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EcoStruxure

EcoStruxure

- Advertisment -

施耐德宣布台灣區總經理由張智斌接任

法商施耐德電機(Schneider)宣布自2020年6月1日起任命張智斌(Tze Ping Teoh)接任台灣區總經理。他在2014年加入施耐德電機馬來西亞分公司,過去6年累積了廣泛的實戰經驗,包括產品管理、通路行銷到策略與業務發展等方面。就任現職之前,是施耐德居家解決方案暨流通事業部業務的業務副總裁,負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市場。 其擁有金融專業的工商管理碩士及學士學位,在產品管理和通路管理方面擁有逾22年的經驗,並擔任主要管理職位16年以上的經驗。加入施耐德電機之前,曾服務於Microsoft微軟,Philips飛利浦和Samsung三星等知名國際企業。除了推動業務成長、發展通路生態系統和建立經營團隊以因應未來所需之外,他還成功地進行了公司內部的重大轉型。 張智斌總經理表示,台灣一直以來都是本公司高度重視的市場,為響應政府推動的綠色能源、智慧製造和智慧城市方針,以工業物聯網IoT的開放式架構EcoStruxure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從互聯產品到邊緣控制等。透過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邊緣運算及雲端分析服務,協助客戶充分發揮物聯網的潛力,使其業務更安全、有效率、具連網性以及永續性。
0

