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Apple

Apple

- Advertisment -

語音世界的未來潛力

一九九○年代,網路世界是一個封閉的地方。許多使用者都用像是美國線上這類入口網站來管理自己的網路瀏覽需求,把資訊都集中在同一個入口網站上,並且列出有用的外部網站,藉此瀏覽體育資訊、金融資訊等。使用者大多是在封閉的環境裡上網,這種生態也因此稱為「圍牆花園(Walledgarden)」。後來,Google用鐵鎚擊破圍牆,推出搜尋引擎,讓大家可以自行在網路世界裡輕易找到想要的網頁。從此以後,我們便能在整個網路世界裡自由翱翔。 但是過去幾年來,有一件奇怪的事發生了。Google和亞馬遜竟然在重建花園的圍牆。Google推出即時回答,讓使用者有時不需要跳出搜尋結果頁面,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資訊。Google和亞馬遜也都設計出自家的語音助理。語音助理就是一種入口網站,像是數位行銷商Huge創意總監Sophie Kleber說道:「Alexa就是語音世界的美國線上。」 Google助理與Alexa平台上許多熱門的應用程式,也都是Google或亞馬遜自行設計的。要用第三方應用程式,使用者必須先經過Google助理或Alexa。例如,使用者通常會用所謂的「呼喚語(Invocation Phrase)」呼叫Alexa技能。使用者可能會說:「Alexa,我要聽《華盛頓郵報》的頭條」,或是「Alexa,玩《危險邊緣》。」同樣地,Google助理的使用者也會說:「打開Yelp」或「ESPN上有什麼新聞?」 語音科技的重點並非取代傳統的智慧手機應用程式,而是開發新的可能。 如果使用者知道自己要用哪一個語音應用程式,這樣的模式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使用者不知道自己要用的是什麼,會如同矇上眼睛在飛行,就像在沒有搜尋引擎協助的情況下,要找到新的網站。如果使用者詢問的問題或是說出的指令沒有指明要用哪一個應用程式,Alexa或Google助理就會自行決定該如何回答問題或執行指令。如此一來,Google和亞馬遜就握有強大的權力,能夠主導語音流量的去向。 這樣的模式看起來就很像以前的圍牆花園,會形成這樣的模式,其實也不一定是因為亞馬遜或Google 本身渴望握有控制權,但是這些企業肯定很享受這樣的權力所帶來的利益。在語音的世界裡,本來就適合以單一數位實體掌控一切,Siri的原始研發團隊肯定支持這樣的想法。如果沒有一個主宰的語音助手,所有的語音應用程式都會是獨立開發,這樣一來,每個應用程式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獨特功能、自己的一套指令。「我覺得大家不可能記住數萬個不同的名字和數萬套不同的指令。」切爾說道:「這種模式先天就無法規模化。」 切爾與吉特勞斯離開蘋果後,創辦Viv。Viv追求的是另外一個目標:創造獨立運作、全知全能的助理。Google和亞馬遜雖然很明顯地漸漸在扮演資訊守門人的角色,但是它們本身不想要被大眾當成資訊守門人。但是Viv不一樣,該公司開宗明義就明白宣告,目標就是要做出全能的助理--終極的電腦,有了它,就不需要其他的電腦。 的確,Viv的科技其實已和第三方應用程式配合,畢竟切爾一直以來的運作模式都是如此,但是第三方應用程式都是在背後暗中進行,使用者不會看到,使用者只會和一個助理互動。Viv在2018年下半年推出,裝載在全世界數百萬台三星裝置上。「這是一場競賽。」吉特勞斯說道:「各大企業爭相成為使用者的單一介面。」 2016年至今,各種聊天機器人和語音應用程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許多企業一窩蜂搶進。 各大科技公司表現大盤點 Viv擁有強大的科技,因為它使用的科技是語音助理這個領域最初先鋒所研發的,但是因為進入市場時間較晚,算是競賽中的一匹黑馬,和其他競爭者競逐成為主導介面。這場競賽在幾年前似乎比較開放,大家都可以來競爭,但是現在競賽已經比到某種程度,占有優勢的參賽者已經出線了。 現在,我們來盤點每家公司的表現。首先是蘋果,Siri是全世界普及的數位助理,平均每個月接獲的指令數高達一百億則,而且支援20多種語言。 這是好消息,但壞消息是蘋果並未遵照原始創辦團隊的構想行事,所以Siri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實力。許多科技評論家都開始批評Siri,Siri儼然成為語音人工智慧界的眾矢之的。評論寫道:Siri「很糊塗」又「很難堪」(《華盛頓郵報》);「蘋果錯失的最大契機」〔《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有重大缺陷」(《紐約時報》)。科技分析家Jeremiah Owyang在接受《今日美國》(USA Today)訪談時表示:「感覺蘋果好像完全放棄了Siri。」 