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車聯網

車聯網

- Advertisment -

強化訊息獲取能力 5G車聯網駛向自駕之路

聯網化是近年車輛發展的重點之一,根據產業調查機構研究指出至2020年聯網車輛將增至6,100萬輛;2016年車聯網市場產值突破190億美元,2015至2020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31.5%,2020年將進一步突破500億美元。車聯網(V2X)可分成車對車(V2V)、車隊基礎設施(V2I)、車對人(V2P)等幾個類別,尤其5G的R16技術標準,將是第一版5G C-V2X技術。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大量搭載到市售車上之後,車聯網可以進一步強化車輛獲得訊息的能力,為車輛安全性再加值。 包括入門的自動緊急呼叫與道路故障救援服務,未來透過車聯網還可以讓汽車更智慧化、個性化;車聯網技術主流為3GPP主導的C-V2X和IEEE發展已久的802.11p專用短距離通訊(DSRC)。在自駕功能朝向Level 3與Level 4等高階功能發展的過程中,車聯網導入應用將越來越普遍,本活動剖析5G C-V2X、DSRC技術標準發展動態,並分享車用網路的應用發展趨勢與產業商機。 車聯網應用首重反應時間 車輛聯網由來已久,近年來比較嚴格的定義為車輛主動通訊技術,事實上,車輛通訊架構非常複雜,工研院資通所車載資通訊與控制系統組副組長李夏新(圖1)指出,目前已經有許多車輛通訊在運行當中,並透過不同的技術滿足不同的任務與需求,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就推動訂立了基本安全訊息(Basic Safety Message, BSM),包括車輛的位置、方向、速度、行駛軌跡,成為產業共通標準,讓車輛訊息可以溝通。 圖1 工研院資通所車載資通訊與控制系統組副組長李夏新指出,反應時間就是車聯網最重要的技術指標。 除了車對車通訊的V2V之外,基礎建設與車輛的通訊V2I重點包括:地圖訊息與SPaT(Signal Phase & Timing)的路口交通號誌資訊。李夏新直言,車輛在路上行駛,速度動輒上百公里,而且馬路上突發事件瞬息萬變,反應時間就是車聯網最重要的技術指標,目前的多項無線通訊技術中,只有WAVE/DSRC可以滿足主動式安全對於反應時間的需求。一般而言,交通訊號違規警告(Traffic Signal Violation Warning)約0.1秒,彎道車速警示(Curve Speed Warning, CSW)約1秒,緊急電子煞車警示(Emergency Electronic Brake Light, EEBL)約0.1秒,碰撞前感測(Pre-Crash Sensing)更僅約0.02秒。 工研院近年也利用現有軟硬體技術,發展一系列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iRoadSafe,李夏新解釋,該系統的運作原理與流程為,使用雷達與光達偵測車輛與行人,接著路側運算單元與車輛運算單元會根據接收到的感測訊息,推估碰撞的可能,分別透過路側安全警示與車內安全警示發報警告,提供行人或駕駛預警,降低事故發生風險,再將資料上傳至後台儲存。 C-V2X R17版本改善延遲性 DSRC目前雖能提供較低的反應時間,滿足預防碰撞警示、隊列行駛(Platooning)與部分先進駕駛輔助功能,但傳輸速率僅達27Mbps,4G LTE...
0

