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標籤 感測器

感測器

- Advertisment -

瞄準智慧工廠需求 Sony新款影像感測器亮相

為加速工業智慧化與自動化,索尼(Sony)近日宣布推出新一代感測器「Pregius S」,該產品基於堆疊式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影像感測器技術設計,採用索尼專有的全域式快門(Global Shutter, GS)功能和背照式(Back-illuminated)像素結構,可提供無失真、高畫質和小型化。新的感測器技術適用於製造、檢驗和物流等領域的工業設備,以實現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加工速度,達到工廠智慧化和自動化目標。 據悉,新款感測器可將充電訊號(Charge Signal)暫時儲存於位在電二極管旁邊的儲存區域中,以解決時移(Time Shift)導致的圖像失真。過往於前照式(In front-illuminated)CMOS圖像感測器中,會在矽基底上生成布線層以形成光電二極管,以便透過遮光罩保護臨時存儲的充電訊號;然而,光電二極管頂部的布線會阻礙入射光,使得在嘗試縮小像素時會產生問題。 為此,索尼開發了一種像素結構,在背照式結構上導入全域式快門功能,以解決小型化的問題,同時具有較高的靈敏度。通常在像素小型化時,靈敏度和飽和度會降低,但索尼新的技術可以將像素尺寸縮小到2.74μm,同時保持靈敏度和飽和度,從而實現比傳統前照式CMOS圖像感測器高1.7倍的分辨率;由此可在更廣泛的區域內測量和檢查物體,並且在製造、檢查、物流和其他應用中具有更高的精度。此外,由於背照式像素結構布線的布局自由度高,可以實現約為傳統前照式CMOS圖像感測器2.4倍的高速度,有助於提高生產率,減短測量和檢查處理時間。 另外,感測器的堆疊結構可以安裝各種訊號處理電路,所以與傳統感測器相比,可以實現諸如訊號處理之類的智慧型功能。並且可以減少後續處理的負荷以及減少要儲存的數據量,從而有助於實現高效,節能的系統。
0

艾邁斯推出新款感測器TCS3707具閃爍檢測感功能

艾邁斯半導體(AMS)宣佈推出新款彩色(RGB)、接近和閃爍檢測感測器TCS3707,使手機相機能夠在人工照明場景中拍攝出清晰無瑕的照片。配備TCS3707時,手機相機可以在任何條件下使用,包括螢光燈或路燈的人工光源,避免交流供電照明的不可見閃爍產生的條紋或其他圖像偽影。 艾邁斯半導體整合式光學感測器業務線資深產品行銷經理Dave Moon表示,手機相機對消費者具有很大的價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已成為主要攝影設備,取代了數位相機。透過改善相機在人工光源下的效能,艾邁斯半導體的TCS3707為手機OEM提供了新方式,可以不對相機系統架構進行任何重新設計,讓產品脫穎而出。 TCS3707的超高靈敏度RGB、清晰、寬頻通道可在各種照明條件下精確測量環境光的顏色和強度。這使手機製造商能夠部署複雜的顯示亮度和色彩管理方案,並實現相機和閃光色彩平衡。 該設備的閃爍檢測引擎可以檢測在50Hz或60Hz交流電週期內工作的任何人工光源閃爍。閃爍在由帶有滾動快門的圖像感測器拍攝的圖像中會產生條維和其他偽像。當閃光燈在快門處於操作狀態時亮起或熄滅時,會出現這種效應。 TCS3707的閃爍檢測功能允許相機控制器將快門與交流電週期的開啟部分同步。感測器還可以為手機的應用處理器提供閃爍測量,通過使用設備上的內部FIFO以50/60Hz以外的頻率支援閃爍消除韌體。TCS3707接近感測器內建紅外線串擾抑制功能,與紅外線發射器配對時,可實現可靠的接近檢測。
0

