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洞察《春江水暖》 掌握《鴨先知》

洞察《春江水暖》 掌握《鴨先知》

- Advertisement -

蘇軾有一首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有許多美食家喜歡引用這首詩,藉以比喻在這個時令應該享用的美食;在企管領域也有人會引用《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詩詞,來隱喻對市場景氣變動的敏感度。如果我們將這句詩詞,引用到目前因為「防疫」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現象,你會想到什麼?

全球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而引起的經濟恐慌訊息,已經普遍的在各類型社群媒體裡流傳,雖然瞭解總體環境改變的趨勢很重要,但是面對因為全球抗疫,所引發的經濟型態改變,嚴格來說,暫時是無計可施的,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盈保泰,接受目前的現況,冷靜的假設思考,如果這波疫情還會持續發展,未來可能的情境是什麼?可能會帶來下一波什麼樣的衝擊?我們又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超前部署?

這番話的道理很淺顯,但是知易行難,因為不願意立即接受現況,將希望寄託於個人想像的未來情境,是人類的生存天性,我們的行為模式往往會不自覺的受到生存天性的影響,甚至融入在決策行為當中。例如目前直接受到內需衝擊影響的餐飲業,外出用餐人數快速銳減的現況,迫使餐飲業者紛紛推出降價促銷的行銷方案,很快的,就會發現這招的效果不彰,因為人們是因為害怕用餐環境的群聚行為,可能導致的感染風險。雖然優惠折扣是消費者「想要」的,但是與防疫的「需要」相比較,「想要」當然是被優先斷捨離的對象。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錯誤行銷決策?因為多數的行銷人員沒有接受理性分析的訓練,習於落入慣性思考的陷阱,在熟悉的領域待的愈久,就愈可能產生認知的「固著」(Fixedness)現象,對事物的功能或結構,形成直覺式的反應。

所以在管理學上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被稱為「情境分析」,就是要引導人們思考未來多樣性的不確定情境,在「未來是不確定」的前提下,觀察各類型社會經濟活動指標的發展趨勢,即使是微小的跡象,也要順著脈絡邏輯,合理的推論想像未來情境。情境分析的最終目標,不是要明確的找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而是要運用合理的邏輯與擴散思考,協助企業或組織,想像規劃未來幾年內,企業可能會面臨到的內部與外部情境,提早建立因應策略以準備未來的需要。

許多情境分析的訓練,都會要求參與者依據目前的趨勢現況,再延伸去想像多個未來完全不同的情境,在擴展思路的過程中,不能瞎子摸象,必須要合乎邏輯的循著趨勢脈絡想像未來情境,過程中往往也需要探索未知領域的數據或市場規模,而最後的推論結果,必須具備足以說服他人的合理邏輯性。也就是說,合理的邏輯推算過程,所產生的結果才會具有說服力,不合理的推算過程,就算是結果與事實相距不遠,也只能視為是一次偶然的幸運。

邏輯推論技能屬於內隱心法,不能只仰賴外在學習環境,還必須持續不懈的推敲練習,將邏輯思考內化為個人心隨意轉的邏輯力,不斷練習擴展邏輯思考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較實用又輕鬆有趣的方法被稱為「費米推論」。這是諾貝爾獎得主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的特定思考推論方法,學習透過合理的邏輯推論找到可能的答案。

費米教授成就非凡,知名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楊政寧、李政道,都是費米教授指導的學生,他成功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爐,科學界為了紀念他的成就,將原子序100的超鈾金屬元素命名為「鐨」(Fermium),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標記為Fm,而且在量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粒子「費米子」(Fermion),也是為了紀念他的非凡成就而命名。此外,在科學界至少就有30項事物被冠上「費米」的名稱,不難想像費米教授在科學界是多麼的令人敬仰。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於1995年提出「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觀念理論至今逾20年,他很明確的指出,破壞式創新的發展機會,是來自於既有業者忽視的低階市場與新興市場。因為既有業者忙著滿足高利潤顧客的挑剔要求,反而會忽視較不要求的低利潤顧客,如果這個時候有其他的業者,能夠提供低利潤顧客「夠好的」產品或服務,他就是既有業者的「破壞者」。

至於新市場的「破壞者」,則是要創造一個過去完全不存在的市場,找到一個方法,然後將「非消費者」改變成「消費者」。例如愛迪生發明電燈,是一項創新的發明,但直到他發明鵭絲燈泡,建立電廠,讓消費者使用電燈的成本,遠低於使用油燈,才算是一項破壞式創新。

破壞式創新的特點在於,先訴諸低階市場或未被滿足的消費者,然後再逐漸的移往主流市場,在既有業者不注意的情形下蠶食侵蝕,當既有業者發現主流市場被割據時,已經是無法再挽回的事實。就像低廉的電燈,讓消費大眾放棄使用油燈。

多數醫學專家認為,直到疫苗的推出,才是疫情終止的時候,呼籲大眾要將新冠肺炎視為流感,要有長久相處抵抗的心理準備。假設此推論為真,就表示全球必須建立長期抗疫的思維,此時不妨試著運用「情境分析」與「破壞式創新」的概念想想,在未來6個月內,消費者會產生什麼樣的需求,許多被新冠疫情改變的消費行為,企業固有的營運模式或服務型態,是不是也應該要跟著轉變。

當愈來愈多企業實施在家遠距上班,社區內的咖啡廳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給居家工作者?或如何改變外送食物包裝,讓消費者更安心的訂購?或開發噴霧消毒機器人,白晝充電,夜半防疫;或改良95度酒精瓶,讓消費者買回家後依刻度加水,就可以調配成75度酒精;或研發可以多次重覆使用的低價口罩,節省口罩的耗損;或設計更舒適的成人紙尿褲,讓老中青世代都便利穿戴;或設計機器人協助醫院採樣病毒檢體,讓醫護人員更安全的站在防疫第一線,讓病人更有尊嚴的配合抗疫。

疫情嚴峻,正好也是思考如何改變的時候,過去的組織變革阻力,目前可能正處於真空期,以前組織不敢試驗的方法或場域,現在很可能是最佳的測試時機,甚至是重新思考改變作業流程的最佳時刻。積極防疫時,更要敏銳洞察《春江水暖》商機,掌握《鴨先知》的谷底反彈契機。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