是德網路安全產品全面防禦車聯網攻擊

是德科技(Keysight)日前宣布推出最齊備的網路安全產品,包括軟體、硬體和服務,可以全面化解車聯網的網路攻擊疑慮。 現代人的生活已離不開網路。然而,網路不只帶來娛樂和舒適的生活,同時也開始危害到汽車駕駛的安全性。網路技術的效益不言可喻,但其攻擊風險,例如惡意的駭客活動,也形成莫大的威脅。事實上,如果汽車遭受網路攻擊,其後果甚至可能致人於死。Consumer Watchdog 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連網汽車所隱含的網路安全風險。 是德科技深知這些風險,因而開發了各種解決方案,藉以測試並量測車聯網技術,例如近期發表的汽車網路安全防護服務,便可在部署車聯網元件之前和之後,驗證個別或整體元件抵擋威脅的能力。 此外,是德科技的Ixia Solutions Group(ISG)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各種可靠的驗證方式,確保車聯網4G/5G無線存取網路(RAN)基礎設施,以及支援企業營運管理之後端資料中心的安全性。ISG可視度解決方案提供經過強化的基礎設施,可增進運作中的網路安全工具套件的效率。從引擎控制單元(ECU)一直到雲端資料中心,是德科技都有相對應的測試和量測解決方案,可提供嚴密的網路安全防禦。 是德科技Ixia事業群總裁Mark Pierpoint表示,在汽車進入製造階段之前及早進行評估絕對有其必要性,如此才能為顧客提供安全耐用的汽車,否則等到生產後才發現潛在問題,不但更為勞民傷財,甚至還可能造成駕駛和乘客傷亡。 一旦連網汽車上路,除了需要保護消費者安全,還需持續偵測並消除網路安全威脅。網路安全測試早已是不可或缺的防禦措施,汽車業者須確保連網汽車具有滴水不穿的安全策略。 是德科技提供多元的解決方案,避免汽車遭到網路挾持(Cyber-hijack),其中有汽車網路安全防護服務,可以驗證隱藏於連網汽車中的既有攻擊因素;以及汽車閘道器安全測試,可驗證車聯網的安全分區和安全狀態;和網路安全測試,驗證網路基礎設施和後端資料中心並進行壓力測試;另有應用與威脅情報(ATI)研究中心,可確保安全測試涵蓋最新的應用軟體和安全攻擊模擬;網路安全可視度,可全面洞察在車聯網中傳輸的所有訊務,進而提升安全基礎設施的效能。
0

Panasonic開發79GHz雷達系統 減少30%交通事故

隨著科技不斷演進,車聯網(C-V2X)技術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同時也更加促進智慧運輸系統(ITS)的發展。然而,亞洲地區由於人口密集,交通狀況與歐美國家大不相同,適用歐美交通環境的技術不一定適合亞洲地區。為改善亞洲地區的交通狀況,松下台灣(Panasonic Taiwan)攜手資訊工業策進會(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III)研發79GHz雷達系統,有效降低30%交通事故發生機率。 Panasonic Taiwan副執行長青山恭弘表示,為了進一步改善日本、美國和亞洲地區不同環境中的交通技術,Panasonic針對ITS進行了許多調查與研究,為了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傾力研發可以精確監測交通流量的79GHz雷達技術。 青山恭弘指出,自2010年以來,Panasonic一直致力於研究79GHz雷達技術,目前已經可以精確地監測交通流量與物件。Panasonic將這項技術與III的CCTV影像技術(深度學習)相結合,利用此系統可以在道路上測試現場的交通狀況。79GHz雷達藉由檢測反射回來的高頻波形,在惡劣的天氣與黑暗中都可以高度精準地感測物體與交通狀況。 79GHz雷達結合CCTV可以更有效偵測交通狀況。 青山恭弘進一步說明,由於大多數交通事故是粗心駕駛以及超速違規所造成的。然而經由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在下雨的情況下或是夜間的肇事次數又是其他時候的兩倍以上。因此針對雨天雨夜晚採取應對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減少交通事故發生。Panasonic與III合作的79GHz雷達系統可以預防52%的交通問題,例如超速、闖紅燈、違反停止號誌等。另外有58%的交通事故都發生在十字路口,因此在十字路口安裝79GHz雷達系統,以台灣的交通狀況來看,可以有效減少至少30%的交通事故。 另外,青山恭弘也提到,Panasonic為了讓技術更適應複雜的交通場域,要了解亞洲的交通環境,台灣是非常合適的研究場所。同時,與當地的技術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進步動力,因此Panasonic希望能與III保持密切合作,致力於開發新一代C-V2X的技術。
0

