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 Advertisement -
攜手紅帽/Ericsson NVIDIA跨足5G市場
NVIDIA正式跨足5G應用市場,於近期宣布與愛立信(Ericsson)、紅帽(Red Hat)兩大巨頭合作。NVIDAI和Ericsson不僅將共同開發多項技術,讓電信營運商打造高效能、高效率且完全虛擬化的5G無線接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s, RANs);同時也透過與紅帽的合作,為電信業帶來高效能、軟體定義的5G RAN。
NVI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表示,目前各家電信業者正積極探索各種替代技術以及RAN架構,以因應市場對於推動虛擬化日漸升高的意願,並確保提供最好的使用者體驗;同時,虛擬化的網路能讓業者更快且更有彈性地推出各種新型態的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服務。
NVIDIA與Ericsson、紅帽合作發展5G應用。
不過,與傳統打造 RAN 的方式相比,現今業界面臨的一大挑戰在於如何透過減少成本、空間以及能源的方式,虛擬化整個RAN網路。為此,Ericsson與NVIDIA將結合雙方的優勢,像是Ericsson在RAN的專業技術、NVIDIA在GPU加速運算平台、AI與超級運算領域的優勢,共同克服這些挑戰。
Ericsson與NVIDIA的最終目標是將虛擬化RAN技術商用化,協助用戶推出各種具彈性的無線網路,並加速推出如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以及遊戲等新服務。
至於與紅帽的合作,主要目的在於為電信業帶來高效能、軟體定義的5G RAN。紅帽總裁暨執行長Jim Whitehurst指出,下個世代的行動網路,不會由不具彈性或獨門的解決方案所定義,它將創建在開放的雲端原生技術上。我們認為電信業者的邊緣運行標準化的軟體,具有極大優勢,並可透過可動態擴充的服務,擔負起各式各樣的全新工作負荷。
黃仁勳則說明,該公司將協助電信業者過渡轉至具備可運行各種由軟體定義之邊緣工作負載的5G網路。合作初期,將聚焦於5G無線接取網路,目標是要讓存取電信業者邊緣的人工智慧賦能應用,更加方便可及。
紅帽OpenShift將提供企業級、生產就緒的Kubernetes,以便管理Aerial 5G RAN、容量網路功能以及其它新的邊緣服務,並使它們自動化。這將協助電信業者以所需的規模,部署與管理現代化的架構。而NVIDIA則透過NVIDIA Aerial,讓供應商打造與推出高效能、軟體定義的5G無線RAN。
智慧門鈴帶動智慧家庭影像感測應用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消費者將在智慧家庭攝影機(包括視訊門鈴)上花費近80億美元,並且到2023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4%,規模近130億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到2023年,全球消費者的攝影模組銷量將激增至超過1.11億台,年複合成長率為19.8%,將是2019年總量的近三倍。
2013~2023年智慧家庭社影機市場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Strategy Analytics(09/2019)
Strategy Analytics的Smart Home Strategies(SHS)研究服務報告分析了在購買價格下降和對視訊門鈴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到2023年影像感測模組和消費者支出的成長率將如何加速。此外,來自Wyze、小米、Kasa Smart、Ring、EZVIZ、Zmodo以及數十個中國品牌的入門級和中階影像感測模組將推動攝影機銷售。室內和室外攝影機的消費者支出成長將受到美國交互式安全公司(如Alarm.com、ADT和Vivint)以及消費性產品供應商Ring、Nest和Arlo提供的價格超過100美元的高階攝影機的推動。
智慧門鈴帶動影像感測器的需求
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從2019~2023年,消費者在視訊門鈴上的支出成長將是所有攝影機類別中最高的。在過去的兩年中,視訊門鈴製造商顯著成長,EZVIZ、Zmodo、Eufy、Remo +和SimpliSafe進入市場,與Ring、Skybell、Nest和Vivint競爭。
