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
擴大扶植晶片新創公司 Arm推出Flexible Access計畫
Arm日前推出針對新創公司設計的Arm Flexible Access新創版計劃,此提案讓晶片新創公司以零成本的方式取得Arm的矽智財(IP),以及全球性的支援及訓練資源,協助新創公司推出晶片產品與擴大商業規模。
圖 Arm推出針對新創公司設計的Arm Flexible Access新創版計劃。來源:Arm
根據此一計畫,符合資格的新創公司不需要預先支付任何費用,就能使用各種 Arm 矽智財,包含產品開發週期的每一個環節,都能運用各種解決方案進行實驗、設計與開發原型產品。Arm定義的創業初期是籌資不超過500萬美元的新創公司。除了IP的使用權外,符合資格的新創公司也可利用由晶片設計人員、軟體開發人員、支援、訓練與工具組成的生態系統,補強團隊內部既有的技能與經驗。
Arm在2019年推出Flexible Access計畫,讓合作夥伴們在支付年費後,可立即使用各種科技產品帶動成長動能,至今已有超過40個客戶完成註冊,涵蓋的領域包括物聯網、終端裝置AI、自駕車與穿戴式醫療裝置,已有數百家公司利用方案內的技術取得成功,包括AI晶片廠Hailo,與半導體公司美商謀思科技(Atmosic)等。
在推出Flexible Access新創版計畫的同時,Arm也宣布與育成公司Silicon Catalyst達成戰略夥伴關係。日後Silicon Catalyst的會員可以免費取用 Arm的IP、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與原型晶片,降低會員公司的營運成本。
量子科技投資尚未追上AI/LiDAR
國際期刊《自然》針對其他量子科技新創公司投資的統計分析,2012~2018年全球至少有52家量子科技公司共獲得6.74億美元私人投資者的資助,在2017與2018這兩年,量子科技公司至少獲得了4.5億美元的私人資金,為過去總合的兩倍,且大部分的資金由創投所挹注。這幾年量子科技的投資案件數趨勢圖如下:
資料來源:nature, 2019。PIDA整理
圖中顯示2012-2018期間全球已知的投資案件為83件,平均獲得約769萬美元的投資(2.3億台幣)。投資分布則無明顯差距,量子通訊占29%,30%的案件投資在量子計算,開發量子科技所需的軟體則為33%。投資來源方面,70%來自北美,歐洲與亞洲各占15%,然而由於中國大陸私人的投資金額並未完全揭露,所以亞太地區的資金比例可能更高。
光電協進會認為,目前在量子科技的投資仍然遜於人工智慧(AI)或LiDAR。2018年美國創投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已激增至93億美元;矽谷的創投僅在2019年就投入超過8億美元在LiDAR。所以相形之下,目前全球在量子科技的投資與之相比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