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物聯網

物聯網

- Advertisment -

德國萊因揭示物聯網重點

德國萊因近日舉辦科技連接未來論壇,齊聚探討5G、物聯網發展趨勢與資安挑戰,並有相關展位現場說明。此論壇活動邀請到多位專家同台分享科技趨勢與前瞻技術,包括交通部郵電司司長王廷俊、聯發科技通信系統設計部傅宜康博士,微軟Azure事業群資深協理馮立偉,工研院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分析師沈怡如,逢甲大學副教授陳家豪等產官學專家一起分享5G商機、車輛轉型與交通管理、智慧節能應用等熱門話題。為帶動智慧城市發展,交通部郵電司司長王廷俊特別介紹5G通訊技術標準與商用市場發展時程及整體的頻譜規劃原則,而德國萊因的電子電氣產品服務經理吳政璋及資深業務開發經理陳綺君則分別提醒雲端應用電源需考慮的因素、資安攻防應該注意哪些,從硬體安全到軟體安全的多角度探討,讓人快速掌握IoT發展重點,現場吸引超過200位產業菁英與業內人士參與。 5G加速全球商轉,物聯網物件將快速增長。產業面除了加速物聯網基礎建設與創新應用導入外,也將面臨更廣泛的安全管理與資安風險。智慧裝置的普及,每一個使用者都需認知到裝置可能被入侵與操縱的可能性,物聯網科技讓連線更容易,因而連網相關軟硬體更新與管理就更加重要。從感測技術、無線通訊、雲端運算到數據管理,企業須為客戶評估及提供更高的安全支援,如何降低與管理風險。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國際趨勢是,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法(GDPR)與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CPA)這兩版法案背後,透露出個人資料保護法案的影響範圍,從數位服務商擴大到產品製造商。資料保護不僅是數位服務商的責任,甚至需要做到源頭管理。GDPR也指出在產品/服務設計之初,就應考慮隱私保護的需求。 在科技推波助瀾下,物聯網將進入跨界融合新階段,與區塊鏈、AI、5G等技術結合,所帶來的商機不可言喻,有意跨足IoT 商機業者須先掌握市場概況、了解各國通訊標準及資安要求,才能確保物聯網產品安全與資訊安全。 在德國萊因的技術優勢與全球網絡下,以「通訊技術」與「資訊安全」為服務核心,提供IoT相關安全服務,並將於2019年10月24日發表《2019年台灣物聯網通訊技術與資訊安全白皮書》,以豐富實務經驗協助業者把握商機創造價值。  
0

莫讓電力靜靜流失 電源晶片靜態電流消耗是關鍵

隨著物聯網概念興起,不僅消費性電子產品,連很多工業設備都開始改用電池供電。為了盡可能延長系統的運作時間,甚至做到產品生命週期內完全不用換電池或為電池充電。為達此目標,電源設計者除了考慮工作時的轉換效率外,電源晶片本身的功耗也得斤斤計較,並促使晶片業者持續推出靜態電流更低的新產品。 德州儀器電池管理系統產品線經理王世斌指出,以往電源工程師在進行系統電源設計時,最關注的往往是電源轉換的效率,而忽略了電源晶片本身的耗電,也就是所謂的靜態電流。但隨著物聯網興起,與感測跟資料採集相關的應用越來越多,工程師如果只注重效率,沒有把靜態電流納入考量,會形成很大的盲點。 德州儀器電池管理系統產品線經理王世斌表示,對經常處於休眠或待機狀態下的系統來說,靜態電流反而是系統功耗最主要的來源。 事實上,感測或資料採集這類電子系統,大多數時間都處在休眠或待機狀態,開機工作的時間很短。因此,電源工程師在設計這類應用產品時,必須特別注意電源系統的靜態電流,以及在輕載狀態下的轉換效率。否則,即便系統大多數時間都處在休眠或待機模式下,還是會從電池中不斷汲取電力,造成無謂的電力浪費。 有鑑於靜態電流這項規格的重要性,德州儀器近期推出一系列超低靜態電流的解決方案,其中有一款開關穩壓器的靜態電流已壓低到60奈安培(nA),並且在1微安培的輕載狀態下,還能保持80%以上的轉換效率。這項特性使應用產品的電池續航力大為增加,也讓系統設計人員有更多應用設計上的彈性,例如改用容量更小的電池,甚至一次性電池,並且把裝置設計得更精巧,以降低生產成本。 在業界開始注重靜態電流之前,很多應用產品開發者為了追求更長的電池續航力,只能採用容量更大的電池,造成應用產品的外觀尺寸難以縮小。但在精密估算系統的運作模式後,開發者不一定要使用那麼大的電池。 王世斌總結說,對應用場景進行深入分析,選擇最有利的解決方案,是類比晶片產業最有趣的地方。類比設計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一切都要看應用場景。就像有些應用經常處於休眠模式,也有些應用系統一直處在工作狀態,這時候轉換效率就會比靜態電流來得更重要。而針對這些Always on的系統,德州儀器也有對應的高轉換效率解決方案。
0

