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熱門新聞

熱門新聞

- Advertisement -

掌握交通即時資訊 ITS新商業模式輕鬆上路

都市是一個有效率的集合體,不管是經濟或是科技發展都因都市化而更加迅速地成長,但是相對地,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交通成本。具大的交通壓力促使智慧交通(ITS)需求增加,若能善用交通即時資訊,即可提升交通設施與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改善交通管理精度。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鄭兆倫表示,都市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成本,由於需要更多交通設施,都市空間因而被壓縮;而塞車導致的每人無生產力時間每年大約為1周;交通壓力大導致事故衝擊數量上升,因此政府也需要提高預算來因應事故發生與避免。隨著都市化程度增加,這些情況只會更加嚴峻。 鄭兆倫進一步說明,智慧交通藉由將靜態資料轉換為即時資料,可以提升交通管理精度,更有效率地使用交通資源(例如道路或停車設施),降低設施與資源的閒置率。因此,擁有交通資料即擁有參與交通新商業模式的本錢。可以發現過往製做地圖的公司都轉向提供交通即時資料的服務,甚至是交通預測服務。例如TomTom(地圖、導航和GPS設備公司)併購了波蘭最大車隊管理業者Finder,交通數據業者INRIX則併購了世界最大停車APP ParkMe,而戴勒姆(Daimler)、奧迪(Audi)、寶馬(BMW)共同持股Nokia推出的地圖系統HERE。 鄭兆倫指出,智慧交通也帶來了產業結構的改變,技術與產品組合多樣化、市場區隔細緻化使產業結構更加複雜。然而未來的資料(Data)就是本錢,因應前述挑戰,擁有交通資料的廠商可以藉由跟政府或是企業合作,進行新的互動模式,找到新的商機,就能在智慧交通領域開創更多機會。 都市是一個有效率的集合體,不管是經濟或是科技發展都因都市化而更加迅速地成長,但是相對地,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交通成本。具大的交通壓力促使智慧交通(ITS)需求增加,若能善用交通即時資訊,即可提升交通設施與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改善交通管理精度。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鄭兆倫表示,都市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成本,由於需要更多交通設施,都市空間因而被壓縮;而塞車導致的每人無生產力時間每年大約為1周;交通壓力大導致事故衝擊數量上升,因此政府也需要提高預算來因應事故發生與避免。隨著都市化程度增加,這些情況只會更加嚴峻。 鄭兆倫進一步說明,智慧交通藉由將靜態資料轉換為即時資料,可以提升交通管理精度,更有效率地使用交通資源(例如道路或停車設施),降低設施與資源的閒置率。因此,擁有交通資料即擁有參與交通新商業模式的本錢。可以發現過往製做地圖的公司都轉向提供交通即時資料的服務,甚至是交通預測服務。例如TomTom(地圖、導航和GPS設備公司)併購了波蘭最大車隊管理業者Finder,交通數據業者INRIX則併購了世界最大停車APP ParkMe,而戴姆勒(Daimler)、奧迪(Audi)、寶馬(BMW)共同持股Nokia推出的地圖系統HERE。 鄭兆倫指出,智慧交通也帶來了產業結構的改變,技術與產品組合多樣化、市場區隔細緻化使產業結構更加複雜。然而未來的資料(Data)就是本錢,因應前述挑戰,擁有交通資料的廠商可以藉由跟政府或是企業合作,進行新的互動模式,找到新的商機,就能在智慧交通領域開創更多機會。 善用交通即時資料,可以提升資源與設備使用效率。  
0

