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熱門新聞

熱門新聞

- Advertisement -

Gartner預測2023年全球自駕車成長大躍進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23年全球配備自動駕駛相關硬體車輛(下稱自駕就緒車; Autonomous-Ready Vehicles)淨成長數將達745,705輛,相較2018年137,129輛與2019年332,932輛,呈現大幅成長。該機構表示,成長驅動力來自先行引進自駕技術法規的北美、大中華區及西歐國家。 全球自駕車銷售數量於未來幾年內將持續成長,至2023年將超過74萬輛。 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Jonathan Davenport表示,目前全球自駕車皆仍處研發階段,而具有限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亦須仰賴真人監督。但許多車輛已有支援全自動駕駛功能的硬體,如攝影機、雷達,甚至配置光達(LiDar)感測器。透過無線軟體更新(OTA),車輛開始能執行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因此稱之為「自動駕駛就緒」。 即便自駕車數量將快速成長,主要仍聚焦在消費性車輛,因此同等級商用車數量依然很低。2020年自駕車中,消費性車輛的淨增加數可望達380,072輛,反觀商用車僅10,590輛。 然而,自駕車發展受限於相關法令的缺乏。Jonathan Davenport指出,由於製造商須為自駕車行駛行為負責,確保其能於無人監督下上路才得以部署。目前尚未有國家頒布法規,允許可量產的自駕車上路,為相關技術發展阻礙。當法規逐步法制化施行,自駕車的生產和部署可望快速增加,但仍須等待幾年才得以實現。 此外,感測器的高昂成本亦成為發展限制。Jonathan Davenport表示,尚在研發階段的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s),每台成本最高可達40萬美元;其中自駕車必備的光達感測元件,光單位成本至少要價7.5萬美元,較一般消費級汽車價格高兩倍以上,使高階自駕車技術仍無法打入主流市場。預計2026年自駕車所需感測器成本將比2020年下降約25%,但感測器陣列(Sensor Array)成本仍高居不下。意即未來10年內,先進自動駕駛功能將僅導入高級車種及行動服務車隊。 綜觀自駕車市場,其成長速度取決於公眾安全觀感。人車換手時的安全疑慮為關鍵障礙,眼下自駕車的感知運算仍略差於真人。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Michael Ramsey表示,實務上難以針對各種狀況模擬車輛安全測試。況且自駕車表現須遠優於真人駕駛、大幅減少事故量才能搏得大眾信賴。Gartner預測至2025年系統表現才能超越人類駕駛。 反映市場現況,Jonathan Davenport指出已有多家公司挹注資金開發感知系統,並研發安全性可於商業應用的系統;同時企業為加速技術創新,使用人工智慧驅動模擬軟體,了解車輛可能的反應以產生測試資料。
0