無晶體無線MCU穿針引線 IoT產品成本/性能/體積兼顧

無線微控制器為物聯網基礎 物聯網這個詞彙,描繪連線的各個面向,從汽車工廠中採用機器學習的自動化過程到遠端控制烤麵包機。這實際上是一個合適的詞彙,因為在許多情況下,「物聯網支援的產品」可能是指在需要下一階段自主功能範圍內任一系列「物件」(試想人工智慧),也可能指有助於生活更輕鬆的物件(例如烤麵包機)。 不可否認的是連線的需求相當普遍且不會改變,而且正在徹底改變建構問題陳述及其解決方案的方式。若沒有物聯網,今天就不可能討論數據的力量並運用從數據中獲得的情報提升生活品質。支援這些連線產品的核心技術就是無線MCU,它可將傳統的獨立感測器節點與網際網路對接。 雖然這些無線技術目前愈來愈廣泛被採用,但是物聯網的發展仍然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包括產品上市時間變長、成本增加和產品尺寸變大(無線技術造成額外的複雜性設計)。本文將以BAW技術的無晶體無線MCU為例,說明將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簡化物聯網設計性能仍須維持 BAW技術是整合式微機電(MEMS)單晶片諧振器的核心推動元素,諧振器是由夾在兩個電極之間的壓電材料組成(圖1)。這種材料可以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聲能,產生可靠的振盪,藉以產生高頻且穩定的時鐘輸出。穩定的時鐘可做為射頻(RF)計時的精確來源,使得射頻核心能夠可靠運作,而不會影響頻率誤差和嚴格溫度容許偏差等等的參數。 圖1 壓電材料做為諧振器,(a)為矽晶片;(b)為採用的BAW技術。 這項技術現已整合在TI的SimpleLink 系列無線MCU中,使得MCU不需要任何外部振盪器即可運作。如圖1所示,BAW諧振器完全整合在7mm×7mm四方扁平無引線(QFN)的CC2652RB裝置封裝中。透過提供精確的參考頻率為數位鎖相環(PLL)提供服務,使得PLL能夠在48MHz穩定運作。 為了在此溫度和電池(電壓)條件下實現優異的頻率穩定性,BAW諧振器擁有主動補償能力。這種主動補償在整合式射頻核心中執行,不會影響應用的MCU頻寬,而且使得裝置能夠在整個工作電壓(1.8V~3.6V)和溫度(-40℃~85℃)範圍提供40ppm的嚴格頻率誤差。 相形之下,外部48MHz晶體在室溫下出現合理的頻率誤差(典型值約10ppm),但是在整體工作範圍內往往會出現數十倍ppm的變化。因此,可以消除晶體選擇的複雜性(特別是在需要滿足嚴格的ppm要求時),藉以簡化設計決策。 無晶體設計的其他優點還包括平均節省晶體成本0.40美元~0.80美元,更不用說因為簡化材料清單而明顯降低晶體採購的風險(在外部晶體的交付週期很長的情況之下)。 圖2顯示裝置上整合式BAW諧振器與現成外部晶體的頻率誤差所呈現的典型範例圖。可以看出,無晶體無線MCU的頻率準確度與使用外部晶體的無線 MCU一樣好。注意對於Bluetooth Low Energy、Thread和Zigbee等通訊協定,40ppm是所需的頻率誤差規格,才能保持連線完整性,並確保資料傳輸的可靠。 圖2 CC2652RB無晶體無線SimpleLink MCU射頻準確度。 另外,可以在圖3中看到,支援BAW 的裝置處於同等狀態,而且不影響接收器靈敏度,或在工作狀態下出現性能下降。 圖3 CC2652RB MCU的接收器靈敏度。 現在,已經解決性能的重要面向,包括工作條件下的頻率誤差和接收器靈敏度,接著來看看整合式BAW技術的功耗。採用這種技術時,最好考量Bluetooth Low Energy等等標準無線通訊協定的使用情況。 請注意,BAW諧振器能緊密整合到Bluetooth Low Energy堆疊,且軟體能夠以智慧的方式開啟諧振器(工作週期),以大幅降低功耗。使用整合式BAW諧振器,通常會在500µA的範圍內產生額外的功耗。表1說明典型的工作週期應用,使用BAW諧振器時有功耗的增加導致總功耗的增加最小化。 可以發現頻率準確度對於接收器靈敏度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接收器可以在保持預期PER(封包錯誤率)時識別最弱的訊號。 連網產品呈現的新興趨勢是無線技術擴及醫療市場,提供顯著生活品質的改善。物聯網的許多應用包括心律調節器、連續血糖監測儀、輸液泵和遠端患者監控系統已證實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主因,能夠以簡單且低成本的方式在全球發展高品質醫療服務。在醫療穿戴式設備中,實現無線連線必須考量最重要的設計考量因素:空間最佳化。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看出節省的每平方公釐空間對於產品的使用極為重要。 圖4顯示使用外部晶體的CC2652R裝置電路板配置圖。該圖特別顯示外部晶體使用的空間以及所需的走線路徑。綜上所述,無晶體MCU實現前所未有的整合度,為物聯網產品帶來令人振奮的新境界,改變在邊緣節點中採用、實現和使用無線技術的情況,同時提供更智慧的方式進行連線。 圖4 電路板配置顯示Launchxl-cc26x2r1上的外部晶體使用的空間。 (本文作者皆任職於德州儀器)
0

