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
整合企業內部/串聯產業供需 資安防護IT/OT齊動員
企業應由上而下落實資安防護,發展智慧資安。若有成熟的資安事件應變能力、資安人才團隊,並結合AI邁向智慧資安,企業將能夠更穩健地推動數位轉型,保護數位資產。為幫助產業加強資安防護、落實整合資安供需,除了企業內部須戮力同心,整個產業鏈更需要統一的資安標準,讓各個崗位在資安這漫長的耐力賽中有方向可以依循。
工業資安保衛戰 IT/OT各司其職
資安是企業裡每一個人的責任,除了IT部門,OT部門也不能置身事外。IBM全球安全營運中心副合夥人黃勵孟(圖1)表示,針對工業資安防護,有三項要點,首先應注意的是資安事件管理平台(Security Information Event Management, SIEM)與威脅獵捕(Threat Hunting)能夠相輔相成;另外,OT和IT的資安防護可以在資安監控中心(SOC)裡融合;並應定期增進SOC的能力。
圖1 IBM全球安全營運中心副合夥人黃勵孟表示,資安危機瞬息萬變,須有完善資安系統才能保護企業資訊。
台灣有非常多智慧財(IP)的廠商,因此資安防護也就更顯重要。黃勵孟進一步說明,資安威脅有80%是已知的,然而未知的20%卻能夠造成80%的傷害。威脅獵捕是歷史數據的分析,廠商可以透過這樣的技術,看出哪些行為是異常的,藉此增強SOC的能力。威脅獵捕讓SOC具備主動出擊的能力,在獵捕後可以進行分析,之後再分享給企業的其他團隊進行反應與處理。但要注意的是,威脅獵捕並不能取代SIEM功能,SIEM是即時的反應回饋,而威脅獵捕則是收集大數據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與追蹤(圖2)。
圖2 威脅獵捕與SIEM功能比較表。
資料來源:IBM
資安威脅是瞬息萬變的,必須與時俱進。黃勵孟指出,不能依賴單一產品處理資安危機,應有健全的系統,才能防堵惡意威脅。除了IT部門,OT部門也要納入資安防護體系之中。IT和OT部門最大的差異在於文化,IT通常十分動態,習慣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OT則相對安定,OT部門的設備年齡動輒十年,就算有使用補丁也不會想要大幅度的變動。然而既有的系統未更新、未加密、使用第三方廠商的產品等都是資安漏洞可能的藏身之處。
OT和IT的資安管理是不同的,OT部門可能正在使用舊的設備與協定,針對OT部門的資安保護黃勵孟說明,須要關注的是設備的輸出,有輸出的地方就會有漏洞,因此就須要進行檢測。OT部門應注重資產的發現(Asset Discovery)、協定的識別/違反(Protocol Identification/Violation)和參數的分析/偏差(Parameter Profiling/Deviation)。資訊安全管理是一條漫長的路,因此必須擬定一個長期的計畫,釐清手上擁有的資源並善加利用。
數位轉型浪潮起 資安保護全面啟動
隨著數位轉型浪潮席捲大大小小的產業,資安同時成為數位化與智慧製造背後的隱憂,面對病毒、惡意程式愈發猖狂,針對智慧製造的資安保護,台灣微軟雲端平台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啓後(圖3)說明,智慧製造可以分成IT、IoT和OT,要解決資安問題必須從所有層面同時改善,才可能杜絕資安威脅。為協助企業數位轉型,並提供全方位的資安保護。台灣微軟近日宣布結合「雲端SIEM+SOAR」功能的Azure Sentinel正式在台上線。而Azure Sentinel在點線面的觀點,是做面的資安保護,且不會排斥各種不同的資料輸入,所以只要資料能夠輸入的話,該產品就可以納入控管。舉例來說,一個軟體允許Azure Sentinel跟其連繫與控制的話,就可以做端到端(End To End)的資安保護。同時Azure Sentinel具簡單的圖形介面,加上AI的理論後盾,讓所有人員都可以輕鬆的操作。
圖3 台灣微軟雲端平台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啓後表示,Azure Sentinel透過身份識別管理、數據分析監測、信息保護與威脅預警等各層面,協助企業徹底降低資安威脅。
微軟亞洲首席資安顧問Minoru Hanamura(圖4)表示,Azure Sentinel以Microsoft Security Graph為巨量資料庫,透過機器學習分析每日從微軟產品與服務收集到的數兆筆資安威脅訊號,不僅擁有足以防護、偵測、回應甚至追擊的真正智慧,更可讓企業直接串連現有的跨平台資安方案,匯集組織內所有來自雲端、地端、軟硬體的Log且加以分析、去蕪存菁;並優先推播與企業最相關且急須IT人員關注的重大資安威脅事件,以圖像化的儀表板輔助IT人員操作。
圖4 微軟亞洲首席資安顧問Minoru Hanamura表示,結合AI分析技術,將可協助企業預測資安威脅攻擊並提前預防。
每一個資安產品都有其專長的能力,有的在前端、有的在終端、有的在後端、硬體端、網路層等。Hanamura指出,Azure Sentinel的優勢在於,把所有的Log收集進來之後,可以統一地看到全面端對端的視野,結合這些產品功能同時進行回應。每個產品都有其優勢和擅長的領域,但以企業的資安角度來看,需要全面性的整合服務,Azure Sentinel涵蓋了不同產品,整合所有產品的優勢,在中央串連所有功能進行統一的回應。
資安產品各有所長 跨域整合安全無漏洞
Azure Sentinel不是為了取代原有的資安產品,但是故有的資安產品多數無法提供跨領域的整合服務,網路資安產品就侷限於網路、郵件資安產品就侷限於郵件,雖各有專長,但對企業資安人員來說,必須關注於整個企業全面的資安,透過Azure...