視訊門鈴重要效持續提升,智慧家庭設備廠商將發現視訊門鈴是幫助消費者將其帶入各自智慧家庭生態系統並刺激購買更多攝影機的關鍵要素。
Gartner:聯網汽車將在2023年成為5G最大市場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未來三年戶外監視攝影機將成為全球5G物聯網(IoT)解決方案最大市場,在2020年時達到5G物聯網端點裝機總數70%。就數量而言,2020、2021和2022年將分別為250萬、620萬和1,120萬台,不過到了2023年時將被聯網汽車超越,萎縮至市場的32%。
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Stephanie Baghdassarian表示,戶外監視攝影機除了用於城市部署外,也能確保建築物安全、偵測入侵者;由於它們往往位於室外、橫跨城市不同角落,且需要蜂巢式聯網功能,因此市場商機最為龐大,相關投資應著重戶外監視攝影機、聯網汽車、政府及人身安全等項目。
5G開啟了全新的企業市場商機,因此當通訊服務供應商(CSP)評估各式使用情境時,須以打造物聯網解決方案做為投資優先順位;而Gartner預測2020~2021年間,5G物聯網端點裝機量將超過三倍,由350萬台增至1,130萬台;到了2023年,裝機量甚至將近4,900萬台。
不過,此一市場趨勢到了2023年將有明顯轉變。Gartner指出,2023年時,汽車業將成為5G物聯網解決方案最大市場商機,占比為53%,其中嵌入式聯網汽車模組是5G的主要使用案例。2023年時,商用及消費性市場的聯網汽車嵌入式端點裝機量將達到1,910萬台,整體汽車業5G端點數量則為2,590萬台。
戶外監控市場將在2023年被聯網汽車超越。
Baghdassarian認為,聯網汽車內嵌入式5G連線裝置的潛在市場,成長速度已超過整體5G物聯網。商用及消費性聯網汽車的嵌入式5G端點,在2020年將占所有5G端點裝機量11%,2023年底可望達39%。
此外,可主動連接5G服務的5G聯網汽車,市占率將從2020年的15%增加到2023年的74%,並於2028年達到94%,屆時5G技術將用於蜂巢式車聯網(V2X)通訊,使用者不僅可以在汽車內部傳送和接收訊息,亦能在車輛、基礎設施、行人、單車騎士等個體間進行溝通。可主動連線5G服務的聯網汽車,最終有望協助維持交通順暢並提升道路安全。
Baghdassarian說明,長期來看,汽車業將成為物聯網端點和5G物聯網最大宗的使用案例,建議欲進入5G物聯網市場的通訊服務供應商,在投資時須將汽車業放在首位,著重尋找了解產業的人才,並透過結盟推動市場向前邁進。
Level 3瓶頸難突破 Level 4成自駕發展新選項
在Level 2的自動駕駛輔助(ADAS)技術逐漸成熟後,眾多國際車廠持續精進自駕系統效能,期早日實現自動駕駛願景。然而,在L3自動駕駛車輛定義難明的情況下,Level 4自動駕駛車輛由於定義較明確,且多在限定區域內行駛,環境較為單純,對於車廠、新創及系統/車用電子元件等業者而言有更多的發展誘因,也因此,Level 4的自動駕駛車輛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不斷浮現,且已有些許業者開始推動試營運的商用服務(如接駁、運貨等),換言之,自動駕駛市場除了原有的一般房車之外,以營運服務為主的Level 4車輛,也成為新的發展目標,且發展腳步相當迅速。
根據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J3016標準,Level 3的定義為:「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所有的駕駛與操控。系統提出操作判斷要求時,駕駛人必須適當地回應」。
對此,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車載資通訊與控制系統組組長李夏新指出,可想而知,到了Level 3的時候,車子勢將會有更高的自駕程度、也會有更多的自駕時間。但是,當自駕車判斷有狀況無法自行處理時,便會警告駕駛,請駕駛接手,而駕駛必須在收到警告後,即時或是有足夠的時間接手以避免危險狀況,這也就是定義中所說的「統提出操作判斷要求時,駕駛人必須適當地回應」。但什麼叫做「適當地回應」,卻成為Level 3發展的一大棘手問題。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車載資通訊與控制系統組組長李夏新。