實現建築智慧/革新化 物聯網/能源管理缺一不可

由於建築間的連結越來越緊密、越來越複雜,且發展越來越快速,因此對於智慧建築技術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些技術以數據為基礎,提供獨到見解,並最大限度地提升營運效率、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整體成本。本文探討智慧建築如何利用物聯網(IoT)為資訊收集與共享創造契機,以及對建築管理與營運的影響。 導入資料分析 建築管理邁向革新浪潮 經過多年的發展,建築變得越來越複雜且發展快速,擁有支持各種標準的多種不同系統與設備。然而,這種複雜性可能導致效率低下。當系統間無法「溝通」時,便會獨立運作,導致設施員工無法全面掌握建築性能。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出現的原因之一,便是為了整合眾多不同系統與功能。儘管提供整體的營運概觀,有助於組織基於能源使用,安排更好的策略來削減基礎設施成本,但許多的早期系統無法進行預測,僅會在發現問題後執行偵錯並發送警示。 過去十年間,建築管理技術的變化迅速且多樣。對於老舊建物與基礎設施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如圖1所示(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以預期壽命長達數十年的建築物來說,建物壽命成本中高達75%的費用,均用於營運和維護。試想當今成熟經濟體中,所有營運中的商用建築物,有一半以上是在1970年前建造完成。因此,找到最佳化資產並有效控制長期營運成本的技術與可擴展解決方案,可說是當務之急。 圖1 目前建築物壽命中有75%的費用是用於營運和維護。 由於每年的進展幅度相當的大,因此很難保持最新建築技術的同步更新。為了確保營運順利,建築物擁有者與營運商必須明確瞭解最新技術的優點與限制。若沒做到這點,則可能會失去降低營運與能源成本及提高居住者舒適度與員工生產力的機會。 根據Navigant Research的調查,BEMS市場正與智慧建築技術(例如控制系統與無線技術)的生態系統一起發展。雖然能源管理是BEMS的起初的重點,許多組織希望這些解決方案能夠將永續性、空間使用、營運效率和員工生產力做最佳化。 因此,現今智慧建築開始利用物聯網(IoT)和建築資訊模型(BIM),將各種系統與裝置連接到集中式技術基幹。透過即時效能資料、分析與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的整合,智慧建築能協助設施管理員在問題發生前主動辨認問題,以提高整體效率。 隨著建築物對能源與效率的要求不斷改變,這些新技術變得至關重要。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的資料,到了2040年,全球能源消耗量將增加56%。全球人口預計將從2010年的69億增加至2050年的96億,成長38%。在這種「永不關閉」的數字經濟中,電力需求預期將會激增。建築物目前消耗全球約53%的可用電力。到了2040年,該消耗量將增加至可用電力的80%。 因此,組織需採一種透過分析,並由資料驅動的方式來進行建築營運與管理;以協助運營效率最大化、減少能源浪費並降低整體成本。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們也越來越需要更舒適、更現代化的智慧建築及工作環境。根據Continental Automated Buildings Association(CABA)的一項研究顯示,具有能增加舒適與生產力設備(例如完善通風及照明環境,以及直接影響健康、缺勤、員工離職率、工作績效與滿意度的綠建築認證措施)的建築物,能提供節能以外的優勢。 這種技術與分析成份較高的方法,能使各種規模的建築受益。研究指出到了2025年,中小型商業建築市場有望成長60%以上,達到380億美元。透過更有效的監控,中型建築物可以節省20%的能源費用。此外,使用物聯網平台的大型商業建築可以改善建築營運,並且每年減少29%的能源使用。 