施耐德全面展出半導體產業創新能源解決方案

5G、AI、物聯網與自駕車的發展可望於2025年將全球IC營收提升到1,728億美元,同步帶動半導體產業擴廠與產線更新的需求;產線投資的高昂成本與日趨複雜的製程技術,則令半導體業者對廠區規劃的要求日益嚴苛,使得具效益與穩定性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成為台灣半導體業者穩健發展、尋求超越中國及南韓的關鍵。在半導體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完整展出開放式物聯網EcoStruxure解決方案,從軟硬體、專家團隊到資產全生命週期管理,全方位協助業者打造高效能、安全、環保的能源解決方案。 耐德電機曾與英特爾(Intel)、甲骨文(Oracle)、三星電子(Samsung)等對關鍵電力有高度需求企業共同合作開發能源解決方案,並獲Intel選為策略性合作夥伴、頒予首選供應商獎,充分瞭解半導體業者在能源及廠房管理的痛點與需要。 施耐德電機台灣區總裁毛莉莉表示,除了基本的軟硬體產品,是否能在安全環境中運行、是否具備深度know-how的專家團隊、未來有無擴充性以及完善的資產全生命週期管理,更是半導體解決方案所必須。資安管理更是半導體產業關切的重點;施耐德電機產品通過多項資安認證,與多家國際企業的合作已證明施耐德電機系統的資訊安全性,我們更已加入國際自動化協會(ISA)成立的全球資訊安全聯盟,協助制定全球資安規範,將豐富的資安管理經驗分享給全球產業。 EcoStruxure是施耐德電機開發的創新解決方案,搭配工業物聯網(IIoT)設備的聯網感測、分析、擴增實境等先進的數位科技應用,可針對配電、電網、樓宇、IT企業機房、機器與廠房等提供節能安全控制、自動化與資產設備管理等客製化的解決方案。EcoStruxure迄今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其OT設備端佈署地點超過48萬個,擁有2萬多名系統整合商和開發人員,並連結超過40種數位服務及160多萬項資產。 保護電驛是配電盤中最重要的組件,對廠房電力的穩定舉足輕重。施耐德電機將保護電驛智慧化,其中壓保護電驛Easergy P5具備多種功能,包括支援七種通訊協定、內建弧光保護,符合IEC 61850 Ed. 1和Ed. 2的資訊安全防護標準;Easergy P5更採用抽換式設計,需要維護時不需停機,10分鐘內迅速復原,大幅降低維護成本與時間。Easergy P5並整合IoT數位應用體驗,施耐德電機專家可根據EcoStruxure平台三層架構所收集的資料進行預測分析,協助客戶保護與控制關鍵資產。
0

NI/蔚華結盟創造雙贏 半導體測試業務大有斬獲

美商國家儀器(NI)與蔚華在五月中宣布結盟後,短短三個多月內,雙方的合作已經有初步成果展現。深耕半導體設備市場三十餘年的蔚華,與NI在半導體測試機台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出了針對市場需求所打造的標準化、可擴充的半導體測試解決方案,並在半導體景氣疲軟的2019年上半,協助NI在大中華區繳出了半導體市場營收翻倍的好成績。 NI台灣區總經理林沛彥表示,該公司的測試儀器在晶片設計/研發端,一直有相當不錯的市占率,但進軍晶片量產測試市場,則是在最近5~6年才開始。目前已經有許多整合元件製造商(IDM)採用NI的半導體測試設備進行量產測試,在IC設計公司方面,許多與無線通訊有關的IC設計大廠,也是NI半導體測試設備的客戶。 NI與蔚華宣布結盟數月後,在大中華區半導體測試設備領域繳出不俗的營運成績。圖左為NI台灣區總經理林沛彥,右為蔚華科技總經理高瀚宇。 接下來,NI的半導體測試業務要進一步擴張,必須要開始耕耘專業委外封測廠(OSAT)這個客戶族群。而當業務發展到這個階段,尋找專業夥伴是非常關鍵的,因為OSAT跟IDM或IC設計公司不同,IDM或IC設計公司只要測試自己的產品,但OSAT應對的是來自各家晶片廠的測試訂單,測試需求十分多元化。而且,因為OSAT廠的測試線運作是不中斷的,需要極大的工程團隊支援能量,這是目前NI的組織架構無法滿足的。 深耕半導體設備市場至今已有32年歷史的蔚華,擁有非常強大的工程支援團隊,並在OSAT業內廣獲客戶信賴。另一方面,蔚華對OSAT客戶群的需求也有很深的理解,因此在五月雙方宣布結盟後,蔚華協助NI重新檢視了既有的半導體測試設備產品線,並共同打造出標準化、可擴充的半導體測試解決方案。此方案確實打中OSAT客戶的需求,也讓NI跟蔚華在OSAT市場取得好的開始。 蔚華總經理高瀚宇則認為,該公司與NI的合作,確實有助於在OSAT市場創造雙贏局面。OSAT業者不只要測試機台,還需要探針、探針卡與大量的應用工程師支援,而這些都是蔚華能提供的價值。 蔚華與NI結盟後,將NI的測試機台搭配蔚華的分類機、探針、探針卡等經銷產品,組成完整的測試系統,可為台灣及大中華區半導體產業提供更多元且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尤其,NI在射頻相關測試領域具領導地位,雙方合作將以此為起點,逐步擴大至其他類比或混合訊號IC測試範疇。 專注在類比、射頻跟混和訊號測試,是NI進入半導體測試領域以來一直採取的產品發展策略。與目前市場上已經存在的數位晶片測試機台相比,NI提供的測試儀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化,但如果晶片廠或OSAT業者想用數位晶片測試機台來進行類比或射頻測試,額外衍生的成本將非常高昂。這正是NI決定專注在類比/混訊跟射頻的原因,在這類測試領域,NI的測試方案有非常明顯的性價比優勢。 也因為NI的測試機台鎖定類比跟射頻測試,不做處理器跟記憶體晶片測試,因此在記憶體價格大跌,拖累整個半導體產業成長之際,NI的半導體測試業務並未受到影響。相反的,隨著5G、物聯網等應用興起,市場對射頻、混合訊號測試的需求明顯增加,為NI相關業務的成長創造出更大空間。而NI與半導體設備老牌代理商蔚華的合作,料將讓NI在半導體測試設備市場上,取得更多火力支援。
0