感測器結合聯網技術 智慧建築更舒適/安全

物聯網(IoT)為我們帶來了更舒適,更方便,更安全的生活。適應我們需求的設備,電器甚至建築物的生活。目前,物聯網技術主要在消費市場取得進展,人們的智慧手機可作為用戶友好介面,用於智慧照明,家庭監控,智慧CO2/煙霧探測器,智慧加熱和通風,語音指揮助理等服務。 不過,物聯網的潛力遠遠超出了這些聰明的家用設備;隨著技術的成熟,人們開闢了無數新的可能性。除了嘗試以智慧家居為重點,以及打造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物聯網應用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步驟是創建更智慧的辦公樓,即不僅提供最高舒適度,而且提供最佳效能和安全性的建築。 使用物聯網技術監測建築物的使用方式,可以根據我們的確切需求設計辦公室,當房間裡沒有人時,直接自動停止空調運作及會議室使用。透過最新技術的物聯網感測器和雷達,建築物將能夠分辨出房間中有多少人,他們在哪里以及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溫度、照明等)。由於建築物占城市電力消耗的40%,安裝物聯網能力將有助於實現全球電力減少目標。 因此,多感測器環境監測平台相繼問世,結合了溫度、相對濕度、NO2、CO2、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顆粒物質、環境光、聲音、振動和存在檢測等感測器,適用於室內和室外空氣質量監測和控制,可用於智慧建築、智慧城市等。 實現智慧建築方案 硬軟結合勢在必行 因應上述趨勢,如今已能使用價格可負擔的技術,來檢測人們在房間中的情況,而不只是人們的確切數量,活動或確切位置。過去,感測器業者展示了基於雷達的各種人體運動分類,以及遠距呼吸和心跳檢測,這些監測仍然需要穿戴式設備,但未來雷達的技術可以從不同空間,並在距離數公尺處執行這些測量。 同時,該技術可以準確分析存在、移動和生命徵象,同時與當前搭配鏡頭配件的解決方案不同,更能保護個人隱私。然而,為了實現智慧建築,還需要更好的硬體來收集準確的數據,以及需要正確的演算法將數據轉化為知識。 如此便須要仰賴半導體業者或研究單位的內部專業知識,以做到上述兩點,進而支持整個智慧建築解決方案流程,例如從創建最佳感測器和雷達設計到開發最佳算法;同時還可在真實應用程序中使用真實的工件來證明設備功能。像是比利時微電子中心(imec),其解決方案便結合了硬體和軟體功能,並在其HomeLab和OfficeLab等現實環境中進行測試,以在物聯網領域取得成功。 智慧建築技術可延伸至其他領域 事實上,用來實現未來智慧建築的大部分技術,在其他領域也很有用,以支持物聯網創新。例如因應5G通訊,半導體廠商開發了一些基本構建模組,包括類比數位轉換器(ADC)、可重配置的低噪聲頻率合成器、毫米波相控陣收發器,以及天線模組等。 此外,感測器供應商還開發用於在79GHz運行的自動駕駛汽車的雷達,例如適用於人和碰撞檢測。以imec為例,該單位旗下雷達提供的角分辨率增加10倍,而大批量生產的功耗卻降低了一半;imec還開發了新的物聯網通訊標準的知識產權,如NB-IoT和Cat-M1,支持廣域蜂窩物聯網;且對於短距離物聯網解決方案,其中許多無線電IC廣泛可用,該公司進一步將藍牙IC的面積以及成本減少了3倍,同時使用最小和最低成本的電池。 這個領域與其他imec研究的區別在於,物聯網項目具有極高的技術就緒指數(TRL)。例如,該公司的液體離子感測器目前作為開發套件進行採樣,以引導客戶,同時將製造知識轉移給工業合作夥伴。這種液體離子感測器特別有趣,因為它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它可以同時檢測液體中的多種離子,使用壽命超過6個月。該感測器可用於許多不同領域,從監測水質到啤酒發酵過程的微調。總而言之。因應物聯網發展,這種以應用為導向的創新,成為半導體業者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智慧感測晶片三項新發展 未來環境將緩慢但漸進式地演變為「物聯網」,其中晶片和感測器無形地整合在環境中以承擔其多種任務。想像一下感測器可以檢測到個體的存在並相應地調整建築物中的光線,而節省大量能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感測器將如同我們環境中的眼睛,耳朵和鼻子。 無處不在的感測器將在許多領域中脫穎而出。當然還有智慧建築、自動駕駛汽車、自動化工業和物流過程。