Socionext低功耗雷達感測器滿足智慧物聯設備開發
Socionext針對智慧家用機器等設備,開發出能夠以高靈敏度且低功耗、低成本來檢測人的位置和動作的電達式感測器新產品「SC1230系列」,並開始提供樣品,預計於2020年第1季量產。
因應日本政府所提倡以「Society 5.0」為代表的的超智慧社會,現實世界融合數位的「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DX)」普及化是必須的。若要使DX於社會中普及,能夠搭載在各種IoT機器上的高靈敏、小型、低功耗且高cp值的感測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毫米波雷達感測器,毋須記錄影像或聲音即能靈敏地檢測出人物的位置和動作,因此不僅在開發、提供以「人的移動」等相關資訊為基礎的新型服務和功能上非常有用,考量到隱私權的觀點,本產品的運用也備受期待。然而,以往雷達感測器必須有高頻率技術與訊號處理方面的高度專業知識方能使用,就耗電量和大小來說也難以搭載在家用電器上。
這次由Socionext開發的「SC1230系列」,是透過Socionext的訊號處理及電路設計技術,同時實現超低功耗與超小型化、降低成本的新型雷達感測器,藉由在感測器中內建基本的訊號處理功能,能夠刪減外接零件,而且不需要訊號處理相關的專業知識,讓用戶能夠輕鬆使用。內建天線的 9mm×9mm 小型包裝與0.5mW以下的耗電量,可搭載於任何位置,還能使用乾電池作為電源。我們提供可測量出有無物體與距離的產品「SC1232AR3」、以及可偵測物體方向的產品「SC1233AR3」,讓用戶依用途選擇。
Socionext今後也將透過雷達感測器產品及提供相關的應用程式與解決方案,追求全新感測技術的可能性,並以普及到家用電器、行動裝置和工業領域等更廣泛的領域為目標。
西門子啟動智動化加速半導體產業數位轉型
西門子參展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 2019」主要聚焦在半導體產業鏈工廠垂直與水平數位化之整合解決方案,包含廠務監視與控制系統(FMCS)、智慧工廠數位化以及網路資訊安全防護,完整呈現高科技產業鏈所需之數位化解決方案。
半導體產業的工廠端運作非常重視其產線穩定性,為避免營運中斷,良好且完整的廠務監視與控制系統對於工廠品質管理顯得格外重要。西門子針對工廠環境監測推出完整的廠務監視與控制系統 (FMCS),透過網路資訊與視覺化技術整合,從現場層至監控、分析層的整合應用,在面對龐大的數據資料時,可即時處理多種控制信號,並有效整理、追蹤,與子系統無縫接軌,確保工廠端大型機台系統之運作穩定性,並有效降低控管成本。
「數位化」一詞對於建置智慧化工廠並不陌生,為加速高科技產業實現數位轉型,西門子推出開放式物聯網雲端平台MindSphere,串聯大數據,將生產資訊加以蒐集分析,獲取預知保養及預防非預期停機可能性。利用機台驅動系統的運行資訊,以及透過SINAMICS Connect 將大數據收集至MindSphere,再藉由Analyze MyDrives實現驅動系統狀態透明化及可視化,為使用者提供預測分析及設定閾值主動預警,實現廠內設備運行狀態最佳化。另外,西門子推出的高效能儀錶,具備遠端安全設定功能,可縮短試俥時間,達到連續、安全、高效的壓力、流量和液位測量操作。而新一代的光學辨識檢測系統,具備多功能視覺應用解決方案,且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可達每秒100次的讀取速度,一鍵式配置可輕鬆實現快速安裝與啟動,系統可即時與雲端MindSphere連結應用,整合工廠自動化智造。要讓工廠的生產效率提升,馬達的重要性是不容輕忽的,西門子SIMOTICS 1LE1 IE3與IE4高效率馬達應用在工廠產線,可同時結合SIMOTICS Connect 即時將馬達運轉數據傳送到MindSphere作為預知保養的判斷依據 ,也實現最大幅度的節能來降低生產的能源成本。另外,為提升馬達的可用性,西門子提供SIMOCODE 智慧馬達管理系統來監測、保護並控制定速馬達且具備預防性維護保養功能,進而避免工廠停工並提高效率,SIMOCODE亦可透過TIA Portal完成系統的工程規劃並串聯至Profinet 網路,全方位整合自動化,協助客戶有效打造智慧工廠。
工業資安保衛戰 IT/OT各司其職
資訊安全不再只是IT部門的責任,企業應由上而下落實資安防護,發展智慧資安。若能有成熟的資安事件應變能力、資安人才團隊,並結合AI邁向智慧資安,企業將能夠更穩健地推動數位轉型,保護數位資產。
