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 Advertisement -
搶搭5G商機 高通新款5G數據機/射頻方案齊出
為搶占5G市場先機,高通(Qualcomm)近日發布全新第二代5G新空中介面(NR)數據機「Snapdragon X55」以及針對5G多模行動裝置使用的第二代射頻前端(RFFE)解決方案。
據悉,Snapdragon X55是一款整合5G至2G多模數據機的7奈米單晶片,可支援5G新空中介面毫米波(mmWave)及6GHz以下(sub-6 GHz)頻譜頻段,其5G下載速度最高可達7Gbps,上傳速度可達3Gbps,同時亦支援Category 22 LTE,下載速度高達2.5Gbps。
該產品還同時支援TDD和FDD兩種運作模式,且無論是獨立型(SA)或非獨立型網路(NSA)皆可使用,以支援5G布建。另外,該數據機亦設計用以支援4G/5G的動態頻譜共享技術,讓電信營運商能夠利用其現有的4G頻譜,動態提供4G及5G服務,藉以加速5G布建。
至於第二代RFFE解決方案,其設計旨在與全新高通Snapdragon X55數據機協同作業,針對同時支援6GHz以下(sub-6 GHz)及毫米波(mmWave)頻段的高效能5G行動裝置,提供全面性的數據機至天線系統。
高通總裁Cristiano Amon表示,面對5G時,OEM廠商面臨到許多棘手的設計挑戰。對於支援5G到2G的多模運作技術的需求,加上不斷增加的頻段組合數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複雜性。離散數據機或射頻解決方案已不敷使用,為此,該公司藉由提供全面性的數據機至天線解決方案,協助OEM廠商於2019年實現第一波5G裝置的商業化。
新推出的射頻前端解決方案包含高通QTM525 5G毫米波天線模組,此模組基於高通技術公司首款毫米波天線模組的創新,透過降低模組高度,以支援相較於8釐米厚的手機更加流線時尚的5G智慧型手機設計。此全新模組除了和前幾代同樣支援n257(28GHz)、n260(39GHz)和n261(US 28 GHz)等頻段外,還新增n258(26GHz)頻段,可供北美、歐洲及澳洲等地使用。
總而言之,新發布的Snapdragon X55和RFFE解決方案,其目的皆協助OEM廠商加速5G產品的推出速度、改善裝置效能、支援更多的頻段,並降低打造5G行動裝置的開發成本。由於裝置的先進功能,行動營運商可藉由網路容量及覆蓋率的提升而受惠,而消費者則能享受到更加流線時尚的5G智慧型手機,並擁有卓越的電池續航力、通話穩定品質、數據傳輸速度及網路覆蓋率。
英飛凌展望2019擴大電源領先優勢 搶占車用鰲頭
德國半導體大廠英飛淩(Infineon)科技在功率半導體領域市占全球第一、車用半導體領域全球第二。2018年全球營收達76億歐元,而本於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環保的目標之下;2019年,也將在汽車電子、工業電源控制、電源管理與多元電子、數位安全解決方案等四大事業持續推動與發展。
德國本來就是全球汽車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因此英飛淩投入汽車電子領域甚早,該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蘇華表示,英飛凌是為數不多的能全面涵蓋汽車領域重要應用的汽車半導體製造商之一,產品組合包括微控制器、智慧感測器、射頻收發IC、雷達以及分立式和整合式功率半導體,適用于動力總成、底盤、舒適性電子設備以及駕駛安全應用。
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報告指出,英飛凌2017年汽車半導體市場市占率為10.8%,居業界第二,僅落後於恩智浦(NXP)的12.5%。蘇華指出,在汽車潔淨、安全、智慧的大趨勢下,電動車、ADAS、車聯網等技術與應用為來幾年將持續發展,2018會計年度,英飛凌汽車電子事業處營收為32.84億歐元,營收占比達43%,該公司有信心汽車電子業務將持續發展並更上一層樓。