感測器將有助於解決環境問題,如果能夠以細粒度的方式連續測量空氣和水的質量,並且可以集中收集數據,則可以採取更好的指導措施,並立即測量結果。 另外在醫療保健領域,也有很多機會。想像一下簡單的工具,如加權秤,血壓監測器,以及將數據安全地發送到雲端的心臟和活動監視器。在那裡,可以分析數據並成為指導患者過上更健康生活的新服務基礎;這種類型的連接醫療保健已經小規模應用於高風險患者,但隨著技術變得更加智慧和便宜,它可以提供更多服務。綜上所述,為實現更加智慧及萬物聯網的環境,感測器將會有三項發展趨勢。 感測器融合以獲得精細數據 首先一種可能性是感測器融合。運用許多不同的感測器測量相同的物理參數,例如人的心跳可用電、光學甚至聲學監測。透過組合感測器的結果並解釋結果,可以獲得穩健可靠的結果,還可以添加上下文感知。像是打造一個可「感覺」人已經開始睡覺的感測器,將這個結果傳達給第二個感測器,該感測器的任務是監視休息時的心臟;因此,一個感測器標誌著另一個感測器開始工作的理想時刻。 在ISSCC,Holst Center/imec的研究員Mario Konijnenburg提出了一些非凡的成果。他與同事開發了一種能夠同時測量多個身體參數的晶片,包含心電圖(ECG)、生物阻抗(BIO-Z,身體的電導率,揭示身體組織的成分)、電流皮膚反應(GSR,由於例如壓力引起的皮膚電性質的變化)和光電容積描記圖(PPG,由於光吸收變化導致的組織中血液循環的變化)。因為這些數據是在一個晶片上收集的,所以完全可以同步它們並尋找相關性。測量組合允許例如推斷心跳和心率變異的可靠方法,並且(相對)血壓可以通過解釋ECG和PPG測量來推斷。 晶片開始具備現場運算能力 來自感測器晶片的數據被無線發送到雲端(例如通過智慧手機或筆記型電腦)。在雲端中,數據被處理和分析。目前,無線鏈路使用感測器消耗80%的能量。因此,如果感測器必需更節能,應該發送更少的數據。這可以透過部分在地感測器上處理和解釋數據來完成,僅將結果發送到雲端。當然,晶片上的處理也會消耗能量,因此研究人員的部分任務是在晶片上處理和向雲端發送數據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同時,若是感測器必須進行更多的現場處理,則需要一個或多個額外的處理核心。先進晶片技術非常適合在非常小的晶片上整合更強大的處理能力。然而,要實現此一目標,需要為感測器增加模擬介面,但目前這些模擬介面並不能很好地擴展到最新的技術節點。 為此,imec研究員Rachit Mohan描述了一種用40nm CMOS製造的感測器讀出晶片。新晶片採用基於時間的技術,而不是傳統的基於電壓或功率的技術。這種基於時間的電路可以在較低的電源電壓下操作;此外,放大器鏈中向數位域的轉換要快得多,並且可以數位化進行濾波,這使得該技術在深度擴展的技術中實現具有吸引力,該技術還允許實現更強大的數據處理。 具自適應和壓縮採樣 感測晶片僅在需要時進行監控 另一種透過感測器的無線鏈路節省能量,並儘可能少地發送數據的技術是自適應和壓縮採樣。利用這種技術,訊號不會以固定的時間間隔進行測量和發送,而是根據被監測訊號的特性進行測量。 例如心電圖心臟監測,在ECG峰值時刻,要測量的訊息比峰值之間的間隔期間要多得多;結果,感測器可以在峰值期間以較短間隔對心臟訊號進行採樣,並且在其間以較長間隔對心臟訊號進行採樣。總而言之,將有一個可靠的ECG監測,測量點更少,發送的數據更少。 在ISSCC,imec研究員Pamela Venkata Rajesh展示了基於LED光和使用壓縮採樣的光電容積描記圖測量(PPG)的讀出晶片。PPG結果可以推斷心跳和心率變異性,它們是ECG監測的不錯選擇,因為其不需要在患者胸部使用電極。缺點是,感測器的LED燈照射在皮膚上需要額外的能量,這是小感測器晶片能量預算的嚴重消耗。因此,重要的是可以使用壓縮採樣進行測量,測量較少但更智慧的數據點。 物聯網技術前景佳 2030年布建成本將顯著降低 物聯網技術具有很大的前景,這一領域的研究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到2030年,智慧物聯網節點的成本可能會降至0.5美元以下。新的感測器將充斥市場,並將監控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從而產生大量新的應用和服務。 總結來說,透過感測器和聯網技術,建築物產生更多有用的數據,進而使半導體、系統整合業者可創建滿足各種需求的高度客製化空間。我們無法預測物聯網革命將改變哪個領域,但很難想像任何領域都不會受到影響。對於感測器供應業者而言,將會處於創新的最前線,而最初的重點是透過相關和領先的創新擴展智慧建築、智慧物聯網等戰略。
0