智慧建築與物聯網密不可分 物聯網到底是什麼?與建築能源管理有何關係?物聯網是指任何裝置都能隨時連接至網際網路和/或其他裝置的概念。物聯網使用一種網際網路協定(IP)來連接所有裝置,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數位助理,以及各類型的感應器與系統(例如HVAC、照明和安全性)。 換句話說,物聯網是快速擴展的數位生態系統。光是2015年,全世界約有100億台連接裝置;到了2020年,這數量將成長超過三倍,達到340億。由於現今生活廣泛使用寬頻網路,導致技術成本降低、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無所不在,以及越來越多具有內建感應器和Wi-Fi功能的裝置問世;物聯網的連結裝置成長率可想而知。 從電力/機械等面向著手 物聯網讓建築更智慧 物聯網透過連接電力、機械、機電系統和平台,來創建動態智慧可交互運作網路雲端。透過相互通訊,這些系統可以自我監視,並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例如針對不常使用的區域,調弱其空調或暖氣),提供設施管理員所需的資料分析,並透過智慧的效能最佳化,打造更智慧的建築物(圖2)。 圖2 IoT技術可以打造更智慧的建築物。 能實現此競爭優勢的技術即將推出。網際網路和IT元件(例如無線感應器)的大降價,使智慧型建築技術的價格較為親民;這也成了業主與投資者的誘因,促使他們投資更多的智慧技術,並提高建築效能。 舉例來說,Navigant Research研究指出,先進智慧型能源感應器(該市場於2016年至2025年間的收入將增加近兩倍,從120萬美元增加至320萬美元),在BEMS中扮演關鍵角色。 這些裝置都具有「感應」技術,可捕獲數位資料,並將其發送至BEMS進行分析,並支援可執行的分析結果。舉例來說,能夠測量並連續回傳溫度、二氧化碳水平、濕度和氣壓相關資料的感應器,便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控制器、閘道器和感應器也能提高能源效率,並協助削減成本。 這些設備、系統和平台能同時連接至一個開放的中央網際網路通訊協定骨幹網路,提供全面的建築效能評估。該骨幹網路不僅整合了所有裝置的資料,還能運用強大的圖形功能、產出數據豐富的報告與視覺化的趨勢圖表,呈現在友善的使用者界面顯示器中(如桌機、平板電腦和行動裝置)。 此中心骨幹網路能協助設施管理者透過資料分析與可用資訊來製定相關策略,確保建築物能以更加智慧的方式,高效率運作。數據分析也包括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協助建築物進行自我診斷與最佳化。因此,透過提高員工參與度和滿意度,將能建立更舒適的環境,進而提高生產力。 有了適合的物聯網平台,建築物就能輕鬆整合技術,進而改善能源管理。若一個開放、安全、可擴展的平台,能夠提供深入且具執行面的資訊整合,將能顯著提高建築物的營運效率。 此外,針對歷史離線系統數據進行對比與分析,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資訊。簡而言之,物聯網為資訊收集與分享製造了大量機會,並將對建築物的管理與運營方式有驚人影響。透過協作式智慧建築物聯網(IoT)平台,裝置能與軟體和服務整合,進而付諸行動。 未來建築實際範例 「The Edge」是一棟位於阿姆斯特丹南阿克西斯商業區,高度達40,000英尺的辦公大樓。此建築示範了智慧建築如何利用物聯網(IoT)協助改善公司工作空間的各個面向:從建築物管理與能源,到照明與安全(圖3)。 圖3 The Edge辦公大樓 該建築按照「新工作世界」原則設計,挑戰傳統的公司組織結構。「The Edge」擁有玻璃外牆、寬敞的開放式設計,提供可靈活運用的工作空間。其壯觀的15樓中庭充滿自然光線,且周圍陽台環繞。 做為世界上永續性最高的建築之一,「The Edge」的BREEAM-NL評級高達98.36%,具有廣泛的整合設施管理與能源解決方案,包括:配電系統、IT基礎設施、控制設備和電源監控軟體。