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 Advertisement -
邊緣AI運算當道 NVIDIA EGX讓決策更即時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漸成熟,相關企業積極布局AI邊緣運算。因應此潮流,NVIDIA發表了EGX加速運算平台,讓企業能在邊緣執行低延遲的即時(Real-time)AI作業,能針對5G基地台、倉儲、零售商店、工廠與其他作業站間龐大且不間斷的資料串流進行接收、分析並即時採取行動。
NVIDIA產品行銷經理Paresh Kharya表示,為了實現不同的工業應用,如智慧影像辨識分析系統(IVA)、資料中心(Data Center)、嵌入式系統(Embedded)和汽車等等,NVIDIA推出了EGX加速運算平台。現在的資料量越來越大,所有的分析必須是立即的,才能即時做出決策,因此即時邊緣AI的重要性也顯得更加重要。
Kharya舉例說明,在醫院,可以利用即時邊緣AI協助醫生做出醫療診斷;在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應用,也可以用來辨別車輛,進行分析決策,藉此控制車流,達到疏通壅塞的目標。NVIDIA EGX平台將加速AI運算的力量帶到了邊緣,讓智慧零售、醫療保健、製造業、運輸和城市都能具備更即時的AI運算能力。
另外,EGX擁有強大的擴充性,小至體積極小的NVIDIA Jetson Nano,以僅僅幾瓦的耗能就能提供如影像辨識等任務所需每秒五萬億兆次浮點的運算(TOPS);規模亦可大至一整櫃的NVIDIA T4伺服器,為即時與因辨識和其他即時AI任務提供超過10,000兆次浮點運算的效能。
同時NVIDIA EGX在架構上支援雲端提供的NVIDIA AI運算。在雲端開發的AI應用程式可以在NVIDIA EGX上運作,反之亦然。內含EGX的NVIDIA Edge Stack可以連接到雲端IoT服務,使客戶能從AWS IoT Greengrass和Microsoft Azure IoT Edge遠端管理他們的服務。
NVIDIA EGX也具備了企業級的安全保障,NVIDIA的AI和運算技術結合了Mellanox、Cisco等大廠的網路、儲存和安全技術,進而實現更高階的隔離和安全性,同時又不會影響CPU的效能。
雲端遊戲乘5G風潮起飛 流暢體驗不再仰仗高效能PC
5G具備快速、低延遲、大頻寬等特性,隨著各國開始陸續商轉,大家也引頸期待新興應用登場。目前許多企業都在布局雲端遊戲(Cloud Gaming)領域,遊戲串流要有好的使用體驗,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網路速度。其中,在近日的E3 2019(電子娛樂展)就有兩大重要發表,一個是Google Stadia的Stadia Pro,另一個則是微軟(Microsoft)的Project xCloud。
Nokia台港澳業務銷售總監鄭志中表示,雲端遊戲將會帶來的影響是讓遊戲玩家不再需要依賴高效能的硬體設備,有了5G高速低延遲特性助力,雲端遊戲將運算放上雲端,不需高效能PC也可以享受流暢的遊戲體驗。同時,5G結合邊緣雲(Edge Cloud)的架構,在邊緣雲進行運算,不用將所有資訊都傳送到中央雲(Central Cloud),進而讓延遲再降低。
鄭志中指出,遊戲玩家對速度的需求比一般用戶更高,過去4G時代遊戲玩家被侷限於非使用高效能PC不可,否則就難以達到順暢的遊戲體驗。雲端遊戲雖可讓消費者不再需要仰賴高效能PC,但Edge Cloud的概念也非常重要。因為Central Cloud可能距離非常遙遠,加上用戶一多,就可能壅塞。因此將運算放到邊緣,可以讓5G低延遲的特性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據悉,xCloud將會在2019年10月推出,玩家將可以在各種不同的平台上暢玩Xbox的遊戲。另外,Google的Stadia Pro則預計於11月推出。
鄭志中進一步說明,除了雲端遊戲,5G重要的應用還有AR/VR。包括微軟等大廠都認為AR將會是5G未來最大應用。例如可以將AR做在汽車擋風玻璃上,把資訊投放在擋風玻璃上,透過5G低延遲即時提供道路資訊等等,這也是可能出現的新興應用。
滿足5G時代傳輸 MicroSD Express記憶卡將於2020亮相
