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測器
未來五年全球MEMS/感測器產能投資大灑幣
由於通訊、運輸、醫療、行動、工業和其他物聯網(IoT)應用的爆炸性需求,根據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研究指出,預計從2018年到2023年,全球MEMS和感測器晶圓廠的總裝機容量將成長25%,達到約當每月470萬片八吋個晶圓。
微機電與感測器產能成長趨勢 資料來源:SEMI(10/2019)
該報告涵蓋從2012年開始的12年,預測到2023年,MEMS晶圓廠將占所有MEMS和感測器廠的46%。影像感測器晶圓廠將占總數的40%,同時生產MEMS和影像感測器的晶圓廠占14%。
2018年日本在MEMS和感測器產能方面居世界領先,其次是台灣、美洲和歐洲/中東。到2023年,中國的裝機容量有望從2019年的第六名上升到第三名。預計到2023年,日本和台灣將保持前兩名的位置。
從2018年到2023年,產能設備投資每年約40億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支出(估計為70%)用於建設12吋影像感測器廠。同期,日本的晶圓設備投資預計將在2020年達到頂峰,接近20億美元,而台灣在2023年將突破16億美元。總而言之,從2018年到2023年,將新增14個新的晶圓廠投產,以八吋或十二吋的晶圓生產MEMS和感測器。中國的新晶圓廠程長最快,其次是日本、台灣和歐洲。
貿澤開始供應小型低功耗4K視訊和影像套件
貿澤電子(Mouser)自即日起開始供應美高森美(Microsemi)所推出的PolarFire FPGA視訊和影像套件。此套件採用非揮發性PolarFire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使用兩個相機感測器,耗電量比其他SRAM FPGA減少50%,能在評估4K影像處理和顯示專案時提供高效能。
貿澤電子所供應的Microsemi PolarFire FPGA視訊和影像套件包含採用PolarFire FPGA的PolarFire視訊和影像處理板以及雙相機感測器電路板,其中FPGA具備300K邏輯元件、4GB DDR4和1GB快閃記憶體。本套件適用於中頻寬(4K/2K)的影像和視訊應用,提供多種介面和IP選項,包括雙向的MIPI、HDMI、DSI和SDI。
套件搭載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全系列的應用專屬硬體、用於影像處理的最佳化知識產權套件、參考設計範例、範例設計和資料,能提供設計人員所需的軟硬體,協助實作針對PolarFire FPGA的4K解析度設計。
套件內含一年Libero Gold軟體授權,此授權包含Libero SoC PolarFire設計組,是一套功能完整、易於學習又好上手的開發工具。此組合整合符合業界標準的Synopsys Synplify Pro合成工具與Mentor Graphics ModelSim模擬工具,擁有限制管理與SmartDebug工具組的除錯功能。
PolarFire FPGA視訊和影像套件支援無人機、機器人、機器視覺、熱成像、遊戲、影像監控、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機器學習,和人機介面(HMI)等開發應用。
催生車用感測傳輸共同標準 MIPI聯盟加速自駕系統發展
看好自駕車發展的趨勢,MIPI聯盟近年詳細調查汽車產業的需求清單,期能打造攝影機與顯示器的共同標準,加速自駕系統設計。舉例來說,該聯盟發布的MIPI A-PHY規格,為相機、感測器和顯示器提供量身定製的非對稱連接性。
MIPI聯盟董事總經理Peter Lefkin。
MIPI聯盟董事總經理Peter Lefkin表示,MIPI聯盟成立之初即是為了因應手機多媒體應用而生,故該聯盟於2003年成立的宗旨,即是希望建構手機內相機與顯示器的共同標準。至今,MIPI聯盟仍將行動裝置視為首要應用,但會同時擴展其他技術能力,希望能立基於手機的相機和顯示器技術,擴散至各種不同應用領域。以汽車業為例,汽車產業希望MIPI能推出符合汽車攝影機與顯示器的共同標準,滿足未來自駕車或汽車駕駛系統的設計需求。
MIPI車用電子工作小組主席Matt Ronning談到,雖然目前智慧手機最具市場規模,但汽車產業後勢亦不容小覷,特別是汽車應用為了實現自駕車的願景,須內建更多樣化的感測器(如光達、雷達等),預計每輛自駕車搭載高達十顆以上的感測器,加上全球每年汽車生產量高達一億輛左右,換算下來每年至少有十億感測器需求,市場相當可觀。
Ronning指出,汽車產業也正歷經一個變革,例如新車安全評價制度。此制度為國際間合作方法,目的是為了提高汽車安全,如導入車道偏移、盲點偵測技術,以減少人命傷亡問題。再者,除了安全發展外,也有政府亦推動產業轉型的變革,如祭出燃油政策促成電動車發展,並從中延伸出新的OEM與新商業模式。