李夏新進一步說明,何謂適當地回應,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定義,說的白話一點,就是在駕駛人在收到系統警告時,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接手方向盤,且在這途中還不能出事;而究竟多長的時間才能稱作足夠?是5秒、6秒甚至是10秒?這到目前沒有一個共通的標準,且也很難立下標準,因為每個駕駛人在啟動自駕功能時所做的事情都不一樣,所需的反應時間也不一。也因此,Level 3對於車廠、系統業者或汽車元件供應商而言成了一大挑戰,且關鍵不在於技術,而是在於如何實現SAE對Level 3的定義,因為這牽涉到了責任歸屬的問題,當真的出事了,該負責的究竟是車輛沒有給駕駛足夠的反應時間,還是駕駛自己沒有在時間內反應過來。
相較於Level 3,SAE對Level 4自動駕駛的定義則為:「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所有的駕駛與操控;系統提出操作判斷要求時,駕駛人不一定需要回應。受限於道路及環境條件」。李夏新指出,Level 4自駕車基本上就不需要人介入,且從定義上來看,必須要在「限定區域/路線」運行(例如公車行駛路線較固定或是有專用道),簡單來說,Level 4車輛的行駛區域較為單純,對於環境掌握較為精準,意味著出意外的機率較小,因此發展反而較Level 3容易,而這也是為何開始有些車廠在實現Level 2之後,直接發展Level 4,或是新創業者都直接從Level 4切入的主要原因,而這也使得自動駕駛產業開始出現有別於傳統賣車的銷售思維及營運模式,也就是以「服務」為導向,像是巴士接駁、無人計程車隊等。
加速物聯網/智慧製造創新 ST MPU搶攻高運算效能市場
物聯網時代來臨,新興應用不斷發展,許多整合性應用需求更高的運算能力,包括工業、消費性、醫療保健、智慧家庭等,需要更高的處理與運算能力,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 ST)以多年積累之Arm Cortex 研發經驗擴大STM32 MCU的功能,推出該公司首款多核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MPU)具備運算和圖形處理的能力,且兼具高效即時控制和高功能整合度。
ST微控制器部門STM32微處理器產品行銷經理Sylvain Raynaud表示,微處理器整合Arm Cortex-A和Cortex-M,彈性的架構可以兼顧運算效能與省電。
STM32MP1系列微處理器產品基於ST構建的STM32系列生態系統,包括開發工具和技術支援。該公司微控制器部門STM32微處理器產品行銷經理Sylvain Raynaud表示,STM32系列可解決客戶對即時任務和功耗限制的要求,OpenSTLinux以市場上主流的開源Linux發行版發行,將STM32系列從即時任務和功耗限制為主的應用擴大到更廣泛的市場。在MPU和軟體的支援下,ST的解決方案,滿足許多工業和專業應用的供貨需求。
該微處理器整合Arm Cortex-A和Cortex-M兩顆不同核心,Raynaud說明,此彈性的運算架構可以兼顧運算效能與省電。例如,透過暫停Cortex-A7執行指令,只讓Cortex-M4運作,功耗通常可降低至25%。再從這種模式進入待機狀態,功耗可降至1/2500,並且同時支援1到3秒內恢復執行Linux,具體恢復速度取決於實際應用。STM32MP1嵌入了3D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or Unit, GPU),以支援人機介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 HMI)顯示器;外部記憶體則支援各種DDR SDRAM和快閃記憶體。
STM32MP1系列微處理器整合兩顆主頻650MHz的Arm Cortex-A7應用處理器和一顆頻率達209MHz的Arm Cortex-M4微控制器。為防止MPU系統出現性能瓶頸和頻寬問題,STM32MP1支援多種DDR SDRAM記憶體,包括DDR3、DDR3L、LPDDR2、533MHz的32/16位元LPDDR3。此外,STM32MP1亦支援各種快閃記憶體:eMMC、SD卡、SLC NAND、SPI NAND和Quad-SPI NOR。
而在軟體開發部分,ST發布了一款主流開源Linux發行版OpenSTLinux Distribution。OpenSTLinux已通過了...
