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BL
強化訊息獲取能力 5G車聯網駛向自駕之路
聯網化是近年車輛發展的重點之一,根據產業調查機構研究指出至2020年聯網車輛將增至6,100萬輛;2016年車聯網市場產值突破190億美元,2015至2020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31.5%,2020年將進一步突破500億美元。車聯網(V2X)可分成車對車(V2V)、車隊基礎設施(V2I)、車對人(V2P)等幾個類別,尤其5G的R16技術標準,將是第一版5G C-V2X技術。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大量搭載到市售車上之後,車聯網可以進一步強化車輛獲得訊息的能力,為車輛安全性再加值。
包括入門的自動緊急呼叫與道路故障救援服務,未來透過車聯網還可以讓汽車更智慧化、個性化;車聯網技術主流為3GPP主導的C-V2X和IEEE發展已久的802.11p專用短距離通訊(DSRC)。在自駕功能朝向Level 3與Level 4等高階功能發展的過程中,車聯網導入應用將越來越普遍,本活動剖析5G C-V2X、DSRC技術標準發展動態,並分享車用網路的應用發展趨勢與產業商機。
車聯網應用首重反應時間
車輛聯網由來已久,近年來比較嚴格的定義為車輛主動通訊技術,事實上,車輛通訊架構非常複雜,工研院資通所車載資通訊與控制系統組副組長李夏新(圖1)指出,目前已經有許多車輛通訊在運行當中,並透過不同的技術滿足不同的任務與需求,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就推動訂立了基本安全訊息(Basic Safety Message, BSM),包括車輛的位置、方向、速度、行駛軌跡,成為產業共通標準,讓車輛訊息可以溝通。
圖1 工研院資通所車載資通訊與控制系統組副組長李夏新指出,反應時間就是車聯網最重要的技術指標。
除了車對車通訊的V2V之外,基礎建設與車輛的通訊V2I重點包括:地圖訊息與SPaT(Signal Phase & Timing)的路口交通號誌資訊。李夏新直言,車輛在路上行駛,速度動輒上百公里,而且馬路上突發事件瞬息萬變,反應時間就是車聯網最重要的技術指標,目前的多項無線通訊技術中,只有WAVE/DSRC可以滿足主動式安全對於反應時間的需求。一般而言,交通訊號違規警告(Traffic Signal Violation Warning)約0.1秒,彎道車速警示(Curve Speed Warning, CSW)約1秒,緊急電子煞車警示(Emergency Electronic Brake Light, EEBL)約0.1秒,碰撞前感測(Pre-Crash Sensing)更僅約0.02秒。
工研院近年也利用現有軟硬體技術,發展一系列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iRoadSafe,李夏新解釋,該系統的運作原理與流程為,使用雷達與光達偵測車輛與行人,接著路側運算單元與車輛運算單元會根據接收到的感測訊息,推估碰撞的可能,分別透過路側安全警示與車內安全警示發報警告,提供行人或駕駛預警,降低事故發生風險,再將資料上傳至後台儲存。
C-V2X R17版本改善延遲性
DSRC目前雖能提供較低的反應時間,滿足預防碰撞警示、隊列行駛(Platooning)與部分先進駕駛輔助功能,但傳輸速率僅達27Mbps,4G L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