維持車用雷達訊號穩定 測試/驗證重要性與日俱增

感測器位居自動駕駛核心 自動駕駛需要大量周圍環境訊息,這些訊息通常由人眼捕獲並由人大腦處理。技術層面的對應物是感測器,它們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關鍵零組件,目前市面上已有數百萬部汽車雷達投入使用。汽車雷達是高階車輛的標準配置,配合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使用,用於預防事故發生並提高駕駛舒適性。 雷達感測器主要使用調頻連續波(FMCW)訊號,由於傳送延遲和多普勒頻移,感測器能夠量測和解析多個目標的距離和徑向速度;根據天線陣列特性,還可量測和解析方位角甚至是仰角。在訊號處理期間,感測器電子裝置生成目標列表,其中包含量測得到的目標位置和速度以及目標類型資料(行人、汽車等)。該列表被發送到車輛電子控制單元(ECU),ECU用該列表對操控車輛即時做出決策,這些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於車輛、乘客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極為重要(圖1)。 圖1 由於方位量測誤差,檢測到錯誤的目標位置,自動駕駛車輛控制系統有可能會做出致命的錯誤操控。 確保雷達訊號 天線罩測試挑戰油然而生 出於美觀考慮,雷達系統一般不是安裝在車輛顯眼處。通常,它們隱藏在散熱器格柵上品牌徽標後面以及前、後塑料保險桿後面,這些徽標和保險桿就成了雷達天線罩。 作為天線罩,必須對它們的射頻性能進行評估,因為它們會影響隱藏在其後面的雷達偵測性能和準確度。鑑於訊號必須在到達目標的去程和從目標返回途中穿過天線罩,其材料的射頻傳輸損耗會使訊號衰減兩次。根據訊號傳送定律,發送訊號的功率與每個方向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這意味著發送訊號在經過來回傳送後功率減小了r4倍。 例如,對於具備3W輸出功率和25dBi天線增益的77GHz雷達,要偵測雷達截面為10m且最低可檢測訊號電平為-90dBm之目標,在沒有雷達天線罩時,最大雷達可偵測距離為109.4m。如果天線罩的雙向衰減為3dB,雷達偵測距離將減少16%,僅為92.1m。 除了材料衰減外,天線罩材料反射率和均勻度對雷達性能也有重要影響。例如,塗料中金屬顆粒的反射和基材的射頻失配都會在天線罩內(即靠近感測器)產生干擾雜訊。這些干擾雜訊在接收鏈路中被接收並且變頻,這能降低雷達的檢測靈敏度。 許多車輛製造商試圖透過在特定角度安裝天線罩來減輕這種影響,以便發送的雷達訊號不會直接反射回接收器前端,但這種方法受到設計限制,且不能消除導致射頻能量損失的寄生反射。另一個問題是材料不均勻度(如夾帶雜物、密度變化和三維品牌標識中的不同材料厚度)會干擾輸出和輸入波陣面。材料不均會產生材料變形,導致角度量測不準確。因此,雷達感測器校準可在一定限度內將這種影響降至最低,但不能使之完全消除,因為被校準雷達可能安裝在不同製造商生產的天線罩後面。 確保可靠性 雷達校準/驗證不可缺 為確保雷達可靠性,保證輔助駕駛系統和自動駕駛之安全性,必須驗證雷達天線罩及其性能表現。材料校正非常耗時且昂貴,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難以承受,且隨著車輛變得越來越自主獨立,需要高質量的天線罩,其衰減特性不僅要最小,而且要恆定不變,還要在細節上一清二楚。由於時間限制,汽車製造商希望盡可能縮短測試時間,因此能夠提供已經過測試,且具有這些性能和訊息的天線罩供應商具備明顯競爭優勢。 為此,供應商需要做可靠而詳盡的產品測試。天線罩製造商通常使用參考雷達(黃金裝置)來測試他們的產品(圖2),用多個雷達反射器組成的固定裝置,在有和無天線罩兩種狀態下,在各種距離和角度下進行對比量測。