這麼說是有點過頭了,但是蘋果的確該受到批評。蘋果原本是語音人工智慧的領頭羊,但是現在卻落後了。蘋果直到2018年2月才推出自家的智慧音響HomePod,比Google Home慢了將近1年半,比亞馬遜Echo慢了整整3年半。HomePod推出後,評論家對其音質表示讚賞,但也提到HomePod價格高昂的問題。一台HomePod要價349美元,亞馬遜Echo只要99美元;而且許多評論家也對Siri提出批評,表示HomePod上的Siri性能很差勁。到了2018年6月,HomePod在美國智慧居家音響市場的市占率只有4%。 針對語音科技,蘋果採取的策略其實和公司的本質定位有關。蘋果的本質是電子裝置製造商,因此把Siri當成自家裝置上的優秀功能,而不是當作獨立出售的產品。然而,Google與亞馬遜都預測在未來環繞運算會成為主流。如此一來,語音科技確實會為蘋果帶來風險。在未來,聰明的人工智慧住在雲端上,透過價格低廉的商品和使用者講話,而蘋果專門販賣高價裝置,在這種情境下,蘋果的地位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開發人員可以讓使用者透過Siri和各種應用程式溝通,開放的應用程式分為六大類:文字訊息、音訊與視訊通話、支付、照片、運動,以及服務叫車。 接下來是微軟。微軟有一個世界級的人工智慧部門,部門裡有8,000名員工。微軟有搜尋強大的引擎Bing,提升語音助理的問答能力,而且微軟的虛擬助理Cortana 已經確立自己的地位。 但是, 微軟提升Cortana在消費者市場的市占率方面遇上了困難。Bing或Skype都支援Cortana,但是這兩個平台的用戶量卻遠遠不及Google或Messenger。Windows Phone上也能使用Cortana,但是它的市占率一直無法脫離個位數,甚至只有個位數出頭,所以在2017年停產了。在智慧音響的戰場上,Cortana 裝載在哈曼卡頓的智慧音響Invoke 裡,但是這款音響的市占率小到幾乎無法計算。開發人員不想花時間為一個很少人用的平台設計語音應用程式,所以大多數都選擇避開Cortana。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但是微軟並沒有放棄。Cortana裝載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而且每個月有1億4,500萬名活躍用戶。微軟並不是把Cortana定位成全能、全民型的人工智慧,而是定位為職場助理,這很符合微軟近期的總體經營策略:專門為企業提供軟體與雲端服務,而人工智慧語音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微軟即便在語音科技的戰場上並沒有總體優勢,但是在企業領域裡,有條件成為一支精實勁旅。 再來是臉書,臉書在語音世界的未來很難預測。如果說全世界都和中國一樣,有十億人都在用微信,並把微信當成整個網路世界的入口,臉書的條件就很好,因為Messenger上已經有許多強大的機器人。不過,未來的趨勢會不會如此,現在仍然難以預料。 除了Messenger以外,臉書也做了不少對話式人工智慧的研究,但並不是很積極把成果轉換為產品。根據傳聞,臉書已經研發出自己的智慧居家音響,但是後來因為爆發劍橋分析醜聞,引爆隱私爭議,於是便暫緩發表。所以,目前臉書的得分是「不完整」。 剩下Google和亞馬遜。無論用什麼指標衡量,這兩家公司目前是競賽中最具優勢的。2018年,支援Cortana 的裝置只有區區39個,支援蘋果和Siri 的裝置有194個,支援Google助理的裝置超過5,000多個,而支援Alexa 的裝置則達到20,000個。Google 助理有超過1,700個應用程式,而Aelxa 在全球則有五萬個應用程式。在美國,亞馬遜的智慧居家音響市占率為65%,Google 則為20%。 有了語音,科技可以變得較不人工,我們能讓機器變得更像人類,並且廣泛應用在生活中。 既然Google 和亞馬遜是前兩大競逐企業,最好的評估方法就是檢驗兩家公司分別有什麼方法可以透過語音賺取利潤。如果你把獲利的問題拿來詢問這兩家公司的高層,他們會緊張地說出一連串的陳腔濫調,表示現在這項科技還處於早期階段,公司目前正在想辦法提升使用者體驗,等使用者體驗做到最好之後,自然就會有獲利。這種回答雖然是在迴避問題,但是其實不假,目前這些公司都在搶地盤,擴大用戶量,因為它們知道擁有主導地位的平台,自然會有各種方法大發利市。 但是就連在現階段,公司高層也已經在思考各種商業模式。最直接的獲利方法,就是藉由販賣裝置賺取營收,亞馬遜賣Echo,Google賣Home。但是有別於蘋果,這兩家公司對這個選項似乎不是特別感興趣,因為現在它們都刻意壓低裝置的價格,用以提升市占率。 有一家獨立研究公司把Echo Dot 拆開檢查,評估所有組件加總的成本是35美元,加上間接成本與運送費用,總成本還要更高。不過,亞馬遜Echo Dot 的定價最低,為29.95美元。「公司是靠著消費者使用我們的服務賺錢,而不是靠著消費者購買裝置賺錢。」Alexa...
0