使用體驗大增 高通:2020年消費者很難拒絕5G手機

5G風潮席捲全球,其傳輸速度比4G快上許多,可望提升各種行動設備的使用體驗。對此,高通(Qualcomm)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日前參加「Brainstorm Tech」研討會時表示,5G讓消費者享有更快速的傳輸體驗,到了2020年,Brainstorm Tech會議再度召開時,預計多數參與的人士將會擁有5G手機,「明年不買5G手機是件困難的事情,」5G將更無處不在。 Mollenkopf指出,5G的快速發展,一部分跟消費者希望有更快的傳輸速度有關,另一部分則是電信營運業者的大力推動,5G有兩大優勢特別受到電信業者的青睞。 首先是5G更有效率。Mollenkopf說明,5G使電信業者能夠因應持續上升的無線影音傳輸需求,滿足消費者對行動影音服務的龐大胃口;不僅如此,5G網路傳輸影片成本大約是現今技術的30分之1,且5G標準可以與新的無線電頻寬相容,提供更多創新服務,有時還能與有線寬頻競爭。 其次,5G將能串聯所有事物,讓各行各業實現數位化,像是以安全的方式遠端操控裝置,這是行動技術首次符合產業需求,不僅適用於消費者,各產業如醫療保健、教育、智慧城市等領域都能導入5G技術。 Mollenkopf指出,消費者和產業對於數據的需求正在急劇上升,若電信業者沒有良好的5G部署策略,將會在這波5G浪潮中處於落後的位置,且永遠無法追趕上領先者。而高通在這波5G浪潮中,扮演的不單單是單純的晶片製造/供應商,而是研發基礎技術的企業,不僅和各行業分享各種標準,也會提供支援的晶片,藉此發展能讓產業大規模應用的無線技術。 簡而言之,Mollenkopf認為,5G使電信業者能滿足大量數據傳輸需求,有了5G之後,消費者可以擁有更好的行動裝置體驗,不論是軟體更新、行動串流媒體、隨時更新個人社群等。到了2020年,5G將更加無處不在,不購買5G手機對消費者而言將是件困難的事情。 消費者對於影像傳輸的需求持續攀升。  
0