當某個值保持在規定的公差範圍內時,天線罩測試合格;而隨著感測器和傳動裝置承擔更多功能以及天線罩本身的複雜度增加,這種選擇性測試已明顯難以滿足需求。 圖2 使用黃金裝置的典型測試裝置。 僅使用一個反射器和放置在轉盤上的雷達和天線罩的測試方法更準確。以各種角度重複量測,並將量測結果與轉盤上指示的角度進行對照。轉盤的定位越精確,測試的角度越大,結果越有效。但是,這種方法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因此不適合於進行生產測試。 雷達天線罩測試裝置滿足實用定性與量化測試 為此,量測儀器業者,如羅德史瓦茲(Rohde&Schwarz)公司便開發出汽車雷達天線罩測試裝置,不僅可給出測試流程,提供可靠的資料,且就成本和量測速度而論也十分實用。 舉例而言,該公司旗下的R&S QAR測試裝置(圖3),其使用大型面板,而不是黃金裝置,面板上有幾百個發送天線和接收天線,運作頻率範圍與汽車雷達相同。同時該裝置的天線能夠發現汽車雷達看到的東西,且由於具有大口徑,能以更高的解析度(mm範圍)量測距離、方位角和仰角。 圖3 R&S QAR汽車雷達天線罩測試裝置,測試對象安裝在運作台的前緣,包含用於發送量測的毫米波發送器。 這種高解析度能夠將反射率可視化為一種X射線影像,即使不是專家亦能立即進行質量評估。在第二個分析步驟中,可透過X射線影像計算質量參數,這意味著先前的生產測試可由簡單的合格/失敗測試替代。使用許多發送天線和接收天線可以在幾秒鐘內一次性(一次性方法)詳細測試整個天線罩,完全不需要耗時的量測序列。 另外,該產品可量測空間各點的反射率和被測零組件的透射率。反射率是透過量測由天線罩材料反射的能量,這會降低雷達的性能表現。某些區域由於多種原因會有較高的反射率,例如,材料缺陷,空氣夾雜物,不同材料層間有害的相互作用或過量的某些材料成分。該量測方法透過對所有反射訊號幅度和相位的相干處理,來提供空間各點的量測結果。此結果可視化能夠得到其內在、定性和可靠的合格/失敗評估,以及產生對被測零組件反射行為的量化評估。 高解析度雷達影像(圖4)顯示了由這個圓頂蓋天線罩(圖5)遮蓋的雷達感測器能夠看到什麼。亮度水平代表反射率。某個區域越亮,表面反射的雷達訊號越多。金屬物體顯示為白色(四角位置的螺釘)。徽標的清晰可見輪廓表明高反射率和非常不均的整體影像。 圖4 反射率的高解析度毫米波影像(左),所選分析區域,以及R&S天線罩的傳送量測/單向衰減(右)。由於在76GHz到77GHz範圍內不匹配,此天線罩不適合這個頻率範圍內的雷達。 圖5 帶有羅德史瓦茲公司徽標的圓頂蓋天線罩,在天線罩基座表面上方突出僅0.5mm。即使這種微小厚度增加亦會導致在77GHz頻率上不匹配。 透過對傳送訊號的量測可以確定天線罩材料的頻率匹配和衰減,這是天線罩材料是否適用的基礎。位於被測零組件後面經校準的發送單元掃描選定的頻率範圍,接收陣列接收訊號,能夠精確評估天線罩的發送頻率響應。此頻率響應提供被測零組件是否適合這個頻段。這些訊息與雷達單元使用的實際訊號波形無關,因此適用於能夠安裝在天線罩後面的所有類型雷達。 因應雷達可靠性測試 量測儀器推陳出新 自動駕駛需要可靠雷達以正確地偵測周圍區域內的物體,這取決於雷達質量和安裝位置。用作雷達天線罩的車身零組件會使訊號產生損耗,或導致目標位置誤判。當下,這些零組件不僅要承擔原有的機械件功能,還需要有特定的射頻特性。要靠準確和實用的量測方法來驗證這些特性。為此,量測儀器商提供了一種創新、獨特的方法,可在極短時間內給出空間各點射頻反射率和透射量測,並提供更加詳盡的量測結果。 對於汽車製造商而言,更多的測試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生產率。但對於供應商來說,這些則代表了機會。他們可以自己測試需要的零組件。這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質量標準,還使他們能夠透過提供具有量測資料的特定附加服務來提高客戶忠誠度。 (本文作者皆任職於羅德史瓦茲)
0