定時/同步傳輸一次到位 5G-TSN開創IIoT新時代
IEEE 802.1工作組主席Glenn Parsons表示,只有標準化的無線技術才能實現關鍵物聯網(Critical IoT)應用。5G做為工業通訊的單一無線技術,適用於所有聯網標準,包含802.15.4、WirlessHART、ISA100.11與Wi-Fi的聚合,其本身可提供工業應用場景降低布線/開發成本與靈活性。
另一方面,TSN技術本身可提供安全可靠地傳輸數據、保證數據傳輸的低延遲、聚合不同的網路節省運營成本、簡單的系統配置和操作和開放的生態系統,兼具高流量融合(High Traffic Mix)、確定性(Deterministic)、低延遲、安全、可靠與高吞吐量等效能,在傳統昂貴、分散、不可互操作和分段的通訊基礎架構中,可說是帶來一束曙光,點燃工業物聯網端到雲的互連互通願景。
u-blox蜂巢式產品中心5G技術主管暨英國UK5G諮詢委員會委員陸曉指出,3GPP工作小組在TSN和5G網路結合上提出了幾個方案。TSN主要是通過802.11AS/gPTP協定來實現同步,例如針對單一時域,5G系統和TSN的協同則需要通過解讀gPTP協定來實現協同工作。UPF(User Plane Function)引入並做為5G系統和TSN的橋樑。在5G系統另一端,在UE端和End Station終端分別引入新的介體來解讀並傳輸時域和同步訊號。
Parsons談到,5G-TSN的整合是工業物聯網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3GPP R16提供了整合5G-TSN的工具,像是5G需要支援TSN的控制器協作(802.1Qcc)、時間同步(Time Synchronization)(802.1AS)、TSN限制延遲(Bounded Latency)(如802.1Qbv)與TSN可靠性(802.1CB)要求等面向。
隨著R16最終版本底定在即,R17具體標準制定方向會在2019年年底在3GPP全會上確認,屆時也會落實TSN在R17的制定方向。從現有的產業討論方向來看,主要方向以優化TSN為首要,例如減少訊號跳動(Jitter)、延遲、增強同步性,以及擴展TSN應用場景等重點。
工業4.0無線端對端通訊要求相對於傳統無線通訊要求要高得多,對於不同的應用場景、網路的服務品質機制(Quality of Service, QoS)、可靠性與安全性要求皆大不相同。舉例來說,控制級通訊對於即時性(Real-time)要求達毫秒等級低延遲、可靠性則必須達99.9999%的水準,不僅如此,抗干擾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等級也相對較高。雖然新設備的引入會增加投資成本,但從長遠來看,5G技術的引入將簡化工廠布局和靈活度,為工業製造業帶來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從而加速工業領域的數位化進程。
英特爾收購Smart Edge平台 積極布局5G邊緣運算
在退出手機基頻晶片業務之後,英特爾(Intel)積極發展5G網路基礎設施業務。為了強化5G邊緣運算優勢,英特爾近日宣布收購IT基礎設施和服務提供商Pivot Technology Solutions旗下的Smart Edge平台業務。Smart Edge是多接取邊緣運算(MEC)的雲原生(Cloud Native)平台,具備可延展與安全性,英特爾希望藉由收購Smart Edge,可使企業和通訊服務供應商能讓企業內部或邊緣網路用戶更接近雲服務。
英特爾網路運算部門總經理Dan Rodriguez表示,這項交易將會強化該公司後續進軍5G的轉型能力,並提升該公司在邊緣運算領域的市場競爭優勢;而與Smart Edge團隊進行整合之後,未來該公司將持續加速邊緣運算市場發展,為客戶打造更優良的方案。
據悉,Smart Edge平台可結合Intel技術,例如高性能的Intel Xeon可擴展處理器、Intel Optane記憶體、Intel FPGA和其他加速器等;另外,Smart Edge的軟體還可與Intel的開放邊緣網路服務軟體(OpenNESS)互補。
對於企業和服務提供商而言,Smart Edge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收入來源,同時降低了智慧邊緣方案的成本。例如,零售商可以藉此部署個性化的店內消費體驗;或是工廠可以在邊緣設備結合5G、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AI)提高營運效率。Pivot首席執行長Kevin Shank指出,將該公司的技術與市場服務結合英特爾的先進方案,將可望推動Smart Edge平台於市場上的普及速度;未來也期待與英特爾合作開發更多新的邊緣運算方案。
英特爾全力發展5G基礎設施業務。
5G頻譜釋照箭在弦上 專網拼產業易筋轉骨
