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手機成癮

手機成癮

- Advertisment -

這是一場時間搶奪戰

  文 | 萬岳憲 資策會MIC產業躍升事業群總監 當我從必讀書堆裡走出來時,突然對手機產生很特別的陌生感,因為我趁著四天連續假閱讀,多數時間都耗在閱讀實體書,相對耗在手機裡的時間就減少了,我發現微妙的陌生感,反而讓我在使用完手機後,產生更大的滿足感,這次沒有出現耗費太多時間在手機上的愧疚感,放下手機後感覺更滿足。我認為,這個大大的滿足感是來自於,我改變自己過去在這個時段裡的時間使用方式。 這是一次很有趣的自我體驗,讓我想起1990年代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學家貝里奇(Kent Berridge)的研究,他發現有許多使用毒品成癮的人,往往也都會自我意識到,毒品正在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惡化,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是會持續的使用毒品?因為使用毒品,能讓人得到即時的滿足感,這個即時的感受過於強健巨大,所以使用毒品成癮的人,願意不斷的拿短期的利益來換取巨大的滿足感,同時導致判斷力喪失,忽視自己正在耗用長期的幸福來換取即時的快感。貝里奇教授發現,物質成癮會引導人們產生行為成癮,當你意識到不喜歡這個物質時,大腦反而會自動找出,過去使用物質時所儲存的快樂行為體驗,再對你發出追求過往快樂行為體驗的需求動機。 貝里奇教授給予「需求」的形容詞是「強健巨大」,而「不喜歡」的形容詞是「小又脆弱」,大腦給予需求的優先權,遠高於不喜歡,所以強健巨大的需求,就很難讓人們拒絕產生行為動機,只要需求持續引導產生行為,就會累積成為上癮的行為。想要戒除,必須藉由第三方力量,協助讓「不喜歡」變得更強健巨大。 也就是說,人類大腦會記得使用毒品後的心靈滿足體驗,當使用者決定不再使用毒品時,大腦就會持續發出需求動機,直到你的行為滿足這個動機的渴望為止。這樣的行為上癮模式,其實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你已經發現Facebook或Instagram,每天耗去你太多的時間,但是你還是想要持續的關注更新它們。因為大腦記得你剛開始使用時,累積得到的快樂體驗,當你自我意識到「不喜歡」,大腦就會對你持續發出「需求」指令,刺激你不斷追求記憶中的體驗,如果你下決心要讓「不喜歡」變得強健巨大時,由第三方力量設計的「按讚數、留言數、朋友數」等沉溺因子,又讓「不喜歡」走向「小又脆弱」。 網路流傳戲稱,繼Wi-Fi成為「陽光、空氣、水」之後的人類生存第四元素,最新的第五元素就是App,是持續讓使用手機「需求」,變得強健巨大的主要因子。 App對人類的影響就像是日本寶可夢(Pokemon)遊戲裡的「百變怪」,由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方式來決定它的「角色扮演」。根據資策會MIC的2018年臺灣民眾App使用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每人的智慧型手機App下載使用數量以6~10個(25.7%)的占比最多,其次是11~15個(20.8%),而每天都會被使用到的App數量為1~5個(47.9%),其次是6~10個(36.8%)。 將使用App類型與年齡交叉分析後發現,App下載數量與年齡相比較,有呈現負相關的趨勢,年齡越高,下載App的數量就越少。19歲以下族群,傾向使用多個App與社群互動;25~29歲族群,在生產應用工具、交通運輸、金融支付等App類型有較高的使用率,屬於數位經濟先行者;20~34歲族群使用行動支付App的比例與數量都是最高,其中有24.3%的使用者,手機裡會同時擁有4個以上的行動支付App,而35歲以上則是最多選擇2款行動支付App。 除19歲以下族群的App使用行為偏好前三名是「遊戲、影片、音樂」外,20歲以上的App使用行為偏好前三名,全部都是「通訊、社群社交、遊戲」,顯示絕大多數的使用行為正在朝向具有社群應用功能的App靠攏,而其它的App則偏向專屬功能性的App,例如影視音播放與編輯、網路購物、教育學習及居家生活應用功能等類型。 再深入調查臺灣網友的每日手機使用行為發現,多數人每天的手機使用時間介於1.5小時至4小時之間,這是個很有趣的數字。讓我們試著推算看看,扣除每天8小時的睡眠時間、8小時的工作、2小時的通勤、2小時的用餐,保守估計只剩下4小時的可支配手機使用時間,而這4小時,通常有50%是由零碎時間所堆砌出來的。也就是說,網友每天能夠持續專心使用手機的時間,其實是很有限的,而各年齡層的使用時段區隔也愈來愈明顯,同年齡層的使用時段,也有愈來愈集中的趨勢。 所以,這是一場時間搶奪戰,所有的App研發或經營業者,都是在跟使用者搶奪使用時間,同時也是在跟競爭者一起搶奪使用者的時間,當使用者沉溺於某個App的應用功能時,他就沒有多餘時間再去體驗新的App應用功能,沉溺在特定的App愈久,轉移的動機就會愈低,這項使用特徵在社群媒體裡,特別的明顯。 目前全球都在催生5G行動通訊世代,較4G強數十倍的資訊傳輸速度,確實可能為人們目前居住的城市或日常生活應用,帶來更多的夢想改變。但並不表示也能夠同時改變目前網友的社群使用型態,未來想要改變人們沉溺於特定App的使用習慣,焦點不再是「要提供什麼樣的App應用」,重點應該畫在「新的App應用能夠為使用者目前的使用環境及情境,帶來什麼樣的利益」,才有可能成為民眾手機裡的VIP(Product),否則就只能是App商店裡,浩瀚的VIP(Piggy)之一。 這是一場與使用者之間的時間搶奪戰,所有使用者的時間資源,都被已經上市的App占用,新創App的研發者,必須要從時間軸的角度切入思考,找到能為使用者帶來即時利益的時間定位。例如,我想看到你有沒有「已讀」,但是又不想讓你看到我有沒有「已讀」….你有解決辦法嗎?   5G更高傳輸速率的網路環境,將使手機App應用的時間搶奪戰愈演愈烈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