IBM全球安全營運中心副合夥人黃勵孟表示,資安是企業裡每一個人的責任,除了IT部門之外,OT部門也不能置身事外。針對工業資安防護,有三項要點,首先應注意的是資安事件管理平台(Security Information Event Management, SIEM)與威脅獵捕(Threat Hunting)能夠相輔相成;另外,OT和IT的資安防護可以在資安監控中心(SOC)裡融合;並應定期增進SOC的能力。
黃勵孟進一步說明,台灣有非常多智慧財(IP)的廠商,因此資安防護也就更顯重要。資安威脅有80%是已知的,然而未知的20%卻能夠造成80%的傷害。威脅獵捕是歷史數據的分析,廠商可以透過這樣的技術,看出哪些行為是異常的,藉此增進SOC的能力。威脅獵捕讓SOC具備主動出擊的能力,在獵捕後可以進行分析,之後再分享給企業的其他團隊進行反應與處理。但要注意的是,威脅獵捕並不能取代SIEM功能,SIEM是即時的反應回饋,而威脅獵捕則是收集大數據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與追蹤(如圖)。
(圖片來源:IBM)
黃勵孟指出,資安威脅是瞬息萬變的,必須與時俱進。不能依賴單一產品處理資安危機,應有健全的系統,才能防堵惡意威脅。除了IT部門,OT部門也要納入資安防護體系之中。IT和OT部門最大的差異在於其文化,IT通常十分動態,習慣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OT則相對安定,OT部門的設備年齡可能動輒十年,就算有使用補丁也不會想要大幅度的變動。然而既有的系統未更新、未加密、使用許多第三方廠商的產品等都是資安漏洞可能的藏身之處。
針對OT部門的資安保護黃勵孟說明,Ot和IT的資安管理是不同的,OT部門可能正在使用舊的設備與協定,須要關注的是設備的輸出,有輸出的地方就會有漏洞,因此就須要進行檢測。OT部門應注重資產的發現(Asset Discovery)、協定的識別/違反(Protocol Identification/Violation)和參數的分析/偏差(Parameter Profiling/Deviation)。資訊安全管理是一條漫長的路,因此必須擬定一個長期的計畫,釐清手上擁有的資源並善加利用。
微軟力促企業數位轉型 Azure Sentinel全面護資安
隨著數位轉型浪潮席捲大大小小的產業,資安同時成為數位化與智慧製造背後的隱憂,面對病毒、惡意程式愈發猖狂,要解決資安問題必須從所有層面同時改善,才可能杜絕資安威脅。
微軟亞洲首席資安顧問Minoru Hanamura表示,為協助企業數位轉型,並提供全方位的資安保護。台灣微軟近日宣布結合「雲端SIEM+SOAR」功能的Azure Sentinel正式在台上線,Azure Sentinel以Microsoft Security Graph為巨量資料庫,透過機器學習分析每日從微軟產品與服務收集到的數兆筆資安威脅訊號,不僅擁有足以防護、偵測、回應甚至追擊的真正智慧,更可讓企業直接串連現有的跨平台資安方案,匯集組織內所有來自雲端、地端、軟硬體的Log並加以分析、去蕪存菁,優先推播與企業最相關且急須IT人員關注的重大資安威脅事件,並以圖像化的儀表板輔助IT人員輕鬆上手。
針對智慧製造的資安保護台灣微軟雲端平台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啓後進一步說明,智慧製造可以分成IT、IoT和OT,而Azure Sentinel在點線面的的觀點,是做面的資安保護,Azure Sentinel不會排斥各種不同的資料輸入,所以只要資料能夠輸入的話,Azure Sentinel就可以納入控管。舉例來說,一個軟體允許Azure Sentinel跟其連繫與控制它的話,就可以做端到端(End To End)的資安保護。同時Azure Sentinel具備非常簡單的圖形介面,加上AI的理論後盾,讓所有人員都可以輕鬆的操作。
Hanamura指出,每一個資安產品都有其專長的能力,有的在前端、有的在終端、有的在後端、硬體端、網路層等,而Azure Sentinel的優勢在於,把所有的log收集進來之後,可以統一地看到全面端對端的視野,結合這些產品功能同時進行回應。每個產品都有其優勢和擅長的領域,但以企業的資安角度來看,需要全面性的整合服務,Azure Sentinel涵蓋了不同產品,整合所有產品的優勢,在中央串連所有功能進行統一的回應。
Azure Sentinel不是為了取代原有的資安產品,但是故有的資安產品多數無法提供跨領域的整合服務,網路資安產品就侷限於網路、郵件資安產品就侷限於郵件,雖各有專長,但對企業資安人員來說,必須關注於整個企業全面的資安,透過Azure Sentinel可以協助資安人員達到這個目標。