永遠的備胎:華為「鴻蒙」作業系統的道路

關於鴻蒙號稱比Google系統效能更高、更安全、速度更快的說法,我們姑且照單全收;華為不太著墨的第三方軟硬體相容性、app生態系、以及專利技術問題,我們也暫且擱置,純粹就商業策略觀點來看看這個產品。 鴻蒙並不是第一個廠商為了擺脫Android而自行開發或採用的系統,像是韓國三星採用的Tizen,就是這類系統之一,已經應用在智慧電視和手錶等產品上。 永遠的備胎 然而鴻蒙也好、或是Tizen之類的其他替代系統也好,我對它們的看法都是「永遠的備胎」;這無關乎技術問題或產品優劣,而是商業考量或政治考量。 這些系統的共通點,是背後都多少有需要備胎的廠商支持,也都會以開源(Open Source)的方式釋出某種型態的版本;但重點並不是「與社群分享」,而是希望有其他人也採用、或是幫忙除蟲。 從手機市場面看(其他產品稍後會提到),鴻蒙最大的用戶規模大概就是中國國內;其他國家的廠商即使願意採用,產品數量應該也少到可以忽略。 雖然中國市場並不小,只要半數廠商採用鴻蒙,應該就足以撐起一個具有獲利能力的體系;目前華為在中國的市佔率是34%,只要再來個一兩家主要盟友就可以達標。 中國國內目前的手機市場分布,紅色部分是華為比例。資料來源:Counterpoint 但美國也不會是省油的燈。只要透過提供Android和專利授權,就有辦法牽制其他廠商;而廠商面對華為節節上升的市佔率(尤其是最近一季「中國人就要用華為」的氣氛),站在競爭與商業考量的立場,或許會嘗試「共襄盛舉」一下,但上市產品應該不會大規模轉向鴻蒙。 (有媒體推測,許多中國手機廠商會跟隨華為大舉導向鴻蒙,但我認為在美國的牽制策略之下,只要沒有政府力量介入,這一點應該不會發生;但「政府力量」這件事情是很微妙的,只能說「並非絕對不可能」。) 這一點華為想必也非常清楚,所以對於開發鴻蒙應該是抱著一種「半備胎」的態度:全力開發到能用的程度,但是能不用就不用;然而如果不得已必須讓它上場,就是公司的救命仙丹。萬一需要用它救命的時候,就只能贏不能輸,一輸就是滿盤盡去。 華為的國造戰鬥機 這種「半備胎」觀念,跟空軍的「國造戰鬥機」差不多:基本上算是自力設計製造,但仍然授權或購買了大量國外零組件;甚至美國廠商在政府默許之下,也提供設計圖紙和技術協助(當然是要錢的)。而美國政府會默許,是基於幾個可能原因: 1.看看「你們能做到什麼程度」; 2.掌握你們研發的技術內容和進度、以及日後生產的數量,並取得限制應用範圍和外銷的裁決權; 3.讓軍武廠商賺點外快; 4.說不定有些技術還可以撈回來自用。 最後,老美看著你們把飛機差不多真的造出來了,於是馬上宣布賣新飛機,讓你不得不減少自製飛機的產量;讓自製飛機雖然東西其實不錯,但地位上仍然是永遠的備胎。 所以在我看來,鴻蒙的誕生也是類似的用意。華為想的是:我既然已經可以做出整套東西來了,你在手機系統上卡我已經沒有意義,所以還是放手吧。 爾虞我詐、互挖樁腳 無論如何、無論是手機系統或戰鬥機,能夠在像Google這樣佔壓倒性市場多數的因素阻撓之下,願意投入開發資源、而且做出一套自有的可用產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華為在這一點上仍然值得肯定。 而接下來要注意的則是: ・軟硬體專利與授權問題 這個產品是不是真的沒有授權或專利問題?飛機跟手機一樣,即使有專利或零組件管制問題,仍然還是可以做,只是賣不出國外;所以解決了政治和內需問題,但解決不了商業問題。 而即使有專利和技術問題,美國也可能會在這個階段按兵不動,等到鴻蒙真的成了氣候時才會出手。 ・其他方面的應用與市場攻防 除了做為手機方面「永遠的備胎」之外,鴻蒙同時也會應用在電視、穿戴式裝置、甚至汽車上,廣義來說就是一個物聯網(IoT)作業系統。 雖然在使用廣泛、用戶敏感度高、生態系相對重要的手機市場,鴻蒙並不容易甩掉「備胎」地位,但在其他用戶敏感度較低、對品牌的認知度高於「用哪個系統」的市場(例如上述的電視等等),鴻蒙就有機會滲透進去,侵蝕Android等其他系統的市場。 如果能在其他市場得到成效、並且讓品質更加穩定精練,華為就可能伺機讓鴻蒙翻轉回手機市場,屆時的勝算會比現在更高。 