AI結合自動化光學檢測 瑕疵檢出率超過9成大關

影像分類與辨識是目前機器學習(ML)最主要的應用領域,許多業者都在大力發展基於ML的自動化光學檢測(AOI)解決方案,以提高產品檢測作業的自動化程度,或是讓AOI得以應用在以前難以派上用場的應用領域,例如檢測對象的特徵很難用具體規則描述的待測物。GPGPU和AI邊緣運算平台供應商安提國際與客製化設備廠商克晟科技,日前共同推出AI應用於工業生產流程,於原產線中的AVI機器導入AI運算,將檢測準確率提升至90%以上,不僅加速產線運作,更降低人力成本的開銷。 在生產流程實踐AI研究及進展的,即是品質檢驗與管理,其中最廣為人用的,便是AVI(Automated Visual Inspection)/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等自動化光學檢驗。過往自動光學檢測專用AVI設備常因色差、高度落差等因素影響檢測結果,而克晟科技擁有豐富的系統組成與視覺辨識應用經驗,在既有的AVI設備中,利用安提國際Jetson AI運算平台導入人工智慧視覺辨識軟體,以改善設備的誤判率。 克晟科技擅長金屬檢測、客製化設備整合服務,同時熟知視覺辨識軟體開發與優化,此次智慧AVI設備整體架構由既有的AVI設備、高效能AI伺服器、資料中心以及視覺辨識演算法組成。裝載於AVI設備上的軟體若發生瑕疵警告,會將資料傳至AI伺服器並於此複檢,結果則會傳回資料中心與設備,最後依照結果推論是否通知人員處理。 整體系統中,其高效能AI伺服器使用安提國際Jetson AI運算平台;由NVIDIA Jetson TX2搭載安提板卡ACE-N510組成,擁有高達256個CUDA核心、1.3 TFLOPS的AI推論能力,提供AI伺服器所需之效能處理,且具備極小型化的特色,便於部署於既有工廠設備,不僅達成輕鬆AI升級的解決方案,也適用於AI邊緣運算的裝置使用;搭配克晟科技辨識演算法,一次可對應15台AVI設備並同時檢驗八種瑕疵項目,將既有設備的檢測準確率提升90%以上,免去繁複且多餘的人工複檢,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產線的效率與產量。 人工智慧與AOI結合之系統架構圖 AI與工業結合較他項產業相比,有更大的機會與潛在市場,在講究生產效率與品質的環境中,人工智慧的應用帶來極大的利益與產能的推進。未來克晟科技不僅專注於金屬瑕疵,更拓及筆電、手機外殼等外觀瑕疵檢測項目,維持相同檢查水準,攜手安提國際在工業生產線上實踐AI應用,以視覺辨識提升生產品質與檢測設備的能力,有效輕鬆升級既有的系統與設備,簡單導入AI、活化現有的傳統產業。
0

再砸35億開設研發中心 ZF深耕中國市場

總部位於德國,主要從事工程學,以其在汽車工業領域內的設計、研發、製造而聞名,是全球性的轎車、商用車傳動和底盤技術供應商,同時涉足海運、國防和航空工業及基礎工業設備的ZF,日前與廣州市花都區政府擴大協議,將在當地建立其在中國第三家研發中心,逐步擴大布局中國市場,推進汽車電子、制動、轉向安全系統及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車等研發項目。 ZF將落腳中國廣州建設第三個研究中心,致力於本土化發展。 ZF集團董事會成員、亞太及印度地區總裁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表示,此決定對該公司意義重大,印證其決心深耕中國的汽車市場。新研發中心將肩負發展核心技術的使命。 目前ZF在中國上海有兩個嵌入式研發中心,分別致力於主動與被動安全技術,以及全應用動力傳動與底盤技術研發工作。該公司近年積極布局自動駕駛和電驅動業務,對中國汽車市場長遠發展抱有信心。預期其在智慧網聯汽車及智慧交通等領域將快速發展,深耕本土研發,配合中國汽車智慧化、互聯化、清潔化、共享化的趨勢。 ZF集團中國區總裁、亞太區營運高級副總裁汪潤怡亦指出,此次計畫將提升與華南地區客戶溝通效率,將更多高科技人才吸引至汽車行業和相關生態系統,將與客戶和合作夥伴攜手促進華南地區汽車與科技行業互補結合。 新研發中心預計投資額約人民幣7億元,於2023年開始運作。將採用核心工程技術研發能力,範圍涵蓋軟體開發和未來相關技術,不但能緩解上海兩個研發中心的壓力,更能互補技術優勢、構成協同效應,並整合當地ZF投資企業與市場。
0