另外,台灣微軟Microsoft 365事業部副總經理陳慧蓉也補充,Azure Sentinel目前已經有和多家第三方的企業合作,也會持續根據客戶的需求增加與第三方企業的合作,並會隨時在官方網站發表推播新的合作項目。
台灣微軟雲端平台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啓後表示,Azure Sentinel是雲端原生的安全性資訊與事件管理員(SIEM)平台,同時結合Microsoft 智慧資安解決方案,可大幅增加企業IT人員的應對能力與效率,透過身份識別管理、數據分析監測、信息保護與威脅預警等各層面,協助企業徹底降低資安威脅。
施耐德推動半導體能源管理/自動化數位轉型
5G、AI、物聯網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創造了成長契機,也同時面臨大量晶片需求以及異質整合、先進製程等創新製造技術所帶來的電力管理壓力;因此有效且穩定的廠區能源管理方案成為半導體業者穩健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累積豐富經驗,洞察半導體產業需求,將在9月18日~20日的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4F高科技廠房專區攤位L0500展出,擴大展示開放式物聯網平台EcoStruxure解決方案,針對廠房節能安控、設備管理等展出EcoStruxure Power、IT、Machine與Asset資產生命週期管理等解決方案,從IIoT設備聯網分析到擴增實境等數位科技應用,打造整廠能源到產線監控的全方位解決方案,透過全球的最佳典範(Best Practice) 幫助半導體廠房提升電力穩定性、可靠度與使用效率,降低電力耗費及人員作業管理成本。
施耐德電機半導體業業務副總經理劉慧瑾博士表示,施耐德電機成立超過180年,也歷經四次工業革命,一路伴隨與見證製造業不斷的成長與精進;隨著工業4.0時代來臨,施耐德電機藉由與世界各行業領導者的成功合作經驗,提供智慧且開放的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因應半導體業在能源管理上的各項需求。我們希望,透過SEMICON Taiwan展示EcoStruxure工業物聯網的平台應用,能夠與台灣半導體業者在能源管理上共同轉型升級,並成為半導體業者最堅實的後盾。
18日上午10:40,施耐德電機國內外專家亦將在TechXPOT創新技術發表會發表專題演講,介紹工業物聯網時代半導體產業的創新電力管理解決方案,歡迎有興趣的業者報名參加,了解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在半導體產業能源管理的深度觀點與解決方案。
改善流程/控管品質 AI扭轉製造價值
.大量客製化需求:顧客力量愈來愈大,希望能夠具有客製化、個人化的產品,來滿足需求。這使得傳統大量製造的程序與思維必須改變。
.產品商品化:大量相同產品被製造出來,不斷地進行價格競爭,使得產品商品化、產品差異變小。製造業為求產品差異化,除了思考利基產品研發,也思考運用科技讓產品附加服務產生新價值。
.製造價值轉變:由於電子商務發展,許多製造業跳過中間商直接面對顧客,接受顧客市場需求,也開始挑戰製造的價值。製造業開始思考提供附加服務、顧客體驗來滿足顧客新需求,也開始思考有別於傳統產品銷售的商業模式。
這三個因素使得製造業思考運用各項技術來協助進行數位轉型。許多大型的製造業由於資金雄厚及市場占有率,已經進行轉型並獲致成果,如:GE、西門子、Bosch、富士康、海爾電器等。中小型製造業亦亟欲運用相關技術進行數位轉型。
AI大數據改善工廠生產流程
改善工廠生產流程是製造業首先考慮運用物聯網或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方向之一。工廠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來提升生產流程的效率、提升產品良率、彈性生產,滿足大量客製化等需求。
生產過程監控與分析是許多工廠運用新興技術協助生產效率提升的第一步。當生產作業的設備、物料數據可以進行數據蒐集、視覺化展現後,進一步利用大數據或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處理、分析乃至於最佳化生產流程。這種初步應用可以稱為連接工廠(Connected Factory)。