人人需要備胎 然而市場瞬息萬變,到時候幾個主要系統的消長、以及市場的需求已經和今日不同;連囊括手機生態系多數利潤的Apple都已經快要不靠賣手機賺錢,眼前還在糾結「能用哪個系統」的華為就更該有所警惕了。 採用Tizen系統的三星「智慧電視」,就是這樣的例子。先前提到過,Tizen也是三星「永遠的備胎」;雖然三星曾經嘗試推出使用Tizen的手機,但並沒有引起市場太多注意、之後也沒有持續的產品研發,所以應該只是一種PoC(概念驗證)的產品。 余承東的「失言」 至於華為執行長余承東指出「我們可以一夜之間讓所有華為手機升級為鴻蒙系統」,這個豪氣發言或許能引起支持者一片歡呼;因為: ・代表華為能以「民族企業」之姿破釜沈舟、一舉擺脫美帝系統控制的決心和能力; ・代表華為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使用者社群、並且深入到系統層級,並不遜於產品同樣深度整合的Apple; ・代表華為對於一夜之間置換系統、讓使用者體驗無縫無痛升級有極大的能力和信心。 但就海外市場觀點而言,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失言」;因為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被解讀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華為手機莫名其妙換了系統」(雖然話中沒有明顯的這個意思)。 這一點在注重隱私和主控權的市場,是相當犯忌諱的;一道「同意條款」雖然絕大多數使用者不會讀內容,但還是有其必要,在法律上也是對廠商自己的保障。 此外,從經驗法則來看,兩套獨立發展、而且理論上使用介面和邏輯都不一樣的系統,即使兩者都非常成熟穩定,要無縫無痛升級幾乎可以說是天方夜譚;頂多對於「反正開機後只會接電話和用Line/微信」的使用者族群,沒有那麼大的衝擊和學習問題。所以,「無縫」這一點是相當值得存疑的。 至於某些報導指出,華為推出鴻蒙是為了要跟Android「分道揚鑣」,這樣的想法可能就有點太簡略,忽略了目前「跟著Android走」其實是為了「跟著主流市場走」的現實;是不是跟著禿子不是重點,摘得到月亮才是真正要緊的事。 結語 在整個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中,重點並不在於「打倒」,因為誰都不可能在貿易戰中打倒誰、而且打完了還是得留幾分餘地做朋友,這也是至今表面上還有讓步或順延的原因;如果真要一次打到,並不是沒有其他方法,但這並不是任何一方所要的。 真正的重點在於「牽制」;就像在球場上一樣,牽制的目的並不在於讓遊戲無法進行,而是延緩對方的行動、累積自己的優勢,讓對方的攻勢有所顧忌、也讓自己成為遊戲結束時的贏家。 (至於美國在貿易戰中對中國的種種牽制、以及牽制的最終目的,因為眾說紛紜、也不在本文探討範圍,所以就不多著墨;至於有一說是避免中國取得5G標準主導權,雖然言之成理,但個人認為份量還不夠,但會是理由之一。) 而在商場上,牽制的奧義在於「不一定要把對方全體當敵人」,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兩手策略」。在華為的案例裡,美國的另外一手如前所述,是其他的中國手機廠商,而華為的另外一手就是鴻蒙。 要預測鴻蒙在商業上的未來,可以分成「只看手機」和「IoT」兩個角度來看。從手機角度來看,我認為除了扮演牽制備胎之外,沒有太大的表現空間;但做為IoT系統,由於系統的品牌辨識度相對不重要、廠商之間在消費性產品市場的衝突較低、而且中國原本就是目前的IoT產品大國,所以還是頗有機會的。 如果要用一兩句話結尾,我會提醒華為(與每一家手機廠商),手機爆發成長的時間已經快要過去,也得記得幫整家公司的未來發展找個備胎了。 (本文由吐納商業評論授權轉載。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0