資料傳輸量日與俱增,特別是5G時代將出現更多大量、快速的資料傳送需求,以實現更多創新應用。因應此一趨勢,各種傳輸標準/介面如Wi-Fi、USB、PCIe等皆於近幾年釋出新規範,提升傳輸效率。與此同時,SD協會(SD Association)也跟緊腳步,發布MicroSD Express規範,將SD Express規範的優勢延伸至MicroSD,讓小小的一張卡片傳輸速率提升到最高985MB/s,目前儲存業者如Western Digital已開始積極布局,MicroSD Express產品預計將在2020年陸續出爐。
Western Digital市場產品總監林哲仲表示,資料傳輸的需求越來越大,以4G為例,目前4G頻寬已被大量的串流、社群影音占據,如Netflex、愛奇藝、抖音、FB/IG上的短影片等。而到了5G時代,影音傳輸、儲存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同時還伴隨更多的新技術,例如4K、8K、360度環景等。也因此,除了Wi-Fi、USB等標準不斷提升規格,SD記憶卡也須跟著進步,添加PCIe加快傳輸速率,以因應未來應用。
事實上,MicroSD Express規範和2018發布的SD Express規範相同,兩者皆基於 PCIe 3.1×1的介面設定,提供最高985MB/s的傳輸速率,並運用NVMe v1.3通訊協定來提升資料吞吐量;且皆支援SDHC(最大 32GB)、SDXC(最大2TB )與SDUC(最大128TB)三種格式。換言之,兩種規範差別只在於大小卡之分,也就是MicroSD Express規範是針對尺寸較小的MicroSD;而SD Express規範則針對一般的SD記憶卡。
而之所以會釋出MicroSD Express規範,Western Digital指出,由於尺寸更小的MicroSD常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藉由效能提升,未來MicroSD將更能滿足除了手機、平板電腦以外的應用需求,像是VR、高畫質行車記錄器、360度攝影機或IoT裝置(監控攝影機)等。
林哲仲指出,資料快速傳輸/大量儲存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推動SD記憶卡規格也跟著改變,不論是SD Express或是MicroSD Express,皆是為了因應未來市場需求。而在標準釋出之後,上、中、下游的供應鏈也隨之啟動,開始積極打造相關產品,預計在2020年,搭載PCIe的MicroSD Express記憶卡以及相對應的讀卡機都會陸續出現,Western Digital也在Computex 2019展會上展示MicroSD Express記憶卡,以及與合作夥伴協力打造的周邊產品等。
MCU Base方案助陣 語音應用聲勢更浩大
為加快語音應用普及速度,恩智浦半導體(NXP)研發首款基於MCU的語音控制解決方案「Alexa for MCU Solution」,該方案已經獲得亞馬遜(Amazon)Alexa語音服務(AVS)認證,可讓原始製造商(OEM)更快速、輕易、且花費更低成本將語音應用內建(Built-in)至各式產品中(如冰箱、微波爐等),消費者也能更輕鬆的使用語音服務,獲得豐富的語音體驗。
為了能夠使更多人體驗語音應用,Amazon目前正積極推動「Alexa Built-in Product」,也就是將Alexa內建置各式產品當中,智慧家電便是其中一個目標。Alexa Built-in的產品使用方式與智慧音箱相同,消費者可使用喚醒詞「Alexa」,直接與產品交談,並立即接收語音回覆和內容。
然而,OEM業者要能迅速、輕易的將Alexa內建置產品之中,除了仰賴Amazon釋出相關雲端應用外,在硬體方面同時也需要一個好的開發套件,而NXP基於MCU的語音控制解決方案「Alexa for MCU Solution」便是為此而生。
恩智浦資深IoT解決方案經理秦建峰表示,Alexa Built-in Product和智慧音箱不同,是屬於比較輕量級的應用;也就是同樣具備語音對話、控制的能力,但在音樂播放、Audio品質等功能則不如智慧音箱。換言之,Amazon推出Alexa Built-in Product的概念,並非要取代智慧音箱,而是要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因為有些使用者可能不需太高的音樂播放品質,只想要單純的語音控制,而Alexa Built-in Product這類的解決方案就可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成本也比較低。