而在工業電源控制部分,該領域對於高效發電和輸電而言至關重要,相關應用包括風力發電機、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儲能系統、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以及家用電器等。為了進一步強化此領域業務,英飛凌致力發展碳化矽(SiC)技術,並應用於整合控制器、驅動器與功率開關的智慧功率模組(IPM)。根據IHS Markit的報告,英飛凌在分立式功率半導體與模組市場中,以18.6%的市占率,連續15年居業界第一,蘇華說明,2018年,英飛凌工業電源控制部門營收13.23億歐元,占公司營收17%。
而在電源管理與多元電子方面,專注於打造用於能源管理的功率半導體以及用於無線基礎設施與行動裝置的元件,尤其是MOSFET產品。採用氮化鎵(GaN)製程的驅動器與控制器,近年產業潛力十足;在高頻與感測器領域,矽製程的MEMS麥克風、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解決方案都是熱門的產品,根據IHS Markit研究,英飛凌於2017年MOSFET功率半導體市場,市占率達26.3%,2018年度,該部門營收達23.18億歐元,占該公司整體營收31%。
而面對5G、物聯網、自駕車、AI等趨勢,蘇華強調英飛凌會採用靈活開放的策略,包括發展5G前端晶片解決方案、mmWave雷達應用、導入AI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於其軟硬體產品中;製造部分該公司除了在德國擁有全球唯一量產的12吋功率半導體廠之外,也要在奧地利興建第二個12吋功率半導體廠,並且擴大委外代工,包括持續與台灣或中國的後段封裝廠的合作關係。
智慧手機拉抬3D感測器 技術/價格成普及挑戰
由於對智慧型手機需求的上升以及對電子設備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3D感測器的需求跟著水漲船高。市調機構SBWire調查顯示,3D感測器能應用在許多不同的產業,例如消費電子產品、醫療保健、工業機器人、汽車、安全設備與影像監視;預計到了2026年,3D感測市場將從2016年的12.922億美元達到25.56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7.2%。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需求不斷上升,3D感測器的市場需求也逐漸擴大,其中以消費電子產品占了絕大多數,例如行動通訊設備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利用3D人臉辨識解鎖手機,以取代指紋或PIN的功能。
另外,3D人臉辨識功能使身份驗證更方便也更安全,因此可能很快就會成為行動支付App和行動身分識別服務(Mobile ID)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至於醫療保健、汽車、航空與國防是採用3D影像的先驅,預計這些領域將是驅動3D感測器市場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工業領域正迅速而廣泛地採用3D影像技術。智慧圖像感測器和其他工業發展持續開發3D影像在工業應用的能力。隨著對手勢探索應用(Gesture Exploration Application)的需求不斷成長,3D感測器提升了電子和汽車等巨大精密系統的性能和效率。從數位導航到手勢識別再到建設自動化,3D感測器能為所有不同需求的相機量身訂製專屬功能。
然而,由於較高的安裝成本,3D感測器也面臨了挑戰。3D影像系統肯定能比2D系統提供更多資訊,但構造也更加複雜。3D影像的主要難題是校準和某些校準規格的測量,這通常需要比平面校準更多的資訊才能達成。此外,3D影像系統的高成本是另一個障礙,這些系統難以滿足對價格敏感的市場。因此,技術困難和高成本是這些系統普及化的主要障礙。
然而,受到不斷擴大的市場和潛在需求的吸引,企業也正藉由策略性併購、收購和與其他產業合作來拓展3D感測器事業版圖。Apple在iPhone X上發布了3D感測設備,並支付了約3.9億美元給其VCSEL供應商Finisar。3D感測器市場中著名的公司包括了英飛凌(Infineon)、豪威科技(Omnivision)、Occipital、PMD、微芯(Microchip)、康耐視(Cognex)、英特爾(Intel)、宜福門電子(Ifm)、LMI和德州儀器(TI)。許多公司正致力於透過策略性收購以及與產業合作擴展旗下業務。