智慧城市2023年投資支出達1,890億美元

產業研究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研究顯示,2023年智慧城市計劃的全球支出將達到1,895億美元。主要花費在彈性能源和基礎建設項目,其次是數據驅動的公共安全和智慧運輸。總體而言,這些優先領域將占2019~2023年預測中所有智慧城市支出的一半以上。 IDC指出,雖然智慧電網和智慧電表投資仍占智慧城市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但其他領域的成長更為強勁,涉及智慧交通和公共安全,以及與平台相關的案例和數位雙胞胎在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中越來越普遍。在預測期內將獲得最多支出的應用與主要戰略優先事項緊密結合:智慧電網、安全監控、先進公共交通、智慧戶外照明和智慧交通管理。這五個應用將占2019年所有智慧城市消費的一半以上,儘管到2023年它們的比重將有所下降。五年預測中支出成長最快的應用是車聯網(V2X)聯結、數位雙胞胎和穿戴式設備。 在虛擬新加坡專案的推動下,新加坡仍將是智慧城市計劃的最大投資者。紐約市將是第二大支出,其次是東京和倫敦。北京和上海基本上排在第5位。在區域發展上,美國、西歐和中國將占整個預測中所有智慧城市消費的70%以上。日本,中東和非洲(MEA)的智慧城市消費成長最快,年複合成長率約為21%。  
0

2024年全球車聯網產業規模突破450億美元

車聯網產業發展迅速,除了車廠之外各國政府也積極推動法規的訂定,強化車輛主動安全系統的建置,加上5G服務的陸續商轉,根據產業研究機構Ameri Research研究指出,預計到2024年全球車聯網產業規模將突破450億美元,其中以北美與歐洲市場規模最大,也將帶領車聯網產業的發展。 2019年車聯網產業規模將超過260億美元,北美市場規模約100億美元,歐洲市場規模約120億美元,到2020年以後5G V2X服務陸續導入市場,為車聯網產業發展提供更大發展動能,到2024年整體產業規模突破450億美元,其中北美市場約170億美元,歐洲市場產業規模更將挑戰200億美元,同時亞太市場發展也將持續加速。  
0

宜特晶圓後段製程廠取得IATF 16949資質

宜特宣布其晶圓後段製程廠(竹科二廠)正式取得第三方認證機構頒發IATF 16949:2016汽車品質管理系統認證,並透過其核發之IATF 16949符合性聲明 (Letter of Conformance, LOC),確立宜特竹科二廠具備車電供應鏈標案之資質與能力。 隨著車聯網發展,先進智慧車用電子產品成為近年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吸引許多國際半導體大廠積極投入車用電子半導體產業。而特別在功率半導體元件,其更成為車用電子、電動車勢不可擋的必備元件,根據統計,功率半導體元件更是電動車成本佔比僅次於電池的第二大核心元件。 由於市面上在功率半導體元件的後段晶圓製程中產能不足,及客戶龐大需求下,宜特在2018年預見此市場趨勢下,正式跨入「MOSFET晶圓後段製程整合服務」(竹科二廠),一個介於晶圓代工(Front-End)到封裝(Back-End)之間的製程代工量產服務就此誕生。 經過年餘努力,宜特晶圓後段製程廠(竹科二廠)於2019年4月正式取得IATF 16949:2016汽車品質管理系統資質,IATF 16949是由國際汽車推動小組(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ask Force, IATF)成員制定,主要在提供全球汽車產業客戶更優質之產品,並制定汽車行業通用的品質管理體系要求。 而宜特晶圓後段製程廠透過第三方認證機構核發之IATF16949:2016 LOC,意味著宜特竹科二廠,已具備車電供應鏈標案之資質與能力。宜特晶圓後段製程廠(竹科二廠),可提供包括正面金屬化(Front Side Metallization, FSM):化鍍、濺鍍,及BGBM晶圓薄化,背面研磨(Backside Grinding, BG)、背面金屬化(Backside Metallization, BM),藉此為客戶打造整體性解決方案。 宜特科技業務資深副總 鄭俊彥表示,宜特在半導體驗證分析本業上,擁有專業的經營團隊與厚實的分析實力,長期以來致力於開發及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如今,從車用可靠度驗證分析本業,走向晶圓後段製程,並取得IATF 16949:2016汽車品質管理系統資質,奠定宜特在晶圓後段製程的開發實力,可提供滿足國際車廠供應鏈需求的製程服務,成為國際車廠信賴的夥伴。
0

