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
首頁 市場話題 綠色運具商機蠢蠢欲動 電動車產業鏈蓄勢待發

綠色運具商機蠢蠢欲動 電動車產業鏈蓄勢待發

- Advertisement -

已經奔馳超過百年的內燃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車輛,最近幾年將出現產業發展的重大轉折,背後更是一場人類交通工具從內燃機轉換到電動馬達的革命。2019年3月,電動車領導廠商特斯拉(Tesla)宣布大幅降價,引發「特斯拉之亂」,深入觀察可以發現電動車即將進入高速成長階段,不僅許多新興新能源車廠殺進市場,傳統車廠電動車的量產計畫更是磨刀霍霍,特斯拉主動降價背後有其龐大的產業競爭壓力。

依照各國政府近年宣布的時程,最快5~6年後,全球各國家地區就將陸續進入電動車時代,由政策帶動淘汰燃油車,電動車成為主流已是定局。然而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觀察,電動車三大系統:馬達、電池、電控,同時也還面臨不少問題須要克服,「天下大亂,形勢大好」面臨交通工具百年一遇的典範轉移,克服問題的同時,也有許多商機與產業機會應運而生,如何發現與掌握,該是關心此領域廠商最大的重點。

電動車主流勢不可擋

電動車趨勢已是眾望所歸。從整體汽車產業的發展來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經理謝騄璘(圖1)指出,ICE車輛市場成長已接近飽和,2017年全球整車出貨成長率約3.1%,2018年僅1.6%,預計2021年左右純ICE將步上負成長之路(圖2);反觀電動車2017年出貨量約310萬台,年成長率27.7%,2018年約370萬台(圖3),年成長率18.3%,未來幾年將維持高度成長趨勢,2022年電動車總銷售量將跨越1,000萬門檻,並持續壓縮ICE車輛的發展。

圖1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經理謝騄璘指出,2022年電動車總銷售量將跨越1000萬門檻,並持續壓縮ICE車輛的發展。
圖2 2015~2030年全球車輛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汽機車產業年鑑(2018)、Marketlines(2018)、F&S(2018)、McKinsey(2016)、工研院IEK Consulting Research(2018)
圖3 2008~2018年電動車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Marketlines(2018) 、工研院IEK Consulting Research(2018)

因此,汽車巨擘德國福斯(VW)於2019年初高調宣布計畫在2028年前銷售2,200萬輛純電動汽車,相較2018年銷售4萬輛是個非常高的目標,並計畫於2025年推出超過50款純電動車型,到2028年將增至70款,2030年全球銷售量有40%都是電動車,促使龍頭車廠做出如此大規模的策略轉變,確實是因為電動車大浪來襲、勢不可擋。

過去幾年,在環境議題的發酵之下,電動車的發展相當依賴各國政府的政策驅動,歐盟在2018年12月17日通過協議,決定在2030年之前減少37.5%的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以2021年的碳排放目標為基準,在2030年時歐盟會員國必須減少37.5%的汽車碳排放量,貨車則須減少31%。在節能、減碳的大旗下,ICE車輛的發展空間越見壓縮,同時也為電動車與新能源車開闢了寬廣的發展大道。

而為了鼓勵消費者使用電動車,各國政府提出許多政策補助方案,如美國購買插電式電動車的消費者將獲得2,500美元至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另外,2018年中國取消續航力在100~150公里的電動車購車補助,而續航力400公里以上車款的補助,從4.4萬元人民幣提高到5萬元人民幣;2018年中國開始實施雙積分制,目的也是為了讓車廠更積極開發電動車和生產低汙染燃油車。英飛凌大中華區汽車電子事業處市場經理朱文斌(圖4)認為,從2019年中國車廠的布局來看,中、高續航里程的純電車的比重逐漸提高,同時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HEV)由於可降低純電車的續航里程問題,更受市場的歡迎。

圖4 英飛凌大中華區汽車電子事業處市場經理朱文斌認為,從2019年中國車廠的布局來看,中、高續航里程的純電車的比重逐漸提高。

電動車技術/市場充滿挑戰

不過,未來幾年電動車的直接購車補助將會逐漸退場,謝騄璘表示,Tesla在美國已達20萬銷售門檻,前述減稅補助誘因將被政府收回,為免車價影響消費者購車意願遂主動大幅調降售價。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電動車為什麼可以取代發展超過百年的內燃機車輛?從車輛基本的驅動與能量轉換效率來看,電動車捨棄引擎、變速箱等,改由馬達直接驅動,整體能量轉換效率由內燃機的20%~40%,提升到80%左右,沒有太多額外的能量被用在他處,也少了汽油車會有的震動(震動能)、噪音(震動能)、廢熱(熱能)與廢氣(化學能)。

