數位化進程。
0

速率高/SSID切換順暢 Wi-Fi 6讓智慧家庭聯網更全面

智慧居家是一項日益普及的智慧應用,仰賴Wi-Fi和物聯網的連接和通訊。新一代IEEE 802.11ax標準,即Wi-Fi 6。舊Wi-Fi版本注重速率提升卻忽略網路容量,且在切換SSID的過程中會造成短暫的網路連線中斷或是傳輸速度遽降,而802.11ax在Wi-Fi速率、頻段、覆蓋面積上都有重大提升,也無須切換SSID,使得Wi-Fi網路將具備更充足的頻寬流量以滿足多名使用者的網路需求,同時也帶來了更遠距離的傳輸能力與更流暢的傳輸,也因此可以使智慧居家的連接更快速流暢。 無線世界存在的兩種連接方式:一類是蜂巢氏網路,即2G、3G、4G、5G,另一類則是Wi-Fi技術,IEEE 802.11 a/b/g/n/ac/ax,作為在室內替代蜂巢式網路的選擇,Wi-Fi往往必須處理大量的資料流量,也是深受人們最喜愛的連接方式;而802.11ax的目標是在使用者密集的環境中,每位使用者平均傳輸率能提升至4倍以上。大幅超越了過去802.11ac的連結速度,可於人口密集的環境下運用多項機制,讓更多的使用者能同時享受穩定的資訊傳輸。 Qorvo無線連接業務部總經理Cees Links指出,目前傳統的Wi-Fi在連接現在的2G、3G或者4G網路時,須要切換SSID,而Wi-Fi 6則不同。Wi-Fi 6的分散式Wi-Fi搭配One Pod Per Room的設計將盡可能達到對於整個住宅的網路覆蓋。Pod覆蓋越全面,網路體驗也就越好,而Qorvo所致力於的便是盡可能的縮小Pod的產品大小,提供更低的功耗與更優質的效能。 除此之外,智慧居家作為日益普及的智慧應用,其仰賴Wi-Fi和物聯網的連接和通訊。為達到真正的智慧家居,One Pod Per Room設計可作為最佳方案,以便利用物聯網通訊技術並達到分散式Wi-Fi架構。Cees Links舉例提到,每個Pod都用作無線接入點,每個接入點都將支援Wi-Fi和物聯網標準,還包括 Zigbee 和藍牙設備,甚至可以通過語音輔助命令進行控制。此外,利用分散式Wi-Fi架構,智慧設備搭配上最新的Wi-Fi 6標準所提升的資料輸送量與頻寬容量,可以在多個通道中與無線路由器通信,無須使用額外的閘道或在家中安裝多個乙太網/電纜/光纖連接點,以便連接一個網路系統,從而真正創建智慧家居環境。
0

凌華舉辦ROS 2.0機器人作業系統高峰論壇

凌華科技近日與IEEE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國立台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資策會共同舉辦2019 ROS 2.0(Robot Operating System 2.0)機器人作業系統高峰論壇。2019 ROS 2.0論壇為台灣首度集結產、官、學界所舉辦的大型機器人高峰論壇,現場匯集超過500位國內外的聽眾前來聆聽重量級的國際講者與頂尖專家的演講以及現場展示,包含開源機器人基金會執行長Brian Gerkey、台灣大學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羅仁權、ROS-Industrial協會、Intel、Microsoft、AWS等,探討如何基於 ROS 2.0為台灣服務性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產業帶來的顛覆性革新。 一開場,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與資策會楊副執行長楊仁達均提到服務性機器人的成長商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定義,全球服務型機器人正在快速成長中,預計2018至2020年間,全球個人/家用機器人的年複合成長率為30~35%,全球專業用機器人則為20~25%。 開源機器人基金會(OSRF)開源組織基金會執行長Brian Gerkey ROS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主題演講「ROS的下一步是什麼?」,Gerkey提到ROS推出至今已逾10年,由於開源碼的特性,所有開發者都可以檢視程式碼並依自己需求客製改寫,是讓ROS廣受歡迎的原因。 ROS 2.0則是建立在產業標準上所打造的平台。相較於ROS 1.0,包括在通訊方式、QoS 通訊服務品質、安全性上都有十足進展,能支援多平台以及更小型的系統設計。此外以無人車的應用來說,ROS 2.0已可與即時控制系統相容。 ROS 2.0更成立技術指導委員會(TSC),擴大產業的參與來共同決定roadmap、開發核心工具與建立重要主題的工作小組等。目前有包括Amazon、微軟等14家大型企業與新創加入TSC。應用主題包含如 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Apex.AI、Tier IV 以無人車為主,而Amazon、微軟專注在雲端機器人(Cloud Robots)等。 接著,透過擁有「台灣機器人教父」之稱的台大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羅仁權闡述「用於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示例性ROS...
0

凌華攜手夥伴舉辦ROS 2.0智慧機器人作業系統高峰論壇

凌華科技近日與IEEE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資策會共同舉辦2019 ROS 2.0(Robot Operating System 2.0)機器人作業系統高峰論壇。2019 ROS 2.0論壇為台灣首度集結產、官、學界所舉辦的大型機器人高峰論壇,現場邀集眾多重量級的國際講者與頂尖專家,包含開源機器人基金會執行長Brian Gerkey、Intel、Microsoft、AWS、NVIDIA等,共聚一堂破解ROS 2.0為台灣產業帶來的顛覆性革新。 ROS 2.0為美國開源機器人基金會(OSRF)開源組織所提出的設計架構(Next-generation ROS building on DDS),適用於機器人的開源作業系統,ROS 2.0具有共通的架構、使用共通的語言,使機器人開發商的設計內容包括導覽、操控、感知、辨識等,皆可以在ROS 2.0上進行溝通。在ROS 2.0的世界中所定義的訊息溝通模式乃以DDS為通訊中介層,這也是ROS 2.0與ROS 1.0的最大不同。DDS具備高穩定性、即時性等優勢,可彌補以往在不同獨立機器人個體間不良的通訊品質,並確保機器人之間可以互相溝通;而凌華科技所擁有的DDS 技術,也被ROS 2.0 採納為其預設DDS 中間層軟體之一。 近十年來隨著AI人工智能、工業4.0等話題的興起,智慧機器人(Intelligent...
0