感應器、閥門、致動器,以及其他與BEMS兼容的裝置,均安裝在天花板和技術室內,進而建立更加智慧的建築,實現物聯網技術。 該建築物專為專業服務公司Deloitte建造,納入約28,000個物聯網感應器,可監控LED燈、溫度、濕度、紅外線和動態,以及許多其他建築物的內部偵測,例如可以偵測當日哪個工作區域使用率最高的感應器,或是藉由夜間巡邏的自動安全機器人提供安全資訊。 這些感應器和相關系統也能在員工上班時間有所貢獻。透過專屬Deloitte應用程式,員工可以找到自己的辦公桌(沒有預先分配辦公室或隔間的情況下)、找到汽車和自行車停放處以及使用公司健身房,甚至是調整工作區的暖氣設定,或尋找同事目前位置等等。 此外,「The Edge」是一座零耗能的能源建築。透過沿建築物屋頂和南牆排列的太陽能電池板,該建築物能夠產生其所需電力的102%電能。其他環保特徵包括含水層儲能系統、動態感應通風系統與雨水收集系統。 所有感應器和系統均連接至單一網際網路通訊協定骨幹網路,且該骨幹網路可以即時存取關鍵建築物資訊。該建築利用了EcoStruxure Building(前身為SmartStruxure),一個開放的協作式智慧建築物聯網平台。 該平台將BEMS與各種建築系統、裝置和服務做連線,使設施管理者不管是在現場,或是透過遠端遙控,都能夠主動監視、測量並控制所有來自建築物和IT系統的數據。透過設備、感應器和系統的連結,EcoStruxure Building能在建築管理、電源供應和處理功能上,提供全面的建築物系統互連性。該解決方案同時利用Microsoft Azure雲端平台,改善分析、軟體和全球服務的發送功能。 參考最佳整合方式 打造智慧建築有撇步 智慧建築技術是個能夠透過物聯網受益的獨特領域。但組織(無論是大型跨國企業或是中小型企業)該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整合物聯網,與時俱進並實現大規模的轉型行動,可參考以下建議。 1.可先測試物聯網的實用性:在全面改造建築系統前,組織可從小地方開始著手。例如可以採行一個試驗性專案,重點放在照明功能或其他的建築營運面向。別忘了,此系統與其他系統需具有端到端的結構。 2.從一開始就制定完整計劃。先思考組織所要實現的具體可衡量目標為何?從初始階段就詳細計劃將是成功關鍵。制定周詳且完整的計劃,將能定義硬體、軟體、安全性和基礎結構的關鍵要求以及其他相關因素。 3.計劃應納入所有關鍵利害關係人。該計劃應安排讓所有設施的利害關係人參與(包括但不限於營運、財務、IT和安全等)。利害關係人應花時間建立與組織價值觀和使命一致的營運目標、生產目標與永續目標;並在擴大範圍之前評估投資報酬率(ROI)。接下來便可以提出全面性計劃,並與主要承包商和供應商合作,制定更有效的策略。 在專案初期的周詳計劃,能避免冗餘情況發生(例如多種軟體系統與並聯網路),有效減少最後一刻變更所帶來的昂貴成本。例如利害關係人可以確認他們的「必要項目」,並針對如何有效利用物聯網和其他智慧建築技術達成共識。在逐步提高建築物智慧化與效率的過程中,組織應考慮下列三個關鍵規劃面向: 1.技術整合與可交互運作性:旨在以整體非孤立的方式,加入組成骨幹網路的系統。所有相關裝置與系統也必須具有擴展性、適應性,並能與BEMS整合。為了因應新技術的與新增的附加功能需求,組織應做好未來擴展系統的準備。 2.智慧建築數據分析:儘管進階BEMS可以整合、篩選並轉換大量數據,提供可用資料,但仍應培訓設施管理者與其他員工透過分析相關數據方式,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3.網路安全和數據隱私:隨著連通性與數據取得能力增強,數據洩漏與外流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有鑑於此,組織應採用具備網路安全性的智慧建築平台。此外,在其他網路安全策略中建立數據收集、儲存與使用管裡,將有助於保護公司數據。 總結來說,雖然物聯網仍是一個全新概念(先前只有少部分組織將物聯網用於建築物管理),但越來越多的建築物透過科技的運用,進而提高效率、生產力與整體滿意度。 (本文由施耐德提供)
0

