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IDC

IDC

- Advertisment -

神盾成功打進大陸5G手機供應鏈

指紋辨識IC設計公司神盾積極布局大陸市場,自2019年第4季進入大陸多家手機供應鏈。近日,神盾的光學指紋辨識產品更成功打進華為5G手機榮耀(Honor 30 Pro/Pro+)及nova7 Pro系列。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及Nordea瑞典投資銀行的產業分析報告預估,截至2024年,智慧型手機、指紋辨識感測器的滲透率,以及屏下指紋辨識感測器出貨量等,仍在持續成長。神盾從2016年起即為韓國客戶最大供應商,本次取得大陸手機廠商的訂單,未來將積極開拓大陸市場,擴大全球手機市場版圖。 神盾公司致力於指紋辨識IC設計研發,於智慧型手機應用上,不論是電容式或屏下指紋辨識,產品及客戶都已遍及全球,為全球指紋辨識出貨量第二大供應商。同時,神盾也積極展開產官學研的合作,朝AI領域發展。
0

Wi-Fi 6E實現6GHz傳輸 博通搶推新晶片

WiFi第六代802.11ax(Wi-Fi 6)目前雖可使用2.4GHz、5GHz頻段,但仍可能不敷使用。因應WiFi普及帶動資料運算需求,WiFi聯盟(Wi-Fi Alliance)日前宣布擴展至6GHz頻段,同時為與Wi-Fi 6區別,統一正名為Wi-Fi 6E,預計提供更高性能、低延遲並提升數據傳輸效率,待監管機構批准後可投入使用。 WiFi聯盟日前宣布將6GHz頻段納入,正名為Wi-Fi 6E。 Wi-Fi聯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Edgar Figueroa表示,將頻譜擴展至6GHz頻段,有助於滿足Wi-Fi頻譜容量不斷成長的需求。而IDC研究總監Phil Solis亦表示,若能於2020年初提供頻譜,預計支援6GHz運作的產品趨勢將迅速成長,被Wi-Fi 6及更新版本的Wi-Fi利用。 Wi-Fi為公認的物聯網基礎技術,是實現5G技術發展的必要元素。Wi-Fi聯盟本次導入新標準Wi-Fi 6E,並與Wi-Fi 6等其他頻段區隔,其能於6GHz運作,開放高達1.2GHz的附加頻譜;透過容納14個額外的80MHz及7個額外的160MHz,以解決當前頻譜匱乏的問題。此外,由於該頻段比現有5GHz更寬,將不受傳統Wi-Fi 4或Wi-Fi 5干擾,使傳輸更快、實現更低延遲。 分析師預測一旦開放頻譜,將促進各界增強現實及虛擬現實(AR/VR)的發展,觸及消費性的智慧手機,進而延伸至企業使用;工業環境則將用於機械分析、遠距維護或虛擬員工培訓等應用。 博通超越Wi-Fi 6標準,針對新標準推出晶片。 而在WiFi聯盟甫發布Wi-Fi 6E不久後,已有通訊晶片業者推出相關解決方案。例如博通(Broadcom)發布新款企業/住宅的6GHz Wi-Fi AP解決方案。隨著6GHz可用性的趨勢加速,博通認為Wi-Fi 6E創新為8K影片串流、實時沉浸式遊戲、虛擬和增強現實及高速網路共享等高頻寬應用實現高容量,預計本次革新將擴展現有超過1.25億台智慧手機的Wi-Fi 6生態系統,帶來可預期的商機,因此將透過Wi-Fi 6E矽產品組合,持續推動企業、住宅WLAN以及行動裝置進一步加快Wi-Fi 6部署,邁向下個Wi-Fi革新。
0