是德科技V2X測試解決方案取得OmniAir認證

是德科技(Keysight)日前宣布其車聯網(V2X)測試解決方案(E6953A DSRC V2X)已獲得OmniAir聯盟授予的OmniAir合格測試設備(OQTE)認證。OmniAir聯盟為行動業界領導組織,以促進智慧交通系統(ITS)、收費和聯網車輛互通性以及認證為成立宗旨。汽車製造商及其供應商積極投資於 V2X 技術,以提升汽車安全性與效率,並滿足聯網汽車應用需求。 Keysight E6953A DSRC V2X測試解決方案可提高汽車OEM製造商及供應商對其開發之裝置和軟體的信心,使其無須擔憂無法通過全球業界現行標準和法規中對於互通性和相符性的要求。 OmniAir根據OmniAir聯盟的專用短程通訊(DSRC)測試規範,確認是德科技V2X測試解決方案通過V2X實體層(PHY)和協定相符性認證。Keysight's E6953A DSRC V2X測試解決方案可根據SAE J2945/1、IEEE 802.11p、IEEE 1609.2、IEEE 1609.3 和 IEEE 1609.4標準,實現OmniAir聯盟WAVE-DSRC之全面自動化測試。 OmniAir執行董事Jason Conley表示,OmniAir很榮幸能與是德科技這樣的頂尖公司合作,其世界級能力和專業知識必能帶動OmniAir的V2X測試和認證計劃的進展。 是德科技汽車與能源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裁暨總經理Siegfried Gross表示,身為OmniAir長期成員和測試計劃參與者,是德科技很高興能通過OmniAir的DSRC認證。是德將持續與OmniAir和其他業界領導者合作,為新興V2X標準提供類似的解決方案。 韓國必維驗證(BV Korea)亦採用是德科技E6953A DSRC V2X測試解決方案,取得OmniAir授權測試實驗室資格(OATL),使得BV Korea能夠為不斷擴大的V2X設計者和製造商生態系統,提供OmniAir認證服務。 韓國必維驗證總經理Todd...
0