提升建築舒適度/營運效能 智慧照明添感測/通訊技術

在當今「綠能環保」的趨勢下,打造能夠節約能源的智慧建築(不論是商業大樓、工廠或住宅),將是確保節能結構的必要先決條件,智慧照明因而受到極大關注,因為燈光系統的耗電量和空調並列為占建築物總耗能量的最大比重。另一方面,隨著WELL建築概念的興起,智慧照明也成為提升人在建築物內的體驗度、舒適度的關鍵角色,因為燈光系統可說是人們進入到智慧建築後感受到的第一個環節。基於上述原因,照明系統開始增添更多通訊技術、感測器、軟體等,以實現照明控制、空間規劃分析、依據人們心理/生理情況,自動調整色溫及亮度提升舒適度等。 施耐德(Schneider)樓宇事業部總經理郭念慈(圖1)表示,目前建築已不再只是朝著「綠建築」發展,如何讓在建築裡面的人感到舒適、自在,是另一個建築設計重點。建築和人是密不可分的,人的一天有約90%以上的時間都待在建築物裡頭(不論上班、下班),也因此,建築應該要提供一個令人感到舒服,且適合健康的環境;也因此,近來除了綠建築標章外,WELL建築的標章和概念也逐漸興起。 圖1 施耐德(Schneider)樓宇事業部總經理郭念慈表示,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WELL建築概念和標準也逐漸興起。 WELL建築概念起 照明系統從使用情境出發 據悉,WELL是WELL建築標準(源自美國的健康建築標準)的簡稱。WELL的管理方為美國公益性企業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International WELL Building Institute, IWBI)。 WELL是全球首部專注透過室內環境來提升人體健康與福祉的建築認證標準,最初於2012年9月由前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向全球推廣而問世,並於2014年10月正式發佈WELL v1版。該標準從對人體健康與福祉最直接相關的空氣、水、營養、光、健身、舒適及精神這七大領域進行評估,由協力廠商認證機構GBCI獨立認證。 2018年WELL v2試行版問世,截至目前,全球已有952個項目註冊了WELL建築標準,其中114個專案獲得認證;而亞洲成為WELL建築標準全球領先市場,有253個項目總共超過600萬平方米的面積已註冊,其18個專案獲得認證。 換句話說,未來智慧建築並不只是涵蓋節能、綠能等概念,同時還要能保有健康、舒適感受,讓建築物當中的人有更好的體驗;換言之,智慧建築在設計上開始轉向「以人為本」設計概念,也就是以人為出發點,眾多的功能會源自於人與人、人與建築物的互動與需求。 也因此,隨著智慧建築設計朝向以人為本的方向前進,智慧照明也已不再只是單純的創新設計或應用,而是開始從「使用情境」為出發點,將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需求納入設計考量,以打造更舒適、有著更好體驗的照明環境,相關的應用案例也不斷浮現。 例如,目前已有商業大樓開始將照明系統結合更多感測器,像是紅外線、超音波等,以偵測辦公場域是否有人,若該區域沒有任何員工,照明系統便會自動關閉或是調整燈光亮度;同理,若偵測到區域內有員工,照明系統也會自動開啟/調整燈光亮度。另一種應用則是,在窗邊裝設照度計並與照明系統連接,讓照明控制隨著陽光大小而自動調整燈光亮度。 除了商業大樓之外,另外像是愈來愈多的五星級酒店也已陸續改成無房卡系統,也就是客房不採用插卡供電的方式,而是透過感測器(例如人體溫度偵測)偵測房內是否有人,以提供電力、空調及燈光照明等。施耐德表示,上述的應用不僅實現有助節能,同時也是以「WELL」為出發點,讓建築物裡的人(不論是員工、房客等),都感到更舒適。 然而,為了實現更WELL的照明控制,讓建築物裡的人能有更舒適的體驗,意味著照明控制系統相較於過往將變得更加複雜,像是增添了感測器、採光/日光採集、可定址配件、控制序列排程、可移動的固定遮陽裝置,同時也整合樓宇自動化系統(BAS)等,也因此,開放性系統平台重要性也日與俱增。 郭念慈指出,IoT時代到來,要接軌的產品愈來愈多,一棟建築物當中有著許多不同的設備需要連接,這些設備跟系統平台必須講「同一種語言」,也就是要能夠互相連接,系統平台須支援各式通訊協定,才得以實現更智慧化、更符合人性的應用。因此,該公司旗下的EcoStruxure平台的最大特色便是其開放式架構與極高的相容性,透過各界專家的進駐、優化與完善EcoStruxure,該平台成為一個龐大的生態系,可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據悉,EcoStruxure平台根基於物聯網,透過其三層架構,第一層為聯網產品、第二層邊緣控制以及第三層雲端應用分析服務,成為樓宇、資料中心、工業以及電網等各大領域客戶的堅強後盾。其中,第三層的雲端應用分析服務會在收集建築的運作資訊後進行深度分析,並產出詳盡的分析報告,該份報告能夠針對建築的設備提供預測維護方面的建議,也能提供客戶及物業管理公司人員針對該建築的營運建議,有效簡化管理複雜度、提升決策精度與建築使用效能。 增添雷達感測器 智慧照明用途更廣泛 英飛凌電源管理及多元電子事業處資深行銷經理張文貴(圖2)則指出,照明即服務(Lighting-as-a-Service) 正引領智慧建築的數位化轉型,而隨著IoT應用興起,以照明添加更多感測器功能,提供了更多創新加值服務的發展契機。