2020年全球企業用及車用物聯網端點數將達58億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20年全球企業用及車用物聯網(IoT)市場的端點數量將成長至58億件,較2019年增加21%。2019年底,全球使用中的端點數量則可望達48億件,比2018年提升21.5%。 公共服務將是2019年使用最多物聯網端點的領域,數量總計11.7億件,2020年將再增加17%,達13.7億件。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Peter Middleton表示,住宅及商用智慧電表,均能推升公共服務物聯網的採用率。另外,在建築入侵偵測和室內監控等相關使用案例的帶動下,實體安全領域可望成為2020年物聯網端點使用量排行第二名。 受連網照明裝置帶動,建築物自動化將成為2020年物聯網端點數量成長最快的市場(42%),其次為車用和醫療照護,預測2020年成長率分別為30%和28%。慢性病偵測是帶動醫療照護部門物聯網端點數成長的最主要項目;車用市場方面,具有嵌入式連網功能的汽車,將搭配各種附加裝置完成特定任務,例如車隊管理。 住宅智慧電表能更準確地測量並收取家用電費,將持續在2020年成為大中華區和西歐地區排名第一的使用案例,分別占兩地區整體物聯網端點數量的26%(大中華區)和12%(西歐地區)。相較之下,北美地區物聯網端點採用率最高的領域將是建築入侵偵測,其中門窗感測器就占全部物聯網端點的8%。 2020年全球端點電子設備營收預計為3,890億美元,且將集中在北美、大中華和西歐三個地區,合併計算則可望拿下整體市場營收的75%。2020年北美地區營收將達1,200億美元,大中華區為910億美元,西歐地區則以820億美元排名第三。 消費性連網汽車、連網列印及複印兩大類使用案例,將是2020年端點電子設備營收的最主要來源,分別為720億和380億美元。隨著電子零件日益複雜,且汽車製造商日後生產車輛時,導入連網功能的比例將逐漸提高,連網汽車在整體端點電子設備支出中將持續占有顯著比重。2020年印表機和影印機仍能貢獻可觀支出,但預計將慢慢式微。而隨著各國政府日益注重公共安全,室內監控等其他相關使用案例則將崛起。 Gartner研究副總裁Alfonso Velosa指出,未來業務單位將購入更多物聯網資產,卻未必能有針對資產支援方案、資料所有權或既有商業應用整合的相應政策,終端用戶必須為這樣的環境做準備。因此資訊長帶領的團隊須著手開發政策,並以資料架構為基礎發展一套新作法,以支援業務單位的目標,同時避免組織遭受資料威脅。 Alfonso Velosa補充,產品經理若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不僅要以物聯網為基礎提供客戶商業價值,還要清楚明白地傳達解決方案對特定垂直市場和相關商業流程的效益。
0

