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用資料科學爭取預警時間 製造業運作更靈巧

用資料科學爭取預警時間 製造業運作更靈巧

- Advertisement -

然而,生產製造有如萬噸輪船,產線一旦開動或停止,要臨時踩煞車、重新啟動或更改生產品項,有時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製造業者無不希望自己的產線運作能夠更靈巧,以應對脫離常軌的市場狀態。有什麼秘訣可以協助製造業者達成這個目標呢?善用資料科學,為生產線爭取更多預警時間,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思路。

以半導體製造業為例,受到COVID-19影響,市場需求的波動變得比以往更為劇烈,但一片晶圓從投片到製作完成,正常的生產週期約在100天上下。若客戶在這三個月期間臨時砍單、追單、改變交期,或原本冷門但需求穩定的晶片,突然變得炙手可熱,都為半導體製造業者的產能調度及供應鏈管理,帶來不小的考驗。

以資料科學抓住黑天鵝

工業生產有剛性,市場變動如流水。因此,對製造業來說,要因應市場變化調整生產步調,本來就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企業的營運決策若無法洞燭機先,預測未來,為工廠端爭取反應時間,光靠工廠端的努力,能做的事情也有限。這也是資料科學、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近年來在智慧製造領域成為顯學的原因–藉由過去累積的資料數據,加上資料科學工具,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將有能力預測未來。

以這次COVID-19疫情為例,台灣的衛生官員早在2019年12月,就從社群管道得知,武漢當地疑似有傳染病疫情爆發,再加上台灣過去曾有過SARS的教訓,使得台灣公衛主管機關決定展開超前布署,才有今日台灣的防疫成果。而遠在地球的另一端,加拿大的公衛風險預警系統公司BlueDot,則是用資料科學方法,在同一時間察覺到武漢當地可能有傳染病爆發。

就防止傳染病散布而言,兩到三個月的預警時間何其寶貴;對工業生產來說,長達幾個月的預警時間,也是彌足珍貴。倘若德國、日本的汽車產業能早在12月底、1月初就警覺到身為零組件供應重鎮的武漢,很可能將爆發疫情,後面的生產調度就能有所因應,汽車供應鏈受到的傷害也能減輕。

以汽車零組件為主要營收支柱之一的博世(Bosch)集團,在2020年第一季就因為COVID-19疫情受到嚴重打擊,以地理區來看,亞太區營收下滑15%,是近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以事業別來看,交通跟工業解決方案的營收則分別衰退了7.7%與18.5%。然而,在亞太市場一片大逆風中,台灣的營運狀況卻相對穩健,集團總部甚至還決定持續加碼投資台灣,將電動自行車部門的亞太總部設立在台中。

從早期預警到迅速因應 資訊系統融貫是關鍵

早期預警跟採取正確行動,是防止黑天鵝搗蛋的兩大關鍵,兩件事情都得做到位,否則結果一定不理想。從智慧製造的角度來看,這次COVID-19疫情,正好是企業內部檢討的機會。身為管理者,要追問的重點問題有三:

.企業內各部門的資訊系統是否融貫?

.企業內的資訊系統夠及時嗎?

.企業內有資料輔助決策的習慣跟文化嗎?

 稍具規模的現代企業,其運作流程基本上都是靠著電子化系統串接,但個別部門因為職能需求,很可能會有專門的軟體平台,例如IC設計跟半導體製造業的研發部門,一定是靠EDA工具來完成其工作,但晶圓廠端則是靠製造執行系統(MES)、SCADA來安排各項製程的銜接跟排程,財會部門則會有專門的財會軟體等。這些不同的軟體平台,彼此間的資料很難銜接,也不一定要做到完全對接,但當緊急狀況發生,需要各部門協調時,這些平台的資料能不能做到最低限度的融合,讓決策者跟部門主管快速掌握各部門目前大致的狀況,是很關鍵的。

在這次疫情中,晶片客戶擔心庫存堆積而砍單、臨時要求拉長交期,或是因為擔心斷鏈而追加訂單的兩極狀況,都曾經出現過。還有些本來需求很平穩的成熟產品,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出現明顯的需求波動。耳溫槍、額溫槍、檢測儀器所使用的晶片,則是因為防疫的關係,需求突然爆量,導致許多晶圓代工廠的醫療用晶片,必須用Super Hot Run來生產。總結來說,在這次的疫情影響下,企業的產能、供應鏈調度、產品組合都必須要很快地做出調整,才能應對劇烈變動的市場。這些調度跟調整,都是在供應鏈規畫裡面完成的。

晶圓廠的彈性生產能力,在這次的疫情中,重要性也更加凸顯。因為產品的變化比平時更激烈,因此晶圓廠很可能會遇到臨時換線的要求。由此衍生的派工邏輯改變、生產週期控管、品質控管等,很多瑣碎的細節,都考驗著晶圓廠彈性生產的能力。

在必須快速因應局勢變化進行生產調度的當下,大數據分析與資料科學,是幫助企業提高應變速度的有力工具。從市場資訊的蒐集、預判,以爭取反應時間,到將複雜的數據轉化為一目了然的資訊儀表板,乃至預估未來的局勢演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資料科學,都能幫得上忙。

打破資料孤島將是一場硬仗

整體而言,許多製造業在進行企業系統整合,實現智慧運維時,都面臨系統複雜度高、多重設備供應商、產線設備新舊不一、剛性組織不易調整與系統缺乏互通性這五大挑戰。也因為這些障礙存在,許多企業內部不同部門的資訊系統,甚至同一部門的不同資訊系統,至今還是一座座資料孤島,系統與系統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然而,為了落實智慧運維,必須設法打通這些資料流動的障礙,才能進一步分析資料。因此,資料流的解構與重構(De-& Re-Construction),將是不可避免的工程。

許多製造業都已經有相當完整的資訊系統,包含最底層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人機介面/數據採集監控系統(HMI/SCADA)、生產執行系統(MES)到最上層的ERP、SCM、PLM等企業系統。這些系統以往都有自己的資料流,很難實現資料整合。

資料中台(Data Hub)的概念,就是為了快速打通資料流動的阻礙,讓企業能為了特定應用需求,迅速取得完整資料而產生。藉由將既有系統的資料彙整在一起,或是不同資料流採用相同的資料標準、格式,為跨系統界接資料打基礎,是此一概念的核心。許多IT設備跟網通巨頭,近幾年都在大力倡導這項概念,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絕對會是一項大工程,特別是規模越大的企業,要導入資料中台,解決資料孤島現象的難度也越高,因為其所涉及的既有系統,規模也越大。

但困難不是企業不採取行動的理由,在COVID-19疫情中與疫情過後,企業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資源調度與緊急應變,以滿足客戶跟市場的需求。因此,企業的資訊系統必須採用更靈活、更彈性的架構,才能達成目標。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