舉例來說,具備雷達感測器能偵測人員摔倒,或能偵測生命徵象的照護燈具,在台灣這樣的高齡化國家中便相當重要。為此,英飛凌便以高精準度的雷達技術,讓照明不再只是單純提供照度的功能,而是成為建構智慧建築中重要的一環。 圖2 英飛凌電源管理及多元電子事業處資深行銷經理張文貴指出,照明系統開始添加更多感測功能帶動建築轉型。 英飛凌電源管理及多元電子事業處總監梁錦文(圖3)說明,雷達能測量速度、距離和角度,包括水平和垂直、進而實現精準的位置映射和3D追蹤。當人們進入建築物時,基於雷達感測的檢測解決方案便可透過智慧照明裝置檢測人流及位置。 圖3  英飛凌電源管理及多元電子事業處總監梁錦文添說明,加雷達可讓照明系統實現更多創新應用。 以英飛凌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的智慧室內照明為例,在室內照明的筒燈(Downlight)內加裝雷達感測器,除了提供照明功能之外,還能即時監測人流,提供建築物出入口的進出人數、目前建築內人數等即時數據,並可分析人員進出的尖峰時間等資訊,讓智慧建築系統可依此調整燈光或空調,強化能源管理並提升用戶舒適度。當然,除了雷達之外,智慧照明也可搭配簡易的被動式紅外線(Passive Infrared Sensor, PIR)感測器,出發點為節能考量。 張文貴透露,隨著IoT演進,聯網照明愈來愈受到歡迎,無論是採用有線、無線或混合式的連線功能,感測器技術在過去幾年裡有相當驚人的成長,而為了提升感測精確度,感測融合(Sensor Fusion)的技術也愈來愈受到關注。 張文貴說明,Sensor Fusion結合2種以上的感測器,是能進一步提升精準度的另一項技術。例如,該公司以自有的MEMS麥克風和壓力感測器為基礎,搭配英飛凌XMC MCU內建的AI機器學習演算法,開發出「智慧玻璃爆破警報系統」,可大幅降低誤報率;除此之外,英飛凌也開發了微型化的PAS CO2感測器 (PAS=Photo Acoustic Spectroscopy, 光聲光譜法),可依照光量自動調整空調或照明系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燈具上所安裝的感測器越來越多,LED驅動器也必須隨之變更設計,因應此一趨勢,英飛凌也備有XDPL數位LED驅動器控制器系列。該系列產品搭配CoolMOS系列,不僅提升效率,還能大幅減少外接元件的數量,而且功能組合更多樣化,能讓LED驅動器更輕易容納到空間有限的燈具內;並能迅速將即時的電源管理資料和診斷功能傳送到大樓管理系統(BMS),展現優異的系統管理效率。 張文貴認為,照明即服務的趨勢興起,也正引領智慧建築的數位化轉型;且隨著AI演算法與機器學習的結合在近期有長足的進展,幫助感測器或感測器中樞變成效能強大的邊緣裝置;而待5G站穩腳步後,相信商用智慧照明的市場便能加速起飛。而該公司也透過旗下高度整合化的雷達感測器解決方案,為智慧照明帶來了創新的直觀感應功能,並降低能源損耗;未來也將以旗下高可靠度及高穩定度的廣泛感測器產品組合,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更多元加值的應用場景,讓智慧建築更加智慧。 智慧照明身兼節能/提升營運效率要角 除了提升人的舒適度和體驗之外,智慧照明另一個為人所熟知的重要功用,便是提高建築物營運效率(節能、空間規劃等)。Arm物聯網事業群業務總監粘靜芳(圖4)表示,智慧照明不只是對節能有益,更是建築物業主提升營運效率、空間規劃、提升個人化體驗的重要手段。目前建築物業主面臨著提升營運效率(將建築物每平方公尺的使用面積價值最大化)與為居住者(或在建築物內的人)提供更佳體驗的壓力,需要具有更好洞察力的物聯網技術來預測、分析空間使用狀況解決這些挑戰。也因此,智慧照明不只是單純的提供容易、方便的照明控制,同時也是建築物節能、提升舒適度體驗、空間利用等的關鍵基礎架構。 圖4 Arm物聯網事業群業務總監粘靜芳表示,智慧照明是建築物業主提升營運效率的重要手段。 換言之,愈來愈多的業主期望智慧照明除了照亮建築物之外也能「照亮其營運業務」。也就是透過智慧照明實現自動化並收集空間數據、連結建築物內各種設備、系統(例如空調、暖氣),好達到降低能源使用效率、營運成本、實現空間優化、提供員工生產力等目標,以獲取更大的業務收益。所以,已有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加快導入智慧照明系統,根據市調機構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預測,在2020年,全球所有的照明設備將會有25%變得更智慧化。 芯科科技(Silicon Labs)物聯網資深產品經理Nick Dutton(圖5)則指出,因應氣候變化挑戰及降低能源成本,愈來愈多的產業和消費者相繼採用綠色環保和永續能源的政策或方案。對於商業建築而言,降低能源成本即意味著提升營運效益,相較於家庭消費者,商業電費要高得多,因此商業環境可從增強的照明控制中受益。舉例來說,當辦公室工作人員或建築工人不在場的時候,照明系統可以自動變暗或是熄滅;或者是照明系統可以確定能源使用熱點,以更加瞭解使用案例(或使用習性),並可以實施解決方案以減少和優化照明面積。 圖5 芯科科技(Silicon...
0