因應汽車產業變革,MIPI聯盟為了汽車產業量身打造了MIPI A-PHY規格,克服連結全車的高速電子零件帶來的「長距離高速挑戰」。據了解,手機產業通訊傳輸距離約10~15英寸,汽車通訊距離則高達15公尺。
Ronning談到,車用乙太網與A-PHY是相輔相成。基本上車用乙太網能力好,在介面上有處理器,這間接提高成本且功耗也會增加,但若開發者希望以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式串聯感測器與電腦之間,A-PHY架構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
另一方面,對於原本著重於行動晶片商,如何善用汽車產業變化從中受益呢?Ronning分析,現以有部分廠商開始使用CSI2、DSI2介面到處理器,進行簡單應用到車用領域;其次手機畢竟是消費性電子,與車用市場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可靠性,故投入廠商必須要通過車規標準以確保訊號穩定。
Ronning表示,該聯盟在過去一年中,詳細調查汽車產業的需求清單,努力釐清汽車產業對於抗干擾要求,接下來MIPI聯盟將基於這些需求,制定接收器與發射器規範,預期2019年底擬定相對穩定的草稿之後,於2020年初發表標準。
2020年全球穿戴式裝置消費者支出將達520億美元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19年終端使用者在穿戴式裝置的消費金額將近410億美元,而2020年可望達到520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27%。2020年智慧手表為終端使用者支出最多的項目,拿下44%市占,而智慧服飾市場成長最為顯著,較2019年提升52%。
Gartner表示,越來越多使用者捨棄智慧手環,轉而加入智慧手表的行列。智慧手表類別雖有Apple Watch和三星Galaxy Watch等領導品牌採高定價策略,但也有小米、華為等較平價的產品平衡市場價格。Gartner預期2020到2021年間,智慧手表平均售價將下滑4.5%。
就出貨量而言,2020年時智慧手錶和耳戴式裝置將居領導位置,Gartner預測2020年時智慧手表出貨量為8,600萬支,而耳戴式裝置則將近7,000萬副。耳戴式裝置市場競爭依舊激烈,領導廠商包括蘋果(AirPods)、三星(Galaxy Buds)、小米(AirDots)、Bose(SoundSport)和新進市場的亞馬遜(Amazon)。而Nuheara、微軟和Starkey等品牌所推出的產品也相當具吸引力,帶動市場對聽覺體驗強化和非處方(over-the-counter)聽覺擴增裝置的需求提升。
促使穿戴式裝置普及的最大原因之一在於新進使用者,其他影響因素包括感測準確度上升、微型化技術演進和使用者資料保護能力優化。裝置製造商專注於讓感測器變得更小、更智慧,而穿戴式裝置內的感測器也將使資料判讀能力更精準,以提供更多使用情境。智慧服飾會因微型化技術的進展而大幅受惠,因裝置製造商能將追蹤睡眠或病情的感測器整合到穿戴式裝置裡,使用者幾乎不會察覺。
以預測性維護為先鋒 ST積極布局智慧製造市場
意法半導體(ST)積極布局智慧製造市場。意法半導體MEMS和感測器事業群類比元件產品部工業與功率轉換部門總經理Domenico Arrigo表示,製造與流程自動化需求持續增加,而要使生產價值更進一步提升,預測性維護扮演關鍵角色,因此,該公司致力推動預測性維護,並將其作為發展智慧製造的一大策略。
Arrigo指出,從客戶的開案數來看,製造與流程自動化的需求可說不斷成長,然而,除了協助客戶實現自動化的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他們創造更大的生產價值,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而預測性維護便是關鍵。預測性維護可以提升整體設備效率,透過持續感測監控設備狀態,再以先進技術分析感測資料,進一步找出設備缺損並優化效能,可將生產影響減至最低優化成本。
Arrigo說明,預測性維護可顯著提升公司利潤,導入預測性維護,可省下12%的預定維修成本、減少30%維護成本、將機器故障時間減少50%,並使故障機率降低70%。這對中小企業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中小企業不用再特地雇用大量的人力,或花費大量時間在設備的維護、保養上;有了預測性維護,中小企業便可透過設備監測數據,即時進行故障排除,如此一來可更有效的提升生產價值,實現智慧製造。