然而,要打造一個簡單、高效的語音開發套件也非是這麼容易。秦建峰指出,即便是單純的語音應用,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語音演算法,例如回聲、降噪,波束成型、遠場/近場等。過往這類的演算法,多靠MPU處理,若是要採用MCU處理的話,一定會加掛一顆DSP。然而,不論是採用MPU或是MCU+DSP的方式,其成本都偏高,不適用對價格敏感的設備(像是消費性產品),且MCU+DSP設計難度也較為複雜,同時電路板的體積也較大,沒辦法嵌入至較小的設備中。
為此,NXP便透過i.MX RT跨界處理器,打造基於MCU的語音解決方案。i.MX RT跨界處理器的特點包含Arm Cortex-M7核心,提供3020 CoreMark/1284 DMIPS、600MHz運行頻率、2D圖形加速引擎,以及多通道高性能音頻等。
秦建峰說明,i.MX RT的性能介於傳統MCU和MPU之間,這也是其被稱作跨界處理器的原因。而這類處理器性能可以滿足Alexa輕量語音應用的運算需求,同時成本又低於MPU或傳統MCU+DSP的設計方式;因此,採用i.MX RT處理器的語音開發方案,讓眾多OEM業者能夠快速將Alexa添加到旗下產品中,讓產品具有語音控制功能。如此一來,將會有更多消費者享受到語音應用,同時也加強消費者的智慧家庭體驗。
5G垂直應用發威 智慧電網/遠距醫療有看頭
根據全球半導體聯盟(GSA)統計,到五月底為止已經有90多個國家,230多家電信業者已經開始投資5G。投資包括了已經商轉、正在布建網路、已經取得執照和開始進行測試等等動作。隨著5G風風火火地開始商轉,垂直產業也開始跟上,在智慧製造、智慧電網、遠距醫療、機器人等領域皆可以看到與5G結合的相關應用。
遠傳電信協理汪以仁表示,目前5G真正商用的國家有韓國、美國,而英國、瑞士也積極邁向商轉,另外,中國已經核發四張5G牌照。第一個5G商用是在2018年11月,而到了2019年底之前有望看到超過40家電信公司啟動5G商轉。由此可以看出5G的發展動能非常強大,和4G初期相比明顯快了很多。5G時代已經正式開始。
汪以仁說明,韓國在2018年12月第一波商轉推出的都是垂直領域的應用。SK 電訊推出了5G AI機器,與汽車零件製造廠商合作,幫助他們把產線上原有的AI技術和5G相結合。KT商轉時的應用則是在首爾的貿易大廈設置雲端導覽機器人,利用5G快速將資訊上傳至雲端。LG U+提供的服務則是用5G協助客戶遠端遙控牽引機。
現在已經有非常多業者投入垂直領域5G應用測試,其中有智慧工廠、智慧製造、機器人、遠距醫療、遠距安防、車聯網、自駕車等等,另外,英特爾(Intel)和微軟(Microsoft)都高調表示要利用5G發展智慧零售。
汪以仁進一步提到智慧電網的應用,南方電網跟中國移動已經測試了一段時間。過去南方電網就有用機器人在做巡檢的工作,但用WiFi和4G做的連線效果並不好,現在則開始嘗試用5G做。另一個應用則是差動保護,維持電力傳輸過程中電壓電流穩定以及迴路有問題時提供保護迴路。由於差動保護需要非常低的延遲,過去是以有線網路運作,但有線傳輸要做更動較為麻煩,而現在利用5G可以解決有線問題又能提供低延遲的服務。
值得一提的還有,NTT DOCOMO做的遠距醫療案例。藉由5G讓都市醫學中心的醫師能夠協助偏遠地區診所內的醫護人員做醫療診斷,例如利用5G的高速低延遲做遠端超音波掃描,在遠端醫療中心的醫師可以看到沒有延遲的清晰影像,並提供即時的指示與協助。另一個醫療相關的應用則是將醫療儀器放在車上,讓這輛車四處巡迴,車子藉由5G和醫學中心連線。除了出動到各公司做員工健檢,也可以到偏遠地區當作移動診所,而若有災害發生也可以立刻進入現場進行緊急醫療服務。由於車內能放置的資源有限,因此一定會需要後端的支援,後端支援就有賴網路服務,5G在此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傳輸以及超低延遲的連接。
科技業綠電需求大 SEMI串聯離岸風電產業銜接供需
為響應政府力推離岸風電政策,加上台灣半導體/電子產業在客戶要求下,對綠電的需求越來越急迫,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決定出面穿針引線,號召投資台灣最具代表性的8家風能開發商,共同在台北成立「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以便在綠電供需兩端打造對話交流的平台。
