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設備
中/韓半導體業者帶頭衝 設備出貨持續走強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於9日發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報告(WWSEMS - Worldwide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該報告指出,2020年第二季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出貨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6%,來到168億美元,比起第一季也有8%的增幅。
按區域別來看,2020年第二季出貨金額前三高的市場分別是中國、韓國與台灣,且中國與韓國的出貨金額均比第一季大幅成長超過三成,至於台灣方面,第二季的設備出貨金額比第一季衰退13%,但仍有超過35億美元的水準。
2021年晶圓廠資本支出可望挑戰680億美元新高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2020年第二季更新版「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2021年將是全球晶圓廠標誌性的一年,設備支出增長率可望來到24%,達到67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比先前預測的657億美元再高出10%,所有產品部門都將出現強勁成長。記憶體廠設備支出領先全球半導體各部門,預估達300億美元,先進邏輯製程和晶圓代工廠(Logic and Foundry)則以總投資額290億美元位居第二。
3D NAND記憶體為這波支出增長注入強勁動能,今年投資額將激增30%,2021年預計也有17%的高成長。DRAM晶圓廠投資額將於2020年下滑11%後反彈,明年大幅增加50%;而以先進製程為主的邏輯製程和晶圓代工支出也將循類似軌跡發展,惟震盪較小,預估今年下跌11%後再於2021年增長16%。
部分產品別雖然晶圓廠整體設備支出較低,成長變動率之大卻令人印象深刻。影像感測器2020年預估可創下60%的增長,然而2021年仍保有36%的高成長率,讓人驚艷;類比及混合訊號產品2020年成長率達40%,2021年為13%;功率半導體相關投資2020年預估成長率達16%,2021年勁道更強,將大幅躍升至67%。
檢視季度同比(QoQ)支出趨勢,即可看到2020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所帶來的影響。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2020年首季較前一季下滑15%, 但比2月預測高達26%的跌幅表現來得更好。時序進入3月,一些公司明顯已積累了安全庫存,作為疫情蔓延下的因應對策,世界各地亦紛紛施行居家隔離命令,清空辦公室、購物中心及學校等地以防制病毒擴散。
隨著疫情持續升溫,對筆記型電腦、遊戲主機和醫療照護應用等IT及電子產品的需求也同時激增。另外,市場擔憂針對銷往中國的半導體設備恐受6月下旬生效的禁令影響,部分公司所實施的庫存管理措施預計將持續至第二季。
功率/化合物半導體廠資本支出下半年可望復甦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近日發布《功率暨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展望報告》,該報告指出,在下半年終端產品需求逐漸回升的帶動下,全球功率暨化合物半導體元件之晶圓廠設備支出2020年下半年將有所復甦,2021年更將大幅躍升59%,創下69億美元的新紀錄。2020年下半年的回復力道有助減緩晶圓廠年度支出下跌的幅度,目前預估將跌8%;與此同時,預計在2021年,晶圓廠將隨著新冠肺炎後的經濟復甦浪潮,重拾成長動能。
功率暨化合物半導體元件用於計算、通訊、能源和汽車等眾多產業不同設備的電能管控之上。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居家辦公」的規定廣為普及,連帶伺服器、筆記型電腦和其他線上服務相關的主要電子產品需求也陡然增加。
《功率暨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展望報告》列出超過800個功率及化合物半導體相關設施和生產線,涵蓋2013年到2024年12年中的投資和產能。2019年,報告共追蹤804個設施和生產線,整體裝機產能為每月800萬片晶圓(8吋約當產能,以下同)。預計到2024年,將有38個新設施和新產線開始運作,裝機產能累計增長幅度達20%,每月可產970萬片晶圓。
按地區別來看,2019年到2024年,中國的功率及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產能將分別增加50%和87%,幅度為各區之最。同一時期,歐洲/中東和台灣在功率半導體晶圓廠產能提升方面處領先地位;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產能提升則以美洲和歐洲/中東地區為主。
半導體設備/材料需求維持高檔 新冠肺炎將成短期變數
對半導體產業而言,2019年是有些辛苦,卻漸入佳境的一年。由於前半年各家業者處於庫存調整期,許多元件的銷售報價紛紛受到影響,製造商也因而調整自家的資本支出步伐。到了接近年末之際,庫存調整暫告一段落,廠商又開始增加資本支出,並率先帶動半導體設備業者的營運績效走強。
展望2020年,許多國際研究機構都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景氣抱持樂觀態度,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農曆年前夕爆發,至今仍在東亞各國引發震盪,並衝擊科技供應鏈運作,因此2020年各家科技業者的營運,很可能還是會像2019年般,呈現先蹲後跳的局面。