然而,要實現預測性維護,需要資料收集+處理+分析,換言之,資料收集為首要任務,也因此,感測器可說是至關重要。為此,ST也備有各式感測元件,像是動作感測器(加速儀、陀螺儀、6軸慣性測量單元等)、溫度感測器(類比及數位接觸式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壓力感測器,以及MEMS麥克風等,以滿足環境、溫度、聲學或動作監測等需求;而這些感測元件都符合工業等級並保證10年供貨。
Arrigo指出,除了預測性維護之外,該公司未來也會聚焦三大產品線,分別為電源與電力管理、馬達控制及自動化設備,進而實現提高系統自主性,並兼具智慧與感知能力、強化能源效率與利用物聯網安全連網等目標。
意法半導體MEMS和感測器事業群類比元件產品部工業與功率轉換部門總經理Domenico Arrigo表示,預測性維護可將生產影響減至最低,優化成本。
扇出型封裝2024年設備與材料市場規模成長至7億美元
產業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Yole)表示,在沒有IC基板的外形尺寸,具有增加的I/O密度的性能和具有晶片保護的可靠性方面,扇出型(Fan-Out)封裝已被證明是有益的。因此,毫無疑問,業界對將扇出型封裝延伸到新應用製程的興趣仍然很高。
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製造商需要更快的上市時間和可靠的技術來整合更多的功能。扇出型封裝非常適合滿足新的需求,因為其製程可以整合自不同晶圓尺寸和來源的裸晶。Yole發布了一份報告,提出Fan-Out應用設備和材料市場的相關概況。Fan-Out封裝的設備和材料收入預計將從2018年的2億多美元成長到2024年的7億美元以上,在這段期間,該產業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20%。
在這個新的設備和材料報告中,市場的大小基於反映扇出型封裝的特徵和相關性的過程。設備市場價值明顯高於Fan-Out封裝的材料市場,每個晶圓的設備平均售價一般高於每個晶圓的材料平均售價。此外,某些關鍵製程不需要任何材料,例如拾取和放置。雖然Fan-Out封裝在其他主流的封裝平台中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但它可以涵蓋高階HD扇出和低階Core Fan-Out應用。從歷史上看,扇出型封裝對於PMIC、RF收發器、連接模組、音頻/編解碼器模組以及雷達模組和感測器等應用至關重要。
慎選傳輸媒介/數據處理方式 無線感測器網路部署成本優化
隨著物聯網(IoT)的興起,目前市場呈現一項成長趨勢,即蒐集和匯聚來自各種智慧家庭、工業、綠色能源、運輸和智慧城市應用的感測器資料。產業界普遍認為發送到雲端或本地控制系統的數據越多越好。
這些感測器數據大部分都採用物理性感測的方式,用於人員偵測、物體偵測、溫度、濕度、光線、聲音和振動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發人員意識到部署大型感測器網路的困難度,許多雲端公司對此做出結論:如果無法對資料進行決策,那麼存取龐大數據並不一定會增加價值。
目前在講求成本的環境中,每個部署的感測裝置或網路都必須在開發和部署的複雜性與IoT服務供應商、雲端公司和終端用戶的價值之間取得平衡。在已部署的感測器網路中,現在看到的趨勢是:簡化網路並僅測量那些可以節省成本和/或更佳的終端使用者經驗的內容。
零售商店/商業辦公大樓 IoT感測器數量典範
讓我們看看兩種應用範例,它們展示了部署物聯網應用所需最佳感測器數量的新趨勢:零售商店和商業辦公大樓。
商店中最有價值的不動產是其商品貨架,關鍵的指標是顧客轉換率。多數的大型零售商受益於感測器網路,該網路可以測量占用率、客戶和物品位置、庫存量等。理想情況下,系統將使用感測器數據增加顧客購買的可能性。感測器可以使用新的藍牙追蹤技術,例如到達角(AoA)和離開角(AoD)以及接收訊號強度指示(RSSI)或距離相移。這種AoX(圖1中的AoD定位系統)和測距技術使得網路能夠對客戶的智慧手機或嵌入在購物籃/購物車中的設備的位置進行三角測量,偵測客戶的位置以及消費者在商店中的哪裡停留了更長時間。這些數據與臉部辨識技術或智慧手機識別互相結合,可替每位消費者分配購買組合,預測他們最有可能購買的商品,並提供店內促銷或產品搭售,或在光臨店面後提供目的性的行銷活動。
圖1 藍牙5.1支援的到達角和離開角(AoX)技術增強了室內定位系統的發展。
優化的感測器網路還可以為商店經理提供有關各種產品類型的購買決策建議。例如,感測器網路可能揭露某些顧客花費大量時間比較牙膏品牌,同時快速選定洗髮乳,選擇他們所知道的品牌。這些資訊協助商家更智慧的在貨架上擺放顧客更有可能購買的商品,進而提升商店的效率和獲利。