V2X晶片/車款紛問世 2021將成車聯網應用元年

2019世界通訊大會(2019 MWC)如期於台灣時間2019年2/25~2/28登場。本屆MWC主題聚焦在智慧連結(Intelligent Connectivity),並將大會定調為Intelligent Connectivity元年,5G、AI、大數據(Big Data)、IoT將會影響未來的體驗;與此同時,車聯網應用也在MWC 2019當中紛紛亮相,車聯網相關業者均將2021年設定為車聯網商用元年,並以此時程為目標積極進行研發與建置。 MWC車聯網應用紛問世 車聯網可說是2019 MWC另一亮點,各大車廠、晶片商、通訊設備業者和電信商均在展會上秀出量產商用級產品;而5G汽車協會(5GAA)更於MWC 2019期間宣布,C-V2X行動車聯網技術將準備在全球地區廣泛推行。 與此同時,5GAA的成員如愛立信(Ericsson)、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Ficosa和Seat也相繼展示C-V2X應用。像是透過C-V2X直接連結用於城市安全駕駛(配有高精度地理定位解決方案),可預先得知下一個路口的狀況,包括盲彎右轉時偵測對向腳踏車或斑馬線上的行人路徑,且即時告知駕駛人即將進入路口;並使用路邊的寬頻訊號傳送器,透過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運用與其他車輛進行溝通。 其餘如Continental與Vodafone也展示為保護用路人而研發的數位安全防護(Digital Safety-Shield)應用;此一應用是透過5G連網技術搭配C-V2X通訊技術,讓道路使用者更容易了解所處環境,並在德國Aldenhoven 5G行動實驗室測試實際狀況。 為加速C-V2X發展,5GAA也和全球認證論壇(GCF)宣布將合作推動C-V2X技術的認證和測試;雙方將整合資源和專業知識,以解決目前在認證能力和流程方面的問題,以促進全球C-V2X發展並縮短C-V2X產品的上市時間。 另一方面,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則宣布計劃在2021年發布首批支持5G和C-V2X的量產車型。這些車型將由吉利聯合高新興集團(Gosuncn)和高通(Qualcomm)子公司Qualcomm Technologies打造。高新興與Qualcomm Technologies將為吉利提供基於Snapdragon車用5G平台的5G和C-V2X產品。 吉利汽車早於2018年便發布了自動駕駛領域的G-Pilot四步戰略。目前,吉利汽車部分車型的自動駕駛水平已經達到Level 2,預測將在2021年提升部分車型至L3級別,同時搭載5G和C-V2X技術產品。吉利認為,在2021年發布的新車型將會激發市場對L2級別車型上5G和C-V2X的通訊需求,以及對L3級別無人駕駛技術的探索。 吉利研究院副院長沈子瑜表示,未來吉利汽車都會引入融合5G和C-V2X技術的產品,而該公司首款搭載L3級別無人駕駛系統的車款,將會成為打開5G和C-V2X時代的旗艦車型。 高新興集團董事長劉雙廣也指出,5G及C-V2X將成為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之一。此次與Qualcomm Technologies一起為吉利提供安全、可靠的5G和C-V2X連接和產品,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情;未來也會持續配合吉利實現高頻寬、低延遲的技術驗證,使其新車型能如期上市。 2021車聯網商用開跑供應鏈摩拳擦掌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表示,在MWC 2019,車聯網相關業者均將2021年設定為車聯網商用元年,並以此時程為目標積極進行研發與建置。在網路通訊端,半導體、設備與車廠深度合作,陸續提出整合Wi-Fi、藍牙、GPS、可雙頻支援DSRC/C-V2X、可跨區等具通用性的量產級解決方案,以進一步降低聯網車與電信網路在設計與生產上的複雜度。 晶片商力攻V2X商機 高通/華為率先出擊 為達到2021車聯網商用目標,晶片業者可說是加快布局腳步,推出相關產品,以搶占市場先機,高通、華為尤為積極,旗下的V2X方案皆已亮相。 高通於2019 MWC展會期間發布針對新一代連網汽車所打造的Snapdragon車用4G平台及Snapdragon車用5G平台。Snapdragon車用4G及5G平台具備整合式C-V2X直接通訊技術、高精準度多頻全球衛星導航系統(HP-GNSS)以及射頻前端(RFFE)功能,用以支援全球主要電信營運商使用的關鍵頻段。 高通技術公司產品管理資深副總裁Nakul Duggal表示,最新的Snapdragon車用平台將有助於推動連網汽車進入5G時代,提供數千兆位元且低延遲的連線速度、精準到巷弄程度的導航能力以及完整的整合式C-V2X解決方案,以提升車輛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用路安全。透過這些新的無線解決方案,可支援汽車製造商、一級的道路基礎設施消費者,開發出更快速、更安全且更有鑑別度的新一代連網汽車產品。 據悉,Snapdragon車用4G平台是高通技術公司的第六代多模LTE車用數據機,其設計旨在支援最高達5個LTE載波聚合的全維度多重輸入多重輸出(FD-MIMO),讓此平台能夠使用全球電信營運商布建的各種頻譜。 另一款Snapdragon車用5G平台則符合3GPP Release 15規範,且因利用了高通旗下5G新空無線電創新技術及解決方案,此平台可支援FDD及TDD網路,以及獨立式(SA)和非獨立式(NSA)運作模式。此外,Snapdragon車用5G平台亦設計用以支援各式各樣的新興行動服務模式,而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車用平台中支援雙卡雙通功能,讓汽車和駕駛可各自選擇專屬的網路營運商資費方案,並透過遠端服務提供進行管理。 此外,Snapdragon車用4G及5G平台皆具備IP加速(IPA)功能,優化LTE與輔助高通Wi-Fi 6產品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同時亦支援高通車載資通訊軟體開發套件(SDK),提供應用程式開發的環境;整合式C-V2X技術透過支援直接V2V和直接V2I通訊,以及搭載4G和5G的WWAN汽車連網(V2N)能力,協助改善道路安全意識、改善交通效率以減少壅塞情形並增加運輸容量。 不僅如此,新推出的車用4G和5G平台還支援同步多頻率與多重衛星全球導航系統(GNSS),包括全球定位系統(GPS)、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及準天頂衛星系統(QZSS)等,並配有高通慣性導航技術3(QDR3),此優化的技術可用以提供精準度極高的定位能力,搭配全面且幾乎可隨時隨地使用的3D導航解決方案。 至於華為則是發布5G多模終端晶片「Balong 5000」,可支援多種豐富的產品形態,除了智慧手機外,還包括家庭寬頻終端、車載終端和5G模組等。華為指出,Balong 5000是全球首個支援V2X的多模晶片,可以提供低延遲、高可靠的車聯網方案。 據悉,Balong 5000具備小體積、整合度高的優勢,能夠在單晶片內實現2G、3G、4G和5G多種網路模式,有效降低多模間資料交換產生的延遲和功耗;並支持SA和NSA組網方式,可以靈活應對5G產業發展不同階段下使用者和運營商對硬體設備的通訊能力要求。 另外,Balong...
0