5G晶片不求人 Apple收購Intel手機基頻技術

在蘋果(Apple)與高通(Qualcomm)世紀大和解不久之後,Apple與英特爾(Intel)簽署了一項協議,Apple決定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相關部門的技術與人員。大約2,200名英特爾員工將隨相關智慧財產權、設備一同加入Apple。預計交易將於2019年第四季完成。 Apple硬體技術高級副總裁Johny Srouji表示,該公司已經與英特爾合作多年,並且知道這個團隊與Apple一樣,致力於設計能夠為客戶提供最佳體驗的技術。因此,Apple非常高興有這麼多優秀的工程師加入,一同為不斷發展的行動通訊技術貢獻心力,相信他們將在Apple充滿創意的環境中可以茁壯成長。新的夥伴以及Apple對創新IP的重大收購,將有助於加快Apple在未來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為Apple增添進步的強大動能。 英特爾執行長Bob Swan表示,這項協議使英特爾能夠專注於開發5G網路新技術,同時能保留英特爾團隊創立的關鍵智慧財產和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技術,英特爾長期以來一直非常尊敬Apple,英特爾相信Apple可以為這個才華橫溢的團隊提供最合適的環境,幫助這些重要的技術知識持續進步。英特爾也十分期待全心投入5G技術發展,與全世界的客戶,包括網路營運商、電信設備製造商和雲端服務供應商的需求緊密接軌。 過去Apple並沒有基頻技術,只有單獨推出應用處理器,因此Apple在5G晶片設計的動態始終備受關注,一直有部分產業人士猜測Apple將會自行研發5G基頻晶片,而現在Apple確定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部門。 與英特爾簽署這項協議之後,加上Apple現有的產品,Apple將能夠掌握17,000項無線技術專利,涵蓋了行動通訊標準專利以及基頻架構與運作專利。但是英特爾將保留為非智慧型手機應用開發晶片的自由與權利,例如PC、物聯網(IoT)設備和自動駕駛汽車等。 蘋果斥資1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技術。  
0

挑戰SmartPhone龍頭 華為持續逼近三星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2019年第一季智慧手機的全球銷售量衰退了2.7%,總計3.73億支。儘管在美國缺席,華為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供應商,並繼續縮小與三星的差距。旗艦智慧手機的不斷創新和價格創新高延長了手機更換週期。智慧手機最大的兩個市場,即美國和中國,2019年第一季的銷售額分別下降了15.8%和3.2%。 在2019年第一季,三星保持全球智慧手機龍頭的寶座,市占率達到19.2%。華為在全球前五大智慧手機品牌廠中同比成長幅度最高,成長44.5%,智慧手機銷量達到5840萬台。而華為智慧手機銷量在全球各地市場均有所斬獲,尤其在歐洲和大中華地區表現格外出色,其智慧手機銷售量分別成長69%和33%,華為繼續在大中華區占據主導地位,市占率達29.5%,協助其確保智慧手機榜眼的位置。 儘管2019年第一季三星智慧手機銷量下降了8.8%,但該公司仍然是全球第一的智慧手機供應商。另外,蘋果iPhone的銷量為4460萬台,同比衰退17.6%。Gartner認為,市場上iPhone的價格下降有助於推高需求,但還不足以協助iPhone恢復成長,蘋果正面臨更長的換機週期,因為用戶很難看到足夠的價值優勢來取代現有的iPhone。 Vivo在2019年第一季擊敗小米獲得第5名。該季Vivo銷售了2740萬部智慧手機,小米賣出了2720萬。最新功能,如顯示屏指紋掃描儀、滑蓋相機、快速充電和幾乎無邊框顯示,幫助Vivo在2019年第一季實現兩位數的智慧手機銷售成長。  
0