將辦公樓轉變為裝設有感測器的智慧建築可減少維護和營運成本,增加居住者的安全、舒適度和便利性。環境控制是設施管理的主要成本因素。一個標準10萬平方呎的建築物,每個月可能花費超過5萬美元來充分降溫或加熱。透過增加30萬美元的智慧感測器網路減少15%成本,將會是聰明的投資,在幾年後便能收回成本。另一個附加價值是為防止損壞而優化的感測器網路。能夠偵測如漏水、淹水、煙霧和火災等威脅,然後迅速做出反應,可以節省大量維修成本,同時保護居住者,甚至挽救生命。透過感測器網路減少威脅也可能降低保險費。
雖然這兩種感測器網路應用範例會直接增加部署者的營收或淨利,但在裝設感測器網路時需要考慮兩個關鍵挑戰:部署感測器的傳輸媒介以及處理感測器數據的方式。
感測器傳輸媒介須考量應用場景
每個感測器網路的配置都不同,具體取決於其應用需求和物理環境。例如,有些網路可以部署在具有統一覆蓋範圍的零售環境中,而其他網路要在具備不同大小房間的公司辦公室中實施部署。有些網路需要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的使用,而其他網路只在某一天部分時間運行。受到電機產生的電磁雜訊干擾的工廠,對感測器網路而言可說是極具挑戰性的環境,讓某些類型的感測或通訊技術無法作用,每種情景都需要最佳的感測解決方案。
來看看商業建築的例子。共同的目標是降低照明和HVAC系統的耗能和成本。有兩種選項:在幾乎無人使用的區域中最小化照明和HVAC使用,或實施節能的照明和環境控制。無論選擇哪種,都需要部署必要的感測器類型,例如偵測是否有人、照明度和溫度感測器等。附加的濕度或壓力感測器可以透過優化照明和空調,確保居住者更加舒適。
要部署最佳的感測器網路,開發人員必須事先做出一些決定:「感測節點將採用電池供電還是電線供電?」由於不受電線的限制,電池供電的無線感測器節點更易於安裝。但每隔幾年更換一次電池對ROI回報率造成負面影響。採用電線(壁上電源或乙太網路供電)也可能產生昂貴的前期成本,而且在地法令相容性因地區而異。部署像PoE這樣的低電壓系統比向每個感測器節點輸送110V或220V更具成本效益。另個經濟實惠的選擇是安裝低電壓LED照明和感測器網路,以便更輕鬆地節省能耗。
開發人員也必須決定:「感測節點採用有線還是無線通訊?」解決方案在採用「有線供電和有線數據通訊」還是「電池供電和無線數據」之間進行權衡。無線更具有成本效益,因為不需要在整個建築物中部署數據線,但在部署無線網路時,必須考慮其他前期施工成本和複雜性。對於新建築,部署CAT5線纜相當容易,它可以將數據和電源傳輸到每個節點。使用CAT5線纜,傳輸速率通常低於標準的1 Gbps,這表示CAT5線纜可以傳輸達100公尺以上。然而,對於一些大樓翻新,進入難以到達的地方部署線纜(例如天花板吊頂)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無線連接可能是最佳選擇。
在裝設無線網路時,開發人員必須考慮使用何種傳輸媒介和協定。由於廣泛部署的基礎設施和熟知的IP數據封包,Wi-Fi因其易用性而具吸引力,但Wi-Fi只支援有限數量的終端節點和存取節點,與其他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選項相比有大量功耗。
雖然Zigbee解決了耗電問題,但對於缺乏網狀專業知識的開發人員來說,開發Zigbee網路可能極具挑戰性。部署人員需要評估每個協定選項的優缺點,如圖2所示,才能確定最佳路徑。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最好的無線選擇,是採用可接受的權衡來實現最佳應用目標。
圖2 開發人員可為大樓自動化中使用的無線感測應用提供多種短距離協定選擇。
「感測器數據的決策將在何處進行?」也是開發人員要思考的問題。根據商業大樓或家庭的需求,打開或關閉HVAC系統的決策,可以透過HVAC控制器在建築物本地進行。或者,可以將感測器數據發送到雲端進行處理,進而實現HVAC系統的遠端控制。
這種對在地或遠端資料處理和控制的選擇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實現決策所需的運算複雜性、必須處理的數據量、以及是否需要後期資料處理或遠端監控。對於具備有限數據要求的智慧家庭,本地處理和控制可能是切實可行的。然而,對於管理建築物中許多房間的HVAC系統,可能需要閘道將資料傳輸到雲端。
處理感測器數據挑戰大
處理數百個感測器節點產生的數據,對於許多試圖部署大規模感測器網路的開發人員來說是一個障礙。在實驗室中設置幾個節點,並使它們與主機或雲端通訊相對簡單,但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網路設計的困難度呈指數增加。
蒐集本地或雲端數據的應用,必須識別所有數據並加上時間戳記,以構建區塊的準確模型。對於智慧辦公室,主機系統將從數百個感測器接收資料。這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昂貴且相當困難的問題。雖然每個終端節點上的感測器可能只花費0.50美元,但對網狀網路和雲端運算的開銷需求,可能遠遠超過感測器的成本。經驗豐富的感測器網路部署者,現在只增加每個終端節點必要的內容。這種合理精簡的優化方法能夠減少數據開銷,降低終端節點的功耗,進而節省電池更換成本。