施耐德協助企業打造邊緣運算資料中心

雲端運算催生巨型資料中心的建立,邊緣運算則帶來分散式 IT 與呈指數增加的微型資料中心。能源管理及自動化領域的數位轉型領導者法商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為滿足客戶對於邊緣資料中心日益成長的需求,考量各產業之特性、各種應用情境與環境,從基礎設施架構到維運管理分析系統,可滿足大中小至微型資料中心的各種需求,並協助客戶推動資料中心和邊緣運算基礎設施的技術格局,實現數位轉型。 施耐德日前於新加坡舉辦Life at the Edge國際記者會,接待了50多位亞太,非洲,歐洲,中東和南美的新聞界成員齊聚一堂,會中並邀請施耐德電機高階主管、產品專家、產業分析師、客戶以及合作夥伴等多方代表,針對邊緣運算技術、未來趨勢以及實際案例進行分享,以此了解施耐德電機對於邊緣運算的定義,以及如何藉由其特有的EcoStruxure雲端生態系統﹐協助客戶無縫設計與部署,並透過雲端及時輕鬆管理。 為了充分發揮邊緣計算的潛力,必須解決各產業所面臨的邊緣資料中心設施上的管理挑戰,包括環境安全、缺乏彈性與遠程監控和管理、無標準化與整合管理,以及足以服務站點的大量IT現場人員等。考量到這些因素,施耐德電機的邊緣運算解決方案依據客戶需求持續研發設計,可提供彈性並簡化所有邊緣應用程序的設計,部署和管理,並配備了整合系統以及雲端架構,其在全球龐大的合作夥伴生態系統亦能提供客戶諸多幫助。
0

施耐德推動半導體能源管理/自動化數位轉型

5G、AI、物聯網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創造了成長契機,也同時面臨大量晶片需求以及異質整合、先進製程等創新製造技術所帶來的電力管理壓力;因此有效且穩定的廠區能源管理方案成為半導體業者穩健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累積豐富經驗,洞察半導體產業需求,將在9月18日~20日的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4F高科技廠房專區攤位L0500展出,擴大展示開放式物聯網平台EcoStruxure解決方案,針對廠房節能安控、設備管理等展出EcoStruxure Power、IT、Machine與Asset資產生命週期管理等解決方案,從IIoT設備聯網分析到擴增實境等數位科技應用,打造整廠能源到產線監控的全方位解決方案,透過全球的最佳典範(Best Practice) 幫助半導體廠房提升電力穩定性、可靠度與使用效率,降低電力耗費及人員作業管理成本。 施耐德電機半導體業業務副總經理劉慧瑾博士表示,施耐德電機成立超過180年,也歷經四次工業革命,一路伴隨與見證製造業不斷的成長與精進;隨著工業4.0時代來臨,施耐德電機藉由與世界各行業領導者的成功合作經驗,提供智慧且開放的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因應半導體業在能源管理上的各項需求。我們希望,透過SEMICON Taiwan展示EcoStruxure工業物聯網的平台應用,能夠與台灣半導體業者在能源管理上共同轉型升級,並成為半導體業者最堅實的後盾。 18日上午10:40,施耐德電機國內外專家亦將在TechXPOT創新技術發表會發表專題演講,介紹工業物聯網時代半導體產業的創新電力管理解決方案,歡迎有興趣的業者報名參加,了解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在半導體產業能源管理的深度觀點與解決方案。
0