三星:5G毫米波加速建置中 2020年將陸續商用

5G正式起跑,在6GHz商用啟動之後,世界各國也開始加快28GHz的5G毫米波商用建置,三星(Samsung)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代君近日於在台舉辦的「贏戰5G星未來」三星5G大師對談會上表示,毫米波頻譜資源無疑更豐富,也更適合高速訊息傳輸、下載等,為此,各國運營商已紛紛加快5G毫米波測試、設置,目前除了美國之外,韓國也預計繼3.5GHz之後,於2020年中實現28GHz商用。 張代君進一步說明,事實上,5G低頻段和毫米波頻段的部署是相互互補的,因5G應用十分廣泛,而不同的應用所需的頻段也不盡相同。也因此,不論是從6GHz以下先行布建,或是先採用28Ghz頻段,最終都會是高/低頻端並行建置,各國的系統運營商再依其應用而選擇要用低頻段或是毫米波頻段。 三星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代君。 舉例而言,美國由於政策緣故,因此5G的建置是先從28GHz的毫米波頻段開始,在大城市、密集地區等已開始進行毫米波的測試、覆蓋及商業化;但同時美國也加快6GHz以下的布建。至於亞洲國家,則是在6GHz以下商用化後,加快毫米波的布建,例如韓國在3.5GHz商用化後,開始加快28GHz的測試、設置步伐,不出意外的話,將會在2020年中實施28GHz的商用;而中國也是如此。至於日本,則是6GHz和28GHz同時開標,其低頻段和高頻段的建置也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總而言之,毫米波的測試、建置在3.5GHz商用啟動後可說全面加速,為此,三星也備有全套的端對端解決方案。像是於2019年初宣布完成尖端mmWave射頻積體電路(RFIC)和數位/類比前端(DAFE)ASIC的開發,將支援28GHz和39GHz頻段的應用。 除此之外,三星近期也於MWC LA 2019上推出28GHz的5G整合型基地台,該產品最高可支援高達10Gbps的通訊速度,並整合了無線通訊和數位通訊功能,且大幅縮小重量和體積,以利運營商將其安裝在任何地方,例如路燈柱或建築物牆面。 三星日前在台舉辦贏戰5G星未來大師座談活動。  
0

聯發科發出5G穿雲箭 天璣1000 SoC現身

聯發科日前正式發表5G旗艦級系統單晶片—天璣1000,英文名稱Dimensity,是MTK 5G晶片家族系列中首款5G單晶片,整合5G數據機,採用7奈米製程製造,支援5G雙載波聚合(2CC CA)技術,讓下載速度比業界一般水準快兩倍,同時也是全球第一款支援5G雙卡雙待的晶片。在Sub-6GHz頻段達到4.7Gbps下行和2.5Gbps上行速度。此外,也同時支援Sub-6GHz頻段SA獨立組網與NSA非獨立組網,以及2G到5G的各代蜂窩網路連接。 聯發科技執行長蔡力行與產業鏈夥伴攜手發布5G SOC 天璣1000 聯發科技總經理陳冠州表示,天璣1000是聯發科技在5G投入的結晶,天璣,是北斗七星之一,指引著5G時代的方向,以此命名5G解決方案,象徵MTK是5G時代的領跑者,是技術與產品的領先者,是標準制定的積極參與者,更是5G產業生態的推動者。 聯發科天璣1000採用主頻達2.6GHz的四個Arm Cortex-A77核心,四個主頻為2.0GHz的Arm Cortex-A55核心,兼顧性能與功耗。是全球首款採用Arm Mali-G77 GPU的晶片,在 5G速度下可帶來絕佳的串流媒體和遊戲體驗。天璣1000搭載了全新架構的聯發科技獨立AI處理器—APU3.0,擁有4.5 TOPS的AI算力,比上一代 APU2.0性能提升兩倍以上,在全球指標性蘇黎世AI跑分排名第一。 在無線連接方面,天璣1000還整合Wi-Fi 6和藍牙5.1+標準在單晶片裡,在下行與上行速度方面均提供超過1Gbps的傳輸速率。雙頻 GNSS 定位系統支援全球主要五大衛星定位系統;同時導入5G雙卡雙待,支援VoNR(Voice over New Radio)語音服務,提供跨網路無縫連接和高速傳輸。影像處理部分,搭載全球首款五核影像信號處理器(ISP),以每秒24幀(FSP)的速度支援8000萬像素感測器和多鏡頭組合,例如3200萬+1600萬像素雙鏡頭。天璣1000擁有強大的圖形處理能力,支援高達120Hz的FHD+顯示和90Hz的2K+顯示。首款搭載天璣1000的終端產品將於2020年第一季量產上市。 天璣1000在效能測試平台安兔兔跑分超過50萬,首批終端產品將於2020年第一季問世 聯發科技執行長蔡力行也提到,天璣1000在效能測試平台安兔兔跑分超過50萬,MTK還有一系列5G SoC的產品在規劃開發當中。該晶片不論在規格、性能、算力、速率等都是業界領先,除了自己的技術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否跟客戶保持最好的合作關係,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跟體驗,定義出符合市場定位和使用者需求的產品。MTK約七成的5G研發團隊都在台灣,未來的目標是全球的5G市場,中國大陸是第一場戰役。 聯發科5G目前積極與各國的網路運營商、設備製造商和供應商合作,驗證5G技術的市場預商用情況,包括北美的T-Mobile、日本NTT DoCoMo、核心網路供應商思科、電信設備廠商愛立信及Nokia等,蔡力行強調,聯發科技投入超過1000億元的研發經費,孕育了這個困難的技術,目前進度優於預期的表現,將打造公司從具有競爭力提升到具戰略上的影響力。當天也有經濟部及產業夥伴如台積電、日月光、矽品、中華精測、京元電以及工研院等出席支持站台。
0