近年來以推動企業100%使用綠電為目標的「RE100」聯盟獲得Google、Facebook、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Nike等國際企業的支持與響應,而風能是其中最受矚目的綠電來源之一,台灣若能搶得離岸風電的發展先機,勢必有助於未來吸引更多跨國大型企業來台投資。此外,與RE100聯盟成員有業務往來的供應鏈業者,也會被要求逐年提高綠電的使用比重,因此在未來幾年,台灣的綠電需求將水漲船高。
SEMI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SEMI此次與離岸風電業者合作,最主要的著眼點就在於促進綠電供需兩方的交流。台灣原本就是全球高科技生產製造的重鎮,在這波使用綠電的風潮下,對綠電的需求十分殷切,但在供應端、法規等方面,還有許多整合跟溝通協調的工作需要進行,才能讓綠電的供需銜接得上。SEMI從12年前就開始耕耘台灣的再生能源產業鏈,因此在台灣全力發展離岸風電之際,SEMI決定跳出來扮演串連能源產業和高科技用電大戶的平台角色。
至於中長期目標,則是希望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能打進離岸風電的產業鏈。目前談到離岸風電產業,各界想到的都是風機、塔架、水下基礎等大型重工或海事工程產業,但半導體應用無所不在,離岸風電也不例外。除了風機本體之外,跟風機配套的智慧電網、儲能系統等設備,都會使用到許多半導體元件,惟目前這個市場幾乎都是由外商所把持,台灣以消費性電子應用見長的半導體業者幾乎沒有布局。
曹世綸認為,這個局面需要一些時間突破,因此SEMI將此列為中長期目標,希望藉由搭建交流平台,讓台灣的半導體業者能與離岸風電業者有更多交流的機會,進而找到自身在離岸風電市場的利基。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由上緯、台灣北陸能源(NPI)、玉山能源(Yushan Energy)、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風能開發(CIP)、達德能源集團(wpd)、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台灣捷熱能源(JERA)及SEMI能源產業部共同發起,期望可以結合投資台灣的國際風能開發商、本土供應鏈以及SEMI長期經營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經驗,共同推動風電產業鏈發展、建構台灣風力發電的未來發展藍圖,也希望能號召更多業者加入此協會的行列。
信驊獨門影像拼接方案助攻 360相機掀4K即時串流風
360度全景攝影機技術規格大躍進。伺服器管理晶片大廠信驊科技跨足360度全景影像處理晶片有成,其所研發的晶片內影像拼接(In-camera Stitching)專利技術,能讓消費性360度全景攝影機實現4K影片即時串流,而毋須透過電腦進行後製轉檔,可望促成消費性360相機的全面升級,擴大4K 360影片即時串流與直播應用新熱潮。
信驊科技360度全景影像處理晶片,採硬體電路方式實作影像拼接演算,讓消費性360相機毋須再透過PC後製,就可即時串流4K 360影片。
看好VR與360度全景攝影機發展前景,信驊自3年多前即開始積極布局,並藉由收購影像相關矽智財(IP)切入360度全景攝影機影像處理晶片市場,歷經2年多潛心研發,2018年成功以專利技術打造出首款以硬體電路方式實作拼接演算法的影像處理晶片Cupola360,為消費性360度全景攝影機實現4K即時影像拼接,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信驊科技產品開發部經理周辰威表示,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信驊再乘勝追擊,不僅演算法更加精進,晶片規格也提升至可支援6顆500萬畫素鏡頭,讓影片解析度可達5.7K,相片解析度達8K(3,000萬畫素),並且可支援RTMP/RTSP等即時串流協定,讓合作廠商更容易進行開發。同時,該公司也開發出基於雙鏡頭180度影像處理晶片的居家/公共監控系統;基於4鏡頭360度全景影像處理晶片的視訊會議系統;以及基於6顆鏡頭360度全景影像處理晶片的消費性360度攝影機,展示各種可能的應用情境。