5G網路商轉成為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全球最主要的科技活動之一,在這段時間內,全球大部分工業化國家都致力推動5G頻譜拍賣/分配,並促成5G電信服務的開台,如美國、韓國、英國、瑞典等,因應這波潮流,台灣將第一階段5G頻譜釋照提前於2019年12月10日登場。包括引起電信業與製造業爭議的專用網路、專用頻段政策走向,也將塵埃落定。
台灣5G頻譜3GHz~6GHz頻段規劃 資料來源:交通部 郵電司(09/2019)
台灣5G第一波商用頻譜係跟隨各國的趨勢,在106年到107年間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邀集交通部、經濟部及通訊傳播委員會等單位,多次召開相關研商會議並達成共識後,由交通部陳報行政院相關規劃建議書,再由行政院正式公告修正一覽表,以開放使用。負責無線電頻率應用規劃的交通部郵電司長王廷俊指出,12月台灣第一階段的5G頻譜,採兩階段競價方式,第一階段以多回合競價決定得標頻寬數量,第二階段再進行位置競價,決定實際得標頻率位置。頻段為國際主流的3300~3570MHz,共270MHz的頻段,還有4G時代尚未標出的1775~1785MHz及1870~1880MHz頻段。高頻毫米波頻段則是27~29.5GHz,共2500MHz。
台灣5G頻譜6GHz~46GHz頻段規劃 資料來源:交通部 郵電司(09/2019)
第一波釋照三年後,預計2023年進行第二波釋照,目前規畫包括:低頻的617~652MHz、663~698MHz頻段,共70MHz;中頻的2300~2400MHz、4400~5000MHz,共700MHz,另外還規畫毫米波的37~43GHz為創新實驗頻段。總計於主流的6GHz以下頻段兩階段釋照超過1GHz頻譜,加上高頻毫米波,若技術獲得突破,37~43GHz應該也會釋出成為商用頻段。
5G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產業應用,各國5G頻譜應用畫分「專網」也成潮流,在郵電司的規劃中,無線電頻譜的利用分成免執照使用頻譜、專用電信頻譜、商用電信頻譜三類。而根據3GPP R16之定義,非公眾網路(Non-Public Networks, NPN)可透過獨立組網、託管及切片等方式部署於企業當中,透過網路部署之機制確保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 UE)接取之授權性。非公眾網路係僅用於諸如企業等私有實體(Private Entity),並可利用虛擬及物理元素以各種配置進行部署。
在所有部署方案當中,未經授權之UE(係與企業無關之UE)將無法接取此非公眾網路;同時企業的UE亦不允許連接未被授權之接取點。5G系統應支援提供特定地理範圍涵蓋的非公眾網路,比較接近傳統規劃中應用於警政、航空與水、電、瓦斯的專用電信頻譜。造成爭議的是政府在產業專用頻段中,使用競標釋照還是申請指配的專網專頻方式,以日本、德國、香港、英國等企業專網已經上路的國家為例,全都採用申請指配的方式。
原本可以成為電信業者5G營收成長重心的企業專網,若政府將頻道規劃以專網專頻方式推動,將大幅壓抑電信業者的營收前景,因此大力反對,認為所有商用頻段都是電信業者花費鉅資競標而來,政府將企業應用以專頻方式指配給產業應用,不僅讓電信商跑了5G會下金蛋的雞,也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
產業與電信業在5G專網發展上相左的立場,說穿了癥結應在「主導性」上,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若政府將企業專網頻段開放競標,讓電信業者經營,對於使用相關頻段的垂直產業而言,服務費、商業模式甚至營運資料都須依賴電信商的網路與軟硬體系統,尤其對於大型製造業需要透過5G進行智慧化升級的廠商來說,等於被掐住咽喉;另外,若政府畫分專頻開放產業申請,對垂直產業來說最直接的好處是頻譜使用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機敏的營運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上,但電信業者在這樣的模式下,角色被壓縮,下金蛋的母雞馬上褪色而且下不了蛋。
對於目前依舊僵持不下的爭議,郵電司委託研究單位進行深入研究,王廷俊表示,依據國際案例,5G垂直場域(Localized 5G)定義應為限定在特定場域中使用;僅能提供場域內無線通訊使用,並不得作為跨場域間訊號之串聯。廠區與廠區之間不得利用企業專網進行訊號傳送,僅能以固網有線等其他網路方式傳輸資料。日前有媒體爆料政府計畫在3.7GHz頻段規劃100MHz的企業專用頻段,儘管沒有獲得證實,卻也著實觸動各方敏感神經。