GaN功率元件大舉出籠 PSU應用仍須努力

GaN功率元件由於在製程上可以和現有的矽材料整合,形成單片(Monolithic) IC,加上材料本身的價格遠比碳化矽來得便宜,因此在消費性電源產品跟伺服器電源領域,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然而,由於GaN功率元件的架構跟材料特性不同,使得工程師在導入GaNFET時,必須使用不同於傳統MOSFET的驅動方式,且必須把GaNFET缺乏短路跟過載保護的特性納入設計考量中。 相較於主攻高電壓應用市場的SiC,GaN則是靠著高速切換、低損耗且價格較貼近現有矽元件的優勢,可望在消費類及IT基礎建設領域找到應用商機。但有業界人士指出,因為GaNFET跟MOSFET的應用高度重疊,因此在GaNFET剛商品化之際,有些電源工程師沒有先釐清GaN FET與MOSFET的特性差異,以為只要用GaNFET取代現有的MOSFET,並在系統設計上稍加修改,就能獲得GaNFET供應商所宣稱的效能提升。但事實上不是如此。 與現有的MOSFET相比,GaNFET最大的優勢在於可高速切換,而且反向恢復電荷(Qrr)極低,這意味著使用GaNFET的系統,理論上應該要有更低的功率損耗,並具備更高的能源轉換效率。但事實上,如果只是單純用GaNFET取代MOSFET,驅動控制沒有跟著修改,不僅無法發揮GaNFET的潛力,還可能因為GaNFET缺乏短路跟過載保護的功能,導致電源系統更容易出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要讓GaNFET完全發揮其潛力,電源設計一定要以高速切換為指導原則,但這會使電磁干擾(EMI)的風險增加,印刷電路板的線路布局也必須提出相應的對策。這也是GaNFET在商品化初期,有些電源工程師直接在現有系統設計中以GaNFET取代MOSFET,常常遇到的狀況。 綜合上述討論,要讓GaNFET發揮其潛能,整個電源供應器的系統設計都必須重新來過。因此,只有經驗老道、人力充沛的電源產品設計團隊,才適合直接用GaNFET來開發電源系統產品。如果是對電源設計經驗不那麼充足,人力也不夠的小型開發團隊,必須尋找整合度更高,亦即把驅動跟FET整合在一起的解決方案,甚至是直接從元件供應商提供的系統參考設計修改出自己的設計。 不過,倘若上述可靠度跟驅動控制的問題能夠解決,基於GaN的功率元件很有機會取代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的超接面(Superjunction) MOSFET。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基於GaN的可攜式USB PD充電器,最大輸出功率可達60W。與傳統的充電器相比,這些新一代的充電器外觀尺寸更小巧,重量也更輕。因此,雖然這類GaN充電器的價格仍比一般的USB PD略高,還是有消費者願意買單。近日包爾英特(PI)正式發表其基於GaN的Innoswitch-3離線CV/CC返馳式切換開關IC系列新品,主打的應用之一就是輸出功率60/100W的USB PD充電器。該元件的一次側以GaNFET取代了傳統MOSFET,減少了電流流過時的導通損耗,並大大降低了運作期間的切換損失。該系列IC在整個滿載範圍內的轉換效率高達95%, USB PD充電器是GaN功率元件進入應用市場一個很重要的突破點。 GaN的功率輸出能力當然不只如此,但對USB PD充電器業者來說,把產品的輸出功率做到60W,就已經綽綽有餘。因此在進行產品開發時,業者最主要的設計考量是盡可能縮小尺寸、降低重量,讓產品的差異化賣點得以凸顯。 在更大功率的PC/伺服器PSU方面,該業界人士表示,桌上型電腦的PSU可能短期內都還看不到GaN的機會,因為這個市場對元件的價格非常敏感,且桌上型電腦的PSU外觀尺寸已經標準化,就算GaN元件能把PSU的體積縮小、重量減輕,意義也不大。至於伺服器電源,則得看系統OEM/ODM業者的客戶是誰。如果OEM/ODM接的是惠普(HP)、戴爾(Dell)的標準伺服器訂單,其所使用的PSU應該還是基於傳統MOSFET,因為成本上還有一些落差;但如果OEM/ODM是直接供貨給亞馬遜(Amazon)、Google或Facebook,這類客製化伺服器的PSU導入GaN功率元件的可能性就不小。 因為網路大廠在評估伺服器的時候,是從整體持有成本(TCO)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只看購買硬體的價格。基於GaN的伺服器PSU,轉換效率可以達到95%水準,這對節省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可帶來很大的幫助。
0

Velodyne收購繪圖公司Mapper.ai 加速LiDAR應用腳步

為實現以光達(LiDAR)為主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並提升光達感測效能,光達供應商Velodyne宣布收購繪圖軟體公司Mapper.ai。Mapper技術將協助Velodyne加快Vella軟體的開發,以為Velodyne旗下的光達「Velarray」構建定向視角(Directional View),讓光達可嵌入並貼合於擋風玻璃,成為ADAS系統的一部分。 Velodyne技術長Anand Gopalan表示,ADAS的目標讓交通變得更安全,擴大Vella開發團隊是該公司實現大規模生產ADAS解決方案的重要一步,透過將Vella軟體新增至該公司廣泛的雷射雷達技術組合中,將徹底改變ADAS的性能和安全。Mapper的技術讓該公司能夠取得關鍵的演算法元素,並加快光達的開發進度,該公司的感測器和軟體將合力為每輛車提供更高性能的光達解決方案。 據悉,Mapper的整個領導和工程團隊將加入Velodyne,進一步擴大該公司龐大且不斷成長的軟體開發團隊規模。新人員的加入將提升目前從事Vella軟體研發的工程師軟體團隊的實力,從而有助於Velodyne加快生產強大的ADAS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包括行人和自行車閃避、車道保持輔助(LKA)、自動緊急煞車(AEB)、自動定速巡航控制(ACC)、塞車輔助系統(TJA)等。 除了ADAS之外,Velodyne還將Mapper技術融入到以光達為中心的解決方案中,以用於其他新興應用,像是最後一哩配送服務、安全、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機器人和無人機等。 Mapper創辦人兼執行長Nikhil Naikal指出,多年來,該公司一直是Velodyne的合作夥伴,且已將其光達整合到易於部署的可擴展高清晰繪圖解決方案中;在收購之後,我們很高興能利用原有技術加快Velodyne以光達中心的ADAS方案。 Velodyne希望透過Mapper的繪圖技術強化光達性能。  
0