周辰威指出,Cupola360是以硬體電路方式實現晶片內影像拼接,由於演算法設計獨到,因此只須使用一般規格的ARM架構處理器,即可達成即時360影片串流與直播,且同時兼顧效能與耗電量。他進一步強調,市面上360度全景攝影機就算用PC做拼接,一分鐘的影像轉成一分鐘拼接好的影片,至少要花四分鐘以上,而藉由Cupola360方案,能做到即時拼接,讓使用者拍攝完後就可上傳Youtube等平台,而毋須再透過PC轉檔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信驊Cupola360影像處理晶片,只需6顆鏡頭一般廣角鏡頭(120度),即可實現4K全景影片串流直播,這意味著,全景攝影機製造商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廣角鏡頭來進行開發,而毋須用到魚眼鏡頭,因此整體成本也可以更有競爭力。
據悉,信驊在消費性360度全景攝影機方面,已有成功的合作案,並已開始貢獻營收,很多廠商都已緊鑼密鼓在開發產品,如台灣新創公司dp smart即採用Cupola360開發產品ROGY,並已在Kickstarter成功募資,預計2019年9月開始出貨。
周辰威透露,下一代晶片設計目標,是將即時拼接影像的解析度等級提升至8K,而不透過PC後製,同時增強人工智慧(AI)、防手震等功能;而為達此一目標,除將持續精進演算法外,也會從系統開發的每個環節進行優化。
另外,信驊也相當著力於產業生態的建立。周辰威指出,該公司不僅擁有硬體晶片方案,也提供完整APP行動應用軟體,讓開發商毋須自行投入人力研發,並希望藉此凝聚使用社群。未來,將致力協助客戶實現更多應用,以建立完整的360全景攝影應用生態體系,促進VR產業的蓬勃發展。
速率高/SSID切換順暢 Wi-Fi 6讓智慧家庭聯網更全面
智慧居家是一項日益普及的智慧應用,仰賴Wi-Fi和物聯網的連接和通訊。新一代IEEE 802.11ax標準,即Wi-Fi 6。舊Wi-Fi版本注重速率提升卻忽略網路容量,且在切換SSID的過程中會造成短暫的網路連線中斷或是傳輸速度遽降,而802.11ax在Wi-Fi速率、頻段、覆蓋面積上都有重大提升,也無須切換SSID,使得Wi-Fi網路將具備更充足的頻寬流量以滿足多名使用者的網路需求,同時也帶來了更遠距離的傳輸能力與更流暢的傳輸,也因此可以使智慧居家的連接更快速流暢。
無線世界存在的兩種連接方式:一類是蜂巢氏網路,即2G、3G、4G、5G,另一類則是Wi-Fi技術,IEEE 802.11 a/b/g/n/ac/ax,作為在室內替代蜂巢式網路的選擇,Wi-Fi往往必須處理大量的資料流量,也是深受人們最喜愛的連接方式;而802.11ax的目標是在使用者密集的環境中,每位使用者平均傳輸率能提升至4倍以上。大幅超越了過去802.11ac的連結速度,可於人口密集的環境下運用多項機制,讓更多的使用者能同時享受穩定的資訊傳輸。
Qorvo無線連接業務部總經理Cees Links指出,目前傳統的Wi-Fi在連接現在的2G、3G或者4G網路時,須要切換SSID,而Wi-Fi 6則不同。Wi-Fi 6的分散式Wi-Fi搭配One Pod Per Room的設計將盡可能達到對於整個住宅的網路覆蓋。Pod覆蓋越全面,網路體驗也就越好,而Qorvo所致力於的便是盡可能的縮小Pod的產品大小,提供更低的功耗與更優質的效能。
除此之外,智慧居家作為日益普及的智慧應用,其仰賴Wi-Fi和物聯網的連接和通訊。為達到真正的智慧家居,One Pod Per Room設計可作為最佳方案,以便利用物聯網通訊技術並達到分散式Wi-Fi架構。Cees Links舉例提到,每個Pod都用作無線接入點,每個接入點都將支援Wi-Fi和物聯網標準,還包括 Zigbee 和藍牙設備,甚至可以通過語音輔助命令進行控制。此外,利用分散式Wi-Fi架構,智慧設備搭配上最新的Wi-Fi 6標準所提升的資料輸送量與頻寬容量,可以在多個通道中與無線路由器通信,無須使用額外的閘道或在家中安裝多個乙太網/電纜/光纖連接點,以便連接一個網路系統,從而真正創建智慧家居環境。
晶片/小基站/專網發展並進 台灣5G產業鏈不落人後
2019年初美國與南韓的電信服務商5G商轉的消息敲鑼打鼓,為了搶下第一的頭銜積極運作,不僅成功帶動消費者對於5G的關注,各國也加緊腳步跟上技術發展。但表定的5G商轉時程其實是在2020年,除了服務搶先開台的吸睛頭條之外,晶片的研發、小型基地台的建置以及落實應用場景也是現在重要的發展目標。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現在大家對5G都有一種追求的焦慮感,深怕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但原先表定的5G商轉時間本就是在2020年。觀察5G發展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台灣社會何時可以享受到5G服務,另一個則是台灣在5G產業鏈中將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從中抓住機會。而工研院主要是著重在關注後者的發展狀況。