矽光子收發器2024年產業規模約41.4億美元

積體光學(PIC)收發器的市場將從2018年的約40億美元成長到2024年的約190億美元,數量從約3000萬台增加到約1.6億台。根據產業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Yole)的研究指出,對PIC的最大批量需求是數據和電信網絡中的數據中心互連(或DCI),新的應用將出現,如5G無線技術、汽車或醫療感測器。如Google、蘋果、Facebook、亞馬遜和微軟等大型網路公司如今已成為部署矽光子技術的推動力。 PIC由許多不同的材料構建,在特製的製造平台上,包括矽(Si)、磷化銦(InP)、二氧化矽(SiO2)、鈮酸鋰(LiNbO3)、氮化矽(SiN)、聚合物或玻璃。PIC旨在將半導體,特別是晶圓級製造的優勢帶入光子學。與傳統光學元件相比,PIC的優勢包括更小的光子晶片、更高的數據速率、更低的功耗、更低的每位元數據成本和更好的可靠性。PIC正在逐步取代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CSEL),以增加Datacom網路中的頻寬和距離。PIC用於連續或非連續模式的高數據速率收發器(100G及以上)。將來,當需要緊密整合電子和光子學時,將需要PIC。 矽光子的年複合平均成長率最高為44%,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約4.55億美元成長到相當於130萬套,到2024年達到約40億美元,相當於2350萬套。從地鐵到長途/海底的DCI是最大的市場,連貫的電信和感測器只是一小部分。5G即將到來,未來也可能涉及大量產品。矽光子市場目前只涉及一些參與者:Luxtera/Cisco、Intel、Acacia和InPhi。英特爾於2016年推出支援100G通訊的矽光子QSFP收發器。該公司每年出貨100萬套產品於數據中心,英特爾的400G產品預計將在2019年下半年投入量產。 英特爾已成為矽光子的光學收發器第二大供應商,該公司的收發器包含兩個獨立的模組,該發送器通過在倒裝晶片配置中的主矽晶片上進行鍵合,整合了多個InP雷射和CMOS晶片。在主晶片上,Mach-Zehnder調製器對訊號進行編碼,其他元件聚焦或隔離信號。使用來自MACOM的四通道25G光CDR元件處理數據。接收器功能由四個鍺光電二極體管芯和TIA電路執行。
0

智慧型手機3D感測模組2020年成長率53.1%

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表示,隨著iPhone全面搭載結構光方案的3D感測功能,使得全球智慧型手機3D感測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8.1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30.8億美元,但由於2019年智慧型手機廠商的布局多聚焦於屏下指紋辨識,預估201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3D感測市場年成長率為26.3%,規模為38.9億美元,2020年隨著蘋果將可望採ToF技術,將加速整體市場發展,年成長率達53.1%。 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蔡卓卲指出,智慧型手機3D感測市場規模成長主要還是來自於蘋果的iPhone的帶動,雖然包含LG、Samsung等品牌廠商今年持續推出搭載3D感測模組的手機,但僅限於部分旗艦機款式,全年總計出貨量僅約3,300萬台,對市場規模成長的帶動較不顯著。 相較於結構光方案,ToF(Time of Flight)方案的優勢為較低的技術門檻和方案供應商較多,因而手機廠商有意轉進ToF方案。然而,ToF方案適合的是遠距離、廣範圍的環境感測應用,用來做人臉辨識並不見得比結構光方案更符合使用效益,而品牌廠商又缺乏具吸引力的AR應用服務,再加上高解析度的ToF方案模組成本不見得低於結構光,更限制品牌廠商今年大幅搭載3D感測模組的意願,因此預估2019年智慧型手機3D感測的滲透率將僅由2018年的8.4%提升至12.3%。   觀察主導智慧型手機3D感測市場發展的蘋果動態,蔡卓卲指出,雖然蘋果3D感測的發展上態度最為積極,但考量到自家AR應用發展的布局還未完善,並不會立即追隨其他競爭對手的腳步於今年推出搭載ToF方案模組的新機。拓墣產業研究院預估,或許蘋果要等到2020年才有機會在iPhone後方加上ToF方案模組,搭配各種類型的AR應用。 隨著2020年蘋果可望推出搭載ToF方案的3D感測模組的新機,再搭配AR應用的推出,將可望再次吸引其他品牌廠商的跟進,進而再次加速3D感測市場的發展,預估2020年全球智慧型手機3D感測市場規模將會成長到59.6億美元,滲透率可望提升至20%。  
0