台灣5G商用2020啟動 IDC:垂直應用再等2~3年

NCC將於12月10日開始進行5G頻譜競標,意味著台灣5G商用服務即將啟動。對此,IDC 國際數據資訊觀察,在5G頻譜競標、釋照後,預計在2020年6、7月台灣電信業者就會開啟5G商用,不過會先以消費性服務為主(如智慧手機、AR、VR等),至於垂直應用方面,需要一段時間部署SA基礎建設與設備,因此如工業、醫療、汽車等領域要實現5G商用,時間點約落在2023年左右。 IDC資深市場分析師葉振男表示,垂直應用是5G市場關注焦點,不過這些應用多是要等5G SA架構和標準完善後才有辦法實現。目前標準部分預計在2019~2020年釋出,3GPP原本預計在2019年底釋出R16版本,但依照其以往釋出時間通常會延遲個一到兩季的情況,較有可能的公布時間應會是在2020年第一季。而在釋出之後,電信設備商還需要約兩季的時間打造設備,而電信業者取得設備後也需花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試驗,以落實垂直場域的應用和服務,上述流程、時間加起來,推出台灣5G垂直應用服務真正實施的時間點約莫是在2023年或之後。 IDC資深市場分析師葉振男說明,在SA建置尚未完善下,台灣5G會先以消費性應用為主。 葉振男進一步說明,5G垂直整合應用之所以須等SA架構完善後才得以實現,主要原因在於許多應用(汽車、醫療等)都需要更好的延遲性,延遲性要達到3GPP的標準(10的負6次方);而這基本上是SA架構才有辦法達到,NSA架構是無法達成的。也因此,在延遲性無法達到3GPP制定的標準推出垂直應用服務的話,基本上都不會有好的效果或是使用體驗。也因此,目前台灣電信業者在垂直應用的布局上,傾向等SA的架構底定,在設備端準備好也做過試驗之後,才會推相關商用服務。 葉振男指出,在垂直應用服務推出之前的時間,也就是2021~2023之間,台灣電信業者除了加快SA基礎設施的建置外,同時會先以NSA架構為主推出相關商用服務,也就是比較偏消費性的應用。像是智慧手機、頭戴式裝置(VR、AR)、球場導覽等提升民眾體驗的沉浸式應用(因這些應用對延遲性的要求沒有垂直產業高),透過這些服務讓民眾感受到5G的使用體驗是遠高於4G時代,加強民眾對5G的接受度。 葉振男說明,總而言之,在2020年5G商用開啟後的2~3年時間,台灣5G會先以消費性應用為主,同時電信業者也會花兩年的時間(2021~2023)加快SA的部署,待SA的基站、核心網和軟體都完善之後,才會開始推動車用、醫療、工廠等垂直應用。
0

中國5G浪潮促使2020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復甦

歷經連三年萎縮,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因中國強勢布建5G,可望於2020年回歸正成長。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2020年出貨量將成長1.5%,達14多億支;至於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期將達1.9億,占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的14%,遠高於4G智慧型手機第一年供應時的1.3%。 依據IDC預測,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20年將上看1.9億支。 IDC全球手機裝置追蹤計畫副總裁Ryan Reith表示,毫無疑問地,中國將迅速成為5G市場的領頭羊。近來中國市場的發展,加上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及OEM廠商的強勢布陣,使得該機構提升對於5G短期內的預測。 此外,IDC全球手機裝置追蹤計畫資深研究分析師Sangeetika Srivastava認為,加速5G於全球應用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5G網路的到來、電信服務業者的支持,以及價格大幅降低等因素,以利提供更多5G設備。   201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比2018年微幅下滑1.4%。 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連年下降。截至目前,2019下半年出貨量少於預期,價格也不盡亮眼,幾乎無法給予發展中5G提升平均售價的空間。而安卓(Android)供應商預計將降低5G手機成本。其智慧型手機銷售量自2018年以來已上升1.5%,預估至2023年將達13億,五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1.7%,隨新裝置陸續推出,估計平均售價在2019年將成長1.5%至258美元,高於2018年的255美元。 至於蘋果(Apple)由於2019年市場逆風加劇及缺少5G設備,iPhone出貨量將降至1.85億台,與2018年相比下降11.4%。外界預期,該公司將在2020年9月宣布投入5G智慧型手機市場,聚焦於價格及市場可用性,估計將使iOS銷量上升。
0