連接工廠最初步的作法將生產計劃、生產任務、設備狀況、物料狀況、產品良率狀況等蒐集,透過工廠電子看板、桌上型電腦、智慧手機等,即時監視工廠各種狀況。亦可透過監視攝影機將產線現場操作狀況呈現,甚至危險動作可以警訊通知。進一步,利用物聯網技術,可將產線生產狀況,如設備是否正常運行或停機、已經生產多少產品等數據進行蒐集,進一步分析全局設備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以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停機待料、產品品質損失、換線時間等,進而改善生產作業的效率。運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可以分析比較不同時段、不同設備、製作不同產品OEE數值,找出影響OEE的關鍵因素,提供現場工作人員參考與主管的決策改進。
利用RFID智慧控制生產過程
生產過程控制是另一種在產線運用人工智慧的做法。最常見的方式是利用RFID的方式,進行備料通知,讓產線的備料能夠即時,達到不缺料、不囤積的目的。例如:惠而浦洗衣機工廠運用RFID在其塗料作業上,讓物料能即時送達。有些工廠則將生產訊息與物料搬運車連動,讓物料搬運車能自動搬運所需的物料至生產線或是發貨區等。
Amazon Kiva物料搬運車是最著名的人工智慧搬運車。Amazon在全球倉儲運用15,000台Kiva搬貨機器人協助倉庫搬貨。訂單出貨時,撿貨人員站在特定區域,Kiva機器人配置電腦視覺系統掃描地上條碼,並具備最佳化搬運路徑演算法,會將放置欲出貨商品貨架,頂到撿貨人員區。撿貨人員根據電腦螢幕顯示訂單貨品撿貨。撿貨完畢,可要求Kiva將貨品送至出貨棧板區。進一步,自動搬運車機器人要全面運用電腦視覺技術,建構現場3D環境及最佳路徑,並能學習分辨障礙物與繞路行走。致力於人形或動物形狀的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則運用類犬型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進行搬貨是另一種新思考方式,不過這樣的運用尚未被大量試行在實務工業環境下。
另一種生產控制人工智慧應用則是輔助自動化產線的流程進行,例如一家紙尿布工廠已經發展整體產線自動化流程。然而,產線自動化流程會遭遇到某階段異常而使得生產程序延後或停擺。該工廠即運用人工智慧分析方法採集分析每道程序控制訊號以及狀態監控參數,找出正常生產狀態與偏差狀態的特徵。一旦人工智慧程式分析可能異常的尿布,則將該尿布轉到檢查區,以避免影響整個產線。一家輪胎公司運用人工智慧,讓前導製程的數據可以即時送到數據模型中運算,以確定下一道製程溫溼度、設備參數等。這將使得整個輪胎製程能動態根據環境與前道製程狀況進行最佳化調整。
除了分析設備、物料的參數外,也可以運用人工智慧電腦視覺分析的方式來分析生產過程問題進而進行控制。例如:釀酒工廠生產品質的關鍵之一是讓每個酒瓶應該注入一樣多酒。然而,注入啤酒會產生泡沫,造成每一次注入狀況不同而使得注入酒的數量不一致。一家工廠即在注入飲料製程上放入智慧攝影機,分析每次注酒成功(注入一定的酒量)或失敗。在注入過程中,智慧攝影機能夠在每秒30個酒瓶速度下,快速地辨別注入不夠或沒有蓋上瓶蓋的酒瓶,將其移到品質不良區。並在過程中,即時地紀錄成功與失敗酒瓶數目。該智慧攝影機晶片具備AI快速處理與分析能力。
對於製造業來說,如何確保生產產品品質亦是一項重要的管理要點。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可以協助生產品質的管理可從生產過程品質監控與預測以及生產過後的品質檢測來協助,以下分別介紹幾個應用案例與趨勢。
運用AI預測生產品質
如何在生產過程中預測生產品質可能狀況,進一步提前處理是另一個常見的人工智慧製造業應用。WD是世界上最大的硬碟製造商之一,其製造的挑戰是追蹤硬碟機生產每個過程,以確保產出硬碟品質,並可減少顧客使用過程中,因品質問題造成資料毀損。WD即利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分析方法,從各項生產設備的資訊中找出可能的問題,並發出異常警訊以提前預測可能品質不良的產品而避免出廠,造成商譽損失。應用材料公司是半導體設備廠商,也將品質預測功能放入設備中,以減少其半導體客戶因為設備參數問題,而製造不良的晶圓。