對於政府、產業、電信商各方均應審慎考量,例如對於政府:5G專網攸關台灣科技產業與製造業的升級,務必要著眼於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前提,跟隨國際潮流,勿再次以政治凌駕專業判斷,或者為平衡各方利益而創造出全球獨有的模式;對產業而言:5G的低延遲與高可靠度技術,將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利器,掌握5G技術內涵並找出自身需求,讓5G協助改善體質與經營效率;對於電信商:5G專網無論怎麼規劃,電信商的角色與經驗都非常重要,持續深入了解個別專業領域需求,並發展出市場需要的商業模式,才是5G產業應用雙贏之道。
ASML再獲23台訂單 EUV走入晶片製程腳步加快
為實現更高效、更低功耗的晶片,以滿足人工智慧(AI)、自動駕駛、車聯網、5G等創新應用,半導體產業對極紫外光(EUV)設備需求持續加。半導體微影技術廠商艾司摩爾(ASML)近日便表示,該公司不僅於2019年第三季完成7台EUV系統出貨,且又再度接到23台EUV系統訂單,不僅創下單季最高訂單金額紀錄,也意味著邏輯和記憶體晶片客戶均積極將EUV系統導入晶片量產。
ASML除了第三季再獲23台EUV設備訂單外,該公司2019年第三季的財報也十分亮眼。根據ASML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銷售淨額(Net Sales)為30億歐元,淨收入(Net Income)為6.27億歐元,毛利率(Gross Margin)為43.7%。預估2019年第四季銷售淨額約落在39億歐元左右,毛利率約為48~49%。
ASML總裁暨執行長Peter Wennink表示,該公司第三季的銷售額和毛利率符合財測。由於5G和人工智慧等終端市場技術和應用需要使用到先進製程晶片,因此,在年底之前,我們預期邏輯晶片客戶的需求將持續強勁。
ASML總裁暨執行長Peter Wennink
Wennink進一步指出,該公司在EUV方面有穩定的進展,已看到客戶推出第一個由EUV製造的晶片,並被應用在終端裝置中;也看到EUV在產品新聞稿被提及。該公司在第三季完成7台EUV系統出貨,其中3台是NXE:3400C;同時,該公司也再度接到23台EUV系統訂單,不僅創下單季最高訂單金額紀錄,也證實邏輯和記憶體晶片客戶均積極將EUV系統導入晶片量產。總結來說,ASML對於2019年的整體營收目標維持不變,2019對於ASML來說仍是成長的一年。
據悉,ASML的EUV系統現在可用於7nm生產,滿足客戶對可用性、產量和大量生產的需求。截至2019第二季季末,半導體界已經有51個EUV系統被建置(包含NXE:33xx、NXE:3400B),而該公司在2019年的銷售目標為30台EUV。
加快自動駕駛發展 Arm等大廠宣布成立AVCC組織
為了盡早實現自動駕駛願景,打造更安全的交通運輸環境,Arm、豐田(Toyota)、博世(Bosch)等大廠宣布共組自駕車輛運算協會(Autonomous Vehicle Computing Consortium, AVCC)。此一組織由一群聚焦在依所需規模,加速實現更安全、更負擔得起的自駕車輛的業界領導企業組成,目前會員除了上述所提的廠商外,還包含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Denso、德國馬牌(Continental)、恩智浦半導體(NXP)與NVIDIA等。
Arm資深副總裁暨車用與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Dipti Vachani表示,要實現全自動駕駛,並達到大量部署規模和生產,同時又要確保其安全性,需要史無前例的業界協同合作,換言之,實現自駕車輛不是單一一家公司可以辦到的事,需要整個業界層級的協同合作。為此,AVCC集合了來自整個汽車產業環境的領先企業,共同處理複雜且基本的技術和運算上的挑戰,以加速邁向真正自駕的目標。
AVCC瞭解部署自駕車輛必須克服的技術複雜性與障礙,未來的目標是共同努力推出一個概念的運算平台,以面對這些挑戰。這個組織集結了相當獨特的專業知識與共同的目標,而其第一個目標就是定義一個參考的架構與平台,以便在車輛部署實際上與經濟性的限制下,達成自駕車效能的目標。此一運算平台設計用意就是要讓今日的原型機系統,進化成可依所需規模進行部署,並針對自動駕駛系統中每一個組成元件,開發軟體API的需求。
AVCC會員企業也十分瞭解自駕車輛部署需要克服的技術複雜性與障礙,因此,他們計劃共同合作,以促成可應對這些挑戰的解決方案,並打造一個由業界專家組成的生態系統,以聚焦可滿足這些目標的創新。各個工作團體將分享彼此的想法、研究共同的技術挑戰、促成跨界的協同合作,並以讓產業共榮共贏的前提,藉由定義、教育與文件發表等方式,協助汽車業共同實現自動駕駛願景。
總結來說,AVCC承諾透過業界層級的協同合作,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並將著手開發一個系統架構的整套推薦以及一個運算平台,以促進自駕車輛的部署。同時,也呼籲所有利害相關團體以及全球汽車生態系統的成員,共同迎打造產業未來的挑戰,一步一腳印地尋求逐步突破,同時與科技界共享每一個重要的進展。
AVCC將會共同研發自動駕駛運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