V2X/IoT落實智慧交通應用 高效安全低汙染

隨著世界人口與車輛越來越多,交通問題已經不容忽視。有賴資通訊技術與科技發展,智慧交通有望解決眼前日益湧現的交通問題,同時為解決相關問題,交通創新應用也將邁向多元化發展。 IDC資深分析師蔡亦真表示,從2008年以來全球交通已經成長了13%,且光是城市地區就產生了50~60%的溫室氣體(GHG),溫室氣體會造成全球暖化、氣溫上升、氣候異常等問題,因此巴黎協定已經規範到了2030年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必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70~95%。另外,以美國為例,可以看到美國每年在處理交通方面的花費占了GDP的3.3%,目前美國有2.5億輛汽車,預估到了2035年會達到17億輛的數目。越來越多的車輛,已經造成了交通壅擠和事故的問題,但其實這些問題是可以藉由智慧交通非常有效率地解決的,由於資通訊技術的發展,讓這些交通問題有望順利地解決。 所謂的智慧交通,就是交通管理的智慧化。管理人與車,無論是人在移動上的需求、非公共車輛的停車需求,或是人跟車和車跟車之間移動的需求,這些需求是須要被協調的,但目前協調這些需求仍存在幾個挑戰。包括道路容量有限、汙染、停車、道路與車輛的損壞以及駕駛者狀態等問題,皆是現在智慧交通所要解決的狀況。 蔡亦真認為應該利用資通訊的技術發展車聯網(V2X)和物聯網(IoT)在智慧交通的應用。藉由IoT實現智慧交通管理、路線規劃、智慧停車系統(Smart Parking System),以解決目前的交通問題。她同時提到,智慧交通的發展主軸應該環繞四大主軸,即安全、減少交通事故、發展智慧應用和串連政府各單位的平台(如警局、醫院、消防局等)。目前常見的智慧交通應用有:交通號誌的管理智慧化、路程導航、道路公共運輸、路況蒐集、車位尋找和危險預警等。 蔡亦真舉例說明,以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的自駕車計畫為例,以學生與上班族為對象,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周圍的固定路線行駛,並已經有78,000個用戶登錄到網路上。這項計畫由政府、學研、電信商、公共運輸業者、系統整合商、數據服務商與店家共同合作完成,不僅能提供交通安全保障減少交通壅塞,並能節省能源和人力成本的消耗,達到智慧交通的願景。 智慧交通發展將改善交通壅塞、汙染與交通事故等問題。  
0

企業數位轉型正熱 量子電腦應用2023年爆發

研調機構IDC於近日發布對2019年台灣市場的十大ICT預測,並指出隨著數位轉型(DX)的步伐加快並呈指數級成長,企業正從上到下重塑企業的發展;並預期在2023年時,人工智慧(AI)將成為協助企業轉型的重要技術,其中,量子電腦的開發進程將成為關鍵。 IDC台灣區總經理江芳韻表示,從2019開始,數位轉型的新一波競爭強調適者生存,隨著產業以及全球經濟迅速調整和越來越著重數位創新,企業必須更積極的重新塑造所需要的IT組織和IT技能,以實現快節奏的多元化創新世界,否則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遭到淘汰。江芳韻預期,在2020年,亞太區的企業將會有超過50%的投資是與數位轉型相關。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未來除了B2C的企業將持續投入數位創新之外,將會有更多B2B企業投入數位創新。 江芳韻進一步說明,在企業的數位轉型投資之中,最主要的方向將會是人工智慧、物聯網與機器人應用。其中,量子電腦的技術開發將與人工智慧的推演與發展有極大關係,江芳韻也提到,由於近來已有廠商開始將量子電腦技術平台化,因此,預期在2023年後有機會能看到量子電腦平台開始為企業提供服務。 在新的數位經濟中,技術應用將是關鍵,未來的競爭將取決於企業是否能利用數位創新平台,參與創新溝通,採用新一代雲,敏捷部署,利用作為新用戶界面的AI以及大規模安全和信任機制重新構建IT,同時實現現代化和合理化,以拋棄過時系統的負荷。  
0

IoT市場規模2022年挑戰1.2兆美元

物聯網(IoT)發展風風火火,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表示,全球IoT市場將從2017年的6314億美元,於2021年首度突破1兆美元,並成長至2022年的1.19兆美元,2017~2022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3.6%,是未來幾年推動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大動力。 跟據產業研究機構IDC的研究指出,全球IoT市場重要發展趨勢包括:軟體優先策略,過去幾年IoT發展重點著重在硬體與網通,但未來重心將會轉移到軟體與服務,尤其是資料分析相關軟體(2017~2022 CAGR達19.8%)與服務將是關鍵。另外,策略聯盟將是成功關鍵因素,企業需透過策略聯盟切入垂直應用物聯網服務市場。 從應用的層面來看,物聯網IoT主要應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製造、智慧健康、智慧家庭、智慧零售與智慧能源等。  
0