伺服器互連需求上升 400GbE資料傳輸光速前進

雲端應用帶動了資料中心傳輸需求的成長,不僅是伺服器內部匯流排規格需要提升,伺服器之間的連線需求也必須同時兼顧,才能夠滿足高速傳輸與運算需求。 在資料中心內伺服器互連傳輸需求方面,以乙太網路(Ethernet)連線為主。由於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高畫質影音等等應用持續發展之下,市場對於400GbE(400G Ethernet)的需求日益上升;正因如此,要看到市場規格由當今主流的100GbE進化到400GbE也指日可待。同時,訊號調變機制也必須從目前主流的不歸零編碼(NRZ)過度至四階脈衝振幅調變(PAM4)訊號傳輸。此技術進展縱然充滿挑戰,但也同時蘊藏龐大的商機。 高速傳輸勢不可擋 400GbE建設今年到位 安立知(Anritsu)業務暨技術支援部門專案副理王榆淙(圖1)指出,儘管目前已有模組廠商可以提供400GbE相關樣品,因應主要客戶驗證400GbE小型實驗性資料中心的建設需求,但是目前資料中心應用市場依然是以100GbE NRZ為主;400GbE相關建設預計將在2019年建置完成。由於市場需求的帶動,近年來傳輸介面的發展相當快速,除了當今市場正在朝400GbE全速前進之外,目前IEEE也已經開始討論800GbE的可行性。 圖1 安立知業務暨技術支援部門專案副理王榆淙指出,當今市場除了正在朝400GbE全速前進之外,目前IEEE也已經開始討論800GbE的可行性。 根據調研單位Ovum的數據指出,200GbE與400GbE的光學元件皆正在穩定成長中,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90%。另外,具有雙倍傳輸容量的PAM4傳輸技術,將逐漸成為主流(圖2)。 圖2 光通訊模組與零組件成長趨勢 Ovum分析師Ian Redpath表示,長距離的資料中心互連將持續發展,以支援資料中心內部的升級週期,市場主力也將逐漸由100GbE晉升為200GbE與400GbE。受此趨勢影響,市場也正在發生變化。賽靈思(Xilinx)有線IP行銷部門經理Amy Chang(圖3)也指出,目前業界正處於過渡時期,不僅是PCIe Gen5、CCIX將帶動產業變化,400GbE以及FlexE等各項關鍵介面技術的標準,也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推動資料中心的轉型。 圖3 賽靈思有線IP行銷部門經理Amy Chang指出,目前業界正處於過渡時期,不僅是PCIe Gen5、CCIX、400GbE以及FlexE等介面技術,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推動資料中心的轉型。 成本/功耗成400GbE推廣最大挑戰 Chang認為,市場若要採納400GbE主要將面臨三大挑戰:更低成本、更低耗電以及採用更高速的SerDes,這三者之間也將彼此相互影響。 資料中心不停的追求更高效能,促使業界發展出更快的介面速度。Chang指出,SerDes的高速序列介面是促成介面技術快速進展的關鍵,目前使用的SerDes技術為32GTps。賽靈思以及少數幾家供應商現在能透過三公尺以上的銅導線與光纖支援56 GTps的傳輸速度。 在未來三至五年,SerDes技術的鏈路速度將翻倍至112GTps,而賽靈思未來推出的Versal系列產品也將皆支援此速度。目前業界主流的SerDes世代支援25G NRZ,並需要16鏈路的25G通道來支援400GbE乙太網路解決方案。隨著業界開始廣泛採納56G PAM4收發器,400GbE技術的成本與耗電需求將逐漸下滑,而112G PAM4在幾年內也會跟進。 賽靈思是採用16×25G的介面及軟體矽閘極(Soft Silicon Gates)技術來展示400GbE方案的半導體廠商。並已於近期開始出貨新款可支援8×53G 400GbE IP的UltraScale+ 58G系列元件,而預計在2020年將隨後推出112G。 Chang進一步指出,由於各界需要更高的資料傳輸率,FlexE將透過現有的低成本實體層,承載這些更高的資料傳輸率。賽靈思已採用標準型低成本100GbE技術,在4×100GbE FlexE上達到400GbE的傳輸率。在未來,該公司目標是透過N×400Gb實體層運行更高的資料傳輸率(Terabit等級)。賽靈思將採用低成本的技術,來提供軟體IP促成更高的資料傳輸率。 資料中心互連 成光纖元件銷售最強驅動力 受到產業轉型、智慧型終端裝置、雲端服務及物聯網普及率增加影響,全球網路資料中心流量近年來一直保持高速成長。此趨勢也使得不同資料中心之間的互連需求增加,該趨勢同時將成為未來推動光纖元件市場的最強驅動力。 研究機構IHS Markit指出,資料中心互連(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DCI)的應用需求,將會是推動光纖市場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該應用領域是光通訊設備成長最快的。IHS Markit運輸網路高級研究總監Heidi Adams認為,資料中心互連領域已成為光纖最熱門的應用領域;有越來越多雲端服務供應商開始投資DCI市場,除了實現自有資料中心之間的互連之外,也能為企業提供DCI服務。 根據IHS...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