拓展Mindshpere生態圈 台/日開放式物聯網協會即將成立

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協會於7月30日在台北舉行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預定在8月22日正式成立,即將於台日兩地建立物聯網生態系統,並被西門子視為在台日推廣MindSphere生態系統的重要里程碑。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協會成立的宗旨為推動台日兩地物聯網生態系統的發展,為會員創造更完整的物聯網社群,進而相互交流、分享彼此對於物聯網產業應用之需求,並加以整合資源,讓會員知悉數位化浪潮下物聯網產業鏈的市場發展趨勢。 共有20位來自產官學不同領域的會員參與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協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並於會議中票選出理監事成員,首屆理事長由西門子數位工業總經理Tino Hildebrand當選。Hildebrand表示,因應物聯網發展的趨勢,政府正積極投入物聯網生態系統的推廣與發展,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協會順勢成立,一同加入物聯網的推廣行列。協會的目標是建立完善的物聯網根基,集結物聯網相關產業的夥伴共同創造一個具永續性以及可信賴的社群。同時,我們期待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協會在各行各業的會員可以快速成長茁壯,為會員們創造更全面的社群環境,並協助他們發展更多物聯網相關的成功案例。 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即將正式成立,料將為西門子MindSphere平台的推廣增添更多動能。 MindSphere業務首席Florian Beil也遠從德國來台一同出席參與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並進一步分享MindSphere的發展策略及未來展望。MindSphere可以幫助企業藉由精準地預測性和規範性維護來提高生產力並降低操作風險。另外,MindSphere透過分析功能將物聯網產生的大量數據轉化成有效的訊息,實現虛實世界的連結,並提供強大的工業應用與數位服務以促成商業成功。不過,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強勢產業,像是在德國,MindShpere的社群主力是機械業與汽車業,因此目前在MindSphere平台上的許多應用,大多是為機械跟汽車產業的需求量身設計。而隨著台灣跟日本的加入,Beil預料,MindSphere平台上將出現更多跟電子製造相關的專業應用。 開放式物聯網協會是一個跨國合作組織,為全球企業提供更多元的物聯網產業合作交流機會,創造出更多創新的互惠商業模式,使協會會員在快速變遷的數位化世代持續保有競爭力。全球第一個開放式物聯網協會在2018年一月於德國成立,同年七月於義大利成立協會。而亞太區以及韓國相繼於今年成立開放式物聯網協會。緊接著,台灣日本也跟隨著腳步,積極展開開放式物聯網協會籌備作業。台日兩地被視為工業4.0以及MindSphere重要推廣區域,因此將於8月22日正式成立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協會,將為當地合作夥伴創造交流及互惠的機會。台灣日本開放式物聯網協會期許可以發展出完整的物聯網生態系統,並善用此平台共同建立物聯網時代的策略思維,擘畫未來。 目前台灣日本開放物聯網協會已有22家創始會員,除台灣西門子之外,均為台灣在地企業與法人,待協會正式成立後,日本廠商將以海外會員的身分加入協會運作。據了解,已經有5家日商有意加入此協會。
0