全球科技大廠領袖齊聚SEMICON Taiwan

高科技產業盛事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將於9月18~20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隆重舉行。隨著5G、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應用蓬勃發展,半導體先進技術需求大幅增加,驅動更多業者進軍半導體應用市場,SEMICON Taiwan今年規劃21大主題與國家專區和超過20場國際論壇,將聚集700家國內外領導廠商,展出超過2,200個攤位,預期吸引近50,000位專業人士參觀,將為展會規模創下新高紀錄。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最新的市場預測報告顯示,儘管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支出相對保守,但台灣半導體製造設備投資卻在先進製程及產能的帶動下異軍突起,將以21.1%的成長率超越韓國、躍居全球第一。而台灣因為擁有大規模晶圓代工和封裝基地,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材料消費地區,總金額達114億美元,表現相當亮眼。 2019年SEMICON Taiwan聚焦先進製程、異質整合與永續製造,同時呈現智慧製造、智慧汽車、智慧醫療、智慧數據等新興智慧應用趨勢。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秉持「引領科技潮流、推動技術演進、促進合作交流」的理念,SEMI服務平台已從半導體產業鏈上游全面延伸至智慧終端應用,邁入第24屆的SEMICON Taiwan不僅在規模上持續擴大,同時成功串連國內完整微電子產業生態圈,讓台灣不只接軌全球技術趨勢,更成為驅動高科技產業未來發展動向的引擎。 2019年SEMICON Taiwan期間共舉辦21場國際市場趨勢與技術論壇,講師陣容堅強。今年特別規劃「科技創新論壇」,邀請到來自台積電以及比利時微電子(imec)、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NRF Singapore)、電子暨資訊技術實驗室(CEA-Leti)、Fraunhofer、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國際一流研究與研發機構的講師分享全球微電子技術的趨勢與前景;同時與經濟部合作「科技智庫領袖高峰會」,邀請到來自廣達電腦、鴻海科技、台積電、日月光、鈺創科技、力積電與旺宏電子等高科技產業意見領袖,共同分享未來創新與技術發展藍圖,並探討台灣如何延續過去半導體產業的成功基礎,創造下個60年高科技產業榮景。 此外,同期舉辦的「SiP系統級封測國際高峰論壇」、「SMC策略材料高峰論壇」,以及今年首度粉墨登場的「先進測試論壇」,呈現後摩爾定律時代異質整合技術的機會與挑戰,匯集來自高通(Qualcomm)、日月光、經濟部技術處,以及專注發展異質整合技術藍圖的HIR等的技術專家。另有智慧汽車、智慧數據兩高峰論壇,邀請到奧迪(Audi)、蔚來汽車(NIO)、Facebook,以及驅動數位產品核心研發技術的龍頭安謀控股(ARM)和明導國際(Mentor)等的企業高階代表擔任講師,奧迪的首款量產純電動車Audi e-tron也將於展場亮相。此外,尚有高科技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和眾多產業先進技術論壇,剖析半導體應用的市場趨勢,讓參觀者可同步洞察產業關鍵技術與市場脈動。 2019年展覽針對半導體先進材料與製程、產業趨勢與智慧應用規劃一系列多元主題專區,另新增「化合物半導體創新應用館」、「異質整合創新技術館」兩大全新主題展區,前者邀請到漢磊、嘉晶、穩懋、GaN Systems、IQE等廠商就「3D Sensing」、「LiDAR&Radar」、「Powertrain」三大主題展示相關技術趨勢,並透過現場展示BMWi3純電動車呈現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及由其驅動的終端應用;後者則展示異質整合終端應用與重點技術,邀請到應用端5G電信業者、IC設計、封裝、矽光子技術等相關廠商於技術創新館中展示,呈現產業第一手資訊。 2019年SEMICON Taiwan也延續去年引起熱烈迴響的「人才培育特展」,今年SEMI再攜手台積電、日月光等「SEMI 產業暨人才發展委員會」委員共同精心規畫主題講座、職涯諮詢以及人才媒合資訊情報等3大系列主題,打造產業人才互動交流的專業平台。今年共同響應的廠商除了持續支持人才培育特展的104獵才顧問、東京威力科創(TEL)以外,經濟部工業局、英特爾(Intel)、美光(Micron)、微軟(Microsoft)、蔚華科技、均豪精密工業以及台灣應材(Applied Materials)今年也加入SEMI人才培育特展的行列。 經SEMI多年耕耘,台灣逐步建構出智慧製造的完整產業鏈與技術社群,今年「高科技智慧製造展」與SEMICON Taiwan同期同地展出,以「啟動高科技製造數位轉型」為展覽核心,聚焦人工智慧加值的製造與資安策略,聚集橫跨半導體、面板、PCB產業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的設備業者及製造商,加速微電子產業實踐智慧、整合、創新的數位轉型解決方案。其中「SMART Manufacturing Journey」未來展區,將規劃數位戰情室、智慧眼鏡、Digital Twin數位模擬等互動展區,帶領參觀者進入通往數位轉型的旅程。  
0