網路拓撲是一個多變數問題。解決方案的趨勢是使用結合網狀網路、匯流排或樹狀拓撲的混合拓撲。例如,在智慧辦公室中,部署許多較小的感測器網狀網路是有意義的,這些網路可以相互跳躍將訊息發向閘道器或存取點(圖3)。這種存取點可以是另一個網狀網路的一部分,它與主機只差一步距離或者含括主機和其他閘道器。透過在閘道器和主機之間分擔工作,使用這些「中間」節點簡化了這一難題。
圖3 智慧辦公室可以部署較小的感測器網狀網路,這些網路相互跳躍將訊息發向閘道器或存取點。
使用混合式拓撲,雲端可以接收組織過的數據,減輕雲端應用的負擔並實現更具擴展性的網路。雲端應用很可能是針對特定任務而設計,必須被創建或授權才能為建築物提供監控功能。
目前的趨勢是透過軟體即服務(SaaS)來實現此應用。例如,希望降低HVAC成本的保險公司,通常不具備自行開發這種應用的核心能力。此應用提供回饋以及配置,設施管理人員可以根據自身喜好,自訂控制他們的建築環境。
感測器網路部署將是一項挑戰。沒有一個感測器網路布局或測量組合適合每種IoT應用。一個網路可能專注於追蹤資產或人員,而另一個網路則優先偵測環境變化,以降低成本或避免災難。無論選擇哪種感測器網路方式,都必須帶來價值,此價值必須抵銷部署傳輸媒介以及處理數據並最終做出決策的系統的成本和複雜性。
從電池供電的終端節點到大規模的雲端應用,感測器網路部署必須仔細規劃。在部署或設計感測器網路時,需要考量所有面向,即使是最輕微的疏忽也可能導致難以克服的權衡利弊。考量如何為每個感測器節點供電,如何傳輸數據和到達主機應用的路徑,以及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網路進行服務或擴展。感測器網路正在開始實現最佳的性價比,更多企業將部署它們以降低成本、導向智慧化並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本文作者為Silicon Labs MCU和感測器產品經理)
報價43億歐元 ams計畫收購歐司朗
半導體產業購併風潮近來明顯升溫,除了博通(Broadcom)有意收購賽門鐵克(Symantec),艾邁斯半導體(ams)近來也報價43億歐元,計畫購併照明設備大廠歐司朗(OSRAM),希望透過雙方的市場互補優勢,提升ams產品組合的多樣性,以及加速突破性光學解決方案的研發時程。
據悉,ams提出以每股38.50歐元的價格(共計43億歐元)收購歐司朗,若此一購併計劃成功,雙方合併後,ams將擁有廣泛的感測器解決方案和光學產品組合,而全體收入預計將達約50億歐元。
ams指出,目前感測器與光學元件逐漸整合成單一解決方案,而收購歐司朗將有利於ams從效能、尺寸、成本等方面強化旗下感測器和光學產品組合;同時,歐司朗在紅外線LED和邊射型雷射(Edge Emitting Laser, EEL)等市場具備領先地位,可藉此完善ams高性能VCSEL和VCSEL陣列發射器產品組合,進而讓ams成為光學半導體市場的領先者,以滿足3D感測、汽車人機介面、工業影像、自動駕駛、AR/VR和個人醫療保健等應用需求。同時,ams也希望透過購併歐司朗使公司收入組合更加多樣化,轉化成更加平衡、波動性更小的收益和現金流組合。
簡而言之,收購歐司朗雖還未定案,但ams期望能透過雙方合併,結合彼此的市場優勢與渠道,與全球領先的行動/消費性產品OEM、醫療影像供應商、汽車OEM和工業客戶建立更深厚的關係,並藉由兩家公司的技術、產品,提升感測器和光學產品組合的多樣性,滿足客戶需求。
ams計畫收購歐司朗拓展其產品應用領域。
加上觸控式人機介面 廚房電器更美觀/易操作
電容式觸控技術具低成本/可靠性優勢
電容式觸控技術主要適用於觸控按鈕、滑動條和滾輪,作為機械按鈕和旋鈕的取代產品,廣泛應用於各種白色家電。除了降低系統成本外,電容式觸控技術還能夠提高可靠性,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械按鈕或旋鈕更容易損壞,還會粘上廚房和洗衣間裡常見的水、油脂。然而觸控感測器表面覆蓋玻璃或塑膠,清潔起來很容易,同時支援各種時尚的設計(圖1)。
圖1 (a)觸控式螢幕按鈕和滑動條,已在電器上廣泛應用;(b)可連接至互聯網的帶有大顯示幕的冰箱,則可使用觸控式螢幕技術提供整潔而極具吸引力的外觀。
觸控按鈕和滑動條的這些共同優勢適用於電容式觸控HMI觸控式螢幕,使用戶能夠與電器以及互聯網進行通訊。此外,與互聯網相連的物聯網家電為電器製造商帶來了關鍵優勢,包括:
.遠程維護。
.供應商透過資料採擷瞭解使用者模式。
.功耗管理:同步高電流電器以避免電源線出現尖峰。
.針對遠端缺陷修復和產品改進的韌體更新。
同時,物聯網連接為用戶帶來了諸多優勢,有助於製造商推廣和銷售支援觸控式螢幕的家電,包括:
.某些產品的烹飪說明、食譜和最佳做法下載。