中國5G浪潮促使2020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復甦

歷經連三年萎縮,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因中國強勢布建5G,可望於2020年回歸正成長。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2020年出貨量將成長1.5%,達14多億支;至於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期將達1.9億,占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的14%,遠高於4G智慧型手機第一年供應時的1.3%。 依據IDC預測,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20年將上看1.9億支。 IDC全球手機裝置追蹤計畫副總裁Ryan Reith表示,毫無疑問地,中國將迅速成為5G市場的領頭羊。近來中國市場的發展,加上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及OEM廠商的強勢布陣,使得該機構提升對於5G短期內的預測。 此外,IDC全球手機裝置追蹤計畫資深研究分析師Sangeetika Srivastava認為,加速5G於全球應用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5G網路的到來、電信服務業者的支持,以及價格大幅降低等因素,以利提供更多5G設備。   201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比2018年微幅下滑1.4%。 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連年下降。截至目前,2019下半年出貨量少於預期,價格也不盡亮眼,幾乎無法給予發展中5G提升平均售價的空間。而安卓(Android)供應商預計將降低5G手機成本。其智慧型手機銷售量自2018年以來已上升1.5%,預估至2023年將達13億,五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1.7%,隨新裝置陸續推出,估計平均售價在2019年將成長1.5%至258美元,高於2018年的255美元。 至於蘋果(Apple)由於2019年市場逆風加劇及缺少5G設備,iPhone出貨量將降至1.85億台,與2018年相比下降11.4%。外界預期,該公司將在2020年9月宣布投入5G智慧型手機市場,聚焦於價格及市場可用性,估計將使iOS銷量上升。
0