COMPUTEX 2020線上報名開跑

2020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0)將於2020年6月2日於台北登場,共同主辦單位之一台北市電腦公會(TCA)表示,因應5G通訊將於2020年全面啟動商用服務,COMPUTEX將成立「5G通訊及網路產品區」,並與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SmarTEX特展同館展示,就是希望能透過5G大頻寬、低時延與廣連結等特性,增加物聯網垂直應用場域種類。 TCA指出,為了提升海內外買主採購效率,COMPUTEX展區規畫也進行更動,原南港二館「電腦週邊產品區」調整為「消費性電子週邊產品區」,並與「行動裝置配件區」共同移至南港一館;原「儲存產品及資料庫解決方案區」調整為「儲存產品及雲端應用區」。詳細展區更動規劃,可到COMPUTEX報名網頁查詢,重點時程包括9月16日開放線上登錄、10月1日郵寄報名。 InnoVEX新創特展邁入第5年2020年將新增智慧移動與生技醫療趨勢區 InnoVEX新創特展2019年吸引25國467組海內外新創團隊共同與會,獲得不少國內外創投、大型企業與新創團隊的好評,將於16日起開放InnoVEX 2020線上報名。TCA表示,由於全球科技產業近來擴大關注智慧移動(Smart Mobility)相關新創團隊,再加上台灣新創團隊在生技醫療上表現突出,因此InnoVEX將在2020年新增智慧移動與生技醫療趨勢展區,歡迎展商盡早報名。 2020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0)展覽日期:2020年6月2日至6月6日;展覽地點:南港一館、南港二館、世貿一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 COMPUTEX 2020廠商報名網址:https://my.computex.biz/ 官方網站:https://show.computex.biz/  
0

Gartner 公布2019年新興技術發展 放眼五大領域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在2019年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9)公布29項必須觀察的技術,從中歸納出五大重點新興科技趨勢將創造並提供全新的體驗。企業若能善加利用人工智慧(AI)和其他重要概念,便能從新興數位生態系中獲益。 Gartner研究副總裁Brian Burke表示,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關鍵的競爭優勢。隨著科技變革腳步持續加速,突破性技術亦不斷對市場帶來挑戰,即使是最具創新能力的商業和科技決策者,都必須非常努力才能跟上趨勢。科技創新主管應利用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裡提到的創新輪廓,評估新興技術的潛在商機。 五大新興科技趨勢之一:感測與行動力 結合了感測技術與人工智慧的機器,除了能更了解四周環境,也有足夠的行動力及操控物件的能力。對於物聯網(IoT)與其所蒐集之大量資料而言,感測技術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擁有人工智慧的機器能獲取多樣化的洞察,並將這些資訊應用在各種情境。 預期使用感測及行動功能獲益的企業,應將下列幾種技術納入考量:3D感測攝影機、AR雲、輕型貨物運送無人機、載客無人機(Flying Autonomous Vehicle),以及Level 4和Level 5的自動駕駛技術。 五大新興科技趨勢之二:擴增人類能力(Augmented Human) 擴增人類能力技術的進展,讓人們的感知力和體能得以提升,成為人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打造具有特殊功能的義肢,超越人類自然的體能極限,提供超人般的能力。 以擴增人類能力為重點的新興技術包括生物晶片(Biochip)、擬人化(Personification)、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情緒人工智慧(Emotion AI)、沉浸式辦公室(Immersive Workspace)和生物科技(人工組織培養)。 五大新興科技趨勢之三:後傳統(Postclassical)運算及通訊 數十年來,傳統的核心運算、通訊及整合技術已透過改善傳統架構而獲得重大進展。正如摩爾定律(Moore’s Law)所預測,中央處理器(CPU)速度越來越快、記憶體密度更高且吞吐量不斷增加。這些技術未來幾代將採用與目前完全不同的架構,不僅有全新的手法,也能透過漸進式改善帶來重大影響力。 舉例來說,低地球軌道(LEO)衛星可提供遍及全球的低延遲網際網路連線功能。這種由小型衛星組成的星系(Constellation),未來可針對目前未能連網的家庭(全球占比48%)提供連網服務,替過去無法提供此服務的國家和地區帶來經濟成長的新機會。企業應評估的技術包括5G、次世代記憶體、低地球軌道衛星系統和奈米級3D列印。 五大新興科技趨勢之四:數位生態系 數位生態系為一群相互依存的參與者(企業、人與物件)相互分享數位平台,達成互惠目的。數位化已造成傳統價值鏈崩解,鑄造更強大、更具彈性與復原力的價值傳遞網路,不斷演變以創造更好的新產品及服務。 企業可納入考量的關鍵技術包括:數位營運(DigitalOps)、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合成數據(Synthetic Data)、分散式網路(Decentralized Web)和分散式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五大新興科技趨勢之五:先進人工智慧與分析技術 先進分析技術通常利用傳統商業智慧(BI)以外的先進技術及工具,自動或半自動檢視資料和內容。Brian Burke認為,延遲敏感度高(如自動導航)、易受網路中斷影響(如遠端監控、自然語言處理NLP、臉部辨識),和資料密集(如影片分析)等應用,已逐漸提高邊緣人工智慧的採用比例。 值得追蹤的相關技術包括自適應機器學習(ML)、邊緣人工智慧、邊緣分析、可解釋性人工智慧(explainable AI)、人工智慧平台即服務(AI PaaS)、遷移學習(Transfer...
0