村田製作所(Murata)公司生產電容、電阻、感應器等元件,應用在智慧型手機、汽車產品中。電子元件製造牽涉到多個站台的生產,必須整合數據進行品質、成本、產出時間的分析。特別是工廠、周圍或設備本身溫度都會影響元件生產的品質。設備與生產過程的數據量亦很大,不容易管理。該公司整合各種工廠、產線設備感測資料、環境感測資料以分析影響產品良率。其中,還包含空氣溫度、管線中水溫度、空氣中蘊含的粒子數等。透過綜合各工廠、產線資料,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進行生產品質預測,以改善生產良率。
生產品質預測除了利用設備參數進行預測外,也可以運用視覺檢測的方式來檢視產品問題進一步進行預測。例如日本IT大廠NEC推出「AI Visual Inspection」視覺檢測,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可以檢測生產線上的產品影像。例如金屬、人工樹脂、塑膠等產品加工業的生產線,運用 AI進行高速檢查,找出不良品,提升生產線效率。
事實上,工廠中本來已經存在自動光學檢測系統(Automation Optical Inspection, AOI)檢測產品問題。傳統自動光學檢測系統,必須花許多時間校調產品光學檢驗方式,無法適用在小批量多樣產品線的生產。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影像處理的新興檢測系統,則可以根據產品的樣式、顏色、形狀各種面向同時檢測,以同時檢測不同產品生產。同時,運用機器學習的技術,也可以讓作業人員即時糾正錯誤判別的狀況,讓檢測系統學習以不斷地提高檢測準確性。這使得新興人工智慧檢測系統更能應付大量客製化彈性工廠需求。IVISYS生產檢測設備公司即發展人工智慧產品視覺檢測方案,可以針對產品的樣式、顏色、形狀各種面向同時檢測。首先,IVISYS根據不良品進行分析,建立產品不良視覺檢測模型,進行產品檢測作業時,具備檢視畫面,能讓現場人員而非專業工程人員進行同步修正,以強化檢測模型。IVISYS攝影機具備多方向鏡頭,可以針對產品不同面向進行攝影,以進行3D成像建立。影像資料也持續記錄,可以持續地改善模型。在某一個產業案例中,IVISYS不良品檢測比人工檢測速度提升35%,且能做到針對每個產品進行檢測。此外,檢測結果報告亦可以提供人員進行生產排程參考。
不論製造業或服務業,對於理解顧客喜好,分析市場趨勢等,均能提供產品服務設計、營運方向的參考。特別是網際網路發達,顧客在部落格、公司官網、社群媒體、電商網站等均留下許多數據可以提供分析。例如:Maruti Suzuki是一家汽車公司,即運用透過各種管道資料分析顧客需求並進行交叉銷售。Maspex是一家飲料公司,運用透過各種管道資料分析線上評價以協助行銷。GE運用KDD分析家電產品數百萬抱怨紀錄,分析原因為何。Grandi Salumifici Italiani運用數據挖掘分析全球不同市場銷售預測。HP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電話、網站、Emails、銷售夥伴等通路,以理解顧客喜好、抱怨,進而改進產品。
事實上,需求預測系統在1980年代即已經有許多系統發展,甚至2000年代供應鏈規劃系統亦盛行。傳統需求預測系統以過去銷售紀錄為主,進行數據計算與預測。然而,影響需求的原因還包括:顧客對產品的喜好程度、市場品牌訊息乃至於天氣變化、原物料價格等複雜因素。新興人工智慧需求預測系統即是蒐集各種多元、大量數據進行分析以找出規則並進行預測。特別是許多顧客留下訊息在Email、電話、社群媒體等文字紀錄上,運用新興文字分析技術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人工智慧技術,協助分析顧客抱怨或喜好,進一步可進行產品需求趨勢與銷售預測。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為數位轉型鋪路 西門子強調虛實整合
為有效提升生產線效率及加快市場導入時程,各大製造業導入數位化技術已成為一大趨勢之一,為協助企業數位轉型(Digitalization),西門子提供完善解決方案,更強調虛實整合的重要性。
台灣西門子(Siemens)數位工業總經理Tino Hildebrand表示,其實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過程中,2018年企業的需求到了2019年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一樣是著重在速度、彈性、品質和效率四大要求。企業仍然追求更短的生產時間,應對少樣多量的產品需求必須有更彈性的生產線,同時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當然是不能缺少的。