闕志克進一步說明,談到5G第一個會想到的當然是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智慧型手機有聯發科在經營。在手機領域當然會須要參與標準的制定等等,而這次是台灣做得最好的一次。從2G、3G、4G到5G,這次可以說沒錯過任何發展時機。除了聯發科之外,還有工研院、資策會、華碩和鴻海等都非常積極且有規劃地參與5G領域發展。
過去在4G發展時,台灣的產業可能是在標準已經出來了才苦苦追趕,闕志克認為,但這次5G標準,台灣不只能夠跟上,甚至能有所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例如在5G SoC方面,聯發科的成果就非常好,在2019年的MWC他們所展出的晶片和國外的解決方案已能並駕齊驅。
手機之外,小型基地台也同樣重要。闕志克提到若台灣政府要積極計畫5G發展,主力應該會放在小型基地台的建置。小型基地台標準已經抵定,高通也有解決方案出來了,但是高通的方案價格相對較高,只有少數廠商如Nokia、Ericsson、華為等可以用得起。所以台灣政府和法人積極推動的,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企業自己研發製作5G小型基地台而不用受制於高通。
現在看來,2020年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在MWC能夠展出,另一個則是至少產品能夠通過大廠的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工研院2019年便是致力於幫助台灣的廠商在2020年達到這些目標,廠商皆有自己的硬體設計,而工研院則協助他們將軟體導入硬體,讓廠商更具競爭力。台灣的廠商如中磊、明泰、啓碁、台達、盟創等都已投入小基站的研發設計。
另外,闕志克也表示,值得一提的還有5G專網系統的發展。目前台電已在金門投入實驗網路,希望藉由專網將不一樣的設施連結起來,目標是能夠推廣回本島的應用。企業、工研院、電信營運商三方有不同的立場與角色,可以透過分工合作,將5G專網系統的建置與營運,調整出適合的商業模式,並在未來幾年向全球市場擴散,有機會為台灣開創5G時代的新商機。
化繁為簡 VNA支援EVM量測趨勢起
誤差向量振幅(EVM)量測可驗證複雜調變通訊裝置效能,因此在功率放大器等產品設計過程中,EVM量測十分重要,以減少通訊異常狀況。然而,過往進行EMV量測時,往往需要兩套系統,既耗時也花成本;為此,是德科技(Keysight)遂推出模組調變失真應用軟體(Modulation Distortion App),使得網路分析儀(VNA)得以支援EVM量測,減少測試複雜度。
是德科技應用工程部資深專案經理廖康佑表示,過往VNA多是量測S參數(S-parameter)、增益壓縮(Gain Compression)、噪音系數(Noise Figure)等,而要量測EVM、鄰近波道功率比(Adjacent Channel Power Ratio, ACPR)等時,需要準備向量訊號產生器(VSG)和其他的分析儀器(Analyzer)。換言之需要準備兩套設備,這不僅耗時間也耗成本,同時兩套設備間的訊號切換也十分複雜;因此,該公司便計畫讓VNA也具備EVM量測功能。
為此,是德科技推出PNA-X網路分析儀之選用S93070xB模組調變失真應用軟體,可提供更寬廣的系統動態範圍。此一軟體可與Keysight PNA-X向量網路分析儀完全整合,讓設計人員能夠在調變寬頻訊號激發下,準確、可重複並快速地進行元件特性分析。
同時,該應用軟體還運用最新校驗方式取得最佳準確度,為現有向量網路分析儀量測提供單一連線與單一接觸,讓VNA一次就能量完包含EVM在內的全部參數。
廖康佑強調,未來透過VNA進行EVM將成新趨勢,因VNA支援EVM量測的主要目的在於,將原本兩套的量測設備減少至一套,讓功率放大器等在內的設計人員,能以更簡易、更快速和更低成本的方式進行EVM量測,同時獲得更好的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