測試/法規驗證/展示/試運行有去處 台灣自駕車場域啟用

依據目前國際上自駕車場域規劃類型,以及財團法人車輛中心的研究分類,考量其功能與定位,自駕車實行的場域可分為四大類,包含有:第一,產品測試場域(Test-bed)提供業者產品開發所需之封閉式場域。第二,法規驗證場域(Validation site)可執行政府主管機關相關法規要求,封閉式驗證場域。第三,展示場域(Demo site):提供業者產品展示、可兼具民眾體驗、社會大眾教育功能之封閉式或開放式場域。第四,示範運行場域(Pilot Zone):提供業者商轉及政府推動之考量,尋求社會大眾推廣。 台灣各地方政府推動自駕車場域之進度不一,但約可基於四大型態之定義進行初步分類,下列舉例說明。 產品測試場域 桃園虎頭山物聯創新基地 展望自駕車產業未來,桃園市政府將規劃自動駕駛車輛的研發、生產、營運在地化,並建立自駕車測試平台,提供相關零組件、人工智慧應用、整車廠商進行技術測試及驗證。園區預計2019年5月落成,位址在桃園南崁溪畔,基地面積4.7公頃,第1期基地約1.3公頃,打造為自駕車測試場域及資安物聯網實證平台。第二期,將剩餘的3.4公頃土地,規劃打造創新基地公園,成為具有「桃園矽谷」風格的園區。 園區設施規劃包含有:第一,「自駕車測試場域」:基地中的智慧車輛實證平台,提供自駕車相關零組件廠商可於場中實地驗證;第二,「模擬系統先行驗證自駕方案」:採用NVIDIA電腦架構,設置模擬與驗證系統,提供廠商驗證駕駛決策系統;第三,「建置資安物聯網實證平台」:資安團隊可建立符合ISO17025標準的檢測實驗室,強化企業供應鏈的資安管理。 桃園市政府規劃先在虎頭山基地設置封閉式車聯網基地,未來還會擴大在中壢青埔地區推動開放式基地。桃園長期以來是車用電子和汽車零件製造的重鎮,若再結合物聯網、AI等新興技術,可提高驗證測試能力並發展車聯網與自駕車產業。 為來潛在參與的業者廣泛涵蓋以下產業,如車用附件系統(如瑞智精密、葳天科技)、車用儲能系統與電源管理系統(如明基材料)、系統整合(如華城電機)、驅動馬達與控制模組(如瑞智精密)、自動駕駛(如研華、宏碁),還有汽車製造廠(如國瑞、福特、中華汽車)。桃園市政府冀望以此基地為基礎,可望帶動車聯網與自駕車產業發展。 法規驗證場域 北投士林/台南沙崙 台北市政府早在2017年8月,透過台北市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畫,完成信義路雙向公車專用道自駕小巴夜間測試後,更進一步自2017年11月開始籌畫,因應產業於自駕技術發展之完整應用情境之需求,擬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約10公頃的實證場域,透過產官學研的公私協力合作,推動北士科自駕車實證場域計畫。 北士科技園區內的場域規劃完整的道路基礎設施,並開放業者及研究單位以真實道路情境模擬場域,提供車聯網、自動駕駛及基礎設施智慧化之技術測試。測試項目涵蓋以下功能:固定站點停靠載客、車輛與號誌溝通、依照指示路徑方向行駛、依據速限行駛、夜間行駛情境、行車周遭環境判讀、依據指定路徑行駛,以期可作為上路實測之準備,將創造自駕車產業發展利基,加速智慧交通服務於台北落地的時程。 為了讓無人自駕車能安全在道路上行駛,必須先驗證自駕車是否與交通號誌精準整合,台北市政府規劃業者先行在北士科自駕車實證場域進行測試,並在中央政府相關法令支持下,取得試車車牌後,在確保安全性與可靠性的前提下,未來有望鼓勵業者在台北規劃打造自駕小巴的商業服務。 行政院於2017年4月核定通過,推動台南沙崙為自駕車示範場域,基地東側為核心區C區,西北側為高鐵台南站、台鐵沙崙站,面積2.223公頃。自駕車試驗場域的定位,將結合沙崙科學城推動低碳智慧城市概念,成為智慧交通系統,進一步協助國內自駕車產業發展。 基於以上政策依據,台南市政府與科技部結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規劃自駕車試驗場域暨智慧綠能行控中心計畫。