看好三大新應用市場前景 ams強化相關布局

艾邁斯半導體(ams AG)日前宣布,該公司將在通訊、消費性電子及電腦運算三大市場外,將目前所擁有的感測器技術進一步應用在更具未來性的醫療、汽車以及工業等三個新興市場。目前通訊、消費性電子與電腦運算為ams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在汽車領域方面,ams正研發將3D感測技術應用在汽車駕駛的身分認證、智慧手勢識別、駕駛監控以及臉部識別等,涵蓋ADAS先進輔助駕駛系統以及車內人機互動等領域。此外,VCSEL/陣列及驅動器方案可使用於LiDAR應用,位置感測及LED微透鏡陣列方案可運用於充電及先進照明領域,全面支援汽車未來趨勢發展應用。 在醫療領域方面,ams的生物監測、CMOS影像以及無線感測節點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廣泛,從測量心率及血壓的健康監測設備、到高效能CT及高畫質X光等診斷用感測器,更有高精確度、體積精巧的微型相機,可在AR/VR等市場發揮威力,更看好在醫療一次性內視鏡的應用。 ams的光學及影像感測器,在工業應用領域的應用更是多元化。運用於工業視覺與監控的3D感測、機器視覺與無人機;運用於航空與無人機的CMOS解決方案、光達(LiDAR)、環境測量、環境光感測及手勢感測等;交通、運輸與物流領域則有用於冷鏈監測的感測器以及用於存在偵測的ToF等;在工業與工廠自動化領域,則有用於品管、生產、壓力、溫度及流體監控的顏色與光譜感測方案;最後,CMOS影像感測器更可應用於高階安全,包括體育場/機場監控、航空測圖、無人機及生物辨識等領域。 ams 以光學感測器、影像感測器以及音訊感測器為三大產品類別,並透過研發及收購不斷強化自身的技術完整性。ams策略清晰,在智慧型手機的成長放緩的趨勢下,穩定布局放眼汽車、醫療及工業等新的市場,為未來的成長做好準備。
0

ADI雙管齊下力推CbM 催動產業升級

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亞德諾半導體(ADI)積極推動自動化狀態監測(CbM),並採用雙管齊下策略,除了備有振動量測分析方案外,也和工研院機械所合力研發智慧化邊緣預兆診斷運算方案,以加快中小企業實現CbM,邁向工業智慧化、數據化。 過往設備是感覺快出問題時,工作人員才會進行查看,再進行維修,無法事先預防。然而,這方式容易影響產線、或是工廠運作,進而導致營運、營收受到影響。而預防性預測的重點在於把產品價值進行分類,例如最昂貴、交期最久等產品,加入感測監控電壓、電流、溫度和振動等,以確保生產過程順利。 對此,ADI亞太區應用工程總監Charles Lee表示,為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有越來越多客戶體認到工業4.0的優勢,而CbM是工廠智慧化其中一項關鍵,所以,該公司積極推動振動量測分析方案,其為集寬頻、低雜訊、三軸振動特性之完整感測系統ADI ADcmXL3021,讓業者可透過監控機械疲勞及故障的早期指標,提高生產效率並減少設備維修,簡化開發過程並節省CbM系統中智慧感測器節點的大量物料成本。 除此之外,為加速中小企業落實CbM,ADI也和工研院機械所合力研發智慧化邊緣預兆診斷運算方案,該方案是由工研院機械所憑藉多年設備振動分析與診斷實務經驗搭配ADI  ADcmXL3021 3軸振動感測器所開發,以機邊自動感測、分析、診斷等功能促進設備資產管理與維護效率。 ADI區域銷售經理陳曜桎說明,台灣70%、80%為中小型企業,而中小企業雖說已意識到要在設備上增加CbM功能以提升生產效率,但往往卻不知從何做起;加上中小企業的資金、開發技術/人員往往不如大企業,因此也很難購買感測元件或模組,再自行與設備整合、開發演算法進行數據分析等,而智慧化邊緣預兆診斷運算方案便是為了解決此一困境。 陳曜桎補充,由於工研院機械所和產業有著多年的接觸經驗,十分了解產業的需求,可以清楚理解中小企業的基本需求為何,因此,由工研院負責演算法的部分,該公司則是提供硬體平台,結合兩者優勢打造出一個標準化的方案(也就是智慧化邊緣預兆診斷運算方案),讓中小企業可直接套用,減少硬體開發、系統整合、演算法開發等難度,進而加快中小企業導入CbM,實現製造智慧化。 ADI積極推動CbM解決方案。  
0