IDC:2018年智慧手機出貨量衰退4.1%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IDC研究指出,智慧手機供應商在2018年第四季共出貨3.765億部,較去年同期衰退4.9%,也是連續第五季出現下滑。全球智慧手機銷售量在2018年衰退4.1%,全年共出貨14.04億部。隨著充滿挑戰的市場狀況持續到2019年第一季,今年市場下滑的可能性也持續提升。 IDC表示,目前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一片混亂。除了印度、印尼、韓國和越南等少數高成長市場之外,2018年沒有看到很多積極的活動。造成這個現象的幾個因素,包括換機週期延長與智慧手機市場滲透率已高等。許多大市場,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不斷上升的價格導致消費者的挫敗感增加。 儘管智慧手機市場面臨各種挑戰,最大的焦點仍然是中國市場。中國約占全球智慧手機消費量的30%,高庫存仍然是整個市場的挑戰,消費者對設備的支出也一直在下降。與此同時,前四大品牌華為、OPPO、vivo和小米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從2017年的66%成長到大約78%。以全球來觀察,前五大智慧手機公司繼續走強,占智慧手機總量的69%,高於2017年的63%。2019年5G和可折疊設備的問世可以為行業帶來新的生機,這取決於供應商和運營商如何推廣這些技術。但是,IDC預計這些新設備將平均銷售價格也將持續推升智慧手機的價格天花板。  
0

2019年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陷衰退陰影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不確定因素增加,加上換機周期延長、創新程度降低等衝擊,導致市場需求遲滯,預估全年生產總量將落在14.1億支,較2018年衰退3.3%,若全球需求進一步惡化,不排除衰退幅度將擴大至5%。以全球市占排名來看,三星將續擁冠軍頭銜,華為預估在今年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廠,而蘋果則將下滑一個席次至全球第三名。 TrendForce指出,由於三星在中高低階手機市場的布建已相當完整,相較於中國品牌廠可以往更低階或是海外進行布局,三星透過新興市場帶動成長的難度相對較高,因而市占版圖持續萎縮,2018年生產總量約為2.93億支,年衰退8%。TrendForce預估,三星今年仍將為全球市占第一、市占率約20%。 華為產品線佈局完整、擁有自主晶片開發優勢,在高階市場方面,以P系列以及Mate系列瓜分蘋果在中國的高階市場市占,並且以榮耀等系列成功進軍東歐等海外市場,帶動2018年生產總量達2.05億支,年成長30%。2019年華為除了守成中國市場既有版圖外,更仰賴東歐、巴西、南美等新市場市占的擴大,TrendForce預估其生產總量有機會持續成長至2.25億支,市占率達16%,正式取代蘋果成為全球市占率第二名的智慧型手機品牌。 回顧蘋果2018年生產總量表現,上半年和2017年同期差異不大,但下半年新機發表並未如期帶動生產總量增長,反較同期衰退7%,全年生產總量約落在2.15億支,較2017年下滑3%。其中在中國的銷售表現上,受到新機定價問題以及舊機型禁售事件的影響,銷售表現較2017年衰退將近1000萬支。 2019年蘋果將持續面臨換機週期延長、品牌獲利與定價策略如何取得平衡,以及中國高階市場的銷售失利等問題,預估2019年的生產總數將比2018年衰退至1.89億支,市占率將從15%下滑至13%。 2019年全球市占第四名至第六名的排名則與2018年改變不大,第四名為小米,透過低毛利的行銷方式,以及引進米家生態鏈周邊商品、軟體服務等吸引買氣,生產總量達1.23億支,相較2017年的生產總量成長約32%。預估小米2019年的生產總量將略為提升至1.29億支。 TrendForce表示,2018年已有多家中國手機品牌廠倒閉或遭整併,顯示手機產業已進入大者恆大格局。2019年除了將延續此一趨勢外,產品差異化越來越困難,導致全球前六席次的市占率差距將更為收斂。另外,中美貿易戰的發展也為整體產業帶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是否將擴大甚至導致手機產業版圖的位移與重整,將會是2019年最大觀察重點。  
0