針對這樣的需求,Hildebrand指出,虛實整合是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非常重要的議題。虛實整合可以利用虛擬的製造過程優化真實的製造過程,藉由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s),又可以分為產品雙胞胎(Product Twin)、生產雙胞胎(Production Twin)和效能雙胞胎(Performance Twin),虛擬化產品的設計、透過電腦管理生產過程以及監控生產效率,讓機台的生產和整個工廠生產鏈的控管更有效率,也更節省成本,而無須受到硬體的限制。西門子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在所有環節進行虛實整合及數位轉型。
Hildebrand進一步說明,數位雙胞胎並不是新的概念,但2019年比較特別的是針對產品週期短的製造商也有完整的整合方案。舉例來說,西門子的一個客戶是手機製造商,手機的產品生命週期是很短的,應用數位雙胞胎技術,該廠商同時在中國設有手機硬體製造的設備,在德國也有做軟體的開發、編程和實測。利用數位雙胞胎,就可以同時進行硬體的製造和軟體的開發,大幅減短產品上市時間。
另外,Hildebrand也提到,西門子除了在自動化領域,在數位化領域也是投入了大量心血。西門子的機械手臂整合了人工智慧(AI)的應用,利用攝影機的影像辨識功能判別物件,藉此減少編程的時間。過去為了讓機械手臂辨識不同的物件,需要透過大量不同的程式對物件進行辨識,只要稍有不同就無法成功辨別。但是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就可以很彈性地操作,利用機器學習(ML)的神經網路,只要是學習過的物件,即使大小不同,或顏色有落差,只要是類似的物件,就可以處理。減少編程時間加速製程,同時讓生產更彈性,滿足市場需求。
西門子展示結合機電一體化概念設計(MCD)之數位雙胞胎機台。
施耐德持續推廣機械雲解決方案
想要在快速數位化的製造業取得先機,機械製造商必須提供更好的服務,協助客戶提升敏捷度和市場應變能力,同時為自己創造競爭優勢。能源管理及自動化領域的數位轉型領導者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持續推廣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透過其三層架構,機械製造商從遠端就能對其機械設備進行追蹤、監控和維護,協助操作人員更容易地管理機器的運作。
在連結性、移動性、雲端運算和大數據分析的快速推動下,數位轉型將為製造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麥肯錫2015年針對製造業的一項調查顯示,至2025年,數位化將縮短20%~25%的產品上市時間,優化45%~55%專業知識,至多可減少50%的機器停機時間。
現今市場競爭激烈,機械製造商必須能夠改善機器連結性、具備即時操作預警的解決方案,以優化機械的運作效率,藉此發展維護服務等新的商機。而在提供機械操作人員這些好處的同時,也要能確保機械在使用上與資料管理上的安全性。
施耐德電機以在機械製造領域的深厚專業及經驗,推出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將數據轉化為深具洞察力的關鍵分析,帶動機械製造商的績效及成長。施耐德電機機械解決方案資深副總裁Ali Haj-Fraj表示,透過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機械製造商可以即時遠端監控、操作機器,為銷售至全球的機器增加或調整新服務。透過追蹤、監控和修正三個核心功能,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提供一個全面連接框架,使機器可靠運作。
追蹤使機械製造商可以將所有機器的位置視覺化,並即時存取檔案和歷史記錄,例如:物料清單、手冊、維修日誌和任務管理計劃;監控幫助連結雲端的軟體不僅可即時收集機器數據,也可將其即時視覺化,以完整分析整體設備效率(OEE);可察看KPI和其他趨勢的小工具;能夠監控機器可靠性和輸出品質的儀表板;由行動應用程式App啟用的服務,借助擴增實境(AR),並運用情境資訊、逐步程序和遠端專業知識協助維修和操作。此外,修正功能還提供對雲端工程軟體的遠端存取,使服務技術人員能夠使用軟體即服務(SaaS)來獲得正確的版本和支援庫。