.洗衣粉及用量、設定洗衣機(甚至可根據洗衣粉或洗衣精的類型設定)和處理故障。
.為添加新功能和提高效能而進行的韌體更新。
.天氣、新聞和股票更新。
不過,要想為供應商和用戶提供上述優勢,必須解決一些設計問題。
抗噪/防潮/識別 為三大設計挑戰
與現代智慧手機和汽車類似(但重要程度不同),觸控式螢幕HMI在白色家電應用中最常見的三個問題是抗噪性、防潮性以及在用戶戴手套時識別觸控命令。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端賴於觸控式螢幕控制IC的差異。
在抗噪性方面,微控制供應商如Microchip透過專利技術,幫助控制器提高抵抗電源線雜訊的能力。這對於美國以外因未接地或接地不良而導致電源線雜訊極其嚴重的地區來說尤為重要;雜訊透過電源線傳導到電源,然後傳輸到觸控控制器IC。
觸控控制器是一種極其敏感的元件,可測量奈庫倫(Nanocoulomb)級的電荷。只需用手指輕輕觸碰觸控式螢幕,就能從螢幕上帶走少量電荷,對此需要進行一致的正確解讀。雜訊會向感測器注入大量電荷,擾亂控制器,尤其是沒有足夠抗噪能力的控制器。
出現誤觸控事件或幽靈觸控時,按鈕可能會被隨機地自行按下。對於烤箱而言,這可能非常危險。例如,誤觸控事件可能在使用者不需要的情況下啟動自我清潔進程,存放在其中的物品可能給用戶帶來安全問題,造成危險。這是每個電容式觸控控制器都存在的問題,目前已有半導體廠的專利技術可避免傳導雜訊並控制問題。
為了解決雜訊問題,控制器將過濾共模(Common-mode)雜訊,並透過跳頻方案避免雜訊問題。該專利方法利用自容觸控以及互容觸控掃描,並涉及差分觸控感測。IC不是將每條感測線路視為其自身的獨立元素,而是測量感測線路對之間的差值;這樣就消除了兩條線路共有的雜訊。如果顯示幕的相似區域出現相同的雜訊,則該雜訊將被消除,僅保留有效訊號。這種差分觸控感測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雜訊消除/抑制能力。
在電器內部,洗衣機馬達、冰箱壓縮機以及電磁爐上,燃燒器輻射的雜訊處於雜訊消除頻寬範圍內,這樣便可為這些電器上的觸控式螢幕提供可靠、穩健的效能。因此,這可避免誤觸控事件。然而,還有一點也同樣重要:檢測合法觸控並向主控制器報告以避免因雜訊而錯過觸控事件,否則會出現用戶預計會發生某事件但實際未發生的情況。
由於水和其他液體在廚房和洗衣間中十分常見,因此需要防潮功能。例如,當爐子上鍋裡的液體因沸騰而飛濺到觸控式螢幕上時,不應發生誤觸控事件。不過,霧或水滴也可能導致問題。因此,能夠在潮濕或有水的情況下檢測觸控應當是每個設計人員研究電器的觸控式螢幕HMI時的關鍵要求。
如果螢幕上有薄霧或小水滴,則應支援多點觸控操作。電器應用通常支援兩點觸控,但電器設計人員可透過大型顯示幕提供10點或10點以上觸控的支援,以便多個用戶可以同時觸控。如果用戶觸控螢幕時水匯集到一起或者較大的水滴落在水平螢幕上,則應該抑制由水引起的誤觸控並且支援正常的單指操作。設計人員應該避免使用鹽水等高導電性液體甚至漂白劑等清潔溶液引起的誤觸控事件,圖2簡要介紹了顯示面板背後的情況。觸控式螢幕HMI技術的另一個優勢是支援戴手套操作。在廚房裡,通常會戴上或薄或厚的手套。在目前上市的電器中,有幾種功能未被用於觸控式螢幕IC,這些功能本可為最終用戶提供重要價值,但卻經常被忽視且不被採用。
圖2 觸控式螢幕後面的觸控IC中有一系列驅動電極、接收電極以及相應電路,能夠準確可靠地檢測用戶觸控。
在開發過程中打開和調整後,控制器中可選的支援戴手套操作功能可針對廚房裡常用的手套(約1.5mm厚)提供多點觸控(最多10點觸控)。如果用戶戴手套站在廚房水槽旁,又須要與冰箱或爐子觸控式螢幕連接時,就可能會用到手套支援功能。
更常見的是,烹飪時會使用通常由矽樹脂製成的厚(最多5mm)手套或烤箱手套,由於支援戴手套操作,控制器仍然可以向HMI提供準確的輸入。這可以自動發生而毋須進入單獨的模式,並且可在不使用手套時返回到正常感測水準,因此系統不會過度敏感,因此可避免誤觸控事件。相比之下,一些控制器要求用戶在潮濕、裸露手指、手寫筆和手套等模式之間進行選擇,無法即時自動檢測和調整設置,以在所有環境下完成自然且直覺的使用者體驗。在這些應用中,使用較大按鈕時,使用者介面往往也更加簡單,在設計電器的觸控式螢幕時也應考慮支援手套。
選擇合適的觸控控制器/感測器/螢幕
對於廚房電器和洗衣間電器,將根據電器的尺寸使用各種螢幕尺寸。例如,咖啡機顯示幕為3英寸,微波爐、爐灶台和洗衣機的顯示幕為5英寸,冰箱和冰櫃的顯示幕則可達到22英寸或更大。
在電器供應鏈中,晶片供應商與感測器供應商合作提供晶片和感測器設計。他們共同完成系統整合:通常,模組/顯示幕製造商會整合包括觸控感測器和觸控介面的系統,然後將其提供給電器製造商(圖3)。這個例子說明了當今的半導體供應商如何在提供晶片之餘,另外提供調整和完善系統的服務,使晶片在供應鏈中更易用。
圖3 除了觸控IC外,觸控IC提供商還額外執行許多功能,以將觸控式螢幕成功推向市場。