XPU世代來臨 POL模組解決方案抬頭

在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的風潮席捲下,運算設備所使用的核心處理器不再定於x86一尊。包含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繪圖處理器(GPU)乃至各種以安謀(Arm)架構為核心的ASIC處理器,都開始出現在伺服器等資訊產品上。對電源解決方案供應商而言,這些非x86處理器帶來了全新的產品規格需求,創造出新的市場,但也帶來新的考驗。 懷格(Vicor)應用工程師楊有承表示,對電源解決方案供應商來說,負載點(POL)電源以前是個相對單純的市場。除了少數利基型應用產品是以非x86處理器為核心之外,絕大多數的伺服器、個人電腦都是採用x86架構,特別是英特爾(Intel)的x86處理器。也因為如此,電源業界只需要依照英特爾頒布的VR規範設計產品,就有機會爭取到伺服器、個人電腦的訂單。 然而,隨著機器學習開始大行其道,現在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基於非x86的運算系統,例如基於NVIDIA GPU、基於Arm架構的ASIC,以及使用FPGA作為主要運算核心的新型伺服器跟板卡,現在在市面上的能見度,都比以往高很多。從電源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高度客製化的POL方案市場將同步升溫,產品規畫不用跟隨英特爾電壓調節器(VR)規範,也有可觀的生意可做。 但對電源解決方案供應商而言,這些新市場、新商機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挑戰。以NVIDIA專為AI模型訓練、推論的高階GPU為例,其晶片因為採用最先進製程,工作電壓只有0.8V,但電流需求卻極為驚人,可達500A。在電流量如此巨大的情況下,電壓調節器必然得配置在離主處理器非常接近的位置,否則功率傳輸的損耗極大。但電壓調節器本身是雜訊很大的元件,若配置在離處理器太近的地方,可能會對處理器正常運作造成干擾。 GPU這類新型負載點電源對電流的規格需求極大,可達數百安培。這使得電源模組必須配置在非常靠近處理器的位置,帶來新的設計挑戰。 事實上,大電流的趨勢還會繼續向前推進,以滿足處理器越來越高的功率需求。目前Vicor與客戶正在合作的下一代產品,對連續電流的規格要求已經上看1,000A。這也意味著POL模組必然要與主處理器放在同一個封裝基板上,甚至直接配置在處理器封裝基板背面,主處理器的正下方,才能把POL跟處理器的距離縮到最短。如何處理POL的雜訊問題,會是電源解決方案業者搶食這個市場商機所需面對的最大挑戰。  
0

5G晶片不求人 Apple收購Intel手機基頻技術

在蘋果(Apple)與高通(Qualcomm)世紀大和解不久之後,Apple與英特爾(Intel)簽署了一項協議,Apple決定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相關部門的技術與人員。大約2,200名英特爾員工將隨相關智慧財產權、設備一同加入Apple。預計交易將於2019年第四季完成。 Apple硬體技術高級副總裁Johny Srouji表示,該公司已經與英特爾合作多年,並且知道這個團隊與Apple一樣,致力於設計能夠為客戶提供最佳體驗的技術。因此,Apple非常高興有這麼多優秀的工程師加入,一同為不斷發展的行動通訊技術貢獻心力,相信他們將在Apple充滿創意的環境中可以茁壯成長。新的夥伴以及Apple對創新IP的重大收購,將有助於加快Apple在未來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為Apple增添進步的強大動能。 英特爾執行長Bob Swan表示,這項協議使英特爾能夠專注於開發5G網路新技術,同時能保留英特爾團隊創立的關鍵智慧財產和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技術,英特爾長期以來一直非常尊敬Apple,英特爾相信Apple可以為這個才華橫溢的團隊提供最合適的環境,幫助這些重要的技術知識持續進步。英特爾也十分期待全心投入5G技術發展,與全世界的客戶,包括網路營運商、電信設備製造商和雲端服務供應商的需求緊密接軌。 過去Apple並沒有基頻技術,只有單獨推出應用處理器,因此Apple在5G晶片設計的動態始終備受關注,一直有部分產業人士猜測Apple將會自行研發5G基頻晶片,而現在Apple確定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部門。 與英特爾簽署這項協議之後,加上Apple現有的產品,Apple將能夠掌握17,000項無線技術專利,涵蓋了行動通訊標準專利以及基頻架構與運作專利。但是英特爾將保留為非智慧型手機應用開發晶片的自由與權利,例如PC、物聯網(IoT)設備和自動駕駛汽車等。 蘋果斥資1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智慧型手機基頻晶片技術。  
0