除了透過上述功能幫助業者提高客戶滿意度並提供創新服務,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還能運用EcoStruxure Augmented Operator Advisor (AOA) 應用程式提供操作人員額外的即時性協助。客製化的應用透過AR提高運作效率,操作人員能夠利用AR來顯示機器或整間工廠上的數據,即時資訊唾手可得。
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機械雲是施耐德電機物聯網平台EcoStruxure Machine三層架構─應用、分析與服務的一部份。EcoStruxure為一開放式、可互相操作的物聯網系統架構及專業生態系統,為客戶強化其在安全、可靠、高效、永續和連接性等各個層面的價值。EcoStruxure藉由物聯網、移動性、感測、雲端、分析和網路安全各領域的先進發展,持續在連網產品、邊緣控制、應用、分析和服務等各個層面不斷創新。EcoStruxure已部署在48萬多個地點,擁有2萬多名系統整合商和開發人員,並連結超過40種數位服務及160多萬項資產。
厚實AIoT/5G競爭資本 電信業搶人大戰全面引爆
遠傳總經理井琪表示,電信業目前競爭已處在紅海,而5G的到來,將可實現更多AIoT應用,這對電信業者而言,是藍海新經濟。因此,遠傳開始積極布局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除了以5G與雲端技術作為核心動能之外,也開始著手招攬和培育相關人才,因為這些人才是發展5G、AI等相關解決方案的來源,也是遠傳數位轉型、實現大人物目標的重要動能。
井琪透露,目前公司總員工數約6,000人左右,大概有3,000人為門市和客服,而遠傳希望在剩餘的3,000人中,2019年數位人才的比例能有25%,2020年則是30%。然而,25%和30%的比例雖高,但遠傳「在招聘大人物員工數是無上限」的,因此,未來仍會持續外聘「大人物」相關的雲端和資安人才。
不僅外聘和內部培訓,遠傳也積極與找尋合作夥伴強化人才培育。
井琪進一步指出,遠傳電信會視個別人才的能力,提出相對應的薪水待遇;此外還會進行長期的規劃,想辦法讓員工「樂活」。當企業提供的薪資福利都差不多水平時,如何讓員工過的快樂便十分重要,為此遠傳提供長期的頂尖技術培育訓練與良好的職場環境。所謂,「留人要留心」,現在企業競爭十分激烈,招攬人才進公司不代表他就會永遠留下,挖角的情況相當常見,因此,企業必須做好留人的長期規劃。
另外,除了向外招聘,遠傳也持續積極培育內部人才,讓關鍵技術能夠不假外求;像是成立了轉型辦公室,進行一系列的轉型培訓,目前已有100多位原先非IT人員的員工,經過培訓後考取了AWS證照(總計200多張),顯示遠傳內部人才培養的決心。
另一方面,因應數位轉型及5G、AIoT等新興市場需求,中華電信也於2019年7月展開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基層招募活動,除預計招募約447位包括線路維運、電信網路規劃設計及維運、電力及空調維運管理、資訊系統開發及維運、業務行銷推廣與企業客戶技術服務等員工,另外核心業務與重點新興業務如AI、大數據、IoT、行動支付、資安及5G等所需之優秀新人也是招募重點,預計2019年集團將有1,600名左右之新人加入。
中華電信董事長謝繼茂表示,中華電信訴求「工作與生活平衡」,雖說和高科技產業相比,中華電信起薪不算最高(大學畢業生起薪37,000元,最高可達48,000元),但在中華電可獲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像是為了讓員工不用為住所煩惱,中華電信不僅今年將於楊梅區電信研究院打造全新智慧綠能建築員工宿舍,未來也將持續擴充員工宿舍規模,讓公司人才除了有舒適的工作環境發揮專才,更有一個安心的居住環境,兼顧工作與生活。
中華電信以優於平均的薪資吸引人才。
然而,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中華電信須克服的挑戰,為此,中華電信為了照顧員工,減少住宿煩惱,今年將於楊梅區電信研究院,斥資3億打造全新智慧綠能建築員工宿舍。整棟大樓包含124間套房,並規劃商店、會客室、交誼廳等公共空間,提供員工安全健康、舒適便利的居住環境,另設計多功能會館兼國際學舍,提供外地員工旅遊住宿、國際學人短期居住等多元功能,預計2021年完工。
如何留人又留心也是電信業者共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