(更新)國防/電信驅動RF GaN需求 專利申請戰全面啟動
電信和國防應用推動射頻氮化鎵(RF GaN)蓬勃發展。根據市調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調查指出,RF GaN產業於2017~2023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隨著市場不斷地發展,截至2017年底,RF GaN市場產值已經接近3.8億美元,2023年將達到13億美元以上。
目前國防仍是RF GaN的主要市場,因為其專業化的高性能需求和價格敏感度(Price Sensitivity)較低,因而為以GaN為基底的產品提供了許多機會。2017~2018年,國防領域占了RF GaN市場總量的35%以上,完全沒有減少的趨勢。Yole Développement資深技術與市場分析師Hong Lin表示,這個重要的GaN市場將持續與GaN的整體滲透力一起成長。
RF GaN已經被工業廠商認可,並明顯地成為主流。領先的參與者正快速地增加收入,這種趨勢在未來的幾年內將保持不變。從智慧財產的角度來看,美國和日本主導著整個RF GaN智慧財產生態系。
Knowmade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Nicolas Baron評論,科銳(Cree)毫無疑問地擁有最強的智慧財產地位,尤其是以碳化矽(SiC)為基底的GaN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electron-mobility transistor, HEMT) 。另一家RF GaN元件的市場領導者--住友電氣工業,專利地位也不錯,但仍落後於Cree,且專利布局動作有放緩趨勢。反觀,富士通、東芝(TOSHIBA)和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等其他日本公司則正在加快他們的專利申請,因此現在也擁有強大的專利組合。
Baron進一步說明,Cree也在RF GaN HEMT智慧財產的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針對Cree的 RF GaN專利組合分析顯示,它可以有效地限制該領域的專利活動,並控制大部分關鍵國家其他企業的自由營運(Freedom to Operate, FTO)。
另一方面,英特爾和MACOM目前也十分積極進行RF...
安全因素驅動 車用影像感測器需求將倍增
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針對智慧汽車服務的最新研究,全球對於汽車嵌入式影像感測器的需求估計將在2023年倍增。這些影像感測器出貨量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將達19%,到2023年將超過2.3億顆。
Counterpoint智慧汽車資深分析師Aman Madhok表示,目前,大多數配備倒車鏡頭的汽車都將其用於輔助日常的停車視野。然而,隨著產業進入互聯汽車時代,一切將產生改變。多個影像感測器可以提高安全性和自主性。在所有感測器中,影像感測器是未來提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功能的關鍵。
隨著用於汽車日常停車輔助的倒車鏡頭幾乎成為新車款的標準配置,未來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汽車配備前置和側置鏡頭,以加強ADAS功能。例如環景攝影機,目前雖然是高階選項,但將在5~6年內被廣泛地採用。形成這個趨勢的關鍵因素是,政府鼓勵廠商提升先進安全功能,另外還有客戶對於先進安全功能逐漸上升的關注和偏好。
此外,隨著ADAS成本的下降,廠商致力於將自動緊急煞車等功能作為主流車款的標準配置。還有停車輔助等便利的功能也有望快速地成長。
Counterpoint智慧汽車研究總監Vinay Piparsania進一步補充,在2018年,受到嚴格的安全法規影響,美國和歐洲占全球汽車嵌入式影像感測器三分之二以上的出貨量。例如,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強制要求所有在2018年5月之後生產的汽車皆須安裝後視鏡頭。
