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電池
再生能源帶動儲能需求 電池儲能系統最具冠軍相
能源諮詢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基於電池的儲能系統(ESS)將出現強勁成長。直到2030年,甚至更久以後的未來,基於電池的儲能系統,裝置容量都將超越其他儲能設備。報告中預測,在歐洲的五大主要電力市場(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中,儲能電池的裝置容量將會從2020的3GW增加到26GW。
未來電池靈活性及輸電網的需求劇增。來源:Unsplash
隨著發電方式由火力與核能逐漸轉變為風力、太陽能發電,加上汽車也朝電動車演進,將帶來大量突發性的電力需求,因此電力產業迫切需要更靈活、更有彈性的電力基礎建設。
伍德麥肯茲分析師Rory McCarthy認為,在2020~2030年間,眾多的尖峰負載發電廠將在2020年競爭彈性電力的市場大餅,並創造更完善的再生能源系統。但是到2030年以後,由於大容量儲能電池價格大幅下降,尖峰負載電廠的數量將很難再有所成長。尖峰負載發電廠主要是由燃油、燃氣火力發電廠所組成,其升降載速度快,可以很靈活地隨著電力需求增減而調整其發電量。不過,也因為這類電廠需燃燒化石燃料,因此燃料價格,稅金與二氧化碳排放都會增加供應商的營運成本,而在此同時,儲能電池的成本自2010年以來,已經下降了85%。
提升能量密度 工研院推出新款鋰金屬固態電池
協助布局儲能電池關鍵材料與技術,工研院材化所推出新款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Li Metal Solid State Batteries)。相較於傳統鋰電池(140Wh/Kg~180Wh/Kg),此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高出了一倍(大於350Wh/Kg)。同時具備了高續航力跟安全係數,可增加產品單次使用時間。
此項技術初期應用在3C產品(手機、平板、筆記型電腦等)、穿戴式裝置(手表、眼鏡等)上,與傳統鋰電池相比,使用時間可提高一倍,未來還可裝載於電動車、電動機車或電動巴士上,使其續航里程增加一倍。現在此電池已成功與德國材料廠商、國內電芯業者簽屬合作計畫研發,協助加速布局下世代儲能電池的關鍵材料與技術。
電動車要量產化仍面臨許多挑戰,工研院研究主任方家振表示,目前國際車廠如豐田(Toyata),大概把電動車的量產化時程預定在2025~2030年。從電池的角度來說,一個3C產品或穿戴裝置可能只會用一個電池,但比方說ㄧ台特斯拉(Tesla)可能就需要6000顆。加上電池管理的複雜程度,或是整體成本的規模計算都相對龐雜,所以現在這顆電池要應用在汽車載具的話,仍有其困難。由於電池在穿戴裝置所占的成本很低,但ㄧ台電動車的電池可能占總成本的六成以上,若電池成本高居不下,將是電動車商用一大挑戰
此款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使用高傳導無機固態電解質材料技術,其材料表面改質技術可以改善高電壓結構穩定性,有機/無機連接技術能優化異質介面相容性,進而提升電池離子導電度並降低正極板阻抗。另外搭配超薄鋰金屬負極,使重量能量密度可高達300Wh/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