標準IC工作在-40~85℃的工業溫度範圍內,具有標準韌體,能夠滿足各種顯示幕尺寸和不同電器製造商的要求。電器觸控式螢幕控制器系列提供各種適當的螢幕尺寸選項,可提高電器觸控式螢幕設計的擴充能力,最終縮短設計階段以及降低系統和開發成本。表1顯示了工業級電器顯示幕的一些設計參數。最後一個考慮因素是電磁相容性(EMC)。顯然,設計必須支援EMC;隨後,必須透過測試,驗證設計是否達到了理想的傳導發射和輻射發射結果。
觸控設計為閱讀/輸入理想方案
另外,為儘早瞭解並提高對觸控式螢幕功能的認識,有些觸控方案供應商會為電器觸控式螢幕系列中的每個控制器,提供指定的評估工具包。該工具包中包括一個帶觸控式螢幕控制器的印刷電路板、一個被動柔性印刷電路的尾部,此尾部可將觸控IC連接到玻璃/塑膠透鏡上的觸控感測器。該工具包透過USB連接到主機PC,包括所有必需的纜線、軟體和文件。該評估工具包可與一個完整的軟體發展環境一起使用,使電器設計人員能夠開發和調整電器觸控控制器。圖4為電器製造商可以在評估工具包中找到的內容。總而言之,電器製造商計畫利用物聯網的功能。為此必須提供一種可供閱讀和輸入資訊的方法,而觸控顯示幕則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為成功從當今的方法過渡到先進的觸控式螢幕技術,電器製造商須與IC供應商合作,為電器應用專門設計觸控控制器。使用合適的觸控控制器,電器可以提供互聯網連接,並實現抗噪性、防潮性以及手套操作。
圖4 評估工具包中包含一個帶柔性連接器的專用感測器和一個電子控制板。
(本文作者皆任職於Microchip)
小巧/高效/CP值高 MEMS感測器潛在應用廣
MEMS是一種工程空間技術,主要仰仗於機械和機電裝置及相關結構的小型化。這些可以透過多種技術創建,統稱為微製程(Microfabrication)。與這種MEMS元件相關的尺寸(Form Factors)可以從幾個mm直到次微米(Sub-micron)級。有些元件可以運動,但其他元件會在裝置中保持靜態。
MEMS技術有許多潛在用途,但它目前在轉換器(Transducers)領域具有最重要影響。作為通用術語,轉換器可以涵蓋將能量從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的任何裝置。在MEMS環境中,這將是機械能到電能,或者反過來的方式,包括微感測器和微致動器(Micro-actuators)。
雖然標準的機電裝置本身非常有用,並且可以完成大量任務,但是當它們在整合到MEMS中時,可以實現其全部最大潛力,感測元件可以與伴隨的IC和其他元件共用同一矽基板。採用典型的半導體製程(CMOS、BiCMOS等)來製造IC,而MEMS特性則使用微加工製程製造,選擇性地蝕刻掉晶片的一部分,或者添加新的結構以形成轉換器元件。除了在許多應用中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小型化明顯優勢外,MEMS元件批量製造和自動校準能力也帶來明顯的規模經濟,從而可以大大降低製造費用,降低實際的單價。
MEMS感測器可簡化任務/降低風險
現代感測解決方案通常將MEMS元件與相關的訊號調節電路整合,例如類比數位轉換器(ADC)和數位介面。這形成更緊湊的解決方案,可以輕易地與系統主處理器互連。透過在系統級封裝(SiP)格式中包含此類功能,設計工程師的任務變得更加簡潔,進而降低設計風險,並加速產品上市時程。
整合MEMS元件的另一個優勢則是它們總能提供「理想」的輸出。如果裝置的機械元件為非線性,那麼這可以透過裝置本身的演算法來解決。例如,還可以透過在MEMS元件內整合小的熱感測器來應對由於溫度變化引起的非線性或偏移(Offset)。藉由這種自補償能力,基於MEMS的感測技術能夠提供高品質輸出。
使用MEMS技術的最簡單裝置之一是麥克風(圖1),它是一種直接的感測器類型,可將聲壓轉換為電能。由於語音啟動助理(如Amazon、Google等)、降雜訊耳機以及音訊會議等車輛和商業應用中使用的語音控制系統等大幅成長,麥克風市場正在迅速復甦。
圖1 基於Infineon IM69D120 MEMS的麥克風。
一些基於MEMS的麥克風,例如Infineon的IM69D120,相較其較大的機電同類產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該特定元件具有非常高的訊噪比(SNR)和極低的失真(<1%)以及完美的匹配,非常適合多麥克風陣列型應用。它還具備高整合度,包括一個低雜訊前置放大器和一個ADC,可提供完全的數位輸出。
雖然有許多類型的基於MEMS的感測器,能夠量測流量、位置、運動、壓力等,但這些節省空間的裝置現在也開始承擔更複雜的任務。例如,它們已經廣泛用在汽車工業,以便更精確地知道車輛的方位和運動,確保持續的穩定性並增強安全感,執行這些任務的關鍵元件包括採用MEMS技術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
