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是時候了!改變科技快轉人生

是時候了!改變科技快轉人生

- Advertisement -

 

文 | 萬岳憲
文 | 萬岳憲
資策會MIC產業躍升事業群總監

這不是新科技,也不是新鮮的應用,但是卻成為許多人追逐影視聽的快轉「神器」,有些人是想要跟上潮流,搶快了解夯劇的內容,讓自己在社群裡成為意見領袖或跟上群組話題;有些人則是不耐於劇情舖陳節奏與張力,習慣性的快轉看結局;甚至有些人認為,快轉看,比較不會浪費時間。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威吉曼(Judy Wajcman)的研究顯示,這種行為模式來自於時間壓力,人們的生活節奏、工作與休閒的意義,都被21世紀的數位化浪潮給重新定義,科技讓我們感覺可以謄出更多的時間,但真正謄出的微量時間,又被更多的科技應用佔據。人們每天面對海量資訊的快速流動,生活步調在不知不覺中被加速轉動,導致對時間運用彈性,產生倉促的壓力感,甚至是罪惡感,總覺得自己很忙碌,時間總是不夠用,這個現象,威吉曼教授稱為「時間壓力矛盾」(Paradox)。

時間壓力矛盾的強弱體驗感,來自個人的生活環境與財務資源。以前認為無所事事的休閒生活是特權貴族的象徵,現在則是要不停旋轉忙碌的生活,才代表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甚至被反射為代表擁有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但事實正好相反,越忙碌就代表越無法擁有自由彈性的時間自主權,無法自由支配時間的剝奪感就會愈強烈,同時大腦會產生更強的時間控制慾望,驅使你去做更多的事情,看更多的資訊。

但是微量的自由彈性時間,又使我們產生時間壓力,這個壓力會引導你去選擇符合微量時間需求的行為模式,驅使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化的成果。因此,長期持續的運用微量時間追求個人成果,藉由急迫性壓力來創造高效率完成任務的滿足感,就會不自覺的對時間壓力上癮,這個癮頭的目的地,就是完成一件事情之後的成就感。所以不難理解,用六個小時看完一本書,與在30分鐘內聽完六本書,為什麼後者會讓人產生更大的成就感。

習慣使用快轉功能,就是在時間壓力矛盾下,所產生的行為體驗模式,因為我們想要獲得更多的時間自主權,就會愈不自覺的加快生活步調,好不容易取回的點滴時間,又會不自覺的被使用在其它的科技應用。最後,反而強迫自己每天生活在,受到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裡,影響身心的健康。

去年,全球最紅的Youtuber「PewDiePie」,在年底宣布2020年要暫時退出Youtube不再拍片,理由是「真的很累」;國內知名網紅理科太太,也在去年11月宣布要休息不再拍片,理由也是長期的創作影片,讓夫妻兩人身心俱疲,甚至產生憂鬱症;更早的還有在1月宣布退出的網紅冏星人,引退聲明也是太累,但是在三個月後又宣布復出,還說明當時宣布引退的心情是「我突然就不想拍片了。」

這幾位網紅的退出行動,其實就是無法再忍受被科技快轉人生的時間壓力,傳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踏實人生,轉變為「十分耕耘,二分收穫」的快轉人生,娛人二分,自損八分,讓人怎麼能夠不身心俱疲。

法國知名美術指導與行銷顧問魏訥(Véronique Vienne)在1998年就倡議「無所事事的藝術」(The Art of Doing Nothing)概念,她認為人們在潛意識裡就會抗拒休息這件事,放緩腳步是太花時間的事,如果什麼事情都不做,更是在浪費時間與生命;我們始終相信只要努力,沒有不能成功的事,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努力的去做一件事,這件事叫做「無所事事」。

你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週休二日,突然有點慵懶,什麼事都不想做,最後也真的什麼事都沒有做,然後你就會很認真的告訴自己「啊~不能再這樣了,要振作、要振作」,所以就決定要找些事情來做,一些可以讓自己在短時間裡,創造多項成果,獲得滿足感的事情,最後雖然感覺自己又做了很多事,但是也沒有了「週休二日」。

你絕對有長假後再回到工作崗位時,感覺很累的經驗。不論是精心安排出國旅遊、與親友歡聚大宴小酌,甚至什麼事都不做,最後…最後的經驗分享都是感覺好累,尤其是上班族;許多亞洲職場工作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的職場工作者,是在完成階段性工作,下一個工作還沒啟動的空檔休息,再恢復接受下一個工作挑戰的動力,少數人是經由休假來恢復工作的動能。

我在1998年讀到《無所事事的藝術》這本書時,就愛上魏訥顧問提倡的「拖延、發呆、打哈欠、打瞌睡」的藝術,當我們將這些行為視為是一種藝術的時候,就不會抗拒去做這些事。魏訥顧問認為,說服自己接納去做這些事,是一種理性的行為,我們的大腦必須透過理性的誘惑,讓自己慢慢放鬆,朝著不理性的方向,一點一點的前進,就會減少「閒下來」等於「罪惡感」的焦慮,說服自己接受「無所事事」也是一件事的想法。

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艾瑞利(Dan Ariely)的研究顯示,人們天生就是會有不理性的因子,這些因子又經常受到社會的理性規範,導致身心在兩者之間產生抗拒的痛苦,最明顯的特質就是「因循拖延」,這是天性,但我們常常想要違背天性,所以每年初都會訂定年度目標,對自己做出英雄式的承諾,發誓每件事都要如期完成,很認真的標註在新的行事曆筆記本。艾瑞利教授說,研究結果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不是如何準時完成目標,而是許多完美又創意無窮的拖延藉口。

今年,何妨就嘗試著接受無所事事吧!接受拖延,享受拖延帶來的放鬆、接受發呆,享受發呆可能帶來的「尤里卡突破」(Eureka),每一次的無所事事,都是讓頭腦放鬆的最佳時刻。作家林文月撰寫《飲膳札記》是在等待食物烹調的過程中構思完成的,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撰寫《謝謝你遲到了》(Thank You for Being Late)這本書,也是利用約見對象遲到的時間慢慢構思完成的。

佛里曼將2007年視為是科技應用爆發影響人們生活的開始年,這13年來,網路世界從書桌移到手掌心後,將所有接觸網路社會的族群,培養成「害怕錯過任何訊息」(Fear of Missing Out)的FOMO症候群,但隨著網路個人意識興起,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資訊安全與個人資料保護觀念,未來或許科技應用會實現讓人們「享受被遺忘寧靜」(Joy of Missing Out)的JOMO網路世界,我想讓你找到我,你才在網路找得到我。

也許,2020年是很值得「無所事事」期待的一年。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