AIoT時代翩然降臨 Cortus積極插旗RISC-V

科技產業發展到物聯網時代,數以百億計的IoT終端即將接手智慧手機,成為下世代主流的資通訊終端,站在典範轉移的關鍵時刻,指令集效能更好,生態系更加開放的RISC-V架構,被看好就是IoT終端架構的真命天子,同時吸引矽智財(SIP)廠商積極布局。 Cortus台灣分公司總監楊鎮源表示,開放架構RISC-V隨著IoT興起,由於各家IP廠商底層架構一致,未來基礎架構IP將朝免授權費發展。 相較於x86與Windows主導PC產業、RISC與Android帶領了智慧手機產業,發展中的IoT產業,軟硬體架構主流正面臨新典範建立的過程,RISC-V的開放、精簡特性頻頻被點名,也吸引非Arm架構的廠商積極投入,來自法國的SIP廠商Cortus過去就強調架構中邏輯閘精簡,並以其架構獨特性使用在重視安全的應用中,如手機SIM卡。 Arm在智慧手機時代取得空前的成功,幾乎獨占行動與嵌入式裝置的晶片架構,也大幅壓縮其他獨立嵌入式處理器SIP供應商的市場空間,過去幾年許多SIP供應商陸續遭到併購如MIPS、ARC、Tensilica等,Cortus台灣分公司總監楊鎮源表示,現在市場上獨立SIP供應商已經不多,產品與客戶經營也走向利基市場,一次性工程費用(Non-Recurring Engineering, NRE)與授權費(Loyalty)的收取近年逐漸產生質變。 一直以來半導體IP的商業模式,都是以NRE與授權費為主,NRE屬於一次性開發費用,是IC與IP廠商早期合作費用,待晶片正式出貨後依照出貨量再收取授權費,然而近年來獨立SIP廠市場空間不斷被壓縮,NRE與授權費的收取也必須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楊鎮源形容,NRE與授權費就像是一個蹺蹺板,SIP廠商現在多半只能選擇一項作為主要收入,而且就客戶的產品與應用類型有不同策略,如產業標準型的IP如藍牙、WiFi、USB這類常有版本更新的IP就以NRE為主,授權費很少甚至不收。 若是像處理器IP這種通用型的產品,客戶可能一用非常久,穩定的晶片出貨量又大,楊鎮源說,該公司IP與SIM卡的合作就是此類,合作的模式就會以收取授權費為主,NRE在所有服務費中比重相對低。開放架構RISC-V隨著IoT興起,由於各家IP廠商底層架構一致,未來基礎架構IP可能朝免費發展,SIP廠商需要提供更多客製化服務並努力在開放架構上進行差異化的設計,才有機會吸引客戶。 Cortus RISC-V處理器架構 IoT對過去幾年發展受到強大壓力的獨立SIP廠商帶來新的機會,尤其在中國引發一波熱潮,但IoT多樣破碎的特性也是不小的挑戰,SIP廠商需要更深入耕耘領域知識,並同時兼顧省電、精簡、易用、聯網、安全、長期支援等特性。 楊鎮源說,Cortus主力產品為32位元處理器IP,並應用在嵌入式系統為主,依照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分成1、3、5等不同系列;在2017年以後,該公司又推出一系列以RISC-V架構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在IoT時代取得一席之地。未來,也計畫發展高階64位元的處理器,產品型號為9系列,第一款產品型號為FPS69V,該架構的最終設計可能要到2019年底才會完成。
0