半導體設備營收強拉尾盤
由於2019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元件的庫存水位普遍偏高,直到下半年才調整至穩定狀態,因此2019年全球主要半導體廠的設備投資,大多集中在下半年,特別是在2019年11月與12月,更呈現大爆發狀態。也因為市場需求強拉尾盤,使得2019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表現不若預期悲觀,僅比2018年衰退8%。
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業者美商應材近日發表2020年第一財季的財報,截至2020年1月26日為止的第一季,公司營收41.6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成長11%;每股盈餘亦達0.96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0%,營運表現十分強勁。展望第二季,應材預估營收應落在43.4億美元上下,每股盈餘則可望達到0.98~1.10美元之間。
事實上,不僅應材在2019年底表現亮眼,整個半導體設備產業都在2019年最後兩個月強拉尾盤。除了一掃上半年的陰霾外,也使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全年產值僅比2018年衰退8%,優於原先預期(圖1)。
圖1 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市場規模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產業研究總監曾瑞榆表示,對半導體設備產業而言,2019年可說是倒吃甘蔗的一年。在2019上半年,由於半導體元件庫存水位偏高,加上中美貿易戰的因素,使得半導體業者在設備投資上都相對保守。但到了下半年,特別是在11月跟12月,在台積電衝刺先進邏輯製程,以及英特爾(Intel)緊急擴增資本支出,以緩解CPU缺貨狀況的帶動下,全球半導體設備的單月出貨金額重新回到20億美元以上。
另一方面,記憶體庫存調整也已接近尾聲,目前NAND Flash業者已重啟設備投資計畫,預料DRAM業者的設備需求也會很快追上。
在邏輯製程需求持續維持高檔,加上記憶體設備需求回穩的情況下,整體來說,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產業將有很不錯的表現,市場規模可望成長8%。
晶片出貨展望大致樂觀 新冠肺炎引發短期波動
至於在晶片銷售方面,由於2019年第四季市況已經明顯好轉,不僅記憶體價格跌勢減緩,邏輯晶片的銷售金額更已重拾成長力道,因此許多國際研究機構都對2020年的半導體市場抱持樂觀態度。根據SEMI彙整各家研究機構的數字,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可望成長5.5%~12.5%,平均成長率則為7.7%(圖2)。
圖2 各家研究機構對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預估成長率
但如果進一步看個別應用市場,則可能出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展望2020年,手機晶片的出貨量仍可望有良好表現,至於個人電腦(PC)與伺服器,則受到英特爾CPU供應有限及雲端服務業者縮減資本支出,而呈現大致持平的局面。但過去幾年被寄予厚望的汽車應用,表現恐將不如預期。
不過,目前仍在發展中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對半導體設備市場的短期表現造成衝擊。可以預期的是,中國新冠新芯、長江存儲與武漢弘芯由於位處重災區湖北省,因此短期內機台移入/裝機的作業程序勢必會受到延誤。其他電子零組件供應商及系統組裝廠的復工情況,也會受到疫情影響,使得產業鏈的運作出現問題。倘若疫情影響的時間拉長,全球電子供應鏈的營運都會受到影響。
但如果參考過去SARS時期的經驗,在疫情告一段落後,這些遞延的需求會很快回籠。故曾瑞榆認為,2020年半導體設備市場的狀況不必過度悲觀,很可能呈現先蹲後跳的局面。
2019~2020半導體設備市場先蹲後跳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表年終整體設備預測報告(Year-End Total Equipment Forecast),內容指出2018年全球半導體製造新設備銷售金額為621億美元,較2017年所創下的566億美元歷史新高再成長9.7%。不過,2019年設備市場將微幅下滑4%,到2020年才重拾成長動能20.7%,達到719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SEMI報告指出,2018年晶圓處理設備銷售將增加10.2%,達502億美元;晶圓廠設備、晶圓製造以及光罩/倍縮光罩設備等其他前段設備,今年銷售金額可望增加0.9%,達25億美元;封裝設備預計將成長1.9%,達40億美元,而半導體測試設備預估將增加15.6%,達54億美元。
就2018年來看,南韓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最大設備市場。中國大陸排名將首次上升到第二,將台灣擠至第三名。除了台灣、北美和韓國,調查所涵蓋的所有地區都將呈現成長。中國大陸將以55.7%的成長率居首,其次為日本32.5%、其他地區(以東南亞為主)23.7%、歐洲14.2%。
展望2019年,SEMI預測南韓、中國大陸和台灣將維持前三大市場地位,且三者相對排名不變。南韓設備銷售估計將達到132億美元,中國大陸125億美元,台灣118.1億美元。預估明年只有台灣、日本和北美三個地區呈現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