感測融合技術助力 自駕車安全性大幅提升

自駕車感測與融合技術商機不斷 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 Consulting(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Consulting)之預估,2017年台灣車用電子約占台灣車輛零組件37%,產值超過新台幣2,080億元,隨著台灣車用電子產值逐年成長,預估2020年可超過新台幣2,700億元,成長力道不容忽視。而未來隨著通訊與感測融合技術成熟,將創造更多元的自駕車及相關應用領域的商機,台灣廠商若能掌握這波商機,並推出自動駕駛之關鍵系統、零組件與應用服務,將更有機會打入國際供應鏈,創造台灣產業之更多元化之發展。 自駕車的另一個商機,以車廠為例,根據Euro NCAP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和ANCAP澳洲新車安全評鑑協會,分別擔任歐盟和澳洲第3方獨立車體安全認證單位,共同在「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期」發表「配備自動緊急剎車(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AEB)車輛在現實世界發生追撞之有效性研究報告」(Effectiveness of Low Speed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Real-world Rear-end Crashes)。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有安裝「AEB自動緊急煞車」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車輛,在車速小於50公里/小時,可減少38%的追撞意外事件。 向來在車用安全配備法規與撞擊測試標準等領域,執全球牛耳地位的美國,日前在AEB領域又有重要突破之舉,在DOT美國交通運輸部(U.S....
0

2018年半導體元件出貨量攀越1兆顆大關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IC Insights最新研究顯示,包括積體電路和光電元件、感測元件和離散式元件在內的年度半導體元件出貨量在2018年成長了10%,已數量來計算也首次突破1兆顆。2018年半導體元件出貨量攀升至1兆682億顆,預計2019年將成長至1兆1426億顆,再度成長7%。鑑於半導體產業的周期性和經常波動性,半導體元件的平均年複合成長率從1978~2019年約為9.1%。 在2004~2007的4年裡,半導體元件的出貨量從4000萬顆,迅速超越5000萬顆與6000萬顆,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和2009年半導體元件出貨量大幅下滑。2010年又大幅成長25%,半導體出貨量超過7000億顆。直到2017年出現另一個強勁成長,年成長率12%,使得半導體元件的出貨量在2018年突破兆級大關之前超過了9000億顆。 1984年以後半導體元件成長最大的年成長率為34%,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最大跌幅為19%。全球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導致2008年和2009年半導體出貨量下降;這是半導體產業唯一一次連續兩年出現衰退,2010年成長25%是整個時段內第二高的成長率。  
0

Molex/Contrinex共同強化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

Molex近日宣布與堪泰公司(Contrinex)達成協作關係,後者是一家位於瑞士的感應感測器和光電感測器的製造商,產品適合工廠自動化以及安全和RFID系統使用。由於感測器可以提供分析進階資料並將其傳送到基於雲的應用的必要步驟,此次協作可以進一步強化Molex在工業物聯網(IIoT)解決方案方面的產品,並將該公司定位為工業自動化領域一家端對端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Molex將在工程上的專業經驗和解決方案進行了完全的整合,針對需要整合式通訊的機器和網路平台,可以幫助客戶充分利用工業4.0的優勢。藉著結合起策略性收購、協作與研發,Molex繼續拓展工業自動化的產品供應,滿足客戶對於智慧製造和數位化轉型的要求。 Molex 現可為產品工程師們提供一系列形形色色的感應感測器和光電感測器,其中大多數的感測器都配有功能強大的ASIC,達到一流的工作距離與較長的感測器使用壽命。對於惡劣的環境來說,產品組合中包含了IP67、68和69K等級的產品,符合Ecolab的要求。感應感測器系列還含有特別牢固的設備,採用了一體的不銹鋼外殼,其中一些具備傳統上的耐鹽水性,而另一些則可良好耐受焊接溫度場的影響。廣泛的光電感測器系列則含有採用了專利的紫外技術的透明物體感測器以及顏色感測器和對比感測器。
0