然而,隨著ADAS前置鏡頭的採用率提高,到2023年,在美國銷售的每輛新車將配備超過3個鏡頭。Piparsania進一步補充,中國的安全法規與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Euro-NCAP)的標準同步,因此要求相較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要來的嚴格,未來幾年將成為影像感測器主要市場,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將繼續驅動中國汽車市場對於影像感測器的需求。
諾基亞推Future X for industries 滿足工業4.0/數位轉型需求
工業物聯網(IIoT)、邊緣雲支援強化智慧、先進安全分析,以及端到端5G網路等技術逐漸實現,將加速製造、物流、交通、能源等產業,以及政府和城市的數位轉型計畫。為此,諾基亞(Nokia)近日宣布推出Future X for industries策略與架構,因應工業4.0與數位轉型市場需求,提升產業生產力。
諾基亞大中華區總裁馬博策(Markus Borchert)表示,為提升生產力與效率,越來越多的業者加大資訊與通訊科技(ICT)的投資力道,進行數位轉型;與此同時,隨著5G世代即將到來,而5G所改變的不僅是消費性終端產品,工業未來也將是5G應用的關鍵領域之一。
不過,將業務支援功能從實體轉向數位化和自動化,雖然已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生產效益提升。但目前大約只有30%的企業(主要是以IT為中心的行業)了解數位轉型帶來的機會。重要的是,占美國GDP三分之二以上的傳統資產密集型產業,皆尚未從工業4.0數位轉型中全面獲益。
為改善此一情況,諾基亞推出Future X for industries策略與架構,採用獨特的技術層設計,來滿足工業網路的關鍵要求。此一架構的技術層分別為:業務應用層,支援個別產業特定應用,如預測性維護、勞動力效率等;數位價值平台層,支援產業自動化、認知分析和數位化運作等;多雲層,提供運算能力的鄰近性和彈性,可確保使用最合適的雲端模式;以及高效能網路層,提供專用、深度覆蓋、可靠的(有線和無線)連接功能,進而彈性、無縫地連結所有事物。
同時,上述網路技術層與包含業務流程及以技術為基礎的「縱深防禦」網路安全方法相結合,並以網路為關鍵防護和中間層,來保護端到端的數據資料和基礎設施。與更豐富的人機介面(HMI)結合後,這些技術層將能夠更直覺、深入及精準地控制自動化系統,並顯著提升數位化營運效率。
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總裁Marcus Weldon指出,在動態的市場中,企業需要最大化的生產力。現在,無論是數位經濟或是實體經濟,任何行業都可以加速其數位化轉型計畫,實現前所未有的生產率提升;而Future X for industries架構,便是實現工業4.0的重要基礎。
加速5G發展 愛立信/英特爾齊開發新款硬體管理平台
為加速5G發展,愛立信(Ericsson)與英特爾(Intel)宣布攜手合作,結合愛立信旗下Software Defined Infrastructure(SDI)軟體解決方案與英特爾的機架規模設計(Intel RSD),發下一代硬體管理平台,為網路功能虛擬化(NFV)、分散式雲端(Distributed Cloud)和5G提供更高的靈活度、透明度和效率。
愛立信數位策略服務部雲端與NFV基礎架構負責人LarsMårtensson表示,該公司與英特爾的合作歷史相當悠久,此次合作除了研發硬體平台之外,同時也側重軟體,如此一來將有助於提升服務供應商部署開放式雲端與NFV基礎設施的能力,進而從數據中心到邊緣設備,都能有所變革。同時,雙方的合作也進一步強化愛立信SDI軟體解決方案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英特爾網路平台集團資深副總裁Sandra Rivera則指出,5G將會帶來許多變革,加速各種創新應用。該公司與愛立信合作研發的基礎架構平台將幫助通訊服務業者減少部署障礙、降低成本;並且在靈活、可編程與智慧的網路上提供新的5G和邊緣應用服務。