該計畫重要的推動策略有,第一,封閉型測試場與開放式固定自動輔助駕駛服務路線之規劃及建置;第二,建造具創能、儲能、節能與系統整合概念之智慧綠能行控中心;第三,評估與架設車聯網路系統(如5G);第四,輔助設備與後臺管理系統之建置。 台南沙崙自駕車試驗場域暨智慧綠能行控中心工程,可分為自駕車試驗場域、行控中心(含整備間)及系統及設備工程等三部分,興建費用2.72億元。場域工程進度,在2018年11月時,已完成智慧安全路口完成車機R2V以及CMS安全警示測試,以及號誌架設,目前正進行景觀植栽工程;至於行控中心已完成內部裝修,正進行周遭環境整建。 台南沙崙封閉式測試場域面積約2.5公頃,包括沙礫道路、模擬隧道、鐵路平交道等常見各種道路狀況。涵蓋了包含四種市區道路、三種郊區道路、六種特殊路況等十三種情境,四橫五縱的棋盤式規劃,進行中型巴士以下與時速30公里以下的自駕車測試,還有展示之用。營運規劃的型態上,有產品測試場域、法規驗證、展示場域、示範運行等,協助政府推動綠能科技產業,營造適合國內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研發環境。 台南沙崙自駕車試驗場域2018年下半年完工,預計2019年一月對外開放測試。計畫第一階段目標為完成封閉式自駕車測試場域,第二階段為完成開放式固定自動輔助駕駛服務路線。第三階段則期盼能在三年內完成開放式測試場域,但因牽涉範圍較廣,還需中央政府相關法規的支持方可克服。 透過台南沙崙自駕車試驗場域的投入,冀望可達到經濟部宣示在2020年實現3個旗艦團隊:自駕電動小型巴士、自駕商用物流車及電動自駕中型巴士,於開放場域進行美國SAE Leval 4測試(特定道路與環境下進行全自動駕駛運行)之目標。 展示場域 桃園農業博覽會園區 桃園市政府依據桃園國產自動駕駛電動車計畫,結合美國科技廠商LINKAY Technology、社團法人中華智慧運輸協會攜手合作,於2018年4月桃園農業博覽會試運行,採用4.6米電動小巴為載具,打造國產化自駕小巴接駁。 無人小巴在農博展覽期間的行駛路線全程800公尺,路程約10分鐘,時速在8~10公里。沿途包括了4次左彎、1次右彎和一個S型彎道,還有面臨各式天候人潮下,需要遇障煞停以及重新起步的駕駛情境。 目前規劃的自駕車電動巴士類型涵蓋兩種產品策略,瞄準目標企業客戶,推出相關商業模式應用。第一為封閉區域如樂園、學校、機場航廈等接駁工具的4.6米自駕小巴;第二為開放區域中,作為如捷運最後一哩(last mile)接駁工具的6米自駕中巴。清楚的產品策略勾勒出新創公司積極搶進自駕車市場的願景與企圖。 示範運行場域 臺中水湳智慧城 臺中水湳經貿園區半封閉式固定路線場域,今年(2018年)先配合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活動,進行自駕車示範運行。水湳園區將規劃兩項重要基礎設施,第一。整合自駕車測試監控管理平台:包含智慧自駕車管理、路側交控設施整合、車聯網及路側通訊網路。第二,建立模擬環境訓練平台:建構花博場域模擬環境與高清地圖,並利用模擬平台,訓練自駕車進行決策推論與邏輯推論。 台灣各地方縣市政府呼應生態永續、低碳宜居與智慧交通的全球趨勢,協同中央政府資源挹注協同產學研各單位,持續引進多元、綠能與科技的新型運具,其中自駕車、自駕巴士,正是可作為公共運輸的新型態延伸運具。 自駕車科技創新,需要實際道路與場域進行測試驗證,在台灣各地方政府紛紛積極推動自駕車測試驗證場域的規劃,可望創造後續龐大效益,包含: 帶動國內產業發展 可帶動國內自駕車關鍵零組件與關聯產業發展,掌握關鍵技術自主性,培養在地化核心人才與團隊。(如桃園虎頭山、臺中水湳) 成為法規試行標竿 配合中央法規鬆綁,以安全性與穩定性取得試車牌,並逐步在半封閉場域與一般車輛混合行駛,滿足商業化服務應用之可行性。(如北投士林、台南沙崙) 拓展國際市場潛力 展望國際市場,基於台灣特有應用環境下所發展之自駕車技術,針對具類似複雜交通環境的國家為潛在客戶,成為技術輸出領先國家。(如新北士林口、桃園虎頭山、臺中水湳)。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涂家瑋  
0