慎選傳輸媒介/數據處理方式 無線感測器網路部署成本優化

隨著物聯網(IoT)的興起,目前市場呈現一項成長趨勢,即蒐集和匯聚來自各種智慧家庭、工業、綠色能源、運輸和智慧城市應用的感測器資料。產業界普遍認為發送到雲端或本地控制系統的數據越多越好。 這些感測器數據大部分都採用物理性感測的方式,用於人員偵測、物體偵測、溫度、濕度、光線、聲音和振動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發人員意識到部署大型感測器網路的困難度,許多雲端公司對此做出結論:如果無法對資料進行決策,那麼存取龐大數據並不一定會增加價值。 目前在講求成本的環境中,每個部署的感測裝置或網路都必須在開發和部署的複雜性與IoT服務供應商、雲端公司和終端用戶的價值之間取得平衡。在已部署的感測器網路中,現在看到的趨勢是:簡化網路並僅測量那些可以節省成本和/或更佳的終端使用者經驗的內容。 零售商店/商業辦公大樓 IoT感測器數量典範 讓我們看看兩種應用範例,它們展示了部署物聯網應用所需最佳感測器數量的新趨勢:零售商店和商業辦公大樓。 商店中最有價值的不動產是其商品貨架,關鍵的指標是顧客轉換率。多數的大型零售商受益於感測器網路,該網路可以測量占用率、客戶和物品位置、庫存量等。理想情況下,系統將使用感測器數據增加顧客購買的可能性。感測器可以使用新的藍牙追蹤技術,例如到達角(AoA)和離開角(AoD)以及接收訊號強度指示(RSSI)或距離相移。這種AoX(圖1中的AoD定位系統)和測距技術使得網路能夠對客戶的智慧手機或嵌入在購物籃/購物車中的設備的位置進行三角測量,偵測客戶的位置以及消費者在商店中的哪裡停留了更長時間。這些數據與臉部辨識技術或智慧手機識別互相結合,可替每位消費者分配購買組合,預測他們最有可能購買的商品,並提供店內促銷或產品搭售,或在光臨店面後提供目的性的行銷活動。 圖1 藍牙5.1支援的到達角和離開角(AoX)技術增強了室內定位系統的發展。 優化的感測器網路還可以為商店經理提供有關各種產品類型的購買決策建議。例如,感測器網路可能揭露某些顧客花費大量時間比較牙膏品牌,同時快速選定洗髮乳,選擇他們所知道的品牌。這些資訊協助商家更智慧的在貨架上擺放顧客更有可能購買的商品,進而提升商店的效率和獲利。 將辦公樓轉變為裝設有感測器的智慧建築可減少維護和營運成本,增加居住者的安全、舒適度和便利性。環境控制是設施管理的主要成本因素。一個標準10萬平方呎的建築物,每個月可能花費超過5萬美元來充分降溫或加熱。透過增加30萬美元的智慧感測器網路減少15%成本,將會是聰明的投資,在幾年後便能收回成本。另一個附加價值是為防止損壞而優化的感測器網路。能夠偵測如漏水、淹水、煙霧和火災等威脅,然後迅速做出反應,可以節省大量維修成本,同時保護居住者,甚至挽救生命。透過感測器網路減少威脅也可能降低保險費。 雖然這兩種感測器網路應用範例會直接增加部署者的營收或淨利,但在裝設感測器網路時需要考慮兩個關鍵挑戰:部署感測器的傳輸媒介以及處理感測器數據的方式。 感測器傳輸媒介須考量應用場景 每個感測器網路的配置都不同,具體取決於其應用需求和物理環境。例如,有些網路可以部署在具有統一覆蓋範圍的零售環境中,而其他網路要在具備不同大小房間的公司辦公室中實施部署。有些網路需要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的使用,而其他網路只在某一天部分時間運行。受到電機產生的電磁雜訊干擾的工廠,對感測器網路而言可說是極具挑戰性的環境,讓某些類型的感測或通訊技術無法作用,每種情景都需要最佳的感測解決方案。 來看看商業建築的例子。共同的目標是降低照明和HVAC系統的耗能和成本。有兩種選項:在幾乎無人使用的區域中最小化照明和HVAC使用,或實施節能的照明和環境控制。無論選擇哪種,都需要部署必要的感測器類型,例如偵測是否有人、照明度和溫度感測器等。附加的濕度或壓力感測器可以透過優化照明和空調,確保居住者更加舒適。 要部署最佳的感測器網路,開發人員必須事先做出一些決定:「感測節點將採用電池供電還是電線供電?」由於不受電線的限制,電池供電的無線感測器節點更易於安裝。但每隔幾年更換一次電池對ROI回報率造成負面影響。採用電線(壁上電源或乙太網路供電)也可能產生昂貴的前期成本,而且在地法令相容性因地區而異。部署像PoE這樣的低電壓系統比向每個感測器節點輸送110V或220V更具成本效益。另個經濟實惠的選擇是安裝低電壓LED照明和感測器網路,以便更輕鬆地節省能耗。 開發人員也必須決定:「感測節點採用有線還是無線通訊?」解決方案在採用「有線供電和有線數據通訊」還是「電池供電和無線數據」之間進行權衡。無線更具有成本效益,因為不需要在整個建築物中部署數據線,但在部署無線網路時,必須考慮其他前期施工成本和複雜性。對於新建築,部署CAT5線纜相當容易,它可以將數據和電源傳輸到每個節點。