據悉,愛立信和英特爾攜手研發的新一代硬體管理平台,以將雲端的靈活性延伸硬體基礎架構;為此,雙方便結合旗下的SDI Manager軟體與機架規模設計,如此一來,新的基礎架構方案將有助於通訊服務業者的產品上市速度,提高使用效率並降低成本。另外,SDI Manager軟體也會與英特爾RSD參考軟體相容,以保持兼容性。
WiTricity收購Halo技術 高通另闢蹊徑布局汽車無線充電市場
為加速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應用,無線充電技術業者WiTricity宣布收購高通(Qualcomm)旗下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Halo」與智慧財產權資產。透過此一收購,WiTricity將取得高通手上超過1,500項的電動車無線充電相關技術專利與專利申請內容,同時,高通也將持有WiTricity的少量股份,以股東的身分繼續投資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研發。
高通公司無線充電前副總裁兼總經理Steve Pazol表示,透過引進高通的尖端技術和專業知識,例如高通Halo無線電動汽車充電(WEVC),得以進一步提供創新的汽車解決方案,利於創造更高效率、更安全、更清潔的都市行動化願景,同時也為車主改進汽車使用體驗。該公司有信心將WEVC與WiTricity的市場優勢互相結合,提供更佳的技術滿足市場需求。
據悉,此次收購將統一技術開發,讓汽車製造商能提供更順暢、高效率的充電體驗;電動車車主無論是在家裡、車庫或公共停車場,只須停在無線充電地墊上方就能開始充電,無需任何笨重纜線,幾乎消除插電需求。
同時,高通公司和WiTricity兩家公司也一直與國際標準組織合作,不少標準組織目前也正採用這兩家公司的參考設計。因此,本次收購也進而推動標準統一化,確保充電設備於汽車製造商間的互通性。
WiTricity執行長Alex Gruzen指出,該公司的無線充電技術是電力、共享、自動駕駛等未來行動時代的關鍵。電動汽車用戶和車隊要求簡便的充電體驗,而將WiTricity產品結合高通Halo技術,將簡化全球互通性,並加速汽車無線充電商品化。
目前中國及其他重視全球暖化的國家,其汽車製造商正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明顯上升,預計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2億輛電動汽車上路,而投資充電公共基礎設施的金額將超過500億美元。到2040年,單是中國就將有2億輛電動汽車上路,占全球所有汽車總量的三分之一(5.59億輛),WiTricity期望屆時這些電動車都能透過該公司的獨特技術進行簡便的無線充電。
搶進全球低功耗物聯網 NB-IoT聚焦R14/多模開發
NB-IoT R14版本於2017年6月底定,而3GPP也表明,2020年前不會再推出NB-IoT與eMTC(LTE-M)以外的新技術標準。在技術規格上,R14版本強化NB-IoT效能與整體的穩定性,並導入空中韌體更新(Firmware Updates Over The Air, FOTA)機制支援設備與裝置更新,使得NB-IoT技術更具確定性,也吸引業者逐步投入NB-IoT開發,預期2019年產業將聚焦於R14解決方案的開發。
事實上,在R14版本公布之初,只有部分晶片廠選擇跟進R14,如聯發科在2017年6月即宣布推出符合R14的NB-IoT系統單晶片(SoC),而華為也在2017年底推出支援R14的Boudica 150 NB-IoT晶片。但同屬NB-IoT技術規格主導廠商之一的高通,直到2018年上半年都沒有推出R14晶片,市場對於選用R13版本或R14版本進行商用布建也始終沒有定見。直到2018年12月,高通推出旗下首款符合R14版本的物聯網專用蜂巢式晶片組,市場趨勢才逐漸明朗。目前包括移遠通信、芯訊通、金雅拓與泰利特等模組商,也都宣布採用該款晶片開發R14產品,商用產品預計在2019年上市。
談到R13與R14規格,u-blox商業開發經理黃俊豪表示,R14功能演進中,FOTA機制對於商用布建尤其重要。R13規格並沒有強制要求支援FOTA,導致裝置功能更新不易,且會帶來龐大的人力與成本負擔。若晶片/模組沒有額外支援FOTA功能,R13的晶片可能只能供測試階段使用。