施耐德推出Easergy P5樹立中壓保護電驛新里程碑

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發表EcoStruxure物聯網平台基礎架構最新智慧電力管理產品──中壓保護電驛Easergy P5。作為PowerLogic智慧裝置系列的一員,Easergy P5專為物聯網時代的高能源需求而生,為保護電驛設立新的里程碑,提供更加安全、簡單、可靠的服務。 Easergy P5集結多項頂尖功能,整合IoT物聯網數位應用體驗,達到保護與控制關鍵資產目的。電力網路供應商可藉由這項容易使用的產品,為因應全球能源管理與資安防護的應用提供弧光保護與全面性網路安全技術等領先業界的最佳保護,帶來高可靠性與先進連網能力。 施耐德電機數位能源部執行副總Laurent Bataille表示:「在快速變遷的能源管理領域,客戶期望具備可靠、安全、保障、效率和永續的產品來因應新科技和新標準帶來的嚴苛挑戰。Easergy P5中壓保護電驛功能強大,能夠滿足上述的所有要求,對電力網路供應商而言是一項真正的突破。」 中壓保護電驛Easergy P5搭配資產管理分析應用軟體EcoStruxure Asset Advisor使用時,與Easergy P5連結的感測器可對開關設備進行強大的預測性維護。透過溫度和濕度訊息,得以識別可能對開關設備產生危害的異常情形或環境條件。另外,有了Asset Advisor,操作人員僅需在必要時進行維護,有效節省時間和成本;Easergy P5提供高水準的弧光保護,加強操作人員維護時的安全性。 Easergy P5是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物聯網架構平台EcoStruxure的一部分,EcoStruxure提供從基礎連網產品、邊緣控制,以及應用程式、分析和服務的三層完整功能。從連網開關設備到EcoStruxure Asset Advisor的每個數據都受到端到端網路安全的完整保護,降低網路風險並提高操作安全。
0

施耐德電機展出全新數位協作及生產力解決方案

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全面展示其數位聯網產品、方案及服務,協助客戶開啟其數位化旅程或加速數位轉型。施耐德電機並於展覽中推出全新的工業物聯網(IIoT)平台─Exchange及EcoStruxure,包含聯網應用程式、服務及產品,能有效協助決策者及管理人員,讓其在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運用快速且降低成本的方式進行數位化操作。 施耐德電機工業暨機械自動化事業部全球執行副總Peter Herweck表示,為了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獲得最大收益,產業需要一個開放式創新平台來分享想法、打破現有框架和進入新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施耐德推出Schneider Electric Exchange。為了實現這個協作平台,施耐德推出了與EcoStruxure可以緊密連結的全新產品,幫助各領域的管理人員將機器及流程自動化,同時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提高效率及強韌性。 Schneider Electric Exchange是全世界第一個跨產業的開放式生態系統,專門為實現永續性及效率而設計。藉由大型資料庫如APIs、分析及數據集來改善產品,Exchange可協助客戶在較困難的新興市場中觸及更廣大的客群。Exchange亦可藉由提升數位工具及專業知識拓展解決方案並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同時亦可透過強大的雲端平台進行協作,有效地管理並完成專案。 全球管理諮詢和專業服務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藉由Exchange具備了開發客製化解決方案及發展數位化商業模式的能力;提供工業網路安全專業知識的營運技術(OT)基礎設施專家Claroty,則藉由Exchange讓客戶避免整合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時所產生的大型數位風險。 Schneider Electric Exchange的核心是 EcoStruxure,為一開放式、可互相操作的物聯網系統架構及專業生態系統。藉由升級的物聯網、行動、感測、雲端、分析及網路安全等功能,EcoStruxure可提供安全、可靠、高效、可持續及連結性的附加價值,達到全面創新。EcoStruxure在20,000多名開發商、650,000家服務商和合作夥伴及3,000家公用事業機構的支援下,已部署在近500,000個場域中,並且管理超過2百萬項資產。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