IDC:AR/VR頭戴裝置產業發展漸入佳境

跟據產業研究機構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18年獨立式和非獨立式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頭帶式裝置的全球出貨量將達到420萬台,較2017年成長31%。預計到2022年,這些頭戴式裝置的出貨量將增加至5310萬台,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88%。 IDC表示,已更新其預測以進一步推動AR頭戴裝置的成長,因為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AR進展將繼續超過頭戴裝置,蘋果的ARKit繼續改善在iOS設備上使用AR的體驗,谷歌的ARCore正在越來越多的Android設備上使用,而8th Wall和PTC等第三方SDK供應商將繼續推動這一領域的創新。 雖然大多數以消費者為中心的AR應用專注於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但商用AR正在推動獨立式和非獨立式AR頭戴裝置的出貨量。IDC預計該類別到2020年將超過100萬大關,此後成長將大幅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供應商進入市場,額外的使用案例開始實現,價格下降,預計到2022年底,AR裝置的總出貨量將達到2160萬台,CAGR高達214%。 而在VR應用部分,儘管最近VR頭戴裝置市場出現衰退,但隨著全球出貨量躍升至860萬部,該市場的成長將在2019年重拾成長動能。這種成長的大部分來自於非獨立式和獨立式設備的日益普及,特別是在商業領域,以及無螢幕VR頭戴裝置出貨量的下降。2022年VR頭戴式裝置產業用與消費性產品,預計出貨量總計將達到3149萬台,CAGR達67.2%。  
0

穿戴裝置前景看俏 高階智慧手表扮推手

在整體穿戴式裝置市場中,智慧手環與智慧手表因應用情境明確,是目前接市場接受度最高者。隨著應用市場逐漸成熟,高階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也帶動穿戴式裝置市場持續成長。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報告,全球可穿戴式裝置市場在2018年第二季(Q2)已達到2790萬台,較去年同期成長5.5%;而在高價的智慧手表帶動下,市場產值漲幅更大,較去年同期成長8.3%,市場產值達48億美金。 針對穿戴式裝置2018 Q2市場概況,IDC穿戴式裝置團隊研究主任Ramon T. Llamas表示,高階智慧手表需求逐漸成長,而基本型穿戴式裝置成長逐漸趨緩,是值得關注的現象。這意味著,消費者對於穿戴式裝置的功能需求不斷提升,進而帶動高階智慧手表市場需求。 進一步分析不同地區的市場概況可發現,市場成長驅力主要來自亞太地區(不包含日本)、中歐、東歐以及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與2017年同期相比,出貨量成長14%。IDC指出,這些新興市場對於基本的智慧手環仍有一定的需求,同時,高階智慧手表的市場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而穿戴式裝置在北美、日本與西歐這些成熟市場出貨量則呈現下滑,比2017年同期下降6.3%。這些市場在2017年主要由基本的穿戴式裝置(如智慧手環)所主導,而隨著智慧手環的市場漸趨成熟,消費者開始轉向智慧手表這類更高階的穿戴裝置,然而,智慧手表成長幅度並不及智慧手環市場萎縮幅度,導致整體出貨量下滑。 不過,IDC穿戴式裝置資深分析師Jitesh Ubrani表示,不須對於成熟市場出貨量下滑感到擔憂,因為這只是市場轉向高階智慧手表的過渡期。過去,基本的智慧手環主要提供計步等描述性數據,未來智慧手表的性能與準確性將不斷提升,以作為診斷工具。而與高階智慧手表應用相關的產業,包括電信營運商應用程式開發商、元件製造商與醫療保健機構,也都有望在未來幾年興起。 儘管基本型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在過去幾季中逐漸下滑,但其仍維持一定的市場占比。Llamas說明,進一步細分市場,可觀察到部分地區的消費者偏好功能簡單、低價的穿戴式裝置。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