使用CAT5線纜,傳輸速率通常低於標準的1 Gbps,這表示CAT5線纜可以傳輸達100公尺以上。然而,對於一些大樓翻新,進入難以到達的地方部署線纜(例如天花板吊頂)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無線連接可能是最佳選擇。 在裝設無線網路時,開發人員必須考慮使用何種傳輸媒介和協定。由於廣泛部署的基礎設施和熟知的IP數據封包,Wi-Fi因其易用性而具吸引力,但Wi-Fi只支援有限數量的終端節點和存取節點,與其他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選項相比有大量功耗。 雖然Zigbee解決了耗電問題,但對於缺乏網狀專業知識的開發人員來說,開發Zigbee網路可能極具挑戰性。部署人員需要評估每個協定選項的優缺點,如圖2所示,才能確定最佳路徑。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最好的無線選擇,是採用可接受的權衡來實現最佳應用目標。 圖2 開發人員可為大樓自動化中使用的無線感測應用提供多種短距離協定選擇。 「感測器數據的決策將在何處進行?」也是開發人員要思考的問題。根據商業大樓或家庭的需求,打開或關閉HVAC系統的決策,可以透過HVAC控制器在建築物本地進行。或者,可以將感測器數據發送到雲端進行處理,進而實現HVAC系統的遠端控制。 這種對在地或遠端資料處理和控制的選擇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實現決策所需的運算複雜性、必須處理的數據量、以及是否需要後期資料處理或遠端監控。對於具備有限數據要求的智慧家庭,本地處理和控制可能是切實可行的。然而,對於管理建築物中許多房間的HVAC系統,可能需要閘道將資料傳輸到雲端。 處理感測器數據挑戰大 處理數百個感測器節點產生的數據,對於許多試圖部署大規模感測器網路的開發人員來說是一個障礙。在實驗室中設置幾個節點,並使它們與主機或雲端通訊相對簡單,但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網路設計的困難度呈指數增加。 蒐集本地或雲端數據的應用,必須識別所有數據並加上時間戳記,以構建區塊的準確模型。對於智慧辦公室,主機系統將從數百個感測器接收資料。這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昂貴且相當困難的問題。雖然每個終端節點上的感測器可能只花費0.50美元,但對網狀網路和雲端運算的開銷需求,可能遠遠超過感測器的成本。經驗豐富的感測器網路部署者,現在只增加每個終端節點必要的內容。這種合理精簡的優化方法能夠減少數據開銷,降低終端節點的功耗,進而節省電池更換成本。 網路拓撲是一個多變數問題。解決方案的趨勢是使用結合網狀網路、匯流排或樹狀拓撲的混合拓撲。例如,在智慧辦公室中,部署許多較小的感測器網狀網路是有意義的,這些網路可以相互跳躍將訊息發向閘道器或存取點(圖3)。這種存取點可以是另一個網狀網路的一部分,它與主機只差一步距離或者含括主機和其他閘道器。透過在閘道器和主機之間分擔工作,使用這些「中間」節點簡化了這一難題。 圖3 智慧辦公室可以部署較小的感測器網狀網路,這些網路相互跳躍將訊息發向閘道器或存取點。 使用混合式拓撲,雲端可以接收組織過的數據,減輕雲端應用的負擔並實現更具擴展性的網路。雲端應用很可能是針對特定任務而設計,必須被創建或授權才能為建築物提供監控功能。 目前的趨勢是透過軟體即服務(SaaS)來實現此應用。例如,希望降低HVAC成本的保險公司,通常不具備自行開發這種應用的核心能力。此應用提供回饋以及配置,設施管理人員可以根據自身喜好,自訂控制他們的建築環境。 感測器網路部署將是一項挑戰。沒有一個感測器網路布局或測量組合適合每種IoT應用。一個網路可能專注於追蹤資產或人員,而另一個網路則優先偵測環境變化,以降低成本或避免災難。無論選擇哪種感測器網路方式,都必須帶來價值,此價值必須抵銷部署傳輸媒介以及處理數據並最終做出決策的系統的成本和複雜性。 從電池供電的終端節點到大規模的雲端應用,感測器網路部署必須仔細規劃。在部署或設計感測器網路時,需要考量所有面向,即使是最輕微的疏忽也可能導致難以克服的權衡利弊。考量如何為每個感測器節點供電,如何傳輸數據和到達主機應用的路徑,以及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網路進行服務或擴展。感測器網路正在開始實現最佳的性價比,更多企業將部署它們以降低成本、導向智慧化並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本文作者為Silicon Labs MCU和感測器產品經理)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