Maxim新品將IoT電源穩壓器尺寸減半

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近日宣布推出6款低功耗電源管理積體電路(PMIC),協助使用者設計小尺寸、電池供電產品,透過延長電池壽命、縮減系統尺寸大幅提升使用者體驗。MAX17270、MAX77278、MAX77640、MAX77641和MAX77680/MAX77681 PMIC將電源管理電路尺寸縮減高達50%,廣泛支援穿戴式設備、耳戴式設備、感測器、智慧家居等自動化控制中心,以及物聯網(IoT)等空間受限產品。相比最接近的競爭方案,最新元件可提升9%的總體系統效率,減少發熱,這對於與皮膚直接接觸的穿戴式產品來說至關重要。 系統設計者一直致力於縮小電子產品尺寸、減少發熱並提升效率、延長電池壽命,使電子產品在消費者的生活中提供更完整的功能。考慮到豐富的功能整合、更低的發熱,以及日益緊湊的方案尺寸,要求使用更小容量電池,諸多因素為系統設計帶來極大挑戰。以MAX77650/MAX77651緊湊尺寸和高效率方案為先例,Maxim正在不斷擴大其SIMO PMIC專利組合,幫助設計者克服上述挑戰。MAX17270、MAX77278、MAX77640/MAX77641和MAX77680/MAX77681 PMIC將單電感作為多路直流電源輸出的關鍵儲能元件,設計者從而能在其設計中減少儲能電感的數量,提高效率、縮減尺寸並減少發熱。 此外,最新PMIC的低靜態電流特性對於延長電池壽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憑藉PMIC的內部buck-boost架構,可以在整個電池工作電壓的範圍內保持穩定的輸出電壓。
0

貿澤搶先引進新產品

貿澤電子(Mouser Electronics)致力於快速推出新產品與新技術。貿澤是領先業界的新產品引進(NPI)代理商,首要任務是庫存來自750多家製造商合作夥伴的各種最新產品與技術,為客戶提供優勢,協助加快產品上市速度。 貿澤在上個月發表超過382新產品,且這些產品均可當天出貨。貿澤近期發表的部分產品包括: •Maxim Integrated MAXREFDES101健康感測器平台2.0 Maxim MAXREFDES101整合Maxim全系列的產品,為醫療應用提供一個可快速建立原型的評估和開發平台,準確監控體溫、心率與心電圖 (ECG)。 •Molex Spot-On 1.5 mm和2.0 mm連接器系統 Molex Spot-On 1.5 mm和2.0 mm連接器系統為市面上首次出現的SMT封膠線對板連接器。本系統能改善處理能力和機械可靠度,避免進水損壞。 •Renesas Electronics Synergy AE-CLOUD2 LTE物聯網連接套件 Renesas Synergy AE-CLOUD2套件提供完整的軟硬體參考設計,可讓開發人員評估手機連接選項,快速打造低功耗廣域(LPWA)手機物聯網(IoT)應用。 • Bourns BPS精密壓力感測器 Bourns BPS系列是專為工業自動化、能源、大樓與住家控制、低/中風險醫療和軍事/航太應用的高階感測器需求所設計,具有高靈敏度/準確度、長期可靠性、耐高溫能力和嚴苛介質相容性。
0

進軍光達市場 Nikon投資Velodyne 2,500萬美元

為加速光達應用普及度,日本光學巨頭宣布將與自動駕駛光學雷達(Lidar)供應商Velodyne合作,成為Velodyne策略投資人,投資金額達2,500美元。Velodyne指出,有了Nikon協助後,預期能再提升光達性能,並進一步降低售價,目前雙方已開始討論建立涵蓋多方面的商業聯盟。 Velodyne Lidar創辦人兼執行長David Hall表示,該公司正在建構為全球自動駕駛汽車業提供支援的強大聯盟網路。而100年前,Nikon所擁有的光學和相機技術幫助人們看得更清楚;現在,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將運用至電腦當中,幫助電腦看見周遭環境。 Velodyne致力於為自動駕駛和駕駛輔助提供更智慧、更強大的光達解決方案,並透過即時環繞視的光達系統改變汽車、地圖、機器人和安全領域等的感知能力和自主性。而Nikon則為全球光學技術市場的先驅,利用先進技術提供廣泛的產品,包含數位相機、相機相關產品、雙筒望遠鏡、火焰光度檢測儀(FPD)、半導體微影系統、顯微鏡和測量儀器等。 為了將Nikon的光學和精密技術與Velodyne的感測器技術相結合,目前兩家公司已開始研究廣泛的業務關係,包括技術開發和製造方面的合作。對此,Velodyne認為,兩家公司對適用於廣泛應用的先進感知技術擁有共同的未來願景,雙方的合作關係將加快光達的製造和量產,使其可應用至更多領域,包括機器人、地圖、安全、穿梭班車、無人機和道路安全等。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