裝置的可靠度、資訊安全、覆蓋範圍、彈性與尺寸,都是LPWA模組設計的要點。此外,由於目前各國主流技術與採用的頻段皆有不同,為能滿足全球應用市場,除了整合Wi-Fi、GPS等技術,模組商也紛紛推出支援2G/LTE-M/NB-IoT的多模以及多頻解決方案,為用戶在終端移動性和國際漫遊等方面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對此,移遠通信高級副總裁張棟表示,儘管NB-IoT在技術與生態系的演進之下,已逐步邁向全球化部署,但部分區域仍處於GSM和NB-IoT的過渡階段,因此,市場對於多模方案仍有一定的需求。多模與多頻方案,除了有助於模組商掌握全球低功耗物聯網市場,也能藉由彈性化的選擇協助產業將既有的2G終端逐步轉向LTE-M/NB-IoT。
迎戰5G大數據運算難題 GPU力助電信商導入AI效能
5G高頻寬、低延遲與大資料量傳輸特性,預期將會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也意味著在5G時代將帶來處理大數據運算的難題。為此,電信商開始攜手GPU廠商,企圖以導入人工智慧(AI)效能的方式,解決5G資料量爆炸的課題。
NVIDIA全球電信產業發展負責人Soma Velayutham表示,雖然5G環境不會一蹴可幾,但不容置疑的是它與過去的通訊技術截然不同。舉例來說,智慧手機與雲端服務的普及化,使得消費者每天使用社群媒體和影音串流的應用服務逐漸增加,可看到4G用戶每天所產生約1GB數據資料量,而5G時代,在雲端AR/VR、車聯網、工業物聯網及智慧城市的帶動下,每天用戶所產生的資料將高達300GB,此現況也將為布局5G的電信業者帶來全新挑戰。。
Velayutham進一步說明,從4G轉型為5G網路的過程中,最大的不同在於5G提升了100倍的頻寬、200倍的密度與40倍的延遲速度,而這些效能亟需仰賴更多的雲端支援,也就是軟體定義網路(SDN)的技術,同時結合AI、深度學習、大規模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assive MIMO)與可編程(Programmable)等技術能力予以支援,藉此滿足5G所需要的頻寬、網路速度與大連結效能。
而當5G應用需要更多的運算需求,CPU成長曲線也正逐漸趨緩當中,也有人說摩爾定律即將步入終點。Velayutham認為,網路速率以30倍的速度飛快成長,通用型運算處理的CPU已無法滿足需求,此時就需要GPU加速器的運算才能予以滿足。以NVIDIA來說,提供了軟硬體整合平台,其中結合GPU Cloud、高效能運算(HPC)、AI、視覺化(Visualization)等能力,超越摩爾定律的效能,並以每年1.5倍的指數級速度成長,預計2025年成長將達千倍以上。
當5G、AI與GPU的相遇會產生甚麼火花呢?時至今日,也有越來越多的電信商開始產生濃厚興趣,包含中國移動、AT&T、SK Telecom與Verizon皆有相關的布局。舉例來說,SK Telecom將目標放在智慧城市的應用,期能透過智慧影像分析(IVA)的方式保護公民與財產,實現這項能力背後須具備即時分析百萬台攝影機之數據的技術,須仰賴深度學習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基於此,SK Telecom採用NVIDIA GPU支援AI遠端影像監控應用服務(VSaaS),提升5倍的訓練速度,並透過TensorRT拓展推理引擎能力,使其在不犧牲精度的情況下兼具成本效益。
此外,Verizon則是希望了解設置於各地的基地台網路品質,期能藉由GPU的導入提升基地台網路分析能力並確保網路QoS。據了解,Verizon使用NVIDIA GPU將傳統基於ML-ARIMA演算法升級於DL-LSTM,從而提升網路分析精度並縮短分析時間,將過去需要一整天分析的時間,所短成一小時內完成。
Velayutham強調,NVIDIA與內容供應商、行動設備,以及各類型消費性電子商合作,在此基礎下,已清楚了解各種應用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扮演串聯上中下游5G相關產業與應用的關鍵角色,預計將能更加深入的協助電信商克服5G挑戰,加速其5G相關建設的布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