搶攻自駕車商機 聯發科首款超短距毫米波雷達問世

聯發科近日在IWPC國際無線產業聯盟(The International Wireless Industry Consortium)舉辦的研討會上推出首款超短距毫米波雷達平台「Autus R10」,該產品整合天線,可支援汽車製造商部署的環繞雷達系統,以偵測車輛周圍360° 範圍內的障礙物或車輛,為駕駛人提供包括盲區監測(BSD)、自動泊車輔助系統(APA)和倒車輔助系統(PAS)在內的多種應用,提升駕駛安全。目前 Autus R10 已經量產,將於 2019 年上半年上市。 聯發科技副總經理暨智慧車用事業部總經理徐敬全表示,在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的先進技術上,該公司透過Autus晶片品牌,結合人工智慧、通訊、感測器、以及多年來積累的多媒體技術和先進的晶片製程,為汽車電子前裝市場打造了完整的車載晶片和高度整合的系統解決方案,從而降低汽車製造商的開發成本,並大幅提升消費者的智慧行車體驗。 據悉,Autus R10具備體積小巧、高性能、成本優化等優勢,並採用CMOS製程技術,整合基頻DSP、射頻、封裝天線於一體,僅需要一個簡單的三線介面來連接外部的電子控制單元(ECU)。 此外,由於該產品整合天線設計,使其應用上的探測距離範圍為10公分至20 公尺,最近探測距離則小於10公分。其精確的近距離探測可被應用於高密度、擁擠的市區場景;且採用77/79GHz頻率,可做到5公分距離的精確解析度和偵測性能,從而實現更高的物體辨識率、更快的回應速度。 同時,Autus R10提供水準視角(FOV)大於130°的偵測範圍,能明顯減少雷達的使用數量,垂直視角大於90˚的設計則彌補了目前各類感測器的偵測盲區,降低事故發生率。其應用可涵蓋停車輔助、自動停車、停車位測量、後方自動緊急制動、兩側來車警示、開門警報、短距離盲區監測等。 聯發科指出,繼2019年1月發布汽車電子晶片品牌Autus之後,該公司致力發展車載通訊系統、智慧座艙系統、視覺駕駛輔助系統及毫米波雷達解決方案等四大領域,為汽車產業帶來創新的解決方案。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