工業電源設計更安全 隔離式控制器不可少

工業電源設計不斷追求高效率的同時,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小覷。工業物聯網時代來臨,工廠講求智慧化,但在降低成本與提升效能的同時,更不能忽略了最重要的工廠環境安全。在工業電源設計中使用隔離式控制器,簡化傳統馳返式(Flyback)架構,同時達到安全隔離的效果。 茂宣企業(亞德諾ADI)應用工程經理陳俞阡表示,工業系統做隔離不外乎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安全,系統有時會瞬間產生高壓,為了防止人員碰觸而形成迴路引發安全危險;第二則是有時會有電壓主位轉移(Shift)的發生,因此有些人會使用一些隔離的電源來做電壓/電平轉換器(Level Shift, LS),舉例來說,使用兩個乾電池,可以兩個並聯也可以兩個串連,也就是可以自由配置以得到高壓或負壓;另外,電流的路徑永遠都是有去有回的,從哪裡出發就回到哪裡,所以透過隔離的做法可以確保電流依照設計者希望的方法流動,設計可以因此更乾淨簡潔;最後一個理由則是透過隔離來避免電流的浪湧(Surge)與雷擊的狀況發生。 在工業系統的隔離有許多不同的電源設計,在工業用PLC系統等有電源設計需求的應用中,常見的拓撲以Flyback架構為主,因為Flyback的架構簡單而且成熟。其組成通常在一次側有一顆晶片,以及最重要的執行元件變壓器,要做隔離就少不了變壓器。傳統的Flyback架構設計會遇到幾個問題,就是線路太複雜、零件太多、備料太麻煩等。 為解決上述問題,ADI把所有元件全部整合到單一晶片,做一次側電流0電流的檢測,一次側電流到達到0的時候,才針對晶片內部MOSFET的切換,來達到最終混壓的效果。其好處是在PLC的系統裡面一次側和二次側的電流設定可以變得非常簡單,而不會出現太過複雜的線路,例用低廉的成本達到一樣的效果。 茂宣企業(亞德諾ADI)應用工程經理陳俞阡表示,工業電源設計要安全,做好隔離很重要。  
0

蜂巢科技成長可期 5G驅動工業4.0變革

所謂工業4.0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收集設備上感測器的資訊,而後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做格式化、圖型化的轉換,再對這些經過整理的資訊進行預測,例如產品何時要維修、產品生命週期等等。最後一個則是視覺化(Visualization),包括攝影機、光學電視等具有高數據資料量的應用,而與5G通訊結合的工業應用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 美商優北羅(u-blox)商業開發主任林世澤表示,在工業與車用方面,隨著電信資費的降價、5G基地台越來越普及,將有更多的設備商會直接透過蜂巢(Cellular)科技,將資料上傳到基地台。根據Machina Research的預測,到了2025年蜂巢式網路的物聯網設備連結數目將會達到220萬。 林世澤指出,5G通訊有三大應用,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可以結合AR/VR,或是遠距醫療,而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主要用於車輛、工業應用,大規模機器型通訊(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MTC)常用於CAT M1/NB-IoT,其好處是非常省電且可以支援的連結數相當高。 u-blox主要著重在URLLC與mMTC的應用,其中針對CAT M1和NB-IoT兩種通訊協定,林世澤分析道,CAT M1可用於地下室,並可用在移動中物體或行駛中車輛。NB-IoT則可以在地底下(比地下室更深)使用,但是須要用於靜止設備上連接固定基地台,另外,NB-IoT的電池可以使用10年之久,非常適合用於電表等應用。 林世澤進一步說明,對u-blox來說5G應用包括了三大應用場景,物聯網、定位與V2X。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現今應該都還是透過Wi-Fi、ZigBee等通訊協定將感測器資料傳送到設備供應商,供應商再藉由有線上傳雲端或是利用NR、NB-IoT等傳到基地台,但是u-blox在這裡看到了Wi-Fi、5G蜂巢通訊的機會,利用蜂巢式網路就可以直接將資料傳送到基地台;另外,定位方面就是GPS和蜂巢技術的結合,從衛星收到GPS訊號,再藉由5G傳回基地台;最後一個則是V2X,車與車之間或是車與交通設施之間的資訊交換可以直接藉由蜂巢技術傳回基地台。 u-blox商業開發主任林世澤表示,蜂巢式網路的物聯網設備連接數目正大幅成長。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