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網
5G垂直應用潛力大 專網建置勢在必行
預期5G世代主要營收主要來自企業垂直應用,而企業垂直應用數位化的趨勢帶來了建置專網(Private Cellular Network)的需求。據MIC統計,2018年全球行動專網市場規模為113億美元,估計到2025年將成長超過兩倍達到372億美元。專網是為了特定用途,由企業或組織自行付費建置限定區域內之行動網路基礎建設,而該網路只限於特定用戶可使用。
Nokia台港澳業務銷售總監鄭志中指出,5G開始服務,大家不斷討論究竟哪些應用需要如此的高速度與低延遲?在垂直產業的應用對涵蓋、時延、及安全等要求更加嚴格,5G專網建置需求應運而生。
台灣的企業深怕技術設備落於人後,對5G專網建置早已躍躍欲試,然而目前電信營運商與企業在認知上仍有興許落差,是否會有企業專用頻譜還要靠各方共同努力找到最好的運作方式。
對此,遠傳電信協理汪以仁提出他的看法,垂直產業對於專網的需求是必然的,他表示支持建置專網,但不認同企業專用頻譜。由於頻譜是有限資源,應該發揮最大效益。若切割專用頻譜給垂直產業,電信業者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頻譜資源將會短少。同時,若企業對建置網路的技術不熟悉,也可能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速度。
汪以仁表示,電信業者可以協助建置專網,並利用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來保障企業注重的資料安全,讓企業可以專注於本身的技術發展,而網路建設的維運就交給熟悉此領域的電信業者。藉由跨產業合作、凝聚共識,一同實現5G專網建置。
晶片/小基站/專網發展並進 台灣5G產業鏈不落人後
2019年初美國與南韓的電信服務商5G商轉的消息敲鑼打鼓,為了搶下第一的頭銜積極運作,不僅成功帶動消費者對於5G的關注,各國也加緊腳步跟上技術發展。但表定的5G商轉時程其實是在2020年,除了服務搶先開台的吸睛頭條之外,晶片的研發、小型基地台的建置以及落實應用場景也是現在重要的發展目標。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現在大家對5G都有一種追求的焦慮感,深怕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但原先表定的5G商轉時間本就是在2020年。觀察5G發展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台灣社會何時可以享受到5G服務,另一個則是台灣在5G產業鏈中將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從中抓住機會。而工研院主要是著重在關注後者的發展狀況。
闕志克進一步說明,談到5G第一個會想到的當然是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智慧型手機有聯發科在經營。在手機領域當然會須要參與標準的制定等等,而這次是台灣做得最好的一次。從2G、3G、4G到5G,這次可以說沒錯過任何發展時機。除了聯發科之外,還有工研院、資策會、華碩和鴻海等都非常積極且有規劃地參與5G領域發展。
過去在4G發展時,台灣的產業可能是在標準已經出來了才苦苦追趕,闕志克認為,但這次5G標準,台灣不只能夠跟上,甚至能有所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例如在5G SoC方面,聯發科的成果就非常好,在2019年的MWC他們所展出的晶片和國外的解決方案已能並駕齊驅。
手機之外,小型基地台也同樣重要。闕志克提到若台灣政府要積極計畫5G發展,主力應該會放在小型基地台的建置。小型基地台標準已經抵定,高通也有解決方案出來了,但是高通的方案價格相對較高,只有少數廠商如Nokia、Ericsson、華為等可以用得起。所以台灣政府和法人積極推動的,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企業自己研發製作5G小型基地台而不用受制於高通。
現在看來,2020年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在MWC能夠展出,另一個則是至少產品能夠通過大廠的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工研院2019年便是致力於幫助台灣的廠商在2020年達到這些目標,廠商皆有自己的硬體設計,而工研院則協助他們將軟體導入硬體,讓廠商更具競爭力。台灣的廠商如中磊、明泰、啓碁、台達、盟創等都已投入小基站的研發設計。
另外,闕志克也表示,值得一提的還有5G專網系統的發展。目前台電已在金門投入實驗網路,希望藉由專網將不一樣的設施連結起來,目標是能夠推廣回本島的應用。企業、工研院、電信營運商三方有不同的立場與角色,可以透過分工合作,將5G專網系統的建置與營運,調整出適合的商業模式,並在未來幾年向全球市場擴散,有機會為台灣開創5G時代的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