從車輛產業的趨勢來看,朱文斌解釋,電動化、自動駕駛、聯網化是未來的發展重點,不過這三大趨勢不僅帶動車輛製造、生產的產業鏈變革,愈來愈多分析師紛紛預測,再過不到20年,許多消費者願意放棄車輛的「擁有權」,租賃共享、自動駕駛服務可能會成為未來使用交通工具的新風貌。車廠、產險公司皆在研議如何轉型,更有許多新型態的交通服務悄悄萌芽中。

然而,汽車產業鏈的解構再重組依然是現階段最容易觀察的部分,無論是車廠、電動汽車各個零組件廠商,還是半導體元件廠商都積極布局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紅利。當然也面臨不少挑戰,朱文斌說,從消費者需求上來講,如何提高電池密度,提高行駛里程來解決續航力問題;在配套上,如何建立合理布局的充電網路,如何解決快速充電問題;從產業鏈方面,如何建立電動車的回收產業鏈(鋰電池回收),使電動車產業更環保;從車廠來講,如何降低電動車的成本等,都是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電池技術突破為續航力關鍵

電動車的馬達、電池、電控三大系統中,電池占了整車30%~40%的成本比重,電池效能占據電動車續航力的關鍵,過去電動車使用最為人所詬病的問題之一即是「里程焦慮」,由於充電設施不普級、電動車充電時間動輒數小時、鋰電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容量等技術瓶頸,導致使用便利性不如ICE車輛,消費者僅能在市區短程、短時的應用中派上用場,不利長途與長時間行駛,降低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意願。

電動車推動過程中,電池既然占有關鍵地位,但其技術改善又相對緩慢,造成多年來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困境,Tesla是目前全球公認在這部分技術最前瞻的廠商,其市售車的續航力從300~600多公里,已能應付一般人每日長短程的用車需求。另外,中國電動車補助也往400公里的中高里程推動,目前電池與充電技術的改善與成本的降低,已到了能為市場接受的黃金交叉點。

電動車電池採用液態的鋰電池依然是主流,致茂電子電力電子量測系統產品部副課長林信宏表示,目前電動車主流的電池組為96串,車廠除了致力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與整體容量之外,安全性也是不容妥協的重點,鋰電池燃燒主要原因之一為電池芯過充電或短路,只要有電壓差、燃燒介質、氧氣,就會造成電池芯持續燃燒且難以撲滅,車輛安全與人命高度關連,所以電池安全性受重視的程度不亞於效能。

由於電池芯的燃燒特性,故在電池包設計上就必須將電池芯的狀態監控進行嚴謹的設計,林信宏強調,電動車電池管理系統(BMS)通常包括電流採樣單元(CSU)、電池芯監控線路(CSC)與電池管理單元(BMU)。電流採樣單元與電池芯監控線路將透過CANbus訊號將資訊傳給電池管理單元,再發出處理指令,相互運作。電池芯監控線路需要具有量測電池電壓的功能,防止電池芯進入過充狀態避免起火爆炸,透過設計電路避免電池過充電、過放電、過溫度等異常狀況出現。

同時由於電池包電壓超過安全電壓60V,為保護人身安全,各國法規或標準定義絕緣阻抗(Isolation Resistance)的要求;林信宏指出,電動車內之高壓電系統由於動能轉換裝置或其他電器裝置的影響,使高壓電路與車殼(電路系統參考電位)間無法完全斷開,為確保其間通過之電流不致於造成人員傷害,須確保高壓電系統及車殼間之絕緣阻抗大於規範值。其規定為:對於直流電匯流排處於工作電壓時應至少為100Ω/V,而交流電匯流排處於工作電壓時則至少為500Ω/V。

故在機構設計上必須符合此絕緣電阻要求,但電動車在使用過程中若發生碰撞等破壞結構因素,難以保證此要求,故在電池管理系統的電池管理單元上,必須具備絕緣電阻異常偵測,當絕緣電阻異常時,電池管理系統必須切斷電壓輸出,確保人員安全,常見作法有平衡電橋法、不平衡電橋法、低頻探測法。