MEMS加速度計廣泛應用消費/工業/汽車產業
基於MEMS的加速度計能夠感測由於運動/加速度引起的力,這些主要透過懸掛(在彈簧上)微加工層來實現,當安裝於任何媒介上的感測器因動作而受到力時,該層可自由運動。一些MEMS加速度計利用壓電效應,這些裝置包含微晶體結構,晶體結構受到機構層運動造成的壓力,之後產生與加速度成比例的電壓。另一種方法是將可動作層懸掛在一對電極板之間,當機構層移動時,電容就會改變,該變化可以被量測並產生與加速力成比例之輸出。在大多數微加工製程中,確定電容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額外步驟。這種方法能夠具備明顯提高的靈敏度,並且本質對溫度變化不敏感,所有這些都使其應用具有很大吸引力。
近年來,加速度計已經進入更廣泛應用領域。它們現在被整合到智慧型手機中,可以幫助偵測方向以轉動螢幕,並提供額外的功能(例如統計步數以提高健身水準)。它們可以整合在媒體播放機等產品中以提供創新的用戶介面,可以在口袋內輕敲以變換到下一音樂曲目。此外,它們可以作為一種偵測「相機抖動」方式(包括數位相機和影像攝影機),透過反相動作影像感測器來校正可能導致模糊影像。在筆記型電腦型號中,它們可用於偵測突然跌落,並在硬碟驅動器(HDD)撞擊地面之前將其關閉,以保護高價值資料。
在消費性領域之外,加速度計還具有其他軍事、研究和商業用例。它們也常用于機器人和機器控制系統,但最重要的是它們在汽車產業中執行安全關鍵功能。結合車輛中的高級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具備高g值的加速度計可以透過偵測快速負加速度來及時回應即將發生的撞擊,可以啟動安全氣囊,關閉燃料供應,甚至自動向急救人員發出緊急呼叫。
基於MEMS的陀螺儀可以仰仗Coriolis Effect量測圍繞正常行駛軸的側傾和偏航,並能夠偵測打滑,提供進一步的安全功能。舉例來說,Murata的SCC2230將三軸加速度計與陀螺儀和訊號處理電路整合在一個小型SiP中(圖2),構成一個基於MEMS的慣性量測系統(IMU),可以高精度地跟蹤位置。該元件基於Murata專有的電容式MEMS機構,能夠量測加速度和角速率,同時透過方便的數位SPI輸出提供資料。
圖2 Murata的SCC2230 IMU的功能方塊圖。
感測器融合 資料準確更可靠
因此,感測器融合能夠處理來自多個感測器的資料,隨後得到的資料更準確或更可靠,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業界對這一概念的興趣日益增加,至少部分是由於MEMS感測器使用越來越多,這些感測器能夠降低感測系統的尺寸和成本。隨著物聯網的不斷進步,現在可以訪問雲端運算資源,以更有意義的方式組合來自多個感測器的資料,並提供所需的處理能力。
以相對濕度作為一個簡單的範例。這須要運算空氣中存在的水量,表示為在相同溫度下飽和狀況所需水量的百分比。這對於室內氣候控制很重要,特別是在儲存敏感電子元件的地方,以及工業應用(例如塗漆和塗層)中。可以透過將濕度感測器的資料與溫度感測器的資料組合來運算環境相對濕度。
感測器融合還可用於改進系統或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定位。透過前面討論過的Murata IMU,來自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的資料可以透過感測器融合進行組合,以提供高精度的3D位置,能夠克服陀螺儀內的任何偏差或可能影響加速度計讀數的振動,可使用複合濾波演算法(包括流行的卡爾曼濾波技術)來組合資料。除了在汽車產業也具備許多應用外,該技術也註定廣泛應用于機器人等領域,例如,必須要知道機器人手臂的確切位置。
基於MEMS感測器資料的融合也在醫療保健市場取得了重大進展。可穿戴健身追蹤器中的感測器可以與其他心率或體溫監測器等貼近身體裝置組合,提供患者生命體徵的完整資料,並用於遠端監護等用途。如果再將人工智慧(AI)導入這些類似的醫療應用,可以開創沒有任何人工參與狀況下的醫學診斷巨大潛力。
雖然MEMS感測器與較大的機電元件都仰仗相同的原理,但MEMS感測器正在為當今世界中所看到的快速變化做出重大貢獻。小而堅固的MEMS元件(通常以SiP格式提供)可以將感測元件與板載訊號調節和數位通訊整合在一起,能夠更容易地將資料傳輸到適當的硬體處理。
透過自動化製造和校準的組合,以及量產快速成長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這種先進技術比以往都更加經濟實惠。所有這些發展都得益於將多個感測器的運作整合在一起所帶來的機會,藉此能夠實現更高的準確度和可靠性,並可獲得透過單獨感測器無法實現的參數量測。
(本文作者任職於貿澤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