零組件出口持續成長 台廠3D感測元件前景可期

零組件產業競爭版圖透過智慧科技的創新正快速被重組,人工智慧(AI)感測應用爆發、5G商轉新應用競賽開跑以及智慧介面樣貌的迅速改變,帶動新零組件應用在智慧家庭、智慧零售、智慧製造、健康照護、無人載具與智慧空間的快速來臨,也牽動著顯示器、感測器、等電子零組件的產業趨勢走向。其中,對於台灣廠商而言,3D感測元件將成為最有成長潛力的零組件項目。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林澤民認為,在2018年,台灣零組件廠商延續了2017年的成長,在2018年前9個月出口成長14.4%。其中,台灣廠商在VCSEL代工、晶圓級光學元件設計、光學鏡頭/項機模組技術能量皆獲Apple認可並具產業領先地位,是台灣廠商實力最為堅強的零組件領域。 展望2019年,工研院觀察指出,除了蘋果(Apple) iPhone /iPad全系列手機/平板電腦皆已導入3D感測Face ID,中國大陸手機業者也跟進規畫導入更多3D感測功能;加上智慧家庭、智慧零售、智慧製造等各多創新應用,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引爆更大市場動能,全面席捲B2C與B2B市場,衍生更多可觀應用商機,而台、日、中等亞洲業者也看準此一趨勢展開更積極的布局。 除此之外,Apple、pmd公司、奧地利微電子(AMS)、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I)等歐美大廠,正持續透過積極購併投資策略,藉此補足3D感測產業鏈缺口,進而打造完善產業生態鏈。同時,近來也有諸多歐美新創業者,投入更多資源於光學雷達(LiDAR)在汽車/工業/建築/國防安全之3D感測之應用,期望建立更大競爭優勢改寫市場版圖。
0

拓展自製晶片大計 蘋果斥6億收購Dialog部分資產

蘋果(Apple)積極提升自製晶片能力,近日宣布斥資6億美元,收購電源管理晶片(PMIC)供應商戴樂格(Dialog)部分資產及專利授權,並吸收Dialog 超過300名員工(約占Dialog員工總數16%)到旗下工作;這筆收購交易預計將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目前正在等待監管部門的批准。 蘋果硬體部門的高級副總裁Johny Srouji表示,Dialog在晶片開發方面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我們很高興有這群才華橫溢的工程師,他們長期以來一直支持我們的產品,而現在將會直接為蘋果工作。該公司與Dialog的合作關係可以追溯到早期的iPhone,未來也希望雙方能繼續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 根據此一交易內容,蘋果將支付3億美元現金,用於前期資產收購,並預付3億美元,為後續三年的收購做出承諾;涉及收購的技術包括電源管理、音頻子系統、充電和其他混合訊號IC的開發和供應,同時將會有超過300名Dialog工程師加入蘋果工作,且蘋果還將接手Dialog在義大利、英國和德國的部分設備。 另外,此一交易案也有助於Dialog加速實現轉型計畫。Dialog於聲明中指出,未來將更專注在物聯網、行動、車用及運算領域,也會強化在客製晶片和可配置混合訊號晶片(Configurable Mixed-signal IC)的專業,以及世界級的電源效率管理設計,以滿足更廣泛的市場需求及提供客製化服務。 戴樂格CEO Jalal Bagherli說明,此次交易再次展現了該公司與蘋果間的合作關係,以及Dialog的業務價值;並同時證明了Dialog的長期目標,未來Dialog將會有一個明確的戰略,專注於可配置混合訊號晶片和節能設計。另外,我們也相信此一交易符合員工的最佳利益,股東也會受益於更佳明確的業務重點,該公司也擁有額外的財務靈活性可進行其他戰略投資。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