半導體元件扮演效能改善要角

電池技術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商投入,除了在現有的高分子鋰聚合物電池之外,鋰固態電池、燃料電池與石墨烯電池等新電池、材料,也在如火如荼發展中,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馬蒂斯在2019年日內瓦國際車展開幕前表示,德國汽車產業將在未來三年投資近600億歐元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其中,400多億歐元在電動車,相信極大比重是電池相關技術,也由於電動車受到高度矚目,吸引大量資金投資,必將帶動更多技術突破。

而相較於技術突破難度較高的電池,與電控或管理關聯度較高的半導體元件,技術改善難度低,尤其是半導體元件過去已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車規半導體也已發展多年,針對電動車的需要進行改善,容易取得具體的成果,以電動車產業所帶動的龐大商機,對於半導體廠商自然有高度吸引力,朱文斌就認為,主逆變器、車載電源、車載充電器、電池管理系統市場會具有很好的成長性,而由於功率元件在這些換能子系統中處於核心位置,將帶動已經布局成熟的功率半導體元件廠商,主要是IGBT模組、分立式IGBT、MOSFET等功率半導體元件。

此外,恩智浦半導體大中華區汽車電子市場經理周翔也認為,上述系統中主要的半導體元件包括MCU、電池管理類比前端、電源晶片等前景極佳,安全更是選用半導體晶片時的關鍵:採用符合ISO 26262 ASIL-C/D的半導體元件和流程設計來規範與提高系統級安全。另一個考量重點則是高效率,透過採用碳化矽等新型高效功率元件,來提高能效比,以提升馬達性能延長續航里程。

半導體元件對電動車的整體效能改善幅度不若電池組,但卻是積小勝為大勝的範例,以近期熱門的48V系統來說,美商懷格(Vicor)台灣區總經理翁鴻裕(圖5)談到,48V系統可以應用在所有包括ICE車、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不過新型電動車款也會同時導入ADAS系統,因此電控系統越來越多,電源管理的需求提升,以基本電學公式來看:功率(P)=電流(I)×電壓(V),在功率不變的狀況下,電壓提升為傳統12伏的四倍,電流就會降低為1/4。

圖5 美商懷格台灣區總經理翁鴻裕談到,48V系統可以應用在所有包括ICE車、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的電路系統。

翁鴻裕進一步說明,電流變小整個傳輸電路安全性就會提高,因為損耗變小,傳輸產生的廢熱也是;從傳輸損耗的角度來看,電壓(V)=電流(I)×電阻(R),所以功率(P)=電流2(I)×電阻(R),傳輸阻值不變的狀況下,電流會進一步降為1/16。這也是一般電力傳輸都使用高壓電的原理,而過去電子系統內部傳輸使用12V電壓已久,為提升效率又兼顧電力安全性,業界認為48V是可以兩全其美又不用大幅調整架構的選擇,在車輛的電力傳輸與轉換架構上,48V系統因為效率改善,甚至可以達成省油或提升續航力的綜效。

打入電動車產業鏈黃金時期

從車輛系統的複雜度來看,謝騄璘比喻,若電動車為1、ICE車輛約為2.5、油電混合車輛為5,ICE系統複雜但是經過百年的發展,技術成熟而且體系完整,電動車系統雖然系統單純,畢竟發展時間尚短,而且許多電子架構導入車用系統的過程,包括環境耐受度、耐用性、抗干擾、安全系數等的要求都更高,最近幾年電動車關鍵零組件發展的重點應在此,能夠提出符合產業要求的產品、技術,就有機會切入電動車產業鏈並卡位。

對台灣廠商而言,過去ICE車輛產業鏈相當封閉,電動車等於為新進的廠商開了一扇門,不過汽車對於安全性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因此產業鏈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重組以後,應該還是會走向穩定,對於台灣廠商來說,近年可說是最佳的切入時機。

因此,謝騄璘建議,台灣廠商可以在自身具備技術優勢的領域,投入如材料、系統整合、充電裝置相關的技術;汽車產業產品認證週期長,至少要設定3~5年紮馬步的時間;選擇進入車廠的OEM或經營售後市場,前者產品訂單會相對穩定,但毛利率較低,售後市場訂單不穩定,甚至要經營品牌,但利潤會較高,選擇適合自身優勢的方向堅定努力,或許可以開創一片新的藍海。

相關文章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

- Advertisement -

熱門文章

- Advertisement -

編輯推薦

- Advertisement -