2019英特爾重回半導體龍頭 索尼飛躍成長

市場調研機構IC Insights日前釋出研究報告,揭示英特爾(Intel)即便面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不樂觀,仍將超越三星(Samsung)重回全世界最大半導體供應商;而索尼(SONY)則以亮眼姿態躍升,於銷售成長率中稱冠。 英特爾在2019年全球半導體供應中排名第一,重回產業龍頭。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整體銷售量不甚理想,與2018年相比估計減少13%,呈現下滑趨勢。報告中針對2019年全球半導體公司營業額進行排名,前15名排名依序為英特爾、三星、台積電、海力士(Hynix)、美光科技(Micron)、博通(Broadcom)、高通(Qualcomm)、德州儀器(TI)、鎧俠(Kioxia)、NVIDIA、索尼、意法半導體(ST)、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及聯發科技。若扣除純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不計,海思(華為)將排名第15名。 全球排名前15名的半導體公司銷售額預計皆達70億美元,但於銷售量上呈現萎縮,估計比2018年減少15%,比全球估計銷售數值低兩個百分點。 進一步探究前15名,其中僅有三間:索尼、台積電和聯發科,銷售額呈現增長,其餘均呈現衰退,尤其是三大記憶體供應商:三星、海力士以及美光,銷售數字均預計比2018年下降超越29%。其中海力士跌幅最劇,銷售額下降38%。此外,包括記憶體供應商三星、海力士、美光和鎧俠在內,更有六家公司預計2019年銷售將出現兩位數的衰退。 索尼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不景氣的情勢下,銷售率仍逆勢成長為全球第一。 至於報告中比較的全球半導體公司銷售成長率,上升最顯著的是索尼。歸功於影像感測器的熱銷,在一片負成長中交出超越2018年的好成績,一舉上升4名。相形之下,恩智浦預計將下跌兩名至第14名。 隨著三星於DRAM和NAND快閃記憶體市場的顯著成長,英特爾自2017年第二季便被三星取代久居的首位,連兩年追於其後。但由於2019年記憶體市場的銷售額預估將大幅萎縮34%,英特爾2019年銷售額將以26%的差距超越三星,再次成為全世界最大半導體供應商。
0

欲躋身人工智慧強權 Sony成立AI事業部

索尼(Sony)日前宣布成立Sony AI,將以「透過創造力和技術力量使世界充滿情感,並透過AI釋放人類想像力與創造力」為宗旨,並以遊戲、影像和感測器以及美食為三大旗艦項目,推動AI基礎研究與開發;此一機構總部設在日本,並於歐洲、美國設有辦事處。而Sony成立AI事業部的舉動,也被意味著該公司未來期望在全球AI競賽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希望與Google、Facebook並駕齊驅,爭奪各種AI人才與應用開發。 Sony表示,新成立的Sony AI將會與該公司獨特的技術資產相結合,特別是在影像、感測器解決方案、機器人技術,以及娛樂(遊戲、電影和音樂)方面。遊戲、影像和感測器,以及美食將是Sony AI三大發展旗艦項目,AI技術的開發及採用對於未來幾年內提高公司遊戲、感測器業務十分重要,因此,Sony AI會與這些業務部門進行密切的合作。 當然,除了三大旗鑑項目之外,未來Sony也會持續發展其餘AI項目,例如包含AI倫理學在內的各種探索性研究。而為了推動這些項目和實現真正的創新研究,Sony將會積極與全球頂級AI人才合作,吸引世界一流的AI研究人員與工程師。 Sony認為,非凡的創新需要人才和多樣性的方法,而這將會在Sony AI的組成和營運實現,藉由AI技術的力量與影響力,Sony AI將透過公平、透明和負責任的AI發展為社會做出貢獻;除此之外,Sony也希望透過AI推動公司所有現有的業務轉型,並創建全新業務。 Sony計畫在影像感測器中運用AI技術。  
0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